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跌落谷底又逼到絕境之際
她獨自回到故鄉
島根縣外海小島「知夫里」
那是隱岐群島最小的有人島
自古偏僻荒涼
日本天皇曾被流放於此
因為她
「知夫里」後來成了日本「善終守護師」服務志業的起點
也是一個女子的大愛故事生根發芽之地這是作者柴田久美子親身經歷的「愛與勇氣的故事」,也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生與死亡的現實」。
故事一開始,柴田久美子帶著歸零的心情,踏上「知夫里」島,專心學作居家照護員,但目睹老人畢竟無法如願在家善終,最後仍被迫就醫、全身插管的慘狀,她心痛又無奈。
有一次她重病復發,手術麻醉清醒後,突然深感無常迫切,當下便決定放手一搏,傾盡所有、創立理想的安養中心「平安之家」。
「平安之家」起初只是用布簾隔出三張床的十八坪榻榻米小屋,但其獨特的日常式陪伴風格,吸引各大媒體專訪報導,也號召許多義工渡海前來,一時讓臨終關懷蔚為日本社會熱門議題。
柴田久美子從小島踏上後半生的新起點,也以「平安之家」為基礎,建立了日本「善終守護師」制度,進而開創一個充滿人性關懷與靈性啟發的新事業……
◎本書特色
1.這是一個真人真事、谷底重生、勇敢實踐理想的故事。書中以大幅圖片帶領讀者跳脫防疫警戒的封閉沉悶,彷彿置身故事背景的外海離島,感受那份空曠寂靜。
2.本書藉由許多生活實例,於字裡行間輕輕叩問讀者,對於人人最終殊途同歸的末路——死亡,該如何坦然面對、平安笑納。
3.時逢全球疫情蔓延,生命無常脆弱的真相使得人心惶惶,社會經濟的劇變也嚴重衝擊日常生活,此書正好提供充滿溫柔無畏力量的勵志典範,也陪伴讀者趁此回歸人生基本面,好好面對生死大事。
作者簡介:
柴田久美子
1952年生於日本島根縣出雲市,曾任職於日本麥當勞、創業經營西餐廳,自1993年轉入臨終照護領域、擔任看護。
2002年於沒有醫院、當時僅六百人的離島成立專門從事善終守護的「平安之家」(なごみの里)。2010年將活動據點遷至日本本島,2012創立日本「善終守護師」(看取り士)一職,致力推廣「死亡文化」的復興與傳承,並親身實踐「尊重本人期望的善終,以擁抱為臨終者送行」的理念。
現為日本善終守護師會會長、平安之家代表理事,目前於日本岡山縣岡山市投入居家善終守護的支援行動,嘗試為人生終末期建立新的模式。
曾集結善終守護經驗在日本出版專著十種,並至日本各地舉辦社教演講,而以她的故事為主題的電影於2019年在日本上映。中文著作有《善終守護師》。
譯者簡介:
樂美
日本泰邦株式會社社長,從事高性能設備研發、製造及國際貿易。
因受東城百合子等多位日本「本物」老師的精神感召,2016年決志以傳承古聖先賢生命智慧及生活教育為使命,在日本滋賀縣高島市建立實踐道場,每天「樂」在修行,感謝並探索大自然與生命之「美」。
章節試閱
回歸善終守護的原點
在知夫里島,我又再一次感受到老人被迫離開自己的故鄉、渡海到內地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悲哀。
