博客思出版社出版─年度禪門新書《古叢林唐宋臨濟宗傳承錄》
一超直入如來地的禪門智慧
每每聽聞出家人在出家多年之後還俗,心中總感隱隱之痛。能有遐滿人身又有因緣出家,是須有很大的福報才得以致之。而辛苦多年後,卻輕易的退卻,實在很是可惜。深究其因,多是未能深入佛法精髓;獲得法喜之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雖是精要,然學人轉輾學習無法相應,多是慧門未開。有鑒於此,本人對佛法發揚願盡棉薄之力,擬將開慧門之禪宗法要,依次分門寫出。首呈臨濟,繼以法眼、潙仰、雲門、曹洞各宗,相信讀通本書,再輔以前著古叢林入禪秘鑰,必能盡掃知見葛藤,慧門一開後,心空及第歸─只欠腦後一錐。相信者請入鈎。
人有生死大患,乃萬劫不醒之長夢,學佛者期於了生死,誠可謂一大事矣。然而從古至今,禪門之著作雖多如河砂,但缺乏完整而又有系統的指導書籍,所以修行的人多,證悟者卻少。真正的旨訣,是真實不虛的,禪是最深妙的生命解脫技巧,是能通過科學驗證的,用一樣的方法思路,必定是能逹到同樣的效果。本書為入禪之秘鑰,為宗門旨訣專書,詳細闡明臨濟宗旨的關鍵運用,內容包含有三玄三要、四料揀、四賓主、頂門眼、肘後符……相信讀通本書後,必能幫助學者證悟,歸家穩坐,到逹寳所,獲大自在。
作者簡介:
管炬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台灣省屏東縣。祖籍:山東省諸城縣。
著作:八字實戰 63 招 (1993年二月武陵出版社),古叢林入禪秘鑰(2018年6月博客思出版社)
章節試閱
夫禪分五宗,本出自一源;教列三乘,大底終歸一法。梁普通七年間,菩提達磨自南天竺國來,提倡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嗣是佛法離而為禪教二門;然達磨初見武帝,即由於因緣不契,遂潛出國渡江至魏,於少林面壁九年,接得二祖。少林之道,六傳至曹溪,曹溪之門,嗣法者眾,然以南嶽及青原為得骨得髓,故曹溪一脈又分流成兩大支脈;自茲之後,淘涌而流注無窮,巍峨而連綿不盡,五宗競出,由唐歷宋,其化大焉。五宗者,溈仰、雲門、法眼、曹洞以及臨濟;而溈仰、雲門、法眼三宗,與宋運俱終,其傳至今日者,唯臨濟以及曹洞二宗而已。二家雖各有所長,然曹洞一宗亦已久衰,故當今學禪者多宗臨濟。而五家宗派中,曹洞則機關不露,臨濟則棒喝分明,雲門則一字勁截,溈仰則境用相隨,法眼家風則聞聲悟道,見色明心。皆都為壁立萬仞,苟能得其綱領,通宗趣旨,則學人都能於中獲得解脫;故各宗內容施設,雖取捨少異,要之殊途一致耳。然各宗機要畢竟還是有別,所以本人計劃把五宗精髓,逐一以專書釋出,以饗讀者。
本書是以臨濟宗為主,茲在此大略述說臨濟宗早期的傳承。南嶽讓和尚得法後授與馬祖大師,馬大師接得百丈,百丈得黃檗,黃檗傳法臨濟,臨濟禪師以正法眼明涅槃心,興大智大慈、運大機大用,棒頭喝下勦絕凡情。電掣星馳,不容擬議;家法縝密,善赴來機,欲使鳳趨霄漢,透脫玄關,令歸一真之實際。
茲後臨濟接興化,興化得南院,南院得風穴,風穴得首山,首山得汾陽,汾陽得慈明,慈明接楊岐和尚。楊岐云:我者裏如鬧市裏上竿子相似,是人皆見,瞞你眼得麼?楊岐後來接得端和尚一人,此老有頌曰:海底珠動時,雲中月還現,涼夜無狂風,清光都一片。白雲端後來接五祖演,五祖演有言曰:祇從咬破一箇鐵餕餡,直得百味具足。五祖演接圓悟勤,圓悟為當時大手筆的宗師,接引後人無數。其較著名而又得傳後人者,有大慧杲以及虎丘隆和尚。此二人又各分傳一枝脈,迄後臨濟宗即一脈千里,百谷朝宗,法性波瀾,渺無涯矣。然水有源,木有本,古人道:源不深者流不長,智不大者見不遠。茲將臨濟禪師以前之源頭大略的介紹如下:
夫禪分五宗,本出自一源;教列三乘,大底終歸一法。梁普通七年間,菩提達磨自南天竺國來,提倡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嗣是佛法離而為禪教二門;然達磨初見武帝,即由於因緣不契,遂潛出國渡江至魏,於少林面壁九年,接得二祖。少林之道,六傳至曹溪,曹溪之門,嗣法者眾,然以南嶽及青原為得骨得髓,故曹溪一脈又分流成兩大支脈;自茲之後,淘涌而流注無窮,巍峨而連綿不盡,五宗競出,由唐歷宋,其化大焉。五宗者,溈仰、雲門、法眼、曹洞以及臨濟;而溈仰、雲門、法眼三宗,與宋運俱終,其傳至今日者,唯臨濟以及曹洞二宗...
