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華語影視作品中常可見到某些劇情設定,例如:一對戀人中,女方因身份地位懸殊,不希望耽誤男方前途,因此假意與男方分手,強調為愛作出犧牲的可貴;女主角懷了男友的孩子,卻不見容於家族或社會,淪落至社會底層,而後雖然重獲新生,卻可能因為過去的不光彩而失去現今的幸福;又或者是一位青少年發現自己竟非父母親生,導致自我認同危機,而帶出親情與家庭的定義。
香港資深影評人蒲鋒以獨到眼光,細緻地佐證,考查出這些橋段的源頭其實來自於歐美文學與電影,並在華語文藝電影中構成一套成規,沿用至今。這些成規及其衍生的改編、變化也反映了在文化與社會變遷下,劇情如何因應不同的條件做出細微調整或變奏,以符合不同年代的需求。如今在《法外情》、《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親愛的房客》,以及電視劇《愛情魔戒》、《溏心風暴》中都能看到書中分析的基本設定,這些所謂「成規」,反而帶來全新的觀影角度與更加有趣的觀察與解讀。
本書特色
1. 作者為香港資深影評人,以獨特方法與全新視角研究、分析華語電影
2. 系統性評述二十世紀初至今的華語電影的專書,兼據立論基礎與趣味
3. 適合電影愛好者與研究者,電影相關科系師生閱讀
作者簡介:
蒲鋒
影評人、電影歷史研究者,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現居台灣,並曾開設電影主題書店「電光影裡書店」。著有《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無惡不作――香港黑幫電影的肌理脈絡》(即將出版);編有《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14-1978》、《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江湖路冷――香港黑幫電影研究》、《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主善為師――黃飛鴻電影研究》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文章見於《放映週報》、《明報》、《HKinema》、《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南藝學報》、香港電影資料館《通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站等。
作者序
前言
本書輯錄的文章,都有同一的主題,就是追溯華語文藝片的外國文學及電影來源,但也有一兩篇談的是中國作品的改編。在我之前,已有前人在做這方面的工夫。其中一位是香港著名影評人邁克。我很記得年輕時在《電影雙周刊》看他寫上海電影《桃李爭春》(1943)和粵語片《蜜月》(1955)如何抄襲荷里活電影《情慌記》(The Great Lie, 1941)。其後他又寫過《慾海情魔》(Mildred Pierce, 1945)如何先後被改編成粵語片《橫刀奪愛》(1958)和國語片《慾海情魔》(1967)。一直有說張愛玲寫劇本的《情場如戰場》(1957)來自美國片《溫柔陷阱》(Tender Trap, 1955),邁克便找來影片對照,推翻前說,反而印證到《溫》片是易文導演的《溫柔鄉》(1960)的靈感來源。另外,新加坡大學的容世誠教授,在〈「前緣竟何似,誰與問空王」:1960年代香港粵劇電影的初步觀察〉一文中,不單指出粵語片《非夢奇緣》(1960)改編自美國片《斷腸雲雨》(Random Harvest, 1942),還連更早的兩次改編《海角情鴛》(1947)及《十載尋夫記》(1954)都查考了出來。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的《香港影片大全》,備註中常會見到這種含蓄的句子:「與某某外國片的故事雷同」,實際是向讀者提示影片從那部外國電影抄襲回來的。我平時看舊華語片,常會感到一些作品應有外國淵源,未為前人所道,便忍不住想玩一下尋寶遊戲,時有所得,遂寫成文章發表。累積得多了,便足以編成這部文集。
本書最早完成的一篇是2011年刊登的〈《烽火佳人》的佳人何在〉,發表於香港電影資料館《通訊》。當年香港改編外國文學作品,鮮有道明它的作品來源。我只是憑影片場景的集中,估計它應是改編自一部外國話劇,而且依風格可能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於是在席勒、雨果的劇作中找故事大綱,最後憑「狄四娘」三字找到它的真正來源,全憑直覺,再加上不斷的嘗試,竟然真的找到答案,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其後我陸續追溯了李翰祥《雪裡紅》(1956)及李萍倩的《笑笑笑》(1960)。我原本估計《笑笑笑》也是來自外國電影,結果意外地發現它來自日治時期上海作家譚惟翰的短篇小說。
