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地理」緣起於古人的直觀經驗
若以「具備共同的概念與研究方法」、「大學地理系的設置」以及「獲得高級學位的成員擁有專業職位」作為界定一門專業學科的指標,1那麼,地理學在我國成為一門專業學
科,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西風東漸」以後的事。2但是「地理」一詞,早已出現於《周易.繫辭(上傳)》: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又如《淮南子.泰族訓》:
俯視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僥、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饑寒之患。
意味著中國古代傳統的「地理」,原本是以人的身體為中心,透過身體的直觀經驗,而將環境經驗系統化、條理化的知識體系,更是一門讓百姓安居樂業、立事生財,免於饑寒的安身立命之學。
事實上,《尚書.堯典》早已呈現出古人對於方位的認知;《尚書.禹貢》以山川作為地理分區依據,記述了「九州」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區域特色;《尚書.洛誥》更
有「周公相地」,選定洛陽為東都的記述,堪稱為古代「區位」知識的呈現。此外,《詩經.豳風》記述了生物地理知識,《詩經.夏小正》則記述了物候學的觀念,《管子.地員》更綜合了地貌、土壤、植物等知識,有系統地呈現土地利用規律。3
中國古代,最遲到春秋戰國時期,對於地形、水文、氣候、植物、地圖……方面,已累積極為豐厚的知識遺產。當然,因為缺乏了上述成為現代專業學科必須備的三大要件,中國古代的「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lore)並不等於「地理學」(geography)。這套知識遺產,或如王庸(1986)所言:「……東鱗西爪,甚為散漫……不能夠組成一個自成系統的條理。」4但並不盡然不具有研討價值。反而需要重新審視,透過有系統的整體與詮釋,以賦予新義。
《淮南子》神話的隱喻
在字典上,神話(myth)的狹義解釋是「虛幻不可信的言論」;其廣義的解釋則為「根據於各民族、國家初民信仰的故事」。5
王孝廉(1986)說:「神話是民族遠古的夢和文化的根。」他認為這個「夢」來自於古代的現實環境,是古人在真真實實的生活世界中建立起來的。它並不像胡適先生所批
評的那種「『懶洋洋地睡在棕櫚樹下,白日見鬼,白晝作夢』的虛無飄渺。」6
神話的產生,是原始社會的初民,面對其生活環境時,依據其經驗,及其主觀的環境概念;甚至是以臆度、擬想的方式,對於其周遭環境的一種認知、理解以及詮釋。7
中國漢民族的神話,主要記載於《山海經》、《穆天子傳》、《左傳》、《國語》、《楚辭》、《呂氏春秋》、《淮南子》、《吳越春秋》、《三五歷紀》、《風俗通義》、《搜神記》……等典籍中,以《山海經》、《淮南子》所保存的古代神話最豐富,也最接近原始形態。8
《淮南子》原名《淮南鴻烈》,成書於西漢景帝末年,是淮南王劉安和他的門客――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晉昌、大山、小山等,雜揉先秦學說所寫成的。全書原包括〈外篇〉三十三卷,〈中篇〉八卷,〈內篇〉二十一卷。今〈外篇〉已亡佚,〈中篇〉(〈鴻寶苑秘書〉或〈鴻寶萬畢術〉,專談神仙黃白之術)僅存一卷,〈內篇〉二十一卷(談「道」)則保存完整。
〈內篇〉除第二十一卷「要略」敘述全篇大要之外,另外二十卷――原道、俶真、天文、墜形、時則、覽冥、精神、本經、主術、繆稱、齊俗、道應、汜論、詮言、兵略、說山、說林、人間、脩務、泰族,旨在言道之終始,明天地四時之機制,求養生之道,以知大聖之德,行君王治術,進而明白人世間福生禍倚的道理,使人修學勸力,以窮道德之義。9
概要地說,《淮南子》的成書的時空背景正是儒家五經博士尚未成立,道家思想當道之際;其成書地點,則在山川林澤遍布,神話素材豐富的「楚地」。其著述宗旨在於「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道理」兼容天、地、人三方面的知識,以「紀綱道德,經緯人事」;至於其著述方式,則是調和儒、道諸說,集結各家精華,可比百科全書的集體著作。
許慎評述此書「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並且推崇它「其義也著,其文也富,物事其類,無所不載」,認為「學者不論淮南,則不知大道之深也」!10
