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接納自我,
才能在痛苦與疲憊不堪的瞬間,還能鼓起勇氣繼續向前走
打開FB與IG,滑了一輪充滿美食、美景與美照的動態後,
你是否常常感到一股莫名的低落感?
「跟別人比起來,我長得真醜」
「跟別人比起來,我好不勇敢」
「跟別人比起來,我一點成就也沒有」
朋友與陌生人的生活樣貌,在我們內心成了一把一把的尺,
不斷地在各種情景下拿出來作對照,
我們把每天的生活都過成了「比較級」的人生,
吃飯是比較、工作是比較、伴侶是比較,
就連回憶,也成了比較⋯⋯
於是乎,當我們:
◆想換工作的時候→害怕會後悔也擔心別人的眼光
◆能力被肯定的時候→擔心下次會失誤而戰戰兢兢
◆必須做決定的時候→煩惱做不出最好的選擇而耽誤時程
無法輕易認同自己的選擇與表現,
是因為我們總是不知不覺間在與他人比較!
▎進入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更輕易地觀賞到他人的生活,
卻也更輕易地否定自己的人生。
本書作者朴豫眞長年以阿德勒心理學進行心理諮商,她觀察到許多人因為與別人比較、與過去的自己比較,因而無法接受自我的原貌,用羞辱、責備、冷漠無情的態度對待自己,陷入自卑卻又充滿不甘心的痛苦中。
檢查一下,這些糾結與惶恐,也是你的寫照嗎?
▢認為「一定要有一個很遠大的目標」,才算是過著有意義的人生
▢常被「過去失敗的經驗」困住,遲遲無法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明明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卻總是跟別人比較,擔心被對方超越
▢太在意他人的評價,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否則無法認同自己
阿德勒說:「只有接納自我,才能在痛苦與疲憊不堪的瞬間還能鼓起勇氣繼續向前走,使自己能夠朝著目標中的人生前進而不會迷失方向。」生活的焦點是要為了與自己好好相處而努力,不應該放在「與他人比較」之上!
▎現在開始,停止追求不屬於自己的人生,
用阿德勒心理學化解工作、親情、感情的困境
本書作者多年來用阿德勒心理學輔導眾多個案學習接納自己、停止與他人比較,並從中建立自己的信心與新生活。
這本書即是以這些諮商實例為主軸,針對諮商者的處境提出19個克服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心靈處方箋,引導讀者把人生焦點從「與他人比較」轉向「與自己好好相處」,化解生命中的種種困難。
★來自阿德勒心理學的處方箋:
・認同現在的「我」是我自己選擇的
・只要充分體驗自己做決定的過程,自信就會漸漸產生
・區分失誤與失敗,擺脫完美主義的陷阱
・對於自己無能為力的事物不要賦予意義
・不要執著在無法改變的部分,集中精神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要善用的是「自卑感」,要擺脫的是「自卑情結」
・放下過去的經驗,人是為了現在的目標而行動
【本書特色】
◎以19則改寫自真實諮商案例的故事為基礎,容納多數人皆有共鳴的人生問題,幫助讀者「對號入座」,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煩惱來源。
◎作者針對每個真實個案的處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本質,並依據阿德勒心理學的教導,給予對症下藥的解方。
◎附有填空練習題,幫助讀者在閱讀時也能停下來深思,掌握每個必須面對的課題。
◎全書深入淺出,解開人生困境之餘也能對阿德勒心理學有進一步的認識。
【名人推薦】
這個世界很熱鬧,自己內心卻孤單。我們向外羨慕著他人的生活繽紛,卻抱怨起自己的黑白人生。相互比較,令人感到挫折心煩。迎合討好,卻讓自己偏離自我。是該按下暫停鍵,透過阿德勒心理學,好好對待自己的真實人生。──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常常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內心存在著沒有被覺察的自卑。我們要的常常不是幸福,我們要的是比別人幸福,這讓幸福越來越遙遠。阿德勒心理學帶著我們看到生而存有的價值,並且從專注完成小小的貢獻,來建立自信。我很喜歡阿德勒心理學,分享給有價值的你!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當你不停比較,內心其實是懷疑著:「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好的,我想確認,我是好的。」但比輸比贏,你都不會開心,也不會因此解脫。一定要記得:你不需要透過「比較」去證明自己的好。你是人,有缺點,當然也有優點。翻開這本書,在接納自身不完美的過程中,我們才終於找到了完美。──盧美妏|諮商心理師、人生設計實驗室創辦人
從數則案例出發,作者精挑細選了19則以阿德勒理論為基礎的「心理處方箋」。在閱讀案例的時候,如果你覺得某些場景、某些對話格外熟悉時,可能代表這則處方箋會對自己有幫助,不妨拿來用看看。──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郁琳 臨床心理師、作家
李崇建 親子教育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盧美妏 諮商心理師、人生設計實驗室創辦人
羅寶鴻 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真誠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讀者好評】
獲得韓國讀者的一致好評!
