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在探討卡那卡那富族植物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適合作為認識卡那卡那富族之入門。
全書由從民族植物學的角度出發,檢視卡那卡那富族對於周遭植物的使用,以及這些植物與當地人群、社會和文化之間如何互動的過程。內容除介紹卡那卡那富族的社會文化背景外,亦提供小米、芒草、竹子、甘蔗等二十多種卡那卡那富代表性植物,依其植物學分門分類,分享這些植物與卡那卡那富族祭儀、歌謠、神話傳說、建物、醫療、食物、禁忌、超自然、人群往來、族群認同及地名等面向之間的深厚關係。
1.部落Power,來自部落的第一手資訊
由那瑪夏在地社團發起,透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團隊歷時三年的田野調查協助,及數十位卡那卡那富族耆老口述參與,是部落面對風災後的強韌復振紀錄,也是理解卡那卡那富族文化的最佳入門。
2.那些你不知道的植物傳說
透過一則則的傳說、歌謠,可以重新認識我們記憶中的小米、竹子等尋常植物,也能窺見不同文化對待土地/環境的方式,學習卡那卡那富族的生存法則。
作者簡介:
劉正元
澳洲國立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擔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語言與文化學士原住民專班副教授兼專班主任、《高雄文獻》主編,著作有《大武壠──人群移動、信仰與歌謠復振》、《行踏台江,地號名講古》等書。
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
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卡那卡那富族群專任委員,長期推動促進原住民婦女權益、國際原住民婦女組織串連、族群文化復育等工作,為當地婦女工作與傳統文化傳遞之重要人物。
邱碧華
國立高雄師範師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目前擔任小學臺語教師,曾出版臺文兒童繪本《果子牛Ioh謎猜》。
闕妙芬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研究生,深受臺灣近代文學影響。喜好自然與寫作,專長是宗教與民俗研究,特別是臺灣佛教。
章節試閱
To'omaang(竹子)
中文名稱:竹、竹子
族語:To'omaang
學名:Bambusoideae
科屬名:生物學分類主要為禾本科(Gramineae)植物
別名:目前全世界的竹類有約 1,200 類,以臺灣常見的麻竹、桂竹為例,麻竹別名大綠竹、甜竹、巨麻竹等;桂竹別名桂竹仔、臺灣桂竹、花斑竹、霉季竹等。
原產地:主要分布於華南、緬甸和臺灣等熱帶、亞熱帶地區
分布:臺灣各地均有栽種,分布海拔 100 至 1,500 公尺山區
傳統用途與意義:麻竹或桂竹均可作為屋宅的建材,Kanakanavu 用來建蓋屋頂或是外牆籬笆。各種竹子的竹筍,可作為菜餚,也可製成筍乾販售。此外,有一說法宣稱,Kanakanavu 族名源自於麻竹「kanavunavu」,意思是「屬於或住在麻竹林區的人」。
說到「竹子」這項植物,是 Kanakanavu 族語中,最多詞彙與「竹子」相關,整理出有關竹子的詞彙,例如(表2-3-1):To'omaang(竹子)
表 2-3-1 卡那卡那富族族語中的竹子語彙
1(中文名稱)竹子(總稱):(族語名稱)to'omaang
2(中文名稱)麻竹:(族語名稱)t kanavunavu
3(中文名稱)桂竹:(族語名稱)t kapani
4(中文名稱)刺竹:(族語名稱)t to'omaang nipokinti
5(中文名稱)竹筍:(族語名稱)t cuvu'u
6(中文名稱)做竹掃把的細竹:(族語名稱)t kapani ma'ura
7(中文名稱)大的竹子:(族語名稱)t kapani taatia
8(中文名稱)竹籜:(族語名稱)t rangapin
9(中文名稱)竹筒:(族語名稱)t pupunga
10(中文名稱)拉繩式趕鳥器:(族語名稱)kʉvʉ
由表格可以看出,竹子對於Kanakanavu 族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植物,族人生活離不開竹子,粗大的麻竹可以用來作為房子的建材,竹筍可以食用也可製作筍乾販售。以前沒有自來水的年代,竹子可作為水管自山上導引溪水到部落中成為日常生活用水,其餘的生活用品如竹筒、竹杯,乃至小米田中的趕鳥器等,皆用竹子來製作。因此,Kanakanavu老人們述說一句話:「族人過去如果沒有種竹子,生活會過得很苦!」[註30]過去物資不豐盛的年代,許多生活物品就地取材製作,日常生活若缺乏竹子,生活自然不便利,當然會很苦啊!