我希望幫助幸齡者實現在島上逝去的願望,就像德蕾莎修女一樣成立一個護理之家,規模不用大。所以我辭去了知夫村社福單位的居家看護工作,於平成十四年(二○○二)五月創立了「平安之家」。
這一切源於我父親之死。
最初的死亡經驗
上小學時,父親就因癌症病倒了。雖然去了醫院,但因無法手術,很快被送回家。每天他都用微笑迎接前來打嗎啡的護士,這讓年幼的我根本意識不到他病得那麼重。
父親臨終前,大家圍繞床邊。父親用清晰的語調向照顧他的醫生和護士致謝:「承蒙照顧,非常感謝!」然後又向母親、姐姐和哥哥道謝,最後握著身為么女的我的手說了句「謝謝你,小久」,就靜靜地閉上了眼睛。
看著父親從此不再睜開的眼睛,我感到一種無法言語、不可思議的感動——人的死亡原來是如此美的一件事!與此同時,也感受到一股從未有過的深切悲傷,我整整哭了兩天兩夜,好像要把一輩子的眼淚流光。
當時出雲地區流行土葬,我至今記得,當時太過悲傷無法在父親棺木上撒土而被人催促的窘迫情景。然而,正是父親平靜安詳的死,引導我走上了現在的道路。
在福岡養老院工作時,我希望照顧那些幸齡者,讓他們如同父親那般安詳善終,但這裡的老人家一旦進入臨終,就會被強行送醫,就算去醫院探望,只能看到他們全身插滿管子,被維生設備包圍的樣子。身在空無一人的病房裡,他們即使發出聲音也是枉然,更何況有些人因插管連聲音都發不出來。每個人的手都是腫脹的,為防止他們拔掉點滴針管,還把他們綁在病床上,動彈不得。昨天還一起唱歌、用餐的老人,如今彷彿變成另一個人。
「不要緊,大家都在等您回去呢!」聽到我這麼說,老人們重重地點頭,同時流下淚來。
「快帶我離開這裡,就是死也願意……。帶我回養老院吧,拜託了,救救我!」他們一邊哀求,一邊緊握我的手不放。
苦悶再次籠罩了我的生活,不知不覺我病倒了。為了治療脖子上的腫瘤,我回內地看醫生。面對茫然失落的我,醫生要我馬上動手術。手術結束後,我從全身麻醉中醒來,心裡突然冒出一個不安的念頭:
要是手術後遺症讓我喪失語言能力,那我尚未完成的志業怎麼辦?
沒有任何猶豫,我當下立即決定創建「平安之家」。
回想起來,先父是以親身為例,讓我明白「死並不痛苦」。這個銘刻在幼小心靈上的烙印,在我走過人生半百後,終於顯現出意義。如果沒有經歷過父親臨終那一刻,我就不會進入善終守護的世界,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在知夫里島和幸齡者一起面對死亡。
一個人如果不能面對死亡,或者執著於生存,那他的心裡就絕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安寧。
取得島上NPO證書
幸運的是,當我回到島上時,社區的老舊集會所(文化活動場館)正被拍賣,彷彿等著我來接手經營。
這棟建築的窗戶面向大海,眼前的港口停泊著小漁船。我立刻著手進行修建工程,首先在鋪有十八張榻榻米的大廳裡放置三張床,可供三名幸齡者入住;為保留各自的私密空間,每張床四周用簾子隔開。
有人建議將大廳隔間,將來可變身為方便申請政府補助金的養老機構,但我思考的是,真的有必要把臥床不能動彈的幸齡者一個個關在單間裡,用厚厚的牆壁隔開嗎?平安之家的幸齡者只要「喂」一聲,就立刻有人過來關照,這才是真正的安心。呼叫電鈴固然是人性化的設備,但那些行動不便的臥床老人又有幾個能自己按鈴呢?
