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生一場病,大概只有初診一次機會能詳細講給醫師聽,
他是用生命在講故事,醫者必須戒慎以對。──許中華
論治當從療效出發
君臣佐使的宏觀化新解
幫助你在臨床論治、自我保健上
擁有更全面、更有效率的思維
中西醫雙學背景、臨床與教學經驗豐厚的許中華醫師,重新解構傳統中醫方劑配藥圭臬──君臣佐使,提出全新詮釋與運用範疇,從中找到讓辨證論治更有效率、開立處方更有系統,並包容有益於療效的各種方法,是蘊含現代中、西醫整合醫療的整體思辨。期望及早替病人解去病痛之苦,重返健康。
病以療效見真章,提高療效的好工具
為什麼同樣證型的患者,施以同樣的藥方,有的人療效好,有的療效卻比較差?因為人不會照著教科書生病,除了自我累積臨床經驗與靠師徒傳承外,君臣佐使是一套可幫助釐清致病因子,並整合多面向資訊的論治好工具。
臨證施藥的新思維,堅實論治的架構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核心,透過望、聞、問、切進行「辨證」後,「論治」自然水到渠成。然而,論治方法百家爭鳴、繁花齊放。君臣佐使可為臨床論治提供立方思惟,全盤思考疾病的不同階段,幫助掌握病情發展方向。
系統性開立科學中藥的方法
台灣每天有上百萬人服用科學中藥,儼然成為科學中藥臨床經驗最豐富的地區。美中不足的是,中醫學界卻鮮少制度化的科學中藥學程,甚至連一本討論如何以科學中藥開處方的教科書都沒有,更不用說列入各級考試範疇。缺乏完善的科學中藥思維養成教育,成為科學中藥發展上的隱憂。運用君臣佐使概念於開立科學中藥上,可系統性處理龐雜資訊,成為有架構可依託、有規律可循的好方法。
運用在整合醫療,達成治未病的健康照護
從更廣闊、更積極的視角出發,掌握君臣佐使在不同時間、空間上的動態特性,可用來整合古今智慧與技術,達到有效醫療的解決方案。對一般人來說,更蘊含「治未病」之道,可預防疾病的發生。
作者簡介:
許中華
致力中西整合醫學、傳統與現代醫學的匯通,期許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把病人的病看好,把學生教好,作平民化的中醫,使中醫走入社區、偏鄉,邁向國際。
現任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
社團法人中華芸生會理事長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
中國醫藥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
中國醫藥中醫學系醫學學士(中西雙修)
中、西醫師,內科專科醫師,中西整合專科醫師,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章節試閱
【内文試閱一】
標:台灣科學中藥發展的隱憂
台灣自1995年將科學中藥納入健保給付後,科學中藥大為興盛,中醫藥界治療方劑從傳統中藥飲片,逐漸過度到以科學中藥為主。健保署每年支付的科學中藥費用高達約新台幣200億元,每天都有上百萬的病人在服用科學中藥,規模龐大,影響廣泛而深遠。
相對於台灣蓬勃發展的情況,中國、韓國、日本等地使用科學中藥的風氣不如台灣普及,市場仍相對封閉,台灣儼然成為科學中藥臨床經驗最豐富的地區。美中不足的是,台灣的中醫學界缺少標準化的科學中藥教學課程,甚至連一本討論如何以科學中藥開處方藥的教科書都沒有,更不用說列入各級考試範圍。中醫的養成教育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成為科學中藥發展的隱憂。
「如何使用科學中藥?」是台灣中醫教育的問題。平常大家都在用,但學校教學都是應用飲片,沒有老師教如何使用科學中藥,相關書籍也付之闕如。中醫以前都是學徒制,師父帶進門,老師個別教,哪種科中對應哪種飲片,然後酌量加減,甚至還會教如何用科中的複方加複方來立方。但這種屬於「師門心法」性質的教學,多是靠各自的經驗傳承,彈性大卻缺乏標準。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重要的是「思辨」的過程。若無理論體系,學的人也只能學個皮毛。若是能學到理論,再學組方原則,加一些臨床經驗,就可以靈活的運用。可惜現在大學的中醫科系並未傳授,最多實習時能學到一些科中的運用,卻缺乏思辨的過程,結果也多是皮毛。學校教方劑的組合,沒教科中的使用;學生從學校畢業後,每個人只好靠自己單打獨鬥。
學校的教學、考試與應用,應該一致。一位中醫師養成的過程中,若無法一窺將中醫傳統方劑「轉化」為科學中藥處方的門徑,當他從學校畢業後,該如何應對實際生活中以科學中藥為市場主流的潮流?模糊、曖昧不清的情況下,勢必造成重重問題。
*「君臣佐使」是最好的整合工具
後來,我再次重讀《黃帝內經》中講五運六氣的〈至真要大論〉時,看到岐伯回答黃帝有關於方劑制藥之問,提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處方用藥規則時,忽然被觸動,一個念頭冒上來:為什麼不將「君臣佐使」的概念也應用在中醫臨床治療、組方,甚至整合性醫療上?