族人的生活離不開竹子
前段提及,Kanakanavu族語中與「竹子」相關的詞彙非常多,這些詞彙中,有許多與生活用品有關,選擇幾項具代表性的詞彙解說:
一、麻竹「kanavunavu」:
麻竹對Kanakanavu族人而言,是極具代表性且非常重要的作物,麻竹的族語名稱是「kanavunavu」,不論拼音或是念法都和族名Kanakanavu非常接近,宣稱Kanakanavu的族名由來,就是來自麻竹。《卡那卡那富部落史》有段資料就是說明族名由來與竹子有關:[註31]
在部落內最常見的經濟本土作物就是遍目所及的竹子,部落內有許多族人都將筍子製成筍乾運到外地販售。耆老孔岳中表示,卡那卡那富一名的由來,可能就是指涉竹子很多的意思,他表示:
「我在十幾年前也有問過老人家,我們為什麼叫做Kanakanavu?他先是愣了一下,後來他告訴我,試著想竹子的名稱,那瑪夏出產kanavunavu(桂竹)[註32],kanavu,意指住在桂竹附近的人,Kanakanavu可能就表示住在桂竹很多的地方。」
上述孔岳中宣稱族名起源的說法,確認麻竹對於族人日常生活而言十分重要。孔岳中以語言構詞的角度,更深入解說Kanakanavu的族名由來,是與竹子有關,例如:麻竹的族語「kanavunavu」族名Kanakanavu非常相近,而「kanavunavu」的語詞分析,navu的「前綴」ka-有「住或屬於」的意思,而此句的「詞根」-navu又與本族語麻竹「kanavunavu」的詞根-navu完全相同。
麻竹特色是叢生(圖2-3-1),竿高可達20 至30 公尺,竹竿直徑約20至30 公分粗,竹節堅硬且不易劈裂,加上竹竿高直的特色,是作為屋宅的樑或柱主要建材。麻竹竿直徑粗厚,因此族人常擷取一小段麻竹竹竿,作為竹筒、竹杯等日常用品。
麻竹筍甜份高,故別名也叫做甜竹,麻竹筍體型是竹筍類別中最大,重量可達3公斤,它的外型呈圓錐狀,筍殼帶棕黃色,竹筍嫩時清甜爽口,族人常採摘可供食用,夏季的6-8月為竹筍盛產期,吃不完的麻竹筍族人會製成筍乾或桶筍保存或販售,是Kanakanavu 早期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二、桂竹「kapani」:
桂竹和麻竹相比,較為細小,桂竹竿高8至22公尺,竿徑粗約5至14公分,竹竿幼時有粉綠色光澤,老化後竹竿成棕綠色。桂竹對Kanakanavu族人而言,民生用途很廣,舉凡食用、編織、建築、生活用品等皆可利用──如族人會利用桂竹的細竹枝(kapani maura),綁成整捆後做成竹掃把。桂竹雖不如麻竹粗大,但彈性比麻竹佳,因此竹竿能夠作為屋頂或是外牆建材,例如Kanakanavu 的男子集會所cakʉrʉ,屋頂就是用桂竹與茅草搭建而成,而達卡努瓦祭壇的各家族家屋,外牆就是以桂竹搭建而成(圖2-3-2)。
桂竹竿因為彈性佳,族人也會將竹竿劈成細竹條後,編織成竹揹籠(tapi)、竹簍(sopo)等用品。桂竹筍因為纖維較多,採收後容易老化,族人除了自己食用外,也會加工製成桶筍、筍乾、筍絲等。另外,桂竹竿內壁有薄膜,族人也會用來做竹筒飯、或裝盛風味餐菜餚的容器,具有原民風格與特色。
三、竹籜「rangapin」:
大多數人面對「竹籜」這一個名詞可能很陌生,「籜」的讀音同「拓」,竹籜簡單來說就是筍殼。竹筍外面有層層包裹、似葉又不似葉的構造稱為竹籜,它是用來保護幼嫩竹筍的,當竹子長大,竹節變長,竹籜包覆在竹竿上,自然就會脫落(圖2-3-3)。
