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台詩案」入獄,後貶黃州,乃築室東坡,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改元元祐,高太后臨朝,起用舊黨司馬光,招軾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因反對盡廢新法,引起舊黨疑忌,出知杭、潁、定三州。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祐舊臣,又被貶至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病逝於常州。諡文忠。
蘇軾是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宋代文學的又一位宗師。在思想上,他融儒、佛、道為一體:入世之志,超脫之性,任性逍遙之行集於一身。蘇轍在論及其兄的時候指出:「(軾)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矣。」(《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蘇轍《欒城集》卷二十二)這是對蘇軾之知識結構、思想源流非常中肯、非常全面的評價。蘇軾自己更認為儒、釋、道相通又相成。他在《南華長老題名記》中稱佛家「一念正真,萬法皆具」,又說:「子思子曰:『夫婦之不屑,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孟子則以為聖人之道,始於不為穿窬(ㄩˊ:門邊牆上的圭形小洞)。;而穿窬之惡,成於言不言……是二法者,相反而相為用。儒與釋皆然。」「南華長老明公,其始蓋學於子思、孟子者,其後棄家為浮屠氏。不知者以為逃儒歸佛,不知其猶儒也……宰官行世間法,沙門行出世間法,世間即出世間,等無有二。」
在《宸奎閣碑》中又說明佛只有與孔、老合,人們才樂於信從:「是時北方之為佛者,皆留於名相,囿於因果,以故士之聰明超軼者皆鄙其言,詆為蠻夷下俚之說。璉(懷璉,賜號大覺禪師)獨指其妙與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時士大夫喜從之遊。遇休沐日,璉未盥漱,而戶外之屨滿矣。仁宗皇帝以天縱之能,不由師傅,自然得道,與璉問答,親書頌詩以賜之……而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此所謂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
在《論修養帖寄子由》中既說明自己打通釋道,進入「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的自在境界,又以此來誘導其弟:「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以我觀之,凡心盡處,勝解卓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故祖師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ㄧˋ:供作蔽覆的東西)。盡,眼自有明,醫只有除翳藥,何曾有求明方?明若可求,即還是翳。故不可於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無明。而世之昧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如此是佛,貓兒狗子,得飽熟睡,腹搖鼻息,與土木同,當恁麼時,可謂無一毫思念,豈可謂貓兒狗子已入佛地?故凡學者,但當觀心除愛,自粗及細,念念不忘,會作一日,得無所除。」《祭龍井辯才文》更表現出蘇軾從總體上溝通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出其兼收並蓄,自足圓通的博大胸懷:「嗚呼!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於其間,禪律相攻。我見大海,有北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實際上,這正是根於儒術又出入釋道,既有儒者修、齊、治、平之術,又有道家養生之術,還有佛家的大自在之方;本於儒則入世濟民,追求功業;出入佛老則寵辱皆忘,波瀾不驚;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純任自然,超脫達觀;無往不適,進入圓融通脫的化境,所以蘇軾才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奇才。
作者簡介:
蘇軾(1036年—1101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深受梅堯臣和主考官歐陽修賞識。仁宗末年,上制策,要求政治改革。然而在王安石變法時,因政見不合,上書反對變法。由於未被採納,便請外調,出任杭州通判,轉知密、徐、湖三州。
章節試閱
◎第一篇:詩
初發嘉州
題解
嘉祐四年(1059年),蘇軾與弟蘇轍,為母居喪,時在眉山。蘇軾此詩作於居喪期間。十一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離開家鄉從嘉州乘舟沿岷江、長江至荊州。此詩曾收入父子三人合集《南行前集》。嘉州,今四川省樂山市。