觀覽此鉅著,或可從文學角度闡釋其精微,亦可就歷史脈絡論述其原義。而對於一個地理學子來說,藉助《淮南子》神話描摩古代的地理環境,窺探古人的「環境識覺」,則是作者撰寫本書之旨趣。
神話的研究淵源甚遠。就西學的系統來說,早在希臘、羅馬時代,便有「將神話解釋為寓言」、「將神話解釋為史實」的研究先驅。11在中國,屈原的《楚辭》被認為是中國遠
古神話的瑰寶,也是以神話為文學創作素材的最佳典範。12司馬遷爰引《春秋》、《尚書》、《國語》之神話題材,創作《史記》,則可以說是「將神話解釋為史實」的一大先驅。13
「神話」在人文領域各學門,一直都是迷人的研究主題,14一般大致可以分為七種進路:15
其一,認為神話之思考,所根據的是一種自然而普同的邏輯,神話構成一個自主性的體系,是一個世界意象(an image of world)的傳衍;16
其二,將神話的隱喻視為一種解釋的工具;17
其三,將神話看作一種表現象徵的特殊思考模式(mythopoeic thought);18
其四,將神話看作潛意識的表達;19
其五,將神話視為原始分類系統的工具,以及古代哲學與科學的根基;20
其六,認為神話具有使社會制度與社會作為合法化的功能;21
其七,認為神話與儀式密不可分,而神話的功能則在於使儀式合法化。22
何新(1987)曾指出神話的三大作用:是一個解釋自然現象、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以及解釋物種起源的「解釋系統」;是以天神地祇的信仰為基礎,以祭祀儀典為重心,一個含融儀式與價值規範的「禮儀系統」;是一個由巫術、占卜等儀式所主導的「操作系統」。23其中「解釋系統」包括:解釋宇宙起源、解釋自然現象、解釋人類或種族文明的起源。24換句話說,作為「解釋系統」的神話,與其是「夢」,毋寧是以初民的「生活世界」(life-world)為核心,在人地交互作用(man-land interaction)過程中,所體現的知識結晶。當然,由於時空背景的差異,遠古神話的「知識體系」或許與現代的實證科學所傳承的知識有別,卻無疑是古人環境經驗的累積。
「地理知識學」(geosophy)是地理學人地傳統的研究主題之一。早在一九四七年,美國地理學家萊特(John K. Wright)便已提出「茫然無所知的知識領域」(terrace incognitae)一詞,呼籲「地理學家務必要研究過去和現在有關地理知識的性質;不但要檢討地理學家本身的地理概念,同時應探究各階層,包括農夫、漁夫、企業經理、詩人、小說家、畫家等人物的地理知識。」25亦即認為地理學家的研究範圍,不應只限於客觀存在的地理環境,應同時涉及那些主觀顯現於各階層人物腦海中的地理知識。26
而後,羅溫索(David Lowenthal, 1961)更進一步指出:「對宇宙萬物萬象的探討,並非地理學家的專利,而是亙古至今數萬億的非專家(Amateurs)所分工完成的。」27他說吾人腦海中的環境意象與概念,是個人經驗、學習、想像、記憶的「化合物」;吾人心目中之地表形狀,是透過文化、習俗以及想像所折射的「鏡像」。28
繼羅溫索為之後,1965年,史氏夫婦(Ha rold and Margaret Sprout),將環境區分為實質的環境以及心理的環境(psycho-milieu)兩部分,後者乃是由個人依其偏好、記憶與經驗,有選擇性的接受環境資訊而產生。29桑南菲德(Joseph Sonnenfeld , 1968/1972)更從行為地理學的觀點,依據環境與行為的相關程度,將環境分為四個內疊的層次(見圖1-1):
地理的(Geographical)環境、運作的(Operational)環境、識覺的(Perceptual)環境、行為的(Behavioral)環境。30
所謂的「地理的環境」,係指整體的自然環境;「運作的環境」,指對人們具有功能意義的小部分自然環境,二者都屬於客觀的環境。至於「識覺的環境」,則兼具感官性(sensory)和象徵性(symbolic)兩個面向。他認為每個人對聲、光、味、觸……的感受程度具有個別差異,對環境的感覺也不盡相同;文化背景與價值觀的差異,以及每個人對一地感情的親疏有別,致使環境具有不同的主觀意義。至於「行為的環境」所指涉的,是整體環境中為個人所知覺、利用,並且被加以改造的部分。31
圖1- 1 桑南菲德人文環境示意圖(J. Sonnenfeld, 1968)
人本主義地理學者段義孚(1976)曾經指出:科學的研究方法,習慣去化約(minimize)人們的知覺以及知識所扮演的角色;人本主義地理學則透過對人們的經驗(experience)、知覺(awareness)以及知識(knowledge)的洞察,來彰顯人類的知覺在地理活動中所占有的地位。段氏認為:廣義的「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knowledge),泛指關於空間(space)、區位(location)、場所(place)以及資源(resource)的所有概念(ideas);但是無可諱言,大部分的地理學子,難免執著於學校所習得的知識,卻無視於「整體的地理知覺」(the total spectrum of geographical awareness)。32
