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個千古之迷,是不少學者一直追尋的答案!
而《山海經》應該算是中國古籍中最古老、最權威的一本書,但它記載的山川河流以及奇珍異獸與中國的地理幾乎完全不合;中國的先秦歷史,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似乎也變成了一本糊塗賬,沒有人能說清楚中國歷史5,000年的真相。
2018年作者吳寧出版了《文明密碼》,以現代人類社會起源為主線,介紹現代人類這一支在非洲的起源、走出非洲走向世界,並如何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如此複雜和豐富多彩的人類種群,後來如何開創最初的人類文明──「農耕文明」,以及後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並最終如何形成今天的現代人類社會文明。
今年作者再下一城,透過《文明密碼Ⅱ》,首創用唯心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先假定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和過程,然後再進一步進行虛擬的演繹和推演,最終達到使古人留下的歷史碎片連貫起來的目的。
作者通過這種方法嘗試解開中國和世界歷史研究當中的這些千古之迷,絕對是中國歷史迷或人類學愛好者不可錯過的用心之作!
作者從昆侖山開始一步步追尋古人走過的路,到史前巨石文明,夏娃、神話傳說、帝王等一一涉獵到,為後人解密《山海經》找到一把合適的鑰匙,並通過這本書一窺和透視中國真實的遠古歷史;以及為看上去是一筆糊塗賬的中國先秦歷史的研究探索出一個新的方向來,可謂徹底解開《山海經》的神秘面紗,解密早期兩河流域文明及「中國」先秦歷史。
本書特色:
● 作者走訪多國多地的景點與古蹟,博覽群書,深入探索文明及歷史,此書集他多年研究之大成
● 配上大量珍貴歷史圖片及作者拍攝的照片以供參考,令讀者更能投入其中
作者簡介:
吳寧
曾出版兩本政治經濟學和中國近代歷史方面的專著,後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立大學波士頓分校做訪問學者,對人文、歷史進行深入的研究,還親自跑到世界許多歷史古蹟進行調研,在學術界有許多獨到的見解。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尋找丟失的遠古中國
1.1《山海經》一本與中國地理不和的地理書
《山海經》是一本風格獨特的奇書,與《易經》、《黃帝內經》一起被稱爲古代「三玄」,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異數。該書分爲《山經》5篇和《海經》13篇,雖僅有三萬一千餘字,但內容却天南海北,包羅萬象。涵蓋天文、地理、動物、植物、民族、宗教和神話。有人認爲《山海經》是一部地理書,但通篇關於山川方國、奇珍異物的描寫,却與我國真實的地理地貌不太吻合。有人根據書中一些所謂荒誕不經、奇神怪物的內容,認爲是本巫書。具有神秘色彩的《山海經》本身就足以令人困惑,而一些研究《山海經》的專作,非但不能解疑去惑,反而讓人更加迷茫。
《山海經》版本複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爲晋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山海經》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爲是禹、伯益、夷堅,但一般認爲,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查證。
就地理位置來說,我國現在只有東海和南海。而在《山海經》中我國大陸的周圍却有四海,除了東海和南海外,還有西海和北海等。《山海經》中列舉了大量流入海洋的河流,這些河流分別流向東海、南海、北海和西海。我們常說,「滔滔河水向東流」,河水向東流是我們常見的,河水向西流是少見的。而《山海經》中河水向西流仿佛是非常正常的,足足有30多條河流向西流。就《山海經》中的山來說,同一個山名的山的位置,在不同的章節中叙述的方位却是不同的,這到底是作者本身的錯誤?還是另有蹊蹺?就拿昆侖山來說,在《山海經》不同的章節中共提到了10多次,所描述的方位,一會在南,一會在西,一會在北,一會在海外,一會在海內,一會在更遙遠的大荒之中。如果是有多個相同名字的昆侖山,那麽情有可原。如果是同一座山,這麽前後矛盾的描述又隱藏著什麽樣的真象?
山海經把山經放在首位,說明山海經所描寫的地方一定是個多山之國,這與中國開始有文字的早期文明多在黃河中下游等衝積平原地帶是明顯不符的!
