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史上最偉大的武器發明:經典戰車全收錄,軍武迷必備的戰車圖鑑
․鐵之龍騎兵:唯一將「機動」、「火力」、「防護」三要素結合的完美兵器詳盡介紹
․戰車演變史:達文西的坦克車原型、兩次世界大戰的坦克變革,到今日的高科技無人戰車
․軍武迷最愛:史上多部改變人類歷史的經典戰車──T34、虎式坦克、美國M4、蘇聯IS重型坦克、地表最強M1A2戰車
․最完整資訊:各式戰車的規格、重量、尺寸、武器、年分、原產國、外觀、內裝、曾經參與的戰役……等。
波文頓戰車博物館與DK出版社共同合作,建構起裝甲車的歷史。
戰車可謂史上最強大、最具代表性的戰鬥車輛。本書透過驚人的全彩圖像介紹戰車的誕生與演進、關鍵事件、曾經實際參與戰鬥的最強戰車,以及戰車背後的重要設計者。探討戰車如何影響戰場和軍事戰略的演變,開啟跨越時光的視覺之旅。你可以透過特寫鏡頭一窺戰車內部,瀏覽各式戰車的外觀、規格、簡史、特徵,並了解百夫長、地獄貓與傳奇的虎式戰車等車輛背後的突破性科技。對任何軍事迷而言,《終極戰車百科》都是不容錯過的最佳戰車圖鑑。
作者簡介:
大衛・威利,英國波文頓戰車博物館館長。戰車博物館收藏世界各地的戰車與軍用車輛,擁有世界最大、最完善的一套館藏。博物館位於英國多塞特的波文頓,至今仍參與戰車的乘組員訓練。
譯者簡介:
于倉和
從事過多種工作,包括自由譯者、中國台幹、專案經理等等,但因為童年時的因緣際會,與軍事戰史結下了不解之緣。翻譯過多本二次大戰戰史書籍,也曾任職於軍事題材大型多人線上遊戲《戰車世界》、《戰艦世界》臺灣辦公室,出國旅遊時也喜歡探訪各類軍事遺跡,致力於把寓教於樂的軍事歷史內容傳遞分享給更多有興趣的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強力推薦】
◎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知名軍事記者)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專主編/前陸軍中校/國內知名戰車達人)
【專文推薦】
◎滕昕雲(老戰友軍事文粹主編/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二戰裝甲部隊研究學者)
鑒於戰車主宰了自二次大戰以降之各次正規陸戰的戰場,欲了解戰爭的發展演進史,檢視各時期各國陸軍所開發的主要戰車型式,可以說是另一種有效且便捷的途徑。《終極戰車百科》出版正是戰略研究者與軍事愛好人士的一大喜訊。本書無論就專業性、可讀性與精緻度,均可謂高標準的出版品。典藏一本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實體紙本書,這會是你的資產,也是你的品味。《終極戰車百科》就是這樣一本值得珍藏的好書。
◎李思平(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編輯/《戰車部署2020》作者)
身為前勇虎戰車射手,並在退伍後醉心於戰車科技和戰術的研究與相關出版的敝人,在聽聞《終極戰車百科》中文版即將出版時是感到非常興奮的,乃因此書篇幅不僅貫穿了整個戰車發展史,更在過程中介紹了多輛經典戰車的內裝和應用的科技,好比親身進入、觸摸那些未曾有機會結緣的戰車和歷史一樣。因此,如果您跟我一樣著迷於戰車的魅力和狂野,那麼這本書是絕對適合您珍藏!
◎林穎佑(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本書有別於坊間過去出版的相關讀物,《終極戰車百科》中除以編年史的方式進行戰車介紹外,更配合許多珍貴的照片,讓文字與圖像完美的結合,讓讀者能進一步的透過戰車的發展演變來了解戰爭型態的轉變。而作者也針對各型戰車的細部做出解說,除了單純的性能諸元介紹,配合深入淺出的說明都能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戰車。如果你對軍事有興趣絕對不能錯過本書,趕快翻開封面,一起沉浸在裝甲的咆哮中!