我拿到島根縣政府簽發的NPO(特定非營利法人)認證證書,以前的同事、本身也是護士的松山美由紀女士也從福岡來到知夫里島,加入團隊,迎接幸齡者入住的準備工作總算完成。接下來,我和松山女士及義工們一起在島上四處奔走,分發「平安之家」的宣傳單。
擁有越少就能付出越多
島民的反應很冷淡,但我卻一點也不著急,因為我已獲得許多善意的幫助和支持:有人送蔬菜、送魚來,還有人從島外寄來二十六箱茶葉。「一直守護幸齡者到最後一刻」是我的心願,也是這些支持者的心願,更是幸齡者的心願,因此我堅信,島上的人們總有一天會接受我。
住在村營住宅的我,積蓄已然見底,再也無力支付每個月三萬五千日元房租、公共區域維護管理費六千日元……。而且按規定,年收入需達兩百五十萬以上才能入住村營住宅,但我得就近住在平安之家附近,實在別無選擇。
此時向我伸出援手的是平安之家附近鄰居濱巖先生(當時七十八歲)。他把存放捕魚工具的自家倉庫騰出來給我住。那時正值島民對平安之家議論最烈之時,看著一臉驚喜的我,濱巖先生說:「活到這把年紀還能幫人,是件很高興的事啊!」雖然那倉庫已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我還是很高興,裝上一個半新的流理台,把舊榻榻米起居室裝上拉門,就可以入住了。我立即退掉村營住宅搬進去。
巖先生是漁夫,和太太兩個人一起生活。身形挺拔、膚色黝黑的他看起來既有威嚴又有活力,話雖不多,卻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我的支持──他總是默默地把捕獲的魚和新鮮蔬菜放在平安之家門口。
有天,我收到一件禮物──德蕾莎修女的肖像照片。寄信人是千葉茂樹先生,他是電影導演,曾在印度為德蕾莎修女拍攝紀錄片。德蕾莎修女淺淺笑著,兩張照片我都很喜歡,一張掛在平安之家食堂裡,另一張則放在我的住處。這兩張照片一直給我很大的精神鼓勵。
「擁有越少就能付出越多,看似矛盾,卻是愛的律則。」德蕾莎修女的話一直在我心裡迴響。
看看海,就可以克服困難
從內地前來知夫里島的直航渡輪一天只有一班。來自內地的參訪者大多會在鳥取縣的米子先住一晚,隔天早上從島根縣的七類港搭渡輪前來島上,回程渡輪則開往鳥取縣的境港,所以內地來的觀光客若把車子停在七類港,就算搭直航渡輪回去,也無法直接取車。
我對這種不便非常習慣,常對來參訪的人說:「隱岐是流放天皇的地方,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渡海過來的。出發前一天,最好找個地方小住一下,讓心情平靜下來……。」
為了讓參訪者深入瞭解平安之家的生活,只要時間允許,我會開車載他們在島上逛逛,途中順路拜訪名勝古跡,介紹島民生活文化。
自然禮物˙地藏菩薩˙治病靈水
知夫里島最值得一提的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了讓參訪者實際感受,我常帶他們去位於松尾山麓河井的地藏菩薩處,那裡有後醍醐天皇被流放到隱岐時短暫停留的松養寺。山上不斷湧出的河井泉水,受到地藏菩薩的保佑,被島民奉為可治百病的靈水,參訪者對著地藏菩薩合掌禮拜並喝下靈水,樂呵呵地一致盛讚水的滋味美好。
在三百六十度全景延伸的赤禿山山頂周圍,放牧著牛馬。如果遇到牛在路上走,或者臥倒路間,就要停下車讓路稍候,這是島上的規矩。當然,我的車身常噴濺到牛糞。從山路上就可遠望美麗的大海,參觀者常要求停車賞景,那時間正好讓我解說平安之家理念。
我說:「我總是帶平安之家的新進員工來這裡,告訴他們,雖然我們的薪水是島根縣最低的,但如果遇到什麼難過的事,請來這裡看看海,就一定可以克服。『從現在開始,這片壯闊的自然美景就是你的了,請務必努力!』我這樣鼓勵他們。」
一生與土地相依共存
知夫里島上的幸齡者們,有在波濤洶湧的日本海上,靠一條漁船打拚謀生的七十歲漁夫;有耕種一小片田地,過著幾近自給自足生活的老夫婦;以及那些堅持在島上臨終、不顧家人反對決不住院的幸齡者們。
島民這種生活態度令人感動,也許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內村鑑三老師所說的:「向自然學習、努力勞動」的活法吧!