同時,因教學需要,在摸索如何將經方、時方中的飲片組方轉成科學中藥組方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是中醫經典上的記載或先賢、師長、前輩的傳承中,並沒有人應用「君臣佐使」的原則來組方,傳授科學中藥處方的經驗或心得。因此,我開始結合理論與臨床,思考如何將「君臣佐使」的方劑學原則應用在科學中藥上,教導學生開科學中藥的處方,發展出一套比較有系統的教學法。
*科學中藥組方的原則
臨床多年經驗,我不但建立了自己的資料庫,並形成了以科學中藥組方的「三三三原則」。這個組方原則,涵蓋了「君臣佐使」的概念和架構,第一個三是組方的思考,第二個三是組方數目的思考,第三個三是處方的劑量思考。
秉承三三三原則的三道手續過濾、開立藥方。第一道手續是透過組方的思考方向(緩急、標本、主次)來選出三個複方,此為靜態三;第二道手續是開立單位藥來補充或加強選方(主、次證)的不足,如三個單位藥,此為動態三;第三道手續利用劑量來調整君臣佐使的架構,也是動態三。
三三三原則就是將「君臣佐使」的概念運用於科學中藥組方上的指南,其中「君」選用大劑量複方為主;「臣」選用複方或單位藥,主要以複方為主;「佐」選用複方或單位藥,主要以單位藥為主;「使」選用複方或單位藥,主要以單位藥為主。
我在治病時,每個病人都是經過三道手續加上脈診,再加上長期追蹤病況,才決定下什麼藥;通常是先開君藥,藥方決定好之後再開劑量來調整。所以,我看病人的速度很快,而且通常療效也不錯。
想要好好運用科學中藥,就要學會以「君臣佐使」的概念及架構來組方,這是大方向。科學中藥有「君臣佐使」,辨病論治也有「君臣佐使」,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就有不同的「君臣佐使」,而且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以及病程各階段,角色還可以互換。
譬如,當病人從醫師口中聽到自己罹患癌症時情緒崩潰,這時消弭病患恐懼,找到正確的治療之路,並介紹好的醫療團隊,「矯正訊息」是君;當患者安下心來,經過一段時間準備進行外科手術割除惡性腫瘤時,「外科手術」就成為君,「化療」是臣;而手術過後,「化療」卻成了君,這時「中醫扶正」成了臣。依此類推,科學中藥也可運用「君臣佐使」來組方,否則只是一位只會翻醫書的醫匠罷了。
*全方位思考的全人治療
雖然知道如何運用「科學中藥」來組方很重要,但畢竟不是百分百的治療手段。其他還有針灸、艾灸、按摩、導引、砭石、按蹻、病情解釋、衛教等。即使中醫師組方很厲害,將君臣佐使的概念發揮得很好,可能也不過將病因治療了30%,而一個很會向病人解釋的醫師,扮演「使」的角色將訊息傳達好也能達到30%的治療效果。其他別的中、西醫的治療手段,可能也佔了一部分療效。
因此,身為一位臨床醫師,在治療病人方面要學會做全方位的思考,將方劑學的「君臣佐使」概念擴而廣之,做為科學中藥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組方施治的思考架構,以及全方位及全人治療的工具,是對中醫藥學理論的補充、加強,使中醫更能順應時代潮流,為更多人接受,提供更有效的醫療服務,進一步發揮中醫的生命力。
【內文試閱二】
標:用君臣佐使進行中西醫整合
「君臣佐使」是整合醫療的工具。以「君臣佐使」的角度去看疾病的架構,可以看出各個致病因子扮演的角色,並以此進行歸納、反推,並非以「君臣佐使」概念去看個別的中醫或西醫,而是兩者在進行全方位結合後,以「君臣佐使」來看它們的關係及架構,並把它當成整合的工具,套用其上。
「君臣佐使」的配置有彈性,在某一時候西醫是君、中醫是臣;或者中醫是君、西醫是臣。這些都可以結合在一起,但重點是在「使」(佐比較少用到)。「使」的概念從方劑學來講,是達到病所或調和諸藥,而在這裡「使」就是疾病呈現的那一剎那!掌握了「使」,在問病人診的時候,才知道重點在哪裡。
*中、西醫的結合模式
中、西醫結合的模式有許多種。從大的架構來看,可有兩個模式:
一、中西各治,一先一後。先中後西,先中醫為主,西醫為輔;或是先西後中,先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急性病症如心臟病、需要開刀的病,當然西醫先,再由中醫處理。以中醫為主,偏向一些慢性病、平和的疾病,並以此施治。
二、中西合參。中、西醫合參有一個模式: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方式;或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中西醫同時治療。
中西各治之「先中後西」