名人推薦:【強力推薦】
◎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知名軍事記者)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專主編/前陸軍中校/國內知名戰車達人)
【專文推薦】
◎滕昕雲(老戰友軍事文粹主編/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二戰裝甲部隊研究學者)
鑒於戰車主宰了自二次大戰以降之各次正規陸戰的戰場,欲了解戰爭的發展演進史,檢視各時期各國陸軍所開發的主要戰車型式,可以說是另一種有效且便捷的途徑。《終極戰車百科》出版正是戰略研究者與軍事愛好人士的一大喜訊。本書無論就專業性、可讀性與精緻度,均可謂高標準的出版品。典藏一本兼具...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最早的戰車:1918年之前
最早的戰車
20世紀初,內燃機引擎和履帶式曳引機問世,使人們相信在戰場上同時發揮機動力、防禦力和火力的那一天即將到來。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此提供了動力。
英國是最先成功開發戰車的國家。1915年7月,佛斯特公司(Foster)獲得委託建造第一艘陸上戰艦,外號「小威利」(Little Willie),不過英國陸軍當局在1916年2月選擇了另一個更優越的設計方案,稱為「母親」(Mother)。
1916年9月15日,戰車在夫雷爾-古瑟列特(Flers-Courcelette)首度發動攻擊。當時投入戰場的戰車共有49輛,其中只有九輛抵達德軍陣地,但這種新武器還是在英國造成轟動。陸軍元帥海格(Haig)立即下令追加1000輛,並立即著手改良。
法軍的第一批戰車在1917年4月投入戰鬥。它們的越壕能力並不像英軍的戰車那麼好,但武裝齊全。最常見的法軍戰車是雷諾(Renault)FT戰車(參見第24-27頁),在1918年5月首度參戰。這是第一款擁有安裝在車頂、可360度旋轉的砲塔的戰車,在大戰期間總計訂購了3177輛。
這些戰車最大的缺陷就是可靠度低。機械故障造成的損失比敵軍火力造成的還多,而若是連續攻擊好幾天,妥善率更是明顯下滑。1918年8月8日,580輛英軍戰車向亞眠(Amiens)進攻,但到了第二天卻只剩145輛還可出動。儘管如此,隨著戰爭繼續進行,戰車也扮演愈來愈吃重的角色。在1918年8月到11月協約國的百日攻勢(Hundred Days Offensive)期間,戰車是帶領協約國邁向勝利的多兵種作戰關鍵。
關鍵事件
1902年:擁有裝甲車身、配備碰碰砲(pom-pom)和機槍的辛姆斯摩托戰鬥車(Simms Motor War Car)首度公開。
1906年:加裝吉耶(Guye)砲塔和霍吉奇斯(Hotchkiss)機槍的夏宏、吉哈多和佛格特(Charron, Giradot, et Voigt)汽車在法國接受測試。
1912年:義土戰爭期間,兩輛義大利裝甲車在利比亞參戰,這是裝甲車首度在戰場上出現。
1914年8月:法國戰爭部長訂購136輛裝甲車,第一輛在一個月後服役。
1915年2月:英國海軍部陸上戰艦委員會(Landships Committee)成立。
1915年7月:向佛斯特斯訂購「小威利」。短短五個星期後的9月9日,它就首度上路。
1916年1月:「母親」完工,從設計到完成只花了三個月。
1916年2月:英國彈藥部訂購Mark I戰車;法國戰爭部訂購施耐德(Schneider)CA-1戰車。
1916年9月15日:戰車在在夫雷爾-古瑟列特戰役中首度投入戰場。
第一章
最早的戰車:1918年之前
最早的戰車
20世紀初,內燃機引擎和履帶式曳引機問世,使人們相信在戰場上同時發揮機動力、防禦力和火力的那一天即將到來。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此提供了動力。
英國是最先成功開發戰車的國家。1915年7月,佛斯特公司(Foster)獲得委託建造第一艘陸上戰艦,外號「小威利」(Little Willie),不過英國陸軍當局在1916年2月選擇了另一個更優越的設計方案,稱為「母親」(Mother)。
1916年9月15日,戰車在夫雷爾-古瑟列特(Flers-Courcelette)首度發動攻擊。當時投入戰場的戰車共有49輛,其...
