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生活 + 跨領域 + 議題思考 → 全新的報導文學讀本!
翻轉觀點,看見臺中中區的生活日常
▎臺灣在地生活與多元文化讀本
▎108課綱出發,以「議題思考」為基礎,學習觀察、理解到行動
▎教授領隊,從人文社會科學觀點重新理解,各種敘事角度與觀點詮釋
《你所不知道的中城小歷史》並非一般定義之下的教科書,而是關於一個地方的故事採集與文字報導,嘗試運用廣義的人文社會科學、跨領域的觀點、帶領你認識並理解這個平凡卻也獨特的地區:臺中中區,以及那一段發生於此地的生活歷史。
臺中中區,曾經是臺中最為繁榮的地方;在百年時間裡從新生、蓬勃,一路走到了寂寥。
但有一群人卻在城市風華褪盡之後,仍選擇繼續留在此地生活,或是被舊城所留下的時間刻痕所吸引,而選擇遷移至此展開另一段生命旅程。這些人的故事或許平淡無奇,卻可能是臺灣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看見的庶民身影與生命經驗。
這些記述平凡生活的小歷史,貼近著一般人的日常;一幅幅隨著城市的起落因此流轉變化的生命圖像,同時也見證著大時代與臺灣社會的遷移與改變。中區人正是以其真誠感受與深刻記憶,留下了關於舊城最為感性的那一面。
作者簡介:
高禎臨 東海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蔡奇璋 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李晏佐 臺東大學休閒碩專班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工作團隊成員 鍾宛儒、羅凱瀚、張加欣、林韋錠、王若楠
章節試閱
1. 單元導讀
記憶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關於歲月的印象,是建立在味蕾之上的。在某些時候我們嚐到某個食物,那味覺無關好壞,而是感覺到一種「好熟悉的味道呀!」。在那當下,那些過往的生活畫面因此快速地在腦海裡播放,或模糊或清晰;一場因食物而開啟的時間旅行就此從舌尖啟航。
如同一些有歷史的城鎮一樣,中區也有好一些開了數十年以上的老店,它們正是用味覺記錄下人們在城裡的生活記憶。老店的動人之處在於:他們盡可能地保留了大家熟悉的滋味;食物入口時,被召喚而出的不僅是視覺味覺嗅覺等感官上的雀躍,更是那些屬於青春歲月的美好篇章。但這些關於食物所能帶來的感動,未必只屬於大人或老人們;所有的昨天皆已成為過去,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用味覺記錄生活,建立自己的「食光日記」。
對中區有回憶的人幾乎都到過幸發亭,這裡曾是舊城裡最時髦的約會地點和聚會場所;而今則依舊是我們品嚐甜品的好去處。從第一市場裡祖父手上第一支舀冰勺,到今天開在臺灣大道上的旗艦店,幸發亭幾經流轉變動,如今這位曾經最受信任也最能幹的大女兒,終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待,讓自家的甜品店始終堅持著昔日的手作與原味,在一盤盤的冰品裡重現顧客的青春與童年。