「整體的地理知覺」涵蓋了表彰於外的「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以及深植於民族文化根源的「內隱知識」(implicit knowing)。換句話說,除了理解簡化的空間結構(structure of space)、空間階層組織(spatial hierarchies)之外,地理學子還需要從文化、從心靈層面,甚至從「生物生存」(biological survival)的角度,理解地理知識。33那也就是說,「地理知識」指涉存在於各個社群的時空活動中,由人們在「生活世界」中,所實踐形成的知識系統。34那麼,古人在遠古的時空背景所經驗、所理解,甚至所推敲、所臆度的知識體系,儘管因為不符合當代「科學的」思考邏輯,甚至被今人稱為「神話」,事實上並無損作為「知識」的價值。
誠如卡西爾(Ernst Cassier)所言:
(文化)在發軔之時,每每掩映於某種神話形式。……藝術和知識的成果-道德、法律、語言及技術的內容……一切都表明同樣的基本關係。」他引述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指明知識與神話意識的關係:「最初的知識或直接的精神是無精神的東西,是『感性意識』。要成為真正的知識(科學)……最初的知識必須作漫長的奮鬥。35
卡西爾所謂「感性意識」,亦即「知覺世界」(world perception),也就是以「神話直覺領域」作為一切科學的實際起點。36準此,以「神話」作為研究素材,除了可以就其指
涉的內容,推論遠古地理環境的變遷之外,更可以將神話視為古老的地理知識的一部分,理解其素樸原貌。
承上,神話是「世界意象的傳衍」,神話的隱喻是一種「解釋工具」,是一種「特殊思考模式」;是「潛意識的表達」,是「原始分類系統的工具」,更是「哲學與科學的根基」;神話「使儀式合法化」,進而促使社會制度合法化。
謹以《淮南子》神話的「解釋功能」及其所傳衍的「世界意象」作討論:
首先,以「共工」、「女媧」神話為例,彰顯其「解釋功能」;其次,藉「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以及「宇宙觀」、「世界觀」,理解古代神話所隱含的世界意象,期使現代科學所傳述的具象世界,與古代神話所隱喻的世界圖象相互輝第壹章/關於「地理知識」的反思映。全文架構如下(圖1-2):
圖1- 2 研究架構圖
註:
1.出自James, Preston E.(1971),All Possible World – 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一書之序言。本文直接參考李旭旦譯,《地理學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頁3。
2.「共同概念」的形成或許可以就地理教科書、地理學會與地理期刊的問世加以界定:中國最早的地理教本問世於清末(1901年);最早的地理學會――「中國地學會」成立於1909年;最早的地理期刊――《地學雜志》於1910年出刊;大學地理系則陸續成立於1920年以後,最早的是南京東南大學地理系,成立於1921年。
3.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頁500-502。
4.王庸,《中國地理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臺五版(1938年初版),頁1-2。
5.《新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9,頁1440。
6.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1986,頁13。
7.祖父江孝男等主編,山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譯,《文化人類學百科辭典》,山東:青島出版社,1989,頁253-258。
8.《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北平:學苑出版社,1990,頁262。
9.徐復觀,〈淮南子與劉安的時代〉《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1989,頁184-188。