不同時看中、西醫是中西各治的一般模式。例如,鼻子過敏的病人,可用「君臣佐使」來看,如是過敏性鼻炎,可先以中醫為治療為「君」,後再看西醫。病程拉長,且不是同時段進行。如果農曆秋冬是鼻子過敏季節。在此之前,先以中醫治療,也許花一、兩年時間治癒,則那一年的「臣」就不需要西醫了。或者,平常是用中醫在治療,但在急性發作(急性鼻竇炎)時,可以停止中醫,改以西醫抗生素治療。這時「君」是西醫。
從長程來看,中醫的調養、治療是「君」,但在偶然狀況下,如出現急性症狀,可能接受可能三到五天的西醫治療,讓急性疾病得以緩解,這時西醫是「君」。又如痛風,一般痛風都是急性發作,像顆不定時炸彈,無法預知發作時間。因此,如果痛風患者要進行調理、治療,平時以中醫調理或飲食控制來當「君」都可。
中西各治之「先西後中」
中醫有效,但急性病痛發生時,先採取西醫進行治療,再以中醫進行後續的調養。如痛風急性發作時,西醫有很好的藥──秋水仙素,病人吃了之後立即有效,不用忍受痛苦。這時再去找原因,立即處理,讓它不再發作。
從「標」「本」「緩」「急」來看病程,急症可以西醫為主,或標症以西醫處理;處理「本」、「緩」則用中醫。先西後中的例子還有外科性的股骨頸骨折。骨頭斷掉後,要馬上開刀,沒什麼好討論。盲腸炎也一樣,馬上開刀。中醫也有外科,但比較少見,通常在看皮膚病等。見血了、骨頭斷了都老老實實去西醫開刀。開刀後需要止痛,中醫可以用一些藥,加一些減少發炎及止痛的藥。止痛可由中、西醫一起來做。「佐」就是做一些復健,減少副作用。
中西合參
臨床常見的是在同一期間內,同時使用中、西醫進行治療。中醫處理的第一個方式:以中醫為「君」,「臣」也用中醫,如頭痛可以中醫針灸治療,同時吃中醫的藥予以治療,也可以西醫治療當「臣」。「君」是中,「臣」是中醫或西醫,「佐」是西醫或中醫,有不同的組合,基本上是二者合參。
1. 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組合
現在很多病都是中、西醫合參,最重要的是「使」這個角色。「使」的角色就是如何做出這樣的決定,不管你是用先中後西、先西後中或中西合參。「使」就是如何做出對病人最好的決定,發動者通常是病人,如果醫師可以向病人做出建議最好。至少病人在做這些治療的時候,醫師要知道何時去安排接受西醫介入,何時可以用中醫治療。
比較有經驗的醫師可以建議「使」的時機或何種模式,無論是先西後中或先中後西,甚至中西一起來。有時候西醫會薦舉患者看中醫。例如有位來自醫學中心的胰臟癌病患,腫瘤直徑四公分,胰臟即中醫所講的三焦,癌細胞已經擴散,很難醫。他去醫學中心就診,醫師告訴他:「你這情況無法開刀,唯一的治療就是做化療。」他做了一次化療後過敏,且因肝功能受損而全身起疹子,差點死掉。病人回家想了兩天,他對藥物過敏,也不敢再試別種藥又不敢再繼續打化療,於是回去對醫生說,不想再做化療,並問:「若不做化療會怎樣?」醫生回答:「照你情形估算,接下來是腹水腫,兩個月後就會死。」
病人聽到自己兩個月後就會死,很難過,剛好認識一個內科醫師學會的謝醫師建議他來找我。兩年後,他還活得好好的。癌症還在,但至少人還活著,沒事。他跟我說:「還好謝醫師有介紹你。」謝醫師就是「使」,建議病人來看中醫。這病人碰到困境、難題,如果他自己來求診,我也會跟建議他不要做化療,來看中醫,結果是謝醫生做了「使」的工作。
如果要講中、西醫結合,不管是中醫或是西醫,要知道整合是時代的潮流,醫生不能固步自封。以這個例子來講,病人如不聽勸,沒來看中醫,就只剩兩個月好活;又如果那位西醫心胸寬大一點,建議:「不妨去試試中醫。」而不是冷冰冰的「你只能活兩個月」,讓病人忐忑難安,不然也不會兩年後還對醫師講過的話耿耿於懷。
如果那位西醫心胸寬大,介紹病人向中醫求診,他就是「使」。「使」很微妙,但中醫、西醫都可扮演。這位病人病情稍好後,又回去看西醫,這次醫生建議他改服曾被他拒絕的口服藥,「吃口服藥試看看。」他遵醫囑改服口服藥後,反應較輕微,效果不錯。如果醫生一開始就建議病人改服口服藥,他就可以充當「使」的角色。
2.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組合
「使」很重要。古醫書上賦予「使」的功用是:調和諸藥、到達病所。如何讓中、西醫角色轉換,其中「使」扮演轉換的角色,主動去找到讓病人最有利的中、西醫治療方法。現在常常是由病人自己擔任這個角色,但常常會找錯方法或方向,所以應該由醫師主動做這件事情。這個不好掌握,醫師也需要多累積經驗,然後才有辦法做到。
上例中的「使」,初期由謝醫師擔任,後期則是由我擔任,對病人提出建議。他問我:「要不要打化療?」「我不會反對,但你應該去聽聽你原來醫生的建議。」因為他的病史、病情,在原來的醫生那裡有紀錄。待他病情穩定下來,擺脫了死亡的威脅後,我給他做一些建議:「化療藥繼續吃,醫生繼續看,影像繼續做。」
現在看到的情況,就是「使」的角色常是由病人在決定,有時也會讓「網路」擔任角色,而網路上的資訊常是錯誤或缺乏根據,病人易出錯,故「使」的角色不能由病人或網路來擔任,還是要由醫療團隊來擔任「使」。
