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財政部長一戰回憶錄
✓貿易戰、金融戰、經濟封鎖……這些是戰爭的前兆嗎?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紛爭因何而起,又會打成什麼樣子?
經濟戰爭,是針對經濟的戰爭。戰爭的一方採用軍事和政治手段,以期達到削弱或是摧毀敵方經濟力量的戰略目的,最終使戰爭局面有利於己方。
戰爭經濟,是應對戰爭的經濟。戰爭的一方為了打破敵方施加的經濟封鎖,或是舒緩因為戰爭而造成的經濟困境,實施一些戰時的特殊政策,以支持戰事進行。
◎ 德國財政部長一戰回憶錄,回憶還原真實歷史
依照德國以前的政治體制,全國的經濟事宜由內務大臣掌管。
本書作者曾經以內務大臣的身分,主持所有「經濟動員」,
他使用的方法,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這本書的取材不是像一般「教科書」那樣,收錄各種組織條文,
而是在事後追述當時創作的艱難與得失,用來給後人作為參考。
◎ 名家翻譯,重新編校,新增多張插圖說明
本書譯者於一九二○年趕赴德國,在法蘭克福學習政治經濟學,
同時擔任北京《晨報》、上海《申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在留學期間,譯者廣泛涉獵和關注時政新聞,
翻譯許多不僅在當時,即使在現代也非常知名的書籍,
本書就是翻譯自德國經濟學家赫弗里希的名作《世界大戰》中的一部分。
◎ 從歷史中豁然開朗,全新認識當今世界形勢
作者以德國財政大臣及內政大臣的身分親歷第一次世界大戰,
並且參與和主導一些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書中提出的「經濟戰爭」和「戰爭經濟」的觀點,以德國為主線,
深度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兩大陣營之間的炮火戰爭與經濟戰爭,
非常獨特而且符合實際情況。
作者簡介:
卡爾.赫弗里希
(Karl Theodor Helfferich,1872~1924),曾經擔任德意志銀行總裁、德意志財政部長,在德國艱難時刻,身負重任,支持前方戰事的順利進行,其在戰時主張用借貸的方式籌集軍費,與傳統的徵稅政策不同。1918年以後,他調任德國駐俄國大使,1924年死於瑞士貝林索納的一場火車事故。卡爾‧赫弗里希一生致力於研究政治和經濟,著述頗多。
譯者簡介:
王光祈
(1892~1936),字潤璵,筆名若愚,四川溫江人,中國近代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早年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與李大釗、曾琦等人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前往德國學習政治經濟學,翻譯許多外國書籍,為當時中國的進步做出貢獻。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處於圍困之中的德國
第一節 德國海軍的實力
協約國方面,除了採用殘忍手段對待中立各國,藐視國際公法,毫無任何顧忌以外,更是在英國領導之下,完成對德國實行經濟封鎖的圖謀。