還有更不可思議的,在《山海經》中許多山上是光禿禿一片,沒有草木?在《山經》中記錄的約有550座,除去沒做具體描述的山外,在另外的464座大山中,共有98座山草木不生。在我們的常識中,大多數山只要有土壤,有雨水,就會有草木生長。而《山海經》中有些山多雨有水,山上有獸,山下水中有魚,幷不缺水,却沒有草木,這是什麽樣的怪像?從當時生存的一些動物和一些生長的植物來看,氣候幷不乾燥和寒冷,相反大多數地區的氣候還是比較溫暖濕潤的,應該比現在的氣溫還要暖和。
更奇怪的是,《山海經》中關於這些山上寶藏的描述也多到令人目不暇接,《山經》中寫道的寶藏,大致有金、玉、銅、鐵、銀和錫。總共描述的大山有464座,其中有一樣以上寶藏的山就有266座,佔57%還多。其中絕大多數的高山有兩種寶藏以上,多的有三四種。如果是礦物古人是如何發現這些礦物的?從《山海經》叙述的內容來看,大致是夏朝建國前後不久的事情,年代至少要推到3600多年前。難道4000多年前左右,就已大規模冶煉和鑄造這麽多金屬嗎?尤其是鐵的使用,我們知道的時間約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與我們知道的常識相悖。《山海經》中關於「山上有金玉」這樣的描述約有130餘處,一般的常識是有金礦的地方,不一定有玉石礦,而既有金礦又有玉石礦的地方是很罕見的。爲什麽《山海經》上既有金礦又有玉礦石的山却是那麽多呢?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被稱爲中國「龍脈之祖」、「萬山之祖」,的就是中國第一神山—昆侖山。然而,現在我們所說的昆侖山脈真的就是古代典籍中記載的昆侖山麽?昆侖山的記載最早也出現在《山海經》及《淮南子》中,書中所描寫的昆侖山在中國西北部,是黃帝在人間的行宮,西王母的瑤池也在此山之上。傳說昆侖山是黃河的源頭,盛産玉石,山上還有不死樹和各種奇珍異獸。但因爲昆侖山太神秘了,它的位置便成了千古之謎,衆說紛紜。
昆侖山究竟在何處,時至今日也未有定論,甚至有學者悲觀的認爲可能永遠也不會有了,也許正是因爲昆侖山與神話傳說的聯繫過於緊密,使得在中國任何一座山都無法符合人們心目中昆侖仙山的氣韵,那座承載了無數人美好想像,有美玉靈藥、鳳凰鸞鳥的昆侖之虛似乎只能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了。
《山海經》不但集地理、方物、民族、民俗等於一身,還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話。它那神秘莫測的面貌吸引著古今中外的學者對它進行探討,以圖解開它的「廬山真面目」。《山海經》成書兩千餘年來,研究之作可謂汗牛充棟,成就最大的主要是最近20 年。人們從《山海經》文本的整理與校注,到其作者、成書年代、篇目、版本、圖文的關係、性質、價值及其地理範圍等各方面展開全面的研究。然而大部分都是以實證方法去考據《山海經》之地望、道裏。這種單純的「實證」方法不僅未能證實《山海經》的真實面貌,反而把《山海經》研究引入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無限紛爭之中。
《山經》主要記載山川地理,動植物和礦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經》中的《海外經》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主要記載了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山海經》涉獵之廣,內容之奇雜,從古至今使人對其該歸於何類多有分歧。
《漢書•藝文志》將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書•經籍志》以下則多將它歸入地理書,但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却謂其爲「小說之最古者爾」,魯迅先生則將它視爲「古之巫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爲:「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山海經》記載了約40 個「國家」,550 座山,300 條水道,100多個歷史人物,400 多神怪奇獸,包含著關於上古地理、歷史、神話、天文、曆法、氣象、動物、植物、礦産、醫藥、宗教、考古以及人類學、民族學、海洋學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內容。它又被稱爲「語怪之祖」,其中所記載的東西,常被斥爲怪誕不經。班固在《漢書²張騫傳》贊語中,更加上了「放哉」的判斷詞。王充《論衡²談天》也說《山海經》「爲虛妄之言」,「未可信也」。它那神秘莫測的面貌和包羅萬象的內容吸引著衆多學者流連其間,以圖解開它的「廬山真面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劉宗迪曾說:誠如所言,《海經》所據古圖是一幅方物地圖,這早已經成爲常識,我也曾對此深信不疑,老老實實地把《海經》當成地理方物志來理解和解釋,曾化不少力氣妄想把《海經》中提到的地名和古代史籍中的地名一一對號入座,以搞清《海經》所述及的那些異人怪獸究是何方神聖,其實,從郭璞直到清儒訓釋《山海經》一貫都是這樣做的。但是,最終不得不承認這樣做是徒勞的,因爲不僅《海經》中的地名絕大多數在史籍無迹可求,就是幾個在史籍中有案可稽的地名,也與歷史地理南轅北轍,你把這個地名的地望方位對上了,另一個地名又錯開了,真是捉襟見肘,按下葫蘆起來瓢。