竹葉和竹籜,Kanakanavu族人們拿來當成餐盤或包裝用紙。特別是竹籜,因為它不沾黏的特性,族人在米貢祭時用來裝盛小米黏糕(pepe)、魚和山肉(山上狩獵捕獲的獸肉)等。2018年的米貢祭,現場觀察各家族以竹籜裝盛小米黏糕(pepe)、魚和山肉,先在家屋中進行祭祀,之後拿竹籜裝盛這些美食,到其他家族的家屋互訪並作為禮物交換(圖2-3-4)。米貢祭中,也有族人用香蕉葉或姑婆芋葉,裝盛美食來作為禮物互換,族人可謂運用祖先傳統智慧就地取材。
四、竹筒「pupunga」:
竹筒的族語為pupunga,但是pupunga不是一般提水用的竹桶,是祭典中用來裝小米酒或是水的容器,如米貢祭時,各家族用pupunga裝小米酒,倒酒在竹杯裡給來訪賓客飲用(圖2-3-5)。
pupunga的製作方式,擷取一段約40-50公分左右的麻竹,以刀片刮去青色外皮的部分,上方鑽兩個孔洞,以細竹條或細藤條當作提繩穿過孔洞,變成為可提或是可掛的竹筒pupunga。此外,小米開墾祭用pupunga 裝小米酒,在小米田奠灑祭酒,祈求這塊土地開墾後能豐收。
除了小米開墾祭會用到pupunga,開墾祭之後的小米播種祭也會用到pupunga。不同之處,是小米播種祭在墾田播種工作完之後,族人會在田邊用pupunga裝水來喝(圖2-3-6),因為播種祭當日不能飲酒。
五、拉繩式趕鳥器「kʉvʉ」:
使用趕鳥器kʉvʉ 是Kanakanavu 的文化特色之一,當小米剛結穗時,族人擔心鳥雀來啄食小米,趕鳥器做成之後設置在小米田,拉動繩索牽引竹管和木板發出聲響而驅趕鳥類,藉此保護小米田免受鳥類啄食。因此在6、7月舉行「嚇鳥祭mata-ulu(kaisisipi-kuapa)」,竹子是製作趕鳥器的重要材料之一,材料是截取30公分左右的竹管七根,以細竹條或麻繩將竹管串聯起來,另外準備二塊木板,一塊木板作為響板(kʉvʉ),另一塊木板作為搖板(kaupu),並且在木板上綁上一段50公分以上的繩子,拉動繩索時,竹管和響板碰撞(kʉvʉ)發出清脆的聲音,達到驚嚇雀鳥的功用(圖2-3-7)。
「嚇鳥祭mata-ulu」進行嚇鳥的儀式,目的保護小米田免受鳥類啄食,讓辛苦的耕種成果得以保障,也變成Kanakanavu的文化特色之一。
Kanakanavu 與竹子的相關故事
Kanakanavu流傳一則與竹子有關的神話,也就是米貢祭時才能演唱的祭歌〈Cina Cuma〉。「Cina」指母親,「Cuma」指父親,歌謠內容描述一則神話,述說有位少女名叫'Usu,她想跟隨男性族人到山上打獵,不幸被大火燒死的故事,余瑞明曾在書中簡短描述〈Cina Cuma〉的故事:[註33]
'Usu她從小失去依靠獨自生活,必須和其他男孩子一樣學習山上的各項生活技能,有天她想跟著部落男性去山上學會狩獵的技能,但是狩獵是男性的工作,女性不能參與,於是她偷偷尾隨男人們上山。男人們到了獵區,放火進行焚獵,放火將野獸趕出來射殺,但'Usu不知道,誤入了焚燒區而逃不出來被火燒死。
族人們為紀念'Usu勇敢進取的精神,於是在她家門前插了一支箭,插在她家門口的箭後來變成竹竿,長至天邊再折彎垂到地上,'Usu靈魂隨著雲煙飄到天上去,後來隨著竹竿來到人間看望族人。
余瑞明描述的故事,最後提到'Usu死後,族人在她家門口所插的箭變成竹竿,竹竿自己生長到天邊,再折彎垂到地上,'Usu靈魂隨著雲煙飄到天上去,後來隨著竹竿來到人間看望族人。故事中的竹竿,變成溝通天界與人間的橋梁,'Usu靈魂順著竹竿化成雲煙飄到天上去,想念族人的時候,'Usu靈魂順著來到人間看望族人。竹竿成為〈Cina Cuma〉故事中,串通天地間非常重要的橋梁與媒介角色。
