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什麼?父親是一個必要的存在嗎?推薦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你有父親這種病嗎?
自我評價低、人際關係不佳、缺乏安全感、過於小心翼翼、或是過於控制他人、反射性的挑釁他人、不擅長多方溝通、社會化明顯不足。與母親這種病相較,父親這種病大多表現在社會化行為。
父親這種病是什麼?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缺席,或是孩子與母親的依附關係不健康,都明顯影響了孩子在生理與心理上的發展,母親,提供了孩子生物性的基本需求;而父親的角色,則教導了孩子社會規範與行為模式。在失去父親或父親缺席下長大的青少年,罹患憂鬱症、自殺、藥物或酒精上癮、未成年懷孕、離家出走、學業中輟、身心症、精神障礙等,風險都會提高。
父親的缺席促使「母親這種病」容易產生。反過來說,即使「母親這種病」的執行犯是母親,但將母親逼入困境的真凶,或許其實是父親也說不一定。母親這種病與父親這種病,可說是互為表裡。
如何克服「父親病」
● 尋找父親的替代者以及避免可能的陷阱
● 培養看對方的眼力
● 不要被理想的父親形象所惑
● 不再為了反抗而反抗
● 避免反射性的挑釁他人
● 從父親的陰影中解放
● 要去質疑被塑造出來的形象
● 找回肯定的父親形象
● 回憶曾經有過的快樂時光
● 接納自己對父親的愛
從綑綁你的「父親這種病」束縛中解脫
父親的存在,並不只意味著現實的存在才是存在。內心的父親形象是什麼模樣,比父親的現實樣貌更為重要。否定的父親形象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潛入日常的人際關係中,破壞社會生活與家庭生活。而令人遺憾的是,父親的形象往往被扭曲。用同理心去理解在父親身上發生的事。最終,將能找回真實的父親樣貌,從綑綁你的父親束縛中解脫。
作者簡介:
岡田尊司Takashi Okada
一九六○年生於香川縣。精神科醫師、作家、醫學博士。自東京大學哲學系退學後,轉入醫學系,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科。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目前是岡田診所負責人與大阪心理教育中心顧問。
站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發展障礙的治療最前線,以臨床醫師的身分面對年輕人的心靈問題。主要著作有:《怪癖心理學》、《容易受傷不是錯》、《活著覺得麻煩的人》、《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該放鬆的也許不是身體,而是你的情緒》、《生存的哲學》、《孤獨的冷漠》、《戀愛這種病》、《人際過敏症》、《依戀障礙》、《夫妻這種病》、《啟動心靈的對話》、《父親這種病》、《母親這種病》等書。
譯者簡介:
張婷婷
愛看日劇、熱愛翻譯。二○○七年開始接觸書籍翻譯,譯有《我和條子的700天戰爭1&2》、《賺錢公司成功祕密都靠這本會計財報教科書》、《給小桃的信》、《笑臉贏人》、《看懂現金流讓你提早財富自由》、《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等,現為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找回肯定的父親形象
在你記憶片斷的影像中,或許都只是在佐證母親說的話。然而這樣的印象在很多時候都是不知不覺間被操弄的。多次聽到否定的言論,就把一切的體驗都透過否定的過濾器來看待。
父親也許無法像母親那麼能幹地照顧孩子,也許他們不懂得如何好好表現自己的愛。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一定沒有真正的愛。父親愛的方法或許比較內斂,但是他們幾乎都是愛著孩子的。即使在不被允許見面的情況下,父親也是思念孩子的。
我曾經遇過許多因罹患精神疾病無法工作、不得不離婚的男性,他們懷抱著多麼深切的失去悲傷。因為想念孩子而痛苦,那種痛苦與悲傷絕不亞於母親。
拋棄家庭的父親也一樣。即使另組家庭,但在心中的某個角落,還是會一直對他棄之而去的孩子帶著罪惡意識,以及難以說出的悲傷。他絕不會遺忘,就算想忘也忘不了。在他的人生越是接近終點時,那份失落感與罪惡感只會越來越強烈。
試著回想你與父親的短暫相處;回想一下父親為你所做的事、父親對你說過的話、父親對你投注的眼神。
蒐集這些與父親相關的客觀事實或小插曲,或把他的人生再重組一次也可以。父親也是一個像你一樣的人,或許孤獨、辛苦或痛苦,他也和你一樣渴求著愛,在無法如願的狀態中掙扎。
父親在你現在的年齡時,他在做什麼?也許他和你一樣正在為人生苦惱,他也許和你一樣正為父母關係而苦。不,也許他連這樣的自覺也沒有,活得懵懵懂懂地也說不定。
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人生也是和你一樣,如此地一路走來。父親也是一個跟你沒有什麼不同的人;父親也是一個想要被愛、想要獲得認可的人。
父親也一樣是被拒絕就會受傷,為了保護自己也曾經傷害過別人。父親他也有弱點,或許也有像孩子的一面。但可以確定的是,他並不是一個一切都只令人憎恨或嫌惡的人。
在進行這樣的重組作業中,你要做的是再一次思考,你憎恨的父親、你討厭的父親,是父親真實的樣貌嗎?是不是有人間接灌輸給你的,或是被他人的解讀或定義給操縱了?你是不是其實希望把父親想像得好一點?是不是也想得到父親的認可呢?
母親否定父親、貶抑父親的言詞是不是影響了你的判斷?你從父親身上繼承的、遺傳的真的都是那麼糟糕的東西嗎?
