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楞嚴經》的修行地圖
★ 我們的心與「佛心」,完全相同,只是誤用了不一樣的操作模式!
★ 真心,從來不生不滅,我們卻用不生不滅的真心,去選擇了「生滅」的功能。
★ 開悟在楞嚴!學習真心的「操作方法」,活得萬事如意。
虛雲老和尚勸人把《楞嚴經》整部背起來,聖嚴法師宣講此經長達二十年。《楞嚴經》很重要,卻也不容易懂,特別是經中有些觀念與常人的生活經驗完全相反。比如:
這個世界與一切眾生,都是真心產生的「虛妄夢境」。
沒有一個「主體」,在時空中穿梭。
眼前這個人是心中產生的「影像」,不在眼外、心外。
《楞嚴禪心》為果醒法師多年來研習、講說與實踐《楞嚴經》的心得,能幫助讀者理解經義,並在生命的每個當下,練習「無能所」的操作,時時修,處處修,直至圓滿具足,沒有一事不如意。
‧常有人說:「身不由己,心不由己。」其實心是很可靠的,心隨境轉,完全是知見和操作錯誤所致。以布偶戲做為比喻,布偶的舉手投足,活靈活現。其實看到的只是布偶的色相,看不到幕後推手。
‧五蘊的運作模式,相當於後宮佳麗的競出法則,稱為「隨重」。此外,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你生什麼心,就現什麼境。
‧眾生喜歡玩「特寫」,縱身五欲汪洋,卻是可入不可出,流連於色、聲、香、味、觸的局部波浪,樂此不疲。
‧每個當下,只要有一個我,看到另一個對象,就是「作對」。對開悟者而言,沒有「能所」分別,也就是沒有東西跟你作對。可從止觀方法來練習,沒有特定的對象,不作對。
‧平等心:處理一筆百萬元訂單和打一個噴嚏,都是同樣重要。
‧放鬆:當你在做帳,整個環境都在做帳;當你在工作,整體環境都在工作。身與心合一,心與事合一。
‧當下的心,根本無法喜歡或排斥任何色相、聲相。當你聽到某人的聲音,心生排斥,其實聲音已經消失,想要排斥、不聽,已是第二念。
‧無論是喜歡或排斥的相,都是自心感知的對象。把心中浮出的相,當成是他或她,根本不是對方,只是法塵的影和響,一般人即使受苦,對此操作仍是樂此不疲。
‧只要認為念頭裡有人、有我,念念相續,則永遠無法從夢中醒來,無法認清「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其實,「心中的媽媽」僅是無知無覺的法塵,當生當滅的影像。
☆ 每一念都是圓滿的,當下都是真心的妙用。常聽到有人說,忙得沒有時間修行,其實念念都是修行的機會。「複習業力」或是「選擇修行」,就由自己決定。
作者簡介:
釋果醒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臺灣高雄,一九八四年追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習禪,一九八六年於法師座下出家,二○○五年成為聖嚴法師傳法法子。曾任法鼓山農禪寺禪坐會和禪修推廣中心輔導法師、美國紐約東初禪寺兼象岡道場住持,現任法鼓山副住持、禪修中心副都監及禪堂堂主。
三十三歲出家,自云人生「三三來遲」,出家後,對漢傳經典及禪宗體用心法,融會貫通。二○一一年起,結合《楞嚴經》、《圓覺經》、《維摩詰經》、《六祖壇經》等經教,於臺灣、美國、澳洲、莫斯科、波蘭、香港、新加坡等地,帶領止觀、默照、話頭、念佛禪等禪修活動,經常為海內外各地人士宣講無我心法。
章節試閱
精彩書摘1
【不轉相的基本知見】
一般人面對不如意的現象,總是試圖把負面情緒轉為正面情緒。禪,則是不轉現象,直接從現象認得真心。與人交談,或是對方給我們臉色看,都是自心的東西,不需轉化現象、不必對治瞋心,而要找到那顆能感知的心。
日常生活中練習不轉相,基本要有三個知見:
(一)後念碰不到前念
每個當下,心中浮出的各種妄想,如很糟糕的念頭、各種不舒服的感受,都是當生當滅。前一念若沒有消失,現前這一念不可能生起。一般人總認為前念還在,想用現前這一念來降伏前念,充其量只是當下產生一個「降伏前念」的念頭而已,根本碰不著前念。
有些人回憶往事,或是逆境當前,會愈想愈氣,甚至一氣好幾天。這種一直用後念去緣已經消失的前念的習氣,有如高速行駛的車子,必須堅持不踩油門,最後才會慢慢停下來。面對煩惱,也要堅持「不踩油門」,可以先練習不對抗、不壓、不跟,讓相續的念頭停下來。