團隊訪談時,許多耆老談及〈Cina Cuma〉故事中,女主角'Usu靈魂升天的內容,有一說是'Usu靈魂隨著竹子飄到天上去,也有一說如同余瑞明書中描述的故事,族人在她家門口所插的箭變成竹竿,'Usu靈魂飄到天上去,後來隨著竹竿來到人間看望族人。然而,不論故事版本如何,族人對於'Usu的獨立謀生精神非常敬佩,也很可憐'Usu的遭遇,述說故事的過程中,還有耆老忍不住落淚同情'Usu。
小結
Kanakanavu族語中,最多詞彙與「竹子」相關,多達近十種的竹子相關詞彙,這些詞彙中,有許多與生活用品有關,可見竹子這項植物與Kanakanavu有很重要的關係,竹子可以作為建材;竹筍可作為食用菜餚,也可製成竹筍販售;竹子的各部分可做更種日常生活用品,如竹掃把、竹筒、竹杯、竹背簍、竹筐,以及小米田中的趕鳥器。
此外,竹子也是族名起源的眾說法之一,Kanakanavu族名,孔岳中以語言構詞的角度,是與竹子有關,例如:麻竹的族語「kanavunavu」族名Kanakanavu非常相近, 而「kanavunavu」的語詞分析,navu的「前綴」ka-有「住或屬於」的意思,而此句的「詞根」-navu又與本族語麻竹「kanavunavu」的詞根-navu完全相同。米貢祭的祭歌〈Cina Cuma〉,其故事內容和竹子有關,竹竿成為故事中,是女主角'Usu 靈魂往返天地間,甚為重要的橋梁與媒介工具。由此可見,竹子是族人重要的作物之一,族人的生活及各種用品的製作,都離不開竹子。
------ Kanakanavu 族名由來:孔岳中說法 ------
孔岳中曾在原住民族電視臺播報Kanakanavu族語新聞時,提到Kanakanavu 的族名由來,與麻竹「kanavunavu」有關──
本族長老們也曾經討論這句話的源起,還沒有一致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稱與竹子有關,或許比較接近。
若從語言習慣分析,有以下的解讀,Kanavu的「前綴」ka-有「住或屬於」的意思,而此句的「詞根」-navu又與本族語麻竹「kanavunavu」的詞根-navu完全相同。
所以就有以下的推論,當本族人逐漸形成一個聚落時,很可能是住在麻竹林區,為了區辨我群與他群,就自稱Kanavu,即「屬於或住在麻竹林區的人」。本族的語言習慣當使用重疊詞時,可以表達複數或多數,因此我們就自稱Kanakanavu族,這些是目前的說法。
資料出處:原住民族電視臺,〈卡那卡那富名稱來源〉。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10月1日。網址:http://titv.ipcf.org.tw/news-37893。
[註30] 闕妙芬,〈Mu'u(翁坤)訪談稿〉(2018年8月5日,未刊稿)。
[註31] 陳英杰,周如萍著,《卡那卡那富部落史》,頁130-131。
[註32] 此處孔岳中說的資料應有訛誤,「kanavunavu」指的應是「麻竹」而非「桂竹」。
[註33] 余瑞明編,《台灣原住民曹族──卡那卡那富專輯》,頁105-107。
To'omaang(竹子)
中文名稱:竹、竹子
族語:To'omaang
學名:Bambusoideae
科屬名:生物學分類主要為禾本科(Gramineae)植物
別名:目前全世界的竹類有約 1,200 類,以臺灣常見的麻竹、桂竹為例,麻竹別名大綠竹、甜竹、巨麻竹等;桂竹別名桂竹仔、臺灣桂竹、花斑竹、霉季竹等。
原產地:主要分布於華南、緬甸和臺灣等熱帶、亞熱帶地區
分布:臺灣各地均有栽種,分布海拔 100 至 1,500 公尺山區
傳統用途與意義:麻竹或桂竹均可作為屋宅的建材,Kanakanavu 用來建蓋屋頂或是外牆籬笆。各種竹子的竹筍,可作為菜餚,也可製...