這個「使」是動態、有彈性的,一見不對立即修正,不要被專業的傲慢壓制。醫病之間常是不對等的關係,畢竟缺少專業教育和訓練的病人哪會懂很多醫學知識,難怪醫師的心態常是驕傲的。預言病人只能活兩個月的醫師,大概轉身之後就將這句話忘記了,但病人卻將這些話牢牢記住,因此意志非常消沉,一直在想:「我只剩兩個月了。」如果醫師能以更包容、寬容的心態對待病人,就不會讓病人憤憤不平至今。
「使」有時要看醫師的修養,看醫生有無心胸。有此心胸的前提是基本上肯定、包容,並且正向看所有的醫療,才有辦法結合不同的醫療方法。這個「使」真的不容易,我常在做「使」的工作,就像「醫者,意也」這句話,雖有許多詮釋,但我認為應是「善用意也」,指醫師應善用意念去引導病人該怎麼做,「善用意也」就有「使」的味道,也有「到達病所」及「調和諸藥」的功用。有時醫師要帶領病人「到達病所」,但病人不一定願意去;要糾正他的一些毛病,他也不一定想被你糾正。因此,我們都要有所改變。
例如,未婚的一位乳癌病人,腫瘤從發現時的直徑三、四公分,一直長到七、八公分,卻因為很怕開刀,一直不肯去看西醫。他不信任西醫,卻很信任我。來看門診時,這位病人告訴我:「我信任你,我不想開刀,死了也沒關係。」我在仔細診視後,勸他:「妳一定要去開刀。」並且要了他的電話後,連絡我醫學院的同學,一位西醫外科醫師,請他務必打電話給病人,因為這是一條人命,如果有希望,就能得救。這位外科醫師向他解釋完後說,「這樣子應該可以活下去。」但他仍然不置可否。我後來又找了兩、三個人和他溝通,也沒有消息傳回來。
過了兩、三個星期,他又來看我門診。我看他的腫瘤在這八個月的空窗期中越長越大,想他既然說信任我,就再三勸他。幾個月後,他終於聽進勸了,還好癌細胞仍未擴散。於是立刻安排切除腫瘤的外科手術。開完刀後,他又來找我,說:「刀開完了,但我不做化療。」意態堅決,這次說不動他,但想想雖不做化療,至少腫瘤已切除就算了,不再勸他。我開藥讓他服用,讓他得到調養。至今他仍定時來看我的門診。
所有的醫學要綜合判斷:怎麼樣對病人好?怎麼樣才適合病人?我並非鼓勵癌症病人不做化療,以他的情況應該去做化療,我的同學也如此認為:「化療要做啊!有效!」但這個病人十分固執,也沒辦法再說服他,見他情況尚好,也就算了。醫師雖然常常要扮演「使」的角色,但有時卻不太容易說服固執的病人。
以中醫或西醫為主,是一個概念,無法永遠以一個標準來看。最重要的就是「使」的概念。我們如果將中、西醫結合,做出微妙的安排,就是把「使」扮演好了。
【內文試閱三】
標:用君臣佐使促進自我健康
運用君臣佐使的概念來照護健康,是一個全象的概念,其範疇可分為三面向:亞健康的病人、疾病的預防、健康促進。此概念也可以應用在對健康的看法上,如正面的人生觀、清爽乾淨的環境、定期定量的活動和飲食習慣等。身體的各個部位不會也不可能獨立運作,牽一髮而動全身,就像左右腳微妙的協同承啟才得以流暢行走。故我們在進行自我健康照顧時要領會此點,善用「君臣佐使」的經驗,儘量做到平衡、和諧。
臨床常可見到亞健康的人,這些人健康有問題,但還不甚嚴重,又可細分為需要治療及不需治療兩類。需要治療的人,我們能用中、西醫治療,用「君臣佐使」的概念來治病;不需要治療的亞健康人士可以學習用「君臣佐使」的概念進行健康照護,讓不懂醫學的人,也懂得如何照顧自己,而且讓有十大死亡原因潛伏因子的人,未來不要成為十大死因統計中的一個數字。
*癌症──兵臨城下,做好應戰準備
以連續38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來說,可說是現代人最大的生存威脅之一,平均每三個人死亡人口中,就有一個是因癌症過世;如果是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口,癌症死亡的比例更高達85%。
對於癌症的本質及中醫如何看癌症,中、西醫該如何聯手治療癌症種種,在本書第十六章有詳細記述及例子,但對亞健康人士如何應用「君臣佐使」概念,避免走上癌友這條不歸路,仍有踏實的作法。
按中醫來看,癌症就是「本虛標實」的具體呈現,臟腑各種虛,加上久瘀,碰到強大的邪實,猶如敵人大舉來襲,而我城防空虛,官僚習氣,軍士人手不足,後勤不暢,防禦工事破爛,甚至城堡本身搖搖欲墜,要如何應付兵強馬壯,邪氣逼人的強大敵人。
亞健康人士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定期追蹤,即早獲得敵軍情報,最好能從青萍之末判斷出風起的方向,為自己預留較多的應變時間;如果及早發現敵人,還可趁敵人大軍尚未集結之時,派出隊伍,對小股敵人進行殲滅戰,及早消弭禍患,此為「君」。此外,而在備戰之際,同時充實後勤實力,修補兵器、修復千瘡百孔的城牆、充實糧倉、聚集人口,對軍隊進行訓練,這些也是「君」。
