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老狗變不出新把戲?
不管幾歲,都可以享受當新手的樂趣。
大人的初學者挑戰,現在開始!
「學習的樂趣只為年輕人保鮮?作者優雅且令人信服地攻克了這個我們告訴自己的惡毒謊言。」
——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為什麼我們長大以後,就不再學習新事物?
是因為害怕失敗、忘記初學時的期待與快樂,
還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再年輕、學不會,所以沒有必要嘗試?
本書不是教你如何學會做某件事,而是告訴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任何年紀,只要願意改變,即便是成年的初學者,
也都能理解終身學習的喜悅和翻轉人生的力量!
受女兒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啟發,作者范德比爾特領會到了純粹為學習而學習的樂趣。他嘗試了幾個看起來頗有挑戰、但對職涯似乎沒什麼直接幫助的技能,包括:西洋棋、唱歌、衝浪、雜耍、繪畫、游泳和金工戒指。出乎意料的是,這趟學習之旅帶給他的滿足感,遠比他得到的所有知識還要多。
這趟旅程中,他在西洋棋積分公開賽,輸給一個年僅八歲的孩子;在業餘合唱團,如痴如醉地唱了搖滾樂團R.E.M.的歌曲;在哥斯大黎加的衝浪營,親手解決突如其來的蠍子。一路上,他訪問了數十位專家,探索做為「成年初學者」的優點,以及背後的科學與心理學知識。透過在學習計畫中親身經歷到的各種喜悅和深刻見解,范德比爾特想告訴大家的是:學習不是為了提升工作價值,而是生命價值;學習不需要精通,不需要一萬個小時,只要對各種事物,持續保有熱情和新鮮感就好。
任何人在任何年紀學習任何事物,都沒有「來不及」的問題,即使「略懂皮毛」也無妨。學習,是幸福的終身運動。只要願意改變,即便是成年的初學者,也能為生活帶來翻轉的力量!
․給成年初學者的9大箴言
1 每個人都擁有可開啟的潛能
2 技能是需要時間養成的
3 失敗是學習的核心
4 改變過去的練習
5 進步可能不是直線的
6 技能很少能被轉移
7 永遠都要超越不可能
8 學習有助於打開新世界
9 必須隨時注意機會
․好學推薦
「在工作之外,這幾年我學了潛水,參加了六場鐵人三項,拿到合氣道黑帶段位,重拾薩克斯風的練習,也學了專業的牛排料理,以及手壓三倍濃縮Espresso,甚至還回到學校修了一個博士學位。這些新學習和新嘗試,雖然跟我的專業工作沒有多大關係,卻讓我的人生變得更豐富,生活變得更精采。也因為有了這些豐富與精采,我才能帶著更大的熱情,去帶領更多專業的教學者和簡報者,以更開放的心,學習更多的新知識和新技巧。」——王永福,教學暨簡報教練/憲福育創共同創辦人
「從小不管學什麼,我們都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我以為這樣的魔咒,會隨著年紀淡化,沒想到,卻已經深入骨子裡,總在學習低潮如鬼魅般騷擾我。進退兩難之際,這本《學以自用》就這麼巧的捎來正念與理論。不管是學雜耍、學畫畫,一連串的「資深菜鳥」經驗,並沒有讓作者成為厲害的選手,卻從中收穫到:想要快樂,不要問自己是否快樂,去做讓你快樂的事情,也不要去擔心你做得好不好。」——溫美玉,退休教師/溫老師備課Party創辦人
「你還記得年幼時,是如何學習的嗎?孩童的說話和走路學習等,都可以在不帶有任何功利目標的情況下自然發生。光是試誤後成功的內在獎勵,就足以驅動他們快樂地學習。然而,成長過程中的現實,卻讓大人逐漸失去了這種單純的學習喜悅。本書作者在陪同女兒學習的過程中,重新體悟並經歷到學習的樂趣。敞開心胸、保持熱情,讓好奇心引領你接受各種挑戰,你也會有機會重新體驗學習之樂!」——謝伯讓,腦科學專家/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湯姆.范德比爾特 Tom Vanderbilt