重新再思考一次,父親做過的「壞」行為,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做的?具有什麼意義?是不是來自母親所告訴你的看法?要盡量地客觀多方思考父親身上發生過什麼事。
在那些自私行為、憎恨的事件上,也許能找出其他的意義,即使只有一點也好。如果能在父親身上找到同感的部分,或是可以肯定的部分,那麼你就可以從否定的父親形象束縛中解脫,就能脫離母親加緒於你的否定父親形象,更接近現實中的父親。
若能在現實的父親身上找到肯定的一面,就能沖淡一些理想化的父親形象,更進一步地往接受有缺點也有優點的真實樣貌靠近。如此便能從父母的意象支配中得到一些自由,而往愛一個現實存在人物的方向走。
曾經有過的快樂時光
如果,在對立與糾葛開始之前曾經有過幸福快樂的時光,那麼請不要拋棄當時的回憶,試著偶爾回想也好。想想離婚後從你面前消失的父親,只覺得他是拋棄你的父親?光用想的就覺得痛苦?或許你不希望被這種無益的事情搞亂自己的心情。
但是,那恐怕並不是你真正的想法。在你心中某處,應該仍然希望能再一次見到幼年時期追著他、牽你手的人。或許你認為那樣做只會讓母親傷心,且父親也並不希望如此,所以放棄,一直想忘記。但是至少,你認為父親也不希望見面這一點就是錯的。
曾經共同生活的孩子,父親並不會遺忘,或許父親也是告訴自己只能遺忘,所以才會死了心地過著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內心的深處,一直都像缺了什麼似的,心裡帶著空洞與空虛的感覺生活著。恐怕這種空虛與罪惡感其實也不曾從他的心裡頭消失過吧。
就算藉著工作或酒精想要掩蓋這種悲傷,但如此做非但無法治癒,恐怕還會變成無法挽回的思念,折磨著內心吧。
什麼都不想還很天真無邪的時候,當時父親在你的身旁,看著你的臉、你的一舉一動,都會使得他的內心激動不已。將你抱起、聽你的笑聲,感受到從未嚐過的喜悅,為了這個小小生命的存在,他應該也誓願無論如何都要保護你。他應該也想過要把自己所學、所體驗過的東西都要說給你聽吧。
然而,這樣的想法還沒有達成,就不能陪在無可取代的孩子身邊,他應該會覺得自己是沒用、丟臉的父親吧。
此外,還要去試著回想父親牽著你的手,很自然地你跟父親撒嬌的過去。那時候你還不會討厭自己,也不會有害怕別人的感覺,只是很天真地撒嬌、被抱著,一起玩樂,那個父親與母親都守護著你的日子。在你心中擁有自癒力泉源,就是來自於那安穩而滿足的時光。與母親融合,父親靜靜在旁守護的生活,那就是你安心的原點。
即便父親從來不曾為你做過任何一件事,父親一半的遺傳基因還是活在你的身體裡,在你的身體裡確確實實擁有來自父親的給予。重新看待父親並不是在思考一個跟你毫不相關的人,那也是在思考關於你自己。
如果你禁止自己去感受父親是值得愛的,那麼只要去解除那個禁令就可以了。在你的心裡,是否在憎恨父親的同時也潛藏著愛父親的心情?這樣的感覺很重要。那不是因為父親而重要,而是因為你自己所以重要。因為,這樣的心情將你的人生以及你和身邊人的關係,都導向一個良好的方向。
當你變得可以肯定父親的時候,你就會更肯定你自己、更信賴他人,也就更懂得體貼身邊的人。
孩子想要去愛父親
就算你討厭父親,其實你並不是真的討厭父親,那是你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而採取的防禦反應,也有可能是你全然接受母親對父親的評價所造成的結果。
可是,就算是經常遭否定、不懂得什麼是愛的人,仍然是對父親有感覺的。就算生活悲慘,一直處暴力環境的孩子,也是一面帶著否定的父親形象做出激烈反彈,但同時也有強烈渴求父親的心情。
就算是暴力的、無可救藥的父親,孩子還是需要父親,希望能獲得父親的認同。
我想起了一位少年的故事,就叫他裕司(假名)吧。在沒有見到他之前,我早已聽聞他的事。他從少年感化院被轉送來,因為他把少年感化院搞得天翻地覆,實在沒有辦法處理,所以被轉送到醫療少年感化院。他可以說是令人的頭號人物,每個人都戰戰兢兢地迎接他。
來到院所後,要進行所持物檢查,並製作私人物品清單加以扣留保管。在離院之前都需替他保存。裕司的所持物幾乎都放在一只運動包包裡,那是他全部的家當。從那塞得滿滿的包包裡露出一樣東西,那是一個牌位。
一個十來歲的少年,運動包包裡面竟帶著一個牌位?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管理人員問他,「那是誰的牌位?」他回答說:「是我爸爸的!」
問他為什麼要帶著牌位,他只回答說:「因為我沒有家。」
管理人員沒有多問,繼續進行扣留保管手續。
在一連串的手續完成後,帶他來進行診查。這樣警備森嚴的氣氛中,被許多壯碩的職員包圍而來,很意外地卻是個有著爽朗笑容的少年。
我可以感覺到大家都對他報以懷疑的眼光,覺得那不過是做給別人看的,在那溫和的表情下一定隱藏著可怕的本性。然而,我取下了那警戒的鎧甲,盡可能地用最率直的心情與他面對。
他大大地出乎我的預期,他並沒有情緒亢奮,或說出什麼粗暴的話,在平穩的對話中,他同意未來將進行治療。