《山海經》中記載的各種石和奇禽怪獸,反映了石器時代的狩獵生産。而有關女媧、西王母等的記載,更是反映了中國上古時代的女權社會,這些女性神的傳說反映的正是民族歷史的源頭體現。書中所記載的上古時代的炎帝、皇帝、堯、舜、禹、蚩尤等,已經被學術界基本肯定。全世界華人都把「炎黃」、「黃帝」尊爲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這與《山海經》突出「炎」、「黃」,特別突出「黃帝」是一致的。
書中記載了洪荒時先民爲了生存繁衍,適應環境同時與環境相鬥爭的歷史史詩。如「身蠖是食」就是先民與害人的毒蛇猛獸鬥爭的例子,以及中華先民與洪水相抗衡,從單純的「水來土淹」,到「帝乃命禹布土以定九州」完成治水大業的史詩。
不過,大禹治水不可能在長江和黃河。因爲5000 年前,中國的長江和黃河流域沒有那麽多的人。再說,長江和黃河的水,是當年的人力所治理不了的,5000 年前中國土地上沒那麽多人口,考古也挖不到那麽多人口的遺迹。
《山海經》在天文曆法、地理地質等方面,也建立了最早的宇宙論,開展大地測量和地理調查,認識了火山、熔岩、沙漠等地貌形態、水文水系特徵和有關海洋的科學知識。在氣候和氣象學、醫藥學、礦産學等方面,先民都有不少真知灼見。書中還記載了中華民族源頭的精神文明。書中的魚、蛇、鳥、獸、家畜以及龍鳳圖騰,都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發展的軌迹綫。至於記載的神祗、巫和祭祀、佔驗徵兆、民俗,也都反映出民族源頭文化的特徵。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更是歷史。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分析,就可以大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如《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鬥爭,這場戰爭也被史學界定爲信史,爲歷代史書所用。
《山海經》中記載了許多石的名稱和産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反映了先民對石器材料的深刻記憶,又將大量奇禽怪獸作爲神祗,反映出對狩獵對象的憧憬畏懼,這些都體現出石器時代狩獵生産的特色來。另外,《山海經》還記載了反映夏、商、周的部分史料,以及犬戎、巴、蜀、苗、羌等古氏族的史料。這些,對研究遠古時期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極爲重要的史學價值。
1.2 關於找不到家的「夏」
2000 年11 月9 日我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 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 年,盤庚遷都到殷約在公元前1300 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爲前1046 年。雖然這一工程基本沒有任何實質成果――沒有找到夏和夏以前的城址。但是這一年代結論大體沿襲能和殷商甲骨記錄互相印證的《竹書紀年》,比較合理。那麽我們的《山海經》大約記錄的是公元前2000 年左右我們中華民族國家文明的開端。
說到斷代,在這裏順便談談一些有趣的東西。在我國的教科書裏,中國和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幷稱爲「四大文明古國」。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學術領域來說,沒有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一般提四大文明發源地,分別是中東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爲代表」,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這四大古文明發源地,均在公元前3500 至公元前2500 就建立起城市和國家「城邦」,形成成熟文字,幷且普遍使用金屬冶煉技術。我們一直認爲我國的國家文明起源於夏,但到目前爲止,我們找不到夏時的城址,沒有見到商代甲骨文之前的成熟文字,也沒有發現早於商中期的金屬工具或兵器。因此世界史學界只承認中國的國家文明起源於公元前1500 左右的商代。
據維基百科資料,商朝「約前1600 年—約前1046 年」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甲骨文」的朝代,標誌中國進入了信史時代。商朝前期屢屢遷都,直至盤庚定都於殷,及後的273 年裏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
