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錄了30篇不同成長故事,和27篇環繞「個人寫作」與「歐華作協」娓娓而談的小品,每一篇故事都代表著時間裡的「我」,不管身為市議員、駐外公務員或是專欄作家,中文教師、翻譯員或是台商,在文字的溫度下,他們皆把這個「我」一筆一劃的地描繪起來,如此小心翼翼,宛如完成一幅自畫像。
「風激雨蕩中,一顆種子飄過狹窄的臺灣海峽,在蕞爾小島上落地生根。這株來自大陸的幼苗,汲取了台島的泥土和水份,慢慢滋長茁壯,變成青澀待熟的果實。後來又因緣際會飄洋過海,浪跡到更為遙遠的天涯,落戶歐西的異土,汲取另外一種生命的元素。」
──摘自朱文輝《字海沉浮尋雅境》
「一百年前,叔公乘輪船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成為家族第一位離別家國遠渡重洋的先鋒,開啟舅舅、姨母、表兄弟姐妹、外甥內侄,以及我們家姐弟三人先後的留學之路。有人學成歸國,有人從此長居國外。親友海外紮根,讓我放棄在台灣累積十年經驗、前景大好的工作,追求遊學歐洲的夢想變得理所當然。」
──摘自丘彥明《勞心的歐洲打拼》
作者簡介: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 著
麥勝梅/主編
編者簡介:
麥勝梅,現任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長。著有:《帶你走遊德國 人文驚豔之旅》一書入選文化部第38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千山萬水話德國》等。編有:《在歐洲天空下》、《迤邐文林二十年》、《歐洲綠生活》等歐華作協書叢。主編:《歐洲華文作家文選》、《歐洲不再是傳說》、《餐桌上歐遊食光》。
章節試閱
夢迴現場
麥勝梅
明明知道終有一天要告別職場,但我卻眷戀著不肯離開,畢竟是「35年的職場啊」,在退休前夕我也免不了喟然一番。
這些歲月是值得懷念的,尤其午夜夢迴時,太多的人和事不時地環繞著我,還有我最熟悉不過的現場。
《現場一》
時間大概在1983年,E城發生了一宗滅門案,一家四口的越裔家庭被發現在家中慘死於血泊中,受害者的頭部和臉部全遭重擊,胸部和背部被利刃捅入,死狀慘不忍睹,莫不是兇手與死者有深仇大恨,出手那麼地心狠手辣?
為了偵查這宗滅門案,德國警察局幾乎把全市的越德翻譯員都請來協助辦案。然而,經過一周的偵查,警方仍然束手無策, 一無所獲。
當時,我在AC城就讀社會學系碩士班,臨時也被找來充當翻譯員。我必須承認,我沒有去過發生命案的現場觀察,也沒有目睹那些屍骸,但是,一聽說其中一具女屍上留下了AC兩個血跡字母,已經不寒而慄了。
我趕到W小鎮的警署時,看到多位越南人正在接受問訊,人雖多,但卻意外的鴉雀無聲,本來相識的,也不敢在此時寒喧問暖,大家都裝著互不相干的樣子。這裡的氣氛確實有點緊繃,尤其面對員警的咄咄逼人的問話,被問詢的人總是三緘其口。
在場的通譯員都是男性,只有我一人是女的,也許就正因為如此,負責偵查的警官一開始就對我說話比較溫和,而我也盡量平和地傳達他的問話,讓恐懼的氣氛稍為舒緩一下。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天都黑了,警察先生自動要送我回家。在路途上他告訴我,在我的循循善誘下,被傳訊的人終於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線索,我聽了很欣慰,感到自已有點「小兵立大功」的模樣。
後來兇手被捕了,涉案的動機也真相大白了,原來他和受害者是相識的,在出事之前的幾個星期,受害者曾經拒絕借錢給他,所以他便懷恨在心,竟然上門尋仇去,先把女人和兩個孩子殺了還不罷休,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竟然還留在現場等那個家庭的男人傍晚回家,再下毒手。可憐的一家四口,就慘死於這個泯滅人性的殺人犯。至於AC兩個血跡字母,是他故意留下錯誤線索,讓警方以為兇手是住在AC城內的越南人,害到好多住在AC城內的越南難民都互相猜疑、驚恐不安,甚至被傳去問話。
我永遠不會忘記,現場中那一張張驚慌得發青的臉孔,在我以後的翻譯生涯中,可以說,沒有遇到比這更驚悚的現場了。
《現場二》
一個中國女子,在邊境警察的詢問下顯得手足無措。
警察先生見到我趕到現場,連忙招呼我:「您來了就好啦!這位女士今天帶了一個嬰兒要從西班牙經法蘭克福到中國去,我們要瞭解一些情況,可是她只會說中文不會外語,無法溝通!」。
也就在這時候,那個中國女子變得情緒激動起來,衝著我大聲叫道:「你是中國人,要幫幫我呀!我又沒有犯什麼罪,他們為什麼要拘留我?」。
她的嗓子之大,震得我耳朵嗡嗡作響。
為什麼拘留她?才到現場幾分鐘的我,怎能回答這個問題。於是我告訴她,先不必緊張,我需要一點時間來瞭解妳的情況, 才能知道到底是發生什麼事!