德國的商船旗幟,自從開戰數日之後,已經不在公海上出現。當時,我們艦隊的實力雖然可以威嚇英國海軍,使其不敢靠近德國海岸,或是駛入德國東海,但是一九一六年五月三十一日斯卡格拉克(Skagerrak海峽,在挪威與丹麥之間)之戰(著名的日德蘭海戰,德國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但是之後遭到英國海軍的封鎖,再也不敢出港。見圖2.1)以後,使英國感受到我國海軍的強大實力;或是由此竟然使英國對自己最信任的海軍產生懷疑,因為要消滅我們的艦隊會使自己大傷元氣;結果,遵照國際公法規定,封鎖德國各處海港一事,沒有實行。但是在其他方面,德國海軍的實力還是不足,無法直接開往英國海軍根據地,與英國海軍一決雌雄。我們的海軍雖然運用戰術,在上次的海戰中擊敗英軍,但是之後不敢再有那樣的冒險動作。於是,我們的海軍只能停泊在北海和東海之內,被敵人牢牢地封鎖,成為一支名副其實的「存在艦隊」(一種西方海軍戰術理論)。因為我們如果出港,就有被消滅的可能;反之,英國雖然犧牲一些艦艇,但是強大的軍工業很快使英國海軍得到補充。而且在戰略上,英國海軍自從將德國停泊海外的一些巡洋艦加以割除之後(這些巡洋艦曾經奮力抵抗,但是我們的艦隊因為寡不敵眾而戰敗),繼續保持海洋霸主的地位。其間,雖然有德國巡洋艦,例如:白鴣號、狼犬號做出一些反擊動作,但是對於德國在海上的處境,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從此,德國的商船必須停泊在德國或是中立各國的海港內,不能出港。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義大利、美國……)的商船,一直到潛艇戰爭(德國發起的「無限制潛艇戰爭」。見圖2.2)開始之時,都可以橫行海上,不必擔心受到任何重大騷擾。
第二節 禁運物品名單的擴充
協約各國沒有能力封鎖我們的海岸,我們的對外貿易可以利用中立各國的商船繼續進行,但是希望不要抵觸國際公法的規定。
英國政府自從開戰之始,極力設法奪去我們這種貿易的機會。英國海軍沒有封鎖我們海港的能力,想出一種「航路商業檢查」的方法。這個方法雖然抵觸國際公法,但是以斷絕我們的海外交通來說,卻是十分有效,比嚴厲封鎖我們的海岸有用。
關於萬國航海公法一事,英國政府曾經於一九○七年「海牙和平會議」之後,邀請各國開會討論,並且將舊日通行的國際航海條例及習慣加以整理,定為一種「成文法」,即一九○九年二月二十六日發出的《倫敦宣言》(《倫敦海戰法規宣言》,首次闡明海戰法規則的國際公約,由美國、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奧匈帝國於一九○九年二月二十六日在倫敦簽署,未正式生效)。與會各國代表(英、法兩國代表也在內)於此項宣言中(導語)特別聲明:此項宣言所定,大致上與國際已經承認之航海原則符合。但是英國政府對於此項宣言,直到歐洲戰爭開始之時,尚未加以批准。因此,開戰以後數日,美國政府向參戰各國政府叩詢,是否願意將《倫敦宣言》作為海戰公法,並且宣稱:如果可以作為海戰公法,將來參戰國與中立國之間,不至於產生嚴重誤會。德國政府及其聯盟國與奧匈帝國政府立刻回覆美國政府,表示願意承認此項宣言為海戰公法;反之,英國政府宣稱此項宣言必須加以變更及增補,才可以承認。這種「變更與增補」出現在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日制定的條例中,其中大多數已經完全與《倫敦宣言》制定的「國際通行海戰原則」相背。英國政府對於「非禁運物品」已經由《倫敦宣言》承認其不具有軍用性質,或是只能間接用於軍事目的的物品,依照通行海戰條例,不應該視作「禁運物品」。此外,英國政府將《倫敦宣言》中「相對的禁運物品」(此項物品,如果確實是帝國宮廷或是軍隊需要的,就要視作「禁運物品」)加以取消,表示「相對禁運物品」也被列入禁運名單。結果導致,中立國為參戰國代運「相對的禁運物品」,尤其是代運糧食及工業原料的事情,從此不能再做了。英國這種舉動,不僅違背《倫敦宣言》,而且與英國在《倫敦宣言》以前宣布的海戰條例相背。