安陽殷墟遺址於20 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關於甲骨文的發現與破譯過程,引用網文摘自諧元書院宋勵教授新著《天道——追尋中國文化之魂》段落:「1899 年秋,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患上瘧疾,抓藥時無意中發現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刻畫著一些符號,對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他,覺得這些刻在龜板上的符號頗似某種古文字,但此前自己幷沒有見過這種文字。隨後,便出高價收購這種龜板,共收了1500 餘片。第二年王氏因八國聯軍進佔北京而自盡,兒子將甲骨藏品悉數轉給了《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劉鶚繼續收購,當甲骨增至5000 多片時,遂於1903 年拓印成《鐵雲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
劉鶚的親家羅振玉看到甲骨後,大膽推測刻在甲骨上的是久已失傳的文字,遂派人到安陽收購甲骨,共收得12500 餘片,且親赴安陽小屯村考察,成爲收藏甲骨最多和最早實地考察殷墟的學者。
國學大師王國維追隨羅振玉在日本整理古物,幷由此走向研究甲骨學的道路,1917 年撰成蓋世名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證實了《史記²殷本紀》記載的商代王室世系的可靠性。其實,殷墟從宋以來即有甲骨文面世,村人不知爲何物,把它當藥材賣給藥店,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甲骨文被人們吃了。迄至2004 年,殷墟共出土甲骨15 萬餘片,共150 多萬字,其中有單字5000 餘個,能認出的有近2000 個,餘下的字尚在釋讀中。長達一個世紀的這一跨越時空的對話與互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尋中華元典文明的尋根之旅。」
從王懿榮散盡家財收集甲骨開始,劉鶚收藏五千甲骨幷著錄成書,羅振玉發現甲骨出土之地安陽,到王國維用甲骨文考證《史記》。據說王國維做學問的最大特點,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學與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對照歷史,他創造幷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對中國近代史學史研究影響深遠。王國維破譯出甲骨文商朝王表,幷與《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對應,從而讓商朝記載成爲信史,商朝的存在得到世人所承認。
商朝時期具有豐富的考古學發現,主要遺址有位於今日河南偃師的二裏頭遺址和商城遺址,鄭州的二裏崗遺址,安陽的殷墟遺址等。在河北邢臺市、邯鄲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産。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多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室的都城,學術界對此看法比較一致。
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於青銅器上,亦稱『銘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號。中國傳統歷史學關於商朝的詳細文獻記載資料多來自於其一千年後的記錄,主要有東周的《竹書紀年》和《尚書》,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而《全球通史》則認爲:商部落原是來自西北蒙古草原處於青銅時代的遊牧部落,入侵幷征服了北部中國尚處於新石器時代的居民後建立商朝統治,同時未提及夏朝的存在。建立商朝的西北遊牧入侵者,學習和掌握了中東發明的種植小麥、鑄造青銅武器、馬拉戰車的技術,幷將其傳入中國。同時傳入的還有大麥、綿羊、牛、馬、輪子等物品,這些技術豐富了中國的科學技術文化。
中國方面的觀點大多認爲: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朝代,是由原夏朝東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
早期由於在傳統的中國文明發源地,黃河中游地區找不到夏,有的學者甚至把目光放到中國東部甚至沿海一帶,學術界關於夏的地理位置爭論更加白熱化。