而二市場則有另外這麼一家小店:陳家麵店。它的外觀不是那麼顯眼,店裡的位置也很有限,卻經常是客群滿座,大家甚至是願意站在一旁靜心等候空位;關鍵的原因在於她們正是以最樸實的烹調方式帶出臺灣傳統麵食的好滋味,這個純粹的味道征服了各個時代的味蕾,不同年紀的客人前前後後地來到這裡的理由,就是為了陳家麵店用心煮出的一碗又一碗道地美食。這個店家由兩母女一起掌舵,店裡的多數食材都來自母女親自到市場挑選採買、備料烹煮;無論生意再忙,她們總能從容不迫地仔細下麵、調味、切菜,閒暇之餘則繼續包著餛飩。她們低調、優雅又流暢的工作樣態,彷彿是一曲如歌的行板。
美味的食物是吸引人的,而食物背後的故事往往更動人。在品嚐美食的同時,我們或者也可以透過更多文字,咀嚼這些食物背後的人生之歌。
2. 報導文學
勺中歌——臺中第二市場陳家麵店的母性之味
位居臺中第二市場一隅的陳家麵店,掌勺的阿姨已經在這臨對三民路騎樓下的一小彎空間裡,兢兢業業地為川流來去的老小顧客,服務了四十餘年。
以真誠與用心作為烹煮食物的幻術
阿姨削瘦、高挑、不太笑,臉頰有木訥實誠的堅毅線條。她的眼睛習慣盯著鍋內隨沸水旋舞的麵條,準備在適當的時機將它們打撈進碗,因此鮮少與他人的視線交集,只側耳傾聽身邊女兒在接受顧客點菜後所傳達的指令。為了讓客人嚐到最美味的食物,她和女兒總是習慣在前一晚備料;隔日清晨開店前,她們才將該下鍋的下鍋,讓滷汁、肉湯在熱氣蒸騰中施展幻術,與新鮮食材你儂我儂地交融裹覆,形塑出老店家跨世代的深凝滋味。
從一九七四年開張以來,陳家麵店簡單卻又令人一吃著魂的好味道,不僅滿足了饕客們挑剔的味蕾,也見證了二市場今昔對比的風貌變遷,以及一位人妻╲人媳╲人母在環境逆流中力爭上游的歷程。日復一日,阿姨立於攤前烹煮麵點的同時,彷彿也在烹煮著歲月,烹煮著記憶,烹煮著自己大半生憑藉鍋勺尋求安頓的故事。
承載家庭命運與舊城記憶的麵攤歲月
阿姨的娘家在龍井,經媒妁之言嫁到臺中二市場的大家族,展開生養小孩、洗手作羹湯的媳婦人生。經營水果生意的夫家,經濟大權操於公婆之手,小孩出生之後,顧營養、看醫生、受教育,每一筆花費都相當可觀,單月配給的六、七百元實在不怎麼夠用,因此後來就由長輩作主,協議分家了。
阿姨說,幾個兄弟裡,她的先生比較聽話、「古意」,所以後來就只有分配到目前麵攤所在的窄仄空間。然而,一心想靠雙手養家的阿姨,並沒有太多心力去周旋計較;她和先生做好規劃,立刻就在二市場三民路與中山路交口這個角落開了店,老老實實地賣起麵點來。
一九七四年的二市場,周邊滿布各式商家,堪稱是臺中市中區人潮匯聚的熱點,所以麵店才剛開張,前來「交關」的食客就絡繹不絕,生意甚好。為了增加收入,阿姨總是清晨不到六點就起床備料,七點準時開賣,一路忙到晚上九點左右才收攤;等到刷洗整理妥當,大概都已經十點出頭了,又得趕緊回家打點次日所需的食材,導致睡眠、交際、活動的時間都受到限縮。
「天公疼憨人!」阿姨總是這樣感嘆,也這樣感恩。由於當時來二市場做批發、買水果的人很多,用餐時間一到,總會擠到阿姨的小麵攤來果腹;吃著吃著,他們就會順口提醒她麵湯的鹹淡該如何調整,肉片、豬頭皮的口感又該如何加強。沒有機緣拜師學藝的阿姨,就把顧客的建議放在心底,當成最好的老師,邊做邊學,加上自己為人妻媳所攢下來的經驗,最後終於烹製出耐人咀嚼的口味,打造出名實相符的口碑。
......
