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英大辭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oken in Kwang-tung Province)收詞廣泛,舉凡天文地理、動植物、農事、風土、人情、擬聲相關語詞都收錄,尤其可貴的是俚俗語廣收市井小民用語,有些詞無漢字,所以出現許多有音無字的詞目及俚俗語。本辭典蘊涵豐富的客家文化知識,俗諺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百年客諺客英解讀》整理譯注近百年前《客英大辭典》(1926年版)所收錄的850餘則客家俗諺語,書中每則俗諺語主要根據教育部頒定客語規範用字校訂,除了整理原辭典所附的客語拼音及英文釋義外,並進行辭典英文釋義的中文翻譯,中文翻譯有不足之處則增加說明,最後附上參考資料及辭典截圖。本書可作為研究客家文化與客語教學的參考。
作者簡介:
彭欽清
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學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英文碩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助教、講師、副教授及民族系碩博班客家文化專題老師。曾發表《客英大辭典》相關論文多篇。
黃菊芳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學士、碩士、博士均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發表多篇客家文學與客語研究論文。著有《台灣客家民間敘事文學:以渡台悲歌與渡子歌為例》、《過去恁多年做毋得講个事情:講還我母語運動》。
章節試閱
2. 阿鵲教烏鷯
1-2 鴉鵲教烏鷯
︱校訂︱阿鵲教烏鷯
︱辭典客語拼音︱ a siak kau vu liau3
︱辭典英文釋義︱ one ass calls another jackass.
︱中文翻譯︱一個傻瓜叫另外一個為笨蛋。
︱說明︱阿鵲,臺灣客語也稱「山阿鵲」,叫聲單調;烏鷯,類似八哥,叫聲婉轉,善於模仿其他鳥類及動物叫聲。臺灣客語有「阿鵲教烏鷯,教到蹦蹦跳」之說,意指本身條件不如人,卻要他人學自己,別人學不來,就氣得跳腳。另外,「ass」和「 jackass」英文俗語都有傻瓜、笨蛋的意思。就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即英文的“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鍋嫌壺黑)。
︱參考資料︱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阿鵲教烏鷯,教到腳跳啊跳」條,釋義為「喜鵲教八哥學說話本事,自己不會卻硬要教別人,結果把走路教成一跳一跳的:用以諷刺學藝不精而開業授徒的人。」
3. 鴉有反哺之誼
2-1 鴉有反哺之誼
︱辭典客語拼音︱ a yu fan2 phu2 tsii ni2
︱辭典英文釋義︱ the raven nourishes its aged parent.
︱中文翻譯︱烏鴉會供養年老的父母。
︱說明︱《增廣賢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參考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反哺」詞條的解釋:「烏鴉長大後,會啣食餵養母烏鴉。比喻子女成長後奉養父母,報答親恩。」
5. 挨礱牽鋸,有食懶去
3-1 挨礱牽鋸,有食懶去
︱辭典客語拼音︱ ai lung5 khien ki3, yu shit8 lan khi3
︱辭典英文釋義︱ even hunger scarcely makes men willing to hull rice or to saw wood.
︱中文翻譯︱即使飢餓也很難讓人願意去礱穀和鋸木。
︱說明︱「挨礱」是使用土礱將稻穀外殼磨下來;「牽鋸」是鋸巨木,都是辛苦又單調的差事。比喻工作辛苦單調,待遇再好也不吸引人。
︱參考資料︱
黃永達《臺灣客家俚諺語語典:祖先的智慧》頁270「挨礱牽鋸,有食懶去」條,解釋為「[ 俚俗語] 挨礱精米、拉鋸斷木係又艱苦又無味的工作,就係有好食,也無想要去做。」另有「挨礱牽鋸,丈人老喊毋好去」條,解釋為「[ 俚俗語] 碾米、牽鋸全係儘艱苦的工作,連丈人老吩咐去做,也最好想辦法推忒莫去做較贏,有戲謔之意。」
劉守松《客家人諺語(二)》頁25收錄類似的諺語「挨壟牽鋸,丈人老喊不可去」,其解釋為「丈人老是太太的爸爸,女婿屬於半子,俗云『半分婿郎,半分子』,挨壟牽鋸都是苦差使,儘量避免的意思。」
2. 阿鵲教烏鷯
1-2 鴉鵲教烏鷯
︱校訂︱阿鵲教烏鷯
︱辭典客語拼音︱ a siak kau vu liau3
︱辭典英文釋義︱ one ass calls another jackass.
