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去人家的國家,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
當然要回饋才能贏得人家的尊敬。
──── 證嚴法師
1992年,一群來自臺灣移民,成立慈濟加拿大分會。
這群華人移民,逾百萬人次的志工,
「用回饋贏得尊重」、「付出還要感恩」的理念,
在人間天堂的一角,寫下52則改變的故事。
從東方到西方,作者何國慶和慈濟加拿大的志工們,一步一腳印,從細微處著手,努力實踐證嚴法師的叮囑,以回饋贏得尊重,為華人移民形象改寫了全新的篇章,並且創造加拿大新志工文化,甚至獲得加拿大總理親自頒發獎章表揚。他們將感恩的種子,深埋加拿大土地。
原本以為是花園般美麗的國度,竟然也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
還有更多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遇上了,就一一解決。
自涓滴小事動手做起。從教育、醫療、文化、賑災,足跡遍及地方到中央,從加拿大到世界各地,從街頭到部落,接觸的對象從貧民到總理,至今開展出志業,帶來近三十年的深刻影響.。這不只是一本慈濟加拿大分會30年來的發展故事,更是一群有愛的移民們,在移民社會、國際間,以回饋贏得尊重的動人篇章。
他們改變了自己〉因為無所求,就沒有求不到的事,當你覺得自己所做的有意義,那就會持續做下去,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甘願。
他們改變了志工文化〉志工是歡喜「做本分」,不是「我來幫你」不要覺得自己很偉大,志工也要學習專業。
他們改變了社會觀感〉目前由全加拿大慈濟認養定期清掃的街道,串聯起來綿延六十多公里。連議員也穿上志工背心,和志工們「掃地也掃心地」,清潔了環境,也讓自己心靈獲得清淨。
他們改變了醫療視野〉讓中醫在加拿大與西醫相遇。與當地中醫界共同努力推動,如今在加拿大的中醫也可以稱為Doctor。還透過義診幫助原住民健康管理,讓中醫落實在當地醫療與生活中。
不管是投入慈善、教育、醫療、人文志業,慈濟加拿大分會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在志工文化從小扎根的加拿大土地上,這群移民們如何透過服務回饋當地,改變自己、他人與社會的感動故事。正如證嚴上人所說:慈濟就像地下的一股清流,這個清流在地球地底下流,地底下沒有界線,也沒有國界,把慈濟的愛帶過去,愛是沒有國界的……。
推薦人
證嚴法師 ── 專文推薦
胡德夫(原住民民謠之父)
黄晴雯(遠東SOGO百貨董事長) ──感恩推薦
本書特色
1. 有故事。看作者如何從一位有成的企業家轉變成為慈善家的心路歷程;移民後,又如何融入當地,以感恩回饋獲得尊重。
2. 有感動。志工們在服務過程中,不分種族、宗教,感受東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用自己的雙手、以無所求的理念,改寫移民、華人刻板形象。
3. 有觀點。在一個志工文化成熟發展的西方國家加拿大,是如何「把志工做到專業」?「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慈濟遇上西方志工文化,如何找到新定位。
作者簡介:
何國慶
慈濟榮董召集人(1988-1992)
慈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1992-2020)
加拿大總理哈珀親頒「英女皇鑽禧獎章」(2012)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1995~)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1995-1998)
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2004-2006)
設立傅成賢音樂獎學金(1991~)
發行書法圖錄明代、民國、當代系列共三十一冊
出版《靜思語》慈濟護專開校紀念版(1989年9月)
著有《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1999)
著有《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2016)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2:
05〉如何回饋?
