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適逢柯慶明教授七十大壽,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特別舉辦「柯慶明教授七十壽慶學術研討會」,廣邀全臺從北到南的中文系與臺文所多位學者發表論文,主題涵蓋中國文學與臺灣文學領域,現經作者細心修訂,終彙編集結成本論文集。書名「滋蘭九畹,樹蕙百畝」為柯慶明教授生前最喜歡題贈他人的字句,語出《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於此援引,乃為了緬懷柯教授如蘭似蕙的德澤,以及樹木樹人、經師人師的崇高典範。
作者簡介:
【主編】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論文作者】
陳秋宏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廖肇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李貞慧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潘少瑜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張文薰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允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劉正忠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張瀛太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特聘教授
楊雅儒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江寶釵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暨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教授
章節試閱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柯慶明
竟日待在山中,夕暮方下,山月是否會隨人歸家?自是個人的體會;但飽嚐山光與月色,則是無可置疑。經驗文學,不管是閱讀、是講授、是討論、是寫評……絕類入山行旅或棲息。李白說得好:「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文學即使不是「桃花源」,但絕對是「別有天地非人間」,是世界外之世界;或許有人要認為那是世界中世界,但總是另外的世界,卻可以將它的體驗,帶入我們生活的世界,增益、修補、提升、轉化我們的世界。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自一九六四年以第一志願進入臺大中文系以來,匆匆已超過半世紀,由聆聽師長的教導,分享他們精妙的領會,以及長年和友朋討論,共探疑義而共賞作品的妙趣,然後是擔任教職,引領同學深入的經驗文學作品的感興與智慧,然後漸漸的也提筆為文,記下自己的心得,發表至各種期刊。自一九七○年起,我先後出版了:《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萌芽的觸鬚》、《分析與同情──中國古典文學的批評與其理論》、《境界的再生》、《境界的探求》、《文學美綜論》、《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中國文學的美感》、《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與《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等文學論著,不論閱讀的經歷或寫作的過程,都令我暫時進入一個更豐富、更靈明的境界,因而長年滿懷喜悅與感激。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目前這本論集,除了收入近年所撰而未見諸前述諸集的論述文學的文字外,有些篇章則由於原來的論集早已絕版,卻覺得對個人特別有意義,兼且多年仍作教學之用,以為對初學者仍不無助益,因而重加選入。
以年代言,最早的應是「鐵漿論」,那是我第一次認真的以文學批評的角度,論述當代作家的嘗試。承蒙朱西甯先生的讚賞,曾經多年附入再版後的《鐵漿》一書。朱西甯先生生前,最後一次來臺大演講時,仍然強調該文確乎能得其心中隱含的要旨。其次是「談文學作品的精讀」一篇,當時初返母系任助教,對系主任屈萬里(翼鵬)老師以「於無句處讀書」為名的演講,主要作的卻是史傳、背景、本事考證的閱讀,提出另一方向的商榷。屈老師閱後,要我在系刊《新潮》發表,以供同學對照參考。我在擔任九五、九八高中國文課綱主委時,覺得本篇簡短扼要,頗便於到各研討會闡述我對文學作品之閱讀與教學的說明,不論是紀念屈翼鵬老師,或為曾經參與國文課綱之制定一事存念,我都願意保存它的流通。
