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生命教育「素養」教與學的專書。歡迎生命教育、全人教育相關課程師生參考閱讀。全書依據生命教育五素養: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哲學思考、人學探索撰稿。
第一章由總召集臺灣大學哲學系孫效智教授先介紹生命教育發展與內涵。第二章由總策劃黃雅文教授論述生命教育之教與學。接下來每一素養有一章該素養內容簡介、兩章教學活動設計,作者群為國內各大專校院生命教育課程之授課教師。
第二章第二部分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葉至誠、吳娟娟,第三章屏東科技大學張碧如,第四章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黃正璋,第五章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陳詠琳,第六章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李玉嬋,第七章環球科技大學蘇倫慧,第八章國立體育大學蔡昕璋、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王燕雪,第九章輔英科技大學黃麗娟,第十章慈濟科技大學王惠蓉,第十一章康寧大學賀豫斦,第十二章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康瀚文、黃曉令、康寧大學楊清貴,第十三章華夏科技大學李采儒,第十四章敏實科技大學鍾敏菁、康寧大學陳麗珠,第十五章高雄師範大學張淑美,第十六章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張哲民。感謝老師們在忙碌的教學研究服務中,盡心盡力地為生命教育素養專書撰稿。
作者簡介:
孫效智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
黃雅文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講座教授
張碧如
屏東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張淑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專班教授
李玉嬋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葉至誠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
吳娟娟2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黃正璋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講師
陳詠琳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生命教育講師
蘇倫慧
環球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蔡昕璋
國立體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王燕雪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黃麗娟
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教學督導
王惠蓉
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賀豫斦
康寧大學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康瀚文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黃曉令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副教授
楊清貴
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學系助理教授
李采儒
華夏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
鍾敏菁
敏實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陳麗珠
康寧大學嬰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
張哲民
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與內涵
在重物輕人的社會背景下,學校教育重視人才教育,忽略人的培育,導致個人及社會都失去了方向。但也正是在這樣的脈絡中,生命教育應運而生。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臺灣各級學校的生命教育逐漸厚實理論與教學內涵,並在推廣實踐上得到愈來愈多的認同。本文分三節,第一節介紹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背景與歷程,生命教育如何逐步進入正式課程,及其在師資培育、高等教育及社會教育等各個面向的展開;第二節說明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之演進歷程。首先是「終極關懷與實踐」、「倫理思考與反省」、「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三個向度所凝聚出來的「人生三問」,接著再以「人學探索」做為人生三問的基礎,並以「哲學思考」做為人學探索及人生三問的方法,發展出系統性的「五大核心素養」;最後一節詳細說明了五大核心素養的內涵,以及其間環環相扣、相互為用的關聯,五大核心素養撐起了生命學問的架構,以及生命教育的內涵。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發展背景與歷程
理想上,教育應以「人的培育」為體,以「人才教育」為用,但現實上,學校往往只關注「人才教育」,忽略「人的培育」。教育現場之所以如此顛倒體用,原因很複雜。首先,當代文化過度重視經濟與科技發展,本身的價值取向就是重物輕人。二十世紀七零年代UNESCO的《Learning To Be》報告,清楚揭示了當代教育「去人化」(dehumanization)的問題(Faure et al., 1972)。與之呼應的,林治平也提出「人不見了」的呼籲,希望教育能夠重視全人教育,把完整的人找回來(林治平,2019)。其次,完整的人不容易被重視,正如同「體」不容易被看見一樣。至於「有沒有用」則直接涉及人與社會的生計與生存,因此顯而易見。同理,教育重視「用」而忽略「體」,並不足為奇。這就好比應用科學總比基礎科學熱門,因為前者有用。後者雖是前者的基礎,但就個人而言,學了之後不容易找工作;就國家來說,更重要的是四年一次的選舉,而非社會的永續發展,自然也不容易在意它。
社會整體之所以高度重視經濟與科技,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要生存,更簡單地說,就是為了要吃飯。吃飯非常重要,不然,古人就不會說「民以食為天」了。然而,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因此,吃飯的重要不是目的性的,而只是工具性的,吃飯是活著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活著的意義與目的。照理說,人做為萬物之靈,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於人不只追求活著,還追求活著的意義與目的。問題是,追求意義與目的是人的精神與靈性的一種展現,而精神與靈性是「操則存,捨則亡」的,在一個重物輕人的文化脈絡裡,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候只是庸庸碌碌地活著,活不出人的精神與靈性,所追求的不過就是吃飽飯、開好車、住豪宅,而不在意人生目的或意義這類虛無縹緲的問題。於是乎,整個社會文化或教育關心的主要問題,便是吃飯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科技與經濟發展問題。事實上,即使人想不清楚活著的目的,也無所謂。對大部分人而言,活著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目的與最基本的渴望。為了能夠活著,已經有太多知識與技能需要學習,哪有餘裕顧及其他?