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
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
野市有禪客,釣台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新解
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闐闐(ㄊㄧㄢˊ ㄊㄧㄢˊ),鼓聲。開船時的信號。獵,動詞,這裡作震動、吹響解。旃(ㄓㄢ),旗子上的飄帶。這四句意為:我早晨出發時聽到開船的鼓聲響個不停,西風吹動旗上的帶子發出陣陣聲響。故鄉已離得越來越遠了,我要到達的地方還遙不可見。
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錦水,即岷江。細不見,細小得快看不見,言離其已遠。蠻江,即青衣江。可憐,可愛。奔騰過佛腳,據《輿地紀勝》:「開元中,僧海通於瀆江、沫水、蒙水三江合沖之濱,鑿石為彌勒大像,高三百六十尺,建七層閣以覆之。」曠蕩,空闊。造,到達。這四句意為:岷江細小得快要看不見了,青衣江清澈無比,令人喜愛。我們的船很快地經過彌勒大像的腳下,到達空闊的水域。
野市有禪客,釣台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禪客,佛徒,和尚,此處指宗一,即成都大慈寺主持寶月大師,為蘇軾宗兄。相期,彼此約好。作者自注:「是日,期鄉僧宗一,會別釣魚臺下。」潺潺,水流的聲音。這四句意為:山野之中有參禪禮佛的人,他要到釣魚臺去看黃昏的景色。我和他已經約好在那裡相見,他一定已經先到了,在那流水潺潺的地方等待很久了。
新評
這是一首送別詩,抒寫詩人與家鄉、故人分別的感受。詩前八句描繪離鄉途中所見所感,後四句想像遠方的友人等待自己的情形。全詩抒發了詩人對故鄉山水深深的眷戀之情。描寫細膩,情真意切。
和子由澠池懷舊
題解
此詩作於嘉祐六年(1061年)。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蘇轍第一次離蜀赴京應考路過澠(ㄇㄧㄣˇ)池,在縣中寺廟內借宿,並在奉閒和尚居室的壁上題詩。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與蘇轍在鄭州分手後,再次路過澠池。蘇轍有《懷澠池寄子瞻兄》詩,蘇軾此詩即為和作。這首詩是寫詩人對往事的眷念。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新解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知何似,知道像什麼。這四句意為:人生在世,東奔西走,像什麼呢?不過是像那飛來飛去的鴻雁一樣。鴻雁腳踩在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印,可它轉眼就飛走了,那雪地上留著的指爪,它哪能記著呢?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老僧,指奉閒和尚。新塔,指佛塔。僧人死後,建塔埋葬火化後的骨灰。舊題,蘇轍詩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閒之壁。」蹇(ㄐㄧㄢˇ),蹩腳,跛足。這四句意為:奉閒和尚已經死了,他的骨灰埋在新築成的塔里,往日題詩的牆壁已經崩塌,沒法再見到往日的題詩了。那一年我們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路很長,人又困乏,跛腳的驢子不停地嘶叫,這個情景你還記得嗎?
新評
詩的前半部分純為議論,用生動奇特的比喻,形容人生的短暫、不定,猶如偶留痕跡的雪泥鴻爪;後半部分則以敘事為主,以所見所聞所憶來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寫出了對生活的無限深情。全篇比喻新奇,屬對工巧,圓轉流動,一氣呵成,為七律名篇。
王維吳道子畫
題解
嘉祐六年(1061年)作。此詩為「鳳翔八觀」詩之一。鳳翔,今屬陝西省。八觀,猶八景。王維、吳道子在普門寺、開元寺創作的壁畫是鳳翔八景之一。嘉祐六年(1061年)冬,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此詩即作於任內,表達了對王維、吳道子二人繪畫藝術的觀感及評價。王維,字摩詰,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僅次於李白、杜甫的大詩人,亦工繪事,尤精山水。吳道子,又名道玄,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代著名畫家,當時稱為畫聖。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
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
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祇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溫。