★勇奪韓國各大網路書店9分以上的高評價
★韓國最大網路書店Yes 24高達9.4分、interpark高達10分的好評
作者簡介:
朴豫眞
畢業於高麗大學與美國寶林格林州立大學,取得經營學碩士,之後在誠信女子大學取得經營學博士學位;並於加拿大多倫多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研究機構(Alfred Adler Institute)取得阿德勒心理諮商的資格證照。為傳統阿德勒學派的韓國代表,於2008年設立韓國阿德勒,開始推廣阿德勒心理學與相關教育;2012年獲得世界個體心理學會認證,設立並營運韓國阿德勒心理學會,同時也培育阿德勒心理諮商與治療專家。現為韓國加圖立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外聘教授。
譯者簡介:
梁如幸
新竹教育大學畢業,韓國首爾大學兒童家庭學系碩士畢業,移居韓國已逾十年,兼職譯者。愛好動物,喜歡透過閱讀與更寬廣的世界相遇。
聯絡信箱:solarjh@gmail.com
章節試閱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會幸福嗎?
主修日語的我,做導遊工作已經三年了,可能是個性不適合與人群互動,總是覺得充滿壓力,身體也總是非常疲倦,想辭職的念頭不只一、兩次了,但是要下決定並不容易,也只能過一天算一天硬撐著。只有在每個月薪水入帳時,覺得至少自己不是無業遊民才感到稍微安心,但是對於與現實生活妥協的自己感到非常心寒。
當初選擇主修日語是因為喜歡動畫,想要從事相關的工作,但是實際上卻不知道具體要做些什麼。此外,動畫領域在韓國可以說是次文化,也賺不了什麼錢,所以猶豫不已而遲遲不敢跨出那一步。
因此,我從來也沒跟任何人說過自己想要從事動畫相關的工作,而且我至今仍然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但是實際上卻又感到苦惱:起步會不會太晚了呢?我能做得好嗎?每次看著其他人的社群動態,每個人似乎都在做著自己想做的工作,並且享受這一切的樣子,只有我是在咬牙硬撐著,忍不住覺得心酸又自責。既不是做著自己理想中的工作,錢也不是賺得很多,人生似乎一點意義也沒有,後悔繼續這樣下去的話,乾脆嘗試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比較好。可是卻又擔心,即使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身邊的人會不會認為很奇怪,又或者薪水不高的話,到時候又因此而感到痛苦困擾。
每天就在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可以的後悔與苦惱中徘徊,甚至想過如果有人可以代替我做出決定那該有多好。究竟,我該怎麼做才好呢?──京文
———————————
處方箋01:自我客觀化
在我們的人生中,「工作」占了相當重的比例,更可能是因為許多人會在工作中尋找人生的意義,所以對當前的工作感到不滿足的話,就會覺得人生很空虛,整顆心彷彿被掏空一樣。也許京文的心情就是這樣吧,既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也沒有獲得期待的對等補償。
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他不把視線放在自己身上,而總是放在他人身上的原因。我們總是將自己與他人互相比較,藉此尋找自己比較好的地方來安慰自己;但是如果情況相反,我們就會感到更加嚴重的相對剝奪感,並且認為自己很不幸。
把自己與他人相比,終究是不能成為解答的。就算別人比我差,不管被比較的人是否知情,都只是我的基準而已,更何況說不定對方正在過著相當滿足的人生;即使並非如此,也沒什麼太大的意義,因為肯定又會出現下一個比較對象。
就這樣過著不斷比較的生活,擁有不幸人生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用我的尺去衡量他人的人生,就算經過裁剪,穿在自己身上也不會合適,所以必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衣服才行。
