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邂都市》藉由獨特的經書摺裝幀設計,讓兩大章節〈共生的都市學〉與〈江戶東京的脈絡〉於閱讀時,讀者猶如欣賞卷軸般,隨畫面展開今昔對照,體會團紀彥觀察古今都市的多元採集心得,繼而印證團紀彥的設計中心思想「共生」:善用既存資源與時空,絕不斷然切割空間與歷史和大自然的連結,持續對話,珍惜並運用現有資源,創造出嶄新的解決方案。
團紀彥建築師以第一人稱角度敘說其觀察及空間規劃的重點。收錄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改建工程、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京都西京極運動公園、表參道Keyaki大樓等知名作品的規劃背景,是一深入了解團紀彥建築及都市規劃設計思想的專門讀本。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團 紀彥
建築師/都市計劃專家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一九七九年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系畢業後師事槇文彦建築師。一九八二年同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一九八四年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代表作品為日月潭風景管理處、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改建工程、日本橋室町東地區再生計劃「COREDO室町大樓」、表参道Keyaki大樓等等。二◯一六年起就任青山學院大學綜合文化政策學系教授/都市學專任。
譯者簡介
龍國英
建築師,旅居日本三十年。長年參與創意策劃、執行溝通整合的工作,範疇由日常生活文化到構思整體都市未來結構。現任日商「龍國英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忠泰集團顧問。曾任高松伸建築設計事務所台灣所所長,台灣土地開發公司顧問,璞園建築團隊顧問,2535雜誌首席顧問。為《建築家安藤忠雄》中文版譯者,並著有對日本文化深度的在地觀察評論《龍國英的生活發現》一書。
編者簡介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二〇〇七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由忠泰集團成立,以建築、藝術與文化為切入角度,全方位創造優質生活空間,將關懷的主體由小眾環境,拓展到群體環境建構的理想狀態;目前以「明日博物館」、「都市果核計畫」、「忠泰建築學院」、「忠泰美術館」為四大核心計畫。
我們期待透過型態各異的行動,與人們共同打造一座充滿創造力與凝聚力的城市。
章節試閱
共生的都市學
2 洄游魚與非洄游魚
「全球化」這個詞彙開始褪色,想來是因為這個問題的設定本身,已經開始讓人覺得不足以採信了。與其從在地角度看待事物,不如以全球化角度來看世界的這個觀點,雖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真理,但如今我感到這個根深蒂固的信仰正在開始崩解。即使是從發生於在地的現象中得出一種普遍性,卻仍然無法以全球化視角來說明每一件當地的事物。我們應該格外注重存在於不同領域中的個別文化和地域性,以及它們所發展出來的特色與問題,不要因為被擴大解釋的全球化幻想而遭受輕視。
以生存在地球上的魚類為例,世界上的魚類大致可分為像是鮪魚或是鰹魚這種周遊於地球上的洄游魚,以及只生活在半徑十公里方圓內的在地生根非洄游魚兩種。人類則是一種定居於特定地區的生物,某種定義上,人類可以被歸類為一種非洄游魚,但又因為具備跨越地域遊走世界的能力,可大範圍地透過網際網路與定居地以外的人們進行交流,所以也算是一種具備洄游魚個性的生物(圖14)。特別在金融、國際企業以及當代藝術的領域中,這種洄游特質更加地被突顯。大部分世人都認同這對世界帶來非常巨大的影響,但僅僅如此就對於在地的相關事物給予過小評價、過於強調地球村是唯一共有的居所、這世界上只剩下鮪魚跟鰹魚,也未免走得太過偏激。