10.許慎,《淮南鴻烈解敘》,四部叢刊子部。
11.同註7,頁256-257。前者如Heraclitus,後者如Euhemerus。
12.傅錫壬註釋,《新譯楚辭讀本》,三民書局,1990,頁14-15。
13.〈史記引略〉《影印史記》,東華書局,1974年版。
14.①古添洪、陳慧樺,〈神話學和比較神話學的一些書目〉,《從比較神話學到文學》,臺北:東大,1988,頁399-405。②另如臺灣碩博士論文網,舉凡語文、宗教、哲學、藝術、教育等學門,共728篇學位論文。
15.黃道琳,〈李維史陀的神話分析〉《文化人類學選讀》,臺北:食貨,1980,頁291。
16.同註15,頁292-293; 302。此為李維史陀(Lévi-Strauss, Claude)的「結構主義」神話理論。
17.同註15。此說為十九世紀佛萊哲(J. G. Frazer)和泰勒(B.E. Tylor)等人所提倡。
18.同註15。此觀點由繆勒(Max Müller)提出,由卡西勒(Ernst Cassirer)發提光大。
19.同註15。為心理分析學派的理論。
20.同註15。此為涂爾幹(E. Durkhein)的理論。
21.同註15,頁291-292。馬凌諾斯基(B. Malinowski)的理論源自涂爾幹,但較著重神話的社會功能。
22.同註15,頁292。李區(E. R. Leach)認為神話與儀式兩者密不可分,前者以言辭為媒介,後者以行動為媒介,它們所表達的都是有關社會體制的象徵陳述。
23.①何新,〈論遠古神話的文化意義與研究方法〉,《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木鐸,1987,頁278-279。②何新,〈中國上古神話的文化意義與研究方法〉,《藝術現象的符號文化學闡釋》,臺北:明鏡,1989(臺一版),頁271-283。
24.同註23①,頁282-290。
25. D. Lowenthal, 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ward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CULTURAL GEOGRAPHY : Selected Readings, New York : Thomas Y. Crowell, 1967, p.71(註1)。「茫然無所知的知識領域」一詞出自:John K. Wright, Terrage In cognitae: the place of the imagination inGeography, A.A.A.G ., 27:1, 1947, p15。
26.參考施添福,〈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6期,頁236,1980。
27.同註25,p.73。
28.同註25,p.91。
29.同註25,p.237。Sprout, H. and Sprout, 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uman Affairs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30.Joseph Sonnenfeld, Geog raphy,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 CONCEPT IN CONTEMPORARY HUMAN GEOGRAPHY, New York : Oxford, 1972, p.244-251。原著問世於1968年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 meeting口頭報告。
31.同註30,p.246-249。
32.①Yi-Fu, Tuan, Hmanistic Geography, A.A.A.G ., 66:2, 1976, p.266-268。②參見潘朝陽〈觀念論地理學—一個人文主義地理學方法論〉,《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5期,頁182,註1。
33.同註32①。
34.①陳文尚,《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空間命名現象――地理知識學例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叢書no.1,頁1。②「生活世界」一詞源自現象學大師――胡塞爾(Edmund Husserl),地理學者Anne Buttimer(1976),在A.A.A.G. (62:2)發表的Grasping the dynamism of life world一文則指稱:「生活世界」之文化要義為「時空環境或者日常生活的視角」(spatial-temporal setting or horizon of everyday life);「生活世界」的三大研究範疇是「地方(場所)感」(the sense of place)、「社會空間」(social space)、「時空律動」(time-space rhythms)。
