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彷彿如詩人所說的,一直在春日的森林徘徊、尋覓與探索,
享受人文藝術變換的風景,
也一直作為一個搜索者,探測文化教育這條道路能夠鋪設到多遠的天涯……
我一直在美好的願景中,希望為臺灣撒下更多人文種籽。
──簡靜惠
一代人做一代事,成就一代的累積!
洪建全基金會成立五十年,
與臺灣文化發展進程緊緊相扣,
在每一個關鍵點上,率先做出回應,
由此,開創出更大格局,從「學習樹」蔓延為「知識森林」,
創造半世紀的繁華盛景。
洪建全基金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走在時代前端,持續大膽探索,回應時代需求……
1971年,在退出聯合國人心飄搖、社會動盪的時刻,洪建全先生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成立「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由簡靜惠擔任執行長,從此,「文化」的理念正式加入洪家事業版圖。洪建全基金會率先以文化、以教育以支持藝術,對臺灣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72年,創辦臺灣第一本專業書評雜誌《書評書目》,是臺灣出版界的創舉,培養了許多素養極高的書評家與作家;1974年,創辦「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培養許多國內的兒童文學作家,也為孩子提供了更好、更優質的兒童讀物。
1975年,成立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在一般家庭音響設備不普及的時代,成為一座「視聽教育基地」,裝設優良的影音設備,以音樂文化和兒童教育為主軸,舉辦包括演奏會、音樂講座等活動。也設置兒童閱覽室,讓孩子更早體驗多元的學習領域。
1975年,基金會支持調查與出版臺灣傳統音樂研究、民俗音樂採集,邀請恆春老歌手陳達演唱並出版《陳達和他的歌》唱片;1978年,陳達的歌聲隨著雲門舞集《薪傳》的演出,喚醒、凝聚了臺灣人對土地的情感。
1974年開始支持雲門舞集「用自己的音樂,跳自己的舞」,贊助臺灣音樂家的原創音樂,如賴德和的《白蛇傳》、許博允的《哪吒》、李泰祥的《吳鳳》、馬水龍的《燭》、史惟亮的《小鼓手》等等,是基金會展開以「用文化贊助來播種」的開端。
1975年,錄製出版臺灣第一張民歌唱片《中國現代民歌集》,支持年輕人「唱我們自己的歌」,由此,掀起臺灣現代民歌運動一波又一波的風潮,對臺灣流行音樂產生巨大的影響。
1984年,成立「文經學苑」,在臺灣經濟起飛的時代,以文化為前導,經濟作基礎,精進人文素養;1987年,成立「臺灣PHP素直友會」讀書會群,推動閱讀風氣,協助讀書會團體自主學習。1995年成立「敏隆講堂」開啟民間講學的風氣,以文史哲藝為主軸,固守經典、扣合當代潮流,歷經四分之一世紀,賦予民間辦學的積極意義,重新找到維繫社會運作的力量。
面對現在與未來,基金會持續積極關注時代脈動,敏銳地作出回應與創見,從2007年創立覓空間開始,透過「覓計畫」中的問問題計畫、雨棚計畫與認養計畫,讓臺灣的藝術能夠創新、前衛,具有生命力……
商品特色
◆創造許多第一:1970年代,在基金會普遍以救貧救濟為主的慈善事業,洪建全基金會是第一個長期規劃耕耘教育文化的非營利組織,也由此創造了許多第一:創辦專業書評雜誌《書評書目》、創立兒童文學創作獎、成立視聽圖書館、支持臺灣原創音樂、錄製臺灣第一張民歌唱片、成立敏隆講堂開啟民間辦學風氣……。點點滴滴植栽成一座文化森林。
◆本書為台灣保留半世紀珍貴文化紀錄,深植在台灣社會進展的歷史裡:全書細說基金會長達半世紀在教育、文化、藝術領域的扎根與耕耘,展現基金會發展與臺灣文化變遷之間相互成就的能量,也為臺灣文化發展留下了珍貴紀錄。
◆精彩的世紀對談:特別企劃簡靜惠與黃春明、林懷民、詹宏志與楊照的深度對談,描述洪建全基金會對他們在不同時期的關鍵性影響,生動而深刻,更有期許與前瞻。
作者簡介:
簡靜惠
臺北市人,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羅耀拉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曾任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董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董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教授,並獲十大傑出女青年殊榮。現任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臺灣PHP素直友會總會長、國際電化商品公司常務董事。
她長期關懷臺灣藝術文化的發展並持續深耕,以素直心推廣閱讀並經營讀書會群。閱讀與運動是她的最愛,「既成熟又俏皮」是兒女們對她的形容。親情、老友、新知、舊雨,展現她的「一本真情」、「越活越自在」!