作者序
前言
每每聽聞出家人在出家多年之後還俗,心中總感隱隱之痛。能有遐滿人身又有因緣出家,是須有很大的福報才得以致之。而辛苦多年後,卻輕易的退卻,實在很是可惜。深究其因,多是未能深入佛法精髓;獲得法喜之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雖是精要,然學人轉輾學習無法相應,多是慧門未開。有鑒於此,本人對佛法發揚願盡棉薄之力,擬將開慧門之禪宗法要,依次分門寫出。首呈臨濟,繼以法眼、潙仰、雲門、曹洞各宗,相信讀通本書,再輔以前著古叢林入禪秘鑰,必能盡掃知見葛藤,慧門一開後,心空及第歸─只欠腦後一錐。相信者請入鈎。
荊山之璞,非逢明世與和氏,則空藏荊石之中,燦然連城之美,豈得顯出乎?然玉實不乏,唯明世與和氏,實難相逢而已。佛法幽玄,義理晦沉,魚目淆珠,混金在沙者多。老夫殤其弊深久矣。故不忖簡陋,就大藏經中唐宋古臨濟宗禪師的語錄為底本,將古書中義理上聱訛和不明之處,予以點出闡釋,並且去蕪存精,刪繁就簡,修定成書。以利學者閱讀。
再者,本人著作二○一八年五月出版的《古叢林入禪秘鑰》,據一般讀者的反應,咸認為太深,但該書遍含重要的佛學基礎,且本人之目的就是在於提昇學人之程度,本就是為中等修行程度者而寫,由於中等程度者,可浮可沉,故本人樂意予以助之;至於本書在此當然也會針對義理晦沉這部份有所改進,故會將內容儘量的說明清楚,但仍然存有些許難度,蓋這也是程度區隔,理該如是,希望有緣者能多閱讀幾次,當會有受益的。
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份,一者為禪師悟道機緣;次為各禪師的法語精華,這是入門學理的部份,乃是經過本人整理刪減過,並確認無謬者,能幫助學人建立正確之觀念,而減少摸索的時間;最後為公案解釋。蓋見地為先,見得一里,方說得上一里話,見得透頂澈底,方能說而無說,也才能有行履份,否則,夢也未夢見在,更沒有什麼說或不說。
本書所論乃一乘頓法,是解脫性命之學,而二乘法則屬於藥病相待,對治煩惱之漸進法,境界高低寬廣自然有所不同。三祖云:不識玄旨,徒勞念靜。本書有完整的理論結構,大致上宗門之要點,書中都有提及,所以能幫助學者用少方便力,疾證菩提道。
百年光陰,倏忽而過,未能回光達本以前,都是夢幻,所以要就不學,要學即要學最高明且最簡要的法門。禪是一超直入如來地,是活的祖師西來意,能讓人一生成就,既然有路可走,更高人也行,而本書是助道之利器。
禪門以得清浄心為主,清浄心就是無心,清浄心就是浄土,所以悟後正好念佛,而無心是眼,一心則是腳足,真得無心之後,即能隨緣放曠,用一心去念佛,用一心去坐禪,這樣才是真正的行腳。
自序
本人出生於信仰佛教家庭,年輕時即對於性命之學有興趣,所以這一生大部份時間,都著力於與身心有關之研究,中年亦曾研究五術,但總覺得對於他人與自己的命運幫助不大,後來即予以放棄;一九八七年在樹林光明寺,皈依當時的住持煜明老和尚(曹洞宗四十九代傳人),並向他學習太極拳。記得當時是冬天的早晨四點多,天還没亮,天冷,且下著毛毛細雨,老和尚腳不太方便,一般總是口述著,我自個兒學,遇上不會,師才起身稍做比劃。有一天在學玉女穿梭這一招時,不知怎麼的,就是學不會,老和尚於我頂門上拍一下云:怎麼這麼笨,良久又問云:痛不痛,我當時只是曲順人情,說不痛,渠見我不知痛癢,不會,也没再說什麼。但日後卻在寺院結緣書櫃中,常放些禪宗書籍,讓我帶回家閱讀,記得第一本的書名為《角虎集》,是古本包裝,此是我初與禪宗接觸的開始;至於頂門上的一掌,大概也是往後本人能夠開智慧,易於悟懂道理的原由之一吧!如今回想,當初老和尚頂著光頭,在寒風細雨中佇立慈悲之模樣,心中仍是無限感念!從茲而後,看書即常盤腿,也曾坐到十根腳指頭,每根都如火燒過,打拳也打到腳步凝滯到腳移不動,後來才知,此是欲界未到地定中間的前行,腳步凝滯屬地大,腳指頭如火燒過屬火大。