︱中文翻譯︱一個傻瓜叫另外一個為笨蛋。
︱說明︱阿鵲,臺灣客語也稱「山阿鵲」,叫聲單調;烏鷯,類似八哥,叫聲婉轉,善於模仿其他鳥類及動物叫聲。臺灣客語有「阿鵲教烏鷯,教到蹦蹦跳」之說,意指本身條件不如人,卻要他人學自己,別人學不來,就氣得跳腳。另外,「ass」和「 jackass」英文俗語都有傻瓜、笨蛋的意思。就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即英文的“The pot calls the kettl...
推薦序
重整舊資產,覓先人智慧
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
鍾榮富
很早就聽說彭欽清教授要整理MacIver 1926 版的《客英大辭典》的語料,但是始終都只「響雷公,無落雨」(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前年吧?還是大前年,總之不是很久遠的時間,偶然影到彭教授和菊芳聯合申請的計畫案,主題竟然就是那部辭典的客家諺語部分。當時覺得這項工程艱繁浩大,昔日的辭典都透過照相翻印,版型不大,字體又小,老人工雖然類比志工廉價,但整日耗在諺語的尋找、比對、校勘,遇到客英不對眼,還要去翻查英文對譯的部分,實在非兩三年無法竟其功。沒想到,彭教授電話來說,已經完稿,我馬上想到放紙炮慶祝。
細看體例與內文,果然慢工出細活。有精細的校對,有重新注音,有改用常用詞典的用字,最受用的還是與現行刊刻有稽可查的文獻參互對照,並提出諺語最可能的解釋,還原客語的底蘊。這不僅是校勘古籍的工作,同時兼具了從古典中覓尋先人智慧結晶的理想。
本書的出版至少有三個影響或啟示。第一,諺語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文化。無論有沒有文字,任何一種民族都會創用諺語,含納生活智慧於其中。我曾說過,「諺語是一個文化具體而微的展現,無論是生活形態、思考方式、年節禮俗、宗教信仰、語言精髓等等構成文化整個的各個層面,無不一一鮮活地融入了諺語之中。因此,要瞭解一個種族或民族的整個文化風貌,研究與瞭解諺語是最基本的入門。」客人普遍居住在山區靠水之處,因此客家諺語有所謂「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又由於客家人不怨山高,更不煩遠離人群,但恨所居不遠,長恨所居不密。職是之故,客諺多山居生活之反映,如「山豬學食糠」(508),又如「掌羊種薑,利息難當」(34)。
第二,客家先賢的用語非常的純樸,信手拈來就有種純真感情的自然流露,可是每個含有純樸語言的諺語,細加玩味,卻又擁有那麼深刻的人生感受,彷彿一個入世老僧對生命的體悟,深刻、準確而精要。無論是講感受,講生活,生命種種,無不充滿了機智與幽默。例如「紅梅做過青梅來」(80),「樹大愛開椏,人多愛發家」(580)。
第三,客諺淵源流長,古老的生活智慧即使過了百年千年,人性還是能從諺語中得到詮釋與解讀。例如「打得雷大,落得雨少」(626)[ 我們大路關用「毋前落雨先唱歌,又落麻毋多」] 表話講得很漂亮的人,不一定能做事。又如「罵三年無(半)點烏青(308)。
我想還有第四個貢獻或啟示,那就是不要以為年紀大了,就可以逃避應該要做的工作。彭教授老驥伏櫪,從不拒絕客家相關的事務,雖然每次都說「以後絕對不要再搞客家事務了」,幸好這些牢騷僅止於口說無憑,聽者不用放在心上。工作來了,不論是有薪無薪,先扛下來再說,這就是彭老的執性,或者應該說,這正是客人固有的硬頸精神。這項工程固然有菊芳可以秉燭夜「工」,從旁協助,但菊芳是現代人,現代人共通的煩惱是職務過於煩忙,常常蠟燭好幾頭同時燃燒,line 或手機無所逃避,打開電腦各種公文、書函、邀稿、審查、還有在耳際嗡嗡不停的學生問題,簡直「落英繽紛」。
彭教授特別囑咐,序言不能過長,不能像唐德剛為《胡適口述歷史》作序,一序就寫成了另外一本書。但是,與這本書很有關係的是《客英大辭典》應不應該看成「客語研究的經典」。後面這一小段,若不藉此機會發表,可能未來還是存疑的問題。
