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制的特色之一為其一脈相承的君主制度,其中雖有變化,但往往都是大同小異。這樣的特性不只影響今日的中國,也對許多建設的傳承與進步帶來正面的效果。
交通建設可涵蓋海陸空,而中國往往膠著在前二者;本書將相關內容分成五個部分,分別介紹不同類型的設施,包含其歷史發展、變化,還有其歷史意義。
第一部分〈通衢大道,官道與棧道〉聚焦在道路的變化上。道路的歷史起始於人類的誕生;根據學者的研究,史前時代的人們就會根據交通的便利性選擇其居住地,而在有能力修築後,後世無一不重視這項基礎建設,每個朝代都會因其地理位置或政治考量而有所不同。
第二部分〈代步工具,車馬與轎子〉著重交通工具本身。中國古代幅員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不同朝代使用的工具也會有所差異,諸如夏朝的馬車、商周的獨轅車、秦漢的單馬雙轅車、兩宋時期的太平車、平頭車以及戰車,還有清代豪華舒適的轎子,這些種種都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信使之所,郵傳與驛站〉探討信使的歷史。中國統一的王朝制度有利於建立統一的通訊系統,最早可追溯至堯帝時期;之後的各個朝代,人們為了傳遞訊息,發明各式各樣的通信方式,又基於不同的需求影響到法律典章。器物制度相結合,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第四部分〈王朝命脈,漕糧與漕運〉討論的是漕運的變化。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將徵收自田賦的糧食經由水路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而漕運往往是他們透過的管道,是維繫朝廷經濟命脈的關鍵之一,對維護國家政治穩定、推動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均產生不可估計的作用。
第五部分〈歷史起航,造船與航海〉以船與海結尾。中國明朝的海洋史是其不可忽視的輝煌一頁,在此時期,造船與航海技術均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甚至促成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歷史壯舉,這樣的創舉是前朝的累積,也影響及後世。
章節試閱
先秦官道與棧道
先秦時期仍是以奴隸制為主,在原始社會的基礎上建設改造,交通逐漸趨於發達。歷經春秋戰國後,官道與棧道逐漸稠密,交通道路的布局日新月異,大大促進經濟發展。
先秦時期所形成的交通路線基本上具有與後來交通線一樣的基礎功能,後世在它之上逐漸發展,最終形成暢通的大道。
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統轄地域主要在黃河中游一帶,周圍林立著大大小小的城邦。其城市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不僅表明當時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表示城市交通在當時就是人們非常關心的議題。
商代時,朝廷也非常重視道路交通,定時派人修築護養道路。
就這樣,經過夏商兩代長期的開拓,至西周時期,可以說中國古代的道路已經粗具規模。
在周武王姬發滅商後,除都城鎬京外,還根據周公的建議修建東都洛邑,以便於控制東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
為了有效發揮鎬京和洛邑各自身為政治、經濟、文化重鎮的作用,周武王在兩地之間修建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號稱「周道」。並以洛邑為中心,向東、向北、向南、向東南又修建成等級不同的、呈輻射狀的道路。
周道不僅是國家交通的中軸線和西周王室的生命線,在中國古代交通的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西周至唐代期間各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在這條軸線上,而且在宋、元、明、清時期,這條交通線也仍然是橫貫東西的大動脈。周道奠定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西周對道路的規劃、管理、養護、綠化,以及沿線的服務性設施方面也有所建設。
西周把道路分為市區和郊區,前者稱為「國中」,後者稱為「鄙野」,分別由名為「匠人」和「遂人」的官吏管理,可以說是現代城市道路和公路劃分的先河。
城市道路分為經、緯、環、野四種,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都城中各有經緯九條線路構成成棋盤形,道路圍城為環,出城為野。
經、緯、環、野各規定有不同的寬度,其單位為軌,每軌寬八周尺,每週尺約合現在的二十公分。