過了一天、兩天、一個星期、半個月,他身邊的戒護人員每天都戰戰競競,害怕他隨時會惹出麻煩來。
然而,他完全沒有做出任何暴力行為,也沒有做任何讓大家困擾的事。
他總是窩在房間裡讀書、寫文章。
他非常期待每星期一次的看診,也告訴了我許多事情。一開始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試探我,都說些無關緊要的話;不久之後,他就把過去的事都熱切地告訴了我。
實際上跟他交談後,發現他是一個非常單純、內心溫柔的孩子。我只是傾聽著裕司的話,並不需要對他特別說些什麼。
裕司不曾好好地上過學,但是他具有一定實力,只是不喜歡念書而已,同時他具備了自我思考力。我聽著他說話的同時,感覺到他確實努力想要面對自己的問題。而裕司是在要求我當這樣的媒介角色。我不打擾他自己的作業,一面對他認同,同時也覺得認真地傾聽才是最好的支持。
裕司過去的人生在診療室中一點一滴地甦醒,他告訴我的人生故事真是曲折。
裕司是在父親嚴重暴力下長大的孩子。因為討厭父親的暴力,母親便決定離婚。當時他還沒有上小學,母親牽起妹妹的手問裕司,「你打算怎麼辦?」
說真的,當時裕司很想跟著母親去,但當時父親寂寞的表情映入了他的眼簾。
如果連自己都跟著母親走,那父親就太可憐了。還是小孩的裕司便回答:「我要留在爸爸身邊。」
那是他命運的分歧點。
沒有母親的生活,日子過得很乏味。被打是家常便飯,而且打罵都不需要理由。有時明明只是吃個飯,父親也會突然一拳打過來。也曾因為思念母親躲在棉被裡哭,然而他卻沒有想過要到母親那裡去。
父親完全不會做飯,所以只能吃些現成的東西,也曾經連續吃了一個星期的泡麵。即便如此,父親在還是比不在家來得好。因為父親若是不在了,連吃的東西都沒錢買。
父親也曾兩、三天沒有回家。抱著餓壞的肚子裹著毛毯,聽到像是父親的腳步聲就趕緊衝出去。可是,當發現只是路過的人時,感到非常難過。
因為沒得更換,他總是穿著髒兮兮的衣服,也不知道誰說他「好臭」,於是他開始被霸凌。要是打了那些捏著鼻子嘲笑他的人,老師就會嚴厲加以斥責。老師問他為什麼要做這種事?但是無論怎麼問,他都不會說出打人的理由。老師對此感到驚訝地直說「真是個倔強的孩子」,便饒恕了他。老師應該是知道吧!因為老師常常會拿吃的東西給他,是一個很溫柔的老師。
然而父親卻沒有這麼簡單。聽到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覺得孩子「讓父母丟臉」,於是怒火中燒,連理由都不問地就對他拳打腳踢。就算他乞求父親的原諒也沒有用。
父親越是打罵,裕司的問題行為就越來越誇張。騎偷來的機車、抽菸、偷東西,打傷學長。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第一次被送進院所,之後就開始了他往來院所的生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偷襲的院所生活並不輕鬆,然而即便是一個那種父親的家,他還是想回去。然而父親卻很少來會面。
直到有一天,父親突然來會面,而裕司已經是中學生了。
父親告訴他要到遠方工作,要是賺了錢一定會來接他回去。然而父親從此沒有再出現過。那之後不到一年,父親去世了。
裕司回到社會,是半年之後的消息,父親的牌位與遺骨放在幾乎沒有來往的伯父家,是伯父通知他父親自殺身亡的事。伯父非常不高興地說「到最後還要給人惹麻煩」。
於是裕司把牌位搶了,奔出伯父的家。
這個社會沒有裕司可容身之處,他沒有錢也沒有東西吃,於是他犯下了竊盜罪,被逮捕送到最初的少年感化院去。
有一天,許久不見的母親出現在少年感化院。自從五歲時分開後,已經過將近十年的歲月。
母親說「我不知道你變成這樣,跟媽媽一起生活吧!」如果父親還活著,裕司應該會拒絕吧。然而父親已經不在了。
可是十年的歲月實在太長了,母親再婚之後跟裕司像是不同世界的人。母親和妹妹,以及成為他養父的男人,住在一個高級住宅區的大房子裡。養父用懷疑的眼光看著裕司,對他一本正經地說教,斬釘截鐵地對他說「要在這個家裡生活,就要遵守這個家的規矩」。養父有事沒事就用諷刺的口吻說他,在養父面前,母親和妹妹必須畢恭畢敬實在令他生氣。因為不能給母親惹麻煩,所以他一直忍耐,終於到了有一天兩人發生爭吵。
「如果你不能遵守這個家的規矩,你就給我出去!」
母親要他道歉,但是裕司非常頑強。
「雖然時間很短,還是感謝您的照顧。」裕司說完便整理好自己的東西,離開了那個家。
那是他放浪生活的開始。沒有住所,也沒有保證人的十五、六歲年輕人,不可能找得到什麼像樣的工作。如果挨不了餓,也只能去偷了。
然而無論什麼時候,只有父親的牌位是他一定會小心翼翼帶著的。裕司的行為,讓我越聽就越覺納悶。他受到父親虐待、被丟進感化院,最後父親自殺、不顧裕司就離開,有這樣的父親為什麼裕司還會這麼做呢?帶著牌位走也是某種依附的行為,他對父親如此執著的理由何在?還是故意要給母親看,才對父親如此執著。
這個謎團後來稍稍解開的時候,是在裕司的治療暫告一段落、過了半年之後的事。裕司情緒非常穩定,和之前判若兩人積極努力,因此便轉到特等少年感化院去,開始接受回歸社會的訓練。在那裡過了半年後,裕司就可以回歸社會了。在他回到社會前,有一個晚上的時間可以被移送保護到本來的院所。
