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寂寞需要勇氣,
給還陷在孤獨漩渦中的我們。
你,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心情?
‧沒人陪在身邊時,會覺得孤單。
‧無法獲得別人認同時,就感到不安。
‧周遭都沒有人了解我,內心彷彿破了個洞般空虛。「有時我們會很想逃避寂寞、悲傷、痛苦等負面情緒,但這些感覺其實都是真實的感受,不需要過於害怕。反而正是因為有負面感受,我們才會強烈地想振作起來、想要努力改善現況。若失去了感受,我們甚至可能喪失生存下去的欲望。
與其希望別人為我們消除寂寞,我們更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心。如果你現在感覺寂寞,去理解自己,就是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石原加受子
現代人除了為憂鬱所苦之外,也有愈來愈多人為「寂寞」煩惱著。想和別人在一起,但相處後卻覺得很累或感到空虛,而獨自一人時又很孤單寂寞。這種矛盾又難以與別人訴說的孤獨感,到底該如何排解呢?
有些人會選擇每天安排許多行程,讓自己變得忙碌,試圖藉此把寂寞隱藏起來,就無須正視它;有些人認為人本來就「生而寂寞」,所以不願深思這個問題;有些人是根本沒有察覺到自身的寂寞,但言行舉止中卻透露出孤獨厭世感,甚至封閉了自己的內心。
日本知名心理諮商師石原加受子認為人會感到寂寞,是因為我們渴望被愛與關懷,也總想尋求別人的認同,因而無法自我肯定。她認為不應將情緒的主導權交給別人,而要用「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與生活方式,放下依靠他人尋找存在感的執念,並透過獨處時的me time,聆聽內心的聲音。唯有做自己、理解自己、也享受自己,,才能真正和「寂寞」道別!
暖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小妮子|IG 情感療癒系創作者/專欄作者
史庭瑋|心理諮詢師、關係療癒師
玖玖│IG手寫創作者
無Nonno│IG作家
黃之盈│作家、諮商心理師
游知牧|作家
溫如生│作家
默雨清晨│IG手寫作家
蘇乙笙│作家
作者簡介:
石原加受子
心理諮商師。
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All Is One」心理諮商研究所負責人。為日本學校諮商學會會員、日本心理衛生(mental health)學會會員、日本療癒紓壓協會(Japan Healing Relaxation Society)前任理事、獲日本厚生勞動省認證之「創造健康與生存價值」顧問。
運用整合「思考、情緒、五感、想像、呼吸、聲音」等觀點獨創全方位的心理學,經常針對人際關係、心理問題等舉辦講座、團體會談與諮商等。從事團體諮詢近二十五年,並為許多為煩惱所苦的各年齡層者提供建議。免費贈閱的電子郵件雜誌《樂活!石原加受子的「自我中心心理學」》也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擁抱脆弱,你會更堅強》、《讓相處變簡單的32個心理練習》、《煩惱,是因為不夠愛自己!》、《不彆扭的練習》、《放棄吧!那些讓你疼痛不已的堅持》等書。
作者網頁
www.allisone-jp.com/
www.aio31.com/
譯者簡介:
李靜宜
文字工作者。近期譯作有《為什麼你說的話都沒人聽?:讓人「聽得懂」也「懂得聽」的說話之道》、《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女生要好好的》、《至少月入三萬元的小眾經濟》、《問題解決大全》等。
章節試閱
前言
每天為生活忙碌,讓我們沒時間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或回顧過往,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過下去。
匆忙過著每一天,驀然回神之際,你會不會有一瞬間,覺得寂寞如風竄進心
頭,忽然因一陣孤獨而感到悲傷?
比如,你是不是曾在以下這些情境中覺得落莫惆悵?
