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想香港與同志前影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3-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專題以「否想香港與同志前影」為題,一是向香港致意,視之為理解這個時代的密碼,另一是以影像為歷史,思考「前影」的意義。深受本期許維賢和陳佩甄的論文所啟發,「前影」一詞一方面指向了許維賢假道攝影史所討論的同志「潛影」,也指向陳佩甄所關心的同志「前輩」,那些因歷史條件無法出櫃,卻以「褲兒」之姿,活出自己的酷兒們。
除了彭麗君、陳錦榮與蘇哲安針對反修例運動的發展進行的批判和討論外,這個專題還收錄了麥樂文對2015年獲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的《十年》進行的情感政治分析,以及曾金燕與現已移居臺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所進行的訪談。
本期亦收錄了一場新書論壇和書評對話。前者是圍繞著劉紀蕙老師的新作《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而展開的討論。特別感謝王德威老師、楊儒賓老師和洪世謙老師三位重量級的學者,來為這本重量級的著作展開討論,讓我們看到「一分為二」這個命題在中西思想史上的作用,以及對當前世局的意義。後著延續了前期《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書評論壇而展開的進一步對話,尤其聚焦在劉紹華老師對於「後帝國中國」概念的關切。
作者簡介:
作者及譯者簡介
陳佩甄(Pei-Jean CHEN)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亞洲研究所博士,現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許維賢(Wai-Siam HEE)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著有《重繪華語語系版圖: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中英版等書。
黃微子(Weizi HUANG)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知識的生產和流通。
王靜雯(Jingwen WANG)
澳門科技大學傳播學碩士,東莞社會經濟發展研究院專職研究人員。主要研究興趣為空間生產和身分認同。
麥樂文(Sam Lok-man MAK)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研究生、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彭麗君(Laikwan PANG)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陳錦榮(John Nguyet ERNI)
香港浸會大學馮漢柱基金全人教育講座教授及人文及創作系主任。
林家瑄(Chia-Hsuan LIN)
臺灣新竹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碩士班,及沖繩大學現代沖繩研究所。曾任期刊編輯,現為自由譯者。
蘇哲安 (Jon Douglas SOLOMON)
里昂大學教授兼巴黎十大跨科多語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的研究範圍集中在翻譯的生命政治理論。
曾金燕(Jin-Yan ZENG)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美國科爾比學院橡木學人,以色列海法大學亞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楊儒賓(Rurbin YANG)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
洪世謙(Shih Chian HUNG)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全球化研究、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
王智明(Chi-Ming WANG)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交通大學社文所合聘副教授。研究興趣為情感理論與離散詩學。
孫賀(He SUN)
廣州中山大學政治學學士,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碩士,主要研究興趣為現當代中國史、東亞及東南亞都市空間與景觀塑造機制等等。
董顯亮(Xian-Liang DONG)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博士,現為獨立研究者、劇場實踐者。研究興趣集中於從語言、身體、物質、技術等角度理解中國與香港的社會、文化和歷史。