任何語言的研究,通常都源自第一手的「田野調查」,英語的研究如此,印地安的語言也是如此(詳細論述,可以參見Mandelbaum 1949 中Sapir 對於語言、文化的論述)。「田野調查」固然各有不同的目的而啟用了不同語料,但是語音的整理卻是認識任何一個沒有文字的語言最初步的基礎。客家語言的研究,最早奠基者即為十九世紀中期到達客家地區傳教的巴塞浸信教會(Barmen and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會中德籍牧師Thedore Hamberg 所編撰的Kleines Deutsch Hakka Wörterbuch(德語與客語對照字典),是為客語辭典的濫觴。但是德語屬於少數人精通的語言,影響不如後來同教會的D. MacIver 所編著的《客英大辭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 Dialect, 1926,正如本書的「解讀」這是第二版)。這本以英語書寫編撰的客語辭典,從目前的影響而言,當然應該視為客語研究的經典之作,理由有四:
1. 前通行的客家辭典,遠的如日本總督府編印的《廣東語辭典》(1930)到近的中原周刊主編的《客話辭典》(1994),莫不以《客英大辭典》為原型(stereotype),從入項(lexical entries)到標音、語意解釋、地方腔調、以至於例句或諺語範例,或多或少都可以見到本辭典的影響。換言之,《客英大辭典》的影響力,迄今仍然不容忽視。
2. 《客英大辭典》在記音、語音研究與語音教學上扮演關鍵的角色。從早期的古直(1928)到王力的兩粵音說(1930),從羅香林(1933)的經典論述到楊時逢(1957)的破山之作,都揮不去MacIver 的影子。直到近年的客家研究,如楊毓雯(1995)研究了《客英大辭典》而後細列了795 條有音無字的漢字,這些漢字同樣對目前還在進行中的教育部編的「客語常用詞辭典」帶來困擾。林英津(1994)專門對「客英大辭典」做了客語音系之整理。張屏生(1997)特別為「客英大辭典」編了同音字表。彭欽清(2005)討論了「客英大辭典」的海陸客家成分。都些論文足以證明《客英大辭典》在學術研究上所扮演的角色,材料是經典的,但解釋卻可以全新的,這就是辭典的貢獻。至於教學上,語音的爭執或差異(如客語認證),各種教材遇到瓶頸,如用字語解釋的困擾,依然需要參酌《客英大辭典》。
3. 《客英大辭典》最令人注目的應該是客家語音的多元融合。MacIver 很早就注意到客家話內部的語音差異,海陸與四縣不同,揭陽與詔安有別。從前交通不便,客家人又多住山區,往往隔一座山,鄉音就不同。當時能來往各客家地區,能注意各種客家腔調差異的,就只有傳教士了。其中,MacIver 兼收了Hamberg 的語音,加上自己敏銳的觀察與助理人員的協助,故能多方蒐集,細加校核,終於卓然成一家之見。對於客家語言的研究而言,《客英大辭典》的影響與價值,並不遜於揚雄的「方言」。
4. 「經典」(canon)有些會隨時代不同而略有差別,莎士比亞之獲得約翰孫(S. Johnson)的重新定位,元明戲曲之經由王國維重加評估,兩者均具有為文學canon 定錨的眼光與學識。《客英大辭典》之於客家語言,其影響力是多層面的,長時間的,迄今依然明燈高照之作,無論從影響、典範、定錨、或作為參酌、定音、解惑等角度而言,都沒有理由不把《客英大辭典》視為經典之作。
除此之外,《客英大辭典》也洞悉文化因素,許多客家話的隱諱詞、比喻詞、方言差等,均透過辭典說明,提出簡要而肯綮切中的詞例,雖然並非全都錄,至少啟發了後代的進一步探究。總而言之,《客英大辭典》在客語研究中,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都堪稱經典。
最後,完結以前總有內心話。我在1990 年代為《民眾日報》寫「客家諺語」的專欄,當時還沒有如今市面上的各客家諺語或師父話的專書,我從初中開始就負笈在外,很少接觸客家諺語。於是我從《客英大辭典》攫取靈感,後面附上兩篇,讀者可以比較我的寫法與本書的註解。
本村鳥隔村打(495)
自古先知和聖賢都是先得到外人的認可,宣揚,而後才贏得本地的尊奉,進而引以為榮。就以孔子為例吧。至聖先師的諸多理念,從政治到教育,無不見棄於魯國,終於迫使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兜售其理想。後來儒家思想為顯學時,山東一帶才開始建孔廟,奉孔子為聖。耶穌的故事,與孔子差不多;初傳教義,就被視為異端,終於為此而捐生。蘇格拉底也為自己的理想,喪生於本土。
「本村鳥,隔村打」就是說,本村的鳥,總是被視為平凡的,不會叫的,因此在本村沒有人會去理會,然同樣一隻鳥,飛到了隔壁村莊,身份頓時重要起來,其羽毛被視為稀有,其鳴聲被視為悅耳,於是爭相羅致,儼然成為寶貝。
於是日本過氣的首相、議員,可成為我們的上賓;美國被遺忘的影星,可以在台灣大撈一把。還有,我們的學術也彷彿都要仰人鼻息。研究漢學,徵引的都是西方人的看法,連針炙,都要說「人家美國如何如何」!