‧ 雖然跟家人同住,但大家各過各的,我不會對他們傾吐心事,感覺自己好像一個人孤獨生活著。
‧ 不論怎麼跟父母溝通,他們都聽不進去,也不了解我。然而就算如此,我還是可悲又徒勞地迫切期待他們能懂我的心。
‧ 渴望與他人有心靈相通的對話,卻事與願違,這讓我覺得更沮喪。
‧ 沒有稱得上至交的知心好友,也沒有任何親近的人。很希望有個人能讓我在他面前完全敞開心房。
‧ 沒有人了解我,不管身在何處、跟誰在一起,或是身邊圍繞著很多人,我還是覺得自己很孤單,心裡彷彿有一個洞。
‧ 寂寞到不知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也不知道如何填滿內心的空虛。
若曾經感受過前述的種種寂寞,或許會覺得,被忙碌的生活追著跑,不必面對寂寞,是值得慶幸的。只要不把不知何時來訪的深刻孤獨感,與現在的生活連結在一起,就會覺得孤寂、落莫、冷清、無奈……,那些都是很遙遠的事。
即使明白,自己是空虛寂寞的事實,孤單的心情還是不會消失,然而憑一己之力也莫可奈何,只好把它藏在內心一隅,假裝忘記有這件事。就這樣,我們一方面懷抱著各種寂寞,一方面又覺得「孤獨」這個課題對我們而言太過龐大,絕對無解。
應該有很多人認為,孤獨是「人類普遍的課題」;有些人也認為,孤獨是身為人類的基本課題,就算想破頭也無濟於事,索性一開始就放棄思考解決之道;還有一些人根本就對自身的寂寞毫無知覺。
有人會說:「我不覺得自己有那麼寂寞。」然而,他的表情卻讓人覺得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這種人在言談中也是一副自我放棄的態度,他們經常說:「反正人生就是這樣」、「跟別人來往,只是讓自己覺得累而已」。雖然沒有明顯的怨嘆,卻也沒有笑容,這種人已經將心封閉起來,不再抱持任何希望。可是,這麼做只是愈來愈無法體貼、親近自己,他無法重視自己的心情。他們認為,「若是得不到別人認同,就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認同自己」,而這種思維就是寂寞的根源。
要將自己從寂寞中拯救出來,就要察覺自己的心,培養愛自己的心。如果你現在感覺「寂寞」,好好地去理解自己,就是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第一章孤單是種狀態,寂寞是種心情
1寂寞, 是這個時代的流行疫情
不想孤獨,卻又覺得和別人在一起很累
愈來愈多人覺得人際關係是件很麻煩的事。
「跟別人講話很麻煩。」
「跟別人在一起要顧慮好多,感覺好累。」
可是,即使這樣抱怨,他們又無法獨處。
「跟別人相處很辛苦,但自己一個人卻又寂寞得不得了。」他們總是感慨地這麼說。
只要出了門,就會在意他人目光,行為處事變得小心翼翼,使情緒變得相當負面。在職場上又與人對立、反目、爭執。如果生活中都是操心這些事,身心當然會很疲憊。
如果有家庭做為避風港,那還算好,但很多人就算在家裡也得不到平靜。家人之間互相否定,或只會要求對方,彼此心中有不平不滿,以至於彼此無法產生溫暖心靈的對話與互動。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就算內心真的很寂寞,也會漸漸覺得跟別人在一起很累,倒不如一個人還自在些。
如果想用負面的互動方式來消除寂寞,絕對是徒勞無功。那麼做就算能暫時逃避心中的寂寞,但要是變成經常上演的紛爭,跟別人相處就會變得更痛苦。
如果因為競爭和糾紛感到身心俱疲,那麼,自然會覺得與人相處是可怕痛苦的事。在這種情形下,比起恐懼與痛苦,一個人輕鬆過活反倒比較好。
雖說如此,但完全與人斷絕關係又會感覺很難受。
寂寞時真希望能有個伴
