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人文的基礎,形上學是哲學的根基。本書介紹在英美哲學思潮下發展的形上學,解說形上學最根本的四大概念:等同、存在、性質、本質。在介紹的過程中同時也探討了「個物」以及「自然類」等概念。另外,基於形上學必定要探討這個世界的結構,尤其是這個世界的因果結構,本書特別對於因果關係進行一些說明。
作者簡介:
彭孟堯
學歷
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陽明大學客座講座教授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專長
心與認知哲學
知識論
科學哲學
著作
《人心難測》
《知識論》
《心與認知哲學》
《基礎邏輯》
《哲學入門》
《教育哲學》
作者序
作者序
我做哲學研究和教學十餘年了,有一點我一直很感慨:很多人之所以接觸哲學是為了想追求人生的意義,很多人讀哲學是為了想找到自我人生的方向,想要得到一些感動。我不懂!這些想法很自私地踐踏了哲學。哲學是一門嚴謹的學問,是一門研究,不是用來激勵人心的勵志小品,不是用來動情的文學藝術。哲學不會告訴你人生的方向,但哲學會告訴你如何思考問題,包括人生方向的問題;哲學不會告訴你如何才能安身立命,但哲學會要求你縝密思考你所選擇的路。哲學跟數學和物理學是一樣的,一樣的嚴謹,一樣的艱深,一樣的出自純粹知性好奇心來探索這個世界的種種。
這麼多年研究哲學,我的體會是:哲學問題不是形上學的就是知識論的;不論哪個特定的哲學領域(如心與認知哲學、價值哲學等),探討的問題儘管繁雜,大致不出形上學或者知識論的範圍。這本書就是專門解說形上學議題的。我的目的不只是在於介紹形上學的議題,更希望讀者能藉此養出形上學的「眼睛」,從形上學的角度來思考一些問題。我知道這很難。形上學討論的問題,表面來看,往往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可是我深信,透過一番磨練,就有能力細細思索種種問題的。
我的多年老友王文方教授幾年前也寫了本形上學的書,內容紮實,解說精闢,我獲益良多,趁機多學了一些。我在想,既然有他那本形上學的書了,我再寫一本,豈不是多餘了。幾年的努力,我終於知道,再多一本形上學的書也不為過。因為一方面,中文界介紹西方形上學的書實在太少了,多一本形上學的書或許多了一個引起社會大眾與學術界注意的機會;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中文界能夠清楚正確解說西方哲學的書實在太少了,尤其對於西方形上學的引進實在非常匱乏,我總想盡點心力,在這地方作些貢獻。
這本書介紹的是英美哲學思潮下的形上學,所以不會討論黑格爾、海德格、沙特、或者胡賽爾等歐陸哲學的形上學學說。我曾聽到國內不少學者說:英美哲學否認形上學。這讓我非常訝異!英美哲學從來沒有否認過形上學,為何會有這種誤解呢?百餘年來,英美哲學界不斷探討各種形上學問題,從未間斷。我一直百思不解,為何國內學界會有這樣離譜的誤解?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這或許是來自於國內學者對於邏輯實證論的誤解。一般認為邏輯實證論基於其所謂的經驗可檢證原則,而反對形上學。這是似是而非的。我簡單說明三點:(一)邏輯實證論的哲學家反對的是當時的黑格爾學派(所謂黑格爾式的觀念論)。但是這群哲學家本身還是有形上學主張的,他們都接受所謂的現象論的形上學主張。(二)同樣這群哲學家在1950年代時,基於種種緣故,放棄了現象論,改而接受「個物存有論」的形上學立場,並因而將其學派改名為「邏輯經驗論」。(三)邏輯經驗論基於源自英國經驗論的傳統主張:凡是不可觀察的都是不存在的(例如夸克)。這還是一種形上學的立場。從以上三點來看,即使是邏輯實證論(邏輯經驗論)的哲學家也從來不曾將形上學排除過。或許,趁著撰寫這本書,可以矯正對於英美哲學的誤解。英美哲學界對於形上學的討論豐富繁雜,這本書介紹的是個例證。
在寫作這本形上學書的時候,我心中是以大學生為對象的。但我也知道,我的學術壞習慣往往使得我的寫作不太讓一般人覺得親近。然而這畢竟是一本專業的教科書,不是哲學普及的讀物,正如同微積分的教科書預設相當的預備知識一樣,這本形上學的教科書也預設讀者必須要有相當的預備知識,尤其初階邏輯的背景是不可少的。這是由於英美哲學的探究與邏輯一直密不可分:或者英美哲學的探討影響乃至於帶動對於舊邏輯系統的修改或促成新邏輯系統的興起,或者各種邏輯的研究促使哲學家重新思考面臨的種種哲學問題。所以,我也刻意在本書一些地方加上了邏輯式子。無論如何,本書不敢預設讀者要有很多的邏輯背景,畢竟邏輯教育在國內尚未生根。本書僅希望有興趣的讀者至少具有初階邏輯的程度,以免遇到某些解說時,有所窒礙。
西方形上學的探討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討論的問題繁多,沒有任何一本導論性質的書可以全面涵蓋的。因此,對於題材的選擇成了一大困難。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同樣深深體會這選材的困難。思考再三,我決定依循恩師Panayot Butchvarov(當代形上學大師),解說形上學最根本的四大概念:等同、存在、本質、共性。另外,由於我在科學哲學領域裡鑽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於因果關係的議題有一些了解,所以也決定增加對於因果關係的解說,畢竟形上學的一項重要議題是涉及這個世界的結構的。