現居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曾獲安迪沃荷基金會藝術寫作獎助。為《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大眾科學》、《金融時報》、《史密森尼學會雜誌》、《石板雜誌》、《鸚鵡螺》、《倫敦書評》、《衛報》、《新共和周刊》等出版機構撰稿寫文,也擔任英國《連線》雜誌與美國《內幕》雜誌的特約編輯。
對電視、廣播節目興趣品味廣泛,著有暢銷書《馬路學》、《品味選擇題》、《倖存城市》。寫作之餘,也曾擔任紐約大學魯丁交通政策與管理中心客座研究員、加拿大建築中心研究員、公共空間設計信託基金研究員。
譯者簡介:
劉嘉路
認為譯者如同詩人,都是「帶著腳鐐跳舞」,在限制和規範中如何翻新出奇就是樂趣所在。翻譯著作近三十本,近作包括:《恐懼遊戲》、《寬宥之南》、《拖延有理》、《般度戰士》系列、《西莉雅的祕密筆記》、《環遊世界我們這一家》、《終極環遊世界》系列、《預備教育的未來》等。
章節試閱
精采書摘1▶學習如何學習
身為菜鳥一族,我們可以從嬰幼兒身上學到其他一些重要的功課,畢竟你我曾經一度也是幼兒。在我們進入「成年人學習新事物」的世界之前,讓我們思考這些事情:
一、我們都擁有可以開啟的潛能。在出生八星期左右之後,新生兒即喪失了與生俱來的「踏步」衝動。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你把嬰幼兒放入水中,他們又開始踩著大步前進了。這能力一直都在,他們只需要決定(或是受到鼓勵)去使用。
二、技能是需要時間養成的。嬰幼兒一天大約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練習走路,如此持續六個月的時間(這樣還是不會到完美的程度,得等到好幾年之後才會完全純熟)。當你下次苦惱自己每星期花了一個小時,打網球連發球都有問題,或是懷疑自己畫雲朵的能力時,想想這一點吧!大家說像幼兒一樣一步步來,是真有一番道理的。
三、失敗是學習的核心部分。我們傾向記住嬰幼兒達到里程碑時的成就(例如第一次開始走路的那一天),以及忘記在那之前許許多多的跌倒。在每一個精采片段後面,是集錯誤大成的補充鏡頭。
四、改變你的練習。過去幾十年的學習科學當中有一項關鍵發現,就是現在所知的「變異練習」(variable practice,或稱開放練習)能帶來的好處。
當我們練習不同技能時(不是採取長時間重複訓練同樣技能),我們練習的表現時常會出現更多的錯誤,但是長時間來看,能力是有變好的。這是因為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去記住不同的練習和解決的方法,在執行時就會更加出色。不管有意或無意,嬰幼兒在學習走路時,也會採取這種方式。他們不會像受訓般一再重複走長長直直的路徑,而是隨機走動,過程中不時停下來,再開始走,路線的模式不同,姿勢也不同,還會試著走不同的路面和環境。總之,他們走路的模式和姿勢絕不會相同。
這是一件好事。你不會只想教一個幼兒用「一個適當的方式」走路,因為如此一來他就必須步伐一致地不斷重複。說到學習,多樣性才是關鍵。乍看之下顯得笨拙或是隨機的行為,只不過是菜鳥在探索一套可能的解決方法,這在提升學習更快速上似乎有所幫助。
五、你的進步可能不是直線的。學習是在間歇中發生的,各個階段不過是粗略的基準罷了。進展並不會總是一致地昂首闊步朝一個方向前進。幼兒有可能在學著走路,然後短暫地回復到爬行的階段。
進步常常是「U型」的,意思是孩童(和成年人)在變得更好之前,也可能表現得更糟。舉例來說,孩童開始學習英文文法規則的時候,往往會急於「過度應用」他們新學到(卻尚未完整)的知識。他們以前適當稱呼「兩隻腳」(feet)的字眼,現在則說成「腳的複數」(foots)。這麼說吧,他們在身體發育方面會暫時領先心智,不過他們的心智後來會趕上來的。