做中學,學中覺。當志工是做本分,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中心思想是以人為本,所以我們在加拿大的服務,主要關懷對象便是老人、學生、病人、災民、遊民、原住民、地球。
我們回饋的第一個原則是「與人為善」,跟當地的機構合作。比如養老院、大學、醫院、食物銀行、救世軍、教育局等。我們想幫助老人,但不是非得要自己開設養老院;我們想幫助遊民,不需要自己去組織食物銀行;我們要幫助病人,就直接幫醫院更新設備,用類似這樣的方式來與人合作,服務最需要幫助的人,以人為本。這些年來,慈濟跟很多單位合作,真正的融入當地。
第二個原則就是「慈悲要智慧,多用心」,而且要「知己知彼」。我們跟機構合作的時候,會主動前往拜訪,了解對方的需要,也邀請他們來分會了解慈濟,透過雙方的交流產生共識,我們就能找到他們真正的需求,就能有智慧的幫助。這也是上人說的人文精神,要互相尊重。
第三個原則是上人說的「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也就是不忘初衷。假如接下了一份工作,我們就會一直努力的堅持做下去。比如食物銀行,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服務,直到現在;再說到養老院,也是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未曾停歇。我們後來成為這些合作機構的忠實夥伴。
原則確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得找出哪裡需要幫忙。雖然也有人主動來找我們協助,但那只是多一個選擇。我們得要時時思考怎麼把善款捐出去、捐給誰?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回饋社會?同樣也要找出可以提供志工服務的地方。
長期穩定的夥伴關係
我們以各地的志工站為服務據點,目前在全加拿大,固定服務的志工站有八十幾個,其中養老院三十七個,食物銀行二十個,提供中小學早餐的學校有十四間、醫院及衛生機二十四所、義診醫療點七處,以及人文學校八所。在這些遍及全加拿大各地的站點、場所、機構,都可以看到穿著慈濟制服的志工身影。
慈濟志工們參與當地的食物銀行、救世軍、各地的養老院、學校,以及掃街活動等,只要做滿五十小時後就可以領取志工證。可喜的是,我們在加拿大地區的志工都是長期且穩定的配合服務,大家「做中學,學中覺」,很多機構和我們合作之後,從互動中看到我們志工的穩定性、專業與親和力,對慈濟這個團體印象很好,很喜歡和我們一起合作。
當然起初有少數團體的工作人員會對志工有所挑剔,但後來也都受到我們的態度所感動,進而改觀。我想,這得歸功於志工們都「無求於人」,我們深信自己已有很大的福報,所以付出是使命、是職責,就是抱著一顆純粹、真誠且充滿感恩的心。加上我們在服務之中還展現出人文關懷,更與許多團體組織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配合政府的志工要求
一般人或許不知道,在加拿大想從事志工工作,即使只是當愛心媽媽,也要去警察局申請「良民證」。為了做服務、做好事,還要出示「良民證」,也太麻煩了吧?事實上,當地很多機構只能依良民證來確認志工是否有犯罪記錄,防患於未然。所以,我們在加拿大的各項服務活動,都務求遵守加拿大政府的規定。
在臺灣,時常會看到街頭義賣、園遊會形式的募款或發放活動,會場有許多攤販、小吃等,這在加拿大並不常見。按照加拿大法規,會接觸到食物的志工,要先上過食物安全(Food Safety)的相關課程;若是負責烹調食物的志工,更必須取得證照。要在街頭煮食,除了得事先向相關單位申請許可,還得依照一般室內合格餐廳的檢驗標準接受衛生官員檢查。
甚至包括我們志工到養老院服務前,也要先上過院方安排的志工課程,像是輪椅要怎麼推,如何照顧老人家;還有嚴守身體界線,不能隨意碰觸別人身體等等,這些細節都要留心,服務志工都要經過學習後才能上線。
即使符合這些規定後,還有另一個難關。像是一開始我們想到溫哥華的食物銀行當志工,卻不得其門而入,食物銀行表示不缺人手。我們不放棄,每週捐款,並且提議購買新鮮蔬果,最後終於得以進入溫哥華唐人街的食物銀行站點服務。志工們笑容滿面,協助領取者推車、拿取物資,原本面無表情的人們也被志工的熱誠感動。
由於我們用心,溫哥華食物銀行的執行長,後來轉任本拿比醫院基金會(Burnaby Hospital Foundation)董事長,聽到我們也在本拿比醫院當志工,開心的說:「哇!又碰到慈濟,太棒了!我很放心。」
人人搽上「慈濟面霜」