(二)相無我,相非我
感覺憤怒、不舒服,或是生起種種想法,一定要有心的參與或感知。生氣的心和用方法的心是同一顆心,因為「老闆」只有一個。就如兩個茶杯共用一個杯蓋,蓋了其中一個,另一個茶杯就沒有蓋子。又如用一枝筆畫這張紙,就不可能同時畫另一張紙。這不是一心不能二用的問題,而是當下做這個,就不能做那個;往左看,就看不到右方;向右看,就看不到左方。
動情緒,或是起了很糟糕的想法,請問情緒和想法裡面有沒有「我」?感受、想法等五蘊現象,生起即消失,真正的我不會消失。
(三)相是真心的妙用
每一念都是圓滿的,當下都是真心的妙用。我常聽到有人說,忙得沒有時間修行,其實念念都是修行的機會。假設一秒鐘可講四個字,一天就可以講三十萬字。每說一字,就是一次選擇的機會,一天就有三十萬次機會複習業力或是選擇修行,就由自己決定。
精彩書摘2
【停止無明高速列車】
《楞嚴經》指出,眾生之所以不斷地造業受報,是因一念妄動,以無明能所,高速畫出虛空、世界、眾生、業果等種種現象,再透過識心的錄影、放影功能,執著現象中有個「我」在看、在聽、在想、在學習、選擇要或者不要。如此能所運作,使得這列無明列車,持續保持於高速的奔馳狀態。
眾生的心緣相,是千萬年來修成的工夫,現在知道了,不必著急。就如時速一百公里的車子,如果不再加油、不踩油門,車子自然會停下來。所謂「加油」、「踩油門」,就是助長業力相續的燃料。基本上,業力的根本是執五蘊為我,認為有個主體在時空中穿梭。要終止這部高速列車,必須認知停止這部列車是此生最重要的事。其次,才能談到用什麼方法停止列車。
然而弔詭的是,想讓動盪的心停下來的取捨心,本身就具有動盪的特質,一個是取相,一個是攀緣。因此,以取捨心來對治攀緣心,只有更加添亂而已,如〈信心銘〉所說:「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相當於ABS電腦自動煞車系統問世之前,遇突發狀況,急於踩煞車器,車子卻停不下來。開車行家遇到緊急狀況,踩了煞車器,得馬上放掉,讓車子往前衝的慣性轉為車輪轉動,然後再踩、再放,直到車輛完全停止。
停止無明列車也是相同道理。禪修或日常生活中,一旦覺察妄念生起,採取硬碰硬對決的方法,或以話頭打壓妄想,均不是究竟法。正確的降速方法,是把無明列車的能所慣性,轉化為反聞聞自性的超能所。話頭的「反參」和默照的「放捨諸相」,都是反聞聞自性。先停止身體的掃描,再停止山河大地的掃描,最後停止虛空的掃描,稱為「打破虛空」或「虛空粉碎」,直至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此時,不生不滅、不動的佛性就顯現了。
無明的習氣列車,創造出夢境、幻境,又在自己創造的夢境、幻境中高速奔馳。現在懂了這個道理,倘若沒有實證,很難確信它是夢境、是已消失的前念、是自心的東西。畢竟凡夫沒有能力見到旋火輪的圓圈是虛幻的,必須透過修習止觀,念念不踩油門,並且保證不踩油門,則高速的無明列車終究會停下來,那時才知道駕駛即是佛性,無明列車是自己的佛性變現的。
不踩油門,還得清楚哪些動作是在踩油門。有取捨是在踩油門,期待成佛或是想成佛,也是在踩油門。任何的期待心都是在踩油門,任何的排斥心也都是在踩油門。貪愛任何境界是在踩油門,有被認知的境界是在踩油門。只要有能所,都是在踩油門。
念念清楚不踩油門,直到萬里無雲,才真正知道什麼是踩油門,什麼是不踩油門。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但願一切眾生,生生世世都朝這條道路邁進。
精彩書摘1
【不轉相的基本知見】
一般人面對不如意的現象,總是試圖把負面情緒轉為正面情緒。禪,則是不轉現象,直接從現象認得真心。與人交談,或是對方給我們臉色看,都是自心的東西,不需轉化現象、不必對治瞋心,而要找到那顆能感知的心。
日常生活中練習不轉相,基本要有三個知見:
(一)後念碰不到前念
每個當下,心中浮出的各種妄想,如很糟糕的念頭、各種不舒服的感受,都是當生當滅。前一念若沒有消失,現前這一念不可能生起。一般人總認為前念還在,想用現前這一念來降伏前念,充其量只是當下產生一個「降伏前念」...