此外,針對自己一些不好的時弊,如官員的官僚作風,政風不清,如久瘀之溝渠,上令如何下達?這時要清瘀,掃惡存善,將不好的風氣、流俗、習慣等掃除或清理,才不會成為敵人蹈虛而入的弱點,這是「臣」。
其他一些佐助、佐制之道,如安撫人心,做好心理建設,不要瞻前顧後,拿不起又放不下,首鼠兩端,最後顧此失彼抑制驚慌情緒,杯弓蛇影,自亂了陣腳;或是及早發現並消除隱患,清理城狐社鼠之流的混混、黑社會或可能為敵人耳目、引敵兵入關的吳三桂們。
當然,做好情報工作,了解潛在敵人動態,並對自己好一點,充實自己,並讓潛力盡情釋,做好拒敵於外的心理準備及動員,才是亞健康人士應對癌症大軍應具備的重要關鍵,也就是「使」。
有癌症潛伏因子的亞健康人士,可善用的君臣佐使概念如下:
君:定期醫療、好的生活習慣
臣:改善不良的習慣
佐:放下,勿掛念太多;小病就要看
使:對自己好一點;定期追蹤檢查
「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亞建康人士能夠循「君臣佐使」概念而採取行動,做好準備,強健身、心、靈,不但可除去癌症的威脅,甚至可以逆轉身體健康狀態,成為真正的「健康人士」。
【内文試閱一】
標:台灣科學中藥發展的隱憂
台灣自1995年將科學中藥納入健保給付後,科學中藥大為興盛,中醫藥界治療方劑從傳統中藥飲片,逐漸過度到以科學中藥為主。健保署每年支付的科學中藥費用高達約新台幣200億元,每天都有上百萬的病人在服用科學中藥,規模龐大,影響廣泛而深遠。
相對於台灣蓬勃發展的情況,中國、韓國、日本等地使用科學中藥的風氣不如台灣普及,市場仍相對封閉,台灣儼然成為科學中藥臨床經驗最豐富的地區。美中不足的是,台灣的中醫學界缺少標準化的科學中藥教學課程,甚至連一本討論如何以科學中藥開處方藥的...
作者序
【推薦序一】
以本書為使
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圖書館長)
中醫流派眾多,在不同時代、地域、病家特質與各種醫療體系的影響下,持續發揚轉變。其中,「君臣佐使」是近年常見於組方配藥的概念,今日欣見許院長新作,毫無保留地分享他運用「君臣佐使」整合龐大複雜臨床與研究經驗,由宏觀角度融入病程與診療邏輯、科學中藥運用,以及中西醫療整合、全人治療的心得。同時,考量到廣大讀者需求,也將其妙用推廣到日常保健。無論是對臨床醫師、中醫藥研究者或是大眾保健,本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引領進入中醫殿堂
幾年前我曾訪談許院長關於SARS的治療心得,談及當前中西醫如何平衡合作而非對抗的重要性,就曾聽院長談過君臣佐使的意涵。身為人文社會研究學者,我有幸提前閱讀本書,謹此提供兩個想法,從我的研究經驗闡述本書中一再強調的關鍵「使」,為讀者再添一點閱讀線索。整體來說,我認為人文社會領域與當前中醫發展都能獲益於本書著重「使」的「引經」與「調合」思維。
一方面是「引路」面向。院長指出,身在中醫界的他,為我解釋這些中醫思維,就是一種「使」的展現:引領門外漢的我一窺中醫堂奧,讓我能夠更理解中醫。相對地,我的研究也嘗試引介中醫思維進入人文社會領域。當代人文社會學科也如同西醫一般,由西歐社會文化發展的實證科學主導,但近年已開始探索如何引入不同文化與知識體系的思維,平衡單一實證觀點。我嘗試藉由人社角度探討君臣佐使的案例,也企圖把研究當成一種「使」:將蘊含中醫概念體系的平衡思維帶入當代人文社會思維的引路實驗。
*調合實證醫學與全人中醫
另一方面,我從科技與社會研究角度長期觀察台灣醫療與知識體制變遷,認為當代中醫發展需要審慎探索「使」的「調合」意涵。數百餘年來,中醫在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和各地發展中,在西醫的影響下,歷經各種參考、禁止、整合、併進與同化的互動模式。
以台灣來說,在政治、專業與法制的對抗外,臨床上雖偶有合作的嘗試,但多以實證醫學的實驗比較法為對話基礎,缺乏較宏觀的方法取徑;甚至在專業、教育與研究體制上,流派眾多的台灣中醫也逐漸趨向模仿西醫標準化、單一化體制發展。這在當代實證化專業、教育與研究現實當然有其便利之處,但對帶有完全不同世界觀與身體觀的多元中醫而言,喪失彈性與多元調合的法門,無異削足適履,不盡然是好事。
相較於此,本書以君臣佐使為方法,具體提出面對中藥科學化(第三部分)與臨床西醫為主(第四部分)的中醫調合經驗。我的一點心得是,如何推而廣之,再從宏觀面向思考中醫如何在專業、教育與研究體制上與西醫調合,如何與各流派取徑調合,而非一味模仿、套用西醫體制。這些是本書較少著墨,卻相當值得探索之處。或許這也是本書能更宏觀地啟迪中醫發展的「使」的妙用。野人獻曝,謹此供關心中醫的你參考,一同思考中醫的未來。
【推薦序二】