我進入臺大中文系時,曾有會通中西思想、文化之念,因而向教我「理則學」與「哲學解析」的殷海光老師請益。他建議我去精讀羅素的《哲學問題》。該書使我勇於根據直接經驗,反觀現象,來作理論的分析。影響所及,是我亦以此方法,對一些文學問題作了理論的探討與分析。理論篇的各篇大抵以此方式寫就,這多少反映了分析哲學在方法上對我的影響。「談文學」是葉慶炳老師在他擔任中文系主任規劃《中華日報》上的「臺大中文週」時,指派我以五千字以內篇幅解釋「文學」的作業。「文學史的理論思維」是為了紀念臺靜農老師百歲「百年光華」研討會所撰寫的論文,臺靜農老師、葉慶炳老師皆以文學史為其代表論著。臺老師指導我學位論文時,曾特別讓我閱讀他的「中國文學史」稿本,該書在臺老師生時不能出版,後來在我擔任臺大出版中心主任時,獲得文建會補助,終於重加收羅整理出版,宿願因而實現。葉老師的文學史初版將要付梓之際,我正是臺大中文系的大四生,葉老師仍然肯委我以校對之職,因而不僅先睹為快,更是大量的補充我的識見不足。面對兩位恩師,我自覺學力不足,自然未敢企望能踵事步武,但嚮往之意,始終未絕。因而特
撰「理論思維」權充受教之餘的回應。
「略論文學批評的本質」一文,仍是以分析哲學的方法,綰合中國哲學變化氣質的理念撰成。發表之後,葉慶炳老師特別在他研究所的「文學批評」課程,發給研究生們討論,不論對錯,成立與否,對我終是受寵若驚的鼓勵。「論詩與評」則是將聆聽葉嘉瑩老師「詩選」課程的經驗,重作語言、概念分析。撰成之後,特請我們上課時所用《詩選》課本的編者戴君仁(靜山)老師指正,戴老師還立即來函鼓勵我:可以在理論思維的方向發展。遂使本文對我而言,亦滿涵對戴老師等人的思念。
以西洋的「悲劇」觀念,探討中國古典文學,首見於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他亦在《人間詞話》作了點到為止的運用。我對於「悲劇」的瞭解,基本上受惠於姚一葦先生對亞里士多德「詩學」的譯注。姚先生因我參加《現代文學》雜誌編務而對我多方指點;尤其贈我基本的現代美學論著,鼓勵我進修美學。後來他亦參與葉慶炳老師等人籌組的比較文學會;當他邀我與葉慶炳老師等人創辦「文學評論」雜誌時,我就寫了「論悲劇英雄」一文,作為編委們必須投交的稿件,以回應我們當時的關懷。這篇文章中,項羽的形象來自葉慶炳老師教授的「史記」課程,竇娥則來自鄭騫(因百)老師的「元明戲劇」課程,林黛玉則略為補充了我先前寫作〈紅樓夢的喜劇意識〉所未處理該書的精神與精華所在的部分,因而這也是我自己所無法忘懷的文字。
教導我認識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是廖蔚卿老師,她教我們「文心雕龍」,後來更出版了同時照應通論與專論、《詩品》與《文心》的《六朝文論》等書,極為精彩。高友工先生更是在西洋哲學的基礎上會通了中西文化、文學傳統。除了在臺期間蒞臨我和同學們組成的「文學討論會」,作了多次的演講,也在我初訪紐約的期間,提示我「中國美學」研究的重大發展與重要性,後來更在我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期間,答應將他的文學理論著作交由我來負責出版,因而遂有導讀之作。
由於「神韻」一詞的提出,首先見於謝赫的《畫品》,因而我開始跨出文學範疇,踏入中國美學的初步探討,就從謝赫入手。該文後來則獻給教授我「中國科技史」,並且身為五四時期「新潮社」、《新潮》雜誌發起人,來到臺大任教的毛子水老師,作為壽慶論文集的一篇。
大三時因是王文興老師「現代文學」一課的學生,開始有創作與評論被王老師接納而刊於《現代文學》雜誌,後來又為該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號」撰稿,以至成為古典文學研究專欄編輯,甚至後來更被白先勇先生委以《現代文學》主編重任。而葉維廉老師,則是我去旁聽了他返臺客座時所授「現代文學批評」一課,又前後都屬「現代文學」雜誌與「文學評論」雜誌的前輩,對我而言,則亦是多方啟發的師長……
本書中的各篇,都是此中有人,值得深念,雖然亦不必多加言說,因為這些文字論說是否具有說服力,原不在這些象外之象的言外之意。但他們的典範與教化如長松蔭蔽,松風吹撫,卻漸漸在回憶中成為河星一般的恒在,這則是我展閱各篇所不能忘懷。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愛默森曾經說過:人生最重要的是一些能夠令我們竭盡所能去努力的人,他們喚醒了我們生命的自覺,並且和我們分享努力的喜悅與成果。不僅前述各篇的背後,都有這樣的師長、朋友存在。長久以來,深深感覺所以可以活得熱烈、過得充實,其實也都有這樣的經典或優美作品在,不知不覺就成為見賢思齊的尚友對象;同時,師、友之外,更多的是足以啟予的學生、聽眾與讀者。
我自然不會如蘇格拉底般的斷言,缺乏自覺的生活就不值得去過活,但我卻可以同意:
「缺乏自覺與分享的生命,是貧乏的。」
同樣的:
「沒有想像與嚮往的生活,也是沉悶的。」
因為,希望就是想像與嚮往:願希望長存,分享無盡……
柯慶明
2016年三月於臺大澄思樓308室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柯慶明
竟日待在山中,夕暮方下,山月是否會隨人歸家?自是個人的體會;但飽嚐山光與月色,則是無可置疑。經驗文學,不管是閱讀、是講授、是討論、是寫評……絕類入山行旅或棲息。李白說得好:「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文學即使不是「桃花源」,但絕對是「別有天地非人間」,是世界外之世界;或許有人要認為那是世界中世界,但總是另外的世界,卻可以將它的體驗,帶入我們生活的世界,增益、修補、提升、轉化我們的世界。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自一...