郊外道路共分為路、道、塗、畛、徑五個等級,並根據其各自的功能規定不同的寬度,類似於現代的技術標準。
「路」容乘車三軌,「道」容兩軌,「塗」容一軌,「畛」走牛車,「徑」為走馬的田間小路。
在路政管理上,西周朝廷設有「司空」以掌管土木建築及道路,並規定「司空視塗」,即按期視察,及時維護。以上情況足見西周的道路及管理,已相當完善的程度。
東周時期,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農業、手工業與商業都興盛起來。
隨著春秋大國爭霸,以及後來的「戰國七雄」對峙,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軍事外交活動和人員物資聚散,大大推進道路的建設。
當時,除了周道繼續發揮其中軸線的重要作用外,在兩側還進一步建設縱橫交錯的陸路幹線和支線,並加以完善。
這個時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很多,秦國著名的褒斜棧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秦惠王時,為了克服秦嶺的阻隔,他命人打通陜西至四川的道路,開始修築褒斜棧道。這條棧道起自秦嶺北麓眉縣西南十五公里的斜水谷,到達秦嶺南麓褒城縣北五公里的褒水河谷,故稱「褒斜道」。
這條全長兩千多公里的棧道,是在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木並鋪板而成的。除了褒斜道外,後續幾百年間還陸續開鑿了金牛道、子午道和儻駱道等棧道。
這些工程極其艱巨。人們首先要在岩石上架柴猛燒,潑冷水使之炸裂,這就是「火焚水激」的原始方法;然後在崖壁上鑿出三百平方公分大、五百公分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入木樁;接著在上排木樁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樁上鋪板成路,下排木樁上支木為架。這樣建成的棧道,遠遠望去就像空中樓閣,煞是壯觀。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關中南則巴蜀,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道綰轂其口。」
「綰轂」就是控扼、扼制的意思。褒斜道地處交通要沖之地,策略上為蜀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除了秦國修建的褒斜道外,其他諸侯國為了謀求發展,滿足軍事和經濟的需要,也積極修建官道和棧道。
其中重要的道路工程,有楚國經營的從郢都通往新鄭的重要通道、晉國打通的穿越太行山的東西孔道、齊魯兩國建設的四通八達的黃淮交通網絡、燕國開闢的直達黃河下游和通往塞外的交通線等。
先秦道路建設和棧道的開闢,很大程度地方便人們外出旅行。在這些交通線路上,穿大袖寬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騎馬的戎狄人,居雲夢江漢的荊楚人,披長髮嬉水的吳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來來往往,相互溝通,為各民族的友好往來和最終走向統一打下了基礎。
秦代道路交通網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交通運輸,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下令拆毀以往各國修築的關塞、堡壘等障礙物,修建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隨後他命令蒙恬率眾修築一條由咸陽向北延伸的直道,以鞏固邊疆,維護國家的統一,並派人在西南山區修築「五尺道」。
秦代修築的這些不同等級、各有特徵的道路,構成以咸陽為中心,通達全國的道路網,形成發達的交通系統。
秦統一天下後,為了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車同軌」就是其中之一。車同軌就是全國車輛使用同樣寬度的軌距。
這種「標準化」的要求和方法極為先進,它適應了秦代全國土木工程和戰爭等方面長途運輸的需要,對道路修建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據「車同軌」的規定,秦始皇派人對戰國時期錯綜複雜的道路加以整修,拆毀關塞、堡壘等障礙物,連接和修建以秦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此為供帝王出巡時車馬行駛的道路,也就是御道。整體的交通網路以馳道為核心,四通八達,費時十年,工程浩大。
秦代著名的馳道,有今陜西省境內出高陵通上郡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