由於禪乃功德叢林,要逹初禪必須要有支林功德法配合,故當時雖小有境界,但没有力量,對於修行人最難克制的淫慾,是無法抵抗的。為了對治,曾日以繼夜的以楞嚴呪持心,大約經有兩三年,也只怪自己心不猛烈,故效果仍是不彰,然於某天心中正在行淫時,突然冒出雪堂行的一首詩來,詩云:門前石塔子,八白仍九紫,方位已分明,莫被巡官使。心中震撼云:原來目前所念想淫思的那個女人,就是我的巡官閻羅老子,當下一陣冷汗,淫思去了七八成,自此心中即常警戒,念頭也日漸清明,故知參禪,必須先除卻粗緣,阻斷淫思,否則思想雜亂,必不成就;當然在此之前,本人也早已經悟到刹那的恁麼來,而得到當體即空,前後際斷,多多少少去掉些法執,但這只能是到逹化城,而非是寳所;其間雖然也零星悟得東山水上行,急水上打毬子,古佛放光時節,以及壺公瓢中自有日月長等等的公案,但心中總有個窒礙,雖然自己並不認為是在認識神,其實還是以識神為主,原因是沒有回到家的本源,心未歸一,未逹到真正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但自己並不覺知,但此時心已漸細,也已感覺到初禪的震動,最初是粗動,其後是細而漸成片,又後則是細如電流,而致全身局部酥麻,其後則有熱痛癢等,不一而動,遍及全身;查這與六妙門,小止觀中所述境界吻合,故無有問題,應該已入初禪。
在此當略為述及本人對四禪八定的看法:四禪八定者,為色界四禪和無色界四定,其中色界以初禪,和四禪最為重要,初禪為初次證入有覺有觀三昧,此乃因前數息隨息諸方便修習,或念佛持心等,從初修禪以來不計勤苦,既有善心,功力成就,自然的感報,如法華中所說,隨功賞賜,乃至禪定,根,力等事;其次之原因,或因色界五陰,住在欲界身中,麤細相違,故有掉,動八觸等事,或十六觸次第而生,且有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其十者: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法與動俱生,名動眷屬勝妙功德莊嚴動法,故初禪是修行者,定與慧的最初成就,少分的離卻欲及惡法,而獲清涼定,故較為重要,其後的二禪喜禪,三禪樂禪,也只是功夫轉入轉深,其心漸漸轉細,於覺心更加的明淨而已,並無太大意義:四禪者則以捨為主,所謂捨念清淨,此定發時,與捨根相應,故名捨俱禪,是無覺無觀三昧聖默然攝,亦名不動定,入禪時心如明鏡,亦如淨水無波,絕諸亂想,正念堅固,是世間真實禪定,無諸垢染,行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所依倚,亦無若干種種色相,而內成就淨色之法,於此禪中,行人若欲轉緣學一切事,隨意成就,且一切神通變化亦莫不從此定中出,故經云:佛於四禪為根本。而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上座本來面目。
蓋大致來說,不管是初禪或二三禪,或是一切的修行,若不以捨來定一心,使念頭常清淨,如何能獲得禪定,即以四無色定來說:一、空處定。二、識處定。三、無所有處定。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也都有捨的含意;即以空處定為例,首先將自己與虛空合,心中清淨,眼裡光明,這裏即不著一點,不挂一絲,身心與虛空合為一體,彼此相互具足,彼具足是我,我具足是彼,這時若無合者,則不辨虛空,若不具足,卻成兩箇,故明歷歷地有眼,淨躶躶地有身,所以雖虛而靈,雖空而妙,此即是放捨身心;其他如識無邊處定,修行者於定静中,察覺到識的頻繁亂動,而想予以除遣,以至於無所有處定,於中無有定法,故無所謂的受與不受;而非有想非無想處定,遠離兩邊,隨緣放曠,這也都可與放捨一切同作類比;又論云:無想有三義。一、無想天定。二、非有想非無想定。三、滅受想定。而佛弟子滅心,入滅受想定。又讀者須知:般若滅一切法,而能生一切法,如從初禪來滅憂,乃至非想非非想,滅不用處之想,皆般若中前方便,是般若氣分之所攝,滅諸法為入空,以其滅諸法後,能生後勝法故。