美國政府(美國在參戰之前是中立國,可以透過為交戰國運送物資而獲取高額利益)在其抗議無效的許多通牒中,曾經有一次,將英國爵士索爾斯伯利(Lord Salisbury)在南非戰爭之時發出關於海戰條例的宣言,抄給英國政府請教。爵士的宣言中,有這樣一句話:「糧食,用以資助敵方的時候,才可以當作『禁運物品』。此外,只憑藉敵人軍隊應用儲備物資的嫌疑,也不能當作『禁運物品』,必須具有真憑實據,證明此項物品被查獲的時候確實是用來資助敵方,才可以當作『禁運物品』。」
上述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日英國制定的海戰條例,後來日益加劇。其目的,想要使德國的軍用材料甚至德國民眾的日常用品,從此不能再由中立各國的船隻供給。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英國政府更是發布一項條例:對於「相對的禁運物品」及「絕對的禁運物品」之分別,從根本上加以取消。一九一六年七月七日,英、法兩國政府毫不客氣,完全否認已經變成千瘡百孔的《倫敦宣言》,不惜一切代價地對德國進行經濟封鎖。
第三節 英國宣布北海為戰爭區域
但是,擴充「禁運物品」名單、嚴格檢查「禁運物品」,仍然無法完全達到英國政府的目的。僅僅在海洋上,扣留檢查船隻一事,已經很麻煩,而且很危險,英國政府也收效甚微。
因此,一九一四年十一月,英國政府決定通知中立各國政府,宣布北海(大西洋東北部的邊緣海。見圖2.3)全部為戰爭區域,並且聲稱:蘇格蘭與挪威之間的北海入口要道,已經有施放炸藥的必要。同時,又向來往荷蘭、丹麥、挪威以及東海沿岸的船隻緊急勸告:以後宜沿英吉利海峽(英、法兩國之間的海峽)及多佛(Dover)航線駛行,然後再由多佛海峽(連接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在英國政府的指引下,前往目的地。
英國此項通知的成效,不僅使德國的海岸被封鎖,也使北海和東海沿岸中立各國的海岸,處於英國的封鎖之下。
這種違背國際公法的舉動,在一九一五年三月一日,由英、法政府再發表一項宣言,將其加劇:從今日起,英、法政府對於所有船隻,只要為敵國採運物品,或是有裝運敵國貨物的嫌疑,必須將其扣留,押入協約國的海港內。
對此,中立各國曾經提出抗議,尤其是北美洲國家。一九一五年三月三十日,美國對協約國政府發出一次通牒,指責協約國政府:不具有封鎖的必要條件,卻使用封鎖的各種權利;對於所有的嫌疑船隻,不實行正常的海洋檢查,而是將其押入自己的海港;斷絕各國對德國通商,尤其是斷絕德國對於中立各國的輸出的不當行為。美國提出義正詞嚴的抗議,但是向英國抗議的情況,直至一九一五年年底,其間交換無數通牒,反覆辯論,結果還是一紙空文。
其後,英國政府對於檢查船隻的舉動,越來越嚴格。只要是開往德國鄰近中立各國海港的船隻,或是由德國鄰近中立各國海港開出的船隻,必須前往協約國海港報到,請求檢查,否則會受到沒收的處分。
所有英國政府採用各種威嚇手段,以使中立各國的船隻不敢再開往德國海港,或是為德國運輸物品的事情,在此難以一一列舉。
僅舉英國利用賣給船煤一事,威迫中立各國的船隻情形如下:自從一九一五年十月以後,中立各國的船隻如果向英國買煤自用,必須先行申明,該船此後全受英國之煤,不准購買德國之煤。於是,英國政府向彼等宣言:德國煤炭屬於敵貨之列,照例應該沒收……
英國政府毫無顧忌地利用其海上霸權,以壓迫中立各國。這些中立國只能提出抗議,聽其肆虐。其中,以與德國鄰近的中立各國,受到的損失最大。
但是這些中立國沒有政治和軍事上的勢力,也沒有經濟上的實力,可以抵抗英國及其盟國。而且這些中立國的民用物資來源和工業組織,大多數與海外運輸具有密切關係,無法獨立自主。
