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大悲色身常護眾生,是般若禪如來使生命的基調,
人生唯循著這樣的大道而行,自會尋解釋懷了所有的困難,
得到般若的歸宿……
★ 師承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
深水觀音禪寺開山住持開良法師
★ 傳承法源大崗山義永法脈(臨濟宗)
華梵大崙山曉雲法師(天台宗)
★ 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
緣緣、精深、心印之作
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的深奧智慧、般若禪心中心,深水觀音開山祖師開良師父的安忍不動、常不輕菩薩風骨緣深。兩位長者修大悲色身常護眾生,念念以大悲為首,他們的生之旅如一微塵映世界,精神卻一瞬間含永遠於心印有緣人。
本書如曉風吹碧波,蕩開朝霞照青山,悟觀法師靜妙地端倪曉雲導師以及開良師父般若禪如來使的生命況味,生生不息的概念,呈現出,人的佛性種子本體性,的緣起性空,的能生性,的「唯佛與佛」奧秘深遠的法藏,傳法音會心境。
作者簡介:
【作者】釋悟觀
一九五五年生,一九七三年進入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早年開辦的「蓮華學佛園」就讀,親近曉雲法師三十一年,直至二○○四年曉雲法師圓寂。
一九八三年於深水觀音禪寺禮光德寺住持淨心長老披剃出家。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於香港湛山寺承接華梵大崙山曉雲法師天台宗法脈,成為第四十六代法嗣。
一九八五年赴日本大正大學文學院進修十年,博士課程修了,返國後致力於佛教教育工作。
二○○七年,高雄「深水觀音禪寺」開山住持開良法師圓寂,悟觀法師接任第二任住持至今,繼續推動開山住持開良法師及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所致力的佛教教育與慈善文化事業。
為紀念兩位恩師德澤,悟觀法師後召集成立「普陀山國清教育基金會」,積極推動開良讀書會講座、曉雲法師禪畫講座,並開辦教育部學分認證課程,以及國清書院人文關懷月會等活動。
悟觀法師曾先後於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哲學系、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與華梵佛學研究所、蓮華學佛園擔任教師。專研領域為法華經、中國佛教思想史、天台教觀與止觀。現任華梵大學董事長、深水觀音禪寺住持,傳承法源為大崗山義永法脈(臨濟宗)、華梵大崙山曉雲法師(天台宗)。
法師年少即生出離心,自此非佛不學、非佛不作,留學日本時,更深潛於經藏,得禪宗和天台法髓,入佛法大海,攝受有緣眾生,也是近代重要的學問僧,著作:《般若禪,如來使:心印曉雲導師、開良師父》、《法華經者的話》、《般若與美:一位法師的學佛札記》;主編:《弘願深如海:深水觀音禪寺開山祖師開良法師》、《慈意妙大雲:深水觀音禪寺因緣錄》;並與拾得法師合著:《寶鈴敦觸妙音:共聽心音筆記書》。
【主編】釋悟觀
一九五五年生,一九七三年進入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早年開辦的「蓮華學佛園」就讀,親近曉雲法師三十一年,直至二○○四年曉雲法師圓寂。
一九八三年於深水觀音禪寺禮光德寺住持淨心長老披剃出家。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於香港湛山寺承接華梵大崙山曉雲法師天台宗法脈,成為第四十六代法嗣。
一九八五年赴日本大正大學文學院進修十年,博士課程修了,返國後致力於佛教教育工作。
二○○七年,高雄「深水觀音禪寺」開山住持開良法師圓寂,悟觀法師接任第二任住持至今,繼續推動開山住持開良法師及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所致力的佛教教育與慈善文化事業。
為紀念兩位恩師德澤,悟觀法師後召集成立「普陀山國清教育基金會」,積極推動開良讀書會講座、曉雲法師禪畫講座,並開辦教育部學分認證課程,以及國清書院人文關懷月會等活動。
悟觀法師曾先後於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哲學系、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與華梵佛學研究所、蓮華學佛園擔任教師。專研領域為法華經、中國佛教思想史、天台教觀與止觀。現任華梵大學董事長、深水觀音禪寺住持,傳承法源為大崗山義永法脈(臨濟宗)、華梵大崙山曉雲法師(天台宗)。
法師年少即生出離心,自此非佛不學、非佛不作,留學日本時,更深潛於經藏,得禪宗和天台法髓,入佛法大海,攝受有緣眾生,也是近代重要的學問僧,著作:《般若禪,如來使:心印曉雲導師、開良師父》、《法華經者的話》、《般若與美:一位法師的學佛札記》;主編:《弘願深如海:深水觀音禪寺開山祖師開良法師》、《慈意妙大雲:深水觀音禪寺因緣錄》;並與拾得法師合著:《寶鈴敦觸妙音:共聽心音筆記書》。