最近兩岸開始接觸,於是大陸的出版品,從托福生字的背法到小說、新詩的創作,從談古典中國的研究到論到西方思潮的作品,無不大量傾銷台灣。以前,我們一談到大陸,就說他們的文化大革命,已然使學術生命中斷,如今我們立刻忘了這些。為什麼呢?哇!本村鳥,隔村打,也許是遠方的和尚會唸經吧!
掌羊種薑,利息難當(34)
有一位朋友,高職畜牧科畢業後,就回鄉牧羊。起初只買十幾隻,每日早出晚歸,置身青山綠草間,生活相當愜意。我每次回鄉,他都會帶我去看他的牧場。但見一片山坡中,點點白羊黑羊,咩咩之聲,此起彼落。置身其中,飽享清風,再也舒適不過。以後每去一次,祇看到羊群愈來愈多,竟多到滿山滿谷,其獲利可知。
「掌羊種薑,利息難當」這句諺語,本意就是養羊和種薑,其穫利遠超過把錢借出去所得利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其實就是說:把錢做生產投資,遠比把錢存放在銀行生利息要好。
客家話「掌」就是「牧、養」的意思,而且「薑」讀giong,「當」唸dong,也取抽韻上口,以利記誦。另外,薑也是農業社會的重要產品,除了廚房煮東西,放點薑爽口增味外,還能把薑泡醃起來,供平日便當食用。薑同時也是治感冒的良方,如逢雨季,從田野中帶一身溼淋淋回家,農村就常煮一大鍋薑湯,甜辣有勁,喝入肚中,熱汗冒出,防止感冒。
「掌羊」和「種薑」都是須要勞力的付出,也須要花精神去照顧,而放利息則是一勞永逸的營生,兩相比較,放利孳息彷彿輕鬆得多。然而,客家先賢的智慧,卻提醒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靠生產之所得,其淨值、樂趣,遠非吸人血的利息錢所能比擬的。
是為之序。
客家文化與客家精神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榮譽教授
羅肇錦
民間文學係該民族最重要个精神文化遺產,保留該民族最完整最深入个生活特質。故所,保留民間文學就係延續民族歷史文化命脈个盡基礎工作。像十八世紀芬蘭從瑞典獨立出來,抑係德國脫離法國自主自立,靠个就係大力推廣佢本身同統治者無共樣个民族特色文化,將厥个文化特性轉化到日常生活底肚,等到民族覺醒,了解自家同人無共樣,愛做自家个主人,自然就會團結奮命去爭取自家个主體文化,建立獨立个國家。𠊎恁樣講民間文學个重要,毋係鼓勵客家愛獨立建國,𠊎係想借這个歷史事實,來分大家了解民間文學對一個族群个影響力,從事客家文化工作个人,做毋得毋知民間文學有恁深層个意義。
照恁仔講來,客家文學之中,目前第一要緊个係,從客家民間文學肚項,分析出客家文化歷史个精神元素,分各地客家人去了解,分各級政府單位去推廣宣傳,漸漸仔,客家人正會知佢愛認同个係麼个,別族群个人正會相賽來支持客家。等大家了解客家文化係麼个欸,客家文化正有永久保存延續个基礎。
另外,客家文學个傳說、故事、神話、詩文、歌曲、戲劇之中,盡輒分人拿來用个係諺語、光語、老古人言,這兜流傳幾下十百年个文化語言,包含盡豐富盡有特色个客話語詞,就係客家歷史文化紀錄肚項最真實最原始个材料。像講到俗忒个「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賣祖宗聲」無就「逢客(瑤)必住山,逢山必有客(瑤)」,這係瑤畲客歷史以來个傳統諺語,充分講出瑤畲客長年以來就係歇在山項个民族。因爭「刀耕火種」个生活逼著,不得不搬來徙去,故所歇个所在無重要,重要个係祖宗个「話」同「聲」做毋得攉忒。經過長遠个歷史流傳,感受著自家文化精神主體係「山」,大家愛用語言做客家文化傳代个第一條件,故所正會流傳下來恁樣个諺語。