後來經過問話、偵查和做筆錄等漫長工作,終於「明白了」。原來那個女子既不是嬰兒的母親或親屬,也沒有嬰兒的父母給予授權書,所以被認為有「拐帶」嬰兒出境的嫌疑,更糟的是,與她搭乘同一班機的一位德國太太向警方檢舉她:在機上虐待嬰兒。
對於「拐帶」這個指控,根據她的解釋,是嬰兒的父母基於工作關係,沒法親自送自已孩子回中國給住在老家的父母代養, 剛巧她這次要回國,他們便請求她代送孩子回中國。只是在機上嬰兒一直哭鬧不停,不肯睡覺,而她呢,怎樣哄也不能讓孩子安靜下來,在極度無奈和煩惱之下,她打了嬰兒的屁股幾下而已。
其實誰也不知道,嬰兒哭鬧不停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也許, 只有長期照顧他的母親比較知道吧!親情這個東西是很奇妙的, 我相信母子之間存有一種不可理喻的默契,彷彿是天生俱來的本能,只要是孩子喊著「要媽媽」的時候,任何人也難以代替。
時間,就在我們一問一譯、一答一譯中過去了,終於可以結案了,我的事後工作是要把警方審判的結果告知當事人,跟著的是我們要在很多頁數的文件上簽字。那個嬰兒已交給少年局的社工人員看護,至於家長以後怎樣領回自已的嬰兒,已經不是我可以操心的事了。
於是,我舒一口氣,帶著慣有急速的步履離開現場。
《現場三》
傍晚時分,我接到一個電話,是G城難民營打來的電話,說有一位越南來的產婦已經被送入產房等待分娩了,需要我趕到醫院協助溝通。
半個小時後我到了醫院,一位值班的女醫師在櫃檯前,笑容可掬地和我打招呼,感謝我這麼快就到了現場。在我們步入產房前,女醫師讓我知道,產婦在一個多小時前因破水入院,希望我能協助她更詳細地瞭解產婦過去的病歷。在產房中,只見孕婦睜大眼睛、一臉詫異地單獨躺在床上,我用越語告訴她我是通譯員,將在她分娩時刻陪伴她,她頓時喜逐顏開說:「妳來了,我就不那麼害怕了。」
產婦的不安和焦慮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在異鄉臨產,既不諳外語又沒親屬陪同下,實在是雙重的隱憂。
女醫師開始諮詢產婦的病歷,就此便開啟了我的翻譯工作。
兩個鐘頭過去了,她的陣痛變得有規律了,子宮口緩緩張開,然而女醫師說還要等,可憐的準媽媽!不知還要承受多少陣痛的痛苦。
「哎……我受不了,真痛!」
時間在慢燉慢熬,她在病床上不斷傳來呻吟,我得打起精神安慰她。
「醫師,她什麼時候才生呀?」我忍不住問道。
「再等一會吧!」女醫師說完就到別的病房去了。
我在想,女醫師是期待一個自然分娩。在這個時刻的待產婦應該有更緊湊的陣痛和子宮的收縮,同時加大子宮內的壓力,促使子宮頸張大,以便胎兒慢慢地通過子宮頸,滑出子宮口進入產道。
可是,已經深夜了,但是胎兒的頭還沒有朝向產道,產婦已精疲力盡了,嘴唇也變紫色了,臉色極為不好看。想起老人家說,女人生孩子就像走過一次鬼門關,我不禁也害怕起來,但還得強壓著心中的不安,偽裝自己。