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
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
新解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普門、開元,指普門寺和開元寺,均在鳳翔(今屬陝西)。手痕,手跡。這六句意為:到什麼地方去尋訪吳道子的畫呢?去鳳翔的普門寺和開元寺可以看到吳道子的畫。開元寺的東塔上有王維的畫。在我看來,眾多的畫家中再也沒有比王維、吳道子這二人更受人尊崇的了。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亭亭,聳立的樣子。雙林,兩株樹,特指吳畫中那兩株娑羅樹。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滅度(死亡)前,曾在天竺(印度)拘屍那城娑羅雙林下說法。彩暈,燦爛的光輝。扶桑,古代神話中太陽升起的地方。暾(ㄊㄨㄣ),太陽升起。至人,至高無上的人,指釋迦牟尼。寂滅,指佛教的一種教義。手自捫,自己以手撫胸,表示還未理解。蠻君,指天竺的君長。鬼伯,猶鬼王。黿,即鱉,頭能伸縮。在此比喻僧眾伸長脖子認真聽佛說法。相傳佛滅度時,信徒不分人鬼,都來聽法致敬。這十句意為:吳道子的畫風實在雄放,浩蕩如大海波浪翻卷。當他下筆的時候如風雨般神速,筆還未到氣勢已籠罩一切。壁畫中兩株娑羅樹高高聳立,佛祖釋迦牟尼頭上的一圈神光就像太陽初升,發出彩暈。娑羅樹林中釋迦牟尼正在宣講佛法,領悟的人悲傷流淚,沒領悟的人無奈地以手摸胸。無數天竺的君長和鬼王前來聽講,擁擠站立著像黿一樣伸著脖子仔細聽。這十句寫吳道子的畫。宋代邵伯溫《邵氏聞見後錄》云:「鳳翔開元寺大殿九間,後壁吳道子畫,自佛始生、修行、說法至滅度,山林、宮室、人物、禽獸數千萬種,極古今天下之妙。」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祇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溫。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源——詩老,老詩人,尊稱。佩、襲,穿戴。芷、蓀,均為香草名。此句形容王維詩風秀美,如佳人之佩香草。壁畫,指開元寺王維所繪壁畫。清且敦,風格清秀而又渾樸。祇(ㄓ)園弟子,指佛教徒。祇園是釋迦牟尼另一說法處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鶴骨,形容人的清瘦。雪節、霜根,形容竹子所具有的高潔品格,不是指其顏色。交柯,枝葉互相交叉。這十句意為:王維本來是詩人中的尊者,他的詩風秀美,就像佳人佩戴著香草。現在看到他畫的壁畫,也像他的詩一樣風格清秀而又渾樸。畫中的佛教徒都身材清瘦,他們的內心也一定很孤寂。祇園門前的兩叢竹子枝葉互相交叉,意態生動而又能一一找到它們的根源。這十句寫王維的畫。「祇園」兩句是說畫家不僅繪出了佛徒們外形的清瘦,同時也畫出了他們內心的孤寂。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ㄏㄜˊ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吳生,指吳道子。畫工,猶言畫師、畫匠。象外,形象以外的精神。仙翮(ㄏㄜˊ翅膀),仙鳥。翮本指鳥羽的莖狀部分,此處指代鳥。謝,離開。樊,籬笆。神俊,精神飽滿,氣勢飛揚。維,指王維。也,古人綴在單名後的虛字,無實義。斂衽(ㄖㄣˋ),對人整理衣襟以表尊敬。間言,異議。這六句意為:吳道子的畫雖然奇妙到了極點,但還是屬於畫師、畫匠一類的;王維的畫已突破了形似階段,掌握了精神實質,就像仙鳥衝破了限制它自由的籠子和籬笆一樣。「我」看這兩人的畫都精神飽滿,氣勢飛揚,特別是王維的畫讓「我」心悅誠服,無可指責。這六句對王、吳二人的畫作總的評論。
新評
這首詩是蘇軾早期的傑作之一,佈局於整齊中見變化,具有優美的節奏感,氣勢雄健;風格於清新中含渾厚,而且還善於把握事物中具有典型性的細節,如佛滅度前說法的一幕,宛若親見;寫竹繁枝亂,似乎都是搖動於清風中的神態,正抓住了竹的特徵。這些,不但展現了詩人的創作能力,也展現了他的鑒賞水準。
和子由踏青(選一)
題解
嘉祐八年(1063年)正月蘇軾在鳳翔(今屬陝西)作。蘇軾弟蘇轍時在京師侍父,當看到北方新年之初的異域風俗,不由得想起了家鄉眉山歲首鄉俗,寫下了《踏青》、《蠶市》詩二首。蘇軾應弟之作也和詩二首,這裡選其一。
春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人閒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遊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嗔: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符禳新春。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新解