著作包括:《寬勉人生:國際牌阿嬤給我的十堂課》(遠流出版)、《一本真情:我在讀書會等你》(遠流出版)、《在大自然中讀書:生態讀書會種籽培訓手冊》(洪建全基金會)、《以素直精神經營讀書會群》(洪建全基金會)、《撒一把素直的種子》(洪建全基金會)。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誠摯推薦】
靜惠以歷史畢業生的理想,設置敏隆講堂發揮現代人文休憩站的功能。在這個紛亂,災難頻襲的時代,人們最需要強韌的內心力量。
她投入文化講座和活動深廣的影響,工作團隊的努力,都已深植在臺灣社會進展的歷史裡。 ——齊邦媛 作家‧現年九十八歲
「敏隆講堂」掀起臺灣社會的民間講學風氣,也激發一股人文學習的風潮……這是為臺灣厚培文化土壤。 ——許倬雲 歷史學者
洪建全基金會一直有很好的表現,在閱讀風氣消失的今天,面對出版社一直關掉,重慶南路的書店也剩下幾家,大家都忙著滑手機,敏隆講堂的人文課程能長期堅持,彌足珍貴。
——黃春明 作家
我覺得,洪建全基金會跟許多成功的基金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相似點,您有一個vision(眼光)、有一個使命感,您知道您在做什麼,在什麼時候做什麼,因此對社會有足夠的影響力。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
基金會在每一個時期的創意與開展,都跟臺灣社會文化發展有緊密相聯的邏輯,我也在不同階段受到不同的啟發,現在回頭看,彷彿基金會和我人生一直相伴。
關注一個不斷更新的題目,即時提供解答,就是洪建全基金會最大的本領,基金會向來就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的組織。
——詹宏志 作家,PChome董事長
在臺灣文學史上,《書評書目》最大特色在於包容性……我會認為《書評書目》最容易、也最快速反應出時代的關心議題……讀者也就很快的在書與評論間,找到嚴肅與認真的連結。
——楊照 作家,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名人推薦:【誠摯推薦】
靜惠以歷史畢業生的理想,設置敏隆講堂發揮現代人文休憩站的功能。在這個紛亂,災難頻襲的時代,人們最需要強韌的內心力量。
她投入文化講座和活動深廣的影響,工作團隊的努力,都已深植在臺灣社會進展的歷史裡。 ——齊邦媛 作家‧現年九十八歲
「敏隆講堂」掀起臺灣社會的民間講學風氣,也激發一股人文學習的風潮……這是為臺灣厚培文化土壤。 ——許倬雲 歷史學者
洪建全基金會一直有很好的表現,在閱讀風氣消失...