推薦序
[推薦序] 「Kanakanavu學」的開始
本書《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 看見卡那卡那富植物》是Kanakanavu出身的Apu'u kaavina等族人,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劉正元教授及研究生團隊合作下完成的學術成果,寫的正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分布於Namasia(那瑪夏區)人口極少的Kanakanavu族群之傳統領域中的傳統植物知識。本書的背景是源起於2008 年因為莫拉克颱風,造成該傳統領域巨大的洪水土石災害後的部落重建,重創後的族人除了要儘快重建被沖毀倒坍的部落房屋與聯外道路,但也很快發現要重建的不只是硬體建設,甚至更重要的還有久被摧殘揚棄的傳統民族文化與生態智慧,房屋空間的重建容易,但身心靈歸屬的地方家園卻難恢復,因為需要找回傳統文化與知識語言來填補重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Apu'u kaavina重建工作團隊與學者劉正元教授及研究生團隊以對等合作的研究方式經過數年的努力而完成。
莫拉克災後的過去這十年,清楚呈顯臺灣原住民族承受的是自然與人為雙重災害,甚至人為比自然可能更為嚴重,簡言之,即人―地雙重殖民傷害,其結果是傳統社會生態智慧失落,也造成因應和面對自然災害以及災後復原的韌性機制的崩解。當政府災後重建的重心放在遷居或是永久屋聚落或道路橋梁等工程,我們看到許多部落族人因為家園被專家認定為安全堪虞或是被強制遷移不斷抗爭,或是將空蕩的永久屋空間以傳統文化語彙裝飾成原鄉家園,或是爭取家屋周邊空間轉換成紅藜、小米的傳統耕地,為的就是讓陌生空間變成歸屬的家,而這正是部落災後內在自主的韌性機制,這是政府始終忽略的。
另一方面,文化重建豈止是浮雕意象的拼貼,須是回歸的傳統語言知識的重建,對於原住民族而言,這樣的重建也同時是解除殖民工程的開展,本書正是在這樣的脈絡時勢下的階段性作品。本書將少為人知的Kanakanavu數十種指標性植物除了做了極為豐厚的文化解說,建構並充實了族群傳統植物知識及所謂民族植物學內涵,更重要的是由於Kanakanavu 女性如Apu'u kaavina 積極參與的角色,使得在男性占優勢的原住民族傳統知識中,增加許多精微細緻的女性觀點與智慧,如在過程中確認了女性耕作過程中的女人田Usu'uru,通常位於耕地中間,種植木薯、芋頭、地瓜、南瓜、玉米以及香蕉等均為Kanakanavu存活保命的食物,一種民族食物安全保存的智慧為本書所揭露,令人驚豔。
Kanakanavu 雖然人口不多,但無疑地,其語言文化與知識卻是獨特與唯一,這本書的出版照亮了該民族在這星球上的文化位置。
原住民族委員會前副主任委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兼原住民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汪明輝
[推薦序] 獨特與唯一的Kanakanavu
2002年有機會回到當時仍被稱為三民鄉的公所服務,有很多的機會參與地方的文化活動,聽部落長老談論Kanakanavu的傳說與哀愁。後來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族人,短短幾年內,我們隨著長老尋訪舊社遺址、重建達卡努瓦男子聚會所、舉辦米貢祭與河祭、認養達卡努瓦溪護溪的工作,還成立了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作為對外聯繫爭取文化復振計畫經費的管道。這個協會在我們成立之初,就規劃以「準民族議會」的模式運作,在議事代表席次的組成上容納代表各家族利益的理監事參與討論表決,並且設置青年、婦女等功能性代表,容納更多元的意見,這麼做的目的在回歸傳統cakʉrʉ的公共議事精神,甚至我們將終極目標設定在協會未來可以順利轉型為名符其實的「民族議會」,因為我們相信唯有如此才能超越社團或組織間個別利益,真正由下而上做到Kanakanavu的永續發展。可惜,後來因為職務異動而離開家鄉,在「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原則下,這部分的想法就暫時擱著了。
