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不安的我們
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屹立百年英國邏輯大師智慧之作
當代心理勵志叢書的起點與經典
「動物只要無病無痛、溫飽有餘,就會心滿意足。人類照理來說應該相仿,但身處現代世界的人們卻並非如此——至少,大多數人都無緣於知足常樂。」
當代生活中,處處可見鬱悶之人的身影。明明我們的生活相對安定,物質也不虞匱乏,為何焦慮、空虛與不安卻總是盤桓其中?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是「繼亞里斯多德後,人類最偉大邏輯學家」的伯特蘭・羅素,在這本經典著作中,以誠懇、精準的觀察與洞見,揉合犀利卻優美的筆調,試圖對此問題的成因作出診斷,並替普羅大眾開出一劑人人皆可施用以重拾生活熱情的藥方。
本書於一九三〇年首次在英國出版,距今已經過了九十年,但隨著世界現代化的進程,羅素的人生智慧不但沒有絲毫過時,其中的預言性質更不斷顯現,重要性與日俱增。
「我的目的是,針對文明國家中大多數人日復一日蒙受的尋常苦悶,開出一劑療方;如此的苦悶煩憂,由於沒有明顯的外在成因,而更讓人感到逃無可逃,益發難以忍受。我認為這樣的鬱悶情緒,絕大部分起因於錯誤的世界觀、道德觀與生活習慣,連帶摧毀了我們天生追求幸福的熱情與興致,而那份熱情,卻正是無論人類或動物最終踏上幸福之路時所必須仰賴的基礎。這些基礎皆存在於個人的能力範圍之內,我將提出若干改進的建議,只要遵照施行,再加上不致太差的個人運氣,就可能嚐到幸福的滋味。」
「閱讀羅素的作品,使我享受到無數快樂的時光。」——愛因斯坦
「這本書是近來蓬勃出版的心理自助叢書潮流的原型,然而,在今天,那些書卻鮮少能如羅素這本小書般値得一讀。」 ——丹尼爾・丹尼特
「這本書徹底地改變了我的生活,為我帶來了無數的精彩美好。九年前我成立啓明出版,正是為了想把這本書介紹給閱讀中文的親友,如今總算實現了。」——林聖修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一八七二年出生於英國,直到一九七〇年以近百歲的高齡逝世之前,出版超過七十本著作,是世界知名的數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與傳遞著和平主義思想的社會運動者。羅素很早就開始在數理邏輯領域大放異彩,他在一九一〇年與懷海德合著出版的三冊巨作《數學原理》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數學作品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羅素的關注重心轉往哲學,致力於幫助世人創造一個更為幸福的世界;《幸福之路》、《婚姻與道德》、《西方哲學史》皆為此時期的重要作品。終其一生,羅素並不總是受人愛戴,也曾因其反戰、反核的思想入獄服刑,但他從不停止對世事置疑、對權威挑戰,與對人類幸福的希冀渴求。一九五〇年,羅素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因「其多元且深具意義的著作,堅定捍衛著人性與言論的自由」,是歷史上以非文學作品獲獎的寥寥數者之一。
譯者簡介:
沈台訓,清大社人所畢業。自由編輯與書籍翻譯。譯作有《為時間終結而作》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人們為何不快樂?