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一件快樂且幸福的事,但是要拋下自己已經熟悉且上手的工作,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然而對我們來說,選擇並不一定只有一個,因為就算繼續現在的工作,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作興趣試試看。只有開始嘗試,才能知道自己的實力是否能夠做到,也才能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樣的工作,並且能夠因此獲得更多關於這個工作的訊息,如此一來,或許有一天就可以完全轉換職場了呢。別總是想著是否太晚起步,現在就立刻開始一點一點做起喜歡的事情吧!重要的是別再找藉口來推延了,因為繼續這樣下去的話,就只能一直沉浸在不幸的狀態之中。
解開人生方程式的鑰匙在我手上
這世界上沒有不去嘗試就能夠實現的事情,了解這點以後,就會發現我們每一天都在嘗試並且完成某些事。為了展開一天,我們必須拋開睡眠的誘惑起床,為了迎接明天,就算還想玩也要忍住趕緊上床睡覺。這些都是每天會做的事情而難以察覺,早上必須幾點起床、晚上必須幾點上床睡覺、就算明天會有點累今天還是想多玩一下……,實際上所有日常生活的結果,都是根據自己的選擇所實現的。
儘管如此,我們本身卻無法意識到這一點,而是用其他藉口來取代,「昨天氣氛實在太好了,所以喝了很多酒」,或是「昨天那部電影實在太有趣了,忍不住看到結束才睡覺」,不管是沉醉在愉快的氣氛之中,美酒一杯接著一杯,抑或是電影太精采忍不住看完,這都是自己的選擇;今天的我感到相當疲倦,那是因為昨天的我沒有早點上床睡覺,想要再多玩一會兒的「選擇」所造成的。
即使我們無法察覺,但是每一天的每一瞬間其實都是隨著我們自己的「選擇」而形成的。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我們現在的模樣並非外在條件的影響打造出來的,人生的每一瞬間都是由我的意志來選擇,成就了現在的我。
根據阿德勒的說法,我們都生活在一張按照各自固有且獨特設定的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上,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抱持著對自己的基準與信念而活──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想要在社會上占有什麼樣的位置、生活中想要付出多少努力、人生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等,根據這些標準來設定生活的優先順序。這些選擇的結果決定了每個人的人生態度與行動傾向,也決定了人生的航向,這種的傾向性稱為「生活風格」(life style),簡而言之可以說是「人生的方程式」。
生活風格是在自己選擇的結果中獲得的,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既定的環境,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一路以來所做的大大小小選擇,決定了現在的我;每個人所擁有的經驗,或更正確地說,每個人賦予經驗的意義,讓我們彼此的人生方向不同,生活風格也變得不一樣。因此就算擁有相同的經驗,每個人的生活也會有所不同,因為賦予這段經驗意義的人是「我自己」,也就是說比起「經驗」的本身,「賦予經驗意義」會帶來更大的影響與作用。
追根究柢,現在生活的一切樣貌都是根據我的自由意志而來,是自己做出選擇後的結果。換句話說,想要讓自我或是人生改變,這個力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只需要回顧迄今為止的生活方式,然後選擇一個新的生活方式即可。
擺脫熟悉的生活風格
許多人老是埋怨,說自己想要改變,但這世界總是不放過自己;他們認為只要這世界改變了,自己也可以改變、可以變得幸福。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常說人類是「適應性強」的動物,是可以適應和生活在任何環境中的生命,但為什麼現實並非如此?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想要逃避隨著變化所帶來的「不安」吧!
