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治理的制度變遷為研究對象,圍繞社會治理創新的三個核心問題(誰來治、治什麼、怎麼治),以時間為主軸、以空間為輔軸展開研究。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近年來學術界湧現出一批關於中國社會治理變遷的教材和學術專著,這些文獻側重介紹中國推進社會事業建設和社會管理改革發展的智慧路徑,重點分析中國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徵、存在的各種挑戰以及未來的改革方向。與此相對應,本書緊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社會治理創新實踐的要求,基於社會治理制度變遷的視角,歷經長時間的籌劃,力求為形成中國本土化的社會治理學術思想和理論創新做出貢獻。
本書主要討論國家在公共事務的治理和公共產品的提供中所出現的社會組織、社區自組織等社會治理主體;正是這一從社會中離析出的公共領域的存在與發展,構成了社會治理的主要組織載體。
社會治理政策方面,主要探討中國社會治理的困難、焦點問題,包括貧困治理、基層社區治理、老齡治理、社會矛盾治理四個方面。
社會治理方式方面,系統闡釋了社會治理方式的概念、內容,社會治理方式的演進, 以及社會治理方式的智慧化趨勢。
作者簡介:
馮華,專職作者,著有《1949年後中國社會治理制度變遷》。
章節試閱
1993-2013年10月,從政府主導型社會管理體制向現代社會治理體制演變時期:多元治理凸顯
1992年,中國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經濟發展的轉變也促使社會管理的改革,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社會管理體制顯得尤為必要。1993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必須要轉變職能, 加強對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的建設,確保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1998年,《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強調,政府職能應有效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這也是「社會管理」一詞首次出現在重要文件中。在這段時期,已建立的社會團體和社會組織正逐步積極參與到經濟和文化事務中,已經成為基層社會管理主體的關鍵補充。社會管理的主體已經從以黨和政府為中心的「單一主體」向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單位和企業等
「多元主體」的善治方向發展。政府已從單一管理轉向多元化管理,從基本依靠規劃控制轉變為依靠市場監管,全面運用各種行政手段、發展社會仲介組織實現社會管理目標。如何讓政府「掌好舵」、讓社會「劃好槳」、讓公民「乘好船」,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治理與制度建設的核心問題。
中國政府積極探索社會管理模式,在改進管理方法和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模式。這一指示擴大了政府服務的範圍,形成了社會管理和服務之間的協同,使政府向著「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政治目標努力前進,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善治的基本趨勢。2006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具體辦法來加強社會管理。會議指出,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有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要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升社會管理水準,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2007年,中國強調要完善社會管理模式和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提出三個「最大限度」的新要求,體現了社會管理思想在逐步走向成熟。2004年,中國政府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促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建立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2012年,中國強調要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社會體制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因此,此階段的社會管理需要政府、社區和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 多元治理特徵凸顯。
2013年11月以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時期
2013年11月,中國政府提出重點關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要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並專門部署創新社會治理的任務。自此,「社會治理」一詞正式出現在文件中。從社會管理到社會管理創新再到創新社會治理,這一系列概念和論述的演變說明,中國的社會治理體系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指明了社會管理體制未來演變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要從最初的政府包辦一切向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轉變。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法,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社會治理目標、理念、方式的顯著特徵,體現了政府與社會、政府和公民共同治理社會事務、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善治的本質特徵。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為奮鬥目標, 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走向善治的應有之義。
