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不可知論的哲學體系★
提出人性論、因果問題、是-應該問題、人的科學
完成貫穿1700年的歷史巨著《大不列顛史》
◎《人性論》
在中國古代有性善論、性惡論等學說;在歐洲文藝復興後提倡以個人解放為核心的人性論,而休謨剖析人性中的理智和情感,建立了一個新的科學體系。
▎論自殺
──自殺是否違背了上帝?是否背棄了對鄰人、對社會的義務?
•古羅馬人、法國人、歐洲人都有各自的迷信,認為自殺是對上帝的褻瀆。
處置人類生命若是全能上帝的特權,那麼人擅自處置自己的生命便是對上帝特權的僭越,而保存人的生命也如同終結生命一樣有罪。
•人類在生活中有許多活動都是在用自己的智力和體力在革新大自然。
若說自殺有罪,那麼只有怯懦才會迫使我們自殺;若說自殺無罪,那麼當生命成為重負的時候,智慧與勇氣會鼓勵我們立即了斷生命。唯有如此才能對社會有益,因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倘若眾人仿效它,既能為每個人保留幸福的機會,也能使每個人有效地自願擺脫一切苦難。
▎論離婚
──婚配應以多長為期?是否應容許自由離婚?
•人本身由眾多矛盾構成,這種成分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行動。
例如,愛情是一種不安寧的急躁激情,充滿了奇思異想和無常變化:一個表情,一縷氣息,甚至毫無來由,皆可激起愛情,而愛情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突然熄滅。和愛情相比,友誼則是被理性所支配、被習慣所鞏固的穩定情感。
•在最幸福的婚姻裡,在雙方長期相處後,愛情已被加固成了友誼。
凡夢想蜜月以後還存在狂喜與迷醉者,皆為傻瓜。我們不必害怕穩固誠摯、由友誼維繫的婚姻之結,因為它能使雙方的關係友好和睦;不過,倘若婚姻並不穩定,加固它便是最好的補救之計,若想兩人共度一生,雙方就必須盡量忘掉許多瑣碎的爭吵和嫌惡。
◎《宗教的自然史》
在近兩百年前面世,儘管有可敬的歷史地位,它的歷史意義卻往往沒有被人們了解,其內容在探討原始宗教的起源、宗教與道德、宗教與人性。
▎宗教與道德
──若說唯有道德才能贏得神的眷顧,有多少會人相信?
•人們把出席布道當作宗教的本質,但絕不會把德性當作宗教的本質。
當人們犯罪後,就會產生懊悔和不想被人察覺的恐懼感,內心得不到安寧,只好向神懺悔;當人類內心脆弱紊亂時,都會產生濃厚的迷信。如果我們的內心都充滿陽光,就永遠不會相信那些偽造的神,也不會相信幽靈存在;反之,如果被怯懦和焦慮主宰,我們就會把各種野蠻殘暴之舉歸於至高無上的地位。
▎對宗教的總結
•宗教體系中的道德原則都很純潔,但當人類實踐時,純潔就會被敗壞。
在這世界中,你無法找到不信任何宗教的民族;如果真的發現了,這個民族可能還是原始社會,頂多稍微脫離了粗野狀態。在這種體系影響下,任何解不開的謎,在我們詳細觀察後,往往得到的結果就是懷疑、不確信。如果人類不開拓眼界,將永遠沉迷於各種迷信中。
★本書特色:本書從人性角度出發,對休謨在人性、政治、經濟、懷疑、宗教等方面的理解作相關的介紹,致力在有限的篇幅內,盡量囊括休謨全部的哲學思想,期望讀者能輕鬆領略這位哲學大師的深邃智慧。
作者簡介:
劉燁,專職編者。
曾紀軍,編著有《康德哲學解讀》、《錯別字過關手冊》,參與編寫教材、策劃並執行主編《孔子說為人》、《孟子說處世》、《老子說人生》、《莊子講故事》等,在各類報刊發表文藝作品20多萬字。
章節試閱
論驕傲與謙卑
心靈中每一種有價值的要素,如機智、博學、勇敢、正義、正直等等,都是會讓人驕傲的原因;而與此相反的要素,則是會讓人謙卑的原因。這種情感的產生並不局限於心靈,身體也可以產生一定的影響。
驕傲與謙卑是單純而一致的印象,所以不管如何解釋,也無法對它們作出準確的定義;我們最多只能做到,將與這兩種情感密切相關的條件一一列舉,並加以描述。不過,驕傲和謙卑是相通的,而且兩者都是極為常見的現象,所以每個人對它們都能有正確的認識。