六、技能很少能被轉移。爬行的幼兒似乎無法把在這時期學到的東西,帶進學走路的時期,這並不罕見。在任何年齡的技能學習傾向明確的目標。你或許會以為,在實驗測試中能夠在搖擺不定的平台上穩穩站立的人,在爬梯子測試裡一樣會表現良好,因為這兩樣技能都牽涉到平衡。但是,超過半世紀的研究發現到,各種技能之間幾乎不存在所謂的關聯性。如果你在某方面的技能很厲害,也不會因此讓你在另一項技能上自動享有優勢。
七、永遠都要超越不可能。小小孩似乎在「接近自己現有能力極限」的時候,表現得最好。在「可能發展區」,也就是介於他們目前能做到的和他們嘗試達到的之間,他們會尋求任何自己能獲得的協助。記住:如果你覺得事情很容易,你可能就沒有在學習。
八、學習技能可以幫助我們打開新世界。走路的幼兒如何可以在突然間到更多的地方去,做更多的事情,我們應該終其一生把這門功課謹記在心。
九、有目標是一件很棒的事,但更應該隨時注意機會。幼兒學習走路似乎並不是因為受到某個特定目標的啟發,相反的,他們就是隨處移動,在偶然間碰到了有趣的事情。發展心理學家泰倫(Esther Thelen)覺得家庭主婦的生活實在窮極無聊,因此選讀一門課而意外地發現了自己的事業,也使自己的興趣得以擴展到做果凍和看《芝麻街》之外的世界。她觀察到,我們應該從隨心
所欲的幼兒身上獲得啟發,並記住生活的一部分應該是善加利用隨生活而來的各種機會。
在你嘗試學習某樣事情時,不應該忽略了沿路上任何有趣的小插曲。「學習走路」這件事或許沒那麼有目標性,就是單純地揭開「走路」可以讓你領略到的所有好玩的事情和地方。
現在,讓我們來試著學習新東西吧!
精采書摘2▶想讓聲音優美,得先聽起來難聽
你有沒有曾經好奇過,在沖澡的時候唱歌為什麼會讓人感到如此滿足呢?
你獨自一人,全身感到溫暖,潮濕的空氣濕潤著你的喉嚨。你全身站得挺直。你立刻就放鬆下來、被水汽愉悅地浸潤著,整個人顯得生氣勃勃。沒有什麼事還能讓你從手邊這簡單的任務中分心,你選定了節奏和音高。磁磚也提供了美妙的共鳴效果。
現在,再來想像你在開車時唱歌。你坐在位子上,被壓緊的安全帶包覆著,這樣的姿勢阻止了氣流自由流動。在沒有任何暖身的前提下,你可能就開始跟著聽見的第一首歌唱了起來。車裡的空氣乾燥了些。為了讓自己保持警醒,你或許也喝著有可能讓身體脫水的咖啡。交通和維持警醒保持安全的壓力,讓你在繃緊的邊緣。儘管你受到周遭環境的因素分心,但還是跟著收音機裡的歌曲一起唱歌,收音機裡的歌聲和周圍車輛的噪音淹沒了你自己的聲音。
我在唱歌練習當中開始慢慢地理解到,我除了應該「全心專注」在自己的聲音之外,為聲音創造合適的環境也相當重要。練習還未達到理想境界的技巧,可能也會導致結果不盡理想。這個論點牴觸了棒球在賽前做打擊練習的傳統:打擊手應盡可能用力揮棒,不管投手投的好球還是壞球,也不論這顆球投得是不是比球員在真正的比賽中看得還要慢太多了。
我開始思考我的目標,應該是不管身在何處,都要永遠創造在沖澡時唱歌的感覺。
溫暖。如同在任何其他音樂活動,暖身是避免讓自己受傷和促進表演成果的關鍵。做幾次的唇顫音或是(如果手邊有吸管的話)朝吸管吹氣練習(普遍的說法是「飲管發聲」)能幫助你的聲帶肌帶來活力。
放鬆心情。躺著靜止不動一會,按摩下顎,讓舌頭伸出來唸幾句「巴拉,巴拉,巴拉」。
激勵。亞美迪歐會要我讓自己的臉「明亮起來」,任何一個這些神經肌肉調整的小動作都能幫助我的聲音「充滿活力」。
共鳴。我若要在嘴裡創造出「空間」,就會做些指定練習,像是打哈欠(但不是張開嘴一路哈欠到底)或是學卡通角色瑜伽熊(Yogi Bear)說話,讓自己的咽喉沉下來。
我喜愛的另一個技巧是透過先呼氣再吸氣來發K的音,把我鬆垂柔軟的上顎提起來,好讓我的聲音更豐滿更有共鳴。試試吧!發出喀喀喀的聲音,然後再用吸氣的方式重複相同的練習。當你這麼做的時候,試著想像你的嘴巴深處輕輕地膨脹起來,就如青蛙的嘴巴一樣。
站立。每當我駝背、一隻手插入口袋時,亞美迪歐會持續糾正我的姿勢。她想要知道:如果一個男低音站得歪七扭八的,他還能夠製造出正確的聲音嗎?