章節試閱
第10章 支持贊助臺灣藝文發展
視聽圖書館成立後,常來造訪的包括許常惠、史惟亮、許博允、賴德和等幾位臺灣音樂界人士。他們除了引介西方音樂發展,也開始注意當時快要失傳的臺灣民俗和民間音樂。由於這一淵源,進而開啟臺灣各界關注原住民、戲曲、民謠、山歌等不同類型的音樂。
臺北市西區扶輪社是臺灣最早成立的扶輪社之一,該社以關懷幫助他人、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為宗旨。參加者都是臺灣的耆老名士,洪建全先生是創始社友且積極參與從未欠席。每週例會,社方都會安排名人演講,許常惠、史惟亮等都曾是座上嘉賓。他們兩人從一九六四年起,共同倡導「民歌採集運動」,在臺灣各地田野調查,採擷原住民音樂、漢民族傳統音樂,加以整理、保存和研究,總共蒐集了近三千首臺灣原住民歌謠,成果斐然,令人欽佩!
支持民俗音樂的採集與調查
視聽圖書館在中華路二連棟五層樓擴大開館後,音樂界熱烈迴響。當時史惟亮、許常惠,以及許多音樂界人士,正在採集歌仔戲、落地掃、南管、北管、子弟戲等,想要積極加以整理研究,卻苦於經費,無法全面落實。這件事喚起洪建全先生兒時回憶,更激發內心的本土意識及文化使命感。
一九七五年開始,基金會決定撥款資助許常惠教授調查與出版臺灣傳統音樂研究。包括許常惠編《關於臺灣的民間音樂》,以及陳琴姬編輯、許常惠校訂《臺灣民歌資料》。一九七七年,許常惠策畫的第一屆「民間藝人音樂會」、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八年第三至五屆「民間樂人音樂會」也錄下了第三屆民間樂人音樂會實況,出版專輯唱片。
史惟亮先生英年早逝之後,基金會繼續支持許常惠先生的民俗音樂採集計畫,並在新成立的視聽圖書館提供資料室,定期舉辦音樂講座、音樂會等。陸續發掘出多位民間藝人,譬如民歌手陳達、歌仔戲第一苦旦廖瓊枝、布袋戲藝師李天祿等。之後,許常惠發起頒發「薪傳獎」,敦促政府重視民間藝人、民族音樂與各種手工技藝的傳承。許常惠還與音樂界人士發起創立「中國民俗音樂研究中心」,蒐集各種民族音樂資料、舉辦民間樂人音樂會等推廣活動。視聽圖書館共襄盛舉,順理成章地把所有音樂資料都捐出,以壯大民俗音樂中心的聲色!
再唱一段思想起:陳達的出現
記得有一天,許常惠老師來視聽圖書館找我和林宜勝館長,很興奮、不停地說:「屏東鄕下,有個近乎半瞎的藝人叫陳達,無親無故,孑然一身,抱著一把月琴到處遊走吟唱,即興彈唱,出口成歌。」
「所以他都是即興表演?還是有一定的歌詞?」我問他。
「陳達的歌有一種濃郁的鄉士味,歌詞即興渾然而成,有感情極了!」又說:「他貧病交困,有一次因付不出醫療費,竟以彈唱〈思想起〉來抵付啊!」
「如果能錄製他的歌謠,不就等於記錄了恆春的歷史和風俗?也幫助了老人家。」這是我們談出來的共識。
我們深知蒼老的歌聲得趕緊搶救,千萬別猶豫!於是開始贊助民間音樂蒐集計畫,用以豐富視聽圖書館館藏。也想辦法改善陳達的生活,先是每個月寄兩千元生活費到屏東,讓老歌手可以安享晚年,同時請陳達上來臺北,將他介紹給音樂界認識。
一九七七年,高齡七十一歲,小名「紅目達仔」的陳達終於來到臺北,不僅在洪建全視聽圖書館演唱,還到其他的民歌餐廳演唱;陶曉清所主持的中廣流行音樂節目更發通告,邀請他到現場彈唱,與聽眾在空中相會。各種媒體報導,形成一股「陳達熱」。然而陳達不喜歡臺北,也不適應都市生活,他很想念遠在恆春的小屋與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時不時就叨唸著要回去。
陳達的月琴和歌聲太迷人了,非常有特色。彼時的臺灣,民歌正在興起,中西文化交集之下,這種深具價値卻屬於小眾的音符不斷跳出,雖然不是大眾媒體矚目的焦點,卻慢慢聚來許多知音的珍惜及鼓勵!