春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人閒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遊車輪——這四句意為:春風吹過田野,刮起細微的灰塵,遊人們在這年歲更新之時都很快樂。人們閒來無事都在路邊飲酒,田裡的麥苗還沒長高,因此不怕遊人的車輪碾壓。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喧闐,形容人聲、鼓聲相雜。簞(ㄉㄢ),食器。瓢,炊具。這四句意為:城裡的居民厭倦了城中生活,在清晨喧嘩著出城踏青,城裡都空了。踏青人的歌聲和鼓聲驚動了山上的草木,郊遊的人有許多在那兒野餐,烏鳶也來撿食,並不避人。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嗔: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麇——遮道,攔路。甕,瓦罎子。麇(ㄐㄩㄣ),野獐子(體形似鹿而較小)。這四句意為:那自稱道人的是什麼人?眾人都聚起來圍著他。道人攔路賣符,神情激昂地吹噓他的符十分靈驗:能使你養的蠶繭像罎子那樣粗大,能使你飼養的羊像獐子那樣肥大健壯。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符禳新春。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強,勉強。禳,祈福除災。神,靈驗。這四句意為:路人不太相信道人的話,勉強買了些符為新年祈福除災。道人賣了符得了錢馬上去買酒來喝,醉倒了還說自己的符最靈驗。
新評
本詩描寫了蘇軾回憶青少年時在家鄉新春之際,與家人及「城中居人」遊春踏青的盛況,具有濃郁的鄉情。後四句刻畫了一位騙錢道人的生動形象,增添了郊遊的喜慶氣氛。故鄉的風俗民情令人倍感親切,耐人回味。全詩語言淺顯,情真意切。
石蒼舒醉墨堂
題解
熙寧二年(1069年)作。蘇軾由開封至鳳翔,往返經過長安,必定到石蒼舒家。熙寧元年(1068年)蘇軾鳳翔任滿還朝,在石家過年。石蒼舒藏有唐人褚遂良《聖教序》真跡,起堂取名「醉墨」,邀蘇軾作詩。蘇軾回到汴京,寫了這首詩寄給他。這是蘇軾早期七古名篇。石蒼舒,字才美,長安人,善草書。人稱「草聖三昧」。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恍令人愁。
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
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不異逍遙遊。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銷百憂。
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饈。
君於此藝亦雲至,堆牆敗筆如山丘。
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胡為議論獨見假,隻字片紙皆藏收?
不減鐘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優。
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新解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恍令人愁——「姓名」句,《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年輕時候學書不成,他的叔父責備他,他對其叔父說:「書足記姓名而已,不足學。」蘇軾化用其語。惝恍(ㄔㄤˇ ㄏㄨㄤˇ),失意不樂、精神不好的樣子。這四句意為:人生的憂患是從認識字開始的,一個人的識字程度只要達到識記自己的姓名就罷了。不要誇寫草書的速度快,讓人打開卷子一看,寫得龍飛鳳舞,為辨識而發愁。這幾句正話反說,明說草書無用,暗含對石蒼舒書法的恭維。
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不異逍遙遊。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銷百憂。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饈。君於此藝亦雲至,堆牆敗筆如山丘。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瘳(ㄔㄡ),病癒。至樂,《莊子》中的篇名,指最大、最高層次的快樂。逍遙遊,《莊子》中的篇名,指自在快樂地遨遊。柳子,柳宗元。語不妄,柳宗元在給崔黯的信上說:「凡人好詞、工書,皆病癖也。吾嘗見病心腹人,有思啖土炭、嗜酸鹹者,不得則大戚。」這十二句意為:我曾經愛好草書並常常為此嘲笑自己,你也有這種癖好,怎麼樣才能治癒它呢?你自己說這其中有最大、最高層次的快樂,其快意的程度與自在快樂的遨遊沒有什麼不同。最近你建了一座堂名叫醉墨堂,你沉醉其中就如同喝了能消除所有憂愁的美酒一樣。這才知道柳宗元的話不差,只有得病的人才會把土炭當做美味。你的書法造詣已達到極致,你用壞的筆已堆成了小山。你興致來時大筆一揮,一會兒就寫完了一百張紙,就像駿馬一眨眼就跑遍了天下一樣神速。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胡為議論獨見假,隻字片紙皆藏收?不減鐘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優。