作者序
【《楞嚴經》的修行地圖】
《楞嚴經》是禪宗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古德向來有「開悟楞嚴,成佛法華」之說。近代虛雲老和尚勸人要把整部經背起來,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則從一九八四年起,於臺灣及美國兩地,宣講此經長達二十年。種種可見,漢傳禪佛教對《楞嚴經》的重視。
《楞嚴經》很重要,卻也不容易懂,特別是經中有些觀念與常人的生活經驗完全相反。比如,「心在身內」是多數人牢不可破的認知,可是佛告訴阿難:「如果心在身內,那不是真心,而是妄心。」佛也說,眼前的虛空山河大地,包括眾生及造業受報等,是因每個人的真心妄動而顯現,稱為「從真起妄」。也就是說,這個世界與一切眾生,都是真心產生的虛妄夢境。像這種說法,教人如何體會和領略?
三十多年前,當我初讀《楞嚴經》,不僅內容看不懂,觀念亦難接受。可是當我讀到所謂天堂、地獄皆由心生的這段話,我記住了。從此,「你講什麼,我都相信」,因為我們所見、所聞任何人所說內容,都是我心中的東西。
為了深入法義,於是涉獵各家註解,從元代惟則大師,明代蕅益、憨山及交光大師,到近代的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與聖一法師、宣化法師、元音老人等多位善知識講記,都是我反覆熏習的教材,甚至將各版註解存於電腦,有空就看,慢慢體會。
祖師及近代善知識的闡釋,有些是純義理解說,有些以實修配合義理行解。其中,憨山德清大師及蕅益智旭大師的釋經方式,並非逐字、逐句解說,而側重於修行面的實踐,對我影響至深。
如蕅益大師以天台的「一心三觀」、「藏通別圓」、「六即佛」、「四種淨土」提契修行要義。憨山大師把《楞嚴經》分作「修證門」及「迷悟差別」二科。「修證門」有體、相、用三類:「體」以天台的空、假、中三觀,而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等三稱。「相」分為理行、事行、密行三類,如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屬於理行,〈楞嚴咒〉屬於事行和密行。「用」分染用與淨用,如眾生、世界顛倒屬於染用,菩薩修行五十七位階屬於淨用。
至於聖嚴師父的解經方式,比較是站在實用層面和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角度。記得有一次,師父談到菩薩度化人間有三種方式:一種是透過意生身,如虛雲老和尚雪夜遇文殊菩薩化身的「文吉」菩薩,護他死裡逃生,事後卻怎麼也找不到這位文吉菩薩。第二種是經由投胎度化人間,此為菩薩最常見的方式。第三種是加持,比如師父有次講經,覺得更優於平時,事後就說大概是菩薩加持所致。類似這樣的開示,很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研讀《楞嚴》,使我體認修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修行要避免誤入歧途,故於早年以「四依止」當護身符,日後轉以《楞嚴經》所具體描述的五十蘊魔,做為核對標準。另一個重點,修行要有導航指南,亦即義理與實修必須取得平衡。如果只解不行,形同把佛法當成學問,能說不能行;若是只行無解,就如開車缺乏地圖,可能上路一、二十年,仍在原地打轉,到不了目的地。
修行,即是「返妄歸真」的過程,從妄心返回真心。所謂真心,便是禪宗所說「大地落沉,虛空粉碎」,體驗到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心性,相當於《六祖壇經》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返妄歸真?法鼓山園區,觀音殿匾額「入流亡所」,點出最關鍵的原則,違背這個原則,凡夫就會順十二因緣操作,流浪生死;正確理解及操作,則能逆十二因緣,反向操作,超越生死。關於「入流亡所」的實修過程,師父在《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一書,有具體而微的解說,行者可據此核對身心體驗。
體證真心無一物之後,如何度化眾生?因此又有「全妄即真」的第三個層次。有相的虛妄現象是無相真心的功能,覺悟者跳入虛妄的生死界,既不被迷惑,又能自在度化眾生。
《楞嚴經》正是揭示這麼一份兼備義理及實踐的行解地圖,禪宗祖師則把實際的體證,活用於日常生活中,對弟子的點撥、禪師間的你來我往,均表現於自在的心行。讀祖師語錄時,若不懂教理,又缺乏實踐,很難一窺背後隱藏的意涵。