大醫治病,必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黃怡超(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欣聞許中華教授再出新作,做為多年好友與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同事的我,甚為欣喜與感佩。
許醫師出身家學淵源的中醫世家,他的祖父許丕典先生在日據時代從台灣赴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即現今上海中醫藥大學前身)求學,1931年取得上海衛生局頒發的中醫師執照,而後回台懸壺行醫,受惠者眾。而許院長在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畢業後,取得中、西醫師執照。於西醫內科專科醫師後,執業中醫,並籌設衛生署署立臺北醫院中醫科,而後轉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醫院醫務長,進而升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多年來,其門診病人眾多,口碑甚佳。
*臨床、教學、研究三足鼎立
不過,即便臨床工作繁忙,他仍孜孜向學,先後取得中國醫藥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我有幸擔任其博士論文口試委員,對他從事減重的中醫藥臨床試驗研究甚為肯定,臨床研究在收案、執行上必須克服許多困難,他仍堅韌完成研究,並將結果刊登著名的國際醫學期刊,展現「醫師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的能力,而後成為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助理教授、副教授,而後升任教授,一路走來,除研究論文質量皆佳以外,在臨床診療、教學與研究三者更難能可貴鼎足而立,加上行政能力優異,是中醫界的棟樑。
令人敬佩的是,許醫師在學術成果精湛外,並頗具佛心,對成癮、愛滋或癌症病友親切醫治,協助組織病友會照護,鼓勵患者透過經驗分享,對抗「難、重」病症,走過陰影難關,誠為「大醫精誠、徽音累屬」。
同時,撰寫兩本科普著作宣揚中醫,2015年出版的《脈的禮讚》,是以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二部)的「脈證論治」精髓,加上多年的臨床經驗與體會闡述把脈的底蘊要義。
*中西醫合參的整合精神
本書有感於「病人並不會照著教科書生病」,從《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經典出發,以深厚的學術造詣與臨床效驗,闡述脈證合參、理法方藥、君臣佐使配伍、融會貫通傷寒、金匱、內經、神農本草經等一脈系列中醫經典,不拘泥文字,靈活變通,其更以「中西醫合參」的精神,把握中醫藥精髓,體認西醫藥特色,為整合醫療及提供病患更好的療護而著書立說。可謂「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佳註解,是為之序。
【導讀】
全方位治療與整合的醫道
許中華
幾年前寫完《脈的禮讚》一書,讓自己在中醫診斷疾病方面,做了一些心得與整理。中醫的核心是 「辨證論治」,原本想 「脈證」是辨證的核心,有了脈證的論述,「論治」自然水到渠成,但是臨證時發現,各家論述不一,甚至不同時期、中醫西醫、病前病後、預防康復、食療養生、針傷內科、傳統現代、扶正祛邪等等,常是百家齊放,各種論法見解,很難整合歸納。
所幸,自己這些年來受過完整的西醫訓練,雖然行政與教學滿檔,從沒停止過臨床跟病人的看診服務,扎扎實實累積了些經驗。我覺得 「論治」當從療效出發,應包容、整合有益於療效的各種方法。雖然有了此概念,但是還不知如何做有系統之論述。
直到有一天,為年輕醫師教學 「科學中藥」如何開立的觀點時,細嚼 「君、臣、佐、使」四個字,這些年來的障礙豁然而解,如獲至寶。原來君、臣、佐、使就是整合各種觀點的「論治」之道,君臣佐使有其全新的詮釋,不只是論治之道,更是「全方位治療」及 「整合醫學」 之道。
*向病人學習整合
書寫本書的動機,也來自臨床時看到病人的情況,向病人學習後產生的一些心得與想法。
在臨床看診經驗漸漸豐富後,我注意到有時不同的病患雖有同樣的證候,為什麼施以同樣的藥方,有的病人療效好,有的病人療效卻比較差?累積多次觀察後,我歸納出兩個重點:
一、 整合越成功,療效越好
譬如,有一位癌症病人來看中醫內科門診,我會視他的證候開科學中藥給他服用。但我得知他同時接受針炙治療,並且定期去醫院接受化療。為了早日康復,他改變了以往隨性的作風,早睡早起,作息規律,每天認真地運動健身。