大自然在不知不覺中洗滌我們的心靈,這些幸齡者的心,就是在日日生活中被磨亮的吧?人生最重要的是無論何時都不迷失自己,這樣的活法在這座島上確實存在。
八重子女士/用自然農法栽種蘿蔔
樹上的葉子轉紅後,開始片片飄落。
「婆婆您瞧,冬天快到了。」我推著春女士的輪椅,邊走邊看著遠方染上秋色的山巒,高遠的晴空一望無際。為了不讓春女士受風寒,我幫她裹上好幾件蓋毯和浴巾。
「那個黑瓦的屋頂是我親戚家吧?」
「要不去看看?」
知夫里島上的人口約七百七十人,春女士對這裡一切瞭若指掌。對我這樣的外地移人,她是得力的依靠。冬天一到,此地渡輪常停駛,有時甚至連食物都運不過來,島上居民至今還過著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活,每家都自己種菜,冬天家家戶戶屋簷下都掛著白蘿蔔,切成長條形的蘿蔔用繩子吊起來,可以吃上一整年,這些都是為過冬儲存的蔬菜,所以這裡一連幾天吃白蘿蔔屬稀鬆平常。在高度運輸、大量消費的現代社會,島上還殘存著與土地共存的生活方式。
散步途中,我們遇到了當時八十一歲的相川八重子女士。她一手拄著拐杖,一手忙著打掃庭院。八重子女士幾年前從內地搬回到島上,現在獨自一人生活。她因為腳疾,行走不便,不過能說一口不帶鄉音的標準日語,聽她說話好愉快。
「那裡曾長出一根蘿蔔!」她在院子裡一個空啤酒箱上坐下,指著一個角落說:「就是那裡!一粒掉在水泥地隙縫裡的種子竟有這麼頑強的生命力,簡直讓人不敢相信。我把它做成蘿蔔泥吃,辣勁十足哪!」
像等人來聊天似的,八重子女士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了:「明年我打算在這片長滿雜草的田裡灑兩包蘿蔔種子,用自然耕作法。」她眼裡閃爍著少女般天真無邪的光。
「您不是開花爺爺(編按:典故源自日本童話,講述一對好心的老夫妻屢受一對貪心的老夫妻欺侮,但每次總能因禍得福,旨在闡揚善惡有報。),而是蘿蔔奶奶!」聽到我這麼說,八重子女士笑了。
快樂的時光很快過去,離開時八重子女士說:「假設我還有五年好活,若能在島上按自己的意願活,縮成三年,我也甘願!」這就是八重子女士的願望,無論如何都要在自己希望的地方,按自己的方式去活。
為了圓滿這生而為人最基本的願望,我願陪著幸齡者走下去。
回歸善終守護的原點
在知夫里島,我又再一次感受到老人被迫離開自己的故鄉、渡海到內地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悲哀。
我希望幫助幸齡者實現在島上逝去的願望,就像德蕾莎修女一樣成立一個護理之家,規模不用大。所以我辭去了知夫村社福單位的居家看護工作,於平成十四年(二○○二)五月創立了「平安之家」。
這一切源於我父親之死。
最初的死亡經驗
上小學時,父親就因癌症病倒了。雖然去了醫院,但因無法手術,很快被送回家。每天他都用微笑迎接前來打嗎啡的護士,這讓年幼的我根本意識不到他病得那麼重。
父親臨終前,大家...
推薦序
譯者後記
她以愛和柔情包容一切
◎樂美
拜訪柴田久美子老師開設的岡山「日本善終守護師研修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牆上用彩紙書寫的哲學家森信三先生的格言:「守時、淨場、正禮」。
廁所的牆壁上也寫著一段題為「今天的祈禱」的禱詞。柴田老師說:「這是為今天可能上路的臨終者準備的。為他們精心安排每一件小事,為全世界即將逝去的人們祈禱幸福。」
柴田老師每天都誦唸這牆上的格言和自己寫的禱詞。她工作時總是風風火火,但只要見上一面,就能看出她是個把個人信念融入生活、認真對待生命的人。
曾多次帶領來自中國的遊學訪客拜訪日本善終守護師研修所,大家見到她都很感動,有人甚至在與老師眼神交會的瞬間便莫名淚流滿面。
這位流淚的遊學訪客說,與柴田老師一見如故,躺在老師懷中體驗呼吸同步時,背後有一種溫暖的能量在流動,宛如在媽媽懷中。
遊學訪客個個都希望能體驗善終守護,感受一下那份寧靜和溫暖。但當時柴田老師因癌症而虛弱不堪,讓我非常擔心,想阻止他們,但柴田老師卻微笑著一一答應了。
雖然三度罹癌,還曾遭遇離婚、孩子離家出走,甚至手足失和……,但柴田老師總是接納一切,安詳地包容,充滿了柔情。這種精神力量究竟來自哪裡呢?