回首三十三歲那年,在師父座下出家,如今又過了三十三年。記得出家前,有一天晚上到農禪寺上課,師父突然問我:「你是誰?」當然報出我的姓名。師父又問:「媽媽未生你之前,你是誰?」想了一下,回答:「我是我媽媽的兒子。」師父再問:「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誰?」我誤解了,以為師父在問我的過去世,「我又沒有修行,怎麼會知道?」至此,師父沒轍了,對話結束。
後來明白,師父是以禪宗話頭「父母未生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逼拶我。儘管自己不解風情,話不投機,但師父好像看出我與禪宗有緣,因此在我出家後,逼著我講〈顯宗記〉及〈信心銘〉。就在安和分院及農禪寺試講的那兩年,只能就法義、內容分享,卻不易用自己的話講出來。這個過程,從看不懂到慢慢讀懂,到漸漸能懂,並且可與實踐結合,前後歷時二、三十年,才建立起禪宗體用的義理架構。
多年來,研習《楞嚴經》,並配合禪修及祖師語錄的探究,似乎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便是本書成書的因緣。《楞嚴經》的內容非常豐富,此書先以卷一、卷二談及的「十番顯見」,也就是從「真心的十個特質」闡釋真心與妄心之別,再從禪修體驗及生活實踐,說明每個當下與這十個特質的關係。因此,本書目的,不在增進了解佛法名相,而是邀請讀者重視佛法名詞必須與生命結合,成為時時修、處處修、念念修的修行功課。
感謝法鼓文化願意出版這本小書,但願讀者都來追隨《楞嚴經》的修行地圖,回到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真心,進入禪佛教或禪宗的自性大海遨遊。對於本書所分享的知見與方法,懇請讀者盡可能一讀再讀,細嚼慢嚥,將佛法落實於生活,相信必有收穫。
釋果醒
【《楞嚴經》的修行地圖】
《楞嚴經》是禪宗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古德向來有「開悟楞嚴,成佛法華」之說。近代虛雲老和尚勸人要把整部經背起來,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則從一九八四年起,於臺灣及美國兩地,宣講此經長達二十年。種種可見,漢傳禪佛教對《楞嚴經》的重視。
《楞嚴經》很重要,卻也不容易懂,特別是經中有些觀念與常人的生活經驗完全相反。比如,「心在身內」是多數人牢不可破的認知,可是佛告訴阿難:「如果心在身內,那不是真心,而是妄心。」佛也說,眼前的虛空山河大地,包括眾生及造業受報等,是因每個人的真心妄動...
目錄
【自序】《楞嚴經》的修行地圖
〈楔子〉真心的十個特質
真心與妄心
佛用與眾生用
〈第一講〉見性是心
執著
禪的修行
活在當下
〈第二講〉見性無動
性與相
五個聚落
收心
〈第三講〉見性不滅
迷與悟
東湧西沒,西湧東沒
觀、照、提
〈第四講〉見性不失
五種妄想
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
影與響
〈第五講〉見性無還
五蘊本如來藏
只有現象,沒有順逆
隨緣與隨業
〈第六講〉見性無雜
前塵
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不轉相的基本知見
〈第七講〉見性無礙
日面佛,月面佛
逆來順受
應時不取相
〈第八講〉見性不分
觀世自在
平等心
放鬆
〈第九講〉見性超情
不觸事而知
相信的世界,體驗的世界
停止無明高速列車
〈第十講〉見性超見
不對緣而照
無能所的生活體驗
萬事如意
【自序】《楞嚴經》的修行地圖
〈楔子〉真心的十個特質
真心與妄心
佛用與眾生用
〈第一講〉見性是心
執著
禪的修行
活在當下
〈第二講〉見性無動
性與相
五個聚落
收心
〈第三講〉見性不滅
迷與悟
東湧西沒,西湧東沒
觀、照、提
〈第四講〉見性不失
五種妄想
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
影與響
〈第五講〉見性無還
五蘊本如來藏
只有現象,沒有順逆
隨緣與隨業
〈第六講〉見性無雜
前塵
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不轉相的基本知見
〈第七講〉見性無礙
日面佛,月面佛
逆來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