不想獨自一人,但也害怕與人相處帶來的傷害,到底該如何跟這種矛盾心情共處?有人會採取下列折衷的心態和方式:
‧ 家人之間心意不能相通也無妨,即使有名無實,也能讓人覺得安心。
‧ 跟別人互傳e-mail和Line,在線上交流,也會產生「跟別人在一起」的感覺。
‧ 喜歡透過網路、Line、e-mail 與人互動,認為沒有面對面的接觸,比較不會
受傷害。
‧ 就算自己一個人外食,至少還會有「跟別人在一起」的感覺。
他們認為如果用以上方式自處,就能避免「害怕與人相處帶來的痛苦,但完全沒有互動又感到寂寞」的問題。
不過,這麼做絕對沒辦法感受到與人心意相通的快樂、與人相處的開心,以及獨自一人也能悠然自得的感受。就算騙得過自己一時,但一旦陷入負面情緒,就會持續沉溺,無法自拔。
事實上,有些人雖然無法與人相處,但卻又害怕獨處,只有自己一個人就不知道該做什麼好,沒人在身邊,就感覺不安。
我認識一位女性,她說自己無法停止浪費的習性,賺來的錢,大部分都花在衣服和飾品上。只要一看到新上市的名牌服裝和包包,就非買不可。在欣賞與挑選美麗的物品之際,就能忘記寂寞。
或許她沒有自覺,但她去美容院、護膚沙龍及美甲店,也都是為了尋求與人互動。因為處於「顧客至上」的優勢,不用擔心受傷害。因此,她在挑選店家時非常嚴格,特別在意店家的待客方式,只要服務態度讓她有點不滿意,她就馬上掉頭去其他店。
獨居的她表示:「最讓我感到寂寞的時候,或許是晚上回家打開門,打開電燈的那一刻吧。」
只要身邊無人相伴,她就會非常不安,而像她一樣的人,今後的社會將會愈來愈多吧。
不願一個人,也不想有人陪的矛盾心態
在人際關係中,如果能和他人有正向交流,彼此親密友好,是最理想的狀態,例如能滿足以下期待的關係:
‧受傷時,對方能馬上安慰我。
‧寂寞時,對方會溫柔地陪在我身邊。
‧對方能讓我感受到幸福。
對這種關係的期待,也能讓人有正面的情緒。但現實跟想像並不會完全相同。
受傷時,別人就算給予安慰,但安慰方式若不如預期,我們或許會更受傷;寂寞時,別人前來陪伴,但我們可能又覺得對方很煩,根本不願被打擾,只想自己靜一靜,反倒因此感到煩躁。就算別人可能為我們帶來幸福,但看到對方一副自我陶醉的表情,搞不好會令我們覺得厭煩。就像這樣,想像世界和現實世界間往往有很大的落差。如果遇到這種狀況,你會怎麼做?
當想像中的理想狀況實現時,自己應該會覺得幸福才是,但實際卻不然,而是避之唯恐不及的結果,反倒讓人更寂寞了。
這時候,你該如何自我拯救呢?
第四章「愛自己」是最強大的正能量
1建立正向關係, 先從「信任自己」開始做起
尋求他人認同之前,先認同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有「愛自己」的渴求;同樣地,也會有「愛別人」、希望「被愛」,或是與他人「相愛」的期待,這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基本欲望。不論是對自己的愛,或對他人的愛,若少了其中一種,我們的心裡彷彿有個洞,感到空虛而茫然。
話說回來,「愛」這個主題太龐大,也很抽象。就算別人告訴我們「要更愛自己」,我們心裡也會產生疑問:
‧「愛自己」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 要怎麼做,才算是愛自己?
‧ 身處在什麼狀態下,才是愛自己?
愈想理解「愛自己」的意義,就愈覺得困難。
有很多人會想:「我能理解自己是否被愛與何謂寂寞,我也知道,如果懂得愛自己,一定可以擺脫寂寞。不過,我實在不知道,愛自己的具體方法到底是什麼?」
這時,不妨將「愛自己」這個概念換成「喜歡自己」,或是將「喜歡自己」換成信任自己。當然也可以把「信任自己」,替換成「自我肯定感」。換句話說,就是認同自己的感覺。