有句話說「信則成,憂則崩」,意即「信則通神」。柴田老師正是以堅定的信念走上自己的道路、也活出自己精神的光輝吧?
說到和柴田老師的相識,不能不提藤岡先生。
最近七、八年,我在日本主要是學習「本物」(編按:意指「純正真實」的)老師的活法,其中一位老師就是藤岡先生。藤岡先生是東京「掃除道」(編按:起源於鍵山秀三郎的一種結合掃除與身心修練的社會運動)帶領人,同時也是一位對中華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是他向我推薦了柴田女士,稱讚她創辦的日本善終守護師研修所堪稱活法的最佳課堂,推崇她是日本「本物」中的「本物」,曾為兩百多位臨終者提供關懷服務,用溫暖的懷抱陪他們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向柴田老師請教學習的過程中,一次次被她的大愛、熱情和強韌的精神所感動,因而把這份感動分享給我所尊敬的梁正中先生。梁先生與柴田老師初次見面交流,就好似心有靈犀,柴田女士也感動落淚。
過去三十年,梁先生多與企業經營者打交道,他深知企業家們雖事業風光,但也有很多煩惱,並不是真正的幸福。相見那時,以柴田老師的故事為劇本元素的電影《善終守護師》正積極拍攝中,但外景片場卻突遭水災,因資金困難而被迫中斷。他想,這電影探討臨終關懷與生死意義,正好可能有助於那些企業朋友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因此號召許多朋友來共襄盛舉。最後,電影終於拍攝完成並順利上映。
《善終守護師》這部電影在美國「洛杉磯日本電影節」獲得了特別獎,榎木孝明獲最佳男主角獎,飾演女護士的村上穗乃佳獲新人獎,電影上映後,善終守護師的天使團隊(編按:支援性質的義工組織)從三百八十人激增到一千三百四十人。
柴田女士在《守護筆記》中這樣寫道:「看護必須確保臨終者每天都有尊嚴(決定權),為他們提供新鮮的空氣、陽光、溫暖和安靜的環境,讓他們安詳地度過最後時刻,盡可能減少無謂消耗體力的生活安排。」
本書讓我們看到柴田老師已經回歸生命原點、在孤島上堅強奮鬥的精神,也記錄了日本善終守護志業的原點。
新冠病毒疫情讓全世界陷入水深火熱,人人都面臨不知何時死亡的恐懼。透過認識善終守護,讓我們可以瞭解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以正面開放的心態面對生死。也讓我們進一步省思生死,用心活出生命的價值。祈福逝者走得更安詳,生者活得更有意義。
譯者後記
她以愛和柔情包容一切
◎樂美
拜訪柴田久美子老師開設的岡山「日本善終守護師研修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牆上用彩紙書寫的哲學家森信三先生的格言:「守時、淨場、正禮」。
廁所的牆壁上也寫著一段題為「今天的祈禱」的禱詞。柴田老師說:「這是為今天可能上路的臨終者準備的。為他們精心安排每一件小事,為全世界即將逝去的人們祈禱幸福。」
柴田老師每天都誦唸這牆上的格言和自己寫的禱詞。她工作時總是風風火火,但只要見上一面,就能看出她是個把個人信念融入生活、認真對待生命的人。
曾多次帶領來自中國的遊學訪客拜訪...
作者序
為愛而活,人之道也
去學校演講時,我總以一個問題開場:死亡是可怕的事嗎?
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答「是」。這是因為他們從沒機會學習死亡吧?