《陳達和他的歌》原來只是很小眾的唱片,銷路有限,默默發光。一九七八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編製《薪傳》時,就因為聽過唱片,深受感動,於是南下請陳達彈唱與錄下了〈思想起〉。
林懷民將《薪傳》獻給故鄉嘉義。首演當天,十二月十六日凌晨,美國政府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臺灣國際處境丕變,低迷的氣氛瀰漫在嘉義體育館之中,六千名觀眾,隨著陳達的歌聲,與舞者的肢體呈現,一步步走入臺灣的悲歡歲月中。陳達充滿滄桑的衰老嗓音,訴盡先民來臺為生存打拚的艱辛與心酸,在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一種「絕不能辜負祖先」的氛圍籠罩全場。
林懷民告訴我,他站在後臺邊看邊掉下了眼淚,故鄉民眾被歌聲、稻禾與舞蹈所感動,這是土地的力量,也是故鄉之愛!
不僅林懷民,許許多多的臺灣民眾同樣受到打動,當年在建中就讀的蔡政憲,而今是訊聯科技公司的負責人,無意間聽到陳達〈思想起〉的歌聲,全身顫動驚為天人,到處尋找唱片。他告訴我:「我那時差一點因爲陳達的歌聲而改考乙組,最後被勸阻了。理智讓我進入臺大化工糸,內心深處卻還是嚮往音樂,尤其想念陳達的歌聲。」
蔡政憲後來成為我兒裕鈞在「青年企業組織」(Young President Organization, YPO)的伙伴。知道裕鈞是洪建全先生的長孫,也是基金會的常務董事,大為驚喜,多次表達對於陳達音樂的念念不忘。裕鈞為此,特別到基金會倉庫翻找庫存少量原版《陳達和他的歌》唱片,送給這位陳達的粉絲作為五十歲生日禮物。而我這個媽媽的地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大大提升。
這張「陳達抱著月琴的沉思」唱片封面,是當時在書評書目出版社工作的劉宗銘手繪。劉宗銘曾獲得第一屆洪建全兒童文學奬圖書故事組首獎,他的設計透露某種童趣,很能傳達陳達內心深處的幽微神祕。
陳達的歌聲因為唱片出版,因為雲門舞集的《薪傳》演出,到處流傳,人們的內心讓〈思想起〉的歌聲深深觸動。一時之間臺灣人共唱一首歌,彷彿一條無形的繩子,把大家緊緊地綁在一起,更加認同臺灣這塊土地了。
支持雲門舞集,用自己的音樂跳自己的舞
基金會與雲門舞集的淵源很深遠且長久,更早於〈思想起〉的因緣。
一九七四年的某一天,林懷民穿著拖鞋,背著長條木匣裝著一張大海報來到基金會來找我。
他說:「雲門要跳《白蛇傳》,編舞、舞者、舞臺設計都是臺灣自己人,我們很希望音樂創作也是臺灣音樂家,缺少音樂編曲、錄音製作經費,很希望洪建全基金會能贊助。」
「雲門想請哪位音樂家作曲呢?」
「賴德和老師。」
「如果基金會可以贊助這次要演出的音樂創作、編曲等製作費,此後要演出這個舞目,節目單都會特別標記說明:洪建全基金會贊助委託作曲暨錄音製作經費。」
林懷民將權利義務及後續都說得清楚明白,正合乎洪建全先生經營企業的精神。
林懷民編舞時感性,管理與行銷舞團時理性,理性與感性拿捏得當,表述條理分明很有說服力。我把他所說的話,一五一十轉述給公公聽。雖然他們那一輩人不太了解為什麼這些年輕人要打赤膊,光腳在舞臺上扭動跳舞。但洪老先生卻很欣賞林懷民這位年輕編舞家的理念與行動力。換個角度,從企業家觀點來評估這個贊助案,認為實際有效很有說服力,便毫不猶豫,一口答應!
