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雄忽必烈與幕府強人北條時宗隔海博弈
歐亞蒙古鐵騎與勇悍日本武士正面交鋒
一窺日本神風傳說的起源
理解忽必烈時代的東亞世界 ◆第一部系統描述元日戰爭的中文讀物
◆融合多方視角,揭祕「元日戰爭」中鮮為人知的野心、陰謀與偶然
忽必烈如何在兩次失敗的東征後,掌握東亞局勢。
即使天意未能幫助他,他依然心心念念打算第三次出征?
一二七四年和一二八一年,忽必烈兩次派遣軍隊,跨越海洋征伐日本。長久以來,由於史料相對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場和角度不同,關於這兩場元日戰爭的真相撲朔迷離。元朝未能征服日本,僅僅是因為「天幸」從中作梗,還是有其他原因?這場在歷史上並不多見的大型對外戰爭,對元朝來說未能成功開疆開土,對日本來說則是一場成功的國土保衛戰,中日關係在此階段有別於一般認知。
作者在廣泛閱讀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語種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元朝、日本、高麗等多方視角展開敘事,還原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局勢,完整呈現了兩場戰爭的全貌。書中清晰敘述了元軍的戰爭意圖、備戰過程、進軍路線和撤退狀況,也展現了當時日本方面的權力格局和軍事防禦措施。
本書既有對大時代背景的宏觀描繪,又在微觀層面對個體命運有著細緻展現,融小說般的生動情節於學術研究的細緻分析之中。作品圍繞元軍內部矛盾、面臨的天氣狀況、作戰策略等諸多因素,對元軍失利的原因進行了全面探討,並對如何認知這兩場戰爭的性質,提出獨特見解。
作者簡介:
周思成
周思成,男,一九八四年生於湖南長沙,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編審。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民族史和軍事史,通曉英語、法語、德語,能閱讀日文、俄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維文和蒙文,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出版譯著四部。
章節試閱
引子 鼙鼓聲來
一二八一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農曆六月初的一個午後,日本鐮倉,北條時宗御所。
時已入夏,淅瀝連日的小雨剛剛止歇,從海上吹來微風,裹挾著絲絲涼意,從廊下透入竹簾,直達北條御所的正廳,又同那裡迸發出的陣陣肅殺的樂聲匯流一處,令坐在廳上和廊下的一眾賓客不禁汗毛直豎。
正廳中央,身著紅色狩衣的舞者,戴著一張猙獰的青銅假面,在一群黑衣舞者的簇擁下,踏著鏗鏘的樂聲指麾擊刺。
這場樂舞名為《陵王》,表現的是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顯赫武功。據說長恭「才武而貌美」,所以臨陣之際常戴著面具殺敵,勇冠三軍,「武士歌之,為蘭陵王入陣曲」。在鐮倉時代,《陵王》是著名的「唐樂」,樂師和舞者,都是專程從京都請來的。很難想像,這場煞費周章安排的表演,只是為了取悅在座的一位中國僧人:建長寺住持無學祖元。
清癯的老和尚,身著素布單衣,彷彿渾然感覺不到讓滿座賓客動容的寒意。隨著陣陣胡笳和金鼓的殺伐之聲,老和尚的思緒早已飄回了五年前,他避難宋國溫州能仁寺的那個初夏。
一二七六年(至元十三年)初,元朝大將伯顏已經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南宋的國都臨安。傳說,元朝大軍駐紮在江邊等待受降之際,南宋的太皇太后曾向海神祈禱,指望錢塘江大潮把這些北方野蠻人都沖走:「海若有靈,當使波濤大作,一洗而空之。」可惜,潮汐居然比平時晚了三日,「軍馬晏然」(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1《浙江潮》)。在當時大多數人看來,大宋的氣運已盡,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也有不少人並不這樣想。於是,這年春天,元軍只好又大舉南下,消滅浙東與福建等地負隅頑抗的南宋殘餘勢力。大軍橫掃「溫、台、衢、婺、處、明、越及閩中諸郡」,所過殘破。無學祖元寄居的能仁寺,雖僻處雁蕩群山深處,也不可能獨為一方樂郊。