因為洄游魚在洋流中隨波逐流,並不固定棲息於特定礁岩上;牠們會與特定海域產生關聯,僅限於當中某處礁石棲息著可供獵食的一整群小魚之時。非洄游魚並不依存於洋流,而是與各式各樣的礁岩成為生命共同體度過終生;颱風來的時候就往深一點的地方或是岩石的下面躲藏、等待風暴過去,這種習性終究是與該特定場所有著切割不了的關係。就算如此地具備了完全相反的兩種習性,但不管是何者,都是在海洋中一起生活的魚類,而非兩種不同的生物。而這兩者的世界也有著緊密的關係,更有許多過渡型態的生態存在於其中,無論是洋流還是礁岩,少了其中之一,雙方都無法存活。因此如果我們只承認其中一方,就像是否定了這片海洋的存在,那將帶來所有魚類都無法生存的結果。二十世紀就如同這兩種魚類一般,是個充滿意識型態糾葛的時代。換個角度來看,這兩種魚類的類型不也象徵著人類彼此之間對立的時代?托洛斯基、史達林、切・格瓦拉以及卡斯楚之間的對立等等,也可說是來自相同的例證。我們需要從獲得的教訓中體認到人們多樣的個別性、回歸原點,認知到各種魚類都需要各式各樣的洋流與海中的浮游生物,同時也都需要從不同的礁岩中獲取礦物質養分,還要具備一個基本認知:即便今後的海洋開始發生全球性的變
化,全世界的魚類依然會本著各種生存本能與智慧,在適應過程中強壯地存活下來。建築與都市設計的領域在這一百年間,由於一種叫做現代主義的全球化概念,不論成敗地徹底改變了全世界的城市。如今的我們,不應再像是要從全球化再走回在地化那樣,繼續過去的那種單向順流地思考,而是逆流地面對這股力量,從各自的在地元素當中醞釀,尋求出一條可以通往每個世界的新道路,我認為這才是更有意義的事。
江戸東京的脈絡
1 澀谷車站與多向路口人行穿越道
為何多向路口人行穿越道人這麼多
我在很久以前曾聽說過,澀谷車站的多向路口人行穿越道(圖1),常讓來自海外的遊客感到稀奇,造成許多話題。可能因為我在學生時代時常行經這裡的關係吧,我其實對於為什麼會是這種規劃才更是感到好奇。即使如此,每次都有千人左右同時橫渡的這個多向路口,在海外相信也是少見吧。就像我們已經習慣了這個路口一樣,被埋沒在眾多日常瑣碎中的日本人,說不定也因此,看不到整個城市早已陷入了加拉巴哥現象(Galápagos syndrome)(譯註一)當中?同樣的道理,我們到了海外,對於外國人的一些「理所當然」之事,也時常感到驚訝與新奇才是。旅行之所以有趣,也許正是這個原因。當我們被問起為什麼會有這樣跟那樣的現象時,至少都能以容易理解的例子或小故事向對方說明。經過我詳加觀察的結果,關於澀谷車站以及它前面的這片多向路口人行穿越道,我的理解如下。
譯註一=日本社會用語,係指在孤立的環境下,獨自進行「最適化」,喪失和區域外環境的互換性,最終陷入被世界淘汰的危險中。
這裡真的是一座車站嗎
澀谷車站是由六家鐵道公司共構的車站。從建造初始至今,不曾見過其最終未來願景圖。舉例來說,就像是由貍、狐狸、兔子及鼴鼠在山谷般的坡道邊各自築巢。若將銀座線比做鼴鼠,此處就像是鼴鼠巢穴般罕見地自堤防的中間探出頭來。由於位處一樓的谷底沒有任何鐵路經過,大家都從這裡出站,造就了這個好似月台延伸的多向路口斑馬線。各家鐵道公司汲汲營營地構築著自己的巢穴,看似很有效率,卻無法像一個車站般運作,讓人覺得這裡根本沒有站長。而使用者又與這些巢穴的主人不同,必須通過多家的地盤。因為沒有站長,這裡就像是一個沒有中心的車站,得不停地上下移動,沒有一個共有空間。恐怕車站外面這個多向路口,勉強算是唯一的共有空間。像新宿車站,在平坦的地面上集結數條鐵路,故可擁有平行的月台,不需爬上爬下就能抵達出口或進到站體大樓。但澀谷站人群分散無法設計成多向路口、需爬上爬下是因為地形限制的緣故。如果不這麼做,一樓的「谷底」將會造成人群的壅塞。這裡,不是「一座車站」,而是「如六隻動物的巢穴,恰好集中在一處的六座車站,永久持續地進行生成變化現象的代謝主義象徵」。
共生的都市學
2 洄游魚與非洄游魚
「全球化」這個詞彙開始褪色,想來是因為這個問題的設定本身,已經開始讓人覺得不足以採信了。與其從在地角度看待事物,不如以全球化角度來看世界的這個觀點,雖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真理,但如今我感到這個根深蒂固的信仰正在開始崩解。即使是從發生於在地的現象中得出一種普遍性,卻仍然無法以全球化視角來說明每一件當地的事物。我們應該格外注重存在於不同領域中的個別文化和地域性,以及它們所發展出來的特色與問題,不要因為被擴大解釋的全球化幻想而遭受輕視。
以生存在地球上的魚類為例,世...