基金會自一九七四年開始對雲門舞集的贊助,支持臺灣音樂家譜曲與錄音製作,「用自己的音樂,跳自己的舞」。計有:賴德和的《白蛇傳》、許博允的《哪吒》、李泰祥的《吳鳳》、馬水龍的《燭》、史惟亮的《小鼓手》、馬水龍的《冥路》、賴德和的《孔雀東南飛》、溫隆信的《看海的日子》、戴洪軒的《過客》及李泰祥的《射日》等。
一九七○年代,洪建全基金會能夠支持一流的藝術家,讓他們相互激盪,真是十分美好的經驗。雲門舞集作為一個起點,也是此後洪建全基金會展開以「文化贊助來播種」的開端。
推動現代民歌風潮
繼支持雲門舞集的編曲與錄音,一九七五年,另一件音樂盛事朝我走來,我沒有任何預期,一切都因羅曼菲的一場邀約。
一九七五年六月六日,好友舞蹈家羅曼菲約我去中山堂聽一場「中國現代民歌之夜」。她說:「靜惠姐,妳一定要來,現代民歌和流行歌不一樣,楊弦把余光中老師的詩譜成曲,很有特色喔!」
我懷著幾分好奇,來到中山堂,前半場楊弦演唱了各國的創作民謠,後半場,他悠悠唱出為詩人譜寫的八首歌謠,確實讓人耳目一新。當時大學生流行的多半是中國藝術歌曲或西洋歌曲,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歌!
當下我眼見身穿著白襯衫和牛仔褲,手裡抱著木吉他的青年民歌手,口中朗朗唱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和〈民歌手〉,真覺得「唱自己的歌」意義非比尋常,值得推廣,不該演唱會一過就成了絕響!
陶曉清當年是火紅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她的心情想必也和我一樣熱切激動,此後不但在中廣西洋流行音樂節目裡播放楊弦及民歌手的中國現代民歌,更參與製作,推動甚至帶領民歌手到處「唱自己的歌」……
她說:「創作現代民歌是一條剛剛走出來的路,這一顆種籽也才剛剛埋入土中。這裡有一群打先鋒的人,在這起步的時期,他們都願意不斷地試驗,不斷地改進,而推動它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出版唱片。」
我十分贊成她的說法,於是開始贊助「現代民歌」、「我們的歌」系列演唱會,出版民歌唱片。
一九七五年暑假,楊弦投身錄音,九月裡完成了《中國現代民歌集》母帶,讓原本只在音樂會現場的聽眾才能享受的民歌,得以透過黑膠唱片,以及廣播電臺無遠弗屆的傳播力,掀起臺灣現代民歌運動一波又一波的風潮,對臺灣的流行音樂產生巨大的影響。
當時基金會完全沒有出版唱片與發行的經驗,我完全憑藉一股熱忱,認定了這件事應該做,大膽創新與嘗試,不計盈虧,陸續推出《中國現代民歌集》和《西出陽關》。這兩張唱片啟發後來很多民歌詞曲作者,也讓唱片市場發現了流行歌曲之外的一股清新力量。基金會對於智慧財產權處理態度,也超前當時臺灣音樂業界的習慣做法,這兩張唱片用的是版稅制,不是當時唱片行業習用的一次賣斷。
作曲的楊弦和作詞的余光中先生透過這兩張唱片銷售,也都獲取版稅。那些年,余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由於外滙不便,我還藉著送版稅給余先生去了幾趟香港,余先生開著車帶我遊沙田,還介紹認識好幾位當年在中大教書的學者,包括陳之藩教授,真是一段難忘的記憶!