在產房裡,袖著手,我踱來踱去。終於等到女醫師來了,她告訴我馬上讓產婦剖腹生產,於是我連忙轉告了她,看她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我拉著她的手說:「再堅強一點吧,很快就會過去的」。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在產房外等著她的,不是她心急如焚的親人,而是一個與她素不相識的通譯人。
一個小時後,女醫師從產房走出來向我報喜:「母子都平安!」。謝天謝地,我可以準備回家了。回到家時,也許是太疲憊了吧,我倒頭就睡著了。
《後記》
現場的通譯,當然不是我工作範圍的一切,除了口譯外我還做筆譯,我從事這份工作已經三十多年了,我早已習慣了職場上的「隨叫隨到」,那些變化無常的社會的現場再也難不倒我了, 我常常自嘲一番:已經看盡社會之「眾生相」,也因為如此,朋友們經常鼓勵我把所見所聞寫成一本書。
我深信,每一位成功的作家都有他獨特的人生歷練。例如英國名作家毛姆,由於父母早逝,從小由伯父撫養,支離破碎的童年生活,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他19歲就讀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的醫科,和在往後他作為實習生的歲月裡,使他有機會瞭解到人民的生活狀況,他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 便是根據他當年在貧民區做接生助理的時候寫的。
從23歲起,毛姆棄醫只專注於文學創作,成為一個專業作家。原來,文學是可以創造奇蹟的,至少,它能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
寫作,在我來說只能算是業餘的工作。之前,我浸淫在的散文世界,而且樂此不疲,也曾經有過寫小說的熱情,但因工作的關係始終沒有寫出一本小說,寫小說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我大部份時間必須放在翻譯工作上,只能很遺憾地說,我錯過了創作小說的機緣。
如今,隔空與往事擁抱,也許可以自我期許一番:有一天, 我的職場見聞也能成為我第一部小說的題材!
夢迴現場
麥勝梅
明明知道終有一天要告別職場,但我卻眷戀著不肯離開,畢竟是「35年的職場啊」,在退休前夕我也免不了喟然一番。
這些歲月是值得懷念的,尤其午夜夢迴時,太多的人和事不時地環繞著我,還有我最熟悉不過的現場。
《現場一》
時間大概在1983年,E城發生了一宗滅門案,一家四口的越裔家庭被發現在家中慘死於血泊中,受害者的頭部和臉部全遭重擊,胸部和背部被利刃捅入,死狀慘不忍睹,莫不是兇手與死者有深仇大恨,出手那麼地心狠手辣?
為了偵查這宗滅門案,德國警察局幾乎把全市的越德翻譯員都請來協助辦案。然而...