章節試閱
一、般若禪行者,覺之教育—靜與淨
我要決心塞住我心中苦悶之源。
感謝您給我肉眼,還給我「心眼」;
使我有時勉能探視萬彙之深淵。
(《泉聲》,曉雲導師)
本書第一輯期望透過「般若禪」的闡釋,契入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覺之教育」的義理體系之探究,以掘發「佛種從緣起」,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緣起相生互助之智慧理體;所謂止定與觀慧是相生,「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以臻至無我的慈悲之精神。此中之樞機,以一念為觀心之境,《法華玄義》云: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但觀己心為易,諦觀現前一念心、觸境生心;所謂己心中所行門;《華嚴經》之破一微塵出大卷經,乃心法之妙,亦是《淨名經》之「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無怪乎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開宗明義云:「舉一心為宗,照萬法為鏡」。
「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此之一心(佛心佛性)者,是心生法生的思想,是證悟「心法佛法眾生法」的融通匯流。如何可以融匯呢,樞紐於「一心三觀」之觀心法時,內心生起的一念三千思惟,是生法之佛法;此之生法,融通融貫於眾生法普遍性的人群概念與觀念、理念,如是之概念觀念通達於佛證悟時的法語,《華嚴經》所謂心佛眾生無差別的觀念,而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理念、信念。《法華經》法師品之五種法師,信解受持佛語,受持者時時將覺悟信解的心,提醒在敬信的理念中,則心念裏自然有佛法莊嚴慈悲的觀念,因為觀念而起觀照己心之深深意;如是之心法方能將佛法與眾生法融匯在一起,亦謂之根本般若禪,法華禪之妙心境。
《般若禪,如來使》的觀照般若是體悟領略「佛種從緣起」的一番趣向,始與終同在一個點上,是一種圓的思惟模式,始終心要在己心中所行門、歸趣,而進趣、迴向實相般若,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所有人類生命皆有佛性種子的真實相,人人皆可成聖成賢之宿生佛、緣生佛。
因之佛性種子是人性中普遍性的問題,人性中普遍皆有佛性的種子,「般若禪」的思想原則,是要啟示行者「覺之」莫忘己心中本有的佛種,這樣的思惟是根本知覺的道理,佛種是能生性,心生法生,而開拓佛性是我們的本體性,是我們生命的本源,如是謂之慧命。《法華經》所謂的法雨潤人華,與見其「靜與淨」是恩師之,般若淨化思想菩薩悲智精神,之慧命觀的特色。於生活中有機緣接觸到「無字之書」,而人人亦有本「無字之書」,如何訓練「一體同觀」,而知道人生還有微妙的「真實法」。當知我們的妙明智慧如風前燭,如海因風浪,於是失卻了本體的「真實性」,不過,人為萬物之靈,當然讓人興起無窮無限的光輝,只要吾人能記取那部「無字之書」,無限玄機的妙慧,無盡藏的潛能,緣遇之機、靈機一觸,真是所謂腳踏乾坤、肩挑日月,都從「般若禪,覺之教育」而來,無弦琴韻動松風,是父母所生清淨常眼,所見聞覺之。
念有一切有,念無一切無;有無惟一念,念沒有無無。
(紫柏大師)
一日晨間醒覺,輕盈的念,來不及把捉,似單純音符之際,似拈華微笑之妙。聞見心音「一念心是心的歸依」,它來自覺之教育的靜與淨之訊息。動靜調柔,日日於「動」中,體知心念的「靜與淨」;在「靜」的當下,正念思惟生命的內中,是否釀藏敦厚樸實,我們都在動靜之間獨行「淨化」三業之功。
一念心是心的歸依處。以菩提心華心香,一念心功德普薰法界;菩提心燈入於眾生心室之內,能除盡諸煩惱;更祈願己心日日安和,智自在慧境界,佛慧日舒光,菩薩法雨化天香。猶如夕陽西下,微風吹動妙音克諧,華樹接影連輝,遞相間發光明,嚴潔周遍大地。庚子年華嚴薰修法會的祈願,學佛者當學佛所護念者;共文殊普賢觀音深妙行;慈定清涼光等照眾生心,一切眾生舉世宗重,言必信用。人是福田、福吉祥、福須彌。此心境不可言喻,這絕對待的念,瞬間又還諸天地,天地是如此這般的寬曠,人生又是這麼的無涯深淵,能說的是「生死齊平,菩提淨明鏡」的生命況味。
自我生命型態的註腳,不偏於有無,思想開拓出鮮活的觀念。啊!生死不外乎連綿不竭,康遠壽歲延,之生生不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心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般若禪凝心禪,般若妙智是輝天鑒地,耀古騰今的大智慧。圓瑛大師般若心經講義:「般若智光,橫豎該徹,輝天鑒地,耀古騰今,能破生死長夜癡暗,故稱大明咒。」