湯勺裡的女子心事與生命之歌
一碗麵,從兩元,十元,逐步漲到現在的四十元;阿姨淘洗著食材,歲月則淘洗著她。有鑒於父母逐漸年邁,貼心的大女兒毅然辭去原本坐辦公室的職務,回到這個她熟悉的店面,有模有樣地扛下外場工作,讓閒不下來的媽媽,可以繼續安心執業,而喜歡來二市場品嚐她手藝的顧客們,也還能在這熟悉的角落裡,吃到他們熟悉的老味道。
女兒說,像她們這樣的小生意,助手實在太難請,因此,阿姨和女兒都心知肚明:這家店,只能靠著她倆合力經營,做一天算一天;等到哪天阿姨做不動了,或是女兒不想做了,那麼,也就是老店拉門謝幕的時候了。
可是,這樣不是太可惜了嗎?訪談至此,阿姨溫柔地瞥了女兒一眼,笑著搖頭說:「她不想接啊!我也不會勉強她,她想做什麼都好。」
略頓之後,她悠悠說起另一個女兒:「像我那個老二,決定要結婚,問我好不好?我告訴她,不管男的家境怎樣,收入怎樣,我都沒關係。最要緊的是,他要能夠給妳自由,讓妳做想做的事,那我就滿意了……」
這段話,是一位掌勺人的勺中之歌;淺吟輕唱間,她化身變回婚前那個纖瘦的姑娘,搭著公車從龍井來到城裡,沒有家累,沒有負擔,就自己一人,辦點雜貨,看看櫥窗。當時,她尚無牽掛,抱著一顆自由自在的心;對於未知的將來,猶原充滿鮮奇的想望。
3. 以關鍵字回應當前臺灣議題
#人如其食 #感官之旅 #飲食習慣與家族情感 #舌尖上的記憶 #口味不同是否意味著品味高低
從中區到臺灣
臺灣人喜歡「戰南北」,其中一個激戰的重點正是飲食。但與其說是南部和北部的交戰,不如說全臺各地都有其自豪的美食。二○二○年臺灣米其林指南,首度納入臺中地區,包括一間米其林二星餐廳、三間米其林一星餐廳、二十一間必比登推介店家,以及三十一間米其林餐盤推薦餐廳。
俗諺「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你(選擇)吃什麼樣的食物,就會使得你變成什麼樣子。但我們會吃什麼東西,常常不單純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而是取決於我們的生活環境,是我們生活地區的飲食方式形塑了我們的飲食習慣(比方說臺南口味偏甜)。於是,大多數人的美好記憶,往往會與童年的在地飲食相關,即使日後長大了,對飲食有更多講究,但是兒時家鄉「那一味」,總是能夠牽動起最深層的記憶,也才有南北甚至各地的美食之戰。
從現象到議題
如果味覺容易連結到我們的記憶,難道其他感官知覺做不到嗎?其實,在西方人文社會思想中,人類的感官有著等級之別。傳統上,視覺與聽覺被視為比較高階的感官,因為它們有助於進行抽象思考,而且能夠進行客觀分析(例如音階)。理論(theory)這一詞在希臘文中指的就是觀看(theoria)。視覺彷彿主宰了我們的五感,我們能夠透過眼睛接收到最多訊息,也能從眼睛進行抽象思考。
相較之下,嗅覺、味覺、以及觸覺等其他感覺,則被認為是比較「低階的」感官,因為它們太過本能性,而且也更為主觀而難以共感。不過也正是因此,不難理解嗅覺與味覺會更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更容易喚醒知性記憶之外的身體記憶。就像《追憶似水年華》中,主人翁因為一塊瑪德蓮小蛋糕而喚醒的童年時光(這在心理學中即被稱為「普魯斯特現象」)。那是我們人生中性格與品味的形塑時期,也與家庭成員有著最多的相處時光。
更進一步來說,嗅覺可以被理解為沉默的知覺。這是因為,我們可以不看、不聽、不吃、不摸,然而沒辦法不呼吸。因此不論是否有所察覺,我們一直透過呼吸感知著這個世界,影響著我們的好惡。然而它也是最難以向他人描述的感覺,因為你實在很難向另一個人說明「他不曾嗅過的氣味」到底是什麼樣的味道。
相較之下,味覺則可以被理解為親密的、社交性的知覺。因為一方面,我們不可能帶有距離地品嚐食物。另一方面,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用餐進食總是帶有社交功能,我們喜歡在吃飯時聊天、話家常、談生意、完成儀式。而且儘管對生物來說,呼吸和進食都是生存所需,但是,呼吸不由自主,飲食則有高度主動性,需要去選擇、去獲取,因此也反映著每個人的偏好。
4. 延伸學習
論食物與記憶:
想一想:請以一個自己喜歡或熟悉的食物,盡可能回想起一個情境,試著詳細描述它。如果記憶中有另一個人,請描述或討論你和他之間的關係。
做做看:請和朋友一起吃頓飯,感受或創造屬於你們的美好回憶。或者你也可以自己趁著假期到中區走走,享受一個人的美食之旅。
論家族:
想一想:除了過年被長輩問東問西、跟平輩打打鬧鬧之外,家族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或不是什麼)?家族尋根可能會讓一個人得到些什麼(或失去些什麼)?