精采書摘1▶學習如何學習
身為菜鳥一族,我們可以從嬰幼兒身上學到其他一些重要的功課,畢竟你我曾經一度也是幼兒。在我們進入「成年人學習新事物」的世界之前,讓我們思考這些事情:
一、我們都擁有可以開啟的潛能。在出生八星期左右之後,新生兒即喪失了與生俱來的「踏步」衝動。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你把嬰幼兒放入水中,他們又開始踩著大步前進了。這能力一直都在,他們只需要決定(或是受到鼓勵)去使用。
二、技能是需要時間養成的。嬰幼兒一天大約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練習走路,如此持續六個月的時間(這樣還是不會到完美的程度,...
作者序
【推薦序】
重新成為一個初學者
教學暨簡報教練/憲福育創共同創辦人 王永福
人生活了五十一年,第一次開始學鋼琴。
最早是因為讓女兒學琴的緣故,而買了一台電鋼琴放在家裡。然後因為二○二一年疫情再起,大家都出不了門,所以幫女兒下載了鋼琴練習軟體,讓她們可以在家裡對著軟體練琴。一陣子下來,她們視譜的能力又提升了不少,也開始能彈幾首喜歡的歌曲。
有一天我突然想:自己要不要也來練一下鋼琴啊?
雖然我原本就已經學過薩克斯風,但到現在還不會看五線譜,平常練習都是聽樂曲或是用簡譜。看著女兒的視譜能力,因為練習而愈來愈好,想說如果我來練鋼琴,是不是也能提升看五線譜的能力呢?因此,我也用軟體開了一個帳號,開始了鋼琴自學的第一堂課。
隨著軟體的指示,把右手拇指放在鋼琴中央,然後開始跟著譜彈Do-Re-Mi,手指果然不大受控制,有時明明想彈的是Mi,卻彈錯成Re。這時候最開心的是旁邊的女兒,她們就像個小老師,跟我說:「爸爸你彈錯了啦~我彈給你看!」原本似乎什麼都會的爸爸,瞬間變成比她們還要菜的初學者,這對她們來說是很有趣的體驗。然後女兒也練得更認真了,因為她們說:「要比爸爸練習的進度更快!」
這就是我近期的最新體驗:初學鋼琴。雖然學得跌跌撞撞,甚至有點好笑,但每一陣子學一個新的東西,讓自己重回初學者的樣子,似乎是我長大後人生中不斷發生的事。因此,看到本書作者提到:他跟女兒一起學西洋棋、學習在開放水域游泳、學衝浪,甚至學雜耍技巧,看了都覺得好熟悉,這根本就是在講我自己啊!
平常在工作之外,這幾年我學了潛水,參加了六場鐵人三項,拿到合氣道黑帶段位,重拾薩克斯風的練習,也學了專業的牛排料理,以及手壓三倍濃縮Espresso,甚至還回到學校修了一個博士學位。這些不同的興趣跟學習,都讓我重新回到了初學者的樣子,例如我在第一次學潛水時,還重新學習「呼吸」(在水中是用嘴巴呼吸);在寫學術論文時,也把我的寫作技巧打回原形,嘗到腸枯思竭、一個字都寫不出來的感覺。
這些新學習和新嘗試,雖然跟我的專業工作沒有多大關係,卻讓我的人生變得更豐富,生活變得更精采。也因為有了這些豐富與精采,我才能帶著更大的熱情,去帶領更多專業的教學者和簡報者,以更開放的心,學習更多的新知識和新技巧。「生命精采,教學才會精采」、「生活精采,簡報才會更精采」,這一直都是我對身邊夥伴勉勵的話。
你有多久,沒有重新成為一個初學者呢?當我們在教孩子要「多學習」時,你有沒有更新過自己的學習呢?也許透過這本書,可以讓你重新喚起學習的初衷,讓你有機會不斷更新,重新回到初學者的樣子。當你重新投入,慢慢從不會到會,從會到掌握,從掌握到精通,也許你就會發現:學會一件事,不止有收穫,而且會很快樂。
希望,在人生的路上,我們都是專業領域的精通者,也是不同領域的初學者。話不多說,我要繼續去跟鋼琴奮戰了。你,找好要學的東西了嗎?