智為先導身語意業,觀悟「佛種從緣起」,般若禪行者,於心無疚之人也!《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因而「度一切苦厄」。誰人能照!又誰人肯照了!般若禪以智先導三業,寂然不動心生歡喜,是般若禪行者之《法華經》四安樂行,止觀善導身、口、意、誓願安樂妙行。
今年五日熏修《大乘妙法蓮華經》,日落申時恭誦至化城喻品,有莫明的感觸。點燈酉時藥石畢,陽光仍燦爛展顏著,山上之風,清涼意,洗心室廊下默坐,參思藥草喻品經文,靜中思慮、認識自己作得主。不拋棄舊包袱,無法心地滋潤、表裏一直如,味味一味。經中意旨,生死齊平菩提淨明鏡,生死無殊,在序品:「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習禪者在生死無殊之蹊徑裏,透過法雨潤人華,試著觀看日日與之相處的五蘊身心,是個何等樣態之人,能見本來面目的那一見著,是主人翁。自是無盡生機,活機,能在生之歲月痕跡裏,了達罪福相,體解性具染淨善惡,進而通往淨盡之領域。化城喻品告訴我們說:了生脫死,是在生活中的法味了了,大如微塵,亦即是因緣因果,明因果而了生死。識得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繞梅夢亦香,柔和善順的話語。大光明藏恍然在目。此乃吾人於日常性之根塵相應,而有一念心的塵緣,天台止觀法門,說明「一念三千」之攀緣緣起,所以一念三千屬心境上的活用,以心境之觀點而為觀境、觀念處。
「觀念處」的話語,總會在午時歇息一盞茶,心靈活語裏湧現。每一轉瞬間掠過的念頭,抑或不經心念想,如像現鏡中,觀聞識之,那現前起伏的法塵,均是八識田中相對待的種子,謝落萌芽,茁壯了,染淨善惡,這便是「照見五蘊空」之觀念處,心知廓然,照了無明癡種子。
行者若能般若禪止觀研心,則能對己之「一念」心中所產生的善惡染淨,得加以密切留意。能讓人片刻、靜中一探於淨心裏,將自己的心門觀照寂照一下,將外境之聲色凝攝住,而靜聽那內世界之音聲,方能透視己心,而進一步善解他人。
因之,般若禪之照見五蘊空,是由「心」來修觀、來照見,天台所謂「諦觀現前一念心」,是「全性起修」的法門,如何修呢?!如「深心念佛」,「念佛心心中佛常念佛」即是;觀息法亦復如是,修隨息,隨至一呼一吸的氣息,由長息而短息,短息至氣息綿綿密密,幾乎沒有一樣;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調息安心」之息相也。似乎是微微入定的狀態,此時就短息了,短到幾乎這息都還沒有出鼻孔,就沒有了,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人貴在專心善用其心,六妙門之止觀還淨都不說,端的全神在隨息。
可知般若禪之「照見五蘊皆空」是聞思修的行法,如何「照見」是核心,以能觀之智慧,洞澈身心世界無物可得,而五蘊(身心)乃所觀之境。所謂一心三觀,觀不思議境是也;真實不虛,行深般若,得以泯滅念頭上憂思苦惱。事實上,心念的波動是宿生帶來的,人碰到心中難題時,身邊的親朋好友是欲助不能,所以最能解除伏結煩惱的是「己心」,所以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門」,心解脫了,智慧自能成辦生命中的諸事物。因之生活生命人生的苦,是要己心去解套,我們時時心中要提起一個覺悟的心,來照見身心(五蘊)的變化狀態。修不離心才能說是法門,久而久之工夫教工夫,才能夠「相應,與慧相應」,叫做「用上了功」,所以本修法門,也可說是「聞性法門」,有門才能入,悟入佛之知見道。
昔日釋迦文佛也是行本修法門成等正覺,乃至諸位菩薩亦復如是,觀音菩薩是修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聲聲一聲,味味一味,一體同觀真實性。」所以觀音菩薩是修聞聲、聞性法門的,是如來藏,修歸自性實際真如,是如來藏中不許有識的觀音法門。佛法幽微深遠,又可於生活裏修,緣人會得。智者大師的一念三千思想在《摩訶止觀》說:不思議境者,如《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心生世界生,自然一剎那的五陰識心,是具足十法界淨(善)、染(惡)所起念的,而成世界之善惡業,真正是一剎那之間,即已使世間變化無端;世間之變化,祇在一剎那,而不是要幾分鐘才能產生善惡的。但當問題事情還未發生之前,人在一剎那的五陰識心已經興起念頭才造成的。未念、欲念、念、念已的觀心法。天台三千性相,百界千如,都不出是現前剎那一心。介爾一心之境,如不端心修觀,於「一念」現前,何能悟「三千實相」之深妙妙覺。是自己真實透出了消息,而不只是佛經名相之曉了,於中參究工夫,是行人般若禪修,漸調漸柔之功。也是要透出,世尊所示之大事因緣,了了這消息,那一切的經論典籍其實只是提供參考的法寶而已。