那天,守著山門的小沙彌自山下小鎮的親戚家歸來,驚魂甫定,訴說起連日來的經歷:兩日前,忽然冒出鐵騎數百,在鎮外的石橋附近徘徊。鎮子裡的百姓以為是前線敗退下來的潰軍,不但不害怕,反而扶老攜幼前往觀瞻。然而,日暮時分,鎮上幾個無賴剽悍之徒在巷子口逮住一名陌生面孔的探子,一問之下,才知道外面的軍隊是韃子。第二天,鐵騎從四面八方衝入鎮裡,絕望的百姓或持梃肉搏,或以桌椅攔截街巷,怯懦者自縊梁上,或舉家自焚,一時間,鎮上空煙炎四起。說到這裡,小沙彌結結巴巴補充說:「聽聞大兵不日就要入山搜尋!」
片刻之間,合寺僧侶作鳥獸散。住在後院的祖元和尚是個外來戶,當他做完功課至前殿閒逛時,發現廟裡已經空無一人,後廚也是釜爨狼藉,粒米皆無。和尚既然沒有本地親戚可以投靠藏匿,只好「兀坐堂中」,聽候元朝大兵的處分。
他的「行狀」作者靜照如是描述當時的緊張氣氛:元軍士兵「以刃加頸」,高僧「怡然」不顧,隨口吟誦了一首頌詞,表示直面生死的坦然。這首頌詞後來在日本廣為流傳,被稱為「臨刃頌」:
乾坤無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裡斬春風。
和尚又為眾軍士講述佛法,感化他們「悔謝作禮」而去。後來,祖元的徒弟慧廣請了元朝翰林揭傒斯撰寫《佛光禪師塔銘》。在揭翰林的筆下,這段故事被渲染得更富傳奇色彩:「天兵忽臨,白刃交師頸,師堅坐說法不顧,眾斂兵作禮而去」。
祖元和尚十分幸運,因為蒙古帝國的軍隊絕非總是如此彬彬有禮。他們在中亞城市的屠殺,讓志費尼這樣的史學家連連感嘆:傳聞簡直無法相信,所以數字也不敢記下來。志費尼和宏達迷爾還說,成吉思汗軍隊在攻陷中亞城市忒耳迷(今烏茲別克斯坦帖爾米茲)後,抓住一位老婦人,老人哭喊著對士兵討饒:「軍爺饒命,小人有一顆大珍珠獻上!」當士兵索要珍珠的時候,她說:「珠子被小人吞下肚了。」蒙古兵剖開老婦的肚子,果然找出了好幾顆珍珠。結果,蒙古兵只要見到屍體和俘虜,就下手剖腹取珠(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
那天的情況,有些不太一樣。大概「天兵」們琢磨,蕭蕭寒寺,僅有的細軟或許早就被逃走的和尚們席捲一空,殺人無益;或者,當年帶隊搜山的那名百戶清楚,和尚、道士和算命先生之流,不能隨便殺。他記得,朝廷下發的文告裡說得明白:「前代聖賢之後,高尚儒、醫、僧、道、卜筮,通曉天文歷數,並山林隱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以名聞。」(忽必烈《平定江南詔書》)又或者,闖入山門的恰好是董文炳的部隊──董氏是金末北方戰亂中倖存下來的少數軍閥之一,家風謙慎,部隊紀律不錯。董文炳當時率軍南下浙東和閩中,《元史》中他的傳記就寫了不少好話,一說他嚴禁部下踐踏路邊的莊稼,把南方老百姓感動得「不忍以兵相向」;一說他阻止了南宋守將火燒溫州城,福建人感恩戴德,「廟而祀之」。當然,事實可能就是祖元的傳記作者希望傳達的那樣: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只要有適當的機緣,人性中善的種子,依然可以發出微弱、堅定,因而動人的光明。
不管怎麼樣,無學祖元逃過一劫。但是,「大元三尺劍」顯然也斬斷了他對故土的最後一絲眷戀。
一年後,有人自日本國捎來「平將軍」的書信,延請他赴日出任建長寺的住持。建長寺全稱「巨福山建長興國禪寺」,位於今天神奈川縣鐮倉市內,開山祖也是宋朝禪僧蘭溪道隆(四川人)。當時,日本和中國的佛教文化交流極為頻繁。據說,第三代幕府大將軍源實朝,夢到自己是宋朝和尚的轉世,甚至動過親自航海入宋的念頭。
收到信,祖元和尚咬了咬牙,給徒弟們講了一番達摩祖師「逾海越漠」、不辭艱辛來中華傳法的大道理,便毅然出海東渡。
想到此處,老和尚的思緒逐漸從五味雜陳的回憶中擺脫出來。這時,他才注意到,廳上泠然的樂舞早已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不安和狂熱的氣氛。他望向一側,迎頭遇上東道主時宗清澈的目光。
這張面孔太年輕了!看到年輕的幕府執權,祖元和尚總是想起另外一個同樣也是以「陪臣」身分專權一國的人物──宋朝的賈似道。賈似道得勢的時候,很欣賞祖元,還說動朝廷請他住持自己家鄉台州的真如寺。祖元利用不多的幾次機會,細細觀察過這位權傾中外、炙手可熱的權臣。如今他發現,時宗投來的那道目光裡,蘊藏著的正是他屢屢從賈太師身上尋找不見的東西:能夠忍辱負重、承載大任的剛毅。
時宗平靜地遞過來一張紙。侍立一旁的通事(翻譯)尚未來得及開口,老和尚已看懂了紙上文字的意思。這是鐮倉幕府的鎮西探馬連夜飛報來的軍情文書。上面只是簡單地寫著:
五廿一,對馬、壹岐,異國賊徒舟襲來。
賓主相顧無言,一時俱體會到了對方在沉默中的決然。