全心投入某件事所產生的正面感受,就是「愛自己」的狀態
我們的感受方式可分為正向及負面兩種,並藉此來衡量對自己的信任程度。
自我中心心理學之所以將「情緒、五感及感受方式」作為標準,也是因為這樣能具體知道「愛自己」的方式。
人的感受方式有無數種。感受力愈是細緻敏銳,感覺愈是無限多,體會到的層次也有高低不同。平常愈注意、愈專注於自己感受的方式,就能不斷提升它的精確度。當你體會到正向感受,這就是「愛的狀態」。
比方說,全心投入一件喜歡的事情時,若能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就可體會到發揮創意帶來的興奮感,或是好奇心得到滿足的喜悅,比如用餐時你運用五感享受食物的滋味,當下覺得滿足,這在自我中心心理學中就是「愛自己的狀態」。
同理,當我們放鬆身體感覺身心舒暢的時候;仰望天空,用全身去感受那片蔚藍,深呼吸的時候;去戶外慢跑,感受活動身體的愉快感、暢快感的時候,這些都可以說是愛自己的瞬間。
由此可知,只要全心投入,就能使內心充滿積極正面的能量,那就是愛自己的瞬間,也不會感到孤獨。
正向的感受愈多,就愈能自我肯定
不管對象是自己或他人,如果將實際體會正向感覺的狀態定義為「愛」,應該比較好懂。
「希望去愛」、「希望被愛」、「想給予愛」、「想得到愛」,即使這些字句不盡相同,但本質上都是在說同樣的事。
比方說,當我們抱著小孩或小狗、小貓等動物寶寶,覺得他們好可愛時,這就是「愛」的狀態。雖然我們並不知道小孩或動物是否真的也愛我們,但是,若從我們感覺到他們很可愛的角度來看,就可以說,我們從他們身上「得到愛」。當然,如果他也愛我們,我們會覺得他更可愛。也就是說,如果是彼此互相喜愛的關係,會讓我們更覺得幸福。
前面提到的用餐例子也一樣。
在享受料理時,如果我們對烹煮餐點的人心生感謝,即是給予對方的愛。從這個「愛」出發,進而跟對方道謝的話,看起來雖然是向對方傳遞愛,實際上反倒是我們能具體感受到那份愛,而覺得幸福。假使對方有所回應:「謝謝你說我做的菜好吃」,那麼幸福感就會更強烈。
「看你吃得那麼津津有味、那麼開心,我也很高興。」
對方如果這麼回應,我們應該更能感受到愛。由於愛存在彼此心中,在雙方以正向感受互動之際,到底是誰給予了愛、誰接收了愛,已無法明確分得清楚。而且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方式,不但程度會有差異,也會因對象而不同。
愛不是給予或接受的東西,更不是必須爭奪的事物,而是自己與對象「融合」的產物,是一種「感受」。
當自己感受到愛的時候,就是愛自己的狀態;而且在感受到愛的同時,也正在向對方傳達愛。
若以「感受」做為「愛」的衡量標準,那麼,只要自己有正向的感覺,就能說自己正處於愛的狀態。當這種感覺愈來愈頻繁,而且強度愈來愈高的話,我們就會活得更有自信。
前言
每天為生活忙碌,讓我們沒時間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或回顧過往,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過下去。
匆忙過著每一天,驀然回神之際,你會不會有一瞬間,覺得寂寞如風竄進心
頭,忽然因一陣孤獨而感到悲傷?
比如,你是不是曾在以下這些情境中覺得落莫惆悵?
‧ 雖然跟家人同住,但大家各過各的,我不會對他們傾吐心事,感覺自己好像一個人孤獨生活著。
‧ 不論怎麼跟父母溝通,他們都聽不進去,也不了解我。然而就算如此,我還是可悲又徒勞地迫切期待他們能懂我的心。
‧ 渴望與他人有心靈相通的對話,卻事與願違,這讓我覺得更沮喪。...