就這樣,我和裕司在半年後又重逢了。
在特等少年感化院裡,裕司並沒有發生任何的問題,不如說他自己非常積極地處理自己的問題,成長得更為茁壯了。裕司跟我說離開之後的事,突然改變口吻說「其實我還有事情沒有跟醫生說」。
果然還是跟他父親自殺的事情有關。
「我是後來才知道的,在我逃走的期間,父親曾經來面會。」這個意外的事實讓我一時之間說不出話來。
「是的,就是和我錯開了。他知道我從院所逃走後,好像非常失望。」
「那、你父親他……」
「應該是想在死前來跟我見上一面吧。可是他的兒子卻不在……我一想到我爸不知道是怎樣的心情,就……竟然會想要來見我,應該是很寂寞吧!」
裕司的聲音裡含著自嘲的笑,但他的眼中卻泛著淚。
「雖然我老爸把我揍得很慘,還害我被人嫌棄,但是我真的覺得那種事真的無所謂。我很想跟他說,當你的兒子真好……但是,已經沒辦法說了。」
裕司說著慘然一笑。
女兒需要父親的心情令人揪心,但兒子需要父親的心情更加令人難過、悲傷。雖然兒子不太會表示出來,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深藏著仰慕父親的心情。就算父親不成材,很少見面,不,正因為如此才更無法不需要父親,才會一直都懷抱著想被愛、想去愛人的心情。
找回肯定的父親形象
在你記憶片斷的影像中,或許都只是在佐證母親說的話。然而這樣的印象在很多時候都是不知不覺間被操弄的。多次聽到否定的言論,就把一切的體驗都透過否定的過濾器來看待。
父親也許無法像母親那麼能幹地照顧孩子,也許他們不懂得如何好好表現自己的愛。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一定沒有真正的愛。父親愛的方法或許比較內斂,但是他們幾乎都是愛著孩子的。即使在不被允許見面的情況下,父親也是思念孩子的。
我曾經遇過許多因罹患精神疾病無法工作、不得不離婚的男性,他們懷抱著多麼深切的失去悲傷。因為想念孩子而痛苦,...
推薦序
「父愛缺失」,在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因素中排第一位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國防醫學院兼任副教授)
每個人都沒有辦法決定誰是他/她父親、母親,而父母親的身心狀況更是會影響他們子女一輩子。以球隊的角色來比喻,母親比較像是「防護員」,而父親則傾向是「啦啦隊」。美國衛生部編寫了一本手冊《父親在兒童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其中明確定義了成功爸爸的祕訣,在於願意承擔、認識孩子、態度貫徹、願意供應及保護、愛護孩子的母親、願意與孩子溝通,及注重孩子靈性培養七方面。
但是因為現代離婚率高,全球父親缺席、甚至失功能(dysfunction)的現象卻比比皆是、日益嚴重。像在日本,有孩子的家庭中大約有十分之一的家庭沒有父親;在美國,這個比例超過了三分之一,而這當中又有四成的孩子,有一年以上沒有見到父親;並且,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十八歲前都有父親缺席的經歷。有專家稱這種現象為「沒有父親的社會」。調查顯示,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父愛缺失(主要是父親功能缺失),在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的相關因素中排第一位,排第二位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溺愛加控制(控制性溺愛),以上問題統計發現高達百分之八十七。所以「父親這種病」確實不可不慎啊!
本書作者繼上一部精采著作《母親這種病》之後,又出版此本從生理、心理、環境多面向角度,來探索父親的功能,以及「不健康」的爸爸會給下一代造成的影響。在書中,作者說明父性與母性角色的差異,源於生物學上荷爾蒙方面構造差異,在父親身上有稱之為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荷爾蒙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父親熱心育兒的物種中,腦中存在大量對血管加壓素具感受性的神經細胞。血管加壓素作用活潑的物種,不只是對自己的孩子,對其他的孩子也會有父性的保護行動。延續此生物基礎,作者飽讀古今資料,在書前半部列舉歷史上多位名人,當父親因為不同原因造成「缺席症候群」、過度霸道的教養(甚至把孩子趕出去)、又或者是不當的過度服從子女,造成下一代的悲劇,讀來真是令人掩卷嘆息啊!當然,作者也在書後半部,提出改善之道。本人心有戚戚焉。
此書十分值得一讀、省思,甚至可以組成讀書會好好討論與分享!