推薦序
【生命不死:懷念柯慶明教授】黃美娥
2015年春天,柯老師身體開始出現不適情形,他做了繁複的檢查與中西醫治療,周遭越來越多人為他擔憂,但柯老師始終樂觀以對,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依舊為研究生和大學部學生費心上課。日復一日,他用剛強意志力對抗病魔的同時,仍然不改過往,持續以熱情呵護他人,甚至對於求助者照樣來者不拒,以致於有時會讓人忘了柯老師正生病著,這是強者、德者的姿態。那時候,所辦常收到各地寄來致贈柯老師的滋養補品,有一回柯老師把一大桶的人參酒送給所上,因為要舉辦聖誕節活動,我因此請國青宿舍樓下餐廳師傅幫忙燉煮人參雞湯,結果餐廳竟然將整桶人參酒全數用掉,導致那次喝了雞湯的師生,有多人帶著濃濃醉意上課。我告知柯老師此事,他哈哈大笑許久。
正是如此,柯老師長期以來,用著他的方式,無論大小事,一直默默關愛所上。2016年,眼見柯老師身體康復狀態,有時有進展,有時又停滯不前,為了使柯老師開心,並為他加油打氣,因此我和助教、幾位學生籌劃了他七十歲的生日活動。祝壽活動是以學術會議方式進行,我請教了柯老師發表者名單,發函邀請從北到南,中文系與台文所,多數是曾被柯老師指導的博士學者,另尚有數位則是因為感謝柯老師平日提攜,得知活動訊息後,自願執弟子之禮主動撰稿。與會者的議題形形色色,涵蓋中國文學與臺灣文學知識系統,古代與現代領域兼俱,甚能彰顯柯老師博學多聞、海納百川的學術涵養。
那一天的活動,楊泮池前校長特地來為貢獻臺大超過四十年的柯老師送上生日蛋糕,陳弱水前文學院院長亦來祝賀,現場賓客雲集,十分熱鬧。柯老師整日非常高興,尤其兩場座談會中更是笑聲不斷。第一場有多位柯老師的同儕好友,暢談過往與柯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包括不少八卦與內幕,第二場則是台文所和中文系師生眼中的柯老師,感人的小故事紛出,大家心頭一片暖意。結果證實柯老師喜歡協助、提點和關照他人,是早從年輕以來莫不如此,因此滿場所聞皆是「敬佩」和「感謝」。最後,進入活動高潮是由學生製作的兩支影片,開場張惠妹、孫燕姿高亢的歌聲,唱出「呴嘿」、「嘿」,以及「嵐 」的“Hey Yeah!”,乃至4 Non
Blondes “what’s up”中的 hey hey hey hey,原來歌聲召喚的正是作家「黑野」。之後則見柯老師騎著自行車,在臺大校園內穿梭,藉由各個時期的胖瘦身影照片,再現了不同階段的生命風采。我望著專心觀看影片,坐在輪椅上的柯老師,他的笑容燦爛,在好友、後輩和學生環繞之下,我想那一刻的柯老師必定感到非常幸福。值得補述的還有早上會議揭幕時,柯老師以「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為題作了專題演講,演講展現了柯老師的人生態度,體現「人生有味是清歡」的境界,還有知識累積過程中得到許多前輩老師的引領,才能成就日後學貫中西的學術高峰,他一一言及,這是感恩莫忘的最佳身教,箇中的深意,我們都體會到了。
2019年1月,在祝壽會議兩年多後,因為期間忙於所務和國際交流活動,我告訴柯老師,就要著手準備出版延宕多時的論文集了,並為延遲而道歉。沒料到4月1日柯老師突然撒手人寰,論文集出版之事遂告停歇。然而,從去年到今年,我內心仍不時掛念此事,但在《永遠的輝光》追思紀念文集印行之後,關於這本祝壽論文集,究竟該如何面對,反倒躊躇起來。幸好,在與淑香老師和與會撰稿作者們商議後,大家希望能將柯老師七十大壽生日時的快樂身影永留心中,因此決定以《滋蘭九畹,樹蕙百畝:二○一六年柯慶明教授壽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為題出版。至於主標題「滋蘭九畹,樹蕙百畝」,則是柯老師生前最喜歡題贈他人的字句,語
出《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而於此援引,乃想緬懷柯老師如蘭似蕙的德澤,以及樹木樹人、經師人師的崇高典範,他的生命不死,是真壽者!