作者序
戰車的歷史只有百餘年,但它的設計概念卻實現了幾個世紀以來戰鬥人員渴望及追求的目標。對所有必須挺身而出踏上戰場的人來說,他們最關切的三件事,分別是保護自己免於敵軍武器傷害,透過機動力越過戰場,還有運用火力攻擊敵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個具體的軍事問題,就是如何才能在西線的靜態戰場上再度發揮機動力,而戰車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有幾個國家想要藉由機械的力量來獲得機動力,進而在戰鬥中突破敵陣。英國在公元1916年9月首度運用戰車,把戰車當成攻城鎚,它的履帶越過破碎的地面,輾過鐵刺網,並用火砲對敵軍陣地開火,以便讓步兵可以前進。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工程師已經開發出不同種類的戰車,不過戰後一些軍界大老希望把戰車處理掉,因為他們把戰車視為一種絕無僅有、離經叛道的武器,只能用在獨一無二的西線衝突裡。
人們持續在兩次大戰間發展和測試戰車。各軍事強權都想找出把戰車作為武器的必勝之道,有些人則把戰車視為原本依賴雙腳和馬匹的傳統軍隊轉型成全機械化部隊的關鍵要素,除此之外還生產了各種裝甲車輛來搭配戰車投入作戰。有幾種這樣的裝甲車輛,像是工兵車輛、裝甲人員運輸車和裝甲車等,本書中也會介紹。
在戰間期,戰車身為一種新武器,曾在幾場小型衝突中展現潛力,不同的國家對此也有不同的解讀。主砲的口徑變大,裝甲的厚度也增加,不過一直要到德國裝甲部隊在1939-40年獲得出人意料的勝利,大家才徹底信服了戰車的威力。大多數人都把重點放在戰爭初期德軍運用戰車執行大規模包圍作戰而取得的勝利,以及他們在戰爭後期不惜高昂成本生產的少量技術先進、尺寸龐大的戰車,但卻是俄國和美國付出巨大努力,大量生產具備可靠基本性能且堅固耐用的戰車,才扭轉了二次大戰中失衡的戰車戰況。
二次大戰結束後,人們再次懷疑戰車在日後的用途。如果火箭筒(Bazooka)或鐵拳(Panzerfaust)這種能夠大量生產、只要由一名士兵手持發射的中空裝藥反戰車武器就可以讓戰車失去作戰能力,那麼戰車豈不太脆弱了?反戰車飛彈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登場後,類似的憂慮再度出現,而在冷戰期間,人們也擔憂武裝直升機就能發揮反戰車的作用。到了2000年初,攻頂武器和縱列彈頭進一步凸顯了戰車的弱點,不過科技和戰術的進步也讓戰車可以面對新的威脅。戰車有了新式複合裝甲,提高了使用壽命,長條狀彈芯(高密度金屬飛鏢)可以強化火力,燃氣渦輪或增壓柴油引擎能夠增加機動力,還有防禦輔助套件可干擾或摧毀來襲的砲彈或飛彈。在未來,科技的進步也許會實現車輛微型化和無人化,但目前而言,雖然新一代戰車已在計畫中或生產中,許多較老舊的戰車仍在升級,以便在前線找到一席之地。
戰車的適應力(以及強大威力)代表它將繼續朝著現代化戰場邁進──不論那戰場是哪裡。如同本書所呈現的,現有的戰車具備各種不同的形式和樣貌,無論哪一種都反映出過去戰爭的經驗、目前可運用的科技以及對未來戰爭走向的期待,此外還要加上精密複雜裝甲車輛的生產能力,這點其實是基礎,但經常被忽視。最後當然更不用說,還要有錢。
除此之外,本書還會呈現一個至關重要、甚至有人認為是戰爭中決定戰車成敗的最重要因素:操作戰車的人。
大衛・威利(David Willey)
英國波文頓戰車博物館館長
戰車的歷史只有百餘年,但它的設計概念卻實現了幾個世紀以來戰鬥人員渴望及追求的目標。對所有必須挺身而出踏上戰場的人來說,他們最關切的三件事,分別是保護自己免於敵軍武器傷害,透過機動力越過戰場,還有運用火力攻擊敵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個具體的軍事問題,就是如何才能在西線的靜態戰場上再度發揮機動力,而戰車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有幾個國家想要藉由機械的力量來獲得機動力,進而在戰鬥中突破敵陣。英國在公元1916年9月首度運用戰車,把戰車當成攻城鎚,它的履帶越過破碎的地面,輾過鐵刺網,並用火砲對敵軍陣地開火...