作者序
出版序
城市包含了一切;它將所有獨立的個體聯結起來,使其產生關係,而城市的本身也因為這些關係持續演化。城市是有機的,在各種作用力量之下,不斷變形,成為社會集體意識的物化,回應著我們各式各樣的想望。
團紀彥建築師在他熟悉的建築專業領域之上,以充滿著好奇心的姿態,在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城市空間中,挖掘出那隱藏且出人意料的淵源與涵構。本書《覓邂都市》的內容猶如一幅精緻的卷軸,隨著畫面開展,新意接連不斷,細膩描繪出各種城市的樣貌。在作者團紀彥多元的都市採集中,蘊含著許多邀請我們從不同角度思考一座城市的眾多線索。無論是互利共生的概念,與對象持續對話保持友好關係;抑或是在進行建築規劃時,不全盤否定過去,而是珍惜現有資源、加以運用,創造出新的解決方案,都引導著讀者層層剝揀隱藏在每一條街道巷弄裡,長久以來因為時光流轉變遷,而累積的記憶。在此,時空交錯縱橫,打破了既往唯一線性前進的慣例,城市的未來在那古老的過往和歷史之中,重新甦生。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秉持著一貫的信念,藉由與眾多建築師及都市規劃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逐步深入探索城市的未來。本書作為忠泰基金會將持續出版的「都市學」系列專書之一,具體展現此書系的目的:透過多元且具深度的觀點與論述,探究都市;與建築師及創作者共同展開對於城市的思索,爬梳釐清都市的各種可能性。
相對於亙古的城市文明,人類的存在僅是吉光片羽。我們衷心期待,這些對於都市充滿熱情理想的專業者們所提出來的心血結晶,呼應著我們對於未來的許諾,協力共同成就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李彥良
序言
都市就如同一個常有新的段落加入、千變萬化沒有結局的故事。有時若隱若現地看到了故事的脈絡,轉眼瞬間卻又迷失了方向;我們總覺得似乎是被一種以日常生活為名的地形或森林所掩蓋,對此感到習以為常,卻更像是無計可施。為了尋覓一處可以好好眺望這座城市的山丘,今天的我,依然會循著未知的小路走去。
本書是二〇一六年的春天,我開始任教於青山學院大學綜合文化政策學院期間,根據「都市」這一門課程的內容所編寫的。青山學院大學的青山校區地處非常方便的區
位,從這裡只需徒步幾分鐘,即可抵達東京市中心的表參道、明治神宮以及澀谷車站。光是在附近走走,就能意外地發現到一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可以用來理解城市的小線索。從過去到現在,我身為一名建築師往來國内外許多地方累積的實務經驗,讓我或多或少體驗到了每個城市及自然環境擁有各自多元性的豐富歷史,伴隨各個故事,環境會一起產生不一樣的轉變。青山學院大學綜合文化政策學院是文學院,與我曾任職的東京工業大學建築系所要求工學院的各種專業教學,具有完全不一樣的著眼點。我所能做的,就是與學生們一同從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街廓開始去思考,然後去觀察世界的全貌。一個以東京青山作為出發點的城市探索,我將其命名為「都市學」。而我期許本書能夠成為探索都市學起始的第一步。
一九五〇年時全世界還只有二十五億人口,時至今日人口已達這個數字三倍的七十五億;從過去每三個人之中一人為都市人口,現已變成每三人之中有兩人集中生活於都市中,也就是說,世界的都市人口在過去七十年間已成長了六倍之多,是人類過去歷史從未有過的經驗。全球最大規模、每天有三千八百萬人生活在此的東京首都圈,瞭解其蛻變的過程,不僅是對於東京本身,相信在未來對於日本及全世界的其他城市而言也是有相當的助益。「都市學」就如同從日常當中翻看我們所處城市中所得到的種種,希望能重新還原給都市的未來發展。本書《覓邂都市》的架構,是由〈共生的都市學〉以及〈江戶東京的脈絡〉的兩篇理論為基礎。前半部的撰寫靈感來自東京的「都市論」,後半部則是採擷了江戶時代東京城市發展的數條脈絡,在書籍裝訂方面下了統整為一的工夫。本書雖非特定專業論述的學術著作,但如能藉由本書的出版多少喚起各界對於城市發展的關心,是為心中所盼。此外本書的製作過程