眾所周知,驕傲和謙卑的詞義正好相反,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說明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自我,或我們意識到的一串相關觀念和印象。
當我們受這些情感影響而激動緊張時,觀點總是固定在自我。我們的自我觀念時而顯得優越,時而表現得不怎麼優越。我們會因驕傲而欣喜異常,或者因謙卑而鬱鬱寡歡。
我們的心靈不管外界是什麼對象,總是要著眼於自身,否則對象便不可能激發起這些情感,讓它們釋放或者壓抑;所以當自我被忽略時,驕傲或謙卑便也無從談起了。
雖然所謂自我的連續性知覺,永遠都是這兩種情感的對象,但是自我並不能成為這些情感的原因,或僅憑自身就能夠激發起這些情感。因為這些情感雖然正好相反,卻有同一個對象。
因此,假設這些情感的對象亦是原因,那麼,一旦這個對象產生了任何程度的情感,就會不可避免地激發起相同程度的另一種情感。這種對立必然會互相消滅。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驕傲和謙卑,即使他發生這種情況,這些情感也只是交替發生,或是在相遇時,占有優勢的一方盡全力消除另一方──結果是,優勢方剩下的部分會繼續影響心靈。
但現在的情況是:沒有一種情感占有優勢。因為假如僅僅是自我觀點就能激發起這些情感,那麼這個觀點既然對兩者是漠然的,勢必就會出現以同一比例產生兩種情感的情況,即最後不可能產生任何一種情感。如果一面激發起某種情感,另一面又激發起勢均力敵的對立情感,等於是前功盡棄,最後讓心靈歸於完全的平靜。
所以,我們一定要區分這些情感的原因和對象,區分激發情感的那個觀念,那個情感一經刺激,便被我們參照的那個觀念。
驕傲和謙卑一旦被激發,我們的注意力便會立即轉向自我,並將自我看成它們的最終對象。但要產生這些情感,還需要一種東西,即其中一種感情特有的,而又不會產生同樣強度的兩方。出現在心靈上的第一個觀念,便是一個原因的觀念,此種觀念一旦被激發與之相關的情感,便會將我們的觀念轉向另一個觀念,即自我觀念。
所以,這裡就有一種情感處於兩個觀念之間,其中一個產生情感,另一個是被情感產生。由此可知,第一個觀念代表情感的原因,第二個觀念則代表情感的對象。
對此,可以先從驕傲與謙卑的原因說起。我們可以說,它們最鮮明的特徵就是,這兩種情感可以引發主體的多樣性。
心靈的每一種有價值的因素,如機智、博學、勇敢、正義、正直等等,都是會讓人驕傲的原因;而與此相反的性質,則是會讓人謙卑的原因。這種情感的產生並不局限於心靈,身體也可以產生影響。如一個人肯定會因其容貌、體格、舞技、騎術、劍術、以及其他任何技藝方面的優秀感到驕傲。
當然遠不止這些。將這些情感看得更廣泛時,甚至包括了所有與我們有關聯的對象:我們的國家、家庭、子女、親友、財物、住宅、花園、家畜、衣服等等,任何一種都能夠使我們為之驕傲或謙卑。
因為考慮到這些,重新區分這些情感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即區分那種發生作用的性質,以及它寓存的主體。
比如,一個人因為擁有一棟漂亮的房子,或因為自己設計了漂亮的房子而感到得意。此時,情感的對象就是他自己,其原因則是漂亮的房子。而這個原因又可再分為兩部分,即作用在情感上的性質,以及性質所寓存的主體。性質就是房子的美觀漂亮,主體則是其擁有或設計建造的房屋。這兩樣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如果美不存在於與我們有關係的事物上,僅僅就其美而言,難以使我們驕傲或虛榮;而如果沒有美,僅憑藉緊密的關係,也難以使我們產生這種情感。
既然這兩種事物極易分開,而兩者又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這種情感,那麼,我們就應該將這兩者看作原因的組成,並在心中確立區分兩者的精神觀念。
論惡與德
痛苦和快樂作為惡與德的原始原因,必然也導致它們成為其所有結果的原因。因此,也可以說是驕傲和謙卑的原因。這兩者都屬於那種不同,卻又不可避免的衍生物。
這些年來,民眾一直對一個爭論抱持好奇,即:道德的區分是建立在自然的、原始的準則上?還是產生於利害關係和教育?
