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是甚麼關係?
怎樣的通識教育才能賦予大學教育一個靈魂?
自創校以來,香港中文大學結合中國人文精神和西方博雅教育傳統,一直以人文與通識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理念的基礎。經過近二十年來的努力,大學通識教育建立了「四智性範圍」及「對話課程」,確立有別於其他大學通識課程的「中大模式」。
張燦輝教授是中大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設計者,本書收錄了他對人文學科、哲學及通識教育種種問題的反思,也著重探討中大通識教育課程背後的理念和實踐。通過剖析通識課程的設計,本書從根本上回應了對大學教育的本質與理念的叩問。
作者簡介:
張燦輝,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大學通識教育主任。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現象學、海德格哲學、生死愛欲之存在問題,以及攝相現象學。2012年退休後至今出版了11本哲學專著、攝相集,多次在香港和海外舉行相片展覽。
作者序
為「通識教育」定性、定位是每所有作為的大學為完善整體「大學教育」時必須縈繞在心、持續檢討、反省的大事。我毫不猶豫地說,張燦輝教授與他的團隊為中大通識教育所做的定性、定位的工作傑出,而且富於真、善、美三維的智性想像。
——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社會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張燦輝教授將他多年來從事通識教育建設的反思和心得結集成文,從教育理想的高度論證通識教育的意義,是十分適時的。他對通識教育的討論,以他對中西文化和哲學思想廣泛的涉獵和洞見為基礎,結合了他對香港特殊歷史文化脈絡的經驗和掌握,豐富了建設通識教育的想像,也為討論通識教育應有的價值和未來發展路向提供紮實的論據和起點。
——梁美儀,香港中文大學前大學通識教育主任
為「通識教育」定性、定位是每所有作為的大學為完善整體「大學教育」時必須縈繞在心、持續檢討、反省的大事。我毫不猶豫地說,張燦輝教授與他的團隊為中大通識教育所做的定性、定位的工作傑出,而且富於真、善、美三維的智性想像。
——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社會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張燦輝教授將他多年來從事通識教育建設的反思和心得結集成文,從教育理想的高度論證通識教育的意義,是十分適時的。他對通識教育的討論,以他對中西文化和哲學思想廣泛的涉獵和洞見為基礎,結合了他對香港特殊歷史文化脈絡的經驗和掌握,豐富了建設通...
目錄
「通識教育叢書」總序沈祖堯 /ix
序言:大學通識教育的定性、定位金耀基 /xi
序言:通識教育與教育理想的追求梁美儀 /xxiii
前言 /xxix
第一部分人文與哲學教育
1. 人文學科與通識教育 /3
2. 哲學教育的理念和任務:一位香港哲學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19
3. 教師專業主義和教育的終結 /35
4.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 /43
第二部分通識教育
5. 通識教育作為體現大學理念的場所:香港中文大學的實踐模式 /55
6. 通識教育改革與大學理念 /69
7. 通識教育與人生問題 /85
8. 唐君毅與通識教育 /105
9. 從四範圍課程到對話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1998–2012) /119
附錄
附錄1 唐君毅銅像與中文大學—訪問張燦輝教授 /137
附錄2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考察報告 /145
附錄3 內地三市五校文化素質教育考察報告 /167
附錄4 通識教育當前論述的初步分析—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JGE) 個案研究(2004–2009) /193
「通識教育叢書」編者跋梁美儀 /215
「通識教育叢書」總序沈祖堯 /ix
序言:大學通識教育的定性、定位金耀基 /xi
序言:通識教育與教育理想的追求梁美儀 /xxiii
前言 /xxix
第一部分人文與哲學教育
1. 人文學科與通識教育 /3
2. 哲學教育的理念和任務:一位香港哲學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19
3. 教師專業主義和教育的終結 /35
4.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 /43
第二部分通識教育
5. 通識教育作為體現大學理念的場所:香港中文大學的實踐模式 /55
6. 通識教育改革與大學理念 /69
7. 通識教育與人生問題 /85
8. 唐君毅與通識教育 /105
9. 從四範圍課程到對話課程:
香港中文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