接下來,換你囉!
再度像孩子一樣思考與學習
退休教師/溫老師備課Party創辦人 溫美玉
「你這工作又不會用到英文,而且你都快五十歲了,學英文幹嘛啊?」我的朋友是一位出色的美髮師,我們兩個一起上線上英文課,她身旁朋友好奇她的動機,而且不時對她開玩笑。
不管是好意提醒,還是等著看我們最後放棄,要能再像孩子一樣單純享受學習,有多困難呢?
首先,從小不管學什麼,比如上學讀書,我們都帶有強烈的目的性:賺錢養活自己。接下來,如果過程中稍稍不順,周圍的人會要你務實點,沒有天分,那就不要浪費時間,趕緊轉往更重要的事情。最後,如果學一樣東西,尤其長大有工作之後,不能幫助你升官加值,那就是不值得一學。
我以為這樣的魔咒,會隨著年紀淡化,沒想到,卻已經深入骨子裡,總在學習低潮如鬼魅般騷擾我。進退兩難之際,這本《學以自用》就這麼巧的捎來正念與理論。
退休後,為了增進英文能力,我又開始踏上學習之路。之所以如此堅定,跟書中作者一樣,一開始是他讓女兒學習西洋棋,等到女兒踏入比賽,幾乎所有父母等待時間都在滑手機,當他說自己也在學西洋棋,所有人竟不以為然,連那群下西洋棋的小選手,也在笑話學習的大人。
「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活,又為什麼而學習?」從我當媽媽後,我就不斷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明白工作讓我不得不先做讓步,把年少的夢想擱置一旁。但,退休後我再無後顧之憂,決定為自己而學。
克服了最前面的學習動機,很不幸的,半年前竟開始撞牆。我的窘境來自學習歷程,如何成功轉化挫敗,不僅外在現實,更關鍵的是看待失敗的心理機制。師專時代我念體育科,因為參加游泳校隊,我很明白成為一名優秀游泳選手的歷程,其中一項很有意思,那就是「大無畏」的心理狀態。
作者也舉了嬰兒學走路的案例,讓我們再次從認知的角度,審視嘗試學習,不能忽略沿路上任何有趣的小插曲,甚至可以變成「菜鳥信條」:如果不學習跌倒,你在學習的路上就會跌倒。此外,目標設定也是關鍵。作者舉了人們開口唱歌這件事的消退,其中有個原因是:「我們就是不夠好。」
無法脫離團體的社會,也成了我們學習路上的路障。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總有媒體或是專業老師強調:「英文發音很重要喔!」
「哈哈,讓我來模仿一下印度人的英文,很好笑吧!」
「你聽聽,那個歐吉桑說的是英文嗎?我怎麼覺得那是日文?」
科技網路時代,帶來學習的多元與便利,卻也讓嘲諷變成學習的絆腳石。還好作者用自己學習唱歌的親身經歷,提及「想讓聲音優美,得先聽起來難聽」,成功示範了目標的設定與實踐。明白阻礙來自哪裡,作者繼續貢獻真實體驗,並深入淺出把學習技能化為一句「做就對了」。
這是多麼熟悉的一句話啊!
沒錯,教學三十幾年,我在演講場合,面對一群想要讓教學翻轉的老師,我總是用這句話激勵他們向前。然而,在這句話之後,該怎麼拆解細節與步驟,並一一落地呢?
作者用學唱歌這件事,把自己每個實踐的過程中,時而興致高昂,時而懷疑自我的暗黑與幽微情緒,毫不掩飾地細細描繪。比如:「儘管我很享受在合唱團的時刻,卻總覺得自己像是僥倖躲過了什麼一樣。遲早,自己缺乏才能的事實會被人發現,猶如一位人類學家深深迷戀某些怪異的新奇文化,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彷彿試著委婉地模仿周遭人的動作,卻不曾真正理解自己到底在唱些什麼。」
多麼熟悉的心理狀態啊!