這支「異國賊」日後將以「東路軍」之名留名史冊,它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二次派遣征日大軍的先發部隊。就在那個陽光明媚的初夏午後,在大海彼端的慶元港(今浙江寧波),還有一位原南宋人,他的目光越過港內軸轤相接的船隊,迫不及待地朝日本的方向遠眺。他就是前南宋殿前副指揮使、大元征日的後續部隊「江南軍」的司令官范文虎。
祖元和尚在賈太師的府邸或許和范文虎有過一面之緣,可未必記得這個公子哥兒的長相;范殿帥也未必對恩主青睞的一個禪師有太多印象。如果沒有南宋覆滅和日本遠征,范殿帥只會是一個平凡無奇的小人物,未必入得了後世史家的法眼。
其實,在本書的故事中來來去去的主角,也大都是些小人物。比如,在元軍船隊被「神風」席捲以後,因為在倖存者中軍銜最高,被推舉出來在孤島上做最後抵抗的張百戶;把自己珍愛的馬鞍換了路費,上訪邀功,還請畫師把自己的事蹟繪成長卷的下級武士竹崎;又或者,日本龍口山常利寺內孤寂的「元使五人塚」下,埋葬著的元朝使節,等等。若沒有忽必烈征日本,這其中一半主角的歷史名望將嚴重縮水,另一半主角大概會被歷史永遠湮沒,不留下一丁點痕跡。
本書講述的正是一位大人物和一群小人物演繹出的大歷史。
引子 鼙鼓聲來
一二八一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農曆六月初的一個午後,日本鐮倉,北條時宗御所。
時已入夏,淅瀝連日的小雨剛剛止歇,從海上吹來微風,裹挾著絲絲涼意,從廊下透入竹簾,直達北條御所的正廳,又同那裡迸發出的陣陣肅殺的樂聲匯流一處,令坐在廳上和廊下的一眾賓客不禁汗毛直豎。
正廳中央,身著紅色狩衣的舞者,戴著一張猙獰的青銅假面,在一群黑衣舞者的簇擁下,踏著鏗鏘的樂聲指麾擊刺。
這場樂舞名為《陵王》,表現的是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顯赫武功。據說長恭「才武而貌美」,所以臨陣之際常戴著面具殺敵...
目錄
引子 鼙鼓聲來
第一章 新朝大元,老皇忽必烈
一、「耶誕節」的漢式朝儀
二、在兄長蒙哥的陰影下
三、意外的崛起
四、從蒙古到大元
第二章 蒙古帝國的野心與黃金之國日本
一、蒙古的野心
二、是「國書」還是「臣服詔書」?
三、「合法性欠缺綜合征」
四、遍地黃金寶珠的「Zipangu」
第三章 對手和幫手
一、兩個11歲的箭術高手
二、「上首功」的武士國
三、高麗的親家和駙馬爺
四、東征軍駐高麗前進基地
第四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
一、趙良弼的最後心願
二、海邊的鬧劇
三、李藏用導演戲中戲
四、大間諜登場
五、上智為間
第五章 隔海的較量
一、大黑天神對陣「二十二社」
二、七拼八湊的東征軍
三、諸公碌碌皆餘子
四、北條執權的攘外與安內
五、「散地,吾將一其志」
第六章 D日:喋血博多灣
一、目標:九州太宰府
二、萬棹千帆入博多
三、邂逅東亞的「馬穆魯克」
四、第一印象
五、日落前的血戰
六、「流將公」中箭
第七章 「文永之役」三大疑案
一、「矢盡而還」?
二、忽必烈的「秘密武器」?
三、敗了?勝了?
第八章 天邊的風暴
一、龍口慘案
二、有人枕戈待旦
三、有人實力暴漲
四、得志的武士
五、孤獨的先知
第九章 東路軍的困境
一、「八二六會議」與新戰爭計畫
二、不祥之兆初現
三、東路軍搶登志賀島
四、狹路相逢海中道
五、突襲長門,退守壹岐
第十章 「一風掃蕩蠻煙」
一、史上最大規模艦隊與最糟糕指揮官?
二、狀況迭出的平戶會師
三、至暗時刻
四、「起風了,要努力活下去!」
五、落幕時分
六、逝者與還者
終章 大元帝國的「奧古斯都門檻」
一、「大業」未竟
二、天機與民意
三、失敗原因
四、「以秦滅秦」
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引子 鼙鼓聲來
第一章 新朝大元,老皇忽必烈
一、「耶誕節」的漢式朝儀
二、在兄長蒙哥的陰影下
三、意外的崛起
四、從蒙古到大元
第二章 蒙古帝國的野心與黃金之國日本
一、蒙古的野心
二、是「國書」還是「臣服詔書」?
三、「合法性欠缺綜合征」
四、遍地黃金寶珠的「Zipangu」
第三章 對手和幫手
一、兩個11歲的箭術高手
二、「上首功」的武士國
三、高麗的親家和駙馬爺
四、東征軍駐高麗前進基地
第四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
一、趙良弼的最後心願
二、海邊的鬧劇
三、李藏用導演戲中戲
四、大間諜登場
五、上智為間...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