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百老匯」(Broadway),浮現在你腦海的可能是紐約市重要的南北向大道;可能是美國舞台戲劇的表演與創作重鎮;當然,它也非常有可能是《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貓》,或者任何一部「音樂劇」的代名詞。
本書收錄知名廣播人、資深樂評人宋銘的音樂劇解說專文,以及百老匯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三大音樂劇作品評析,以其科班出身及長期觀察表演藝術的視野,將2010年代轟動全美的嘻哈音樂劇《漢米爾頓》(華文世界中首次正式出版的評析專文)、1990年代百老匯最賣座的音樂劇《西貢小姐》和1980年代後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歌劇魅影》,化為一篇篇精彩動人的故事篇章!
作者簡介:
宋銘
●現任:
佛光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佛光大學流行音樂暨創意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資歷:
資深媒體人(漢聲、IC之音、中廣等電台製作主持節目達25年)
金曲獎評審委員
廣播金鐘獎得主
台北小巨蛋演出節目審議委員
宋銘是台灣流行音樂、戲劇評論人,在IC之音主持廣播節目的「無線音樂城」,製播12年,是台灣少有的音樂劇廣播節目;著有台灣第一本百老匯音樂劇介紹專書《我愛百老匯:音樂劇大街的名作導遊》,並曾與環球唱片合作音樂劇系列有聲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雅芬│田麗雲│何厚華│何致遠│吳孟樵│阮丹青│阮佩芸│林薇│流氓阿德│徐君豪│袁永興│郭岱軒│陳秀珠│麥若愚│程如晞│楊朝祥│楊潔玫│廖振博│廖珮玲│劉培華│慕潔溪│樓南蔚│鄭開來(按姓氏筆畫排列)齊聲推薦
名人推薦:王雅芬│田麗雲│何厚華│何致遠│吳孟樵│阮丹青│阮佩芸│林薇│流氓阿德│徐君豪│袁永興│郭岱軒│陳秀珠│麥若愚│程如晞│楊朝祥│楊潔玫│廖振博│廖珮玲│劉培華│慕潔溪│樓南蔚│鄭開來(按姓氏筆畫排列)齊聲推薦
章節試閱
〈古典歷史與現代嘻哈的完美衝突──《漢米爾頓》〉(節錄)
2020年是百老匯最慘的一年,因為疫情讓音樂劇無限期停演,演員為了生計紛紛改行,有業者更推出線上付費觀賞。然而,這些因應疫情的措施更突顯出體驗經濟的可貴之處──現場演出的表現方式與直擊內心的觀劇感受,才是代表百老匯真正的精髓!像嘻哈音樂劇《漢米爾頓》,雖然電影發行由迪士尼取得版權,但是現場觀賞到直擊心靈的音樂、體驗到結局泣不成聲的慨嘆,卻是我寫出這篇文章最心動的初衷!
劇作原著是朗‧車諾(Ron Chernow)在2004年所寫的傳記《Alexander Hamilton》(亞歷山大‧漢米爾頓),音樂劇則由美國音樂劇作家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編寫劇本並寫作詞曲。
《漢米爾頓》以移民為主軸,講述美國建國過程中,一個小人物如何變成大人物的故事。它憑藉著激發人心的主題、結合流行饒舌(Rap)、藍調(Blues)及嘻哈(Hip-Hop),為傳統音樂劇掀起革命性的風潮;加上演員陣容刻意打破族群藩籬,大量採用非裔及外裔演員,像其中Schuyler三姊妹,由白、黑、黃三色人種扮演,視覺上相當震撼,更展現兼容並蓄的精神,迅速引起共鳴也成功創造話題。稱之為「改變美國音樂劇史的一部鉅作」,應不為過。
這齣戲在2015年2月於外百老匯(Off Broadway)的公眾劇院(Public Theater)首演時,不僅票房完售更獲得極大的好評,同年8月即登上百老匯的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劇院,創造了空前的票房紀錄。至今仍一票難求的《漢米爾頓》,常常必須提前數月預訂,高檔包廂的票價甚至在網路上賣到上千美元。羅傑斯劇院前,每到下午都會聚集演員、街頭藝人或是青年學生,進行即興表演,已成為紐約另一風潮,當時,這種特異的現象令人刮目相看。
****
「外百老匯」
百老匯音樂劇,嚴格的定義是指沿著百老匯大道,曼哈頓西41街至西53街的劇院演出的音樂劇,包括《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經典劇碼。而「外百老匯」則是指百老匯區以外的劇目,通常是比較獨立、比較實驗性的作品,如果在外百老匯闖出名號,就有可能進入百老匯。同理,所謂「外外百老匯」(Off-off Broadway)就是比外百老匯更外圍、更實驗的劇碼。據傳,許多知名製作人、經紀人會在外百老匯,甚至是外外百老匯的舞台上尋找新秀。