無數的深夜,我接到老師的訊息:「溫老師,我照著你書中的指導去教,雖然學生學得很嗨,我卻懷疑這真的是教學嗎?這樣考試他們真的會寫嗎?」
書中「資深菜鳥的痛苦和喜悅」篇章,完全道出這些老師的疑惑。已經不是菜鳥,但想要改變過去熟悉的教學方式,難就難在「慣性思維與作為」。
對此,作者再次化身最佳的認知學習教練。他提出了衝浪教練的建議:想要快速進步,不僅要把衝浪看成一項運動,還要擁有所有必要的工具,包括嚴格縝密的技巧發展計畫、影片回饋和分析,以及持續反覆地練習。
書籍最後,「我們是怎麼學做事的」、「我學到了什麼」兩章尤其精采。不管是學雜耍、學畫畫,一連串的「資深菜鳥」經驗,並沒有讓作者成為厲害的選手,卻從中收穫到:想要快樂,不要問自己是否快樂,去做讓你快樂的事情,也不要去擔心你做得好不好。
最後借用書中職業衝浪手愛德華斯(Phil Edwards)的話:「最好的衝浪手,是玩得最開心的那一個。」這真是學習的最佳注解,也是永恆不變的學習真理啊!
【前言】
精心設計的開局
某個星期天,在紐約市一間人群擁簇的房間裡,我在棋盤前坐下來,心跳砰砰加速,胃則是不斷翻攪著。
照例,我和敵方握了握手。我們各自在記錄用的棋譜上草草寫下名字,除此之外,雙方再無交談。在我把時鐘設定成每人二十五分的時候,對手井然有序地把每顆棋子放到正確的棋格裡。
我同樣淡然地把棋子放進棋格裡,彷彿想要順勢表現出自己稍微有點無聊。我還試著把棋子擺得更加整齊、對稱,彷彿擁有多一點點的時間優勢(這種策略是為了要避免自己一時驚慌,把主教和騎士擺錯了位置的錯誤)。等待巡迴賽裁判給出開始訊號的期間,房裡落下了一股預料中的寧靜氣氛。
坐著等待的時候,我試著打量眼前的對手。他懶洋洋地轉動指尖上的鉛筆,視線飄移到鄰近的桌子去。我凝眼看著他,暗中希望自己的神情看起來像是予以冷酷的憐憫。即便是在圖書館的椅子上,我仍努力露出野性的威嚇神情。我想要帶出一種《紐約時報》前專欄作家麥克倫(Dylan Loeb McClain)陳述過的一種氛圍,他在一九九五年一場西洋棋表演賽裡,對上當時的世界冠軍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
「我並不覺得他想要擊敗我。」麥克倫說:「我感覺到的是,他想要把身體往前橫越過棋盤,然後勒死我。」他直覺認為縮著肩頭的卡斯帕洛夫,像頭憤怒的熊,散發出「令人不可置信的殘暴心理」,不會只滿足於一點點的地位優勢或是贏得勝利,似乎有某種「更個人、更令人不安」的因素鞭策他前進。
在西洋棋的天地裡,有這種感覺是很普遍的。情緒變化無常的前世界冠軍費雪(Bobby Fischer)就曾經說過:「我很享受擊碎某個人自尊的那一刻。」
我再度打量我的對手。透過策略技巧和無情的威力凝視,真的可以擊碎他的意志嗎?就在這一刻,有個女人走到他身邊,手裡拿著一小罐巧克力牛奶。她親吻了他的頭,說「祝你好運」,並朝我露出一抹嚴肅的微笑。我的對手萊恩是個八歲的孩子,這個有著出色五官、偶爾抽動鼻子的男孩,在開局後第三十步棋擊敗了我,我向他祝賀。在我走向比賽評審,通知勝負結果時,我看見自尊毫無損傷的他站在走廊上,對著母親開心報告好消息。
我和萊恩都是在這個週日早晨,聚集到紐約市馬歇爾西洋棋俱樂部,參加等級積分公開賽的棋手。那天早上的分組,從美國陸軍遊騎兵、美國退休人士協會成員,到躁動不安的小孩等等,都是馬歇爾初級積分賽的典型成員。到馬歇爾這裡下棋的人年齡層一定橫跨了六十年,不過我們在這西洋棋圈子裡全都是菜鳥。
西洋棋積分系統的純淨令人稱妙,像是年齡差異這樣的因素,幾乎與成績毫無關係。西洋棋是少數在技巧純熟的努力下就能發光的競賽,孩子在其中獲得的成績可與成年人旗鼓相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裡許多十二歲上下的孩子,會以一副天真的姿態把你生吞活剝。
那次的馬歇爾週日積分賽,我對其中一個小孩特別感興趣,那就是我的女兒。我們沒有配對成為彼此的對手(不過那一刻總會到來的),兩人在早晨的際遇也非常不同。她的成績接近頂端,還收下了一張八十四美元的支票,這筆錢立刻被花在街角玩具店裡的豆豆娃和五彩亮粉上頭。
當天稍晚的時候,我聽到她興高采烈地在電話上向爺爺奶奶報告:「爸爸的成績差不多是第四十名。」總共也只有五十一個人。
我到底讓自己捲入了什麼麻煩啊?