過了一陣子,溫哥華食物銀行推薦我們到加拿大東岸擔任食物銀行志工,也因為信任慈濟,進展得很順利。之後與救世軍(Salvation Army)合作,他們同樣放心。
但與救世軍合作為街友服務的情況,礙於對方是基督教團體,如何接受佛教徒來為他們煮飯?同樣的,我們表示完全按照他們的方式,誠意與用心終於獲得救世軍所接納,長年合作為街友煮食、發放。
有一次,溫哥華地區舉辦飢餓救濟(Hunger Relief)募款餐會,主辦單位請來當地的名廚操刀料理,我和十九位師姊買票贊助。
活動結束時主辦單位一位女士來謝謝我們,並好奇問我,為什麼您們的女士,看起來那麼優雅(Why your ladies look so elegant?)。
我笑回:「因為我們都搽了慈濟面霜啊!」
她一聽,煞有其事的問我:「哪裡買?我要買一箱!」
我笑著告訴她,慈濟面霜的成分就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把它搽在臉上,自然優雅。
內文試閱3(節錄):
17〉食物銀行開始供應新鮮蔬果
好手好腳不工作?讓街友與低收入戶都有新鮮蔬果食用。
我們很難想像,好山好水、富裕美好的加拿大,怎麼可能有人連三餐溫飽都難以為繼。加拿大慈濟成立以後,我們就積極尋找可以回饋的項目。那年暑假,我回臺灣,我太太和一群師姊們四處詢問,找到了第一個幫助的對象:食物銀行(Vancouver Food Bank)。
不是窮人才來食物銀行
加拿大第一家食物銀行成立於一九八一年,地點在愛民頓(Edmonton),之後多倫多和溫哥華等城市相繼成立當地的食物銀行,至今全加拿大共有一千八百三十個食物銀行據點。目前加拿大華人密度最高的大溫哥華地區,共有七十五個食物銀行據點,每週為逾兩萬八千人提供援助,多數是兒童和年長者,每年所接收、購買和分發的食物高達四百二十萬磅。
有人難免質疑,食物銀行是否有被濫用之嫌,指責領取者「好手好腳不去工作,怎麼來領救濟?」經過社工解釋,我們才知道除了遊民,其實食物銀行也幫助了很多正面臨困難的人度過難關,有些人可能是失業、有些則是單親媽媽,這些突然遭遇生活困境的人,無法支應生活的必要開銷,所以排隊領取食物銀行的救濟品。
令人欣慰的是,許多人靠著食物銀行的及時援助度過難關,等找到工作、領了薪資,他們也記得回饋食物銀行一張支票,或奉獻時間來當志工,感念涓滴之恩。
增加新鮮蔬果
溫哥華食物銀行在溫哥華東區,一個月當中,除了有一週是街友的 Pay Day,政府會發給支票,其他週都有固定發放食物。每次發放我們都捐出加幣一千元,連續五年,這對溫哥華食物銀行無異是很大的助力。
雖然食物銀行的食品都來自捐獻,需要的人可以免費領取,但這裡的食品質量仍然必須獲得保證。這裡所收到的各類食物中,一旦發現有食品標籤貼錯、過期或外包裝開封、破損等,就不能發放,而會被運往垃圾場銷毀。
最初溫哥華食物銀行只提供乾糧和罐頭,沒有新鮮的蔬菜及水果,我們開始捐助後,就協商將這筆錢用於購買蔬果。此決定影響了後來溫哥華食物銀行的政策,開始有固定預算購買新鮮蔬果。而這個改變,對請領食物、需要救濟幫助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有次我們在食物銀行發放物資,一位跟著爸爸前來排隊的小男孩,才五、六歲的他相當活潑,因為沒耐心等待,脫隊跑來前面看看今天我們準備了什麼。當他發現其中有新鮮的青蘋果時,馬上開心的對著隊伍另一頭的爸爸大喊著:「Daddy, Daddy, apple, apple.(爸爸,這裡有蘋果!)」
興奮的小孩馬上引起志工們注意,師姊隨即拿起一顆青蘋果給他,原本又跑又跳的他,突然不好意思起來,直問:「我真的可以收下嗎?」在師姊熱切的招呼下,小孩怯生生的收下青蘋果,雙手捧在手心端看許久,也不急著回去找爸爸,就在師姊面前咬了一大口蘋果。
那既珍惜又迫不及待的表情,還有咬下蘋果時的開心滿足,都寫在他的笑臉上,讓在場志工們留下深刻印象。現場有位師姊,看著眼前的小男孩,因為一顆青蘋果就如此喜悅,不禁想到自己在家準備日本進口的蘋果給孩子吃,還要三催四請、愛吃不吃。這樣的強烈對比,讓在場的志工們更加感嘆,要教育孩子珍惜擁有。
內文試閱2:
05〉如何回饋?
做中學,學中覺。當志工是做本分,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中心思想是以人為本,所以我們在加拿大的服務,主要關懷對象便是老人、學生、病人、災民、遊民、原住民、地球。
我們回饋的第一個原則是「與人為善」,跟當地的機構合作。比如養老院、大學、醫院、食物銀行、救世軍、教育局等。我們想幫助老人,但不是非得要自己開設養老院;我們想幫助遊民,不需要自己去組織食物銀行;我們要幫助病人,就直接幫醫院更新設備,用類似這樣的方式來與人合作,服務最需要幫助的人,以人...