****
《漢米爾頓》曾獲得第五十八屆葛萊美獎最佳音樂劇專輯獎(Best Musical Theater Album),更奪得第一百屆普立茲獎最佳戲劇獎,成為史上第九部榮獲普立茲獎的音樂劇;它在外百老匯的演出贏得2015年戲劇桌獎(Drama Desk Awards)十四項提名,並且得到包含傑出音樂劇、傑出音樂劇導演、傑出音樂、傑出填詞等七項重大獎項;2016年獲得破紀錄的十六項東尼獎提名,得到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劇本、最佳原創音樂獎等十一項大獎。豐碩的獲獎紀錄讓這齣劇名利雙收,可以說坐實了百老匯音樂劇龍頭的地位。
然而亞歷山大‧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1755或1757-1804)的故事搬上舞台,可以追朔到1917年,分別有舞台劇、音樂劇的版本,本文僅針對米蘭達改編之音樂劇《漢米爾頓》進行探討。
談起這部音樂劇的緣起,當然有一段偶然的機緣。
2008年,米蘭達當時正要從他另一部音樂劇《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中抽離出來,思考下個劇作題材,在墨西哥度假期間拜讀了朗‧車諾所寫的《Alexander Hamilton》,立即認定這就是他在尋找的題材,於是他取獲了版權、花費六年的時間,一手包辦詞、曲及音樂創作,終於在2015年,讓《漢米爾頓》從外百老匯燒進百老匯,並由他本人擔綱飾演男主角漢米爾頓,頓時口碑爆棚,至今一票難求。
米蘭達製作新劇乙事,早在2009年5月12日,應邀到白宮「詩歌與音樂之夜」演出時便對外宣布。他在白宮對現場觀眾說:「我正著手在寫一張嘻哈音樂劇。」他接著說:「主題是關於一位代表了嘻哈精神的人物──前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米爾頓。」台下頓時哄堂大笑,席間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也不例外,以為他在開玩笑。米蘭達說:「這是真的!」當晚在鋼琴伴奏下,他用即興的方式演唱了初版的〈亞歷山大‧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這首樂曲後來成為膾炙人口的開場曲。
開國財政之父的老故事,要搭配饒舌曲風來上演?儘管這兩個元素很難聯想在一起,但在看過了本劇之後,對這樣混搭是否合宜的疑惑已經完全澄清──如今的《漢米爾頓》已是一部曠世鉅作,它的成就與影響力,甚至超越《悲慘世界》。如今,每當米蘭達在劇場中堅定地唱出「亞歷山大‧漢米爾頓,我的名字叫亞歷山大‧漢米爾頓」時,台下的反應不再是哄堂大笑,而是爆棚的歡呼。
靈魂人物米蘭達
林─曼努爾‧米蘭達,一個在音樂劇業界不算陌生的名字,2016年以《漢米爾頓》幾乎橫掃所有大獎,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16年度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米蘭達出生於紐約,但家族最早是來自中美洲加勒比海,美屬波多黎各上維加(Vega Alta)小島的移民者,遠親當中出現過黑人,米蘭達也自稱具有四分之一墨西哥血統,但是他音樂中的嘻哈元素,更像早期黑人街頭音樂,融合了牙買加移民者的雷鬼音樂技巧,充滿革命性與批判性。米蘭達幼年時期,每年都會定期回到波多黎各與祖父母相處,在這個階段,受了島民音樂的核心元素──「敢於真我」(self-expression)影響,可能是出因於此,他敢於嘗試各種發聲工具,不分時地,宣洩生活的無所不在。這與他在本劇中,描述美國開國元老漢米爾頓出身移民者,經過努力而成功的過程十分雷同,無怪乎當米蘭達看到原著時,會立即被故事打動。
米蘭達的發跡,從擔任音樂劇《身在高地》的詞曲創作人開始。這齣戲在2008年獲得東尼獎戲劇類十三項提名,最後獲得最佳音樂劇、最佳原創音樂、最佳編舞、最佳演奏等四項大獎,可以說讓米蘭達名利雙收。2013年參與音樂劇《鼓動人心》(Bring it On)詞曲創作,並入圍東尼獎最佳音樂劇,雖未能獲獎,但米蘭達強烈的企圖心與細膩的音樂風格,已經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奠定日後開創新劇的能量。2017年為迪士尼電影《海洋奇緣》(Moana)所寫的主題曲〈海洋之心〉(How Far I’ll Go)奪得第八十九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並獲第七十四屆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提名。間隔六年時間,2015年8月6號正式演出的《漢米爾頓》,就締造了史上最佳獲獎紀錄。2019年米蘭達轉戰大銀幕,以音樂劇電影《愛‧滿人間》(Mary Poppins Returns),入圍第七十六屆金球獎最佳喜劇/音樂類電影男主角。
嘻哈音樂藝術的大成就
如果不是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蔓延全球,2020年7月,米蘭達的成名作《身在高地》改編的歌舞電影《紐約高地》原本應該要上映的,但因為疫情的關係延到了2021年的暑假檔期上演,整整遲了一年。對於全世界的樂迷影迷來說,這是一件相當值得期待的事!