一念現前,為智者大師所談之止觀觀心之要義,最為重視。我們日常生活,時時皆要一念現前,一念是個明鏡,胸懸寶鏡照乾坤(三千)。若一念不現前時,等於什麼都不清楚,黯識昏迷,妄念紛飛,懵懵懂懂是雜念;現前一念是明鏡心,是佛心,是正念,非雜念。智者大師說,無論何時我們皆有一念,可是濁境不會現前一念。如能一念現前,則凡事知應為或不應為,此一念為正念非雜念。行者修學種種法門,能明朗以對應當前,能真正達此一念,就是見佛性,就是禪。因此一念現前,即佛心,即正念。至於一念現前,是主人翁在,一念即主人翁,若主人翁不在,雜念現前,妄想紛飛。般若禪行者之靜與淨,一念淨心觀眾生苦,而起濟度之悲心,一念淨觀即徧照三千大千世界。觀世音菩薩因起一念悲心,而照入地獄苦。此「一念」即「般若禪」所謂主人翁,來去自如,不失不散。修禪、止觀,一面觀照內眾生,一面觀照外眾生,是培養菩薩悲願化度眾生之情懷,所以成為菩薩禪。菩薩那一悲願就是一念三千,收放自如。用任何之功,即要主人翁在,一念現前即在,湛寂一念也。華嚴經昇夜摩天宮品「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這個偈所說的佛,是佛界,眾生是佛之外的九界,而此眾生及佛的十法界,即是一心之造作,所以產生了一念即具十界之某界的思想。又以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故而產生了十界互具的思想,且以此為不思議境的經證。
一切眾生界,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眾生,悉住五蘊中。
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
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
能知此諸法,如實不顛倒,
一切知見人,常見在其前。……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T10,101)
一念三千出於《摩訶止觀》之觀不思議境,而觀不思議境的名稱,則出自《金光明經》的散脂鬼神品:世尊!我知一切法,一切緣法,了一切法,知法分齊,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世尊!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光,不可思議智炬,不可思議智行,不可思議智聚,不可思議智境。今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我記了這樣的一段話,早年聽完曉雲恩師《法華經》的法師品,總會在早晚課的時候,或朝課後的靜坐,試著聽聞心音裏有無如來使的足音,般若禪法華禪的法音。祈願止觀淨潔五欲,般若禪止觀研心,心漸明淨照見五蘊空,如鏡被磨萬像自現,研心止觀五蘊自空。
觀照眾生無常、世界無常;色心相依而息,出入息但是風氣,常止心於足。幾經熏修復熏修,終於倏忽間,某日黃昏靜定時分,我的生活幾乎完全精進的自我提攜,自我實現,自我以智為善導身語意,即使一日間一刻鐘的時空,也會有些許的醒覺,法喜法樂貫穿我的心靈,如同水月通禪心;也會覺得煩惱即菩提心的洗滌,我感覺到空氣中飄散著菩薩光臨的微香。至今延綿不絕的心香,是一種醒醒然、般若禪的獨覺。每年我的母難日、浴佛節、母親節將近,總會記一段心音心跡,獻給恩師、我的母親師父。感恩。(節選)
一、般若禪行者,覺之教育—靜與淨
我要決心塞住我心中苦悶之源。
感謝您給我肉眼,還給我「心眼」;
使我有時勉能探視萬彙之深淵。
(《泉聲》,曉雲導師)
本書第一輯期望透過「般若禪」的闡釋,契入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覺之教育」的義理體系之探究,以掘發「佛種從緣起」,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緣起相生互助之智慧理體;所謂止定與觀慧是相生,「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以臻至無我的慈悲之精神。此中之樞機,以一念為觀心之境,《法華玄義》云: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但觀己心為易,諦觀現前一念心、觸境生心;...
推薦序
【卷頭語】
凝心默照‧流光如雲
誰肯深水觀音山中話岑寂!如能修得妙意根,六根絕紛擾,到處即深山,如今歸來雖已遲,始識隨緣好。
道人孤寂任棲遲,……驚濤拍岸明生滅,止水涵空示悟迷;萬象平沉心自照,波光常與月輪齊。水邊活計最天然,物外相忘事事便。
(天目中峯禪師水居詩)
下筆之時,忽然微風吹動了窗前桂花枝葉,宵分中有了奇妙的覺受,我,何事書此緣緣之緣文字,為什麼如今會在這樣的生命境況裏;原來與我的心念有什麼關係的?我還與天地之寬闊有關係否?如今我能否再行江海踏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去走一遍吧!是否覓得有緣人可以再教給我更多的東西。妄想,想著那不知方向的遙遠,妄念,念念頓覺一切的渺小。
凝心禪訊:靜裏乾坤!乾坤寸腕前;啊!凝心默照,流光如雲。法華經者之柔伏其心,伏心守意,為克己去垢清淨之功,因此一大前提,或緣此大前提,而開啟世學之用;話雖如此須接乎佛心之旨,徹悟表裏,動靜調柔,亦俗亦真,真俗無殊,心伏矣,意守矣,這娑婆世界僅可至此境矣!鮮活燦爛的生活,要如朝陽,知秋月,此「行」之工夫,凝心禪獨坐矣!