張超雄(Chaoxiong ZHANG)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博士。主要研究興趣及方向包括毒品研究、戒毒治療、公共衛生等。
劉紹華(Shao-hua LIU)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我的涼山兄弟》等書。
葉舒瑜(Soo Ei YAP)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博士生。研究課題為新華詩人柳北岸(原名蔡文玄,1905-1995),即蔡瀾的父親。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一個時代的結束The End of an Era
王智明
執筆之際,2020年已過四分之三。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仍在肆虐,美國確診人數舉世無雙,而因美國黑人佛洛依德(George Floyd)之死而再次點燃的「黑命關天」運動則遍地星火,但美國總統川普鼓動支持者反對黑人抗爭,火上加油,並且仍在盤算著如何延後大選,贏得連任。七月一日港版國安法通過,隨後美國以自主權下降為由,撒消了香港獨立關稅領域的特殊身分,然後關閉中國在休士頓的總領事館,升高了美中對抗的態勢;同時,中國大陸則在抗疫與抗洪的雙重挑戰之際,關閉了美國駐成都的總領事館,作為報復。八月,中美在臺海與南海軍演不斷,機艦齊出,人心惶惶,讓人憂心中美大戰將一觸即發;九月初,中國外長王毅出訪歐洲時大肆批評捷克議長維特齊訪臺,引發戰狼外交之譏;維特齊則在臺灣以一席「我是臺灣人」的發言獲得好評,卻在返國後否認對臺灣的支持。不過,寶島臺灣倒是在一片風雨飄搖中意外的平靜,雖然政府介入媒體的黑影幢幢,人們在「三倍卷」的激情中,報復性地遺忘與選擇性地記憶。保釣統運一代的代表人物王曉波和毛鑄倫,與臺獨教父李登輝,相繼離世,象徵著一個時代就此轟轟垂幕,而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在總統府的一紙行政命令下叩關成功,昨非今是,臉不紅氣不喘,中美軍機在臺海上空呼嘯來去,一個新的時代正迫不及待地來到。
誠然,告別時代已是上演無數次的老戲碼,但對港臺華人而言,或許現在這麼一個時代尤其令人感到哀痛神傷,惶惶不安。我們不知疫情何時結束,擔心戰爭就要開始,戰後70年的勤奮、勞苦與繁華是否就要一夕間化為灰燼,兩岸30年來的和平交往正命懸一夕?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時刻,人們紛紛談起了過去:偏安一隅,但終歸覆亡的晚明與南宋,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澶淵之盟與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則成為意義不明的叨唸。不論支持什麼或主張什麼,亡國感在每個人身上都無比的沉重。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時刻,我們更需要歷史,不只作為前車之鑑的歷史,更是隱伏在歷史與當下中的「前影」─那些潛在、實際作用著的,卻被壓抑不見的生命軌跡─以及一種「否想」當前的勇氣。在1997年出版的《否想香港》一書中,陳清僑、李小良、王宏志指出:
「否想」香港不是「不想」香港,更不是重蹈殖民思潮的窠臼,對著這個島嶼硬作非非,或非分,之想。「否想」香港企圖批判傳統香港論述,並由此建溝香港的過去與未來想像。藉由文學、電影、文化史等媒介,本書作者托出香港的位置,總浮游在歷史與虛構,恆常與過渡之間。是這樣一種位置使香港自外於大(中國)歷史之外,成就它獨特的過去,也承諾它獨特的未來。
在這個表面平等,實則強凌弱的時代裡,我們尤其需要「否想」的睿智與勇氣。這不是故作阿Q,以精神力量克服物質條件,而是要在現實的悲觀處,看到歷史的軌跡,在智性的絕境中,堅持意志的鍛鍊。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歷史的回顧中,看見自身的來路,也在歷史的過渡中,替未來埋下希望的種籽。一個時代的結束難免令人唏噓,但更重要的或許是總結時代的遺產,作為下個時代的饋贈。文字、影像、思想,就是穿梭時代的密碼;它們帶著前世的記憶而來,也將為了來世的身體而生,即令是在一個一切都數位化了的時代裡。
是故,本期專題以「否想香港與同志前影」為題,一是向香港致意,視之為理解這個時代的密碼,另一是以影像為歷史,思考「前影」的意義。深受本期許維賢和陳佩甄的論文所啟發,「前影」一詞一方面指向了許維賢假道攝影史所討論的同志「潛影」,意指在條件尚未俱足的前提下,同志身分只能像是底片上的負像,已然存在,但未能成影;另一方面它也指向陳佩甄所關心的同志「前輩」,那些因歷史條件無法出櫃,卻以「褲兒」之姿,活出自己的酷兒們。不同於年紀劃分的理解,同志「前影」指涉的不只是「老年」同志,而是同志的「前身」,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中被打造成形。不論是「娘娘腔」的陰柔男體、或是穿褲子的「太妹」形象,「前影」的意義都不在於固著性別身分,而在於以「似男似女」翻轉性別的本體論,從而重新理解歷史對性別的構造。