推薦序
推薦序
好好重視自己,就能與寂寞道別
心理諮詢師、關係療癒師 史庭瑋
很開心有機會推薦這本書,作者石原加受子是日本心理暢銷書作家、心理諮商師,為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All Is One」心理諮商研究所代表。她在這本書中用口語化與故事化的方式,透過許多生活中的案例,來分享人會因為哪些原因而感到寂寞,又如何因應這樣的感覺,以及如何透過學會自我陪伴的獨處,來擁有與人親密相處的力量。
書中提到幾個不同的重點,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以他人為中心」和「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跟以往我們認知的「自我中心」不同。一般可能認為「以自我為中心」不就是自私嗎?而書中提到的「以自我為中心」是指能夠感受自己、愛自己與重視自己,不再勉強自己去配合他人,就能化解內心的寂寞感;「以他人為中心」則是指我們的情緒與反應時常受他人影響,造成生活的波動與困擾,創造了寂寞的狀態。當我們能適時轉換觀點,回到當下,更加關注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與需求,就能同時尊重他人,創造和諧美好的關係,即使獨處也會感到自在與幸福。
將焦點與選擇權放在他人身上,期待與索求他人給予我們所要的,成為習慣抱怨的受害者;還是讓關注焦點回到自己身上,能夠照顧自己的感覺,也能給予自己需要的,成為主動積極的改變者,會使我們創造出不同感受的生活。前者會讓我們感到生活孤單無助,後者會讓我們感到生活充滿自主性,能夠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其中也提到了當我們在溝通時,能夠真誠表達自己的內在感受,表達「心情」而非指責對方,不再把話放在心裡,感到壓抑與委屈,也能讓對方接收到我們想表達的意涵,使彼此關係更好。
當我們能信任自己,愛自己與自我接納,就會感到生活中充滿能量,也更能感受愛,跳脫與他人競爭比較,跳脫負面思考的循環,開始看見自己美好的地方。
書中許多觀點,也與我自己在諮詢與教學工作相關。看到許多人渴望親密的連結,卻時常選擇被動地等待對方回應,或是壓抑內在的感受;表達出指責與傷害性的對話背後,其實是在乎對方的心,卻無法把那份在乎說出口;渴望別人來照顧自己,卻時常忽略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重複討愛的循環,時常失去自己,也感受到寂寞。
人的內在都是渴望與人連結的,但在與他人產生連結之前,我們是否有好好與自己的內在小孩連結呢?人渴望親密與歸屬,但同時也有自主的需求,當我們能照顧好自己的時候,你會無形中發現,原來內心可以如此滿足,與他人的關係也可以感到親密與自由。
推薦序
正視你的寂寞,因為裡面一定有故事!
作家、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
我們的一生,終究是在親密和自主之間,找尋平衡!尤其是平常閒來無事時,期待有人可以串門子、相聚聊八卦。在逢年過節時,一方面期待與久違的親友相見,但另一方面又會感受到人際之間的壓力,每個人在面對人生的高潮迭起和幽暗低谷的需求都不一樣,有些人在挫折無助的同時,希望能和別人訴苦,有些人在低落的時刻,則期望安靜的被人照顧,又或是不想被打擾。反之亦然,在感受人生榮光的同時,有些人期待與人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有些人則是希望低調行事,不被關注!
這些都是在親密和自主間的擺盪,然而,我們在擺盪中不斷拋擲和定義自己的人生,在人群中感到心靈空虛,卻又在寂寞時感嘆人生是否有情!人就是這麼矛盾的生物,總是在親密的時候,想要單獨的空間;在孤獨的時候,渴望和人連結的親密感。
「孤獨」和「寂寞」是不同的,孤獨是一種不經意的選擇,而待在孤單裡面不會讓一個人奮力往外尋求更多認同;而寂寞則是一種往外撈的狀態。如果說孤獨是一個單獨的狀態,那麼寂寞就是一種對孤單的控訴,誘發一個人更不想安份的尋求更多認同!
哲學家布伯曾說:「若能承認自身存在的孤獨處境,就能深情地轉向他人。若在寂寞時被恐懼征服,就無法向他人伸出雙手,反而是亂抓浮木!」
書中提到當我們緊抓住更多的工作、不對盤的人際關係、耽溺在網路世界,又或是更多的無來由但殺時間的人事物中,最終只會換來身心的一片空虛。這種空蕩蕩的感覺,我們簡稱為「虛無」。虛無在此定義為,為了消除孤單或者單獨,在創造看似活絡或忙碌的交際後,一種迷失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像漂浮似的,讓一個人突然忘記自己除了在「頭銜、不真切的人際網絡、感到不踏實的日常活動」之外,就無法定義自己是誰的狀況。這種感受說起來虛無飄渺,試想「假若把你的名牌包包、另一半的光環、社會身分地位拿掉,你還是你嗎?」這樣的存在哲學問題,就從背景浮現在眼前變成了主角,這正是這本書想要關注的問題。
當我們愈是逃避寂寞,寂寞的狀態就會愈來找你。而愈想消除寂寞的狀態,或者為了逃避寂寞就胡謅自我調侃「我就是沒人要」「反正沒人重視」「反正也不會有人理會」,每個「反正」都是不曉得如何與寂寞相處,而將寂寞定位成低落的自我價值,變成人生扭曲的哲理或長吁短嘆,以為這就是人生!有些人為了弭平這樣的不舒服感,就趕緊再多投入不適切的人際關係、過度負荷的工作、談場只滿足自己內心空洞的戀愛等,造成個人內在的小小惡性循環,這類轉移焦點的作法,都只為了讓自己跳脫寂寞,或即便只能待在寂寞裡也能「好過一點」!