❖
「我們可以玩玩看嗎?」她懇求著,我心不在焉地點了點頭。
只不過,有個問題,那就是我不知道怎麼下西洋棋。我知道關於西洋棋的一般常識,知道費雪和卡斯帕洛夫是誰,也知道這項技能讓許多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深深著迷,像是杜尚(Marcel Duchamp)、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等人。但是我知道西洋棋的程度,就跟我知道日文是一樣的,知道看起來是什麼樣子、聽起來是什麼樣子,或是有什麼元素,卻不曾真正理解。
我決定要讓自己弄懂這項技能,要學會基本的步法招式沒有什麼難處,只要足夠教導我女兒下棋就好。最後,在孩子的生日派對,或是在超市排隊付帳時,我彎腰讀著智慧型手機,花了幾個小時,明白基本的下棋步法招式。
很快地,我開始下棋了,有時候甚至還打贏實力最弱的電腦對手(就是那種充滿嚴重錯誤的程式設計)。然而,時間也很快就證明,我對於更大型戰略技巧的認識實在非常有限。
我根本不想要去教別人自己一知半解的東西,那麼我應該如何學習呢?我做了一件任何還有自尊的現代父母會做的事:請一位家教老師。這當中的巧妙之處在於,我希望有個人能同時教導我和我女兒。
儘管自己在那時候未曾想到,自己和女兒同時踏上了一趟認知的實驗之旅,成為當中的樣本:兩個菜鳥要來試著學習一項新技能。
我們從相同的點出發,但是彼此卻相隔了四十年的時間。到目前為止,在她稚嫩的眼裡,我已經是個專家,因為我知道很多字的意思,還會騎腳踏車,但是此刻我們站在奇妙的平等立足點,至少從理論來說是如此。我們其中一個會學得比另外一個更好更快嗎?學習方式會相同嗎?各自的強項和弱點是什麼?誰到最後會大放異彩、占到優勢呢?