即使假定道德沒有自然的基礎,我們也必須承認,惡與德,不管是因為自私自利或是因為教育的成見,總是令我們產生一種真實的痛楚和歡愉。
顯而易見,支持這個假設的人十分肯定、支持這種觀點。用他們的話說,每一種對我們有利的或有害的傾向,如情感、習慣或性格的傾向,都會相應使我們感到快樂或不快,讚揚或貶斥便由此產生。
因為他人的慷慨,我們往往容易有所得,而如果別人貪婪,我們則會有永遠失去的危險;勇敢能保衛我們,怯懦卻常常讓我們受到攻擊;正義是維繫社會的主要力量,而如果對非正義不加以遏制,便會導致社會的快速沉淪;別人的謙卑使我們感到高興,別人的驕傲則使我們感到恥辱。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前一種性質就被公認為是德,而後一種性質則被公認為是惡。
但在這裡我還要進一步指出:這種道德假設不但與我現在的理論體系相互符合,而且如果認為前者是正確的,那麼它就成為後者一個不容抗拒的證明。
因為假如道德全都是建立在痛苦或快樂上,而痛苦或快樂的產生,又都是因為我們預計到自己或他人的性質可能帶來的損失或好處,那麼,道德的全部作用必定是由這種快樂或痛苦產生,驕傲和謙卑的情感也由此而來。
根據以上假設,使人產生快樂是德的本質,使人產生痛苦則是惡的本質。德與惡必須同時作為我們性格的一個部分,才能激發驕傲或謙卑。
那些認為道德是一種實在的、本質的、自然的東西的人們的意見,我們也可以得出相同、毫無疑問的論證。在闡述如何區分惡與德、道德的權利與義務的起源時,最可能提出的假設是:從自然的原始結構出發,某些性格和情感一旦經過觀察,便會產生痛苦。
而另外一些性格和情感,則會在同樣的形式下激發出快樂。與惡和德一樣,不快與愉快也是密不可分,它們共同構成了兩者的本質。
讚揚一種性格,就是在面對這種性格時,你會自然地感到快樂;貶斥一種性格,則是在面對這種性格時感到不快。所以,痛苦和快樂作為惡與德的原始原因,必然也導致它們成為其所有結果的原因,也可以說是驕傲和謙卑的原因,這兩者都屬於那種不同,卻又不可避免的衍生物。
而且,即使這個道德哲學的假設被認為是虛假的,也依然可以想見,即使痛苦和快樂不是導致惡和德的原因,兩者也是密不可分。慷慨高尚的性格,使人感到愉快,即使它只是蘊涵在一首詩或一個故事中,呈現在我們面前;與此相反,殘忍和狡詐的本性使人感到不快,而且對於這種本性,我們永遠都不能容忍。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前面體系的一個道德假設證明,不容置疑,而另一個假設也與此不相違背。
當然,驕傲和謙卑並不僅僅發生於心靈的這些性質(在通俗的倫理學體系中,這些性質歸屬於道德義務的範疇,作為道德義務的一部分出現),它也發生於任何一種與愉快和不快有關的其他性質。
以自身的聰敏、風趣,或任何其他過人之處來贏得他人肯定,最能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如果在這方面遭受了挫折,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我們也會因此而感到恥辱。因為從來沒有人能夠很好的指出什麼是聰敏,什麼是風趣,並進一步解釋為什麼這種思想行為必須被認為是聰敏,而另一種思想行為就被否定。所以,我們僅能憑鑑別力認識和選擇,而沒有其他標準能判斷。
因此可以說,這種鑑別力確定了真假聰敏的存在,一旦離開它,所有思想便都無法判斷是真是假。那麼,這種鑑別力到底是指什麼?
顯然,它只在於由真聰敏產生的愉快,和由假聰敏產生的不快,不過在此我們也不能對愉快或不快作出解釋。
所以,作為真聰敏和假聰敏的本質,正是這兩種相反的感覺給了人們這種鑑別能力,因而也是真聰敏和假聰敏產生驕傲和謙卑的原因。
也許有人習慣了布道和演講的講授方式,所以他們只能用講授者的觀點來考察人性。於是,當他們看到我論及德能夠激發他們視為惡的驕傲,而惡能夠產生他們視為德的謙卑時,常會感到吃驚。
為了避免這種言辭上的紛爭,我必須指出:我所說的驕傲,是指我們在觀察品德、美貌、財富、權力,對自己充分認可後,心中產生的愉快;而謙卑則是指相反的不快。
顯然,前一種感覺不完全是惡劣的;而後一種感覺,也並非一直是良善的。道德標準再嚴格,也容許我們在一個慷慨行為後獲得快樂;而當人們回想過去的卑劣狡詐,而產生悔恨時,也不會被認為是一種惡。
所以,我們暫且不必論及這些感覺的是非,而只考究這些感覺的本質,探求它們產生的原因,不論是在心靈還是身體中。
論驕傲與謙卑
心靈中每一種有價值的要素,如機智、博學、勇敢、正義、正直等等,都是會讓人驕傲的原因;而與此相反的要素,則是會讓人謙卑的原因。這種情感的產生並不局限於心靈,身體也可以產生一定的影響。
驕傲與謙卑是單純而一致的印象,所以不管如何解釋,也無法對它們作出準確的定義;我們最多只能做到,將與這兩種情感密切相關的條件一一列舉,並加以描述。不過,驕傲和謙卑是相通的,而且兩者都是極為常見的現象,所以每個人對它們都能有正確的認識。
眾所周知,驕傲和謙卑的詞義正好相反,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說明對象,這個對象...