起初這只是有一篇沒一篇地寫,沒有什麼大計畫,因為要發現這些湮沒了來源的影片並不容易。2018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邀我為季刊《HKinema》寫一個專欄,我決定以這個主題寫一系列文章,並把欄目稱作「閒尋舊蹤跡」。既然要寫專欄,便要事先找到一定數量的發現,才有把握維持下去,於是採用一個更有保證的工作方式去收集材料。要改編外國電影,便要看過那部外國片。1950-1960年代,香港人要看一部外國片,大概只能在本地看。香港有個網站叫Play It Again,是有心人把歷來在港放映的外語電影譯名彙整出來,十分完整。我的工作方法是根據這個名單,在IMDB及英文維基百科逐年逐部追查每一部外語片的故事,與自己看過的華語文藝片印證,找到相關的,便盡量再找那部影片來看。這種看似大海撈針的方法不如想像中渺茫,因為經過地氈式搜索,找到的不是一部,而是多部。像《曼波女郎》(1957)、《血染海棠紅》(1949)等重要發現,都是這樣找出來的。作為研究者,也的確要慶幸自己終於遇到網絡時代的興起。除了出現有心人製作網上資料庫,提供可參考的素材,過程中我需要翻看不少外國舊影片,過去非要到外國才可以的事情,如今都可以在家中上網完成。除了看舊電影,為了追查影片源頭,還要看一些較為冷僻的外國文學作品,像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的短篇、毛姆的話劇、維多利亞時期的聳動小說,我都是在網絡上的開放圖書館看的,極之方便。
這種憑對比兩部影片來決定其聯繫的做法,處理起來要相當謹慎,否則便會把馮京馬涼當作一家人,把犀牛與河馬當作近親。如能夠找到一些文字記載自是最好,但是既然是抄襲,影片製作人當然不會挑明來源,只有憑兩片的對比為基礎。因此兩片對比時,不能只用一種浮泛的類似來作證據,像樣子相同的雙生兄弟惹來誤會頻生,或者富有的人扮窮,談一段跨越階級的愛情等大略相似的橋段,都不足為憑,因為同類的影片很多。很多時候主要的橋段重要之外,在一些特別的細節上常可找到鮮明的抄襲痕跡。本書的很多推斷,很高興見到已被其他研究者接受,並加以更深入的分析。香港學者麥欣恩在《冷戰時期香港電懋影片的「另類改編」》一書中,便對《曼波女郎》的改編和原著作了更詳盡的調查。中國學者蘇濤在談岳楓的電影時,也引述了《血染海棠紅》的改編情況。
在找出一些未有人知的改編個案以外,也有一些早有人知的文學改編例子,像《茶花女》、《復活》、《空谷蘭》等。我發現它們除了正式改編之外,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改編版本,其例子之廣泛,是還未被人充分注意的,於是也嘗試追溯各種不同的改編版本,好像《復活》除了國粵語文藝片的改編,還有粵劇及粵語戲曲片的改編,便非一般人所知。粵劇自1920-1930年代改編外國文學及電影的例子,其數量之多,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現象,只是自己非粵劇研究者,這方面只能在與電影相關時,才略加涉獵。本書寫作中途,我移民來了台灣。當初寫作時原本以香港讀者為對象,所以不怎樣處理台灣電影。來台之後,對台灣電影的歷史增加了興趣,也就找找有沒有適合的台灣電影例子,結果還真找到不少,國語片、台語片、電視劇都有,大大擴充了本書的內容,也令我不少寫就了的文章因而作出增訂。
本書的文章起初只是玩遊戲一樣,找尋一個個被收藏起來的寶箱。當個案累積得多了,漸漸看到一定的脈絡,開始啟發我對文藝片作一些整體性的思考。我把這些思考整理出來寫成本書的序論,作為我未來文藝片研究的基礎。
鳴謝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黃愛玲基金」的資助。黃愛玲基金是黃愛玲小姐2018年逝世後,其先生雷競璇博士設立,用以資助一些香港電影研究的項目,以紀念曾在這方面有重大貢獻的黃小姐。我有幸和黃小姐相識,趁這個機會憶述一點。黃愛玲是香港十分有地位的電影文化人,寫影評、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節目策劃,也是我上一任的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她為資料館編輯的書籍,像《國泰故事》、《邵氏電影初探》、《風花雪月李翰祥》、《冷戰與香港電影》等,都是多個華語片研究範疇的開山之作。