我非常同意作者提出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凝視寂寞」。當我們在意別人眼光的同時,將探照燈反向照往自己,是不是我們把自己的一部分先推離,才這麼在意別人怎麼看。當我們害怕單獨是個怪咖的同時,是否是因我們已認定自己的「怪」是異類?這種「試圖凝視,卻也想逃避」的狀態,其實每個人都有。這就像生命中的陰影,如影隨形,我們也害怕它會被打出原形,因為當凝視寂寞時我們可能看見髒臭的一面,不如逃避,視而不見這樣隱約,還能感受到自己是不錯的。然而這樣就更無法接收到寂寞帶來的好處和覺醒了!
這本書帶著一個善意,可以用我引用存在主義曾經說過的一段話來陳述這個觀念:「成為一個人,必須承擔全然、根本、永久而無法克服的孤獨!」承擔是種接納,包括了承攬和擔當,也就是當自己的內心空虛時,你必須承攬專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孤獨,當你覺得自己一個人也無妨時,就不會因為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或者他人不經意的評價,就認定自己的一部分已經被誤解,或是被帶走了!
因為,當你的存在就是「純粹的在」。沒有人能夠撼動「你就是存在」的各種事實,就像我們不會去質疑原野中的一花一樹一草一木的存在那般。凝視寂寞的本身,就像是一幅畫,既親近之,既安在之,自由且寬廣地接近自己,並且與人親近。
你的寂寞就像台時光機,讓能帶你重新親近自己的過往故事,接受自己的生活點滴。而這本書,也試圖安在我們的心,在我們閱讀的同時,時刻叮嚀提點著我們:「人生在世,既來之,則安之!既安之,凡事接納之!」
推薦序
好好重視自己,就能與寂寞道別
心理諮詢師、關係療癒師 史庭瑋
很開心有機會推薦這本書,作者石原加受子是日本心理暢銷書作家、心理諮商師,為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All Is One」心理諮商研究所代表。她在這本書中用口語化與故事化的方式,透過許多生活中的案例,來分享人會因為哪些原因而感到寂寞,又如何因應這樣的感覺,以及如何透過學會自我陪伴的獨處,來擁有與人親密相處的力量。
書中提到幾個不同的重點,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以他人為中心」和「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跟以往我們認知的「自我中心」不同。一般...
目錄
推薦序好好重視自己,就能與寂寞道別心理諮詢師、關係療癒師史庭瑋
推薦序正視你的寂寞,因為裡面一定有故事!作家、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前言
第1章孤單是種狀態,寂寞是種心情
1寂寞,是這個時代的流行疫情
不想孤獨,卻又覺得和別人在一起很累
寂寞時真希望能有個伴
不願一個人,也不想有人陪的矛盾心態
2你的寂寞,是沒有鑰匙的鎖
說出感受,才能讓人聽到你的真心話
寂寞是與周遭或正向情緒失去連結的感覺
3 藏在潛意識裡的寂寞
孤立時代的情感壓抑與人際疏離
無意識的行為會透露出寂寞
你有「外向孤獨症」嗎?
4專注於「現在」,寂寞就能消失
獨處,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
凝視寂寞,才能看見真相
什麼是「自我中心心理學」?
你是一直受他人左右,「以他人為中心」的人嗎?
「個人本位」不僅無法排解自己的寂寞,甚至會傷害其他人
「以自我為中心」是為了要感受自己的心
想消除寂寞,就要好好觀察自己的心
從外在行為去了解自己的潛意識
透過自我中心心理學了解寂寞
第2章捨棄負面的人際關係,才能療癒寂寞
1擁有再多空虛的人際關係,也不會讓人心靈滿足
不願付出,所以寂寞
因為寂寞所以逞強,但逞強又覺得寂寞
憎恨的人最孤獨
2 服從者與操縱者,究竟誰處於優勢?