洪建全基金會始終秉持「播種的原創精神」,抱持「但開風氣不為師」基本原則去推動文化藝術事業。後來現代民歌因著「金韻獎」的舉辦更加蔚成風潮,一時之間臺灣年輕人都在「唱自己的歌」,民歌穿過大街小巷更走進校園。眼見民歌演唱、唱片製作已進入市場化,基金會就不再參與民歌唱片錄音與出版,轉而去尋找更需要灌溉的田地,繼續開拓耕耘。
(摘自《植栽一座文化森林》,簡靜惠著,洪建全基金會出版)
第10章 支持贊助臺灣藝文發展
視聽圖書館成立後,常來造訪的包括許常惠、史惟亮、許博允、賴德和等幾位臺灣音樂界人士。他們除了引介西方音樂發展,也開始注意當時快要失傳的臺灣民俗和民間音樂。由於這一淵源,進而開啟臺灣各界關注原住民、戲曲、民謠、山歌等不同類型的音樂。
臺北市西區扶輪社是臺灣最早成立的扶輪社之一,該社以關懷幫助他人、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為宗旨。參加者都是臺灣的耆老名士,洪建全先生是創始社友且積極參與從未欠席。每週例會,社方都會安排名人演講,許常惠、史惟亮等都曾是座上嘉賓。他們兩人從一九六...
推薦序
推薦序 深植在臺灣社會進展史的敏隆講堂
齊邦媛 作家.現年九十八歲
那是經濟起飛的年代,一九七一年洪建全先生創辦基金會,簡靜惠由策畫執行至今五十年。文學界的朋友們,第二年(一九七二)即驚喜地發現基金會發行《書評書目》:臺灣第一本文學書評和新書介紹的期刊。不久又出版了簡宛的《愛.生活與學習》,當時幾乎是人手一册,開創了青少年讀物的高格調。
一九七四年設立了「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全臺首次如此隆重鼓勵兒童文學的奬項,投入兒童寫作及推廣,啟發了無數優秀作家。
我們很感謝自一九九一年,許倬雲教授將歷史專業融入人生的人文講座,從他與李亦園院士策畫的「宗教與社會倫理」、「現代社會的職業倫理」開始,到「抉擇與負責」、「文學與人生」、「革命的歷史教訓」、「信仰與學問」,到「從歷史看人物」等系列,在二○○三年十一月那些個秋日午後,古樸的敏隆講堂座無虛席。參與的心是對今日世界和人生最關懷的心,在聽講與思索之際,更深植了生命的寬厚深思之心。
一九九一年(紀念)洪敏隆先生人文紀念講座,更結合了人間情義和靜惠的人文教育深入民間的理想。聽講者,晴雨無阻前來,是年齡思緒更成熟的聽眾,知識與智慧的授受,影響即不祇限於個人了。
接著更年輕的一代如楊照、葉言都講歷史;葉思芬、朱秋而講文學;傅佩榮、王邦雄講哲學;劉岠渭講音樂……
靜惠以歷史畢業生的理想,設置敏隆講堂發揮現代人文休憩站的功能。在這個紛亂,災難頻襲的時代,人們最需要強韌的內心力量,世界上許多基金會就以它們豐厚實力建立諮詢機構,開發文史深度講座、出版……幫助人們建立自心的安定力量,加強判斷的能力,社會亦更穩定。
因為石家興與簡宛(初惠)和我的師生緣,靜惠和我多年來緣分更深,五十年來我看到年輕的靜惠,為基金會的理想奮鬥全心投入的熱忱,將她的足跡清清楚楚印在那些計畫裡,她投入文化講座和活動深廣的影響,工作團隊的努力,都已深植在臺灣社會進展的歷史裡。
推薦序 見證五十年的成長過程
許倬雲 歷史學家
今年(二○二一)是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成立五十週年,一個民間的非營利組織,鍥而不捨,堅持耕耘半世紀,確實得到了豐碩成果,絕對是值得紀念的好事情。我雖然人在海外,心是跟大家一起共同慶祝這個大好日子。