因此,協約國有時候竟然在這些中立國的疆域中,採取對抗德國的行動。這些中立國也是一再隱忍,有些中立國甚至加入協約國。
在中立各國之中,只有美國為了公法和人道(國際公法為了顧全人道,曾經規定,所有敵視行動只限於參戰國家)發出幾次有力的抗議言論。當時,美國彷彿具有擁護海上自由之態勢,但是到了最後,仍然變成紙上的抗議,沒有產生任何作用。
第四節 監督中立國的商業
戰爭期間,英國政府又強迫中立各國實行其制定的「禁止與敵人通商」的條例。戰爭剛開始,英國遵循舊例,通告本國人民,不要與敵人通商。沒過多久,其他協約各國也仿效這個做法。現在,英國更是霸道地強迫中立國也遵從這個條例。
英國這種強迫行動,甚至在美國方面,也收到一些成效。一九一五年二月,英國曾經阻止美國販賣羊毛給德國,取得成功。英國政府通告所屬殖民地,此後從美國批發羊毛,只能由美國紡織公司處理。同時,美國紡織公司向英國立約擔保:此後,公司賣出羊毛之時,必須與顧客制定嚴格的條件,以防有輸入德國的可能。同樣,英國也將美國的橡膠物品輸出,置於自己的監督之下。美國所需的橡膠原料,大約有百分之七十來自英國殖民地,百分之三十來自巴西。巴西的橡膠工業,又有一大部分為英國資本創辦。於是,英國利用這種勢力,與美國橡膠公司訂約:此後,美國輸出橡膠製品到歐洲的時候,只能取道英國,而且必須取得英國的許可。不只這類物品受到管制,甚至美國本地產品,有時候也被置於英國的監督之下。一九一五年八月,英國將棉花視作「禁運物品」之後,美國運輸棉花進入歐洲這個商業行為,只能由利物浦棉花交易所(Liverpooler Baumwollbörse)處理。處理之人必須保證,絕對不會直接或是間接將棉花輸入德國。此外,英國對於美國的金屬工業,尤其是冶銅業,也進行監督。除了上述各種英、美商業合約以外,英國也與美國重要輪船公司訂立一些合約,即各種輪船運貨之時,需要裝貨之人做出擔保:確實沒有違反英國的海運條例。同時,英國政府對於做出擔保的輪船檢查也給出例外,比較放鬆。
以上講述的英國政府與美國商人訂立各種合約的舉動,還算是由於彼此善意諒解,最多只能稱為一些輕微壓迫;反之,英國對於其他中立國毫不客氣,讓這些中立國深受英國鐵拳壓迫之苦。
所有與德國為鄰的中立各國,每年運輸物品的數量,均由協約國加以限制。具體的限制情況,由英、法、義、俄四國代表組織的委員會,在巴黎議定。因為中立各國的船隻受到這種嚴重限制,他們在海外運輸上投入的資本,只能盡可能地節省,已經到了只求本國勉強夠用,無力再將貨物轉運到德國的地步。但是英國政府仍然覺得不夠,不停地要求中立各國政府,禁止對德國輸入。英國要求禁止輸入德國的物資,不僅是指海外採購的貨物,甚至這些中立國自己的貨物也包含在內。此外,英國政府設置一個監督機關,嚴查與德國為鄰的中立各國,每年運往海外的貨物如何處置,以免有供給漏網進入德國。
最初設置這個監督機關的是荷蘭海運公司,成立於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其創辦者為荷蘭輪船公司,以及荷蘭銀行及商鋪。這家荷蘭海運公司,曾經與英國政府訂立條約:所有公司代為裝運的貨物,英國政府可以允許其自由駛行,不會進行檢查扣留。但是公司必須向英國出具書面擔保,保證所運的貨物以及由這些貨物製成的物品,全部是供給荷蘭本國使用。同時,英國政府將事後重行盤查之權,特別聲明保留。此外,這家公司必須隨時向其委託運輸之商號瞭解情況。所有荷蘭商號的輸入事宜,全部由這家公司處理,不能再委託其他公司運輸,並且做出保證:該項貨物全部是供給荷蘭本國。如果商號想要將貨物轉讓別人,必須經過這家公司同意。而且轉讓之時,接收轉讓貨物的一方對於這家公司,必須特別聲明:願意將出讓者對於公司承擔的義務,完全照實履行。
這家公司為了實行上述各種條約的義務,特別與輪船公司、運輸商號、儲藏倉庫訂立合約,以便隨時檢查。再加上荷蘭政府對於國界稽查特別嚴格,對於私運貨物的船隻,懲罰特別嚴重。這就使荷蘭海運公司的檢查制度更嚴密,所謂的漏網之事,就變得不可能。