關於本論文集的出版,承蒙諸位老師惠賜大作,且協助內容校對,以及所內葉秋蘭助理和兩位博士生鍾秩維、林祈佑,亦為編務付出許多心力,在此一併致謝。願藉此書,永懷柯老師的可愛、熱情與美好。
【生命不死:懷念柯慶明教授】黃美娥
2015年春天,柯老師身體開始出現不適情形,他做了繁複的檢查與中西醫治療,周遭越來越多人為他擔憂,但柯老師始終樂觀以對,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依舊為研究生和大學部學生費心上課。日復一日,他用剛強意志力對抗病魔的同時,仍然不改過往,持續以熱情呵護他人,甚至對於求助者照樣來者不拒,以致於有時會讓人忘了柯老師正生病著,這是強者、德者的姿態。那時候,所辦常收到各地寄來致贈柯老師的滋養補品,有一回柯老師把一大桶的人參酒送給所上,因為要舉辦聖誕節活動,我因此請國青宿舍樓下...
目錄
【所長序文】
生命不死:懷念柯慶明教授/黃美娥
【專題演論】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柯慶明
【論文發表】
〈樂記〉之「聽覺身體」論析/陳秋宏
泠然萬籟作,中有太古音:從《古今禪藻集》看明代僧詩的自然話語與感官論述/廖肇亨
史家意識與遺民心緒──試論張岱作品中「瑯嬛福地」的象徵意義/李貞慧
抒情的技藝:清末民初的情書翻譯與寫作/潘少瑜
醫學家的人文想像:台灣文學中的森鷗外、森於菟父子/張文薰
雙重所屬、或無國籍的前衛詩學?饒正太郎的現代主義軌跡/陳允元
現代詩史中的抒情議題/劉正忠
天啟之壯美──馬麗華西藏系列散文之審美演化/張瀛太
愛‧理解‧莊嚴──論黑野散文的哲思與美學風格/楊雅儒
中國述學體書寫之創襲爭議探析/江寶釵
附錄一:柯慶明寫作年表初編/楊富閔、鍾秩維、陳涵書、林祈佑、梁恩寧、李秉樞
附錄二:百年樹人──側記「柯慶明教授七十壽慶學術研討會」/李秉樞、梁恩寧
附錄三:2016年3月12日「柯慶明教授七十壽慶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
【所長序文】
生命不死:懷念柯慶明教授/黃美娥
【專題演論】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柯慶明
【論文發表】
〈樂記〉之「聽覺身體」論析/陳秋宏
泠然萬籟作,中有太古音:從《古今禪藻集》看明代僧詩的自然話語與感官論述/廖肇亨
史家意識與遺民心緒──試論張岱作品中「瑯嬛福地」的象徵意義/李貞慧
抒情的技藝:清末民初的情書翻譯與寫作/潘少瑜
醫學家的人文想像:台灣文學中的森鷗外、森於菟父子/張文薰
雙重所屬、或無國籍的前衛詩學?饒正太郎的現代主義軌跡/陳允元
現代詩史中的抒情議題/劉正忠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