我們常常說著「想要改變」,但另一方面卻又害怕改變。因為所謂的改變,也會伴隨著許多變數,以及隨著變化而必須面對不可預知的情況,我們為此感到害怕,因此會做出相對安全的選擇。停留在原處卻又總是嚷嚷著想要改變,並怪罪著無法改變的理由,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保持現在的生活方式,也許會繼續對現況有所怨言,但卻是自己感到習慣與舒適的環境。
案例中的京文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對於不曾嘗試過的道路心生嚮往,美好的夢想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那為什麼不立刻起身試試看呢?因為若是這樣做就太令人感到害怕了。如果現在辭職了,有辦法撐過待業的空窗期嗎?能順利找到新工作嗎?要花多久的時間呢?如果薪水比預期中的少,能存到錢買房子嗎?要是別人嘲諷著說「你怎麼會對這種事情有興趣啊」,又該怎麼辦?也擔心自己壯志凌雲地起步後,若是無法照著原定計畫進行,未來的日子會不會更辛苦?為此而感到不安,最終沒有任何實質行動的改變,只有不斷地拿各種藉口繼續這樣生活下去。
無法開闢新的道路,是因為總是找藉口不願意踏出步伐,使得那條路始終是一條未知的道路。所以,從現在開始必須擺脫熟悉且舒適的生活風格,假使不管怎樣都覺得不滿足,那不如嘗試走看看自己一直憧憬的那條路,就算不滿意,不也比較好嗎?因為至少路上的花朵會不同,看著那些花,如果能夠感受到暫時的幸福,不也就足夠了嗎?而且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挑戰過,那是絕對不會知道結果的。
自我客觀化的力量
阿德勒在《阿德勒談人性》(乙酉文化社,二○一六)中提到「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事,並且了解是什麼原因所導致,這時他的自我認知能力將快速倍增,會完全變了一個人,此後他絕對不會放棄自我。」在這樣的脈絡下,我也建議大家試著察覺與洞悉,是什麼原因促使自己帶著現在這樣的觀點與意圖,以此刻的模樣生活著。根據我和許多人諮商的經驗,只要將自己客觀化後來回顧自我,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生活風格,就可以自我治癒,也會為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
即使只在睡前的一會兒,也不妨花點時間回顧今天的自我模樣吧!請試著想想今天的自己做了哪些行動?當時是抱持著怎樣的感受?我們知道這些行動都出自於自己的意念,但請再一次反覆咀嚼背後的動機,這麼一來,就會知道自己的欲望、恐懼、總是失敗的地方、關係的模式、固執化的信念究竟是哪些。透過這樣的省察,使自己邁出變化的步伐,在這個的過程中,你將有能力積極地看待自己。
我們所有人都想要成為重要的人,也想要追求比現在更好的未來,這個成長的動機本身是正面且值得肯定的,但同時也會帶來負面的部分。一旦失誤了,會因為本來認為可以做得更好,而產生擔心與失望;但是如果你清楚意識到自己的目標,那麼即使跌倒了,也能夠再度站起來,因為這個目標會引領你。