《客英大辭典》,蒐集一般客話詞彙以外,還特別收錄八百零條客家話底肚,盡有特色个諺語,彭欽清、黃菊芳兩位教授,用佢兜純熟个客語、英語、漢文專才,詳細分析解讀這兜諺語留下來个客人生活肚个秘密。像「龍身係好,愛在狗肚裹」(283),這句諺語係流傳在大潮州地區,抑係瑤畲客盤瓠(狗頭王)發源地,不管《盤瓠歌》个鳳凰山,歷史文獻个羅浮山、蓮花山,到後期三山國王、三王公、將軍摎忠犬、十八王公,再轉化到今晡日客人崇拜祖先、伯公龍神,全部就同大潮州瑤畲客盤瓠信仰有關。故所一句「龍身係好,愛在狗肚裹」做得看出恁多客家歷史个秘密。可見諺語个收集係一等重要个工作,當然解讀諺語个能力也愛好好培養,這本《百年諺語客英解讀》就係一个盡好个典範。
其他像「食係人膽,著係人威」(545)、「食兩隻黃豆就愛變仙」(547)(臺灣流行个係「食兩粒黃豆仔,就愛學人上西天」)、「食毋窮,使毋窮,打算毋著一世窮」(548)、「食上食下食自家」(551)、「食大麥糜,講皇帝話」(555)、「食煙人行多路」(559)、「好漢毋食六月莧」(102)、「食田刀,屙鐵鉔」(557)……。樸樸實實紀錄客家人个生活哲學同生活態度。多想一下就了解客人對人態度有幾多斤重就講幾多斤話,多看一下就知客家人做事穩重毋會虛假誇口,這就係諺語值得好好解讀傳揚个所在。
接等來看這本諺語解讀个貢獻同較無完整个部分。首先係一句諺語,尋出當多各地無共樣講法,像「泥蛇一畚箕都閒情」(353)同時收集「泥蛇一糞箕,毋當一條草花蛇(徐運德)」、「一畚箕泥蛇仔毋當一尾傘仔節(楊兆禎)」、「泥蛇一畚箕,唔當飯匙衝一尾(涂春景)」、「泥蛇一畚箕,毋當一尾青竹絲(羅肇錦)」,充分顯現民間文學个「變異性」,各地各家講法有兜仔無共樣,正係真正个民間文學,正表現地方性差別个所在。另外像「男人嘴闊食四方,女人嘴闊(食爺娘)(食虧郎)(食嫁妝)(食劊郎)」(355、366)這位批評女人嘴闊有四種無好个光景。不管「食爺娘、食虧郎、食嫁妝、食劊郎」全全係無好个字眼,比對男人嘴闊「食四方」,十足表現客家社會係男女不平等,正會有差恁多个比論。這也係「變異性」可貴个所在。
當然解讀當中有兜諺語解析有無麼完整。像「食田刀,屙鐵鉔」(557)解讀全文不管中文抑係英文,全部無解釋清楚。像「𠢕心臼毋怕惡家娘」(380),這位个「𠢕」(音ngau5),應該係借學老話來用,可惜解讀無點出這个關鍵。再過像「好漢毋食六月莧」(102),解讀該下,用英文翻譯變到「壯丁避免吃六月菠菜」,這位將「莧菜」講到「菠菜」(spinach)。有異多人在網站講「菠菜源自尼泊爾音polinga,官話譯為菠菜,閩語譯為飛龍菜(poling),客家人譯為角菜(ga)」,可見「莧菜」做毋得翻譯「菠菜」。
這本《客英大辭典》係1926 年出版,到今會兼歸百年久。這百年間,客人從大潮州徙到臺灣,經過時代變化、社會變化、生活變化、記載方式變化。今晡日倒轉來看當時个詞彙,可能會有異多解毋出注毋準个地方,使用起來無麼个方便。好在彭欽清、黃菊芳教授發揮精深个中英客話能力,整理出這本《百年客諺客英解讀》分大家方便了解客家諺語同客家精神。這係臺灣客家个福氣,希望這本諺語解讀,做得將部分客家精神文化,推廣分社會大眾,共下來思考客家話,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到底係麼个?