〈獨坐〉
浮世吾身外,勞生逆旅中;誰能一隻眼,豁盡十方空。
碧海飛涼月,青林散曉風;胡牀箕踞坐,瀟灑意無窮。
(憨山老人《夢遊集》X73,792b)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知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華嚴經》、《法華經》是我日常性非日常性,默照於心田的法語,亦是報恩之參悟於坐禪前開靜後之行持。萬象平沉心自照,一念心是心的歸依。
緣緣之緣,適逢華梵大學曉雲恩師創校三十週年,深水觀音禪寺母親師父建寺四十五週年慶,善法因緣而編輯了《弘願深如海:深水觀音禪寺開山祖師開良法師》、《慈意妙大雲:深水觀音禪寺因緣錄》,及書寫《般若禪,如來使:心印曉雲導師、開良師父》思懷兩位拓土長者,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的深奧智慧、般若禪心中心、深水觀音開山祖師開良師父的安忍不動、常不輕菩薩風骨緣深,作為己之一生秉持佛教根本精神之梗概撮要。
於我來說,一位是佛法的啟蒙師;一位是身教的善導師,二位長者的年紀雖相差十八歲然其宗教情操,有著秉受如來使者的四弘誓願,之受職風骨,以慈修身善入佛慧;念念以大悲為首。
如是思懷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修大悲色身常護眾生,念念以大悲為首,吾如今以影留照紙上,他們的生之旅如一微塵映世界,精神卻一瞬間含永遠於心印有緣人。佛觀世間如幻影。
在行持上兩位老人家繼承菩薩道的傳統精深思想與根本精神,在理念上反映〈法華經‧方便品〉之人是尊貴的,以情存妙法為心的歸依,來體知佛慈悲心,觀照佛智慧,佛智空無所依,之無依處。所謂「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之平等獨立無畏精神。及以〈華嚴經‧如來出現品〉明如來心第十相,為理念,作為實踐教化眾生之依歸。所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的理念,教化群萌,使眾生修習菩薩道,己心行般若禪令離妄想;行五種法師功德令離妄想已,證得佛無量智慧慈悲,與佛無異,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安僧護法。二位長者證得正念正覺,正念現前者,無念也,能觀無念,是為一念,可謂向佛智矣,真所謂直心正念之真如法性。
細細參思憨山老人《夢遊集》的一段話:「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
憨山大師謂此即真參實悟,證悟之生命況味也!也提點人,應時時刻刻不忘走向真理之路。如是耐人尋味之文字禪,「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憨山老人真是一片金剛心,一言足垂千載。
如是深深義,道盡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想情慮,即此一念,本自無生,現前種種境界,都是如夢幻虛妄不實。「淨除現業流識」為行者觀心之要務,最耐人尋味的「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當知味味一味「悟處融會心境」是般若禪行者之一大本領,法華經者之一番轉識成智工夫。而此工夫之得,仍是「淨除現業流識」為要務,因為淨化三業之功,而「現業」不起惡之因,如是八識田中生死流轉之塵勞,所激起之一切塵識,則不易流入無明界,無漏智慧逐漸養成,漸而形成菩提淨妙心之根深蒂固,風動了根不搖,所以妄想情慮,雖未淨盡,但皆可鎔歸「一味真心」,味味一味至此境界,一念心是心的歸依,無妄之妄雖興,然一心三觀「即假即空」,再進一步,三諦圓融,不過是習氣前塵緣影之未散淨盡矣!至此加緊用力便可除去無明煩惱。味味一味,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所以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於一味真心,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如法爾,法爾如是。
此段修悟的開示,憨山老人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大光明藏,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是知憨山老人教行者,至於塵不礙空,空不染塵,行者起大用之功,首在需要「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經過一番番磨練調整,「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了疑」,故無有思慮粘想,則識流不入無明浪裏,皆照如來常寂光中。