中,包含了江戶東京的兩則寓言插畫是委請榎本光達了壹先生繪製,中文版翻譯由龍國英先生協助,書籍的裝幀和編排等平面設計部分,則是委託平面設計師加藤亮介先
生,以及BXG株式會社的李章聖先生與林唯哲先生協助製作;而編輯作業,則是由邱曉慧小姐以及廖宜斌先生協助完成。最後,非常感謝在整個成書過程中提供協助的諸位先進,特別要感謝臺灣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先生,以及許昕小姐、黃姍姍小姐在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此由衷表達我的誠心謝意。
團紀彥
覓邂都市緣起
現在整個世界都因為區區只有在顯微鏡中方能看到,一個細菌一千分之一大小的病毒而造成社會、經濟、宗教等各個層面的活動無法正常運行。而每天被報導世界確診病例是否達到多少萬人的關卡,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早日結束抗疫戰爭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但就在面對眼前報導讓人恐懼的狀況下,有趣的是讓我想起覓邂都市這本書中所提到分隔.同化.調停的這一段,雖然是比喻都市空間中存在相異特質的兩種區域之間關係的處理方式,彷彿是在告訴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思考:這真的是一場戰爭嗎?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冷靜思考如何和冠狀病毒的相處之道,而不是一味地絞盡腦汁將冠狀病毒視為殊殺毁滅的對象,不是論誰勝負而是否應該思考與病毒共生的可能性。
病毒與城市看似生物學與都市設計學完全無關的領域,有趣的是一個在顯微鏡下才能找到的病毒, 卻能讓百萬城市封城,國家之間的鎖國,所以並非是以單純因果關係的邏輯推理而能計算出來。本書中提及1+1=3亦是用城市空間的調停之圓,來提醒我們由信奉多神教而在短時間改變成一神教信 仰的羅馬帝國影響人的思維模式。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期,花費了二千多年的時間才發展出500多種不同種類的稻米,其中有含葉綠素多的綠米,擁有果香的紫米和有豐富礦物質 及維他命的黑米,卻因為近代化的過程中,在天皇一神教信仰的影響下在短時間內只留下了白米飯的品種。如此否定甚至毀滅他者來鞏固自己存在的思考模式的疑慮,也是本書中重複地提起對「多元性(diversity)」認同的重要性,透過都市中存在的江戶時代以來的「人性.人心.人體」所帶來眼前呈現的各種城市面貌。
回想當初受團紀彥邀請來一同完成這本為青山學院大學的學生們所讀的課本時,特別討論到要有別於當下硬要將一個活生生的城市分門別類出來所謂的「都市設計(Urban design)」,稱為「都市學」。我則認為是要學都市,從都市的各個層面裡探索出自己人生的意義,因而將此書取名為「覓邂都市」,將自己和城市劃上等號。記得之前看了一個影片,是一位藝術家談到她的創作對象是另外一個在顯微鏡下的細菌,它的名字叫粘菌。影片中的一個實驗,她邀請粘菌去探索覆蓋粘菌愛吃的燕麥領域。她將燕麥用分枝形狀的格局分布。從那裡粘菌每發現有食物的節點,它就形成了一個連結,並保持覓食。 實驗的26小時後,它在不同的燕麥之間建立了相當堅定的網絡。 這乍看之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直到我發現一開始和覓邂都市的封面圖片很像,在中心的燕麥代表東京市中心, 和周圍的燕麥是地鐵站。粘菌已複製了東京的交通網絡。 這是個相當複雜的、花費時間推移的系統, 由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和社區住宅開發而發展而成。 有趣的是我們人類花了超過100年才做出來的成果, 而粘菌僅僅用了一天。