重整舊資產,覓先人智慧
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
鍾榮富
很早就聽說彭欽清教授要整理MacIver 1926 版的《客英大辭典》的語料,但是始終都只「響雷公,無落雨」(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前年吧?還是大前年,總之不是很久遠的時間,偶然影到彭教授和菊芳聯合申請的計畫案,主題竟然就是那部辭典的客家諺語部分。當時覺得這項工程艱繁浩大,昔日的辭典都透過照相翻印,版型不大,字體又小,老人工雖然類比志工廉價,但整日耗在諺語的尋找、比對、校勘,遇到客英不對眼,還要去翻查英文對譯的部分,實在非兩三年無法竟其功。沒...
作者序
【前言】
《客英大辭典》(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Vernacular of the Hakka People in the Canton Province)(按:依英文書名應譯為《英漢辭典——廣東省客家方言》)(以下簡稱《客英》)的初版是由在現今廣東省揭西縣宣教的蘇格蘭長老教會牧師D. MacIver於1905年編撰完成付印出版。在序言中編者提到本辭典係根據一本部分漢英,部分漢德(實即客英,客德)的辭典編成,該辭典由巴色教會的牧師Th. Hamberg及R. Lechler編撰。Hamberg牧師在1847年抵達中國後便開始編撰該辭典,直至1854年去世才由Lechler接手編成客英辭典,為當時客家地區所有傳教士所廣用五十餘年,中間曾由Charles Piton牧師修訂及精簡。MacIver增修時,巴色教會無法派人協助,但該會的O. Schultze牧師寫下A到K及S的嘉應州話版本,在嘉應州的C. Kastler牧師亦提供協助。MacIver尤其認為他以前教的學生彭景高花了兩整年時間增訂中文及客家俚語,功不可沒。另外,MacIver指出極重要的一點:巴色會傳教士所編的辭典係呈現客家區西南角的客語,而他自己的版本係呈現客家區東北部的客語。所謂西南當係與香港九龍交界之寶安、惠州等地,而東北當指潮州及嘉應州。MacIver的序文是1905年8月在當時汕頭的五經富教會寫的。編者還說辭典是在南中國的內陸編撰,許多部分是在旅棧及船上完成,一方面無法利用參考書籍,另一方面,書在上海印行,書信往來曠日費時,印刷工人又不懂客家話和英文,所以雖經校對改正,誤印之處難免,聲調符號尤其多。
依增訂版編者M. C. MacKenzie序言所述,《客英》初版發行十年後,MacKenzie 應英格蘭長老教會國外傳教小組之請,著手修訂,除參考當時的漢英辭典外,客家話部分仍請協助編初版的彭景高幫忙,另外還請 Vong黃(王)Chheufen牧師提供資料。費時十年始完成修訂,於1926 出版,書名改為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oken in Kwang-tung Province, Prepared by D. MacIver, Revised and Rearranged with Many Additional Terms and Phrases(按:依英文書名應譯為《英漢辭典——廣東省客家方言》)。初版編者McIver說他的學生彭景高提供許多珍貴客家俗語,但他這位高足的籍貫在序言中無交代,從辭典中出現許多臺灣所稱的「四海話」(實際上是通稱的河婆話,河婆是揭西縣治所在)的現象來推論,他應該來自潮州客語區。辭典的序是在五經富教會寫的,即現在的揭西縣五經富鎮,是當時蘇格蘭長老教會的宣教重鎮,教堂在大陸開放後重新運作。MacKenzie的增訂本,參考了許多當時出版的工具書,但客語口語部分還是借重彭景高及一位客家牧師,條目詞例的編排以詞頭的方式安排,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也可減少重複的詞例,只是聲調的標法仍然有時容易混淆。
1926年版,除了少數不出現在詞頭的詞目外,皆以詞頭為該詞目為首者收錄。因此,節省許多篇幅,得以加多詞目及例句,使內容更豐富,但也使得許多1905年版非詞頭的詞消失。兩版辭典收詞廣泛,舉凡天文地理,動植物,農事,風土,人情,擬聲相關語詞都收錄,尤其可貴的是俚俗語廣收市井小民用語,有些詞無漢字,所以出現許多有音無字的詞目及俚俗語。