《紐約高地》也是由米蘭達與許多知名的製片聯手製作,融合了嘻哈以及美式音樂的元素在其中。故事講述的是一條充滿著美妙動感旋律的街道,裡面所有的小人物雖不富有,卻都有自己最堅持的夢想;音樂元素以嘻哈音樂為主,裡面的音樂說唱與舞蹈動作相當鼓動人心。嘻哈音樂,似乎已經成為現在表演藝術文化的另類主流,也是年輕族群關注的焦點!
在非洲和美洲數世紀的音樂文化中,許多有色人種透過音樂,真實地表達承受都市各種有形無形壓迫,被逼迫到下層階級的那一種聲音與控訴。演變至今,嘻哈音樂已經是最能激發起熱烈的迴響以及公眾討論的一種音樂風格;事實上,在許多嘻哈音樂的流動都告訴我們一些關於饒舌音樂的歷史和意義。
一九七○年代興起的饒舌音樂文化,被稱為嘻哈文化複合體的一部分,是當時在紐約由非裔美籍以及加勒比海到美國發展的青年所形成的文化現象,這裡面包含了視覺藝術風格、舞蹈音樂、服裝,甚至到說話的風格藝術都跟一般的美式英文不一樣,直白又強烈。
早期這種音樂發展是在夜總會或者是街區、公園,由非正式的團體公開演出,而現在,它已相當成功地成為流行文化的主流,甚至《漢米爾頓》裡面的音樂,全部都是以這種說唱的本質來進行的。直接在戲劇中表述劇情,並且將裡面人物的愛恨情仇,全部在歌曲當中既說又唱地告訴大家,這是音樂劇從來沒有過的一種音樂表演形式,而《漢米爾頓》能夠成功,正正與嘻哈音樂本質上抒發出來的自由張力息息相關!
由於本劇劇情與美國開國歷史息息相關,情節與歷史所載不盡相同,部分內容甚至存在爭議。為避免疑慮,本文以下的評介僅針對米蘭達改編版音樂劇《漢米爾頓》來進行闡析。
劇情評介
第一幕
開場曲:〈亞歷山大‧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開場曲的手法沿襲百老匯常用的時空交疊,搭配嘻哈、饒舌風的音樂,數個要角與合唱團,交替道出與漢米爾頓其人的關聯性,裡面有愛他的妻子伊麗莎白‧漢米爾頓(“Eliza”, Elizabeth Hamilton,1757-1854)、敬他的傑佛遜總統(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及華盛頓總統(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可以為他犧牲生命的勞倫斯(John Laurens,1754-1782)/兒子菲利浦(Philip Hamilton,1782-1801),當然,還有自嘲蠢到一槍射殺他的阿龍‧伯爾(Aaron Burr),暗示了本劇令人遺憾的結局。
一個野種、孤兒,母親是妓女,蘇格蘭人的後裔,降生在加勒比海的小島,這位十元美鈔上的肖像,憑藉一己之力奮發向上、出人頭地,十四歲就管理當地的貿易公司,堅持不願與當時販賣黑奴的團體同流合汙。後來因為一場颶風摧毀了家園,走投無路之際,他拿起筆發表了第一篇詩作,獲得報紙刊登,於是鄉里街坊群起募款,將這位奇才少年送到北美大陸學習……他的名字叫──亞歷山大‧漢米爾頓。
樂曲非常精彩勵志,饒舌的節奏令人耳目一新,古裝與現代音樂的結合十分流暢、毫無違和。這一首歌的創作歷時六年,經過反覆整合、多次改寫才完成問世,可以說費盡心力,但是往往最難產的作品,也最能帶動人心。米蘭達自己就說,每次演唱開場曲〈亞歷山大‧漢米爾頓〉總是感到一股振奮的力量。
〈阿龍‧伯爾,閣下〉(Aaron Burr, Sir)
一次偶遇的機會中,漢米爾頓結識了阿龍‧伯爾(劇中另一位重要角色,由黑人演員Leslie Odom Jr.飾演),兩人合唱〈阿龍‧伯爾,閣下〉,對話看似熱烈,其實並無交集,漢米爾頓亟欲拉攏阿龍‧伯爾,而阿龍‧伯爾卻要他少說話、學習內斂(Talk less, smile more)。在相互恭維中,預告了一個平步青雲、一個懷才不遇,不同命運的結果,為日後的分歧埋下伏筆。