35.卡西爾(Ernst Cassier)原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頁3。
36.同註35,頁4-5。
「地理」緣起於古人的直觀經驗
若以「具備共同的概念與研究方法」、「大學地理系的設置」以及「獲得高級學位的成員擁有專業職位」作為界定一門專業學科的指標,1那麼,地理學在我國成為一門專業學
科,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西風東漸」以後的事。2但是「地理」一詞,早已出現於《周易.繫辭(上傳)》: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又如《淮南子.泰族訓》:
俯視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僥、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饑寒之患。
意味著中國古代傳統的「地理」,原本是以人的身體為中心,透過身體的直觀經驗,而將...
作者序
初版自序──代謝辭
「時間使事物在既定的基礎上不斷的延續」(time as a locational and co-locational
continuum)──澳洲地理學家Don Parkes & Nigel Thrift(1980)如是說。我想,那似乎意味著:在時間的縱軸上,許多事物(或者現象)的演替,都是「因」與「果」的「互為因果」吧!?
回顧作為地理學子的這一段歲月,似乎就是一段繁複的因果循環軌跡:1977年,以第二志願考上臺灣師大地理系,是一種淵源甚遠的因緣使然;大二~大三,對地形學發生濃厚的興趣,以致被同學戲稱為「小張老師」(一笑),也是因緣。大三追隨鄭勝華老師學習養蜂業的調查,又蒙施添福老師啟蒙,習作鄉土地理的探討;大四,同時選修陳國章老師的「人文地理研究法」以及石再添老師的「自然地理研究法」兩門課程,並且立志以一篇「畢業論文」(〈雲林縣古坑鄉的血緣聚落〉)來作為日後回憶,更是不可思議的因緣。
1 9 8 5 年, 僥倖考上碩士班, 卻因為一個「無妄之災」而未能如願;次年「失而復
得」,歷經些許波折之後,以「臺灣地區玄天上帝的祭祀活動」作為研究主題……箇中「因果」自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而後,為了碩論的「後續研究」,學著翻閱古籍,從而發現古代典籍中所隱藏的地理知識,以致有本文的撰寫,這一段自學軌跡,事實上也都未曾脫離「因與果的磁場」!
當然,在這個因與果所交織的「時空系絡」中,最幸運也最應感謝的是所有關照、教誨和包容我的師長以及同儕們。尤其是為我奠立自然地理知識基礎的「地形研究群」諸位師長,以及引導我走上「研究之路」的鄭老師勝華和施老師添福。
向來,地理研究所的學生才一入學便馬上會面臨「研究甚麼論題?」(自然?或人文?)的抉擇。彷彿「二元論的地理學」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窠臼;「自然」與「人文」之間,好像存在著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似的。面對這樣的窘境,首倡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學界前輩──段義孚先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及其處境」(focus on human and their conditions)。事實上,只有整合自然與人文兩大知識領域的力量,共同關注「人類地球村」的種種現象,地理學科的遠景才會更璀璨,不是嗎?本文正是基於上述心路,而採「人文主義地理學」為研究途徑的。
本文撰寫期間,承蒙臺灣師大歷史系王主任仲孚,地理系鄭老師勝華、楊老師萬全、潘老師朝陽、潘老師桂成,文化大學地理系陳老師文尚,本校歐老師慶亨、李老師文獻等多位前輩在百忙中撥冗斧正文稿,並且提供寶貴的資料與意見;又承本校江碧貞老師、劉俊琅先生,以及吾妹慈敏、妹婿永鐘、弟弟瑞陽,還有「撰坊」徐君臨「準伉儷」協助電腦文書處理工作。謹藉此一隅,敬表誠摯之謝忱!