當年這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族人中, 阿布娪分外顯眼,尤其在Kanakanavu父系社會裡,向來由男性主導公共事務,她高亢突出的「部落婦女觀點」,通常要幾經折衝論辯,事後回看,卻是常常讓我們避免走入了單一性別觀點的謬誤。我猜想,也許是累積太多的類似經驗,後來她關懷焦點逐步轉向,轉而將重心擺在過去部落傳統分工上主要由婦女擔任的農事活動,從to'ona tamu的小米復育,紅藜栽植、深山裡的麵包,十幾年下來,由傳統作物的復育、栽植到應用,她讓自己在Kanakanavu文化復振的百川中,走出不一樣的流動曲徑。
過去我們曾火熱討論「Kanakanavu學」,意思是透過系列文化復振活動將往昔Kanakanavu的形像再現後,進一步透過對傳統知識的整理,讓Kanakanavu的豐富的山林、溪流、農耕、狩獵知識重新向族人說話,並再一次活出傳統知識與行動蘊含的意義、價值和精神,然後真正自豪的說,我以「我」的思維來閱讀這個世界,並貢獻出Kanakanavu的生活智慧。
這本精美而且是以Kanakanavu生活應用觀點為焦點的植物誌,特別讓人感到驚艷,每株植物的解說包含了傳統知識、部落敘事以及個人生命記憶,鮮活地展現出Kanakanavu的眼中世界。很佩服劉老師和撰者們所花的心思與努力,傳神的捉住了Kanakanavu的眼睛。
這本書也讓我對「Kanakanavu 學」更有信心,真是可喜!
高雄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副主委 陳幸雄
[推薦序] 「Kanakanavu學」的開始
本書《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 看見卡那卡那富植物》是Kanakanavu出身的Apu'u kaavina等族人,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劉正元教授及研究生團隊合作下完成的學術成果,寫的正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分布於Namasia(那瑪夏區)人口極少的Kanakanavu族群之傳統領域中的傳統植物知識。本書的背景是源起於2008 年因為莫拉克颱風,造成該傳統領域巨大的洪水土石災害後的部落重建,重創後的族人除了要儘快重建被沖毀倒坍的部落房屋與聯外道路,但也很快發現要重建的不只是硬體建設,甚至...
作者序
[撰者序] 獻給卡那卡那富族
這本專書的出版,源於文化部109年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計畫的結案成果之一。計畫由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負責執行,協力執行單位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長期以來,在地社團與高師大之間早就建立良好的學術和部落夥伴關係,大學端也在訪員訓練及計畫規劃上提供在地社團不少支援。2018年初,阿布娪和劉正元雙方在討論協商合作內容時,達成了想要出版一本Kanakanavu植物專書的想法。劉正元於是在2018上半年,於研究所開設一門田野調查的課程,並帶領五位研究生進入那瑪夏展開長時間的植物調查,後來幾位研究生因為個人時間及生涯安排等因素無法繼續調查工作,最後由邱碧華及闕妙芬兩位研究生在劉正元指導及帶領下,不斷針對書本內容、體例等展開密集討論與田野調查,最後再與女窩團隊一起合作完成這部專書──期間邱碧華更依此主題順利取得碩士學位。
本書以族語《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作為主書名,中文《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植物》反倒成為副標題。這樣的主從安排背後隱含某種話語權的翻轉;本書介紹的植物名稱標題也是先以族語呈現,接著再出現中文,撰者的意圖是想藉由族語的呈現,凸顯Kanakanavu 的文化主體性。
《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這個題目是跟誽鄔理事長商量後的結果。Cumacʉ'ʉra 這個字在族語中是「看見」的意思,詞根結構是cʉ'ʉra-,泛指一般視覺上的看見,而且不論任何時間,例如如果指涉現在發生的「看見」,族語會說:「manmaan kara kasu cumacʉ'ʉra tensʉ.」──意思是「你喜歡看電視嗎?」另外,它也可以指涉未來會發生的時間的看見,例如te ku iaavatu nura cumacʉ'ʉra kasua 的意思是:「我明天會去看你。」如果是特別指涉這種「看見」是存在於說話者記憶之中的話,在Kanakanavu族語所使用的詞彙是cinimʉ'ʉra,例如:cinimʉ'ʉra ku manu musu na cacanʉ是指「我曾經在路上看過你的孩子」。