作者序
上人的祝福
一九九二年,我移民到加拿大,創立加拿大慈濟分會,每當我與慈濟基金會創始的幾位師兄姊回憶往事,內心總是滿懷感恩。參與慈濟,讓我們的移民生活變得有聲有色。
我有個老同學是位牙醫,比我早兩年移民加拿大,有一次我去找他,他說:「你快點移民來吧!這邊好山好水,像是人間天堂,我還可以天天去打網球、游泳,以前在臺北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根本不可能過這樣的生活。」
沒想到,等我們全家移民到溫哥華時,他卻正在準備打包行李要回臺灣,我問:「這裡不是人間天堂嗎?為什麼沒住多久就要急著回臺灣?」這次他說:「每天打球、享受好山好水,時間久了,就像例行公事一樣,覺得『好無聊』。而且我想通了,天堂不是給人住的,我還是要回人間。在臺灣看診雖然忙碌,其中還是有很多樂趣,而且許多病患都是我的老友,和他們聊聊天也不錯。」
就這樣,我搬到溫哥華,我的老同學卻回到臺灣。從他的話語裡,我體會到不論人到了哪裡生活,心中還是會期許自己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期待被人需要。
早年溫哥華的移民中,有位曾在臺灣外商銀行服務的師姊,她住滿六年後回臺灣,參加老同事的聚會。有人恭喜她坐滿漫長無趣的移民監。她卻說:「我在加拿大忙得很,幾乎每週都有活動,有時候是去食物銀行、有時在協助冬令發放、有時去關懷街頭流浪的青少年,或者到養老院主持節目,哪會無聊?」
同樣都是移民,卻有全然不同的生活與感受。由於參與慈濟,我們這群移民,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活出精采。我們的腳步從地方走進中央,再跨越國界,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接觸的人從街頭到部落,由城市到鄉村;服務的族群包括兒童、婦女、老人家以及原住民⋯⋯在我們付出的過程中,看到許多燦爛的笑臉,有人說,我們像他生命中的angel(天使)。
其實我們只是一群平凡人,一群外來移民,但我們立下良善的目標,長期持續地去做,涓滴細流終能匯成大江大河,開展志業,並獲得社會認同,也創造許許多多的「改變」。所以,我想記錄下這些移民志工們在加拿大的故事,讓世人知道這群人長期以來的努力。這份努力為移民們贏得社會的尊重,而這份努力的緣起,是證嚴法師(後文尊稱上人)的一席話。我要聲明在先,當初不是為了發展慈濟而去加拿大;那是九○年初,為了讓下一代能獲得更好的教育環境、拓展國際視野,我決定舉家移民到溫哥華。行前,我到花蓮見師父,向他告假,說我們全家要移民,不能當志工了。
上人說:「移民去人家的國家,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一定要回饋才能贏得人家的尊敬。」
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一時內心震撼,因為我過去從未這樣思考過。確實,到了人家的地方,在享受福利與資源的同時,也應該想想怎麼回饋。上人所說的「回饋才能贏得尊重」,不僅利益眾生,也利益我們這些新移民。
上人接著說:「慈濟就像地底下的一股清流,這個清流在地底下流動,是沒有國界的。就像愛是沒有國界的,把慈濟愛的種子帶過去,在加拿大的土地播種。」「你們要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師父給你祝福,讓你去發展。」
原本我要移民的想法很單純,但這席話啟發了我。上人的精神放諸四海皆準,我對慈濟很有信心。所以,就決定了,來做吧!做就對了。我移民加拿大之際,慈濟海外分會只有美國分會,加拿大則是一塊尚未開發慈濟志業的新大陸。
加拿大社會福利相當完善,不僅提供全民健保、公立學校實行十二年免費義務教育;不僅慈善機構多、捐款也多,對外國援助也總是慷慨解囊;當地志工也多,尤其在中學教育制度中結合了志工教育,高中生畢業前要當志工服務滿三十小時等。
加上生活環境佳,成為許多人的移民首選。八○年代左右,就吸引一波香港人移民,之後臺灣的新移民也陸續到來。他們在移民前大多都有相當的社經地位,移民後出手闊綽,住大房子、過好生活。
但事實上,加拿大曾有過長達百年的排華血淚史,但在許多老僑(早年移民)的努力下,形象已稍有好轉。然而仍有不少新移民的行為,為當地居民帶來困擾,偶有排華情緒。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這是加拿大慈濟發展之初的最大挑戰。我不斷思考上人說的那句話:「慈悲要有智慧,要多用心。」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存在,於是我們用心去找出那些黑暗的角落,提供服務。
知道我們能做什麼,這還不夠。我們接著思考,慈濟的本質和特色是什麼?如何與一般志工服務有所區別?