動物只要無病無痛、溫飽有餘,就會心滿意足。人類照理來說應該相仿,但身處現代世界的人們卻並非如此──至少,大多數人都無緣於知足常樂。如果你本身就是個不快樂的人,想必你也正準備承認你並不是個特例。而如果你喜樂無憂,那麼,請捫心自問,你有多少朋友跟你一樣笑口常開?當你在心中回顧完了親朋好友以後,記得從中熟悉察言觀色的技巧;那麼當你往後在日常生活中遇見各色各樣的人,便能更加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感受。布萊克(William Blake)曾寫道:
我所遇見的每一張臉龐,皆沾染著,
怯弱的痕跡、哀傷的痕跡。
鬱鬱寡歡的神色姿態儘管各有不同,但你將發現,到處皆可瞥見這樣的身影。讓我們假設你處身在最典型的現代大城市──紐約:你在上班時間站在一條繁忙的街道上,或是在週末時分途經市區的某條大道,又或者你正出席一場夜間舞會。在如此想像的同時,請清空你的心靈,把自我擱置一旁,然後將來自四周陌生人的性情影像,一個接一個盡收眼底。你將發覺,這些身處不同場所的人們都有各自的煩惱。就上班時間川流的人群來說,你會察覺到他們的焦慮不安、精神過度專注與腸胃消化不良;你也會看出,他們僅僅關心力爭上游,完全不懂嬉戲的樂趣,更對旁人視若無睹。另一方面,如果你流連在週末的市區大道上,則可以見到有閒階級的男男女女,其中不乏非常富有之人,全都投入在尋歡作樂的行列中。然而,這場追逐享樂之戲,卻一致地採取了統一的步調在進行──亦即,以車陣中最緩慢的那部車的車速,一起朝前駛去。對所有駕駛來說,不僅無法看清前方路況,更遑論欣賞街景風光,因為一旦轉頭他顧,便有引發車禍之虞。每部車子的每一名駕駛都一心一意地想超越前車,可是道路壅塞不堪,因此沒有人能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假使駕駛不把超車放在心上,如同乘客偶爾就會如此一般,那麼,他們會馬上變得無聊透頂,一臉不快,但卻無濟於事。有時,會看見一輛載滿非白人乘客的車子,洋溢著真正的歡快氣氛,但這樣「異乎尋常」的行徑卻會引發公憤,最後他們將由於事端擴大而遭到警察逮捕,因為──享受假日的歡愉是違法行為。
接著,讓我們來觀察一場夜間派對上愉快的人們。所有的賓客都抱定主意要開懷盡興,他們的決心是如此堅定,如同看牙醫時決意不呼天搶地一般。世人普遍認為飲酒與愛撫是通往狂喜的捷徑,因此,人們很快便醺醺然起來,一邊努力忽略自己身旁伴侶的反感。黃湯一杯杯下肚,男人開始淚流滿面,哀嘆自己對於母親無私付出的虧欠。酒精釋放了他們在神智清醒時被理性給壓抑下來的罪疚感。
以上種種沮喪煩悶的成因型態各異,一部分來自社會體系,一部分則肇生於個人心理──當然,在很大程度上,個人心理也是社會體系的產物。我在此前已經寫過若干文章,論及為了提升幸福,在社會體系上所須作出的改變。不過,討論有關放棄戰爭、停止經濟剝削、廢除標榜殘忍與恐懼的教育方式等論題,並非本書的寫作意圖。找出社會體系如何避免戰爭發生的途徑,是人類文明的核心要務,但是,當人們鎮日愁眉不展,以至於,彼此交戰殺戮還比日日得過且過要顯得較不恐怖的話,那麼,想要建立一個反戰的社會體系,將比登天還難。只要機器生產多少還能使一貧如洗的人從中獲利,那麼持續施行脫貧措施就是當務之急;然而,假使富人的生活也悲愁莫名,那麼推動人人致富的作法又有何用?所有人都知道以殘忍與恐懼作為教育手段並非上策,但是本身即受教於此道的人士想當然爾無法提供其他妙方。以上種種思索,引領我們聚焦關注個人所遭遇的難題:置身於崇尚古風的社會中,每個男人或女人在當下此刻,該致力何事才能獲致自身的幸福?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我將把焦點限定在,那些並未遭受到外在極端悲慘事件蹂躪的人身上。我將假定他們的收入足以維持食衣住行所需,健康狀況也能夠因應日常的體能活動。我將不談論那種巨大的災難事件,比如一次失去了所有子女,或是慘遭當眾羞辱等等。這類事情當然值得一談,重要性也不在話下,但與我希望細談的主題分屬不同的層次。我的目的是,針對文明國家中大多數人日復一日蒙受的尋常苦悶,開出一劑療方;如此的苦悶煩憂,由於沒有明顯的外在成因,而更讓人感到逃無可逃,益發難以忍受。我認為這樣的鬱悶情緒,絕大部分起因於錯誤的世界觀、道德觀與生活習慣,連帶摧毀了我們天生追求幸福的熱情與興致,而那份熱情,卻正是無論人類或動物最終踏上幸福之路時必需仰賴的基礎。這些基礎皆存在於個人的能力範圍之內,我將提出若干改進的建議,只要遵照施行,再加上不致太差的個人運氣,就可能嚐到幸福的滋味。