因此,請放下對未來的不安與恐懼,我想要的、我的幸福,是由我自己帶來的。請拋下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妥協與逃避的生活態度吧!縱然長期影響自己的一切是很難輕易改變的,但是如果明確地知道這個選擇會使自己現在的人生走向不同的生活,那麼選擇就變得不困難。先選擇再決定,接著逐一整理為了這個人生,我必須拋棄什麼?應該要有的新態度又是什麼?透過這樣的過程,與現今的我離別,以嶄新的我生活下去。
但也不能因此期待一下子就有所改變,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又會陷入為什麼我會這樣,對自己感到失望、自責的漩渦之中;這種時候,只要告訴自己再多等待一下就可以了。要擺脫長期以來所習慣的生活風格,本來就需要許多時間,改變緩慢是理所當然的,別認為緩慢是不好的,把這些當作是過去那段時間的代價吧。如此一來,心情會變得比較平靜,也可以帶著另一種視線來看待自己的模樣。
生活的意義由自己賦予
有時候,有些人一方面想要變得更幸福,一方面卻自己放棄幸福。習慣負面評價的人們就是如此,這樣的人總將他人擁有的看得比自己所擁有的還要重要,比起「我做到了」,更習慣對自己說「我連這個也做不到」。這樣的人雖然對於成功與幸福的渴望相當強烈,但是因為對自己的選擇與負責感到不安,所以總是找尋不同的藉口與理由。
人生在世,難免會面臨大大小小的問題,起因於外部變動,我們有時候必須謀求並非出於己意的變化,而幸好我們內在有能力去解決這些人生問題,因此沒有必要總是將自己與他人的外在條件做比較,而陷入對自己不滿的情緒中。迄今為止,克服了許多不安與苦痛的人是「我」,為了今後能夠繼續前進而努力的人也是「我」,請好好擁抱這樣的「我」,因為在這世上確確實實會站在自己這邊的不會是任何人,而是「我」自己。
是我賦予人生的意義,不是他人。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過我的人生,所以不需要太在意他人的視線,也不需要太過苦惱,只有實踐的行為才能實現可能性,而非腦中複雜的想法。如果要尋找自己內在的答案,不要猶豫,請勇敢挑戰吧!從那一刻開始,我的努力與行動就會朝著更加幸福的方向前進與改變,如此一來,夢想中的未來就不會如此不安了。
———————————
來自阿德勒的提醒
Adler’s Message
人生的意義是由我自己賦予的,生活在人生之中的人是「我」,能夠給人生帶來意義的人也是「我」。如果不嘗試,就無法向前邁出一步,以各種藉口停滯不前、彷彿戴上鎖鏈的人生,只會讓我們更加疲憊。讓我們擺脫過去以來的妥協與迴避的生活態度,選擇嶄新的生活風格吧!只有我先改變,圍繞在我周邊的世界也才會跟著改變。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會幸福嗎?
主修日語的我,做導遊工作已經三年了,可能是個性不適合與人群互動,總是覺得充滿壓力,身體也總是非常疲倦,想辭職的念頭不只一、兩次了,但是要下決定並不容易,也只能過一天算一天硬撐著。只有在每個月薪水入帳時,覺得至少自己不是無業遊民才感到稍微安心,但是對於與現實生活妥協的自己感到非常心寒。
當初選擇主修日語是因為喜歡動畫,想要從事相關的工作,但是實際上卻不知道具體要做些什麼。此外,動畫領域在韓國可以說是次文化,也賺不了什麼錢,所以猶豫不已而遲遲不敢跨出那一步。
...