人們重視與吃飯相關的實用知識,學校當然也必須重視經濟與科技,才能回應人們的需要,爭取學生與家長的認同,而這就形成了整體社會在精神與靈性上沉淪的惡性循環。人們愈缺乏精神與靈性,便愈只關注物質與吃飯層次的實用知識,而學校也就愈容易受到這種影響而重物輕人,其結果則是加劇受教者在精神與靈性上的匱乏,以及他們的物化與俗化。在重物輕人的氛圍下,學校教育著重於教導學生就業相關的專業技能,忽略生命意義與目的的探索,其結果是訓練出精於專業能力,卻昧於生命方向與缺乏情感溫度的人。這樣的人即使有一技之長,卻只在乎自身的短暫利益,忽視他人,或甚至傷害社會。社會中這樣的人多了,整體社會必定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代價包含許多面向,例如缺乏人生意義的虛無感、道德觀念的模糊、家庭功能式微、暴力猖獗、社會失去正義,乃至政治上的民粹、政黨相爭和意識型態的錯亂而不自覺等。
生命教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1994年我從德國完成學業回到臺大任教,當時雖然還沒有「生命教育」這樣的語彙,但我心目中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強化學校教育中的「人的培育」。傳統學校教育中與「人的培育」相關的主要概念,大概是倫理教育、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等。這些教育的重要性雖然無人否認,不過,學校更重視的是與升學相關的科目,至於倫理道德則往往聊備一格,口惠而實不至。我認為要讓倫理教育擺脫口號或形式主義,必須關注三個面向,首先,「倫理教育」不應只是教忠教孝的灌輸,而該有更多的思辨;其次,「倫理教育」得有情意在內,它不能只是一種理性的知識而已。是非善惡、愛與被愛的實踐都需要感性與態度的陶養,才能達到知行合一;最後,倫理需要動機,亦即「人為何應該道德」的深層理由,這就涉及到人生觀與宇宙觀的問題。
因緣際會地,1995年起,透過耶穌會的耕莘文教院,我開始了與曉明女中的合作,一起推動倫理教育。1996年則在前省教育廳廳長陳英豪的支持下,在臺灣省開始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倡議與推動。前省教育廳於1997年底實施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計畫,是生命教育全面進入學校教育之濫觴。由於精省的緣故,前省教育廳不復存在,但相關工作的繼續推動,獲得教育部重視。教育部於2000年2月設立「生命教育專案小組」,並宣布2001年為「生命教育年」,期能逐步將生命教育的理念納入小學至大學十六年之學校教育體系,生命教育自此成為臺灣教育改革的主軸之一。
首先,教育部在2003年發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時,「生命教育」這個概念第一次進入正式課程,成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指定內涵。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在2006年施行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以下簡稱九五暫綱,九五是因為2006年是民國95年)中,「生命教育」正式進入課程家族,成為一門選修課。由於當時政策希望各學門都能多多規劃選修課,於是,由我擔任召集人的生命教育類選修課課綱小組規劃了「生命教育概論」1科以及生命教育進階課程7科,共8科,各2學分的生命教育類選修課課程綱要。2009年教育部將九五暫綱修正為《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並於2010年(即民國99年)開始實施(以下簡稱九九正綱),「生命教育概論」更名為「生命教育」,學分規劃上則仍為2學分,其餘7科選修科目亦維持各2學分不變,較大的改變是學生要從這8科中必選1學分修習。 2019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正式上路,生命教育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有兩方面的影響:其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總綱)中的「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內涵」融入了許多生命教育的元素,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成為各領域課綱規劃時的最高指導原則;其二,生命教育正式課程被歸類到綜合活動領域,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計有1學分之必修課以及一門2學分之選修課課綱規劃。此外,生命教育也引入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和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課程綱要,取得2學分選修課的施行空間。