推薦序
前言
大衛·休謨(西元一七一一年至一七七六年),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在哲學上的地位與康德相當。
休謨開創了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不可知論的哲學體系。其懷疑論為英國十九世紀的非宗教哲學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其不可知論觀點被實證主義者、經驗批判主義者和新實證主義者繼承,對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有廣泛的影響。
休謨一生的著作不多,但都是深刻而意義非凡,包括了《人性論》、《道德和政治論文集》、《人類知性研究》、《道德原則研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對話錄》、《自凱撒入侵至一六八八年革命的大不列顛史》等。
休謨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即從「光榮革命」結束到產業革命開始的時代。這時,資產階級的進步性和保守性交織在一起,作為資產階級思想代表人物的休謨,貫徹經驗論觀點,提出了懷疑論,以動搖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為特色。
自培根以來,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已經運用實驗和觀察的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學體系;但在精深哲學方面,仍然沒有新的體系。直到休謨應用實驗推理的方法,直接剖析人性本身,一個嶄新的精神哲學體系才得以形成。
休謨的精神哲學體系,大致包括為人們熟知的社會倫理、政治學說、認識論學說以及宗教哲學學說等幾個部分。此外,他在經濟方面的見解也不同凡響。
休謨是十八世紀貨幣數量論的代表,反對重商主義,其關於國際貿易的學說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社會歷史觀點以人性論為基礎,把對財富、享樂和權力的追求看作人的本性,認為無論何時何地,人性都是不變的。這種觀點發現了人性的普遍原則,提供了經驗教訓。
總之,休謨全面、豐富並且深刻的哲學,與人性密不可分,這也是他在哲學領域能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
正因為此,本書特從人性角度出發,對休謨在人性、政治、經濟、懷疑、宗教等方面的理解作相關的介紹,致力在有限的篇幅內,盡量囊括休謨全部的哲學思想,期望讀者能輕鬆領略這位哲學大師的深邃智慧。
前言
大衛·休謨(西元一七一一年至一七七六年),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在哲學上的地位與康德相當。
休謨開創了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不可知論的哲學體系。其懷疑論為英國十九世紀的非宗教哲學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其不可知論觀點被實證主義者、經驗批判主義者和新實證主義者繼承,對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有廣泛的影響。
休謨一生的著作不多,但都是深刻而意義非凡,包括了《人性論》、《道德和政治論文集》、《人類知性研究》、《道德原則研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對話錄》、《自凱撒入侵至一六八八年革命的...
目錄
前言
休謨生平
第一章 自愛與仁愛並存
論驕傲與謙卑
論惡與德
論美與醜
論財產與財富
論名譽
論愛與恨
論慈善與憤怒
論憐憫
論惡意與妒忌
論尊敬和鄙視
論強烈的情感
論好奇心或對真理的愛
第二章 政治學可以解析為科學
論民族特性
論政府的起源
論政治社會
論國際法
論公民自由
論新聞自由
論迷信與宗教狂熱
論多妻制與離婚
論愛情與婚姻
論自殺
論靈魂不朽
第三章 商業繁榮與國家強盛
休謨時期的古典經濟學
論商業
論貨幣
論利息
論貿易平衡
論賦稅
論社會信用
第四章 感覺之外的存在
論知性
概然推斷因果觀念
原因為什麼是必然的
因果推理的組成部分
理性與懷疑主義
感官與懷疑主義
第五章 宗教、迷信與道德
人類最初的宗教
多神教的起源
眾神與世界的創造者
寓言與英雄崇拜
關於懷疑或篤信
民間宗教與道德
關於宗教的總結
前言
休謨生平
第一章 自愛與仁愛並存
論驕傲與謙卑
論惡與德
論美與醜
論財產與財富
論名譽
論愛與恨
論慈善與憤怒
論憐憫
論惡意與妒忌
論尊敬和鄙視
論強烈的情感
論好奇心或對真理的愛
第二章 政治學可以解析為科學
論民族特性
論政府的起源
論政治社會
論國際法
論公民自由
論新聞自由
論迷信與宗教狂熱
論多妻制與離婚
論愛情與婚姻
論自殺
論靈魂不朽
第三章 商業繁榮與國家強盛
休謨時期的古典經濟學
論商業
論貨幣
論利息
論貿易平衡
論賦稅
論社會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