她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編的《電影詩人—費穆》、《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增訂版,原編輯為李照興、潘國靈),都是華人導演研究中的典範之作。我原本只是個寫即期上映電影的影評人,黃小姐任職資料館時,開始找我為資料館的研究書籍寫文章,也參與一些研究計畫。我第一本著作《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當中有兩篇文章,其最初版本便是在資料館的出版物刊登。那時我每次上資料館,都一定和她天南地北地聊天,並視為人生一大快事,對影史研究每有所得,也會和她分享。在黃小姐多方給我機會下,我逐漸培養出這方面的興趣,我之所以成為一個比較認真的香港電影歷史研究者,實是受到黃小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有幸獲黃小姐給予機會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個。本書一些文章是在她逝世後才完成,無緣讓她讀到,於我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另外要多謝的則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是學會管理「黃愛玲基金」和批准我的計畫。本書收錄的一些文章,也是先在評論學會的出版物中發表。同樣的,也要多謝香港電影資料館批准我重刊在其出版物發表的文章。無論在我任內或離任之後,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出版物一直是我發表研究的最佳園地。另外,多謝任國光先生和楊紫燁女士提供《三審狀元妻》、《父母心》、《母親》、《空谷蘭》、《陳姑追舟》、《情天血淚》六張劇照供使用。還要多謝書林出版公司願意出版這本題材相當冷僻的書。工作認真的純瑀,熱情的才宜,都是我很好的工作伙伴。最後,我要感謝年邁的母親與妻子鳳坡。母愛和愛情是文藝片的題材,她們二人的愛,既是我寫書的動力,也是我在寫作時思考的啟迪。
前言
本書輯錄的文章,都有同一的主題,就是追溯華語文藝片的外國文學及電影來源,但也有一兩篇談的是中國作品的改編。在我之前,已有前人在做這方面的工夫。其中一位是香港著名影評人邁克。我很記得年輕時在《電影雙周刊》看他寫上海電影《桃李爭春》(1943)和粵語片《蜜月》(1955)如何抄襲荷里活電影《情慌記》(The Great Lie, 1941)。其後他又寫過《慾海情魔》(Mildred Pierce, 1945)如何先後被改編成粵語片《橫刀奪愛》(1958)和國語片《慾海情魔》(1967)。一直有說張愛玲寫劇本的《情場如戰場》(1957)來自美國片《...
目錄
前言
序論
情不自禁
《茶花女》與華語文藝片的基調
1970年代台灣香港言情文藝片的分流
東瀛初遇《一代妖姬》
《戀之火》從何燃起?
《烽火佳人》中的「佳人」何在
《雪裡紅》:壞女人也苦
珠胎暗結
不斷復活的《復活》
私生女.《未出嫁的媽媽》
《人海奇女子》自有正身
《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想到它
世上只有媽媽好
《慈母曲》中的慈母與逆子
《空谷蘭》—第一個私奔的妻子,回家的母親
《法外情》—第三個私奔的妻子,回家的母親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個私奔的妻子,回家的母親
《慾海情魔》—再一個代女受過的母親
《春蠶》纏繞著的過去
難為了爸爸
《笑笑笑》與《笑聲淚痕》的背後淵源
《血染海棠紅》的父親和女兒
《曼波女郎》的姊姊妹妹
前言
序論
情不自禁
《茶花女》與華語文藝片的基調
1970年代台灣香港言情文藝片的分流
東瀛初遇《一代妖姬》
《戀之火》從何燃起?
《烽火佳人》中的「佳人」何在
《雪裡紅》:壞女人也苦
珠胎暗結
不斷復活的《復活》
私生女.《未出嫁的媽媽》
《人海奇女子》自有正身
《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想到它
世上只有媽媽好
《慈母曲》中的慈母與逆子
《空谷蘭》—第一個私奔的妻子,回家的母親
《法外情》—第三個私奔的妻子,回家的母親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個私奔的妻子,回家的母親
《慾海情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