現在一般認爲位於河南省偃師的一處古遺址二裏頭遺址是夏王朝時期城址。在2020 年的考古工作中,此處遺址因其規模較大、布局規劃有序,被認爲是國家的政治、經濟、祭祀、禮儀等方面的核心區域。根據二裏頭遺址、二裏頭文化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諸多因素判斷,與夏王朝相符合。此處遺址將爲中國早期國家形成與夏文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二裏頭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 。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爲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裏頭文化,其年代約爲距今3800~3500 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範圍包括二裏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 平方公里。作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裏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爲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根據測年結果,二裏頭遺址年代分布約爲公元前1750 年~公元前1500 年「一說前1730 年~前1520 年」。1959 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爲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裏頭遺址是二裏頭文化的命名地,幷初步被確認爲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斟鄩是中國古籍中經常提到的中國古代地名,是史書《左傳》、《竹書紀年》等中出現的夏朝的王都,其真實性有待於考古發現。有說法認爲二裏頭遺址即是斟鄩故址。斟鄩同時也是夏朝的同姓諸侯國,其故址約在今山東濰坊西南壽光、坊子一帶。
話說當河南洛陽「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2000 餘件文物首次向公衆和遊人開放。令人尷尬的是,關於二裏頭遺址到底是不是夏朝都城再次掀起爭議,有專家仍對「夏都」甚至對「夏朝」表示質疑。
二裏頭遺址身份之爭,由來已久。從60 年前被發現之日,就存在爭議,甚至在還沒被發現時,顧頡剛就斷言「夏不存在」,胡適更認爲「東周以上無史」,更遑論夏都?而主流觀點認爲,二裏頭遺址爲代表的夏文化,將中華文明史至少向前推進300 年。
在認爲二裏頭遺址是夏都的學者中,一個最强的聲音,來自李伯謙等人。李伯謙的身份非同尋常。他是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二裏頭發現至今60 年,他在其中浸淫57 年。他認爲,「二裏頭遺址‘夏都’的名頭坐得很穩,這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成果,也是綜合多學科研究的結果。」
與李伯謙持同樣觀點的專家,至少還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中國社科院二裏頭遺址考古隊第一任隊長趙之荃,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趙曉軍等。支持者認爲:二裏頭文化與文獻中「夏」的年代和位置基本吻合。
第一章
尋找丟失的遠古中國
1.1《山海經》一本與中國地理不和的地理書
《山海經》是一本風格獨特的奇書,與《易經》、《黃帝內經》一起被稱爲古代「三玄」,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異數。該書分爲《山經》5篇和《海經》13篇,雖僅有三萬一千餘字,但內容却天南海北,包羅萬象。涵蓋天文、地理、動物、植物、民族、宗教和神話。有人認爲《山海經》是一部地理書,但通篇關於山川方國、奇珍異物的描寫,却與我國真實的地理地貌不太吻合。有人根據書中一些所謂荒誕不經、奇神怪物的內容,認爲是本巫書。具有神秘色彩的《山海經》本身就足以令人困惑,...
作者序
前言
《山海經》似乎是中國古籍中最古、最權威的一本書,中國遠古歷史許多核心內容幾乎無不出自這本書。但這本書更是一本書中所有內容與中國地理、方物、民族和民俗完全不合的一本怪書,數千年來無數名人、大家希望能夠解讀這本書,但總是事半功倍。
當我最初接觸《山海經》這本書的時候,我却發現這本書雖然撰寫年代久遠,當時的文字還遠不成熟,能夠使用的漢字也很有限,但核心內容却十分嚴謹,所叙述的地理環境和位置,以及重要的歷史事件,大部分都能夠前後呼應。我甚至能夠通過書中文字感受到古人的憨厚、直白和令人落淚的真誠。我忽然覺得這本書一定不是什麽「巫書」,而很可能是一本在文字表達和各種科技都遠未成熟的條件下撰寫的一本,史詩級的地理、百科和歷史書籍。我有義務盡我的微薄之力,把它的核心內容解讀出來,哪怕只是抛磚引玉。