此外,為了求得精神上的鼓勵或上天的庇佑,他不但參加了病友支持團體,和病友交流經驗,相互鼓勵,還常去寺廟、佛堂拈香禮佛,接受宗教的撫慰。有一天,他的病好了,身體康復了,我就不能說這全都是我的功勞,因為療效是來自於各方的通力合作,包括病人自己的意志力和努力,而不是只有在看門診過程中得到的治療。
總之,不管是西醫的化療、中醫的處方和針灸、病友團體的支持、重新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整合醫療做得越好,療效就越好。大部分成功戰勝疾病的患者,都是因為做到比較完整的醫療整合。
「整合」並非專屬於醫師的工作,病人應主動參與。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醫師雖是專業人士,但許多身體反應,如疼痛、不適、失眠等,都是病人自己在承受及感覺。患者可能還接受了其他醫師提供的療法(如針灸、穴道按摩等)及處方藥(安眠藥),接受這些治療後的反應訊息,也可以提供給醫師參考。
病人主動參與治療,會對醫師的「整合」有所助益。在看病的過程中,療效較好的病人大部分都參與了治療,他們會主動和醫師講自己的病情,而且在病後進行生活起居的調整及飲食調理。
有位莊姓肺癌病人早年是警界精英,見多識廣。他曾在警察專科學校任教,擔任科系主任。長期工作繁重,十分忙碌,身心俱疲。有天,在體檢時被診斷出肺癌後,他馬上辦理退休,專心治病,調養身體,不再操煩忙碌。他迅速改變生活作息習慣,放慢步調,固定運動,時常去爬山,還培養了攝影的興趣。
這是個意志堅強,自我管理能力很強的病人,對自己的病情和情緒都掌控得非常好,隨時針對身體狀況進行調整,如果感到不對,甚至出現某些證候時,會馬上跑來看診。他向醫師說明病情時,條理分明,十分清楚。綜合他報告的病情,加上脈診所得,醫師可以馬上進行針對性的治療,讓他儘量保持在健康狀態。因為他主動參與了整合性的醫療過程,使得預後的效果十分良好。
醫師若將病人提供的訊息整合進整體治療的考量中,能獲得較佳療效。但在整合的工作上,醫師的角色最重要。在許多成功的病例中,不管是中、西醫,醫師除了自己在處理病情時獲得的資訊外,也要能接受病人在他處就醫得到的醫療資訊,不要排斥或摒棄。
此外,病人參與的整合醫療也很重要。在台灣寬心癌症關懷協會(以下稱「寬心協會」)中,我看到許多癌症病人在主動參與訓練課程後,康復比較快,復原情況也比較理想的實例。
二、 整合需要好工具
病人可在醫師的指導下參與整合,而醫師需扮演主動整合的角色。因為:病人並不會照著教科書生病。
現代醫學主流的西醫,其培養及訓練固然很專業,但因為分科精細,有其局限,判斷病情的層次被窄化了,大多數的醫師只注重做好自己那一部分工作。例如,西醫的內科醫師往往只管內科這一塊,如果內科下有更精細的分科,他可能只會關注在自己的分科上。而來自各處的病人,卻有各種狀況及證候,醫師可能一時無法明快地決定病人是屬於哪一科的病患,並有效率地展開治療過程。
中醫傳承長遠,傳統中醫師多半一身多技,但隨著歷史演進,也發展出側重點不同的學派。因傳承不同,有人擅長以針灸或砭石去疾,有人習慣以湯藥治病,還有利用導引或按蹺(推拿)來紓解病痛;精於針灸者會想用針灸解決所有病痛問題,或者擅長用藥的中醫師傾向於以藥來治療一切疾病,改善證(症)狀。但這些醫療理論及治療方法,多是為了解決某個時空環境下的疾病、疫癘(瘟疫),要做到「放諸四海皆準」,確實有其困難。
時代不斷發展,現在各種訊息更開放多元,比起以前的中醫師,現代中醫接受了許多新知識,尤其是對西醫為主的現代醫學了解更深,包括各種與時俱進的醫療設備與技術,如治療癌症的化療新藥不斷推陳出新,強調自然與生活結合、回歸自我療癒力的「自然療法」等大行其道,各種氣功、導引及運動,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令整合的規模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龐雜,彼此之間的關係更是複雜萬分。
在全方位治療或整合醫學領域中,最重要的是「視野」──即透過訓練和經驗,以宏觀的角度看清病的因果,以及影響這疾病發展的所有因素。整合醫學雖是大勢所趨,但在缺乏有效的架構及解析工具下,這變成了一件複雜、浩繁的工程。
身為一位醫者,在對所有影響疾病的因子進行整合前,除了必須具備醫學基礎及概念,擁有一些臨床經驗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有效的方法。我認為,整合醫學也一樣,一定要有讓醫者可以有效處理龐雜資訊,有架構可依託,有規律可循的一個好工具。
在臨床治療病人和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生涯中,面對浩瀚如海且不斷增加的訊息,我常想,如果有一套有效的工具,將中醫所有的理論、知識、內容、想法等訊息都套進來,讓醫者能夠透澈地、明晰地了解所有造成疾病的因果及影響因子,那就太好了!
