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云:大以曠兼無際,方以正法自持,用則稱體而周。具此三義,故名圓覺。修多羅,此云契經。謂契理、契機故。契經中有了義、不了義。如來為人天二乘說不了義教,以器小不堪擔荷大法故。唯佛一人,獨得覺性。為菩薩乘,說了義教,以根大能擔荷大法故。一切眾生皆得作佛,然對機說教,雖各不同,而契理契機,實無有二也。此經直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名為圓覺。直截分明,毫無隱覆。此則契經中,了義之契經,非不了義契經也。
圭峰曰:余心宗圓覺,但以競辨屈於妙義,龍藏倦於靈文,顯性之教沉埋,名相之宗鼓舞,由是革舊風規,成新教化,黜權抑小,立頓張圓,使第一義天,星辰羅列,大圓鏡智,影像昭彰。況復偏宗此卷,誓廣弘宣,二十餘年,三復玄致。輪王髻寶,大雲心傳,長者家珍,清涼手授。所以內依觀智,外託誠文,冥己身心,隨應解釋。
今我瑛兄,始契楞嚴三觀,次精圓覺三身,造茲講義,普被上根,諸輪綺互,單復圓修,四相潛神,非覺違拒,四病出體,心華發明。慈願追隨末後,長中下期,克念攝念而加行。別遍互習,業障惑障而消亡,成就慧身,靜寂覺遍,百千世界,佛境現前。是以聞五種名,超剎寶施福,說半偈義,勝河沙妙門,實由無法不持,無機不被者也。如善財不出道場,遍歷百城之法,猶海幢常冥寂定,廣開佛事之門。圓覺宗通,第一義諦,大悟而豈假他求,內證而應須自決:似冰含水,融通而豈有凡聖等殊;如金與鐶,展轉而更無佛生差別矣!
公元一九五二年仲冬 拈華老人應慈 謹撰
作者簡介:
圓瑛法師(1878-1953)
法號宏悟,別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中國近代佛教領袖,1929年與太虛法師共同發起成立中國佛教會,並連續數屆當選主席,法師一生為團結全國佛教徒、促進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被推選為第一任會長。
福建古田縣人。幼讀詩書,聰穎過人。十八歲在福州湧泉寺出家,從妙蓮法師受具足戒。先後從當時禪宗名師冶開、寄禪修習禪定,又從通智、諦閒、祖印、慧明、道階法師聽經研教,廣獵大小乘諸經論,對《楞嚴經》造詣尤深。
作者序
夫圓覺一法,冠以大方廣三義。大者,當體得名,橫絕邊涯,豎無底止。方者,正也,以正智照了,恒沙功德之相。廣者,多也,有自在無礙,任運隨緣之用。聖凡同秉,生佛一如,為諸佛之本源,實眾生之心地。自從元明失照,枉受輪迴,眾生日用不知,迨至復本心源,證入涅槃,諸佛究竟無得。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譬如水隨冷氣之緣,結之成冰;冰隨暖氣之緣,溶之為水。然冰水雖殊,而濕性如故。本覺湛然,眾生終日罔覺。法身流轉,如來所以興嗟,知萬法不出自心,悟一真本居實際。今圓覺經者,玄妙難思,蓋稱性之極軌也。寂光無土,依受用而現身;妙德啟請,說因地之法行。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圓覺之性,實無可修,但以自性之光明,圓照清淨之覺相,離念頓入,當處了知。此知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無明,無體可得,則無明頓斷,佛道方成。次告普賢:一切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不了如幻,是名不覺;若知幻化,即已離幻,是名為覺。乃結答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如人夢身生瘡,求醫施藥,既知是夢,即已離夢,不須更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如夢瘡之人,即已離夢,即為醒覺,覓瘡了不可得,亦無須用藥,漸次求愈也。次告普眼: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即是修行,漸次深入。次告金剛藏:聞前章說,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始知眾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即伸三難:一、以真難妄:若諸眾生,本來成佛,唯是一真,何故復有一切無明之妄?二、以妄難真:若諸無明妄法,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三、真能生妄:若諸異生,本來成佛,後起無明,此乃真能生妄,一切如來,已經返妄歸真,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佛即答云:虛空本不生華,真金理無重礦。次告彌勒:一切眾生,由無始際,種種恩愛貪欲,是故能令生死相續。