一九一五年秋季,瑞士政府與英、法、義三國迭經交涉之後,也成立一種類似荷蘭海運公司的監督機關,叫做Société Suisse de Surveillance Economique及Der Industrierat,兩方共同承擔監督的責任。在瑞典方面,由Transito掌管檢查權力。在挪威方面,由挪威政府及英國領事通力合作。他們透過什麼方法最後完成商業封鎖制度,就要說到「郵政檢查」及「黑名單」兩件事情。協約國方面,對於檢查郵政之舉非常嚴格,甚至是中立國的船隻,從一個中立國海港到另一個中立國海港,也要經過嚴格檢查。經過這種郵政檢查之後,協約國對於中立各國相互之間的商業關係,更是瞭若指掌。
此外,協約國弄出一份「黑名單」,將擅自與德國通商的中立國,或是具有對德國通商嫌疑的商人姓名,全部列入「黑名單」之上,作為敵人看待,從此與之斷絕商業關係。
所有上述各種方法,其目的只是想要使陷入戰爭中的德國民族生機完全斷絕。這種殘酷暴虐手段及商人狡猾伎倆組成的「偉大」封鎖制度,在世界各國歷史中,可以說是從來沒有的。之前拿破崙(大陸封鎖政策)的範圍、方法、成效,如果與這次英國使用的「商業飢餓封鎖」手段相比,只能算是一種「小孩遊戲」。英國這種封鎖政策,使處於歐洲大陸中心的一個大國,完全就像被敵人的炮台長久圍困一樣。
第二章 處於圍困之中的德國
第一節 德國海軍的實力
協約國方面,除了採用殘忍手段對待中立各國,藐視國際公法,毫無任何顧忌以外,更是在英國領導之下,完成對德國實行經濟封鎖的圖謀。
德國的商船旗幟,自從開戰數日之後,已經不在公海上出現。當時,我們艦隊的實力雖然可以威嚇英國海軍,使其不敢靠近德國海岸,或是駛入德國東海,但是一九一六年五月三十一日斯卡格拉克(Skagerrak海峽,在挪威與丹麥之間)之戰(著名的日德蘭海戰,德國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但是之後遭到英國海軍的封鎖,再也不敢出港。見圖2.1)以後,使英國感受到...
目錄
譯者序
編者序
上篇:經濟戰爭
第一章 內務部
接任內務大臣
內務大臣職務
戰時給養問題
第二章 處於圍困之中的德國
德國海軍的實力
禁運物品名單的擴充
英國宣布北海為戰爭區域
監督中立國的商業
佔領地的原料及糧食情況
各個盟國的糧食恐慌問題
德國戰時糧食情形
第三章 德國對付中立各國的手段
德國對抗的方法
輸出與輸入的集中監管
買賣混亂的結果
採購總局
與中立各國交易的手段
德國戰時的順利輸入
下篇:戰爭經濟
第一章 戰爭經濟中之科學效用
提高生產能力
各種企業與人工的改組
消費條例與國民糧食
重要原料收歸國有
第二章 《救國服役條例》與興登堡計畫
缺乏子彈的難關
兵役義務的擴大
最高戰事衙門
《救國服役條例》
《救國服役條例》與國會
《救國服役條例》的施行
《救國服役條例》的效力
附錄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年表
譯者序
編者序
上篇:經濟戰爭
第一章 內務部
接任內務大臣
內務大臣職務
戰時給養問題
第二章 處於圍困之中的德國
德國海軍的實力
禁運物品名單的擴充
英國宣布北海為戰爭區域
監督中立國的商業
佔領地的原料及糧食情況
各個盟國的糧食恐慌問題
德國戰時糧食情形
第三章 德國對付中立各國的手段
德國對抗的方法
輸出與輸入的集中監管
買賣混亂的結果
採購總局
與中立各國交易的手段
德國戰時的順利輸入
下篇:戰爭經濟
第一章 戰爭經濟中之科學效用
提高生產能力
各種企業與人工的改組
消費條例與國民...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