這時,酒館裡出現了另外三位熱血青年勞倫斯(John Laurens,獨立戰爭時任漢米爾頓手下,後來兩人似有超越友誼的發展)、拉法葉(Marquis de Lafayette,積極參與美國獨立活動的法國貴族),跟穆里根(Hercules Mulligan,以裁縫師為掩飾,其實是名美國間諜,漢米爾頓後來受他很多幫助),這三位在下半場分別改演了漢米爾頓的兒子與政敵。
《漢米爾頓》號稱劇中「沒有一個冗員」,演員演出一個以上的角色,除了成本考量以外,也有人物之間的對比意味;劇中不時看到華盛頓、傑佛遜總統等配角出現在舞群中,可謂大膽創新。
〈阿龍‧伯爾,閣下〉這首樂曲相當精彩:劇情上,幾個男人在言談中,表達了投身革命運動的意願;表演上,幾位演員高明且快速的唱功,令人目不暇給。尤其,阿龍‧伯爾扮演主述者的角色,為該劇摘下東尼獎當年度的最佳男演員,便可知曉其優異程度。
……
〈古典歷史與現代嘻哈的完美衝突──《漢米爾頓》〉(節錄)
2020年是百老匯最慘的一年,因為疫情讓音樂劇無限期停演,演員為了生計紛紛改行,有業者更推出線上付費觀賞。然而,這些因應疫情的措施更突顯出體驗經濟的可貴之處──現場演出的表現方式與直擊內心的觀劇感受,才是代表百老匯真正的精髓!像嘻哈音樂劇《漢米爾頓》,雖然電影發行由迪士尼取得版權,但是現場觀賞到直擊心靈的音樂、體驗到結局泣不成聲的慨嘆,卻是我寫出這篇文章最心動的初衷!
劇作原著是朗‧車諾(Ron Chernow)在2004年所寫的傳記《Alexander Hamilton...
推薦序
【推薦序】以「百老匯」之名(文/楊朝祥)
歌劇、音樂劇作為一項表演藝術,反映了歷史、時代的文化,也揭示了當代流行的元素。從倫敦到百老匯,從《歌劇魅影》、《西貢小姐》到《漢米爾頓》,劇中人物投射、故事內容、舞台燈光、音樂曲風無一不是歷史、文學、音樂、戲劇和藝術的綜合展現。《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一書旨在為歌劇和音樂劇的傳承,做歷史的演述、也做文化的詮釋,更重新定義「流行」,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音樂劇敘事和解析。
本文作者宋銘老師以三部西方音樂劇為題材,將不同時代背景故事的內容以音樂劇之都紐約「百老匯」之名入題,彰顯作品的調性。《歌劇魅影》為紐約百老匯史上公演最久的音樂劇,那「為我而歌」(sing to me),「那呼喚著我」之音(that voice which calls to me),始終縈繞觀眾之心,不曾散去;又如《西貢小姐》以戰爭為創作背景,無情烽火,讓大時代的兒女難逃命運磨礪,壯觀的直升機是該劇留給觀眾精神上最深刻的印記;另外,《漢米爾頓》則記述美國開國元勳漢米爾頓的經歷,完美結合了歷史、傳奇、音樂與嘻哈,也成為了近年最火紅的音樂劇。
這三部音樂劇之背景、題材、風格各異,觀眾固然可以從不同的文化觀點詮釋,倒也發人深省;不過,更令人肯定的是,我們看到了一部音樂劇成功的元素—劇情引人入勝、扣人心弦,抑衝突、或懸疑、或虐心,當然時而高昂清亮的嗓音、時而婉轉低吟的樂章,亦皆絲絲入扣。除此之外,布景、道具、器材和工作團隊自然也是致勝要訣。
從台北到紐約,一旦決定踏上這段旅程,飛行時間需要十幾個小時;如今,宋老師將紐約百老匯的音樂劇重磅搬上紙本書,讓音樂劇躍然紙上,我肯定宋老師在音樂劇的敘事和分析中的用心與努力,這將成為音樂劇重要的著作,並且成為佛光大學傳播學系流行音樂傳播組帶動流行元素重要的一環,祝福本書順利出版,謹以此為序,期盼更多人一起走入本書的音樂劇世界,一起滾動「百老匯」!