本書在一些地方列出了所謂的「想一想」,主要是依據書裡的解說提問了一些問題,以供讀者思索。這些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端視讀者採取哪個形上學立場。我希望讀者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原有的立場需要修改,甚至重新來過。我一直深信:「勤讀」、「勤思」、「勤問」是做學問的不二法門。就像偵探一樣,只有不放過任何疑點,才有可能找出真象。在本書撰寫過程當中,很多題材都已經在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課堂上講解討論過,很謝謝這些課的研究生,再次證明「教學相長」是至理名言。最後,我要謝謝三民書局蔡編輯、排版的工作人員,在這本書的出版上費了許多時間和心力。
彭 孟 堯
臺灣大學哲學系
作者序
我做哲學研究和教學十餘年了,有一點我一直很感慨:很多人之所以接觸哲學是為了想追求人生的意義,很多人讀哲學是為了想找到自我人生的方向,想要得到一些感動。我不懂!這些想法很自私地踐踏了哲學。哲學是一門嚴謹的學問,是一門研究,不是用來激勵人心的勵志小品,不是用來動情的文學藝術。哲學不會告訴你人生的方向,但哲學會告訴你如何思考問題,包括人生方向的問題;哲學不會告訴你如何才能安身立命,但哲學會要求你縝密思考你所選擇的路。哲學跟數學和物理學是一樣的,一樣的嚴謹,一樣的艱深,一樣的出自純粹知性好奇心來探...
目錄
目次
作者序
第一章形上學研究什麼? 1
第一節形上學的基本用語 1
第二節從「愛智」開始 5
第三節形上學在研究什麼? 7
第四節形上學議題簡述(一) 13
第五節形上學議題簡述(二) 20
第六節「模態」與「可能世界」 23
第七節其它的形上學議題 31
第二章共性實在論 33
第一節類型與個例 33
第二節可多重例現原則 37
第三節共性與語意分析 41
第四節關係與關係性質 45
第五節共性及其個例 53
第六節共性實在論的困難 57
第三章共性反實在論 67
第一節述詞唯名論 67
第二節述詞唯名論的困難 72
第三節類集唯名論 79
第四節部分學唯名論 85
第五節概念唯名論 90
第六節相似唯名論 93
第七節殊性存有論 96
第四章傾性 103
第一節「傾性」的哲學問題 103
第二節從卡那普開始 105
第三節如若條件句 108
第四節「傾性」的如若條件句分析 114
第五節關於「傾性」的化約論爭議 119
第六節傾性與因果力 127
第七節傾性的功能論 129
第五章個物 137
第一節關於「個物」的哲學問題 137
第二節性質束與基體 139
第三節個物本質 149
第四節麥農式個物 152
第五節加增悖論、組合悖論、無尾貓 155
第六節組合論 159
第七節四維論與持續論 164
第八節部分學 168
第六章自然類 177
第一節「類」的哲學問題 177
第二節「類」的分類(一) 180
第三節「類」的分類(二) 186
第四節自然類實在論 189
第五節俗成論與混雜實在論 197
第六節相似性與類 202
第七節「自然類」的先在預設 206
第七章等同 211
第一節「等同」的哲學困惑 211
第二節數一等同 213
第三節萊布尼茲等同律與「等同」 220
第四節萊布尼茲第二律與雙球宇宙 224
第五節萊布尼茲第一律與跨時間等同 226
第六節萊布尼茲第一律與跨世界等同 229
第七節等同語句的哲學困惑(一)增知性 234
第八節等同語句的哲學困惑(二)必然性 238
第九節理論等同 240
第八章存在 245
第一節「存在」有什麼好困惑的? 245
第二節「存在」是一個性質嗎? 249
第三節存在與本質 245
第四節空詞及相關的難題 256
第五節佛列格與羅素對空詞難題的解決方案 261
第六節麥農學派對空詞難題的解決方案 270
第七節「存在」的規準 274
第九章因致性 277
第一節因致性的哲學問題 277
第二節休姆的規律論 279
第三節當代休姆學派(一):因果概念的「依那斯條件」分析 285
第四節當代休姆學派(二):因果關係的如若條件句分析 292
第五節因致性實在論 297
第六節機率因致性 301
第七節因致性的三條原則 306
參考書目
英中名詞對照表
索引
目次
作者序
第一章形上學研究什麼? 1
第一節形上學的基本用語 1
第二節從「愛智」開始 5
第三節形上學在研究什麼? 7
第四節形上學議題簡述(一) 13
第五節形上學議題簡述(二) 20
第六節「模態」與「可能世界」 23
第七節其它的形上學議題 31
第二章共性實在論 33
第一節類型與個例 33
第二節可多重例現原則 37
第三節共性與語意分析 41
第四節關係與關係性質 45
第五節共性及其個例 53
第六節共性實在論的困難 57
第三章共性反實在論 67
第一節述詞唯名論 67
第二節述詞唯名論的困難 72
第三節類集唯名論 79
第四節部分學唯名論 85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