關鍵不在於這些前輩是不是同志,而在於他們如何活出酷兒的樣態,成為我們理解歷史與現實的資產。同樣的,「否想香港」專題裡的作者們,嘗試的也不是凝固香港抗爭的圖像,而是在情感、人民、法制與翻譯的邊界上,重新理解香港。除了彭麗君、陳錦榮與蘇哲安針對反修例運動的發展進行的批判和討論外,這個專題還收錄了麥樂文對2015年獲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的《十年》進行的情感政治分析,以及曾金燕與現已移居臺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所進行的訪談。這兩篇文章精準地捕捉了當前香港的感受,以及藉影像和文字否想香港的急迫性和必要性。而論壇裡的三篇則針對的政治理論、法學分析以及疆界話語,突出了反送中運動的不同意義:人民的現身、法治的非法以及翻譯與劃界的政治。
除此之外,本期亦收錄了一場新書論壇和書評對話。前者是圍繞著劉紀蕙老師的新作《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而展開的討論。我們特別感謝王德威老師、楊儒賓老師和洪世謙老師三位重量級的學者,來為這本重量級的著作展開討論,讓我們看到「一分為二」這個命題在中西思想史上的作用,以及對當前世局的意義。我們希望新書論壇的設計,能讓重要的著作獲得即時的討論,也帶動學界和社會對相關議題的思考與反省。後者則是延續了前期《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書評論壇而展開的進一步對話,尤其聚焦在劉紹華老師對於「後帝國中國」概念的關切。我們感謝孫賀、董顯亮、張超雄三位年輕的學者,透過他們熱切且銳利的感受,將紹華的歷史敘事轉化為現場觀察,為仍受疫情籠罩的世界與中國提出了切身而重要的反省。
最後,葉舒瑜的評論文章〈種族與暴力的啟示:解讀好萊塢製作的黑人電影〉,雖然寫於5月25日明尼亞波里斯(Minneapolis)發生的佛洛依德事件之前,其對種族問題與暴力的分析和批評,卻對「黑命關天」(Black Lives Matter, BLM)的命題及其後續發展提出了適切的解釋。就在完稿前,以「黑豹」這個角色聞名的黑人影星波斯曼(Chadwick Boseman)英年早逝的消息亦令人傷感和遺憾。我們藉此文謹表追悼之意,由衷希望種族暴力早日劃下句點,所有人的生命都能得到該有的敬重與保護。但願2020年的罩頂烏雲早日過去,新的時代會帶著振奮人心的耀眼金光來到眼前。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報告:一個時代的結束The End of an Era
王智明
執筆之際,2020年已過四分之三。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仍在肆虐,美國確診人數舉世無雙,而因美國黑人佛洛依德(George Floyd)之死而再次點燃的「黑命關天」運動則遍地星火,但美國總統川普鼓動支持者反對黑人抗爭,火上加油,並且仍在盤算著如何延後大選,贏得連任。七月一日港版國安法通過,隨後美國以自主權下降為由,撒消了香港獨立關稅領域的特殊身分,然後關閉中國在休士頓的總領事館,升高了美中對抗的態勢;同時,中國大陸則在抗疫與抗洪的雙重挑戰...
目錄
編輯室報告:一個時代的結束
學術論文
研究論文
「褲兒」生存模式:《誰在找麻煩》和《日常對話》中的酷兒時間與修復轉向 陳佩甄
同志潛影、後遺民與冷戰:以早期華語語系明星白雲為例 許維賢
研究議題與紀要
抵抗、協商與認同:東莞夜市小販的身分實踐 黃微子、王靜雯
專題:否想香港
專題論文
《十年》與香港後雨傘情感政治 麥樂文
思想論壇:「反修例運動下的人民、法治與疆界」
人民作為一種修辭?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中的民主與身分認同 彭麗君
法治之非法 陳錦榮著,林家瑄譯
香港反送中運動:劃界、翻譯與轉型 蘇哲安
訪談
逆風說的話:對話廖偉棠 曾金燕
新書論壇:《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
一「分」為二;一「生」為二 王德威
一與二:毛澤東與方以智的思考 楊儒賓
規範性治理和解放性批判:對立或並置? 洪世謙
冷戰/劃界的思想考掘:朝向解放政治 王智明
書評對話:關於後帝國中國的思考
「麻風為業」的當代中國式汙名與韌性 孫 賀
要呼吸?還是面子?:在新冠肺炎的時代重讀麻風 董顯亮
再現實驗場生命 張超雄
回應:「後帝國」中國的歷史實驗、矛盾與延續 劉紹華
評論
種族與暴力的啟示:解讀好萊塢製作的黑人電影 葉舒瑜
編輯室報告:一個時代的結束
學術論文
研究論文
「褲兒」生存模式:《誰在找麻煩》和《日常對話》中的酷兒時間與修復轉向 陳佩甄
同志潛影、後遺民與冷戰:以早期華語語系明星白雲為例 許維賢
研究議題與紀要
抵抗、協商與認同:東莞夜市小販的身分實踐 黃微子、王靜雯
專題:否想香港
專題論文
《十年》與香港後雨傘情感政治 麥樂文
思想論壇:「反修例運動下的人民、法治與疆界」
人民作為一種修辭?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中的民主與身分認同 彭麗君
法治之非法 陳錦榮著,林家瑄譯
香港反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