這說明了日本自古以來關於死的生活文化,沒能傳給年輕一代。所有人原本都是嬰兒,哇哇落地,從光中誕生,最後再回歸光中。
人們以為死後一切消失,但其實只是不再有以前可見的肉體形態而已。
健康的年輕人容易誤以為死亡很遙遠,與自己毫不相干,但其實生死一直同在。
被譽為「生死學大師」的美國精神病醫生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說,人在面對死亡時,會經歷五個階段的心理變化:第一階段「否認」,懷疑、無法接受,然後隔絕與他人的關係;第二階段「憤怒」,抱怨命運不公平;第三階段「懇求」,例如提出交易,求神佛再多給些時間;第四階段「沮喪」,當意識到交易不成、無能為力,便陷入抑鬱,病情惡化;第五階段「接受」,坦然開放,專注內心,安詳迎接最後時刻。
我也有過類似體驗。
當第三次被告知罹癌,且已無法治療時,內心一片茫然。一邊想著「這不是我的檢查結果」,一邊走向停車場,但已無力發動汽車,就在車裡呆坐了四個多小時,淚流不止。就這樣哭了好一陣後,才慢慢面對現實。
第一次罹癌時,我曾接受手術,但副作用及後遺症嚴重,因此我不想再做手術,也不想再去醫院,只接受半年回診一次。結果病情惡化了,身體衰弱得站不起來,但仍在同事幫助下,勉強繼續宣導善終守護的演講。說來奇怪,一談到善終守護,我總立刻變得堅強。
疼痛稍緩時,腦子裡卻閃過這樣的念頭:「就如此默默死去,不也很好?」我已按志願展開人生,跨越了好幾道峻嶺深谷走到這裡,算是聊可自慰了,唯一還有一個遺憾,那就是和老友榎木孝明先生(演員)的約定還沒履行。
多年前,我們就想合作一部以臨終關懷為主題的電影,兩人都充滿了使命感,曾討論到廢寢忘食。我想傳達給大眾,死是生的一部份,陪伴在身邊是重視臨終者個人尊嚴的表示,但臨終關懷也不只是陪伴最後時刻而已,那是交接「生命接力棒」的寶貴時機。
在眾人支持下,我們終於完成這部電影,二〇一九年九月開始在日本上映,同時也在全國各地辦電影發表會。當然,本片主角正是榎木先生。
本書寫的是,我隻身搬到島根縣外海離島草創「平安之家」的故事,也是這部電影的原始素材之一。我想透過與島民的日常對話來介紹善終守護志業,以及為這一志業奠定基礎的地方。
「平安之家」成立於二〇〇二年,我曾是島上唯一一個善終守護師,而今全日本善終守護師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名,兩年後將達三千人,希望人數不斷增加。
投入照護工作之前,我在日本麥當勞工作了十六年。剛進公司時,我擔任社長秘書,後來被提拔為店長。雖然看起來好像滿厲害,但那只是「狐假虎威」,其實不過是個自以為是的二十多歲年輕人,態度不知不覺囂張傲慢起來,不經意間甚至直呼前輩部長的姓名。
為警誡自己,我申請到店鋪現場工作。我以不服輸的幹勁,拚命努力創造漂亮的業績,生活也悄悄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瘋狂工作到乾脆住在店裡,過起了幾乎沒有私生活的日子,收入暴漲,接連買車又買房。
然而,這種扭曲的生活很快就令我身心俱疲,也破壞了家庭生活。有一天,我把孩子送到保育園後,直接回家吞下大量安眠藥……。
撿回一命出院後,一切都變了。我辭了工作,和丈夫離婚,放棄孩子和金錢,獨自一人從零開始,借錢開了一家餐館。
期間偶然看到電視報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創辦「垂死之家」,為貧苦無依的臨終者提供善終守護,我深受震撼。
三年後,無意中聽到德蕾莎修女說的一句話:「為愛而活,人之道也。」突然深深警醒:
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心變得支離破碎,這樣活著真的好嗎?