過沒多久,我就不再參與課程了。其中一個原因是,夾在女兒和老師中間,我出現在課堂上似乎會帶來分心的效果。此外,她剛開始的學習速度非常緩慢。當女兒即將在擁擠的棋盤上,看出某個相當困難的棋步時,我和賽門偶爾會相視微笑,把對方當成共享祕密的好友。
我後來悄悄飄移,融入背景之中。我會定期玩線上西洋棋,吃力地看著YouTube影片,分析比賽的種種,也翻閱許多像是《拉爾森最好的棋局》之類的書籍。之後,我和女兒會分別以自己的一套方式做準備,兩人一起走進廚房,在餐桌擺棋盤,對陣廝殺起來。
一開始,我在棋局上似乎表現得較好,但那只是因為我把這件事情看得更為嚴肅,也因為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長,加上幾十年其他比賽的經驗,更何況還有成年人的自尊。下棋時,女兒的注意力有時會渙散,為了讓她振作精神,我會故意犯下損失慘重的錯誤,暗自希望她能發現。在規模更大的西洋棋世界裡,我只是個棋藝平平的棋手,一個粗心大意的菜鳥;但在我的屋簷下,我覺得自己像是個睿智、慈善的年長政治家。
雖說如此,隨著每星期過去,女兒愈來愈進步。她能夠冷靜地向我解釋隱藏在謎團裡的複雜細節,或是告訴我為什麼我以為自己穩贏的線上西洋棋,最後很可能會變成和局。她已經學到對我來說還很新鮮的戰略和經驗法則,也開始參加各種積分賽,剛開始只是在當地圖書館地下室的小型比賽,慢慢變成全市規模的大型比賽。她陸續贏得了獎盃,積分排名也高居在她這年紀的全國前百名之內。突然間,我必須很努力才能擊敗她,有時候甚至還落敗。
現在回顧起來,其實就是一個相當明顯的理由。我只是在網路上,下著一盤又一盤的西洋棋,希望藉由比賽能有所進步,如果贏了就說是因為自己有天分,輸了就歸咎於運氣不好。與此同時,她接受的是賽門的不斷訓練,特別是關於開局時的各種理論,和殘局的戰術應用等等。當她輸掉一盤棋之後,她必須要分析每個令人難過的錯誤細節,找出自己輸的原因。重要的是,這些步驟所花費的時間,往往要比真正的棋局還要更久。
在瑞典心理學家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眼裡,我女兒參與的是「有知覺地刻意練習」。
【推薦序】
重新成為一個初學者
教學暨簡報教練/憲福育創共同創辦人 王永福
人生活了五十一年,第一次開始學鋼琴。
最早是因為讓女兒學琴的緣故,而買了一台電鋼琴放在家裡。然後因為二○二一年疫情再起,大家都出不了門,所以幫女兒下載了鋼琴練習軟體,讓她們可以在家裡對著軟體練琴。一陣子下來,她們視譜的能力又提升了不少,也開始能彈幾首喜歡的歌曲。
有一天我突然想:自己要不要也來練一下鋼琴啊?
雖然我原本就已經學過薩克斯風,但到現在還不會看五線譜,平常練習都是聽樂曲或是用簡譜。看著女兒的視譜能力,因為練習而愈...
目錄
推薦序 重新成為一個初學者/王永福
推薦序 再度像孩子一樣思考與學習/溫美玉
前 言 精心設計的開局
第一章 給菜鳥的初學者指南
再出發宣言/起步的快樂和痛苦/菜鳥的優勢/年紀不是拒絕學習的藉口/專家也該偶爾當一回菜鳥/精通某項技能的限制/當菜鳥不必看時機
第二章 學習如何學習
嬰幼兒是學習機器/走路也是一種學習
第三章 忘掉如何開口唱歌
我們天生就會唱歌/歡迎菜鳥加入/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唱歌很難?/對聲音沒自信的根源/放棄學習唱歌/日常習慣帶來的困擾/想讓聲音優美,得先聽起來難聽
第四章 做就對了
合唱效應/最早的社交網絡/就只是一隻菜鳥
第五章 資深菜鳥的痛苦和喜悅
在監督下學得開心/攀登知識之樹/大器晚成的優點
第六章 我們是怎麼學做事的
如何讓技能變得更好?/看影片可以學會一切嗎?/大腦的密集內在訓練
第七章 改變看待萬物的態度
為什麼我們畫不出所見之物?/我在美術學校的冒險
第八章 我學到了什麼
學習是終身的運動/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裡/自我更新之路
誌 謝
注 釋
推薦序 重新成為一個初學者/王永福
推薦序 再度像孩子一樣思考與學習/溫美玉
前 言 精心設計的開局
第一章 給菜鳥的初學者指南
再出發宣言/起步的快樂和痛苦/菜鳥的優勢/年紀不是拒絕學習的藉口/專家也該偶爾當一回菜鳥/精通某項技能的限制/當菜鳥不必看時機
第二章 學習如何學習
嬰幼兒是學習機器/走路也是一種學習
第三章 忘掉如何開口唱歌
我們天生就會唱歌/歡迎菜鳥加入/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唱歌很難?/對聲音沒自信的根源/放棄學習唱歌/日常習慣帶來的困擾/想讓聲音優美,得先聽起來難聽
第四章 做就對了
合...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