Kanakanavu 族語中並沒有「植物」這個字,類似的族語有兩個:cʉnʉ是指「長葉子的植物或草」,但不包含樹木;karu 則專指「樹木」,例如本書中提到的sʉrʉ karu(茄苳樹)、coru karu(血桐)、nanʉncunai karu(構樹)、ravan karu(羅氏鹽膚木)等後面都要加上karu 這個字。後來理事長與部落耆老商量的結果:建議本書以複數型的新創詞karukarua 來泛指所有的植物。
本書由幾位撰者協力完成:劉正元負責整體專書章節架構、擬定半結構訪談問卷、研究方法及進度掌控,並負責第一章民族植物學定義及相關書寫及結論,以及全文的體例安排及修改;兩位研究助理碧華及妙芬負責整理訪談逐字稿及植物初稿寫作,並在教授指導下進行定期聚會;阿布娪則負責耆老訪談安排,以及第六章她個人生命中的重要植物書寫;鍾智鈞則負責與相關單位的行政聯繫,及本文附錄二的執行計畫感想心得分享。書末我們也邀請大家,可以實地走訪,以無痕的概念(拍照或繪畫)一同記錄這些民族植物。
在為期超過兩年的田野調查過程中,感謝下列協助我們調查的在地耆老:翁坤、藍林鳳嬌、謝林春里、施彭梅、翁博學、翁范秀香、江朱樹蘭、江秀菊、鍾梅芳、江秋美等主要受訪者,以及三位審查委員:林曜同、余瑞明、陳幸雄的指教,三位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提供我們非常寶貴的修訂建議;高師大臺文所研究生王雅馨、張懷謙協助部分田野訪談逐字稿整理。另外,感謝高雄麗文文化事業的鍾宛君編輯不辭辛勞地一再校對書中內容;美編黃士豪的精美圖版設計;感謝社團法人高雄市原住民婦女發展永續協會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的協力執行計畫。最後,感謝來自中央文化部的計畫經費贊助,方能出版成書,在此對以上單位及個人致上撰者們最深的謝意。
謹以此書,獻給卡那卡那富族。
劉正元、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邱碧華、闕妙芬
[計畫主持人序] 我是卡那卡那富──正名後的實踐行動傳承
繼前面幾位共同撰者序外,在此我也以文化部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第一類青銀合創發展在地知識:「我是卡那卡那富──正名後的實踐行動計畫」主持人名義,寫下一些我個人執行計畫的感言。
《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終於定稿,首先誠摯的謝謝長輩:翁坤、藍林鳳嬌、謝林春里、施彭梅、余瑞明、翁博學、翁范秀香、江朱樹蘭、江秀菊、鍾梅芳、誽鄔.昂艿.卡阿妃雅誽在地知識的分享!謝謝您們願意將您們的知識分享並交給我們做紀錄、整理保存! Cucuru pakaria ngangatʉ sosomanpe kamua !!(真的非常謝謝您們!!)
其次,非常謝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劉正元所長的團隊從前幾年開始,就進入田野現場與我們協力執行文化部這個計畫。2018年發展耆老與傳統作物的調查、訪談、生命故事記錄的課程培訓到2020年Kanakanavu 民族植物誌調查出版的工作,如果沒有劉正元所長帶著團隊進場協力,這本搶時間保存紀錄專書不知道何時才能完成,謝謝您們!!
另外,謝謝智鈞願意在災後從都市回部落工作,因為你的願意,我們才有機會推展青銀合創實驗方案,持續族群正名後的實踐行動。謝謝女窩團隊:誽鄔.昂艿.卡阿妃雅誽理事長、林江梅英、詹怡玲、周季珊、阿布.伊斯坦大等夥伴合力推展田野調查、訪談進行及智鈞的行政事務。女窩自2003年發起籌組後所體現、實踐原住民女性主體的勇氣與毅力,承載了性別、族群、階級、被殖民複雜交織的壓迫、挑戰,並歷經八八水災/莫拉克颱風災害重創至今,我們還在;跟妳們致敬!如果沒有妳們,也不會有這本專書謝謝!部落女力們,謝謝!!
謝謝審查委員:余瑞明Cuma avia 長老、陳幸雄Avia naubana 副主委、林曜同老師的修訂建議;這過程在Cuma avia 受教很多,校稿時我們進入Kanakanavu 的世界看植物,那植物的世界鮮活起來了,那是連著土地、風、水、星星、月亮、太陽和人類共構的植物世界;Cuma avai知道受執行計畫的時效及經費的限制,看著我說:「我看妳去念博士,要繼續補充第二章草本類禾本科植物內容如Parai、pusian、viarʉ 等作物,及第四章喬木及灌木之木本科植物內容要再加tamakeki 是很重要的建材……。」我回答念博士可能沒有時間,但紀錄會持續做。特別喜歡跟著長者認識世界,那深邃、優雅、美麗的族群世界!