最後,在本書即將完稿之際,我要對我的家人說:「謝謝」和「對不起」!要謝的是,在這一段不算短的日子裡,大家總是以「媽媽在寫論文」為念,時時不忘和我「共體時艱」。而抱歉的是,在忙亂的日子哩,常常因為我的「失職」而讓全家「三餐不繼」。因此,如果此書有「獻給某人」的價值的話,我想把它獻給我的家人──外子明煌,還有我的小孩宜珊、智遠。
高麗珍 謹識於林口僑大
一九九三年四月
初版自序──代謝辭
「時間使事物在既定的基礎上不斷的延續」(time as a locational and co-locational
continuum)──澳洲地理學家Don Parkes & Nigel Thrift(1980)如是說。我想,那似乎意味著:在時間的縱軸上,許多事物(或者現象)的演替,都是「因」與「果」的「互為因果」吧!?
回顧作為地理學子的這一段歲月,似乎就是一段繁複的因果循環軌跡:1977年,以第二志願考上臺灣師大地理系,是一種淵源甚遠的因緣使然;大二~大三,對地形學發生濃厚的興趣,以致被同學戲稱為「小張老師」(一笑),也是因緣。大三追隨鄭勝華老師...
目錄
初版自序――代謝辭
再版自序
第壹章 關於「地理知識」的反思
「地理」緣起於古人的直觀經驗
《淮南子》神話的隱喻
神話中的「地理知識學」
第貳章 「共工觸山」與「女媧補天」的地理涵義
共工與女媧神話概覽
共工――關於水與洪患的隱喻
女媧――人類文明起源的象徵
共工與女媧神話的時空脈絡
共工、景風與華北型季風氣候
從「新構造運動」解讀神話
「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與地震所指涉的地理現象
「火爁炎而不滅」與火山活動
古冀州在哪裡?
古代冀州「水浩洋」現象的理解
「積蘆灰以止淫水」――化滄海為桑田的作用歷程
「不周山」與「崑崙」之地理想像
小結
第參章 《淮南子》神話的時空概念
「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氣」的宇宙觀
「陰陽之氣」創生萬物萬象
擬人化的宇宙觀
封建式的星空組織
二十八宿、四象與五星的時空意義
天體神話與古人的「生活世界」
太陽與古代的天文時間
北斗七星與二十四節氣
小結
第肆章 《淮南子.墜形訓》神話的世界觀
圜形的世界圖式
九州、八、八紘與八極
九山、九塞、九藪與「我族中心」的呈現
中國與海外三十六國
「五位」――中央與四方的地理認知
「氣」與「天—地—人」生態系
「氣」的涵義
「氣」的宇宙圖式
「五氣」的循環環境觀
小結
第伍章 結論
初版自序――代謝辭
再版自序
第壹章 關於「地理知識」的反思
「地理」緣起於古人的直觀經驗
《淮南子》神話的隱喻
神話中的「地理知識學」
第貳章 「共工觸山」與「女媧補天」的地理涵義
共工與女媧神話概覽
共工――關於水與洪患的隱喻
女媧――人類文明起源的象徵
共工與女媧神話的時空脈絡
共工、景風與華北型季風氣候
從「新構造運動」解讀神話
「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與地震所指涉的地理現象
「火爁炎而不滅」與火山活動
古冀州在哪裡?
古代冀州「水浩洋」現象的理解
「積蘆灰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