作者序
給此時此刻已經很不錯的你
環顧四周,可以發現現在是個「分享愛好與日常生活」相當流行的時代,因為就連名字、長相都不知道的某個人,我們卻可以知道他今天穿了什麼衣服、在哪裡和誰做了什麼事情,各種照片與影片以非常即時且親密的方式昭告天下。一方面我們好奇,在吃飯、看書、運動、散步等日常生活中上傳許多耀眼照片的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但是另一方面,有時候也會覺得某些人不只是單純分享喜好,更像是帶有競爭意味地向眾人宣示「我更幸福、我更自由」的企圖。
在社群網站(SNS)掌控人們的生活以前,我們也是一直過著與他人比較且競爭的生活;如果在競爭中輸了,就是失敗者,連享受自由與幸福的資格也被剝奪。可以從最近流行的詞彙 「insider」、「超級insider」、「魯蛇」、「邊緣人」等窺見一斑,我認為這些也反應出了相對剝奪感及被扭曲的優越感。
為什麼我們總是抬頭向上看,覺得必須往更高的目標前進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呢?即使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為什麼還是持續不停地鞭策自己、擔心會被競爭對手超越而終日惶惶不安呢?為什麼對他人日常的一切,總是欣然爽快地按「讚」,卻吝於去真正理解並認同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雖然我們很常用「踢被子」這種有趣的方式自嘲,但是這句話的含義也標示出很多人會對自己的言行感到後悔與自責。
事實上,透過與他人比較來判斷自己的優劣,是多數人正常的心理作用;認為自己有所不足的自卑感,也會成為驅使我們努力邁向更好人生的原動力。真正的問題在於將生活的焦點放在「與他人比較」之上,如此一來,人生的重點就不再是為了與自己好好相處而努力。「不管跟誰比,我都是最醜的」、「不管跟誰比,我永遠都不夠好」、「不管跟誰比,我都是最懦弱的」,變成用這些話來羞辱、責備、冷漠無情地對待自己,那麼即使這是自己的人生,「我」的存在卻會漸漸消失不見。
當我們說人生目標是「自由與幸福」時,最重要的就是「與自己好好相處」,更進一步地說,就是要「認同自己是握有人生的選擇權且為此負責的珍貴存在,並且對自己的生活能夠全盤地接受,即使是未經我同意的命運」。當搭乘飛機發生意外、必須使用氧氣面罩的時候,不也是家長先戴好,接著再幫孩子們戴上不是嗎?正是這樣的道理,只有我率先認同自己,別人才會信任我;如果能夠信任自己與他人,就會發現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生活在這艱辛困苦的世界上,就可以徹底察覺到不再需要為了隱藏自己的不足,而出現過分誇大或是躲避的防禦行為。
本書《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要談的即是「接受自我,從現在的人生之中尋找意義」,也就是談論為什麼「接納自我」對我們來說是必要的。事實上,「接納自我」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與指標,他認為每個人所面臨的環境與狀況都不一樣,就算在看似相同的環境下,也會因為個人主觀的感受而有所不同;我們應該要認同並且接受這些差異,這就是「共感」,這世界上沒有對他人無法感同身受的人。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述的主軸與最重要的訊息,就是「只有接納自我,才能在痛苦與疲憊不堪的瞬間還能鼓起勇氣繼續向前走,使自己能夠朝著目標中的人生前進而不會迷失方向。」簡單來說,在現代如此過分強調「社交」的複雜社會中,「接納自我」依然可以說是人們必要的「心靈指針」。
即便經歷了數十載時移世易的歲月流逝,阿德勒心理學依然能夠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原因在於這個學說的基礎是建立在「對人類的普遍理解」之上。我曾經藉由心理諮商遇見許多不同的人,每當我聽著他們敘說著自己的故事時,都會再次理解阿德勒提出的「對人類的理解」具備了多麽強烈的洞察力,總是忍不住感嘆怎麼能夠如此正確且精準地洞察到無限強大、同時卻也極度脆弱的心理。