做做看:如果家族樹已經畫膩了,那麼請找到家族中任一位最會說故事的長輩,聽取家庭中曾經發生過、存在過的共同經驗或記憶,試著連連看跟當下的自己有什麼關聯。
1. 單元導讀
記憶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關於歲月的印象,是建立在味蕾之上的。在某些時候我們嚐到某個食物,那味覺無關好壞,而是感覺到一種「好熟悉的味道呀!」。在那當下,那些過往的生活畫面因此快速地在腦海裡播放,或模糊或清晰;一場因食物而開啟的時間旅行就此從舌尖啟航。
如同一些有歷史的城鎮一樣,中區也有好一些開了數十年以上的老店,它們正是用味覺記錄下人們在城裡的生活記憶。老店的動人之處在於:他們盡可能地保留了大家熟悉的滋味;食物入口時,被召喚而出的不僅是視覺味覺嗅覺等感官上的雀躍,更是那些屬於...
目錄
序
導言 翻轉觀點:看見臺中中區的日常生活
家族、食物、感官之旅:舊城好食光
1. 單元導讀
2. 報導文本
見證老臺中歷史的傳統滋味──幸發亭第三代傳人與みつまめ的記憶
勺中歌──臺中第二市場陳家麵店的母性之味
3. 以關鍵字回應當前臺灣議題
4. 延伸學習
青草、養生、民俗文化:植物裡的祕密
1. 單元導讀
2. 報導文本
以藥草療煮歲月的魔幻空間──漢強百草店與第四代老闆娘
養「蔘」時光──永生蔘藥行裡的潮州人、事與中區歲月
3. 以關鍵字回應當前臺灣議題
4. 延伸學習
老年、休閒、相互照顧:長輩的摩登生活
1. 單元導讀
2. 報導文本
凍結時光的青春場所──玲子的卡拉OK
人很快,咖啡很慢──歡迎光臨「老樹咖啡故事館」
3. 以關鍵字回應當前臺灣議題
4. 延伸學習
社區、老屋、藝術參與:城市裡的空間改造者
1. 單元導讀
2. 報導文本
綠川上的擺渡者──蔡里長的中區生活史
舊城區的巡航冒險記──楊廸與柳屋/柳美術館
3. 以關鍵字回應當前臺灣議題
4. 延伸學習
邊緣、他者、友善差異:城市的另一群人
1. 單元導讀
2. 報導文本
隱身城市角落的浪遊者──黑貓姐和她的人生地圖
想要有個家──Pindy Windy的移工人生
3. 以關鍵字回應當前臺灣議題
4. 延伸學習
青年、生活、社會創新:我開了一家這樣的店
1. 單元導讀
2. 報導文本
夢想的發酵──以食物與空間串連人群的「米花」
記憶與技藝的對望共舞──七柒的舊城鍊金術
3. 以關鍵字回應當前臺灣議題
4. 延伸學習
浪漫、手藝、美感堅持:美學就在日常裡
1. 單元導讀
2. 報導文本
舊城時光薰陶而出的浪漫生活美學──姜媽媽與她的中區歲月
飄散在城區三十年的恆久香氣──溫馨花藝的兩代對話
3. 以關鍵字回應當前臺灣議題
4. 延伸學習
後記 重新定義「理想的生活」:關於「舊城生活美學」
序
導言 翻轉觀點:看見臺中中區的日常生活
家族、食物、感官之旅:舊城好食光
1. 單元導讀
2. 報導文本
見證老臺中歷史的傳統滋味──幸發亭第三代傳人與みつまめ的記憶
勺中歌──臺中第二市場陳家麵店的母性之味
3. 以關鍵字回應當前臺灣議題
4. 延伸學習
青草、養生、民俗文化:植物裡的祕密
1. 單元導讀
2. 報導文本
以藥草療煮歲月的魔幻空間──漢強百草店與第四代老闆娘
養「蔘」時光──永生蔘藥行裡的潮州人、事與中區歲月
3. 以關鍵字回應當前臺灣議題
4. 延伸學習
老年、休閒、相互照顧:長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