百鳥不來山寂寂,萬松長在碧沉沉;分明空劫那邊事,一道神光自古今。
競利奔名何足誇,清閒獨許野僧家;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長開智慧華。
黃土坡邊多蕨笋,青苔地上少塵沙;我年三十餘來此,幾度晴窗映落霞。
(石屋禪師山居詩X70,666c)
母親師父的佛法觀「正知得正覺」,勸人不可迷信而步入迷迷不悟之途。因此感恩自幼母親師父給了佛子我一個安和的生長環境,在安詳之慧的佛教家庭日日成長裏,觀見一位安忍不動的修行者,如何一面照顧我們五位姊弟、一面救護有緣眾生;簡約的說:總之一九七九年我第一次讀誦八十一卷《華嚴經》至十忍品的內容時,深受感動心映母親師父所修的十忍境界,這些事蹟在本書略約粗略提及,可說是母親師父在日常生活所顯現的一種度生工夫,幾乎是斷了微細無明,了知諸法寂然常無性,之時的安忍安住心,而不為身邊的人事物所迷惑,如是身教,我默默觀之照了,他教我如何發現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讀過〈華嚴經‧十忍品〉、〈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恍然有所悟,菩薩道的生命哲學,首在明心見性,菩薩之所以難忍能忍,正因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於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事象,於己心能安忍不動。
母親師父的因緣,己之善根福德因緣,佛子自十九歲親近曉雲導師以來,聽聞恩師宣講《小止觀》、《釋禪波羅蜜》、《教觀綱宗》、《法華經》等天台教觀與止觀之菩薩法,尤其般若禪苑恭聽老人家闡釋「一念三千」深深意,深心體會「教觀相資入實相門」之修學樞機。一九八五年日本留學期間十一個深趣佛理的歲月,遊心法界於法華思想精神,以及智者大師著作《釋禪波羅蜜》、《法華玄義》、《觀音玄義》、《摩訶止觀》等之菩薩發心所為,正求菩提淨妙之法的止觀研心。
歲月在披經研悟、入佛智海、滴潤心田裏,從而確定學佛的甚深處,立腳於智者大師精湛的最勝妙法之思惟架構,一念三千、 三千一念無量門,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猶如大海深無底,隨其日常所樂,於己心令得聞妙聲柔軟清淨法音,承佛無上大悲智,度脫五陰五蓋三障所覆之愚癡煩惱海,個中消息別言詮。
止觀研心善巧安住菩提心的實踐生活方式,日日漸漸淨化三毒貪瞋恚心,在課業繁忙的日子裏,身心腦力如一部負重的車,吃力地輾轉,時而反聞車輪發出呻吟聲時的心境,總能給己心體解佛法之方向,有了閒居偷閒的工夫。
時而自問自省,母親師父為安僧護法;一方面創建深水觀音禪寺、一方面培育自己出國留學,實是為令自初中痛失父愛的我,能有一安身立命之處,老人家選擇了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悟觀離諸難處。適時與唯佛清淨慧眼法眼佛眼,能照見如來出世甚難值,而發四弘誓願之菩提淨妙。
如是之信念深植,自幼少於愁心淒苦之念的我,童真念裏幾不知天地間有所謂春秋歲月,只知文字的點綴醉心文學,自十九歲接觸佛法,親近恩師的智慧,母親師父的慈悲,但妙悟文字之心中心,由「般若禪」之流匯入「法華經者如來使」,自此漸漸悟入菩提淨妙、生死齊平菩提淨明鏡、真善妙色之境地。
所謂「智自在、慧境界」的生命況味,茫茫人海中於法海偷閒之受用,啊!幾人偷得出止觀研心法!幾人精進悟得唯佛與佛,之生命真實義!
一九九六年回國以後,因為任教華梵大學及助理編輯曉雲導師的《流光集叢書》,並參研己心中所行門,於佛法有了更饒益安隱,常令己心安住廣樂,得無上法的機宜。善知流光如雲,如法音遠震,善知一切眾生心行應以禪訊調伏,方能於世出世法一切悉都無所罣礙。
如是以智自在普照慧境界,不難參悟與佛同一法性,如是覺慧之廣大甚深智境,靡不深達吾人學佛者之罪福相。在住於一地裏,更深達「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得普攝一切諸地功德,得一切佛所共之法,得具足佛深廣秘要之藏。如是習得,般若禪如來使五種法師,之寶玲千萬億風動出妙音,之妙意根。方能發得四弘誓願,自以己身,奉給諸佛菩薩,為法華經者、如來使者,善入一切諸法之海,迴轉總持佛一切功德法海,法喜充遍身。