於是秉持「以人文關懷為本,用感恩、尊重和愛的態度與人交流」的原則,加拿大慈濟從開拓、生根到成長茁壯,我們實踐上人的話,讓自己的移民生活有了新面貌,改變了加拿大的一角,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
上人的祝福
一九九二年,我移民到加拿大,創立加拿大慈濟分會,每當我與慈濟基金會創始的幾位師兄姊回憶往事,內心總是滿懷感恩。參與慈濟,讓我們的移民生活變得有聲有色。
我有個老同學是位牙醫,比我早兩年移民加拿大,有一次我去找他,他說:「你快點移民來吧!這邊好山好水,像是人間天堂,我還可以天天去打網球、游泳,以前在臺北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根本不可能過這樣的生活。」
沒想到,等我們全家移民到溫哥華時,他卻正在準備打包行李要回臺灣,我問:「這裡不是人間天堂嗎?為什麼沒住多久就要急著回臺灣?」這次他說...
目錄
推薦序:加拿大是創造奇蹟的大本營 ─ 釋證嚴
自序:上人的祝福
前言:學習與致敬──馬偕醫師和利瑪竇精神
第一章 人生篇:因緣慈濟,開啟人生新頁
01 因為認同、發心支持
02 成立榮董聯誼會
03 慈濟護專開校典禮
第二章 移民篇:上人的話,在加拿大實踐
04 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05 如何回饋?
06 心轉念轉事情轉
07 卑詩省督林思齊成為榮董
第三章 學生篇:用愛教育,啟發人的良能
08 創設入學獎助金
09 貧童也能安心去看牙醫
10 新佛學重鎮在UBC
11 弱勢學童也能去營隊
12 後段班男生變校園足球明星
13 愛心早餐溫暖學童的心
14 慈濟破例在校園設募款箱
15 弱勢孩子有了新文具和書包
16 人文學校裡,人人都是老師
第四章 遊民篇:眾生平等,付出也要感恩
17 食物銀行開始供應新鮮蔬果
18 食物銀行的氣氛改變了
19 為千人煮餐,上了雜誌封面
20 一瓶洗髮精讓街友狂喜
第五章 老人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1 老人享用慈濟特餐
22 志工的親子關係更緊密
23 老夫妻教我們疼惜夫妻緣分
24 連一碗湯都是用心服務
25 慈青服務老人,成為銀行之寶
第六章 病人篇:中西醫聯手,提升醫療品質
26 支持兒童醫院,我們受邀到白宮
27 「愛幼」要有心,不是「爱幼」
28 中醫師獲認證,從此也是Doctor
29 臺灣文化節中醫義診
30 溫哥華國際中醫學院捐慈濟
31 多倫多漢博大學跟慈濟合作
32 捐助醫療物資合力抗疫
第七章 原住民篇:中醫師走進部落,帶來希望
33 原住民部落義診
34 原住民身心更健康
35 關懷原住民婦女
第八章 地球篇:愛護環境,與地球共生息
36 掃地也掃心地
37 百人上街頭掃地
38 大型活動零垃圾
39 茹素環保救地球
第九章 災民篇:加國急難救助與全球賑災
40 啟動全球賑災
41 南亞海嘯
42 用愛化解仇恨
43 災民笑了
44 四川震災
45 臺灣旅遊團重大車禍
46 加拿大小鎮水災
47 加入政府的急難救災單位
48 加拿大最猛烈的森林大火
第十章 結語篇:我們的改變
49 市長與慈濟日
50 部長、省長都來訪
51 舉辦公民入籍宣誓
52 總理兩次接見
跋 大愛花朵在加拿大土地綻放
推薦序:加拿大是創造奇蹟的大本營 ─ 釋證嚴
自序:上人的祝福
前言:學習與致敬──馬偕醫師和利瑪竇精神
第一章 人生篇:因緣慈濟,開啟人生新頁
01 因為認同、發心支持
02 成立榮董聯誼會
03 慈濟護專開校典禮
第二章 移民篇:上人的話,在加拿大實踐
04 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05 如何回饋?
06 心轉念轉事情轉
07 卑詩省督林思齊成為榮董
第三章 學生篇:用愛教育,啟發人的良能
08 創設入學獎助金
09 貧童也能安心去看牙醫
10 新佛學重鎮在UBC
11 弱勢學童也能去營隊
12 後段班男生變校園足球明星
13 愛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