當我在進行諮商與治癒工作時,最重要的就是讓個案能夠接受「原來我現在過著的生活,是我自己所選擇的人生啊」的想法。為此,就必須去發掘跟著過往記憶一起內化的失敗信念與否定情緒,並且進行瓦解的作業。在這個過程中,藉由滿足且接受自己的原本面貌與現狀,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本書的許多案例雖然經過了些許加工重新編寫,但大部分都是我實際諮商或是講課時所遇到的個案,以他們的實際故事為基礎所改寫的,我在一旁觀察到許多人如何透過「接納自我」、透過瓦解且擁抱過去的負面記憶,治癒了內心並帶來巨大的變化。對此,我想向那些分享自己的故事,並且朝我伸出手的人們,再次深深地道謝。
回顧過往,除了上述這些,需要感謝的事情還很多,特別是能夠認識阿德勒心理學並且學習鑽研,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起因於營運企業教育公司時,因為新規畫的需求而開始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讓我在這個過程中,藉由接受過去而對自己更加理解,甚至引發實際的行為變化;也許正因如此,當公司業務與研究、學習同時並進時,雖然非常辛苦,我卻沒有中途放棄。即使身體開始出現了異常的信號,甚至椎間盤突出到必須動手術的程度,我依然前往了包括美國在內、許多海外地區的阿德勒專門教育機構,進修「阿德勒心理諮商專家」,最終得到了世界個體心理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的認可,取得了專家資格證照,也營運著通過世界個體心理學會認證的韓國阿德勒心理學會。
我在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時候受到了許多幫助,特別是通過「早期記憶」的分析工作,理解形成當前行動原型的各種因素這個環節。我一邊回溯著關於母親試圖自殺的早期記憶,一邊同時面對「我自己」,因而也理解了自己為什麼會為了證明「自己與他人不同」,如此拚死拚活地努力學習與工作。當我理解現在的人生終究是我自己所選擇的那一刻,我哭了出來,那時,我緊緊擁抱「我自己」,對自己說:「辛苦了,從現在開始不需要再與這世界爭鬥了。就算是現在的你,也已經是很不錯的人了。」而且我也開始相信,如果承認並接受自己的話,這個世界也會提供舒適的空間。
最近到處都可以聽到大家提到「自尊感」一詞,說明了對現在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自尊感高的人,並不是指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成功完成所有事情,而是指在既定的現實中,盡自己全力並且享受這個過程、滿足於自己實現成就的人。接納自我使自尊感提高,與其他人無關,就能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小幸福,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逃避,而是擁有面對與處理的力量,因此就算看到其他人在SNS上傳旅遊照片,也不會覺得自己很淒慘寒酸。
本書介紹的案例中,或許在閱讀的同時你會覺得「這不就是我的故事嗎?」了解他人也如此辛苦生活的共鳴很重要,但更理想的是,可以從中湧現接受自己現況的勇氣,踏實地面對一直以來迴避且忽略的「我」。如果追求的是不屬於自己的面貌,就會疏遠現在的「我」,這麼一來,即使內在那個又醜又小的「我」正在痛苦地哭泣著,也只能毫不理睬任由內在的「我」繼續哭泣。
從現在開始,我不要再為這世界上的標準感到痛苦了,因為比起任何人,我是那個最認同且接納自己的人。
二〇二〇年四月
朴豫眞
給此時此刻已經很不錯的你
環顧四周,可以發現現在是個「分享愛好與日常生活」相當流行的時代,因為就連名字、長相都不知道的某個人,我們卻可以知道他今天穿了什麼衣服、在哪裡和誰做了什麼事情,各種照片與影片以非常即時且親密的方式昭告天下。一方面我們好奇,在吃飯、看書、運動、散步等日常生活中上傳許多耀眼照片的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但是另一方面,有時候也會覺得某些人不只是單純分享喜好,更像是帶有競爭意味地向眾人宣示「我更幸福、我更自由」的企圖。
在社群網站(SNS)掌控人們的生活以前,我們也是一直過著與他...