推薦序
那一天我們相聚──祝歐華30周年慶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永久名譽會長 趙淑俠
那年初春,法國巴黎十三區一家華人經營的旅館,一改平日安靜冷清的局面,陸陸續續的一些華人男女,提包攜袋的住進來。
旅店客滿,老闆也跟著高興,有其他客人來卻只好謝絕。對不起,這些客人都是來開會的,開會?開甚麼會?,這……我也說不清。好像是寫文章的,說是甚麼作家協會。
寫文章?開會?那人越聽越糊塗。
確實是這個樣子。華人沒有在這兒開過與寫文章相關的會, 而我們籌劃中的會還沒開,要明天到華僑文教中心開了成立大會才能誕生。
事情彷彿有點荒謬,說起來我是會議的召集人,這些人是我用一年多的時間直接間接地找來的,但除了瑞士的余心樂和新認識的巴黎呂大明,與其他人如郭鳳西、麥勝梅、王雙秀、楊玲等,都是在那個[伯爵旅社]初見。有幾位創會元老,要在次日成立大會的會場上才能見到。總之,在華人稀少找不到華文作家的歐洲,硬是要組織一個有模有樣,叫得出口的寫作班子樣的團體,可真是難之又難的事。
記得1967年的初夏,兩位老友吉錚和於梨華遊歐洲,到瑞士來看我。那時她們已是作家,都有作品問世,尤其是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已經出版,她已是文壇重要作家了。而我在遠如天涯海角的歐洲做美術設計工作,跟文學全沒了關係,所以我根本不談華文文學在歐洲的事。但是我不談她們談,兩人都問我真的不想寫作了嗎?梨華說:「記得你喜歡文學,我們同班時你的作文是最好的。」我說:「文學離我已太遠。」說後想想又道:「歐洲缺少一個華文文壇,將來有待努力……」我說了一些有關對歐洲華文文學的想像。吉錚道:「我看很難。你們這裡連華文作家都沒有,怎麼建立文壇!」她說到要害上了。歐洲沒作家,想建立華文文壇彷彿癡人說夢。三個年輕女士關心海外華文文學,氣宇軒昂地直說到深宵三點。
滄海桑田人生變故大,屬於歐洲的,具有歐洲特色的海外華文文學,終於具體而有形的誕生了。是歐洲有華僑史以來,第一個全歐性的華文文學組織[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在巴黎成立。日期是1991年3月16日,離三人聊天的晚上,足足有24年。
歐華成立以後,大家經之營之,我擔任兩屆會長後交棒,朱文輝、莫索爾、俞力工、郭鳳西、麥勝梅,一個個的接上來,每個會長都同樣的認真、負責、不辭勞苦。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大家在一起做成了許多事;歐華不僅有自己的文庫,還有自己的網站。對有志闖蕩文壇的寫作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新會員源源來歸,歐華作協總能保持著一股清新之氣。楊允達和青峰父子倆都是會員,這是好現象,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父子、母女、兄弟檔等等,氣氛益發溫暖和諧。
三十年是多麼漫長的歲月!歐華作協卻能保持著一貫的穩健、求新、大氣。《歐華文庫》絕非虛設,連年都有新書出版, 談過歐洲的山水人情,歐洲家庭教育,向歐洲學習節能,減碳廢核之後,再談歐洲美食。最近出的一本是《尋訪歐洲名人的蹤跡》,從莎士比亞說到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陵園,共51位名人。從歐華會員合集的內容,便知他們對歐洲的內蘊文化的瞭解之深,更難得的是能以采藝之筆表現出來,歐洲豐富的人文和歷史。
歐洲的風土人情內涵豐厚,探究起來趣味無窮,每次年會後的旅遊節目,是非常令人期待的。為了滿足大家對歐洲文化生活能有更深的體驗,也希望大家能品味到歐洲饒有特色的美景美食,主辦方面總在會後安排多采多趣的旅遊節目,使得一些遠道來的文友趨之若騖。北美作協的趙俊邁前會長曾不辭數千里之遙,前去[捧場]、親身體會歐洲的文化和人情。現在吳宗錦會長則是率團前去,使得年會氣氛更加溫馨親切。
多年來,不管路途順逆,歐華總在掙扎著勇往前行,走到今天,整整30年過去了,我們仍然傲立於世。因為歐華我常常受到文友們的讚美:「這麼多年了,歐華還發展得這樣好,不容易噢!」每當有人這麼說的時侯,我便說:「這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是大家熱心合作的結果。」這是真話,歐華能在30年的時間長河裡,會友之間彼此信賴,互相支持,讓一切的困難迎刃而解,是大家和平共處的最大公約數。
前面的路很長,另一個30年在等待著,成長、開創、延續, 要做的事還很多,歐華作協將有更好的發展,在此深深祝福。
那一天我們相聚──祝歐華30周年慶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永久名譽會長 趙淑俠
那年初春,法國巴黎十三區一家華人經營的旅館,一改平日安靜冷清的局面,陸陸續續的一些華人男女,提包攜袋的住進來。
旅店客滿,老闆也跟著高興,有其他客人來卻只好謝絕。對不起,這些客人都是來開會的,開會?開甚麼會?,這……我也說不清。好像是寫文章的,說是甚麼作家協會。
寫文章?開會?那人越聽越糊塗。
確實是這個樣子。華人沒有在這兒開過與寫文章相關的會, 而我們籌劃中的會還沒開,要明天到華僑文教中心開了成立大會才能誕...