*作者楊朝祥為佛光大學校長
【推薦序】把東邊的風縫到西邊(文/田麗雲)
當宋銘央我為他的新書寫序時,腦海中忽然迸出當代美國詩人Andrew Schelling寫的一首詩〈紅尾鷹〉(The Redtail Hawks)的句子,他說:
成群的紅尾鷹
逆著風上下穿梭 它們
在晨曦和暮靄中浮沉
一針一針地用細線
把東邊的風縫到西邊
是啊!數不清多少年了,宋銘不正像是帶著故事的紅尾鷹,以聲波為線、穿戲為針、在空中浮沉飜飛,將歐美展演舞台上的音樂劇縫向台灣聽眾的耳中、縫進耽美於音樂劇的心靈。
認識宋銘,只因為無意中聽到了他主持的節目,而剛好那個時候我進入「IC之音.竹科廣播」負責統籌所有的節目,於是就直接聯繫了宋銘,在我們並不認識的情況下,開口邀約他為我們製作一個節目。他一口就答應了。
從此之後將近十年的時間,每週默默的、他為聽眾獻上一集精彩的節目,幾乎沒見過像他一般完全不讓人操心的主持人。
每次聽宋銘的節目,我都覺得呼吸跟走路的步調彷彿都不得不加快,因為即使已經長年製作節目,他依然顯得如同一個孩子在享受心愛玩具的快樂,聽得見他的興奮、聽得見他的急切、聽得見他想跟好朋友分享的渴望。曾經有嚴格的製作人跟我說:「他吃螺絲了,沒剪掉!」我說就讓他吃吧,我可不要為了精緻的修剪而打亂了作為一個聽眾跟他同步蹦跳的快樂。
宋銘這一次以三個經典的音樂劇導聆,拂動著百老匯的美妙向我們而來。故事大家都熟,一個是源自於法國的神秘小說家卡斯頓.勒胡參觀了在1869年興建的巴黎歌劇院地下人工湖之後所創發的作品《歌劇魅影》;一個算是現代版的蝴蝶夫人故事《西貢小姐》(想來,自盡的蝴蝶夫人不會比放飛孩子的母親討喜吧);還有一齣大家較不是那麼熟悉、卻博得是「近乎普遍好評的戲」的《漢米爾頓》,宋銘挑選這齣戲的理由是「為傳統音樂劇掀起革命的風潮」,很微妙的是這故事本身也從對個人的描述直指國家。
我不知宋銘在諸多音樂劇作品中何以挑選了這三齣戲,但我相信他一定會讓讀者發現:在每一個我們未曾注意到的時刻,所帶來的美妙。
所以,好好的欣賞他的文字、在音樂劇中滾動吧!