另外,不止是《山海經》,中國的先秦歷史,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似乎也變成了一本糊塗賬,不僅「夏朝」在中國找不到「家」,就是有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依據的,有著高度青銅文明的三星堆、商、周的考古和古代文獻也幾乎是兩碼事。中國有大量的古籍所記載的夏、商、周的歷史,在中國的地理情况下都無法圓滿解釋。
雖然我不是一個訓練有素和嚴謹的歷史學者,而且由於過於强調個人的觀點,所以一直處在體制外,因而沒有任何資源,自然做出來的東西也略顯粗糙。一個沒有任何先入爲主的歷史觀念,採用唯心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歷史,跟著感覺走的異類。但我自認爲,我應該算是一個誤入這一領域的 「探險者」和「發現者」。我希望能在這片充滿荊棘的中國遠古歷史的荒野中,通過我的努力趟出一條小路來,哪怕走的都是冤枉路,只要能給後人解密《山海經》找到一把合適的鑰匙,幷通過這本書一窺和透視中國真實的遠古歷史;以及,爲看上去是一筆糊塗賬的中國先秦歷史的研究探索出一個新的方向來,即便自己僅僅成爲鋪路石子,我也心甘情願、心滿意足,並對的起自己的堅持和真誠了。
吳寧
2020年6月於紐約
前言
《山海經》似乎是中國古籍中最古、最權威的一本書,中國遠古歷史許多核心內容幾乎無不出自這本書。但這本書更是一本書中所有內容與中國地理、方物、民族和民俗完全不合的一本怪書,數千年來無數名人、大家希望能夠解讀這本書,但總是事半功倍。
當我最初接觸《山海經》這本書的時候,我却發現這本書雖然撰寫年代久遠,當時的文字還遠不成熟,能夠使用的漢字也很有限,但核心內容却十分嚴謹,所叙述的地理環境和位置,以及重要的歷史事件,大部分都能夠前後呼應。我甚至能夠通過書中文字感受到古人的憨厚、直白和令人落淚的真誠。我忽然...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尋找丟失的遠古中國
1.1、《山海經》一本與中國地理不和的地理書
1.2、關於找不到家的「夏」
1.3、尋找《山海經》中所描述的古代中國
1.4、古代兩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跟隨《山海經》的山經探索遠古童年世界
2.1、從昆侖山開始一步步追尋古人走過的路
2.2、崇吾之山
2.3、不周之山
2.4、昆侖之丘
2.5、玉山
2.6、軒轅之丘
2.7、騩山
2.8、翼望之山
2.9、《山海經》其它經中對類似山的描述
2.10、打開《山海經》的鑰匙
2.11、《山海經》18支經所涵蓋區域的概述
2.12、《山海經》山圖
第三章、開啓人類文明的歷史
3.1、爲什麽所有史前巨石文明都中斷了?
3.2、開啓人類文明的早期社會形態
3.3、早期皇帝時期
3.4、東西方人種和文化的碰撞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歷史
3.5、禹所導積石山
3.6、夏娃
3.7、大洪水的傳說和蘇美爾-巴比倫文明簡介
第四章、不同人種用不同文字詮釋的同一個文明
4.1、治水大禹
4.2、泥版記錄的吉爾伽美什
4.3、蘇美爾文明-牧羊人對農耕族裔的殖民
4.4、夏祖大禹
4.5、太康失國
4.6、女媧補天
4.7、少康中興
4.8、商湯滅桀
4.9、商祖起源
4.10、炎帝當政
4.11、阪泉之戰
4.12、涿鹿之戰
4.13、三星堆之謎
4.14、商朝
4.15、周祖起源
4.16、滅商建周
第五章、關於中國早期歷史和文明的一些思考
5.1、從弱勢母系氏族角度來審視中國的上古遷徙史
5.2、弱勢人群靠自殘來維持部落繁衍生息
5.3、神廟起源於人類早期對火的使用和崇拜
5.4、關於中國遠古帝王的一些思考
5.5、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文明與外來殖民者的關係
5.6、從分子人類學的角度來探討中國人的起源和人種特性
5.7、兩個以上不同人種和文化相融合才可能産生真正文明
5.8、蘇美爾文明的興衰
參考和引用資料來源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尋找丟失的遠古中國
1.1、《山海經》一本與中國地理不和的地理書
1.2、關於找不到家的「夏」
1.3、尋找《山海經》中所描述的古代中國
1.4、古代兩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跟隨《山海經》的山經探索遠古童年世界
2.1、從昆侖山開始一步步追尋古人走過的路
2.2、崇吾之山
2.3、不周之山
2.4、昆侖之丘
2.5、玉山
2.6、軒轅之丘
2.7、騩山
2.8、翼望之山
2.9、《山海經》其它經中對類似山的描述
2.10、打開《山海經》的鑰匙
2.11、《山海經》18支經所涵蓋區域的概述
2.12、《山海經》山圖
第三章、開啓人類文明的歷史
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