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次告清淨慧:圓覺自性,本非差別之性,因眾生迷倒,未能滅除,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不能同佛受用。一切煩惱,畢竟解脫,以示漸次差別。復為一類大根眾生,以示圓頓隨順,平等安心之法。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謂以眾生日用,不起絲毫妄念,同佛作用,本地風光。於諸妄想之心,了知全妄即真,亦不息滅,雖住妄想之境,以境從心起,原是自心,本是一真,何用了知?於無了知處,但能知既寂,即是真知,故不辨真實也。因而信受,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次告威德自在:無上大覺,本無二相,隨諸方便,便有三類;所謂奢摩他,如鏡照像,三摩提,如苗漸長,禪那寂滅,如器中鍠。此三法門,十方如來,及諸菩薩,三事圓證:名究竟涅槃。次告辯音:一切菩薩,無礙清淨慧,皆從禪定生。依頓漸修習,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單複無非圓修,別遍意在互習。若能隨順修習,不久便證涅槃。次告淨諸業障:眾生由執我故,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因此便生憎愛。不了迷識與迷智,二種四相,無始妄流轉,不得成菩提。若能除滅貪瞋癡,法愛不存心,自可漸次成就。次告普覺:求善知識,當求正知見人,心遠二乘,除作止任滅四病,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依正智慧而修,便能證於涅槃。次告圓覺:眾生欲求無上道,先要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勤修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次告賢善首:是經為如來守護,菩薩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佛自定五名,今特取其二。末世眾生,依此修持,漸至佛地。雖為頓教大乘,亦攝漸修群品。是經力用廣大,無機不被,從可知矣。余也,頻年鑽紙,心心惟仰大乘;一覺傳燈,處處咸依自性。既詮楞嚴奧旨,妙妙心聞;復注圓覺契經,塵塵智入。布舟航於覺海,敢詡為鼓棹之人,數名於義天,自笑乃擔板之漢。忘言默契,願為執鞭;入海算沙,從茲擱筆!是為序。
時 壬辰仲冬 阿彌陀佛聖誕良辰 七五老衲圓瑛宏悟 序於上海圓明講堂
夫圓覺一法,冠以大方廣三義。大者,當體得名,橫絕邊涯,豎無底止。方者,正也,以正智照了,恒沙功德之相。廣者,多也,有自在無礙,任運隨緣之用。聖凡同秉,生佛一如,為諸佛之本源,實眾生之心地。自從元明失照,枉受輪迴,眾生日用不知,迨至復本心源,證入涅槃,諸佛究竟無得。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譬如水隨冷氣之緣,結之成冰;冰隨暖氣之緣,溶之為水。然冰水雖殊,而濕性如故。本覺湛然,眾生終日罔覺。法身流轉,如來所以興嗟,知萬法不出自心,悟一真本居實際。今圓覺經者,玄妙難思,蓋稱性之極軌也。寂光無土,依受用而現身;...
目錄
圓覺經講義序
自序
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甲一 總釋名題
甲二 教起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
甲四 體性深遠
甲五 能詮教體
甲六 所被機宜
甲七 宗趣分別
甲八 力用殊勝
甲九 傳譯流通
甲十 講解經文
乙一 序分
丙一 六種證信序
丁一 信聞時主
丁二 說處依真
丁三 同體法眾
戊一 舉類標數
戊二 列上首名
戊三 與伴同會
丙二 一經發起序
丁一 文殊啟請
丁二 正陳請詞
戊一 問如來本起因行
戊二 問菩薩發心離病
丁三 如來讚許
丁四 承教靜聽
乙二 正宗分
丙一 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丁一 總標真宗
丁二 別以詳示
戊一 長行
己一 酬答初請
庚一 明真因有力
庚二 明無明本空
辛一 先示其相
辛二 後顯本空
庚三 明妄盡還覺
己二 酬答次請
戊二 偈頌
己一 標頌
己二 正頌
庚一 酬答初請
辛一 明真因有力
辛二 明無明本空
辛三 明妄盡還覺
庚二 酬答次請
圓覺經講義卷第二
丙二 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
丁一 徵釋用心
戊一 普賢啟請
戊二 正陳請詞
己一 總問云何修行
己二 別難幻幻何修
己三 別疑斷滅誰修
己四 別遮不修永失
己五 結請方便漸次
戊三 如來讚許
戊四 承教靜聽
戊五 正答所問
己一 長行
庚一 標幻生覺中以示義本
庚二 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
