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遍地英雄
大唐王朝又送走了一任皇帝,此後剩下的皇帝還有兩位。不過我們先不忙著介紹新接任的這位仁兄,而是先來講講當時的天下形勢,不然之後大家可能會搞不清頭緒。
其實搞不清頭緒也很正常,唐末的那二、三十年本就是著名的亂世,成天打來打去,你方唱罷我登場。別說你亂,就是歷史系的學生也很頭大,所以為了讓大夥兒不至於跟著一起頭大,這裡就先梳理一下。
董事長又要換人做,楊復恭一時內疚埋下禍患
首先,說說朝廷的情況。在丟掉長安後,朝廷的威信便持續走低,低到最後,唐僖宗執政末年,朝廷直接掌控的城市僅剩下長安、同州和華州,而依舊忠於朝廷的僅剩下河西、山南、劍南、嶺南四道的數十州之地。
這幾道雖然聽從朝廷號令,會按時繳納賦稅,但畢竟所處的地理位置離關中地區有相當的距離,且被部分叛藩隔開(如秦宗權),再加上本身就是開發中地區,所以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能給朝廷的幫助有限,可以說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至於剩下的地方,情況就複雜且有趣得多了。概括來說,唐僖宗末年的勢力範圍劃分大致如下:
王重榮據蒲州、陝州;諸葛爽據河陽、洛陽;孟方立據邢州、洺州;李克用據太原、上黨;朱溫據汴州、亳州;秦宗權據許州、蔡州;時溥據徐州、泗州;朱瑄據鄆、齊、曹、濮;王敬武據淄州、青州;高駢據淮南之地(共計八州);秦彥據宣、歙;錢鏐據浙東。
此外還有老牌的半獨立河北諸藩,基本上呈現一種將朝廷直轄地區重重包圍的態勢。
不過,這些藩鎮彼此之間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聽調不聽宣型。主要代表是王重榮的河中、李克用的河東、王處存的義武、朱溫的宣武以及齊克讓的兗海。這類藩鎮和朝廷的感情糾葛較深,基於自我利益的考量,會選擇性地執行朝廷的詔命,偶爾也會向朝廷提供經濟援助和軍事支援。然而,一旦朝廷的指令有可能損害其利益,就會毫不猶豫地拒絕,甚至直接跟朝廷翻臉開幹,因此被朝廷視作最親密的盟友兼最危險的敵人。
第二種應該叫做老死不相往來型。主要代表是高駢的淮南。這類的藩鎮視朝廷如空氣,朝廷也對他們完全放棄,相互無視。就相當於現代人互刪之後彼此封鎖,此後再無交集,所以朝廷的使者基本上不往這些藩鎮走動,這些藩鎮更不會主動打聽朝廷的最新動向,甚至對其他藩鎮的糾紛也沒興致圍觀知曉。他們只是存在於那裡,等著最終的結局到來,像極了戰國末年的齊國,以呆萌無為著稱,只是偶爾嗆一下看不順眼的鄰居,僅此而已。
第三種是不作不甘休型。主要代表就是秦宗權了,其主要特點是瘋狂刷存在感,意圖取唐朝而代之。但鑑於這類藩鎮大多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還喜歡得罪有實力的鄰居,因而朝廷對秦宗權之類的叫囂也就是聽聽罷了,從來沒有當真。當然,如果對方叫得太凶,朝廷一般會拉幾個聽調不聽宣型的小夥伴組個討伐軍去剿滅一下。
總之,經過這樣簡單的形勢介紹,相信大家已經了解,唐僖宗留下的天下只能用稀爛來形容。
以朝廷之力要想打好這手牌,贏回整個天下,如果沒有一個具備大智慧、擁有大視野的皇帝是不可能成功的,朝中的文武群臣都很清楚這一點,因此在李儇病重期間,大臣們一致主張放棄李儇的兩個兒子,改立他已然年長的弟弟為大唐的新天子。
這一建議得到以楊復恭為首的宦官集團認可,不過在具體人選方面,雙方出現嚴重分歧。大臣們眾望所歸的是唐懿宗李漼的第六子,吉王李保。
據說吉王李保「於兄弟為最賢」,而且在李儇駕崩後,他是李漼在世的幾個兒子中,最年長的那位。既長又賢,在文官看來簡直就是完美的皇位繼承人。所以朝臣們聯合提名李保出任李氏「公司」的第十九任「董事長」。
楊復恭並不認可大臣們的主張,在他看來,李漼第七子壽王李傑才是最佳的人選。因為壽王相對於吉王具備先天的優勢,他是皇帝(李儇當時還沒死)同父同母的弟弟,即所謂的胞弟,血緣上與李儇更近。估計出於和李儇的深厚感情,楊復恭覺得不立他的兒子有些對不住李儇,因此堅決要立李傑。
兩邊經過一番較量,最後的結果終於趕在李儇嚥氣前出爐:立壽王!(還是大太監說了算)
從後續發展來看,其實吉王殿下不必太過傷心,因為六年之後,他還有一次機會;至於楊復恭也不必太過高興,因為六年之後,他是欲哭無淚的那個人。所以我一直相信,如果楊復恭知道後來發生的事,估計會立刻跑去給李保三跪九叩,求他老人家趕緊坐上龍椅。
◆
文德元年(八八八年)三月五日,朝廷下詔,立壽王李傑為皇太弟,監軍國事。同天,右軍中尉劉季述親自率領禁兵趕往六王宅迎接李傑入宮主政。緊接著,李傑被安排在少陽院接見了宰相和朝中主要大臣,並在宮中住下。而第二天,他就接到了先皇遺詔,告知自己已被改名為李敏,即將在一個時辰後接替死去的親哥哥登基為帝。
從家裡被叫出來,到入宮見大臣,再到被人服侍換上龍袍,送上寶座,整個過程中,李敏表現得相當平常,讓許多朝堂上的大臣深感失望。
在當時許多人看來,這就是個碌碌無為的平庸皇帝,大唐復興無望矣!
然而,等到次日再上朝時,大臣們卻無一例外全部驚呆了,因為他們見到一個英氣逼人、精明強幹、言談有物、滿腹經綸的皇帝。
其實李敏跟他的哥哥完全不一樣,是個非常喜歡學習的人,尤其熱愛文學,如果李儇的知識儲備量算作一的話,他就是一百。而且後續發展證明,他還是個胸懷復興大志,很有自己的一套的人,絕非泛泛之輩。
此前之所以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完全是由於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就突然被帶進宮裡,被一群人跪倒山呼萬歲,實在沒能反應過來啊!
而一天過後,反應過來了,人也就馬上恢復正常的真實狀態。
那個始終深受哥哥信賴,從容護駕,建言切中軍務機要的壽王又回來了。
雖然他此前從不受人關注,也沒人重視他的意見,但那些歲月已經統統過去了。現在坐在皇帝寶座上的李敏知道他肩頭上的擔子有多重,也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
於是他一繼位就帶頭力行節儉,縮減宮中開支,親近大臣,求教振興國家之術,一時間朝廷氣象大變,又出現了生機與活力,史稱其「有會昌之遺風」。
李敏確實有他伯伯李炎那樣的雄才豪情,在整頓後宮朝廷的同時,也在醞釀著收拾下面不聽招呼的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