目錄
目 次
序一:那一天我們相聚―祝歐華周年慶 趙淑俠
序二:回顧與自畫像 麥勝梅
作者簡介
歐華作協會議照片
輯一:在歐洲打拼
字海沉浮尋雅境 朱文輝
勞心的歐洲打拼 丘彥明
上蒼眷顧殘陽如火 白嗣宏
留學、工作、生活憶往 莫索爾
在歐洲生活半個多世紀 池元蓮
夢迴現場 麥勝梅
餐館老闆的無奈 謝盛友
安家生活在北德,文化搭橋勤寫作 高關中
小中國人 青峰
一方水土一方人 彭菲菲
你要安息 高蓓明
我的瑞士二十年 李筱筠
尋 夏青青
光學與我的一些事 許家結
走向對外漢語教學之路 林凱瑜
碧海青天夜夜心 黃雨欣
一個在歐洲打拼的台商故事 郭琛
我協助創辦〈歐洲日報〉的始末 楊允達
莫非你是禮拜天出生的孩子? 岩子
願有歲月可回首 楊悅
一路走來風平浪靜心情篤定 楊翠屏
回顧我的寫作道路 穆紫荊
不斷接近的理想―年的文字打拼 老木
在歐洲行文吟詩 張琴
寫作─圓夢的人生 倪娜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常暉
瑞士留學記 黃正平
在德國的寫作之路 恩麗
平凡中的收獲 區曼玲
談琴說愛 于采薇
輯二:幕後心聲
花團錦簇莊園情 朱文輝
幕後心聲 呂大明
輯三:緣起不滅
我在歐華作協的園林裏和文字嬉戲 朱文輝
三十年的美麗記憶 麥勝梅
海外寫作─跨越地界的寫作 郭鳳西
歐華作協與世詩大會 楊允達
開闢一片新的文化疆土 池元蓮
漢字魔力與歐華作協 謝盛友
緣起 黃雨欣
編輯本色 丘彥明
與歐華作協結緣 高麗娟
文化大同與世界大同 白嗣宏
無心插柳柳成蔭 林凱瑜
寫作總結 老木
與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結緣 許家結
我與歐華作協的情緣─在寫作中還鄉 楊翠屏
全球語境下的歐華寫作 方麗娜
感恩的話語―寫在歐華作協三十周年 穆紫荊
走遍青山人未老,採摘豐果入行囊 高蓓明
在歐羅巴遇伯樂 張琴
寫作感想和彙報 倪娜
給文友作傳,為協會編書 高關中
一位新人看歐華作協 青峰
《蕭邦故居之遊》─第一次參加歐華作協年會隨感 夏青青
一點體會 黃正平
就聊聊我的小小臺灣情結罷 岩子
寫作和心靈沉澱 郭琛
歐華作協的三十而立 李筱筠
聞名而來,如願以償記我與歐華作協的淵源 恩麗
附錄: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年表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年表 麥勝梅 編輯
目 次
序一:那一天我們相聚―祝歐華周年慶 趙淑俠
序二:回顧與自畫像 麥勝梅
作者簡介
歐華作協會議照片
輯一:在歐洲打拼
字海沉浮尋雅境 朱文輝
勞心的歐洲打拼 丘彥明
上蒼眷顧殘陽如火 白嗣宏
留學、工作、生活憶往 莫索爾
在歐洲生活半個多世紀 池元蓮
夢迴現場 麥勝梅
餐館老闆的無奈 謝盛友
安家生活在北德,文化搭橋勤寫作 高關中
小中國人 青峰
一方水土一方人 彭菲菲
你要安息 高蓓明
我的瑞士二十年 李筱筠
尋 夏青青
光學與我的一些事 許家結
走向對外漢...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