客家人自雍正、乾隆期間即大量移入臺灣,保留有許多古老道地的客語,有些詞語只能在1905年版《客英詞典》找到,如頁559「nan5 ngai3 sai5」:“difficult to bear.”(按:難耐豺:不好對付),頁516「nyit ya3 mi3 tu2」:“day and night, bent on gambling.”(按:日夜汨賭:日夜沉迷賭博),頁516「chon mi3 li2 hong3」:“gives his whole attention to this subject.”(按:專汨這項:沉迷此項);頁208「sien ho3 sien yang5」:“who makes the first claim gets it.”(按:先號先贏:先佔先贏);頁894「phak8 chi2 tiap phak8 piak」:“white paper pasted on a white wall.”(按:白紙貼白壁),其實這句話是客語的繞口令,用來練習入聲字。頁1064「yen tung5 theu5 tsui3 lok8 hi3」:“to hit one with the bowl of a pipe (as elders are allowed to do.)”(按:煙筒頭墜落去:老人家以旱煙管頭捶人);頁846「kan2 tak8 tui3」:“what a good shot!”(按:恁的對:真準確!);頁161「nyon kiok hai2」:“a crab with weak legs—a man without influence.”(按:軟腳蟹:軟腳螃蟹,即沒有影響力的人);頁929「m tong nyit」:“in a place where it cannot get the sun.”(按:毋當日:無日照處);頁929「lau nyin5 tso3 a tong5」:“be your servant.”(按:摎人做阿僮:當你的僕人)。這些道地的客語語彙,只有透過上下文,才較易理解,而增訂版為了要增加詞條量,只好精簡上下文,犧牲這些語彙。
如果相關學術機構或政府單位有規劃的將此兩版客英辭典系統性的翻譯出來,對客家語言文化的研究者絕對是一座挖不盡的寶山。
我們力量有限,只能逐年向客家委員會申請《客英大辭典》收錄的客家俗諺語的部分整理的研究案,這三年完成1926 年版《客英》收錄所有客家俗諺語的校訂、翻譯、考證等整理工作。工作項目主要有幾個重點:
校訂:如果《客英》使用的漢字與當今教育部規範字不同者則予以校訂。
辭典客語拼音:根據辭典客語拼音校稿,聲調的符號以數字轉寫。
辭典英文釋義:根據辭典英文釋義校正整理。
中文翻譯:將英文釋義翻譯為中文。
說明:如果中文翻譯不足以理解該諺語,則以文字進一步說明。
參考資料:蒐集目前已有之客家相關諺語,提供研究及教學者參考。
辭典截圖:提供原辭典內容截圖查閱。
《客英》蘊涵豐富的客家文化知識,俗諺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書整理譯注了1926 年版《客英》所收錄的850 餘則客家俗諺語,可作為研究客家文化與客語教學的參考資料。
彭欽清黃菊芳
【編者序】
十多年前,一批客家學界的朋友應教育部之邀編撰客語辭典,幾乎每週都開一整天的會討論。午飯吃過,大部分人都會小寐一下,或者輕聲聊天。有一次,我抽空去附近彩券行買了幾注大樂透,回到會議室,鍾榮富教授問我那麼熱跑去哪裡,我說去買大樂透,他問好吃嗎?我說「買著就好食,毋著就難食」。後來他才知道,「此透非彼豆」(客語「透」、「豆」音同)。
其實許多客家界的朋友知道我愛買彩券,也知道我買彩券的目的是想圓一個夢——組團隊翻譯客英大辭典,但就是沒偏財運,到現在還在買。
1980年在臺北市的國際學舍書展,買到南天書局發行該辭典的翻印本。我細讀後,發現它是客語的百科全書。許多在臺灣還用的詞句都可以找到,實在是獲益良多;也暗暗許下心願,有朝一日應該將它譯成中文,好讓不諳英文的客語研究者分享。礙於個人時間、精力與物力,一直未能實現。
2008年暑假,我趁著去廣州中山大學做一場「客英大辭典的編撰」演講之便,親赴五經富參訪與此辭典息息相關的長老會教堂。發現當年長老教會在此地興建的醫院、學校都幾乎不見,教堂也是近年重建,一位八十幾歲的曾牧師提供一些資料,但沒有辭典的原版,翻印版也沒有,感慨萬千,返臺後,立即郵寄給他兩本南天書局的翻印本。2010年我在網站上從荷蘭及英國分別購得1905及1926年《客英大辭典》原版,詳細比對之下,越覺得這本辭典的可貴,除了發表幾篇相關論文外,也呼籲客家學界應該將這麼珍貴的語料整個翻譯出來,可惜人微言輕,未見任何行動。
四年前與中央大學的黃菊芳教授共同向客委會申請該辭典俗諺語的校釋研究計劃,經審核通過,乃積極進行。
該辭典記錄的主要是河婆腔客語,是大陸原鄉的四海腔。我講四縣也說海陸,加上教授英文,自信對該辭典客語選詞、例句及發音絕大部分可以掌握,英文部分也無太多問題。不過實際著手翻譯時,才發現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客語和英文釋義的契合度、文化差異以及辭典許多有音無字等等問題,都需費時耗力一一解決,校釋過程再三斟酌推敲。以下舉幾個例子說明。