2014年6月4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進一步簡政放權的措施。2016年5月9日,中國務院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就推動放管服改革發表了重要講話,提議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不斷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放管服』改革實質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計利當計天下利,要相忍為國、讓利於民,用政府減權限權和監管改革,換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釋放。以捨小利成大義、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中國政府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 在這一背景下,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新時代中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指明了發展方向。從「管理」到「治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實現了重大轉變。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準」。這為新時期的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加清晰、完整、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思路和要求。說到底,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社會治理創新必須沿著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的方向前行,通過「治理」,實現「善治」——人人盡責,人人享有;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1993-2013年10月,從政府主導型社會管理體制向現代社會治理體制演變時期:多元治理凸顯
1992年,中國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經濟發展的轉變也促使社會管理的改革,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社會管理體制顯得尤為必要。1993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必須要轉變職能, 加強對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的建設,確保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1998年,《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強調,政府職能應有效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
推薦序
前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近年來學術界湧現出一批關於中國社會治理變遷的教材和學術專著, 比如《社會治理新藍圖》(馮仕政著)、《中國的治理變遷(1978-2018)》(俞可平等著)、《中國社會治理轉型(1978-2018)》(李友梅等著)、《新時代中國社會變遷與社會治理若干問題研究》(謝建社主編)。這些文獻側重介紹中國推進社會事業建設和社會管理改革發展的智慧路徑,重點分析中國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徵、存在的各種挑戰以及未來的改革方向。與此相對應,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緊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社會治理創新實踐的要求,基於社會治理制度變遷的視角,歷經長時間的籌劃,編撰了本書,力求為形成中國本土化的社會治理學術思想和理論創新做出貢獻。
本書主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治理的制度變遷為研究對象,圍繞社會治理創新的三個核心問題(誰來治、治什麼、怎麼治),以時間為主軸、以空間為輔軸展開研究。全書分為一章總論和上中下三篇,共計八章。第一章為總論,主要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性質的變遷過程、社會轉型過程,從管理到治理的變化,以及本書的研究視角、研究議題、研究思路和資料來源。上篇為社會治理主體(2~3章),主要討論國家在公共事務的治理和公共產品的提供中所出現的社會組織、社區自組織等社會治理主體;正是這一從社會中離析出的公共領域的存在與發展,構成了社會治理的主要組織載體。中篇為社會治理政策(4~7章),主要探討中國社會治理的困難、焦點問題,包括貧困治理、基層社區治理、老齡治理、社會矛盾治理四個方面。
下篇為社會治理方式(第8章),系統闡釋了社會治理方式的概念、內容,社會治理方式的演進, 以及社會治理方式的智慧化趨勢。此外,除第一章總論外,每章均配有一個典型案例。案例分析,一方面有助於讀者加深對每章所涉及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於讀者克服理論知識與現實情況相脫節的困難。
任何一本著作的完成都離不開他人的指導、支持和幫助,本書的編寫完成得益於老師的精心指導與大力支持,同時也感謝每一位同學的付出與努力。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 編寫組仍需言明,受制於時間、精力和水準,本書寫作的框架和邏輯還不盡完善,很多內容還需探討論證,歡迎各位專家和同行指正,也希望各位讀者不吝賜教。
本書編寫組
前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近年來學術界湧現出一批關於中國社會治理變遷的教材和學術專著, 比如《社會治理新藍圖》(馮仕政著)、《中國的治理變遷(1978-2018)》(俞可平等著)、《中國社會治理轉型(1978-2018)》(李友梅等著)、《新時代中國社會變遷與社會治理若干問題研究》(謝建社主編)。這些文獻側重介紹中國推進社會事業建設和社會管理改革發展的智慧路徑,重點分析中國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徵、存在的各種挑戰以及未來的改革方向。與此...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社會治理制度變遷的分析框架
第二節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
第三節 社會治理制度變遷的歷史階段分析
第四節 本書的議題、研究思路和資料來源
上篇社會治理主體
第二章 社會組織
第一節 社會組織的界定
第二節 社會組織的制度變遷
第三節 小結與評價
經典案例: 「多背一公斤」
第三章 社區自組織
第一節 社區自組織的內涵與意義
第二節 社區自組織的制度變遷
第三節 小結與評價
經典案例:雲村重建紀事
中篇社會治理政策
第四章 貧困治理
第一節 貧困的變遷
第二節 貧困治理的制度變遷
第三節 小結與評價
經典案例:袁家里村扶貧工作紀實
第五章 基層社區治理
第一節 基層社區變遷
第二節 基層社區治理的制度變遷
第三節 小結與評價
經典案例:成都市鳳凰社區治理
第六章 老齡治理
第一節 老齡治理的內容與實質
第二節 老齡治理的制度變遷
第三節 小結與評價
經典案例:甘肅蘭州深化養老體制改革探索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
第七章 社會矛盾治理
第一節 社會矛盾的概念及內涵
第二節 社會矛盾的變遷及主要特徵
第三節 社會矛盾治理的變遷
第四節 小結與評價
經典案例:漢源縣大樹鎮的社會矛盾治理之路
下篇社會治理方式
第八章 社會治理方式
第一節 社會治理方式概述
第二節 社會治理方式的演進
第三節 社會治理方式的智能化創新
第四節 小結與評價
經典案例:成都智慧城市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社會治理制度變遷的分析框架
第二節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
第三節 社會治理制度變遷的歷史階段分析
第四節 本書的議題、研究思路和資料來源
上篇社會治理主體
第二章 社會組織
第一節 社會組織的界定
第二節 社會組織的制度變遷
第三節 小結與評價
經典案例: 「多背一公斤」
第三章 社區自組織
第一節 社區自組織的內涵與意義
第二節 社區自組織的制度變遷
第三節 小結與評價
經典案例:雲村重建紀事
中篇社會治理政策
第四章 貧困治理
第一節 貧困的變遷
第二節 貧困治理的制度變遷
第三節 小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