目錄
目錄
前言:給此時此刻已經很不錯的你
▎Chapter 1.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會幸福嗎?|處方箋01:自我客觀化
解開人生方程式的鑰匙在我手上|擺脫熟悉的生活|自我客觀化的力量|生活的意義由我賦予
【Colume】阿德勒的生活風格
就連一點小失誤都無法接受的我|處方箋02:接納自我
失誤與失敗是不同的|完美主義的陷阱|認同自我的極限|重要的是成為更好的我
【Colume】發現內在更好自我的方法
就算長大成人也無法輕易做決定|處方箋03:責任與自主
從決定小事開始學習負責|累積自信感的自我對話|即使不足也要繼續努力才是真正的自立
如果能夠不被過去的失誤絆住就好了|處方箋04:正面的經驗
人是為了現在的目標而行動|接受失誤,累積正面經驗|以樂觀主義的態度,專注於現在要做的事情上
繼續這樣的生活也沒關係嗎?|處方箋05:自我探索與變化
探索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變化不會像魔法一樣突然發生|在變化的痛苦中遇見自己
對飽受無力感的自己感到寒心|處方箋06|恢復自信感
我們的情緒是主觀的|全部拋開,只集中在一件事上|尊重自己是珍貴的個體
【Colume】掌控心情的書寫
似乎是陷入職業倦怠只專注在工作的我|處方箋07:拋開認同欲望
我是站在我自己這邊?還是他人那邊呢?|與自己競爭才是真的自由|擺脫條件化的人生
▎Chapter 2. 活在他人視線之中無法感到自由的我
在意他人視線是因為自卑情結嗎?|處方箋08:克服自卑感
區分自卑感與自卑情結|無論是誰都希望變得比他人優越|自卑感是我成長的原動力
雖然想成為好人,但討厭當軟柿子|處方箋09:自我決定性
建立橫向關係而非縱向關係|健康的人改變自己|關係的中心是我自己
已經精疲力盡了,卻依然無法拒絕他人的越界|處方箋10:課題的劃分
劃清你與我之間的界線|劃分行為者與行為|被討厭的話,人際關係會變得更自在
一定要發脾氣才不會讓人覺得好欺負嗎?|處方箋11:處理情緒的方法
我們的情緒是有目的的|自覺情緒的模式|區分想法與情緒|為了坦率表達情緒的YOU & I 對話法
【Colume】清空自我並傾聽
因為討厭輸的自己我也感到很疲憊|處方箋12:和負面的我和解
對於位置的不安培養出的競爭心|只有理解自己才能接受他人|拋下優越感的欲望
因為是媽媽就必須要無條件忍耐與犧牲才行嗎?|處方箋13:父母的角色
孩子們為什麼期望獲得關心與愛呢?|孩子的問題行為五階段|父母的角色是幫助孩子自立| 接受體諒孩子的情緒並予以共感
▎Chapter 3. 如果我們想要一起變幸福
因為一個人很自在,所以與他人保持距離中|處方箋14:關係的喜悅
人際關係是人生中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不想陷入人生的謊言中的話|別將他人視為敵人,要看作是朋友
【Colume】人生三大課題
討厭事事配合戀人的我,很自私嗎?|處方箋15:改變人生的主詞
愛人比被愛更難|愛情是兩人共舞|沒有所謂命中注定的對象
因為兒時傷痛,就算長大成人也仍然很辛苦的話|處方箋16:賦予過去經驗意義
過去的傷痛只是藉口|我們的記憶是不完全的,也是具選擇性的|賦予現在新的意義
【Colume】:實現轉換觀點
因為我們無法選擇父母|處方箋17:聚焦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現在我的模樣是我的選擇|無法改變過去與他人|專注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為了明天,犧牲今天是不好的嗎?|處方箋18:現在與未來的平衡
所謂幸福的資產就是把每一天加起來|不是拋棄今天的人生,而是填滿今天的人生|人生不是線而是點
【Colume】尋找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喜悅
經常換工作的我,不適合組織生活嗎?|處方箋19|共同體意識
擺脫對自己的執著|從關心他人來獲得歸屬感|我們必須相信他人| 自我實現是與他人一起在生活中完成的
後記
目錄
前言:給此時此刻已經很不錯的你
▎Chapter 1.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會幸福嗎?|處方箋01:自我客觀化
解開人生方程式的鑰匙在我手上|擺脫熟悉的生活|自我客觀化的力量|生活的意義由我賦予
【Colume】阿德勒的生活風格
就連一點小失誤都無法接受的我|處方箋02:接納自我
失誤與失敗是不同的|完美主義的陷阱|認同自我的極限|重要的是成為更好的我
【Colume】發現內在更好自我的方法
就算長大成人也無法輕易做決定|處方箋03:責任與自主
從決定小事開始學習負責|累積自信感的自我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