謝謝kaaviana的家人,我們的靈魂相約在Kanakanavu 組成kaaviana家族,祖先們流離顛沛的傳說,一直被述說、被傳說……請祝福我並給我勇氣與毅力追尋並記錄那傳說,劉正元老師團隊協力完成的《Cumacʉ'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是起步,是族群正名後的實踐行動。
最後,謝謝文化部支持部落社區青銀合創的機會,我們得以進行搶救、保存在地知識並出版專書;如我們在計畫書內容所寫,進行Kanakanavu民族植物誌調查內容並呈現研究成果,一來是感恩、紀念幾位Kanakanavu具傳統知識並願意口傳的長者,二來也保存並豐富臺灣文化資源,落實青銀合創之理念。Sosomanpe!!
社團法人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女窩 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
[撰者序] 獻給卡那卡那富族
這本專書的出版,源於文化部109年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計畫的結案成果之一。計畫由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負責執行,協力執行單位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長期以來,在地社團與高師大之間早就建立良好的學術和部落夥伴關係,大學端也在訪員訓練及計畫規劃上提供在地社團不少支援。2018年初,阿布娪和劉正元雙方在討論協商合作內容時,達成了想要出版一本Kanakanavu植物專書的想法。劉正元於是在2018上半年,於研究所開設一門田野調查的課程,並帶領五位研究生進入那瑪夏展開長...
目錄
推薦序 「Kanakanavu學」的開始
推薦序 獨特與唯一的Kanakanavu
撰者序 獻給卡那卡那富族
計畫主持人序 我是卡那卡那富──正名後的實踐行動傳承
第一章 民族植物學定義及相關研究
• 民族植物學定義
• 臺灣原住民族民族植物研究
• 卡那卡那富族社會文化介紹
• 章節安排及體例說明
第二章 草本類禾本科植物
• Vina'ʉ(小米)
• Capuku(芒草)
• To'omaang(竹子)
• Tʉvʉsʉ(甘蔗)
第三章 草本類非禾本科植物
• Kuarʉ(紅藜)
• Tavʉnʉvʉnʉ(香蕉)
• Taruvuku(山棕)
• Tanʉkʉ(芋頭)、Conu(姑婆芋)
• Tapa(月桃)、Tapari(金線蓮)、Capaangana(百合)
第四章 喬木及灌木之木本科植物
• Sʉrʉ karu(茄苳樹)
• Coru karu(血桐)、Ravan karu(羅氏鹽膚木)、Nanʉncunai karu(構樹)、Nasovun(假酸漿)、Nangpun karu(冇骨消)、Ra'u(苧麻)、Vinʉn karu(山芙蓉)
第五章 藤類及其他科植物
• Tuncu(魚藤)
• 'Uici(樹藤)、Kuicitʉkʉ(山葡萄)、'Ue(黃藤)、Ravani(山蘇)、Kunam(綠藻)
第六章 植物、民俗與地名
• 地名與植物
• 作為與靈界溝通媒介的植物Aviarungai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 附錄一 卡那卡那富族植物族語名稱書寫對照表
• 附錄二 回返Kanakanavu
參考書目
推薦序 「Kanakanavu學」的開始
推薦序 獨特與唯一的Kanakanavu
撰者序 獻給卡那卡那富族
計畫主持人序 我是卡那卡那富──正名後的實踐行動傳承
第一章 民族植物學定義及相關研究
• 民族植物學定義
• 臺灣原住民族民族植物研究
• 卡那卡那富族社會文化介紹
• 章節安排及體例說明
第二章 草本類禾本科植物
• Vina'ʉ(小米)
• Capuku(芒草)
• To'omaang(竹子)
• Tʉvʉsʉ(甘蔗)
第三章 草本類非禾本科植物
• Kuarʉ(紅藜)
• Tavʉnʉvʉnʉ(香蕉)
• Taruvuku(山棕)
• Tanʉkʉ(芋頭)、Conu(姑婆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