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原始單細胞生物,無法將所有資訊集中收集後,經過思考器官再做判斷的細胞,卻能與其他成千上萬的細胞連結在一起,全部共用一個細胞壁。當粘菌發現食物時會伸出觸手並變形地移動整體,在捕獲食物時用酵素分泌消化的營養,經由細胞核相互連貫的網路同時輸送到分布各地的細胞,所以在一個空間裡聯起分散的各個地點之間,如何計算最高效率路徑如此讓電腦科學家煩惱的問題,卻讓一個沒有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粘菌輕而易舉地找出解答。讓我不禁聯想到書中提到的代謝派所闡述的「共生論」,不論是黑川紀章所謂的多元世界建築,或是槙文彥的群造型論以及部分自律性等相關多元都市觀,都似乎可以感受到從粘菌生物中產生出來的一種知性。如此知性的思維模式,應該就是源自於佛教華嚴經中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緣起思想法,所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地,本書裝訂成折疊式的佛經(笑,合掌)。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論輕重大小都是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世界一般,謹希望讀者在感受到本書中所提到各式各樣隱藏於城市角落的任何蛛絲馬跡,緊密地與碩大的都會相依相存的同時,能每天花點時間在生活的城市中放空自己,放眼不經意的腳下,如同粘菌尋覓串連出屬於自己所愛的城市輪廓。
2020年7月吉日
龍國英
出版序
城市包含了一切;它將所有獨立的個體聯結起來,使其產生關係,而城市的本身也因為這些關係持續演化。城市是有機的,在各種作用力量之下,不斷變形,成為社會集體意識的物化,回應著我們各式各樣的想望。
團紀彥建築師在他熟悉的建築專業領域之上,以充滿著好奇心的姿態,在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城市空間中,挖掘出那隱藏且出人意料的淵源與涵構。本書《覓邂都市》的內容猶如一幅精緻的卷軸,隨著畫面開展,新意接連不斷,細膩描繪出各種城市的樣貌。在作者團紀彥多元的都市採集中,蘊含著許多邀請我們從不同角度思考一座城市...
目錄
共生的都市學
出版序
序言
都市與自然的認知模式
共生論
1 共生思想的族譜
2 洄游魚與非洄游魚
3 分界線與共生的概念
4 分隔・同化・調停
5 共生建築的實例
以料理説明的都市學
法式馬賽魚湯
咖理建築論
玉米
配膳
市場
江戸東京的脈絡
1 澀谷車站與多向路口人行穿越道
2 日本的兩種森林
3 山手及下町
4 江戸為何不是棋盤式規劃的都市
5 日本的混亂街景
6 世界最大的都市圈
7 自江戶時代起人口密度即高居不下的東京
8 現已消失的東京三大貧民窟
9 澀澤榮一與彈左衛門
10 華盛頓社區及表參道
共生的都市學
出版序
序言
都市與自然的認知模式
共生論
1 共生思想的族譜
2 洄游魚與非洄游魚
3 分界線與共生的概念
4 分隔・同化・調停
5 共生建築的實例
以料理説明的都市學
法式馬賽魚湯
咖理建築論
玉米
配膳
市場
江戸東京的脈絡
1 澀谷車站與多向路口人行穿越道
2 日本的兩種森林
3 山手及下町
4 江戸為何不是棋盤式規劃的都市
5 日本的混亂街景
6 世界最大的都市圈
7 自江戶時代起人口密度即高居不下的東京
8 現已消失的東京三大貧民窟
9 澀澤榮一與彈左衛門
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