辛一 舉喻
辛二 法合
辛三 疊拂
庚三 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
辛一 離幻
辛二 顯覺
辛三 舉喻
辛四 法合
庚四 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
己二 偈頌
庚一 標頌
庚二 正頌
丁二 廣明行相
戊一 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
己一 開示觀門同佛
庚一 普眼啟請
庚二 正陳問詞
庚三 如來讚許
庚四 承教靜聽
庚五 正答所問
辛一 長行
壬一 起行方便
壬二 觀行成就
癸一 戒定
癸二 觀慧
子一 明二空觀
丑一 破執
寅一 我空
寅二 法空
丑二 顯理
子二 明法界觀
丑一 印前顯後
丑二 拂跡入玄
丑三 圓彰法界
寅一 一真法界
寅二 三重法界
卯一 真空絕相觀
卯二 理事無礙觀
卯三 周遍含容觀
壬三 頓同佛境
癸一 用心同
子一 法
子二 喻
癸二 見境同
癸三 稱實同
壬四 結合問詞
辛二 偈頌
壬一 標頌
壬二 正頌(唯略起行方便,餘如長行。長廣偈略,故不重列。)
圓覺經講義卷第三
己二 徵釋迷悟始終
庚一 金剛藏啟請
庚二 正陳請詞
辛一 慶聞述益
辛二 正伸難問
辛三 結請通釋
庚三 如來讚許
庚四 承教靜聽
庚五 正答所問
辛一 長行
壬一 反覆起疑之端
癸一 總指輪迴
癸二 真隨妄轉
癸三 結指前疑
壬二 喻釋現起之疑
癸一 空中華無起滅喻
子一 喻釋
丑一 翳差華亡喻
丑二 空不生華喻
子二 法合
子三 結成
癸二 金中礦不重生喻
壬三 顯示淺難深造
癸一 所造離念
癸二 能造帶情
子一 舉勝彰劣
子二 舉喻顯情
子三 誠息妄心
子四 重明妄義
壬四 結答問不當理
辛二 偈頌
壬一 標頌
壬二 正頌(四段,前三全同長行,後二句全別。)
己三 深究輪迴根本
庚一 彌勒啟請
庚二 正陳請詞
辛一 慶前
辛二 請後
庚三 如來讚許
庚四 承教靜聽
庚五 正答所問
辛一 長行
壬一 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癸一 略明
癸二 詳示
癸三 結成
壬二 於諸輪迴有幾種性
癸一 顯愛相續
癸二 依輪分性
子一 惡種性
子二 善種性
子三 上善性
癸三 結斷應先
壬三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癸一 斷迷成悟
癸二 因修顯別
子一 總標
子二 別名
丑一 別明二障
丑二 別明五性
寅一 凡夫性
寅二 聞緣性
寅三 菩薩性
寅四 不定性
寅五 外道性
壬四 迴入塵勞幾種方便
癸一 大悲下化
癸二 大智上求
辛二 偈頌
壬一 標頌
壬二 正頌(科同長行。)
己四 略 分修證之位
庚一 清淨慧啟請
庚二 正陳請詞
辛一 慶前
辛二 請後
庚三 如來讚許
庚四 承教靜聽
庚五 正答所問
辛一 長 行
壬一 明圓覺無證
癸一 正明無證
癸二 徵釋所以
壬二 明對機說證
癸一 總標大意
子一 功用有殊
子二 功極不異
癸二 證位階差
子一 明依位漸證
丑一 信位
寅一 標具足凡夫
寅二 明聞法覺悟
寅三 明息妄隨真
丑二 賢位
丑三 聖位
寅 一 悟前非
寅 二 明證相
寅 三 結成位
丑 四 果位
寅一 明境
寅二 明心
寅三 結名
子二 明亡心頓證
丑一 亡心入覺
寅一 指示安心
寅二 依法頓入
丑二 驗果知因
丑三 印成佛智
辛二 偈頌
壬一 標頌
壬二 正頌(科初二全同長行,末二句總結,長行無也。)
圓覺經講義卷第四
戊二 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
己一 二問答三觀修行
庚一 示三觀行相
辛一 威德啟請
辛二 正陳請詞
壬一 慶前
壬二 請後
癸一 問所修
癸二 明所為
辛三 如來讚許
辛四 承教靜聽
辛五 正答所問
壬一 長行
癸一 標本舉數
子一 約稱性之行以標本
子二 約隨機之行以舉數
癸二 正示觀門
子一 泯相澄神觀
丑一 示立行之本
丑二 示觀行之相
丑三 示入觀之效
丑四 結觀行之名
子二 起幻銷塵觀
丑一 示立行之本
丑二 示觀行之相
圓覺經講義序
自序
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甲一 總釋名題
甲二 教起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
甲四 體性深遠
甲五 能詮教體
甲六 所被機宜
甲七 宗趣分別
甲八 力用殊勝
甲九 傳譯流通
甲十 講解經文
乙一 序分
丙一 六種證信序
丁一 信聞時主
丁二 說處依真
丁三 同體法眾
戊一 舉類標數
戊二 列上首名
戊三 與伴同會
丙二 一經發起序
丁一 文殊啟請
丁二 正陳請詞
戊一 問如來本起因行
戊二 問菩薩發心離病
丁三 如來讚許
丁四 承教靜聽
乙二 正宗分
丙一 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