目錄
前言 8
第一章
最早的戰車:1918年之前
戰車在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先驅,衍生出多款可實際操作的車型。之後,各國紛紛開始研發或生產各式各樣不同功能的戰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導論
早期的實驗車型
達文西的「戰車」
Mark IV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車
雷諾FT-17
偉大設計師:特里頓和威爾遜
戰車首度上戰場
戰時的實驗戰車
早期的裝甲車
第二章
兩次大戰之間:1918-1939年
戰間期的特色是縮減預算和做實驗。有幾個國家都在開發戰車,並透過演習來測試如何才能讓它們在世界各地剛剛機械化的陸軍部隊裡發揮最大效益。其中一個結果,就是現代戰車設計的整合。
導論
戰間期的實驗
新形態的騎兵
裝甲車
輕型戰車和小戰車
輕型戰車Mark VIB
偉大設計師:華爾特•克利斯蒂
維克斯的全球化戰車
中型和重型戰車
維克斯中型戰車Mark II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
二次大戰就像個催化劑,讓坦克可以大規模地展現全部的潛力。人們打造了數以萬計的裝甲車,它們不僅成為全球各地陸上戰爭的關鍵武器,也是各國武力的象徵。
導論
德國戰車:1939-40
開戰前夕的德國戰車
盟軍戰車:1939-40
軸心國戰車:1941-45
虎式戰車
D日的飛行戰車
M3斯圖亞特輕型戰車
美國戰車:1941-45
M4雪曼中型戰車
在敵軍戰線後方更換引擎
英國和大英國協戰車:1941-45
蘇聯戰車:1941-45
T-34/85
偉大設計師:米海・柯錫金
準備作戰
德國驅逐戰車
盟軍驅逐戰車
M18地獄貓
工程車輛和特種車輛
實驗車輛
戰爭裡的戰車,承平時的戰車
裝甲車和部隊運輸車
第四章
冷戰:1945-1991年
在冷戰期間,東西兩大陣營互相對峙,雙方都建立數量龐大的主力戰車部隊,還有各式各樣的裝甲車支援。但冷戰從未「熱化」,只有少部分戰車投入小型衝突裡。
導論
共產陣營的戰車
T-72
柏林邊緣政策
重點製造商:通用動力公司
百夫長
北約盟軍的戰車
豹一式主力戰車
不結盟國家的戰車
驅逐戰車
美洲獅式裝甲車
火焰噴射戰車
裝甲偵察車
履帶式裝甲人員運輸車
蘇聯的末路
履帶式步兵戰鬥車
輪式人員運輸車
反戰車作戰
工程車輛和特種車輛
履帶戰鬥偵察車家族
有輪子的裝甲
蠍式履帶戰鬥偵察車
第五章
後冷戰時期:1991年以後
隨著全球政治變化、冷戰終結,新一代的輕型車輛問世,用於不對稱作戰和反叛亂任務。不過,由於這個不安定的世界裡依舊有衝突,顯示出戰車還是有用處,因此冷戰時期的戰車透過升級找到了第二春,也有新設計的戰車誕生。
導論
反叛亂車輛
水牛式
戰車布署的後勤支援
履帶式部隊載具
輪式部隊載具
戰車政治學
後冷戰時代的戰車
M1A2艾布蘭
重點製造商:英國航太系統
軍事競賽
附錄
戰車以機動力、火力和防禦力這三個關鍵要素為基礎,改變了陸戰的面貌。
戰車的演化
戰車引擎
履帶和懸吊系統
火力
防護
反戰車武器
制服和防護服
名詞解釋
索引
謝誌
前言 8
第一章
最早的戰車:1918年之前
戰車在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先驅,衍生出多款可實際操作的車型。之後,各國紛紛開始研發或生產各式各樣不同功能的戰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導論
早期的實驗車型
達文西的「戰車」
Mark IV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車
雷諾FT-17
偉大設計師:特里頓和威爾遜
戰車首度上戰場
戰時的實驗戰車
早期的裝甲車
第二章
兩次大戰之間:1918-1939年
戰間期的特色是縮減預算和做實驗。有幾個國家都在開發戰車,並透過演習來測試如何才能讓它們在世界各地剛剛機械化的陸軍部隊裡發揮最大效益...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