對於我想提倡的哲學,最佳的介紹方式,或許是先談談我的個人故事。我並不是個天生快樂的人。孩提時,我最偏愛的聖詩是「厭倦人世,罪孽沉重」。在五歲那年,我經常思索,如果我會活到七十歲,那麼,到當時為止我才度過了人生的十四分之一而已;想到還有如此漫長無邊、沒有盡頭的無聊生活等在前方,令我難以忍受。青少年時,我痛恨人生,不時徘徊在輕生邊緣,只有鑽研數學的熱切渴望能使我打消此念。相反地,如今我享受人生;幾乎可以這麼說,隨著年歲增長,我越來越能夠體味人生之樂。箇中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我已經找到了我最渴望的事物,並逐漸將其中的絕大部分給納入手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成功地將某些願望中的目標──譬如,針對這樣或那樣的主題,鑽研出明確無疑的知識──視為根本無法達成之事。然而,最主要仍是由於我降低了對自我的過度關注。如同其他接受過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樣,我也習慣於反省自己的罪惡、愚蠢與短處。對我來說,我就是個可悲的傢伙──這無疑正確無誤。於是,我逐漸學會去對自我與自己的缺陷漠不關心,愈來愈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界的對象上:世界局勢、知識的各種學門,與我所愛慕的人。確實,對外界的種種興趣,也分別有著帶來痛苦的可能:世界可能戰火四起,某個領域的知識可能難以掌握,友人也可能英年早逝。但是這類的痛苦,並不會像源於自我嫌惡所帶來的災難那樣,摧毀生命的本質。而每一種對外界的興趣,皆會啟發某種活動,只要這種興趣能一直保持活絡,它所帶來的活動就會成為防範無聊人生的完備措施。相反地,對自我的興趣並不會推導出這類具有進展性質的活動。它也許會讓人每天寫日記、去給精神分析師治療,或讓人成為僧侶。但是,僧侶也只有當僧院的日常作息使他忘記了自身靈魂的時候,才會喜樂無憂。僧侶認為宗教是讓他擁有幸福的原因,但其實這樣的幸福,他若從事清道夫的工作也能獲得,只要他被迫持續做下去即可。外在的紀律性活動,正是這些不幸之人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因為他們專注自我的程度太深,以致於無法以其他任何方式矯正過來。
自我專注有幾種不同的形式。我們可以列出「罪人」、「自戀者」與「自大狂」這三種最常見的型態。
我所指稱的「罪人」,並非指那種犯了小罪小過的人:每個人都會犯上點小過小惡,也或者不會,端視我們對罪惡的定義而定。我在此是指,那種全神貫注於「罪惡意識」的人。這種人總是反對自己、對自己有意見,如果他信教,就會將這些詮釋成上帝對他的責備。他心中所塑造的自我形象,是他認為他應該成為的模樣,而這始終與他對自我的實際認知相抵觸。假使他在意識思想層面,早已拋棄了兒時在母親膝下所習得的戒律格言,他的罪疚感仍可能因此深藏在潛意識中,只有在他喝醉或睡著以後才浮現出來。儘管如此,這卻已經足以讓一切事物索然無味了。在內心深處,他依然接受著所有幼時學習而來的禁令。講髒話是背德的,喝酒是背德的,行事精明算計是背德的,尤其,性是背德的。當然,他並沒有放棄任何這些樂事,不過,對他而言,這種種樂趣全都浸染了毒藥,讓他感覺自己的品格已然遭到玷污。他全心全意渴望的快樂,是來自母親正面肯定的撫慰,他依舊保有童年時獲得如此慰藉的記憶。由於這種快樂不再對他敞開大門,他感到一切再也無關緊要;因為他必定犯了罪過,他於是決定要深深投入罪惡的懷抱。當他墜入情網,他尋覓母性的溫柔,但卻無法接受它,因為,由於心中的母親形象作祟,他無法尊敬與自己有性關係的任何女人。然後,在滿心失望之下,他變得殘忍,接著又後悔自己的殘忍,之後則又重新開始,輪迴於這個包含想像的罪惡與真實的悔恨的沮喪循環。這正是許多表面上冷酷的放蕩者的心理歷程。促使這些人墮落的原因,是他們心中藏有對一個無法獲得的對象(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的摯愛,再加上早年被灌輸的可笑倫理準則以致。從這些早先的信念與情感的壓制中解放出來,是這些母性「美德」的受害者邁向幸福之路的第一步。
第一章 人們為何不快樂?