老雞嫲較好踏(266)。英文釋義:the old hen fear less the rooster, the old are easier to consult with.(老母雞比較不怕公雞,年長者比較好商量。)英文解釋沒將客語的「踏」的意思(禽類動物交配時,公的踩在母的上面)譯出,我們只好用說明方式處理。
日大千斤,夜大八百(445)。英文釋義:every day adds a thousand, every night
eight hundred catties.(每天長一千斤,每晚長八百斤。)無論是客、英、中都很難理解其中含義。其實,這句俗諺是將買來的豬仔放入豬欄時主人說的吉祥話。從前村莊許多人家養豬以貼補家用,希望豬能順順利利長大販售。
弓緪箭正緪(200)。辭典中該詞條客語,僅有「弓」字,其他的是拼音。要推敲才知其原意。英文釋義:people need to be urged to be diligent.(人需要激勵才會努力。)英文是引申義,原意是:弓要拉得緊,箭才會有力道。
分碓踏過,看著礱勾都著驚(494)。原句都是拼音,英文釋義:if one should be struck by a pestle he will fear when he sees a grinding mill. 從英文釋義去查本辭典「碓」和「礱勾」的釋義而推敲出客語字。其引申義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水攏總倒,在𠊎馱來(582)。原句都是拼音,英文釋義:Fig. I shall have to pay all the consequences.(意指我必須承擔所有後果。)英譯是引申義。再三推敲斟酌,又查本辭典「攏總」及「馱」的解釋才定案。
生理好做,夥計難合(520)。1926年版的英文釋義:the business is good but to form a partnership is difficult to agree about.(生意很好,但很難建立雙方合意的夥伴關係。)和1905年版的It is difficult in business to take in a partner.(做生意要找個合夥人不容易。)兩版英文釋義有異,就將原版的釋義列入說明,以供讀者參考。
三朝麻,七日痘(501)。1926年版的英文釋義:measles show in three days, smallpox in seven.(麻疹在三天後顯現,天花則是七天後。)1905年版的英文釋義:measles take three days, small-pox seven, to come out.(麻疹要三天才會顯現,天花則要七天。)兩版都把「痘」翻譯成small pox,而「痘」實際上是水痘,英文是chicken pox。為了避免以訛傳訛,將此指出說明。
菊芳教授中文好,電腦強,又有優異的行政能力,許多每次討論的前置作業及後續處理的瑣瑣碎碎事,她都處理的非常妥當,尤其是煞費苦心的收集相關的參考資料。
感謝羅肇錦及鍾榮富教授賜序。感謝內人張素珍協助,讓我順利完成這本書。最要感謝的是編1905年版的D. MacIver和1926年版的M. C. MacKenzie兩位牧師,沒有他們留下來這麼豐富的語料,就沒有我們研究材料,也就沒有這本書的出版。
很高興我們克服各種艱辛,終於將研究案完成出書,對客家語言及文化的研究稍盡心力。限於能力,本書有許多待改進之處,請讀者諸君多多指教。
彭欽清
【前言】
《客英大辭典》(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Vernacular of the Hakka People in the Canton Province)(按:依英文書名應譯為《英漢辭典——廣東省客家方言》)(以下簡稱《客英》)的初版是由在現今廣東省揭西縣宣教的蘇格蘭長老教會牧師D. MacIver於1905年編撰完成付印出版。在序言中編者提到本辭典係根據一本部分漢英,部分漢德(實即客英,客德)的辭典編成,該辭典由巴色教會的牧師Th. Hamberg及R. Lechler編撰。Hamberg牧師在1847年抵達中國後便開始編撰該辭典,直至1854年去世才由Lechler接手編成客英辭典,...
目錄
《海外客家研究叢書》總序 蕭新煌
〈推薦序〉
客家文化與客家精神 羅肇錦
重整舊資產,覓先人智慧 鍾榮富
序 彭欽清
導言 彭欽清、黃菊芳
編輯體例
859則客諺
後記
參考文獻
筆劃索引
音標索引
《海外客家研究叢書》總序 蕭新煌
〈推薦序〉
客家文化與客家精神 羅肇錦
重整舊資產,覓先人智慧 鍾榮富
序 彭欽清
導言 彭欽清、黃菊芳
編輯體例
859則客諺
後記
參考文獻
筆劃索引
音標索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