*「君臣佐使」是最好的整合工具
後來因教學需要,我開始結合理論與臨床,研究將「君臣佐使」的方劑學原則應用在科學中藥上。再次重讀《帝內經》中講五運六氣的〈至真要大論〉時,看到岐伯回答黃帝有關於方劑制藥之問,提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處方用藥規則時,忽然被觸動,一個念頭冒上來:「為什麼不將君臣佐使的概念也應用在中醫臨床治療、組方,甚至整合性醫療上?」
有此一念,馬上從此觀點仔細思考,無論從宏觀或微觀的角度,不管是全程治療或全人治療等,我發現從辨證到論治,大部分都可以套用「君臣佐使」的原則。我太高興了,如果將此原則擴而廣之,傳統中醫的脈絡將更清晰,理論架構會更堅實,內容可以更縝密詳盡,可以藉此幫助學習中醫者能更有效率的辨證論治,也讓治療更有效,病人更健康,及早擺脫病痛的困擾。
若能做到,那就太棒了!
本書將「君臣佐使」的概念進行更大範圍架構化,起源就在:想要有效的治療病人。在對病人的情況依「君臣佐使」原則進行診斷,分出主、次病因等致病因子後,再應用「君臣佐使」的架構「論治」,針對主、次病因進行治療。
「一法通,萬法通」,既然中醫的核心──「辨證論治」都可以用「君臣佐使」原則來架構、剖析,以求治療更全面、更有效,那範圍更廣的全人治療、全程治療、整合醫療,每一層次也都能用「君臣佐使」的視野來觀察與架構。
我衷心希望,將「君臣佐使」擴而廣之後,能對中醫理論做出更大的詮釋,更有效率地發揮在臨床上,教育出更多優秀的中醫師,為疾病所苦的病患提供更多幫助,也好像為自己這些年來迷航於「全方位治療」及 「整合醫學」的自己,找到明燈。
【推薦序一】
以本書為使
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圖書館長)
中醫流派眾多,在不同時代、地域、病家特質與各種醫療體系的影響下,持續發揚轉變。其中,「君臣佐使」是近年常見於組方配藥的概念,今日欣見許院長新作,毫無保留地分享他運用「君臣佐使」整合龐大複雜臨床與研究經驗,由宏觀角度融入病程與診療邏輯、科學中藥運用,以及中西醫療整合、全人治療的心得。同時,考量到廣大讀者需求,也將其妙用推廣到日常保健。無論是對臨床醫師、中醫藥研究者或是大眾保健,本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引領進入中醫殿堂
幾年...
目錄
源起 全方位治療與整合的醫道
第一部分 妙用中醫傳承寶藏
第1章:老祖宗的智慧
第2章:傳統的君臣佐使
第3章:君臣佐使的宏觀化
第二部分 辨證論治與君臣佐使
第4章:人為何會生病?
第5章:全方位釐清病因
第6章:病因病機與君臣佐使
第7章:診斷與君臣佐使
第8章:「使」在診斷中的妙用
第9章:治療與君臣佐使
第三部分 科學中藥與君臣佐使
第10章:科學中藥的興起
第11章:科學中藥與君臣佐使
第12章:用君臣佐使組科學中藥
第13章:科學中藥的「使」
第四部分 整合醫學與君臣佐使
第14章:整合醫學與君臣佐使
第15章:中西醫整合與君臣佐使
第16章:癌症治療與君臣佐使
第17章:全人治療與君臣佐使
第18章:全程治療與君臣佐使
第五部分 用君臣佐使照護健康
第19章:亞健康人士的救贖
第20章:一般人也能努力預防疾病
第21章:促進健康的養生概念
後記 關懷是最好的良藥
源起 全方位治療與整合的醫道
第一部分 妙用中醫傳承寶藏
第1章:老祖宗的智慧
第2章:傳統的君臣佐使
第3章:君臣佐使的宏觀化
第二部分 辨證論治與君臣佐使
第4章:人為何會生病?
第5章:全方位釐清病因
第6章:病因病機與君臣佐使
第7章:診斷與君臣佐使
第8章:「使」在診斷中的妙用
第9章:治療與君臣佐使
第三部分 科學中藥與君臣佐使
第10章:科學中藥的興起
第11章:科學中藥與君臣佐使
第12章:用君臣佐使組科學中藥
第13章:科學中藥的「使」
第四部分 整合醫學與君臣佐使
第14章:整合醫學與君臣佐使
第15章:中西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