以養兒育女來說,父親這種病是整體脈絡的一環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缺席的父親,不管是在生理或心理層面,都是常見的現象。然而,母親目前也需要出外工作養家,母親的缺席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這似乎是某種男女平權的表現。
以自己的工作成就與個人享樂為優先的母親,慢慢地變得不稀奇,所以男性以父親角色跟孩子建立關係,就變成彌補親子關係,讓孩子在身心層面健康成長的重要養分。尤其在陪伴孩子遊戲,透過遊戲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部分,男性的角色更吃重,孩子跟爸爸一起玩,其快樂程度媽媽不見得能取代。
而家庭作為一個社會的單位,父親與母親兩者,對孩子都有錯綜複雜的影響,即便父親不見得常在孩子身邊。所以以養兒育女來說,父親這種病,是整體脈絡的一環,要整合起來一起看。
讓我們能好好看見自己與「父親」的關係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這本由《母親這種病》同一個作者岡田尊司所著的《父親這種病》,是從各種面向及觀點(生物因素、依戀關係、家庭系統、家庭動力、社會文化)來探討「父親」這個人物存在的意義,以及對後代的影響。
姑且不以母職化角色來期待父親也扮演,父親的存在,仍然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特別的存在意義及影響。而最大的影響,是影響了孩子面對外界(社會)的能力,包括:冒險與挑戰。還有,如何進入社會,例如:社會規範及社會期許的因應。
這本書不論在心理專業、親職關係給了我們豐富的學理,更讓我們能好好看見─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不再模糊化這個人對自己的影響。
「父愛缺失」,在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因素中排第一位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國防醫學院兼任副教授)
每個人都沒有辦法決定誰是他/她父親、母親,而父母親的身心狀況更是會影響他們子女一輩子。以球隊的角色來比喻,母親比較像是「防護員」,而父親則傾向是「啦啦隊」。美國衛生部編寫了一本手冊《父親在兒童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其中明確定義了成功爸爸的祕訣,在於願意承擔、認識孩子、態度貫徹、願意供應及保護、愛護孩子的母親、願意與孩子溝通,及注重孩子靈性培養七方面。
但是因為現代離婚率高,全球父親缺席、...
作者序
【前言】
父親是必須的嗎?
父親是什麼?
父親是什麼呢?這或許是比母親是什麼還要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就算與母親的關係再怎麼淡薄且不穩定,也會因為歷經十月的懷胎與生產,以及一年半到兩年哺乳期的這種生物性的結合,而被掛上特別的保證。因為那畢竟是旁人無法取代的情感羈絆,只要母親沒有怠惰於扮演這種生物性的角色,或不幸地對孩子失於關愛的話,那麼母子關係就可以永保安泰。
然而父親的話,是一個人在出生前十個月,與母親這位女性相愛,除了提供過精子以外,在生物上的連結相當匱乏。父親所完成的生物性角色,尤其不存在。換句話說對孩子而言,父親之不可欠缺是在孩子以受精卵誕生之前的瞬間,就幾乎等於結束了。之後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就生物性而言,父親幾乎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也由於這個緣故,與父親的連結是比和母親的關係更屬於一種心理、社會的層面。換言之,只要社會與時代改變,就容易被心理與社會的狀況所左右的關係。相對的,母子關係多半由生物性所決定,因此擁有超越社會與時代的普遍性。
今天,若與母親的關係完全改變,便是偏離了生物性的條件,是個非常危險的徵兆。另一方面,與父親的關係會隨社會與文化的改變而改變,本來就具多樣性與可塑性。就這一點來說,要回答父親是什麼的這個問題,要比回答母親是什麼的問題還更加困難。
父親是必須的嗎?
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讓我們更清楚認識一件事,那就是母親與孩子在新生兒期到嬰幼兒期緊密深切的關係,是孩子健全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樣的關係不僅與心理社會有關,也是哺乳類動物共通的生物行為。
誕生後約一年半期間的母子關係,不僅孩子在精神上的穩定與人際關係的品質產生作用,對於身體健康或智力,以及社會的發展、抗壓能力,乃至於在養兒育女或與伴侶的關係上,一生當中都持續著無法估計的影響。
然而若要論及父親,那麼同樣的前提便無法成立,必須一直到後期,從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是否必要存在開始談起。
如果母親的角色缺席,孩子不僅無法獲得應有的養育,甚至會停止成長,連生命都會有危險。已經有許多的數據資料顯示,這是不可撼動的事實。不只是人類,對所有的哺乳類動物而言,都是生物學上的事實。這是因為所有的哺乳類動物都同樣擁有催產素系統這種依附架構的關係。
那麼父親又如何呢?
首先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父親與母子會共同生活並共同養育兒女的物種,只占了哺乳類全體的百分之三左右。而且,父親的角色大多都是非直接照顧,是保護母子不受外敵欺侮的輔助性角色。且大部分的物種,是在母親每次發情期時就會更換伴侶的,這個時候,與前伴侶所生的孩子通常都會被趕出去。
父親會和母親一起養育孩子的物種,也只有靈長類一種,就連被認為是與人類最相近的黑猩猩,父親也是不參與養育兒女工作的。母親和孩子自成一個集團生活,而公猩猩則只和其他公猩猩另組一個集團生活。只有在發情期,公猩猩才會對母猩猩表示關心,對幼猩猩則並不關心。
在這層意義來看,在家庭中與妻子生活並且一起養兒育女這件事,是人類特異的進化,也可以說是最具人類特性的行為。