「支配」與「依賴」的關係也無法排解寂寞
抱怨的人,是利用「同情」來支配對方
負面互動的暗黑心理學
3你最該討好的人,是你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填滿內心的空虛寂寞
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4說出真心話,才能與人拉近距離
別人有拒絕的權利,你也要有被拒絕的勇氣
說出真心話,讓人更懂你
5 以正面方式來表達負面情緒
停止內心小劇場
表達憤怒≠責怪他人
第3章孤獨感來自童年的傷痕
1寂寞或許是源自於童年時的忍耐?
當老大,就是要分享和禮讓?
手足之間爭的,有時只是「公平」
規矩和道理是不分年紀的
任性的孩子,最終會變成自己討厭的模樣
2 我們都有「寂寞恐懼症」
明明經常吵架,為什麼還要在一起?
你愈罵,孩子就愈故意
表面是在討罵,其實是想討愛
第4章 「愛自己」是最強大的正能量
1 建立正向關係,先從「信任自己」開始做起
尋求他人認同之前,先認同自己
全心投入某件事所產生的正面感受,就是「愛自己」的狀態
正向的感受愈多,就愈能自我肯定
2 為什麼就算得到他人認同,我們還是無法喜歡自己?
他人認同帶來的滿足感有限
靠自己努力,與他人心意相通
為了其他人「提升自己」沒有意義
拿掉有色眼鏡,才能看清對方的真實面貌
社會愈不安定,人們的依賴心也愈強烈
3實際感受自己,是消除寂寞的捷徑
自信只能靠自己產生,無法從別人身上獲得
從自己跟孩子的互動模式,就能看出有沒有好好珍惜自己
試著擺脫自己「毫無優點」的思維
第5章提升自我肯定感來消除寂寞
1停止忍耐,拋開自我否定的想法
即使只是稍微忍耐,也會產生自我否定的感受
買或不買都後悔,是因為自己沒有判斷標準
不管做什麼決定,都試著去肯定自己
調整日常思考模式
2 養成主動的習慣,就能消除被動所帶來的寂寞
對別人的言行舉止感到不快時,你可以主動扭轉情勢
心和行動要一致
做每一件事的當下都「以自我為中心」,寂寞感就會消失
感受現在,感受當下
感受到10%愛和200%愛的人的不同之處
3磨練五感,培養感受
是不是要有刺激感,才能讓你滿足?
正因有負面情緒,才會有正面情緒
造成寂寞的主因,是自己的感受方式
你可以選擇感受情緒的方式
潛意識會左右你的所有行為
4 喚起身心感覺的方法①
低著頭喃喃自語
抬頭自語時會產生不同感受
5不習慣別人碰觸的人,是因為內心覺得寂寞
身體接觸,讓你覺得恐懼還是愉悅?
你重視自己的身體嗎?
6 喚起身心感覺的方法②
透過呼吸來改變心靈
你的身體是不是用了太多力氣?
陷入自我否定的迴圈時,請注意自己的呼吸
第6章 失去連結,會感到無限孤獨
1 寂寞會殺人,甚至加深對死亡的恐懼
寂寞會讓人聯想到死亡
人類對寂寞的恐懼來自遠古時代
從心理學來看寂寞的原理
2在講求效率化的世界裡,人們失去了內心的交流
「看不見的牆」隔絕了彼此的距離
不要隨著渴望他人認同的社會起舞
3 在心裡點亮愛的光芒,療癒寂寞
推薦序好好重視自己,就能與寂寞道別心理諮詢師、關係療癒師史庭瑋
推薦序正視你的寂寞,因為裡面一定有故事!作家、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前言
第1章孤單是種狀態,寂寞是種心情
1寂寞,是這個時代的流行疫情
不想孤獨,卻又覺得和別人在一起很累
寂寞時真希望能有個伴
不願一個人,也不想有人陪的矛盾心態
2你的寂寞,是沒有鑰匙的鎖
說出感受,才能讓人聽到你的真心話
寂寞是與周遭或正向情緒失去連結的感覺
3 藏在潛意識裡的寂寞
孤立時代的情感壓抑與人際疏離
無意識的行為會透露出寂寞
你有「外向孤獨症」嗎?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