* 作者田麗雲為前IC之音.竹科廣播電台台長、現任好好聽文創內容長
【推薦序】我所認識的生活藝術家(文/何厚華)
在一次的因緣際會下,我邀請好友宋銘來我所任職的大學演講與分享,題目自訂。原本我以為他會聊聊廣播、流行音樂,甚至是旅行;沒想到他給我的題目竟是淺談百老匯的音樂劇。
當下我有些小小的擔憂,怕學生沒有太大的共鳴,結果兩個小時的演講下來,不僅毫無冷場且同學們也興致勃勃,甚至有人因為他精闢的解析與介紹,對涉獵不深的主題產生了興趣與共鳴。
於是,當我知道他要出版這本《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時,當然也是充滿期待的。同時更希望透過這本著作,跟隨著故事的鋪陳進展,帶領更多人進入這迷人的領域。一如窺見宋銘這位作者,集語言、文字、音樂、美學等於一身的生活藝術家。
*作者何厚華為華語音樂製作人、作詞人
【推薦序】對命運高歌的人(文/吳孟樵)
總記得初識宋銘老師時,首先發現到他特具的,如水流動的眼神。接著是他的聲音,揚起喜悅的音質。再又是見識到他何以具有好人緣,因為他樂於分享與助人。是這些光照般的美好特質,閃耀在他的節目與教學中。
展讀宋銘這本新書《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猶如打開新視界,延伸情境至你我或許知曉的世界,卻是經過他尋覓、抽絲剝繭,見到、聽到、領會到劇中人翻了幾翻的人世更迭。吸附入時光洪流裡,感受三齣知名音樂劇,劇中人物的「命運」。雖是不同故事,不同劇作者,卻又都有其無法逃脫的命題,這是很深刻的議題,卻能夠在宋銘一曲一曲的解析,導入當代歷史、音樂要義與心理分析。
衝突,是戲劇的重要元素。就像是「三」的意義,是啟動是發展,是交流是合作,也可能形成更大的挑戰。如何在這些線索裡紮實地流暢地說故事,深入淺出地為觀眾為讀者導聆,除了得具有專業功力以外,宋銘說故事的魅力,賦予這本書更高層次的心靈導引。
當我看著即將付梓前的書稿,不記得時間的流動,而是全然地跟著書的節奏,掉入宋銘書寫的時空,與劇中的人事物相遇,貼附他們血管內的情緒。
整本書裡提到的象徵物,例如:槍、信、綁著黑絲帶的紅玫瑰、紅色斗篷、直升機、面具、戒指、項鍊、水晶燈,具是勾勒人與情,尤其是命運的糾纏牽引,律動人生的嗟吁,令人慨嘆不已。
閱讀的當下,也令我憶起曾在美國紐約百老匯連續三夜看三場音樂劇,其一就是《歌劇魅影》。觀看劇的同時,欣賞劇院的陳設,從舞台、階梯、挑高的屋頂、燈具,以及現場的觀眾,那是另種閱讀。當時,我就住在百老匯轉角的旅館,日日徒步於周遭的著名街道。
知名的地標、景物,絕不是在於「熱鬧」,通常是在於人們所賦予的文化意義,尤其是與「記憶」連結出更深刻的,你我想記得的「歷史」,以及思考、感受每一個步伐的情韻。
謝謝宋銘這本書的問世,讓音符的黑夜與白晝,進入你我心中的耳朵。
*作者吳孟樵為作家、影評人
【推薦序】完美捕捉滾動的百老匯(文/阮丹青)
與宋銘是在1998年宣傳首張唱片時認識的,當時工作滿檔壓力破表的我上了他的廣播節目,馬上就被他的和善熱情給打動,而且在專訪前,他早已在報上為我寫了第一個樂評……
後來再見面,就是下一張專輯了。永遠記得下了節目,他請我吃的那碗古早美味香酥的排骨麵。再後來,我們又有好幾次早已變成好友形式的溫馨餐會、聖誕暖聚……
宋銘喜歡音樂劇這件事,我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因為他和我一樣都曾有學習古典音樂的背景,而浸淫在音樂結合舞蹈的跨戲劇形式,更是完全可以想像,因為那已經是從小生命裡的養分。
只是我沒想到,他除了享受其中,還精益鑽研,也曾以介紹百老匯音樂劇內容得過廣播金鐘獎!
當我翻開他為自己書寫的引言,更令我感動不已。
書中敘述的情感豐沛,將初次欣賞musical的激動與場景全然分享,也讓多年前曾到紐約劇場親臨的我深深沉醉與想念……好炙熱的一份愛藝術且將藝術融入生活百分百的癡情迴響!