憶及一九九七年,有幸,得以先恭讀為快之機緣,一連拜讀曉雲恩師三本禪法原稿;《佛禪之源》、《禪思》、《禪話》並參與編輯工作。尤以《佛禪之源》一書中,二十八日間每天少少睡眠,在蓮園圖書室集中心力,編輯、細讀六十幾講的文稿共九萬餘字。各講文稿多次校訂、編理五個專題內容,刪增文字資料,將各講文稿補其血肉不足之處。《佛禪之源》的五個專題中,第三「西來祖意二入四行」、第五「佛禪蛻變後之省思般若禪」兩個專題中,則因文稿內容不多,靜後思惟,再次閱讀恩師有關禪學的書稿,於中擷取導師著作文稿中之相關資料,融入兩個專題中,使《佛禪之源》五個專題的內容得以補足,使《佛禪之源》初講與結集出書的過程有一圓滿的成就。
編輯完成後腦海裏縈繞著恩師的治學理念脈絡,及止觀實踐之學,緣此,終於體解了恩師提倡《佛祖統記》所闡釋的文字經藏禪、般若禪佛心宗之要義。《佛禪之源》在學術的探究上得知,中國禪觀之發展,乃由般若思想所演化開展之禪心,即佛心宗源悲智雙運之正法。實是三世諸佛所得法,教化眾生難思議。
午夜無雲月一天,飛來花氣暗香浮,悟機緣,緣遇之機。欲歇筆之際,嘆人生幾何,環視此孤獨的自己,曉雲恩師、開良母親師父、淨心師父、村中祐生教授、多田孝正教授,均如西山落日,高登西方常寂樂都了。浮光瞬息,此刻特別覺得自悲自憐,實非筆墨之可形容於萬一也!學佛四十七載以來,所為何學、何悟、何境,佛前禮拜誦經痛哭心腸不知幾回矣!而今唯一希望早日修得法華經者菩提淨明鏡,之妙心境,普賢菩薩十大願之恆順眾生,大悲色身常護眾生,有助於報恩之思。
感恩曉雲導師啟蒙,恩師的學佛理念觀念、母親師父身教的柔和忍辱善順之心、淨心師父剃度恩澤、村中祐生教授灌輸我摩訶止觀精隨、多田孝正教授指導我學問學術的研究方法。往事搖落心為筆,至此!明月清光入洗心室,感知照我顏色舒!浮現自身日夜佛前跏趺坐影,細細觀照己心微細惑,之緣影,啊!了知世間一切皆是幻化緣,當一超濁世緣。少志學佛法,十九歲親近曉雲恩師,二十九歲志遠日本遊心法界,學習十一載歸國,被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恩師善用至今,於今住深水觀音禪寺山中,倏忽掠過四十五年。此生雖忽被業風吹入幻海,六十五年了,而此一念心是心的歸依,未離寒巖冰雪娑婆世界裏的念念中也,乃為此三書以紀之,幻化塵中不幻身,法華經者善用其心,萬象平沉心自照。
記憶猶新的心跡,「法華經者善用其心」的印心,二十八歲步出三壇大戒、戒壇的當日,去恩師處謝戒,恩師持贈「覺之教育」一書時,為我開示「出家」的廣義,我當下對自己說:法華經者善用其心。
老人家的詮釋,我的理解,出家,是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是出了三界火宅,正是遊心佛菩薩悲智家當之時,亦是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是心的敬信虔誠,使己之思想超然,精神勇銳之時,在純潔簡約生活裏淨化三業。如是深觀念處是安住安坐出家身心道場,方能深達罪福相,止觀研心,出家的功德令佛子步步刻刻止觀現前矣。「獲妙道力鄰上尊,一切功德皆成就。」(〈華嚴經‧明法品〉)
因此在日本期間研究《摩訶止觀》「破法遍」時,法寶潤枯腸,慰怖交感,對貪恚癡心「心起三毒即名眾生」之釋義,「一心三觀」、「五品弟子位」之功,深深體解。一心三觀、三諦圓融之妙意妙心境,是眾生開佛知見,得「法師功德品」之六根清淨、妙意根,亦是入五品弟子位之功。
三諦不同而秖一念。如生住滅異秖一剎那。三觀三智三止三眼。例則可知。如是觀者。則是眾生開佛知見。言眾生者。貪恚癡心皆計有我我即眾生。我逐心起。心起三毒即名眾生。此心起時即空即假即中。隨心起念止觀具足。觀名佛知止名佛見。於念念中止觀現前。即是眾生開佛知見。此觀成就名初隨喜品。讀誦扶助此觀轉明。成第二品。如行而說資心轉明。成第三品。兼行六度功德轉深。成第四品。具行六度事理無減。成第五品。第五品轉入六根清淨。名相似位。故法華云。雖未得無漏而其意根清淨若此。從相似位進入銅輪。破無明得無生忍。
(《摩訶止觀》「破法遍」T46,85a)
後夜孤鐘散曙,深水觀音禪寺一片穆靜,三門鎮靖,晚雲欲曙,是自然性,亦是道場之大自在,是母親師父,貢獻豐碩的身心力量,為佛教教化而工作所建造的道場。讓「法華經者善用其心」於深水觀音山中,從自在中生內力精進,之妙觀察智,此時現前「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菩薩照見五蘊空,之般若心中心;菩薩「慈意妙大雲」的精進無量;「弘願深如海」悲德無量,願力無量;使佛子吾等發乎自然性之超然,而達到「慈悲喜捨」一境之地,然而心念只留步於「自然」,一切自然之佛門,平等性,無畏性,教化義,無障無礙義,如是雖眾而一以之歸納,繁而簡之「法住法位」,「諸法常無性」,之空相實相義, 天台一念三千,之「三德秘藏」,華嚴三觀法門,之「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是一簡約法門,「心空」超事相悟空,而法華經方便品「平等、獨立、無畏」之精神,無礙無著顯矣!因無畏,而自在,因自然性,而天真一味,一味真心。感恩生我育我的親娘開良法師深水觀音禪寺開山祖師。