六十多年前,考上臺大歷史系的新生中,有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是女生,她們以第一志願入學,資質佳,成績也好。到了三、 四年級時,這些女同學將面對未來的人生規畫,在事業與家庭之間,何所選擇?我當時在臺大任教,因此不免有些高班同學找我諮商。
那時臺大文學院長是沈剛伯先生,他有一句鼓勵女同學的名言:「搖動搖籃的手,也可能就是撼動世界的手。」沈院長無非要強調,為人母親有重大責任,也對世界有著巨大貢獻的可能。我在剛伯師名言的啟示下,常常於同學來詢問時,提出我的意見:從婚姻與家庭中,還可能有別的機緣,使能幹的女性, 於「為人妻,為人母」之外,另闢一片天地,因此事業與家庭並不必然是互斥的。一個聰明人,無論男女,都可以找到夫妻合作奮鬥的方式,使得兩人的成就,不僅是相加的和數,還更可能是相乘的積數。
靜惠是臺大歷史系的畢業生,也曾為了事業、家庭之間的抉擇,與我對話過,究竟該何去何從?她的選擇終於印證了我的期望,她與敏隆組成家庭,有共同的事業,也生養教育了一對好兒好女。她第三個孩子是「洪建全基金會」,一轉眼,也邁入五十歲了!
靜惠受洪建全先生及洪游勉夫人的託付,主持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殫精竭慮,為社會提供了許多旁人沒有想到的文化、人文與教育服務。幾十年來基金會不斷轉型,見證了臺灣社會的變化,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洪建全基金會都能適時提出服務項目,也獲得了相稱的功績。
在一九七○年代,洪建全基金會曾為廣大的讀者群,創辦《書評書目》雜誌,提供選擇讀物的資訊。當時各大報紙的副刊,限於報章的篇幅,一時還顧不到書刊評論。《書評書目》不但是讀者與出版業之間的橋梁,也為剛剛起步的文化建設,樹立了一定的標竿。 這個意義,在當時還未必為人理解,今日回顧當年的情形,無論作者、出版者或讀者,都留下美好的回憶。
一九七五年,基金會致力於兒童的教育及音樂教育,推動兒童文學獎,還藉由洪氏企業提供了最佳的視聽器材,在中華路上一幢樓房中成立視聽圖書館。孩子們可以自己選擇喜愛的音樂與錄影帶。
臺灣的經濟,在一九八○年代起飛,開始創業與展業者眾多。但是,臺灣的企業界還不熟悉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靜惠的家族中,洪建全、洪敏隆都是企業中人,面對臺灣經濟結構的巨變,非常敏銳地察覺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有其重要性。於是用心將文化注入企業,一度洪建全基金會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介紹現代的企業管理,並向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取經,效法「松下政經塾」的模式,在臺灣成立「文經學苑」,培育有文化視野的企業人才。可惜敏隆英年早逝,靜惠轉悲慟為力量,逐漸從培訓企業管理人才的工作,逐步擴大為文化課程,致力於提倡人文素養及人文關懷。
因著與靜惠的師生之緣,我有幸參與基金會從「文經學苑」轉化為「敏隆講堂」的這段過程。在初創的敏隆講堂中,我講了不知多少場次的「從歷史看領導」、「從歷史看組織」、「從歷史看人物」,以及「從歷史看時代轉移」的系列演講。並常邀約當時回臺灣開會或研究的中硏院院士,諸如李亦園、余英時、張灝等院士來講堂演講。敏隆講堂掀起臺灣社會的民間講學風氣,也激發一股人文學習的風潮。靜惠及洪家都很興奮支持,並逐步擴大為有系統地開辦文史哲藝課程,致力於提倡人文素養及文化關懷。這是為臺灣厚培文化土壤,盼望在經濟成長外,臺灣也能注意到人文精神能安頓人心,及關懷人生的終極意義。