我彷彿聽到一個聲音,如此對我聲聲扣問。
從此,「為愛而活,人之道也。」這句話一直在耳邊縈繞,最後乾脆關閉餐廳,再度歸零去學習老人照護。居家照護員要去病患家裡提供飲食,還包括協助排泄、沐浴、打掃、洗衣、採購等工作,做滿五年就能參加護理師資格考試。
此外,我還去養老院打工。那些高級養老院舒適便利又豪華,然而很殘酷的事實是,老人一旦生病,一樣被直送醫院等死。
就在我開始認真考慮為病患提供居家善終守護時,正好聽說島根縣一個離島正招募照護員,島上沒醫院,島民幾乎都是在自家過世,於是毅然前往應徵,然後就搬到島上租屋居住。
這座小島位於隱岐群島南端,總人口數只有七百七十人,島上無完善的醫院,只有一個醫生守著小診所。路上沒紅綠燈,牛比人優先通行。前往內地(島根半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天寥寥幾班的渡輪。
當然,也沒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和城市相比,生活極其不便。
島上居民全是老人,能工作的年輕人幾乎都走了,但海天湛藍、風光明媚,自古代代相承的生活風俗也被完整保留著,真是一座自然與人文的大寶庫。
創設平安之家的艱辛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期間又發生許多事,包括我癌症復發,最後在衡量各種現實因素和善終守護志業長遠的發展下,我選擇將平安之家工作告一段落,從小島「畢業」,重新在內地本土岡山建立日本善終守護師協會總部。
無論如何,我仍深深懷念在小島上的日子,感謝與平安之家所有相關的人和所有的事情,是他們點點滴滴修正我的方向,指引我一步步走到這裡。
本想把每個幫助過我的人一一列出,但顧慮到可能給人增添麻煩,只好姑隱其名。
此外,為保護個人隱私,文中人名都是化名。
多年來,我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就默想:「為愛而活,人之道也。」如今每當生活發生變故困難,這句祈禱便自然在耳邊迴響,宛如是召喚我不斷朝夢想前進的鼓聲了。
2021年春天.於岡山
為愛而活,人之道也
去學校演講時,我總以一個問題開場:死亡是可怕的事嗎?
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答「是」。這是因為他們從沒機會學習死亡吧?
這說明了日本自古以來關於死的生活文化,沒能傳給年輕一代。所有人原本都是嬰兒,哇哇落地,從光中誕生,最後再回歸光中。
人們以為死後一切消失,但其實只是不再有以前可見的肉體形態而已。
健康的年輕人容易誤以為死亡很遙遠,與自己毫不相干,但其實生死一直同在。
被譽為「生死學大師」的美國精神病醫生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說,人在面對死亡時,會經歷五個...
目錄
中文版自序
為愛而活,人之道也
第一章
歸零│絕路的盡頭,新生的起點
悲慘的養老院臨終現場
發現這不是我有能力陪伴的死亡
回歸善終守護的原點
母親為我播下的種子
走過人生谷底的領悟
第二章
日常│寂靜的離島,悠遠的古風
古史交融於常民文化
在家善終的傳統
覺悟生死,充滿喜悅
看看海,就可以克服困難
一生與土地相依共存
第三章
生活│平凡的平安之家,不平凡的義工團隊
回故鄉作原來的自己
平安之家第一次送終
老人是家裡的光明
八方義工的一片真心
不可思議的善緣義行
第四章
生死│本是一體,同樣尊貴
一味「求活」好嗎?
醫生也認同善終守護
「謝謝」是最好的祈禱
為父母奉上「真心時間」
譯者後記◎樂美
她以愛和柔情包容一切
中文版自序
為愛而活,人之道也
第一章
歸零│絕路的盡頭,新生的起點
悲慘的養老院臨終現場
發現這不是我有能力陪伴的死亡
回歸善終守護的原點
母親為我播下的種子
走過人生谷底的領悟
第二章
日常│寂靜的離島,悠遠的古風
古史交融於常民文化
在家善終的傳統
覺悟生死,充滿喜悅
看看海,就可以克服困難
一生與土地相依共存
第三章
生活│平凡的平安之家,不平凡的義工團隊
回故鄉作原來的自己
平安之家第一次送終
老人是家裡的光明
八方義工的一片真心
不可思議的善緣義行
第四章
生死│本是一體,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