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意造,以意為之,自由創造。推求,指研究筆法。假,寬容,這裡是作者的謙詞。鐘張,指鐘繇、張芝,皆漢末著名書法家。方,比。羅趙,羅暉、趙襲,皆漢末書法家。「臨池」二句,據載,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家有帛絹,必先書寫,後再染色製成衣。裯(ㄔㄡˊ),單層的被子。這八句意為:我寫字以意為之,自由創造,本來沒有什麼方法,信手點畫,不研究筆法。為什麼我的議論(即「意造無法」、「點畫信手」之論)獨獨受到你的贊同,我的書法作品也受到你的偏愛,被你收藏?你的書法是可以與鐘繇、張芝相比,我的書法也比羅暉、趙襲略勝一籌。不必學張芝臨池苦學書法;與其用絹素寫字,還不如使其完好地制成衣被。
新評
蘇軾這首詩評論書法,蹈虛落筆,善於從別人難於下筆之處著墨,立意新穎,不落窠臼,把敘事、抒情、議論完全熔為一爐。驟然讀之,像是天馬行空,去來無跡;細加尋繹,卻又綱舉目張,脈絡分明。至於驅遣書史,更是信手拈來,頭頭是道。其學博才雄、才華橫溢之特色於此詩中可以窺見一斑。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題解
熙寧四年(1071年)作。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熙寧四年(1071年)離京出任杭州通判。赴杭途中,路過潁州謁見歐陽修,觀賞了石屏,應歐陽修之命作此詩。歐陽少師,指歐陽修。熙寧四年(1071年),歐陽修以太子少師致仕(退休),退居潁州,故有此稱。蓄,收藏。石屏,石製屏風。
何人遺公石屏風,上有水墨希微蹤。
不畫長林與巨植,
獨畫峨眉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
崖崩澗絕可望不可到,孤煙落日相溟濛。
含風偃蹇得真態,刻畫始信有天工。
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爛心難窮。
神機巧思無所發,化為煙霏淪石中。
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於詩人同。
願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宮。
新解
何人遺公石屏風,上有水墨希微蹤。不畫長林與巨植,獨畫峨眉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崖崩澗絕可望不可到,孤煙落日相溟濛。含風偃蹇得真態,刻畫始信有天工——遺(ㄨㄟˋ),贈送。希微,隱約不明的樣子。蹤,指圖跡。溟濛,模糊不清的樣子。偃蹇,臥倒屈曲的樣子。這八句意為:什麼人贈送給先生這石製屏風,石屏風上隱隱約約有水墨畫的痕跡。這石紋所形成的水墨畫不畫修長的樹林和巨大的樹木,只畫峨眉山西面雪嶺上萬歲不老的孤松。這孤松所處的地方山崖崩斷,山澗隔絕,可以從遠處看到卻沒辦法到達那裡。在那裡,孤煙和落日之色迷茫不分。那棵孤松彎彎曲曲地立在風中,姿態橫生,就像真的一樣。
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爛心難窮。神機巧思無所發,化為煙霏淪石中。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於詩人同。願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宮——畢宏、韋偃,都是唐代名畫家,擅長畫松。虢(ㄍㄨㄛˊ)山,今在河南盧氏縣,是石屏的產地。神機,猶言天才。淪,深入,融入。公,指歐陽修。不遇,指畢宏、韋偃這些藝術家當時不受重視。幽宮,墳墓。這八句意為:「我」想恐怕是畢宏、韋偃死後葬在虢山之下,他們的骨頭很快朽爛,但其藝術生命卻永遠長存。其天才巧思無處發洩,將其所畫松樹化為煙雨融入石中,形成石紋。自古以來畫家都不是平庸之輩,他們描繪事物與詩人作詩描繪事物是一樣的。「我」希望先生作詩來安慰這兩位當時不受重視的藝術家,不要使這兩個人含憤在墳墓中哭泣。
新評
這首詩題詠石屏風,借畢宏、韋偃之「不遇」抒發內心對遭際不平的無窮感慨。詩中借助豐富的想像和幻想來寫景抒情,是其藝術上的獨特性之一。本篇善用長句,不但「筆力具有虯松屈盤之勢」(清人汪師韓語),而且其中的「獨畫」十六字句更為「從古詩人所無」(清人汪師韓語),是蘇軾的獨創。蘇軾用這種長短不一、錯落有致、語調鏗鏘的歌行體,形成一種起伏跌宕的氣勢。
◎第一篇:詩
初發嘉州
題解
嘉祐四年(1059年),蘇軾與弟蘇轍,為母居喪,時在眉山。蘇軾此詩作於居喪期間。十一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離開家鄉從嘉州乘舟沿岷江、長江至荊州。此詩曾收入父子三人合集《南行前集》。嘉州,今四川省樂山市。
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
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
野市有禪客,釣台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新解
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闐闐(ㄊㄧㄢˊ ㄊㄧㄢˊ),鼓聲。開船時的信號。獵,動詞,這...
