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知名畫家劉耿一的自傳,全書透過:旅程、生活隨筆、創作筆記、信札四輯回顧家族史、六十年創作生涯走過的足跡,以及不同時期追尋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不只是一本畫家的創作札記,更是一位嚴肅追求藝術生命的畫家的散文創作。~鄭烱明
作者簡介:
劉耿一
一九三八年生於日本東京,八歲時闔家返回台灣,童年時代在臺南柳營的田野嬉遊,成為他嚮往大自然、追索理想美的開端。青年時期從高雄市區遷居大樹鄉小坪村,受父親劉啓祥先生啓蒙,走向藝術的途徑。
一九七○年代任教恆春國中的階段,開始透過繪畫、造型木作和散文寫作,記錄個人心境。後來歷經重返都會生活、歐洲文化巡禮、旅居紐西蘭、復歸南台灣的生命旅程,他努力深化創作語彙,來表述他在歲月波濤中的感念與反思。
推薦序
【推薦序】
尋覓一條令人悸動的生命之河
九月初,當曾雅雲老師來電,希望我為劉耿一老師的新書《自畫像》寫序的時候,坦白說我答應得有點心虛。理由有二,一是,對於藝術我只是一個欣賞者,而非鑑賞者;二是,我認識的畫家寥寥可數,更談不上深入的瞭解。在這樣的前提下,我能為《自畫像》說些什麼呢?可是繼而一想,劉耿一與父親劉啟祥都是傑出的藝術家,妻子曾雅雲熱衷藝文工作,兒女浸潤古典音樂,可謂難得的藝術家族,也都曾經和他們見過面,就憑這點,也許可以寫一點感想吧。
回想起一九九四年二月十日農曆春節時,我與明芬及李敏勇、蘇麗明夫婦,應邀到小坪頂作客,那是我唯一的一次見到劉啟祥前輩,留下了珍貴的回憶。
之後,我與劉耿一有較多的互動,當時他住在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附近,有時敏勇兄南下高雄,我們便相約去他府上打擾。於是,他成為《文學台灣》季刊封面畫家,也開始發表一些創作札記,如:〈一個探尋的窗口〉(一九九五年十月)、〈我的世界〉(一九九七年一月)、〈父親與我們的家園〉(一九九七年七月)。
這次為了寫這篇短文,我把《由夢幻到真實》重看一遍,發覺這本一九九三年出版的著作,已很重要地呈現一位自覺性畫家的藝術創作觀點。譬如他說:
基本上,我認為創作能反映現實,和人的社會職責兼顧並行是最理想的。但絕然
不想以超越藝術的方式,去行改革社會之實地當個社會運動家,仍希望保有單純
畫者的身份。( 頁八十六) 藝術家是先知先覺者,他引導人欣賞陽光照徹下的大
自然,也引導人關愛陽光照徹下的人文真實。( 頁一○四)
我這消極的不妥協者,卑微的心底卻傾慕著熱情毅勇,於是在這社會上相繼湧現
的凜然義行,就成了我謳歌創作的靈感泉源。願以此獻給熱愛台灣、維護自由與
人權的人們。( 頁一九○ )
毫無疑問的,做為一位關心社會脈動的畫家,在藝術性與社會性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他是有所堅持的。他自述「紅與黑,近年來被我大量的使用,成為我繪畫的主要語彙。……」「黑襯托出來的紅,有如黑暗裡斑斑血跡,不也暗示長期戒嚴下人的苦難情狀。我因為外界的波動─社會運動的興起,而萌發的情感,也似乎只有這兩個顏色的彼此映照,才能傳達出來吧!」(頁一六三)
即將出版的《自畫像》,共分旅程、生活隨筆、創作筆記、信札等四輯。「旅程」一輯,有〈我的世界〉、〈一個探索的窗口〉、〈父親與我們的家園〉、〈倒流的時光〉、〈給妻的生日禮物〉等五篇;「創作筆記」一輯,有〈創作札記〉、〈褐色年代〉等二篇,皆發表於《文學台灣》,時間自一九九五年至二○一八年。
〈我的世界〉一文,是劉耿一承繼《由夢幻到真實》裡寫的〈童年〉和〈童年再見〉之後,更詳細地自述他的童年歲月。他喜歡觀察蟋蟀的生態,與牠為友,而開始親近土地,一切是那麼自然、順理成章。在〈時光的映像〉,他透露了二二八事件後不久,在高雄市三民國小就讀時不愉快的學校經驗,以及艱辛的求學過程,這影響他日後對教育體制的消極抵抗。
劉耿一在十二歲時,母親的逝世對他是一大打擊,而作為他繪畫藝術的啟蒙者的父親,在〈時光的映像〉,有一段精彩而動人的描寫。
一天,我看他大熱天穿著整齊地從遠地徒步走來,我們在會客的廣場找了位子坐下來,默默地對視一會兒,聊了些時候,他為我在鄰近的福利社叫了一碗鉋冰,安靜地看我吃完後,面露歉意地告訴我家裡還有許多等待處理的事,便起身離開了。我看著他獨孤的身影走向來時路,不久消失在樹蔭在蔗田和人來人往之間。
對照〈父親與我們的家園〉,也有一段值得欣賞的片段:
偶而我返回小坪頂老家探望父親,在他身邊靜靜地端詳憔悴但依然充滿慈祥的臉,看他綻放一絲笑容。透過他的老態,看著時間拖曳的影子,想著過去的日子。以前熟悉的影像,慢慢地脫離了我的視覺世界遠去,驟然驚覺自己也漸入老境。
〈倒流的時光〉,是一篇充滿驚奇與溫馨的文章。描寫劉耿一於二○一○年秋天某日,突然接到昔日他與父親居住在日本東京目黑區的鄰居(當時是雙胞胎女孩之一)來電,說想完成其父親的交代,要把一批畫作送還給劉家。劉耿一的尋根之旅,讀來令人感受到一股無奈的人生別離、哀愁和重逢的生命喜悅。
對於台灣的現代藝術,劉耿一曾說:「談論台灣社會的現代化,不能單以經濟發展為指向,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激發台灣人意識覺醒,提昇台灣人素養所需求的人文價值觀,那是尋回失落的自尊與信心的力量。」「所有具備現代意識與意義的繪畫藝術及文化的改造運動,必然要在供給自己成長要素的土地上來進行,如此才有可能發展出台灣的現代藝術。」(〈彩光與黝黑〉)不錯,無根的現代藝術是無法成長與持久的,當然也無法開出美麗的花朵。
劉耿一決定以繪畫作為一生的志業,大約是在六○年代左右,但真正當上專業畫家,應是一九八一年辭去恆春國中教職,搬至高雄定居之後的事。一九八七年夏天四十天的歐洲之旅,增廣了他的藝術視野。
劉耿一與曾雅雲的結合,使他在藝術創作的路上走得更堅定而自信。他在〈給妻的生日禮物〉一文中說:「我經常看到廿多年前,你突然走進我的門扉,扭轉了我的人生那戲劇性的一幕。我終於逐漸走出當年的消沉頹喪,才有如今這創作的抱負和夢想。」於是,在定居鳳山之後第三年 (一九八四),他開始創作〈著紅袍的妻〉、〈端坐的夫人〉、〈紅衣〉、〈畫家與模特兒〉等一系列以妻為主題的作品。在這些圖像裡,他以理想的紅,讚頌妻人格和氣質的美。因為他「一直感念在現實生活催逼當中,雲妻的柔情體恤和無怨無悔的付出,使我專心致志於繪畫技藝的鍛造和創作觀念的思索……我把妻的深情融進畫裡。」(〈千禧年回顧〉)
自畫像與雙畫像系列聯作的作品,傳達了畫家與時俱變的內心景緻,仔細觀察人物頭部,是「深嵌著變動的眼神,搭配挪動的手勢,雕刻出實存的我,存在於時光倏忽、明暗交錯之間的心靈風景。」(〈創作自述〉)
在繪畫創作的過程上辛勤走過漫長的一甲子之後,劉耿一認為「褐色年代」的來臨,是他「生命的救贖」,也是在年屆八十之齡的創作表白。「褐色一直潛藏在我內心,等待我去挖掘錘鍊:我希望經由己身之手調製出來的色彩,猶如善鳴之鳥的歌喉,能夠充分顯示心意。」(〈褐色年代〉)
收錄在《自畫像》裡的文章,包括作者家族史的回顧,六十年創作生涯走過的足跡,以及不同時期追尋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透過真摯的語言與感性的筆調,讀來令人感動。所以,《自畫像》不只是一本畫家的創作札記,而是一位嚴肅追求藝術生命的畫家的散文創作。
今年二月十一日,我、明芬與李敏勇、蘇麗明夫婦、彭瑞金,撥冗赴柳營參觀劉啟祥美術紀念館。之後,劉耿一、曾雅雲邀請我們到他們的新居及工作室參觀。我才明白,劉耿一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實現早在〈一位藝術工作者的獨白〉中寫的,一個夢一般美麗的目標;他融注畢生創作心得,親手設計並建構了這處空間。
當我們展讀《自畫像》的篇章時,我們有如在跟隨一位藝術家,尋覓一條令人悸動的生命之河。
【推薦序】
尋覓一條令人悸動的生命之河
九月初,當曾雅雲老師來電,希望我為劉耿一老師的新書《自畫像》寫序的時候,坦白說我答應得有點心虛。理由有二,一是,對於藝術我只是一個欣賞者,而非鑑賞者;二是,我認識的畫家寥寥可數,更談不上深入的瞭解。在這樣的前提下,我能為《自畫像》說些什麼呢?可是繼而一想,劉耿一與父親劉啟祥都是傑出的藝術家,妻子曾雅雲熱衷藝文工作,兒女浸潤古典音樂,可謂難得的藝術家族,也都曾經和他們見過面,就憑這點,也許可以寫一點感想吧。
回想起一九九四年二月十日農曆春節時,我與明芬及李敏勇...
目錄
局長序 尋訪臺南的文學蹤跡 葉澤山
編輯序 臺南人的文化輝光 陳萬益
推薦序 尋覓一條令人悸動的生命之河 鄭明
輯一 旅程
輯二 生活隨想
輯三 創作筆記
輯四 信札
局長序 尋訪臺南的文學蹤跡 葉澤山
編輯序 臺南人的文化輝光 陳萬益
推薦序 尋覓一條令人悸動的生命之河 鄭明
輯一 旅程
輯二 生活隨想
輯三 創作筆記
輯四 信札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