然四無色定,終亦必須回歸至四禪捨禪。因為倘若没有色界的淨色種子,則不應於定中,對因緣時現種種色。所以云見色便見空;故知色界四禪以及四無色定,仍屬漸修法,處在功勲,都尚未能識法根源,逹即心即佛,體妄即真。故佛弟子入滅受想定,方至無學處。在此舉個例子作參考:昔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云:我義若墮,我自斬首以謝。世尊云:汝義以何為宗。志云:我義以一切不受為宗。世尊云: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謂弟子云:吾當回去斬首以謝世尊。弟子云:人天眾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志云:我寧於有智人前斬首,不於無智人前得勝。乃嘆云: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麤。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義墮處,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云: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云:我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於是同五百徒眾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古德拈云:是見若受破家門,是見不受與誰論。匾擔驀折兩頭脫,一毫頭上現乾坤。以上所述,有些部份,是本人進修的一段葛藤,識者見笑。
前言
每每聽聞出家人在出家多年之後還俗,心中總感隱隱之痛。能有遐滿人身又有因緣出家,是須有很大的福報才得以致之。而辛苦多年後,卻輕易的退卻,實在很是可惜。深究其因,多是未能深入佛法精髓;獲得法喜之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雖是精要,然學人轉輾學習無法相應,多是慧門未開。有鑒於此,本人對佛法發揚願盡棉薄之力,擬將開慧門之禪宗法要,依次分門寫出。首呈臨濟,繼以法眼、潙仰、雲門、曹洞各宗,相信讀通本書,再輔以前著古叢林入禪秘鑰,必能盡掃知見葛藤,慧門一開後,心空及第歸─只欠腦後一錐。相信者請入鈎。
荊山之...
目錄
前言 二
自序 五
壹、源流 十二
大鑑下一世南嶽大慧禪師 十五
大鑑下二世馬祖大寂禪師 十八
大鑑下三世百丈懷海禪師 二四
大鑑下四世黃檗斷際禪師 三二
貳、臨濟門庭 三九
論三玄三要 四三
論濟宗賓主句 五六
參、臨濟宗禪師略傳 六二
臨濟 無位真人 六三
興化 未曾向紫羅帳裏撒真珠 九二
南院 作家不啐啄,啐啄同時失 一○四
風穴 新出紅爐金彈子,簉破闍黎鐵面皮 一一七
首山 新婦騎驢阿家牽 一三一
汾陽 西河師子當門踞坐 一五○
慈明 水出高源 一七○
楊歧 三腳驢子弄蹄行 一八七
白雲 李白依前是秀才 二○四
五祖 咬破一箇鐵餕餡,直得百味具足 二二五
圓悟 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二四四
大慧 洋嶼開悟學人無數 二六八
虎丘 竹密不妨流水過 二九一
靈隱 瞎堂遠坐脫,猿行者立化 三○七
前言 二
自序 五
壹、源流 十二
大鑑下一世南嶽大慧禪師 十五
大鑑下二世馬祖大寂禪師 十八
大鑑下三世百丈懷海禪師 二四
大鑑下四世黃檗斷際禪師 三二
貳、臨濟門庭 三九
論三玄三要 四三
論濟宗賓主句 五六
參、臨濟宗禪師略傳 六二
臨濟 無位真人 六三
興化 未曾向紫羅帳裏撒真珠 九二
南院 作家不啐啄,啐啄同時失 一○四
風穴 新出紅爐金彈子,簉破闍黎鐵面皮 一一七
首山 新婦騎驢阿家牽 一三一
汾陽 西河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