目錄
前言 /001
文化史上第一人(代序)(于景祥)/
◎第一篇:詩
初發嘉州 /
和子由澠池懷舊 /
王維吳道子畫 /
和子由踏青(選一) /
石蒼舒醉墨堂 /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
遊金山寺 /
吳中田婦歎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選一) /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 /
望海樓晚景五絕(選一) /
孫莘老求墨妙亭詩 /
新城道中(其一) /
飲湖上初晴後雨 /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雲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
有美堂暴雨 /
法惠寺橫翠閣 /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選一) /
病中游祖塔院 /
書焦山綸長老壁 /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
送春 /
寄黎眉州 /
東欄梨花 /
篔簹谷 /
韓幹馬十四匹 /
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
百步洪 /
送參寥師 /
續麗人行 /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
初到黃州 /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紅梅三首(選一) /
琴詩 /
寒食雨二首(其二) /
海棠 /
洗兒戲作 /
東坡 /049
次荊公韻四絕(選一) /
題西林壁 /
廬山二勝二首(選一) /
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
詩為謝,且遺二古銅劍 /
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二首(選一) /
登州海市並序 /
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選一)/
送賈訥倅眉 /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選一) /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選一) /
贈劉景文 /
泛潁 /
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荔支歎 /
食荔支二首(選一) /
縱筆 /
被酒獨行,遍至子雲、威、徽、
先覺四黎之舍三首(選一)/
汲江煎茶 /
儋耳 /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選一) /073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第二篇: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念奴嬌(大江東去)/
醉翁操(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 /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滿庭芳(三十三年) /
滿庭芳(蝸角虛名) /
滿庭芳(歸去來兮) /
滿江紅(江漢西來) /
歸朝歡(我夢扁舟浮震澤)/
木蘭花令(霜餘已失長淮闊) /
臨江仙(一別都門三改火) /
臨江仙(忘卻成都來十載) /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
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 /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
少年游(去年相送) /
南歌子(山與歌眉斂) /
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
南鄉子(回首亂山橫) /
南鄉子(悵望送春杯) /
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
望江南(春未老) /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
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 /
洞仙歌(冰肌玉骨) /
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 /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
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 /
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
蝶戀花(籟籟無風花自嚲) /
永遇樂(明月如霜) /
永遇樂(長憶別時) /
行香子(清夜無塵) /
更漏子(水涵空) /
陽關曲(暮雲收盡劇清寒)/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浣溪沙(五首) /
減字木蘭花(雙龍對起)/
沁園春(孤館燈青) /
◎第三篇:文
刑賞忠厚之至論 /
留侯論 /
賈誼論 /
教戰守策 /
上梅直講書 /
南行前集敘 /
決壅蔽 /
日喻 /
李氏山房藏書記 /
喜雨亭記 /
淩虛台記 /
超然台記 /
放鶴亭記 /
靈壁張氏園亭記 /
石鐘山記 /
書吳道子畫後 /
王安石贈太傅 /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
游定惠院 /
與言上人 /
書臨皋亭 /
記承天寺夜遊 /
書上元夜遊 /
答謝民師書 /
答張文潛縣丞書 /
《范文正公集》敘 /
方山子傳 /
前赤壁賦 /
前言 /001
文化史上第一人(代序)(于景祥)/
◎第一篇:詩
初發嘉州 /
和子由澠池懷舊 /
王維吳道子畫 /
和子由踏青(選一) /
石蒼舒醉墨堂 /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
遊金山寺 /
吳中田婦歎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選一) /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 /
望海樓晚景五絕(選一) /
孫莘老求墨妙亭詩 /
新城道中(其一) /
飲湖上初晴後雨 /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雲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
有美堂暴雨 /
法惠寺橫翠閣 /
書雙竹湛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