而這種人類特別進化的父性機能,是到了農耕、畜牧生活時期開始後才被強化的。因為像俾格米人(Pygmies)那樣的狩獵採集民族,父親並不太參與撫育孩子,只會遠遠地看著母子,比較類似黑猩猩的行為。
在狩獵採集生活時期中,只有母子一起生活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到了農耕生活時期,不論是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合作,或是蓄積財富的集團組織性戰鬥,都使得人類必須去學習符合社會規範與規則的行為模式。父親以一家之長的身分領導大家,同時擔任教導孩子這個共同體的規範,將孩子培養成可獨當一面的組織成員。
在這樣的父權社會下,父親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存在,且具有不可忤逆的絕對權威。父親是一家的領導者同時也是教育者與精神支柱。
而改變這個大環境的,是近代工業化的社會。過去領導一家人的父親被大規模的工廠吸收,從孩子面前消失。孩子的教育改由學校擔任,剝奪過去父親所扮演的角色。父親退居到只需默默工作、負責家中經濟的角色。父親的存在感低落,孩子的成長重心被母親與學校所占據。
父親的存在感薄弱,與過去權盛時期無法相較。當父親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時,女性們就如過去般開始以自己的力量養育子女,這也是很自然的發展。戰時.戰後的人力不足與女性進出職場、女權的提高,都加速了這個狀況。離婚、成為單親媽媽,在沒有爸爸的情況下養育孩子,也變成理所當然的事。而隨著父權的崩壞,回歸母系社會的現象也開始發生。
目前有相當多數的人是在父親缺席的狀態下成長的。根據平成二十二年(二○一○年)的統計,家中有未滿十八歲孩子的家庭約有一千兩百萬戶,當中母子一起生活的家庭超過一百一十一萬戶。有將近百分之十的家庭裡沒有父親。另外,父子一起生活的家庭有十二萬餘戶,約占全體的百分之一。這將近十倍的數字差距,可以說正顯示出孩子需要父親與母親的程度差別。父親的必要度是母親的十分之一,也許這就是現狀所顯示出來的殘酷事實。
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即使沒有父親,對於孩子的生存來說不只幾乎沒有影響,在發展或健康面上也沒有母親缺席的影響來得大。我們都知道比起父親的依附關係,母親依附關係的穩定性更左右孩子之後的人際關係。與父親的關係即使不佳,只要與母親的關係足夠穩定,就能彌補父親帶來的負面影響。
然而要說完全沒有影響,也並非如此。它會增加的是發生各種問題的風險。其中之一就是犯罪行為。
在平成二十二年的犯罪統計中,以少年犯罪的高峰期十五歲來看,父母俱在的家庭約占六成,單親母子家庭占三成。若以單親母子家庭約為整體家庭的十分之一左右來計算的話,則只有母親養育的情況下犯罪風險增加約五倍。順道說明,單親父親家庭所占的比例,約為單親母親家庭的四分之一,以這樣來思考的話,可以推測風險會再上升二點五倍左右。
也就是說,母親雖然更重要,但並不是只有母親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遭遇困難,其中應該也包含了經濟的問題,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同樣有關係。
根據馬可密克(McCormic)等人的研究,從孩提時代就與父親分離的孩子與和父親一起生活的孩子相較,他們的自我評價較低,容易感受到被父親所拒。自我評價低或對原來可以依賴卻無法依賴的感情,都會影響人際關係與安全感。個性會變得過於小心翼翼,或相反地過度需求,因而容易與人相處不融洽。
在失去父親或父親缺席下長大的青少年,在憂鬱症或自殺、對藥物或酒精上癮、未成年懷孕、離家出走、學業中輟、身心症、精神障礙等的風險都會提高。這個影響被認為不僅到青年期,到懷孕期或中年期後仍然存在。也有報告指出,不僅是失去父親或父親缺席,父親的過度保護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我們發現,因為文化與社會的差異,影響的程度也會有所差別。
此外,近年受到矚目的,就如我們將在後面章節論及的,不僅孩子在獲得適應社會所需的技巧與能力上,父親有它角色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良好的父子關係,則在自我認同的建立上也會比較辛苦。前面提到的犯罪問題,也可以用這樣的觀點來理解。
從主角寶座上跌落的父親
在二十世紀初期,佛洛伊德創始精神分析學派近半個世紀以來,其理論核心都在父親。佛洛伊德所發現的伊底帕斯情結,也是依據佛洛依德對自己的自我分析所歸結而來的。佛洛依德思考自己對父親的害怕與嫉妒的由來,自我分析出可能是因為對母親有性的潛在願望。在不知道是自己親生父母的狀況下殺死父親、娶了母親的希臘悲劇之王伊底帕斯,同樣被潛意識的衝動所操控。在這樣的思考下,佛洛依德把它稱之為伊底帕斯情結。於是,便得出這個伊底帕斯內心的糾葛就是人類內心糾結的主要理論。
然而,那是因為佛洛伊德活在強勢父權的時代。他應該也沒有想到有今日這般,與母親的關係會成為問題核心的時代。當時家庭的重心在父親,而且具有強烈的存在感。
而著眼於母親角色重要性的先驅者,果然還是女性。兒童精神分析先驅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發現,從嬰幼兒期開始的母子關係將會逐漸建構起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她的對手安娜.佛洛依德(Anna Freud)也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者,針對戰時育幼院的孩童進行觀察,詳細報告了被奪走母親的孩子身上產生的變化,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依附障礙。更進一步研究母親角色重要性的,是英國醫師威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與鮑比(John Bowlby)。威尼科特認為「恰到好處的母親」在嬰幼兒期對孩子全心的奉獻,將會成為孩子健全發展的基礎。然而有關「恰到好處的父親」之必要性,並沒有特別加以敘述。以威尼科特為界,可以說是輕視父親角色的開端。另一方面,鮑比則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產生的戰爭孤兒與疏散兒童的研究中得出,被奪走母親的孩子們在成長中會發生重大障礙的報告。