秦代馳道有統一的質量標準:路面寬七十公尺,路床(roadbed)要高出兩側地面以利排水,並用鐵錘把路面壓得緊密;每隔十公尺種一株青松,以為行道樹;除路中央十公尺為皇帝專用外,兩邊還開闢了人行道。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國道」。
據古書記載,西元前二一二年至前二一O年,秦始皇下令修築一條長約一千四百公里的直道,命蒙恬、扶蘇率二十萬大軍,一面駐守邊關,一面修建直道。
直道經鄂爾多斯草原後進入子午嶺,沿子午嶺主脈由北向南,直至子午嶺南端的甘泉山。甘泉山至子午嶺一帶,森林茂密,鄂爾多斯草原更是野草叢生、湖沼遍佈、猛獸蛇蟲出沒、人跡罕至的地區。
蒙恬經過一年多時間考察,能夠建好這樣一條直至陰山山脈之下的近路,確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子午嶺地跨陜西、甘肅兩省,處於黃土高原的腹地,是一座高大的山峰。山區面積廣,支嶺較多,地形複雜,地勢險要,扼守著東西兩側的河谷大道,是兵家必爭之地。子午嶺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直道在防禦匈奴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很重要的軍事地位。
子午嶺兩側的河谷大道,即著名的延州道和馬蓮河道。河谷地帶水草豐盛,遊牧族來往於河谷大道,因此,它們成為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
延州道河谷比較狹窄,北方遊牧部族南下時困難較多,因而往往會選擇走馬蓮河道。修築延州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侵擾。
馬蓮河道沿途經過陜甘等省,穿過十四個縣,直至九原郡,僅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修築完畢。建成後的直道寬度一般都在六十公尺左右,沿途各支線星羅棋布,每條支線都有容納並排行駛兩輛卡車至四輛卡車的寬度。
馬蓮河道正式使用以後,秦始皇的騎兵從雲陽林光宮出發,三天三夜即可馳抵陰山腳下,出擊匈奴。
另外還有一條道路,在馬蓮河道之西,六盤山下的肖關道。這條道路比較平坦,附近的水草也比較豐盛,更利於騎兵活動。
秦直道是一條類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代以後,直道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西漢時期不僅積極利用秦時所修的直道防禦匈奴南犯,針對直道的維護也曾下了一番工夫。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西漢在北地郡新增了直路縣和除道縣,這兩縣分別設在子午嶺段直道的南北兩端,顯然是為了加強對直道的控制。
先秦官道與棧道
先秦時期仍是以奴隸制為主,在原始社會的基礎上建設改造,交通逐漸趨於發達。歷經春秋戰國後,官道與棧道逐漸稠密,交通道路的布局日新月異,大大促進經濟發展。
先秦時期所形成的交通路線基本上具有與後來交通線一樣的基礎功能,後世在它之上逐漸發展,最終形成暢通的大道。
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統轄地域主要在黃河中游一帶,周圍林立著大大小小的城邦。其城市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不僅表明當時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表示城市交通在當時就是人們非常關心的議題。
商代時,朝廷也非常重視道路交通,...
目錄
序言 交通巡禮
通衢大道 官道與棧道
先秦官道與棧道
秦代道路交通網
漢代陸路交通線
唐宋城市道路
清代道路建設
代步工具 車馬與轎子
夏代奚仲造馬車
始於商周的獨轅車
秦漢單馬雙轅車
兩宋時期的車輛
轎子的歷史興衰
清代豪華的轎子
信使之所 郵傳與驛站
先秦郵驛的濫觴
秦漢郵驛制度化
魏晉南北朝郵驛
兩宋郵驛制度
元代站赤制度
明清時期的郵驛
王朝命脈 漕糧與漕運
春秋戰國時期的漕運
秦漢時期的漕運
隋代大運河水運網
宋元漕運與漕糧
明清漕運及其制度
歷史起航 造船與航海
古代造船和航海技術
鄭和遠航的技術條件
鄭和船隊編制情況
鄭和七次遠渡重洋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序言 交通巡禮
通衢大道 官道與棧道
先秦官道與棧道
秦代道路交通網
漢代陸路交通線
唐宋城市道路
清代道路建設
代步工具 車馬與轎子
夏代奚仲造馬車
始於商周的獨轅車
秦漢單馬雙轅車
兩宋時期的車輛
轎子的歷史興衰
清代豪華的轎子
信使之所 郵傳與驛站
先秦郵驛的濫觴
秦漢郵驛制度化
魏晉南北朝郵驛
兩宋郵驛制度
元代站赤制度
明清時期的郵驛
王朝命脈 漕糧與漕運
春秋戰國時期的漕運
秦漢時期的漕運
隋代大運河水運網
宋元漕運與漕糧
明清漕運及其制度
歷史起航 造船與航海
古代造船和航海技術
鄭和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