尤其在書中鉅細靡遺地完整呈現三大經典名作的時空背景,甚至還有劇本導聆,這時一邊讀著宋銘的文字,馬上就在YouTube搜尋影片一邊欣賞,感覺真的也像看完了這幾齣劇,甚是過癮!對比起2021此刻紐約仍嚴峻的Covid 19疫情,能夠就這麼在線上馳騁著畫面與想像,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謝謝宋銘費盡心力地完美捕捉滾動的百老匯,也極力推薦朋友們與我一同走進生命與愛光的靈魂旅程(世界)。
*作者阮丹青為創作音樂人
【推薦語】名家一致好評
「對於想一窺音樂劇殿堂,但不知如何入門的人而言,這本《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可以說是助力我們掀開音樂劇面紗的最佳推手。
作者以既微觀又宏觀的角度,藉由三部雋永的音樂劇,從時空、角色、藝術、歌曲、文學以及創作者的觀點,去解析萬花筒般迷人的音樂劇。文中最精彩的地方是作者同步分享自己觀後的心得,澎湃真切的渴念,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如詩的美境。彷彿在靈魂的汪洋裡盛妝一畝荒田,像春風搏動過的時間,隨著音樂愈響美愈飛揚。
一生或許不一定非要去一趟百老匯,但若能透過本書懂得一部音樂劇,心中的富足更勝百老匯。」──王雅芬(時際創意傳媒副總經理、詩人)
「在一次宋教授評析音樂劇講座中,讓我領略深藏劇中那視覺與聽覺的美。就如已欣賞過兩次的《歌劇魅影》,在本書精闢的引領下,不但體會許多音樂劇的藝術內涵,更令人想重回劇院再次品味!」──何致遠Richard(廣播節目主持人)
「宋銘獨特深入的筆觸及全面立體的賞析觀點,讓讀者可以從三個世代、三齣經典雋永的音樂劇作品中,進一步地窺探創作者在文本的建構及角色的創造中,更細微深層的創作意旨。」──阮佩芸(電影工作者)
「一直以來『美學』是我對生活的堅持,而音樂劇把生活的創意、故事性與音樂做了最美的結合,豐富了藝術世界。本書對經典的三部音樂劇作精闢的解析,從背景、人物、台詞帶出所有細節的含義,不只是淺嚐劇情及歌曲。更透過時代背景一層一層剝開音樂劇的美好。
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細膩,真正的美麗在於用心去感受。」──林薇(LlNWEl訂製品牌禮服執行長)
「透過三齣耳熟能詳的音樂劇,淺顯易懂又著墨甚深的解說與分析,著實讓我從一個『看戲的人』立即進階成為一個『賞戲者』。」──流氓阿德(金曲獎男歌手)
「表演滿足了人們的五感六覺
歌舞渲染了人們的七情六慾
集結成歌劇和音樂劇之後
完全撩撥了人們的渴望
感謝宋銘老師滾動百老匯
繼續滾動我們的藝術靈魂,永不停歇」──徐君豪(《到不了的地方》作者)
「如果說音樂是靈魂的窗口,音樂劇便是豐富靈魂的窗外景色,宋銘將這些景色的美蒐集成一頁頁的精彩,全放在此書中。」──袁永興(流行音樂評論家)
「三部經典百老匯音樂劇,在宋銘老師深入淺出的解說下,彷彿在眼前上演著。過去看音樂劇,我們只能看看熱鬧,但讀過《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更能了解如何去深入賞析一部音樂劇作。」──郭岱軒(主播、作家)
「現在正是全球疫情的時候,可能你無法在此刻坐在台下欣賞百老匯的歌舞劇,現在不用慨嘆和惆悵了,快翻開這本書,讓宋銘老師陪著你,帶你進入百老匯的世界!」──陳秀珠(天王天后的歌唱老師)
「到紐約、倫敦看Musical,曾經是我採訪國際電影長達十五年出差期間的最愛,從《名揚四海》、《歌劇魅影》、《芝加哥》等經典劇的反覆看,從百老匯看到外百老匯,真是塵封已久的記憶。
當我的老友宋銘出書《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我興奮拜讀。宋銘不愧是優質的金鐘獎得主與良知的大學執教者,他書寫百老匯的知識性、文學性、閱讀豐沛性,都具備深遂的蘊涵,讀完這本書,能讓人從Music的觀眾晉升為百老匯專家。謝謝Chris,帶我終於認識了百老匯。」──麥若愚(資深影評人)
「一本讓人讀到欲罷不能,並且立刻想同步聆賞音樂劇的書。很專業又極有深度的內容,在宋銘的筆下,卻像說故事般地流暢好看。」──程如晞(部落格教母)
「要了解音樂劇,先看《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字字珠璣,淺顯易懂,帶領著讀者進行一場音樂饗宴;讀者就像作者一樣走在紐約的街頭感受藝術的氛圍,這也是電影《紐約高地》作者的姊妹力作《漢米爾頓》在華文世界裡唯一的國際中文版介紹,絕不容錯過。」──楊潔玫(金鐘影后)
「拜讀《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彷彿穿越時空到達了音樂劇現場,在作者宋銘教授鉅細靡遺的導聆之下,瞬息間即進入震撼華麗音符、環繞實境的感官世界,深深體會到這百老匯名作魅惑之美!