更進一步加速這個狀況的,是重複性的自殘行為,或重覆自殺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存在受聚焦,嬰幼兒期的母子關係開始被認為是原因所在。於是,在約翰.鮑比發表了與依附關係有關的三部曲理論的一九六○年代後,母子的依附關係與孩子的生存和安全感深切相關,是父子關係所無法企及的。這樣的理論更形明確。
就在不知不覺當中,主角寶座已全然地替換。
無伊底帕斯時代的父親
這等於宣告身為一家之主、絕對權威的父權時代已然結束。隨著與母親的關係變得對等時,父親也以家庭經濟支柱的身分從家庭裡消失。不常在家的父親,對孩子、對妻子來說不再具有過去那樣的存在感。
以強大父權為前提,對父親的恐懼與反叛的伊底帕斯神話,從前提開始崩壞。缺席的父親,早已不再帶給孩子強烈的恐懼與反叛心,也不再是產生激烈糾葛的對象。取而代之的是留在家中的母親與孩子緊密連結的態勢。以學術分析來說的話,是所謂的母與子的精神性「近親相姦」,而這已成為非常普通的事情。
父親的缺席以及與母親的緊密連結,帶來了伊底帕斯情結不存在的無伊底帕斯時代。在伊底帕斯情結存在之前的階段,在精神分析家稱為「前伊底帕斯階段」的母子一體階段裡,將孩子與母親都留在了原地。
這樣的趨勢敲響了警鐘,重新點出父親重要性的,是主張回歸佛洛依德的法國精神分析醫師雅各.拉岡(Jacques Lacan)。拉岡將賦予框架、禁制的父親機能稱為「父之名」。「父之名」也是「父之否」(name/no of the father),由於父親的存在,故而有不可違背之規則,違背規則是被禁止的,因此擁有控制放蕩不羈慾望作用的「父之名」,也是具象徵意義的規則與律法。
拉岡認為孩子是投射母親慾望的一面鏡子。然而若被母親的慾望所吞噬,便無法健全成長,因此,就需要有父親的角色。為了不讓孩子被母愛的溫水所吞噬,為了長成獨當一面的大人,要給予孩子限制慾望的框架、現實化過程的必要。父親要當一個難以跨越的界線橫阻在孩子面前,並牽引孩子走向與母親關係之外的世界,讓孩子的慾望經過鍛鍊能腳踏實地,轉化為現實。
例如,為了不讓孩子對母親需索無度,父親要扮演一個煞車器的功能。並且,為了防止遭母親吞噬,也需引領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這樣的父親角色,是為了均衡培育孩子所必要的。
然而在無伊底帕斯的狀況下,這樣的禁制功能將無法發揮作用。孩子會無節制地接近母親、無邊無際地貪戀著母親,而母親也相同。
以拉岡為始,雖然過程緩慢,但父親的角色所以再度獲得評價,也是因為臨床心理學家發現,若只靠母親,那麼母親角色的本身也將無法發揮它良好的功能。
父親能成為母親嗎?
就在拉岡企圖在精神分析的世界再度為父親的重要性打上鎂燈光時,在心理學的世界也開始逐漸重新檢視父親在孩子發展過程上所扮演的角色。這在一九八○年後正式化。只是,這樣新的潮流,與其說是拉岡式的讓父親擔任特別的角色,不如說是將父親視為不遜於母親的照顧者,企圖將這兩者等同視之。很明顯的,在育兒的世界中男女同權也開始擴展,它可以超越性別,並非只是母親的事情,對父親來說,也同樣可以是快樂的事,為此添加了樂觀主義的色彩。
然而實際進行研究的話,父親的關係在質與量與母親相較下,都顯得貧弱。根據法國的調查,勞工階層父親花在照顧孩子的時間平均一天只有六分鐘;在美國,父親照顧孩子的時間只有母親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幾乎沒有什麼照顧。從質的這一點來看,母親對孩子說話的語彙更加豐富,在言語上的應對性來說,優越許多。
然而父親也有較優越之處,就是具遊樂性這一點。父親什麼都可以玩,讓孩子覺得有趣;而母親則會把所有事都變成例行公事,並且要求充滿毅力去執行,或要孩子去完成。隨著孩子的年齡日漸成長,這個傾向會更顯著。父親熱中身體運動與孩子玩樂,而母親則投注在準備食物或照顧孩子上。
就連玩遊戲也被認為父母在品質上有差異。母親偏好形式或玩具的遊戲,父親則是動身體去遊戲、且不拘形式,偏好獨自的遊戲。比起和母親玩,孩子和父親玩顯得更為積極。在各種不同的遊戲上,父親也較母親更具吸引。
在指導孩子的方式上,父親也與母親不同。母親對吃飯、洗澡等事都會一一指示,會不斷地密切注意,表現出著重細節的管理;然而父親並不像母親那樣會充分指示。不過,若是學校的學習相關事物,兩者的差異就會更為明確。
不論何者,在質或量上,父親要取代母親似乎都不是件容易差事。
在思想前衛的北歐等國調查,顯示男性花在育兒的時間與預期並無太大的差異,在對孩子的愛這一點上,反而顯現出危險的數據。根據瑞典的調查,主要養育者為男性,與主要養育者為母親或夫婦共同養育相較下,對孩子的愛較缺乏。
這暗示了父親對養育孩子感到負擔,甚至往往處於沒有餘裕感受自己對孩子的愛。這樣的現實,與其說是男性在對時代趨勢的抵抗,不如說這顯示出男性所具備生物學上的特性,對於接下全面性的育兒工作可能還是有困難的。
時代之輪不斷地往前邁進,母親外出工作養家,照顧孩子時間縮短,母親也成為了缺席的角色,甚至就連母親缺席這種事態都變得不稀奇。因為比起育兒,以工作與自己的快樂優先的母親也並非例外,於是,不得不犧牲一部分的母性,母親缺席或欠缺母性的育兒,其實也帶來了更深刻的「母親這種病」。
大家庭式的生活,雖然有人可替補缺席的母親,但母親與自己母親關係不穩定的人也有很多,依然有得不到支援的情況。而當祖母與父親很認真地替代母親養育孩子,隔代教養有時雖能彌補母親的缺席,然而,祖母與父親同時也逃不掉母子親密容易產生祖孫親密、父子親密的狀況。
在小家庭化與母親的缺席下,父親的存在與缺席如今已變得更容易影響孩子了。
像這樣,為「母親這種病」所苦的人之所以增加,或者母親過度支配或母親拋棄孩子,都是因為父親在實際上或機能上的缺席,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父親的社會」所造成的。父親的缺席促使「母親這種病」容易產生。反過來說,即使「母親這種病」的執行犯是母親,但將母親逼入困境的真凶,或許其實是父親也說不一定。母親這種病與父親的缺席可說是互為表裡,所以母親這種病其實也就是父親這種病。
「父親這種病」和父權時代相較之下,有著更多樣且複雜的變化。
接下來本書將試圖解開的,是從伊底帕斯時代殘留下來的父子關係到無伊底帕斯時代的父子關係,廣泛的父與子真相。
本書中會提出許多具體實例,這些一般的案例是以實際個案為基礎再做改寫,與特定個案並無關係。特別在此做聲明。
【前言】
父親是必須的嗎?