回首半世紀以來,基金會的演變,正如一個「自然人」的成長過程,這一個「法人」的孩子,現在正在轉型傳給第三代的裕鈞、淑征。靜惠經營洪氏老少三代的關懷下的洪建全基金會,從孩童的快樂,一步一步帶向成人的深思。五十年了,當年的孩子們,包括裕鈞與我的孩子樂鵬已經長大,擔起應擔負的社會責任。裕鈞與他的妻子淑征也將擔起洪建全基金會這一個「法人」的傳承使命,繼長增富將不斷地成長,不斷地蛻變。
我有幸是洪建全基金會的長期友人,見證了五十年的成長過程。我滿懷喜樂祝賀洪建全基金會五十週年,我也要告訴靜惠:「欣幸妳做了最好的抉擇!」
推薦序 深植在臺灣社會進展史的敏隆講堂
齊邦媛 作家.現年九十八歲
那是經濟起飛的年代,一九七一年洪建全先生創辦基金會,簡靜惠由策畫執行至今五十年。文學界的朋友們,第二年(一九七二)即驚喜地發現基金會發行《書評書目》:臺灣第一本文學書評和新書介紹的期刊。不久又出版了簡宛的《愛.生活與學習》,當時幾乎是人手一册,開創了青少年讀物的高格調。
一九七四年設立了「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全臺首次如此隆重鼓勵兒童文學的奬項,投入兒童寫作及推廣,啟發了無數優秀作家。
我們很感謝自一九九一年,許倬雲教授將...
目錄
推薦序 深植在臺灣社會進展史的敏隆講堂 齊邦媛
推薦序 見證五十年的成長過程 許倬雲
自 序 基金會五十歲 我八十歲 簡靜惠
第1章 打造「國際牌」的創業家洪建全
第2章 文科媳婦進入家族企業與大家庭
第3章 把文化理念加入洪家事業版圖
第4章 走在正直的人生道路上
第5章 臺灣最會花錢的媳婦
第6章 臺灣第一本專業書評雜誌《書評書目》
第7章 創辦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創作獎
第8章 守住基金會播種的原創精神
第9章 臺灣第一座視聽圖書館
第10章 支持贊助臺灣藝文發展
第11章 那些年我們一起聆聽的音樂講座
第12章 洪敏隆開啟文經學苑
第13章 文經學苑的具體實踐
第14章 以素直精神開創讀書會新模式
第15章 推動成功老化關懷計畫
第16章 許倬雲院士襄助成立敏隆講堂
第17章 如民間書院的「敏隆講堂」是臺北獨特的人文風景
第18章 進入國藝會為藝文界盡一分心力
第19章 注入傳承企業文化的基因
第20章 從覓計畫到銅鐘藝術賞
第21章 雲石結合的啟發與傳承
【對談】
黃春明 × 簡靜惠 說不盡的精彩故事
林懷民 × 簡靜惠 讓一個世代青年圓藝術之夢
詹宏志 × 簡靜惠 是文化人更是編輯人
楊 照 × 簡靜惠 從《書評書目》讀者到「敏隆講堂」歷史老師
洪建全基金會大事年表
推薦序 深植在臺灣社會進展史的敏隆講堂 齊邦媛
推薦序 見證五十年的成長過程 許倬雲
自 序 基金會五十歲 我八十歲 簡靜惠
第1章 打造「國際牌」的創業家洪建全
第2章 文科媳婦進入家族企業與大家庭
第3章 把文化理念加入洪家事業版圖
第4章 走在正直的人生道路上
第5章 臺灣最會花錢的媳婦
第6章 臺灣第一本專業書評雜誌《書評書目》
第7章 創辦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創作獎
第8章 守住基金會播種的原創精神
第9章 臺灣第一座視聽圖書館
第10章 支持贊助臺灣藝文發展
第11章 那些年我們一起聆聽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