看完《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開啟了我對這世界名作音樂劇多元化的欣賞視角,更能快速融入這幾部世界級音樂劇之情境,絕對是一部讓您一看再看的好書。」──廖振博(台灣錄影傳播事業協會第五、六屆理事長)
「以獨特視角詮釋音樂與心靈的對話,伴隨跳躍百老匯的情緒音符,觸動人類心像與旋律的沉浸式體驗;聆聽宋銘,發現至美!」──廖珮玲(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副教授)
「祝賀宋銘老師──我的好學弟『修修』──新書出版,謝謝他用心分享百老匯音樂劇的導聆與整理。在《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裡,我們更了解每部戲如何成為經典、成為世界名劇,也更加知道背後有意義的故事!去過百老匯的人,可以藉此再次回憶劇場魅力;還沒有去過百老匯的朋友,也可以擁有概念,並且踏上欣賞世界名劇的路!」──劉培華(整體造型彩妝設計師)
「看過宋銘演說百老匯歌舞劇的現場,就被他精彩演說的功力給驚豔!他帶領我進入百老匯的世界,彷佛自己就是莎士比亞裡的女主角。這次他把深藏多年的才華,在書中一次到位、呈現出來。《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絕對是你我都值得收藏的經典好書。」──慕潔溪(永遠的偶像歌手)
「在宋銘的妙筆下,這幾齣音樂劇,無論是他們輝煌的成就或周邊小故事,都讓我彷彿一秒變行家,期待《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能一系列地陸續誕生。」──樓南蔚(華語流行音樂作詞人)
「我曾在原住民廣播的節目特別開闢音樂劇單元,並邀請在這領域深耕多年的金鐘獎常客宋銘老師當節目來賓。在我們合作節目期間,宋銘如數家珍地介紹了許多經典的音樂劇,我覺得聽眾彷彿經由他生動的引導,進入了每一齣劇的世界,跟著主角一起經歷喜怒哀樂。印象深刻的是宋銘驚人的記憶力,我個人聽音樂劇是從音樂的旋律跟架構切入,但是宋銘可以把人物間的對話倒背如流,讓我幾乎跪在地上拜。我想這跟他所受的戲劇訓練背景有關。此等超能力,是我欽羨不已的。恭喜宋銘出新書,很精彩也十分值得推薦!」──鄭開來(廣播人、音樂評論家)
【推薦序】以「百老匯」之名(文/楊朝祥)
歌劇、音樂劇作為一項表演藝術,反映了歷史、時代的文化,也揭示了當代流行的元素。從倫敦到百老匯,從《歌劇魅影》、《西貢小姐》到《漢米爾頓》,劇中人物投射、故事內容、舞台燈光、音樂曲風無一不是歷史、文學、音樂、戲劇和藝術的綜合展現。《滾動百老匯—現象級音樂劇名作導聆》一書旨在為歌劇和音樂劇的傳承,做歷史的演述、也做文化的詮釋,更重新定義「流行」,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音樂劇敘事和解析。
本文作者宋銘老師以三部西方音樂劇為題材,將不同時代背景故事的內容以音樂劇之...
目錄
推薦序 以「百老匯」之名/楊朝祥
推薦序 把東邊的風縫到西邊/田麗雲
推薦序 我所認識的生活藝術家/何厚華
推薦序 對命運高歌的人/吳孟樵
推薦序 完美捕捉滾動的百老匯/阮丹青
名家一致好評
前言
百老匯戲說從前──音樂劇的緣起與誕生
古典歷史與現代嘻哈的完美衝突──《漢米爾頓》
烽火戰亂中的身不由己──《西貢小姐》
失落的面具再掀高峰──《歌劇魅影》
參考資料
推薦序 以「百老匯」之名/楊朝祥
推薦序 把東邊的風縫到西邊/田麗雲
推薦序 我所認識的生活藝術家/何厚華
推薦序 對命運高歌的人/吳孟樵
推薦序 完美捕捉滾動的百老匯/阮丹青
名家一致好評
前言
百老匯戲說從前──音樂劇的緣起與誕生
古典歷史與現代嘻哈的完美衝突──《漢米爾頓》
烽火戰亂中的身不由己──《西貢小姐》
失落的面具再掀高峰──《歌劇魅影》
參考資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