動物只要無病無痛、溫飽有餘,就會心滿意足。人類照理來說應該相仿,但身處現代世界的人們卻並非如此──至少,大多數人都無緣於知足常樂。如果你本身就是個不快樂的人,想必你也正準備承認你並不是個特例。而如果你喜樂無憂,那麼,請捫心自問,你有多少朋友跟你一樣笑口常開?當你在心中回顧完了親朋好友以後,記得從中熟悉察言觀色的技巧;那麼當你往後在日常生活中遇見各色各樣的人,便能更加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感受。布萊克(William Blake)曾寫道:
我所遇見的每一張臉龐,皆沾染著,
怯弱的痕跡、哀...
推薦序
本書並非針對學富五車的人所寫;而那種只把生活中的實際難題當作茶餘飯後談資的人,也不是本書鎖定的讀者。在底下的篇章中,你將不會讀到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或引經據典的考究論述。我的目標只是將一些短評雜感集結成冊,而啟發這些文字的來源,都是我所相信的人情常識。所有這些我宣稱可以提供給讀者採用的秘訣,皆經過我自身的經驗與觀察所確認;只要依照這些原則行事,快樂就會與日俱增。在這個基礎上,我大膽地希望,不喜歡鬱悶不快而深受其苦的男男女女,其中有些人能在本書中找到關於他們生活處境的診斷,與我所建議的擺脫辦法。我相信,許多心灰意懶、悶悶不樂的人們,只要能付出經過充分指導的努力,皆能重新踏上幸福之路。這正是我寫作此書的初衷。
本書並非針對學富五車的人所寫;而那種只把生活中的實際難題當作茶餘飯後談資的人,也不是本書鎖定的讀者。在底下的篇章中,你將不會讀到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或引經據典的考究論述。我的目標只是將一些短評雜感集結成冊,而啟發這些文字的來源,都是我所相信的人情常識。所有這些我宣稱可以提供給讀者採用的秘訣,皆經過我自身的經驗與觀察所確認;只要依照這些原則行事,快樂就會與日俱增。在這個基礎上,我大膽地希望,不喜歡鬱悶不快而深受其苦的男男女女,其中有些人能在本書中找到關於他們生活處境的診斷,與我所建議的擺脫辦法。我相...
目錄
第一部 鬱悶人生的成因
第一章 人們為何不快樂?
第二章 拜倫式的鬱悶
第三章 競爭
第四章 無聊與興奮
第五章 疲憊
第六章 嫉妒
第七章 罪疚感
第八章 被害妄想
第九章 恐懼輿論
第二部 幸福人生的緣由
第十章 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第十一章 熱情
第十二章 愛與被愛
第十三章 家庭
第十四章 工作
第十五章 次要興趣
第十六章 努力與放下
第十七章 快樂的人
第一部 鬱悶人生的成因
第一章 人們為何不快樂?
第二章 拜倫式的鬱悶
第三章 競爭
第四章 無聊與興奮
第五章 疲憊
第六章 嫉妒
第七章 罪疚感
第八章 被害妄想
第九章 恐懼輿論
第二部 幸福人生的緣由
第十章 還有幸福的可能嗎?
第十一章 熱情
第十二章 愛與被愛
第十三章 家庭
第十四章 工作
第十五章 次要興趣
第十六章 努力與放下
第十七章 快樂的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