夫法界圓融像無所像。真如清淨化無所化。雖像無所像無所而不像。化無所化無所而不化。故無在無不在化應九道之身。處有不永寂入不二之旨。是以三業致請蒙脫苦涯。四弘為誓使霑上樂。故娑婆世界受無畏之名。……
言觀世音。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世音者是所觀之境也。萬像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
(《觀音玄義》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T34,877a)
願,但願!善法因緣而編輯了《弘願深如海:深水觀音禪寺開山祖師開良師父》、《慈意妙大雲:深水觀音禪寺因緣錄》,及書寫《般若禪,如來使:心印曉雲導師、開良師父》一書的出版,讀者能知兩位拓土長者,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的深奧智慧、般若禪心中心、深水觀音開山祖師開良師父的安忍不動、常不輕菩薩風骨緣深。以為參究,見賢思齊發長遠心道心。
筆者如是解如是思,兩位拓土長者之慈悲智慧,願有緣人參思細參思!感恩今年適逢華梵大學曉雲恩師創校三十週年,深水觀音禪寺母親師父建寺四十五週年慶。緣緣之緣,事事層層相生,環環相扣之思,成就了想了多年的心願,雖未盡完善不盡人意,總算是了半個心願。編校或有未周,在所難免,望先進讀者大德賢達,不吝指正,是所至盼。
佛子悟觀於深水觀音禪寺洗心室
歲次庚子年護法韋馱菩薩聖誕日(一○九年七月二十三日)
刪增於立秋父親節暨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
【卷頭語】
凝心默照‧流光如雲
誰肯深水觀音山中話岑寂!如能修得妙意根,六根絕紛擾,到處即深山,如今歸來雖已遲,始識隨緣好。
道人孤寂任棲遲,……驚濤拍岸明生滅,止水涵空示悟迷;萬象平沉心自照,波光常與月輪齊。水邊活計最天然,物外相忘事事便。
(天目中峯禪師水居詩)
下筆之時,忽然微風吹動了窗前桂花枝葉,宵分中有了奇妙的覺受,我,何事書此緣緣之緣文字,為什麼如今會在這樣的生命境況裏;原來與我的心念有什麼關係的?我還與天地之寬闊有關係否?如今我能否再行江海踏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去走一遍吧!是...
目錄
書寫因緣悟觀自解自勸自語—歲月來去不可留
卷頭語—凝心默照‧流光如雲
第一輯
般若禪行者
序言—佛種從緣起的一味真心
前言—般若禪是覺之教育的猛著精彩
一、般若禪行者,覺之教育—靜與淨
二、般若禪所依經典
三、般若禪綸貫
四、華梵人情存妙法,眾生喜見
五、《佛禪之源》調息安心,離相淨心,實相妙心
六、「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之般若禪行者
七、結語—水邊林下保養聖胎
第二輯
我的母親師父—
契理契機事究竟
卷頭語—光影裏深藏天趣
前言—以一味雨,潤於人華
一、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慈悲行者的啟示
二、師父說:這一生是為了庇蔭人而來此娑婆世界
三、佛種從緣起
四、心懷戀慕,渴仰於佛,當種三德秘藏善根
五、因緣法、緣生法,法如法爾,法住法界的開示悟入
六、如天河之不息,似孤月,以常輪古今如是
七、生死齊平,菩提淨明鏡
八、結語—深水觀音禪寺「深入經藏禪,智慧如法海」的道場
書寫因緣悟觀自解自勸自語—歲月來去不可留
卷頭語—凝心默照‧流光如雲
第一輯
般若禪行者
序言—佛種從緣起的一味真心
前言—般若禪是覺之教育的猛著精彩
一、般若禪行者,覺之教育—靜與淨
二、般若禪所依經典
三、般若禪綸貫
四、華梵人情存妙法,眾生喜見
五、《佛禪之源》調息安心,離相淨心,實相妙心
六、「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之般若禪行者
七、結語—水邊林下保養聖胎
第二輯
我的母親師父—
契理契機事究竟
卷頭語—光影裏深藏天趣
前言—以一味雨,潤於人華
一、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慈悲行者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