父親是什麼?
父親是什麼呢?這或許是比母親是什麼還要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就算與母親的關係再怎麼淡薄且不穩定,也會因為歷經十月的懷胎與生產,以及一年半到兩年哺乳期的這種生物性的結合,而被掛上特別的保證。因為那畢竟是旁人無法取代的情感羈絆,只要母親沒有怠惰於扮演這種生物性的角色,或不幸地對孩子失於關愛的話,那麼母子關係就可以永保安泰。
然而父親的話,是一個人在出生前十個月,與母親這位女性相愛,除了提供過精子以外,在生物上的連結相當匱乏。父親所完成的生物性角色,尤其不存在。...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父親是必須的嗎?
父親是什麼/父親是必須的嗎/從主角寶座跌落的父親/無伊底帕斯時代的父親/父親能成為母親嗎?
第一章 身為依附對象的父親
為什麼爸爸在這裡/在更初期階段的挫折/與父親的依附關係/保護母子抵抗外敵/刺激孩子,誘使孩子走向外面的外界/成為父親這件事/強化對抗壓力與不安的能力/從依附關係看到的父性類型:感情深厚堅強的父親、愛自己的父親、母性的父親、迴避的父親/作為預備性「安全基地」的父親
第二章 瀕死的伊底帕斯
父親這個對手/負責把孩子趕出門的角色/服從兒子的父親/不能只是疼愛/父親的煞車功能/通過禮儀與父親/三島由紀夫與父親平岡梓/大衛沙林傑與父親所羅門/父親與女兒情況又有些不同/成為母親替身的少女
/新伊底帕斯狀況與被拋棄的抑鬱
第三章 自我理想的父親
從對手變成目標海明威與父親艾德/從壓制者到救贖者/過於偉大的父親/甘地與父親卡拉姆昌德/兒子哈利勞與父親甘地/被迫成為替身的人生/被父親拋棄的孩子/詩人中原中也與父親謙助/將斷絕關係變跳板的櫻井良/戀父情結與父親的理想化與認同/雅典娜情結/行為模範的父親/反面教材的父親/受否定的父親形象支配/生病的父親/不安的真相/喬治巴代伊與父親約瑟夫
第四章 父親缺席症候群
存在感薄弱的父親/機能性缺席也具同樣的影響/比現實中的父親更重要的父親形象/父親缺席帶來了什麼:依賴母親的母子融合、誇大的願望與較弱的自我控制力、強烈的不安全感與抗壓性弱、不擅長三人關係、對學業或社會的成功也有影響、性的自我認同產生混亂、夫妻關係或養兒的問題/約翰藍儂與父親艾佛瑞/左右著與丈夫或兒子的關係
第五章 對父親的渴求
父性飢渴/成為亡靈的父親/莫迪里安尼與女兒珍妮/被拋棄的父親/即使明白他是瘟神/安提戈涅情結/漢娜鄂蘭與父親保羅/追求理想的父親/因社會參與而昇華
第六章 遭放逐的父親 父親是壞人嗎?
缺席才更適合/作為惡人的父親/被塑造出來的壞父親形象/從母子膠囊中被放棄的父親/常態化的父親排斥/選擇母親而非丈夫的女性/伊底帕斯情結的現代意義/從女婿身邊要回女兒的母親/被植入否定的父親形象時/依附障礙的家暴/以彼此的安全基地為目標/司法模式的極限/也有必須積極離婚的情況
第七章 永遠的父親
一直追求父親的孩子/為了克服父親的缺席/父親替代者與陷阱/培養看對方的眼力/不要被理想的父親形象迷惑/帶著否定父親形象的男性/從父親的意象中獲得解放/要去質疑被塑造出來的形象/找回肯定的父親形象/曾經有過的快樂時光/孩子想要去愛父親
結語
推薦序
前言 父親是必須的嗎?
父親是什麼/父親是必須的嗎/從主角寶座跌落的父親/無伊底帕斯時代的父親/父親能成為母親嗎?
第一章 身為依附對象的父親
為什麼爸爸在這裡/在更初期階段的挫折/與父親的依附關係/保護母子抵抗外敵/刺激孩子,誘使孩子走向外面的外界/成為父親這件事/強化對抗壓力與不安的能力/從依附關係看到的父性類型:感情深厚堅強的父親、愛自己的父親、母性的父親、迴避的父親/作為預備性「安全基地」的父親
第二章 瀕死的伊底帕斯
父親這個對手/負責把孩子趕出門的角色/服從兒子的父親...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