生命教育正式課程在國教端的發展,當然不能只依靠課綱的規劃,更重要的是師資培育、教學資源如教材教案的研發等,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以下簡稱臺大生命教育中心)及臺灣生命教育學會在這兩部分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心與學會所培養出來的生命教育正式師資占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國教生命教育主要是在高中階段有正式必修或選修課程,雖然只有微薄的1學分,但足以讓全國有心的老師在這個基礎上去開枝散葉,並且逐漸向下往國中與國小發展。國中、國小的生命教育一直都比較是非正式或融入其他課程的方式,但隨著十二年國教在2019年的正式上路,或許各教育階段及各領域都能有更好的機會,發展出適齡適性的生命教育正式課程單元、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
在國教生命教育推動的基礎上,大學生命教育在最近幾年也積極展開。大學生命教育有四方面任務:其一,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究;其二,國教生命教育的師資培育;其三,大學校園本身之生命教育推動工作;最後則是社會生命教育或生命教育的終身學習。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應在這四方面扮演積極角色,承擔社會責任。
臺大生命教育中心從創立之初就與臺灣生命教育學會合辦《生命教育研究》學術期刊,從無到有,一路走來,目前已被科技部認可為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第三級期刊。此外,中心與學會每年均固定舉辦生命教育國際或國內學術研討會,近十年來,其他大專校院也一直持續辦理各種生命教育研討會,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究在國內可說方興未艾。師資培育部分,臺大生命教育中心與臺灣生命教育學會合作,推動高中、國中生命教育師資培育,從九五暫綱開始,從無間斷,兩年一期的師資培育學分班,目前已完成八期,2022年初開始第九期之師資培育。有關大學校園本身之生命教育推動工作,臺大生命教育中心除了陸續透過相關課程與活動,在臺大進行生命教育外,20152017年間,也接受教育部委託執行「大學生命教育建構計畫」,探索大學推動生命教育的各個面向,並從2018年起開始發展大學校院跨校之生命教育教學社群,希冀透過學術探討與教案開發,逐步充實大學生命教育的課程內容。至於生命教育之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面向,則尚待積極展開。這幾年主要切入點是病人自主與善終尊嚴的課題,藉由「病人自主權利法」之立法與施行,培訓全國醫、護、社、心人員為病主法核心講師及ACP諮商人員,對全國民眾進行自主尊嚴、生命識能與死亡識能之觀念推廣與提升。
第一章 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與內涵
在重物輕人的社會背景下,學校教育重視人才教育,忽略人的培育,導致個人及社會都失去了方向。但也正是在這樣的脈絡中,生命教育應運而生。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臺灣各級學校的生命教育逐漸厚實理論與教學內涵,並在推廣實踐上得到愈來愈多的認同。本文分三節,第一節介紹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背景與歷程,生命教育如何逐步進入正式課程,及其在師資培育、高等教育及社會教育等各個面向的展開;第二節說明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之演進歷程。首先是「終極關懷與實踐」、「倫理思考與反省」、「人格統整與靈...
作者序
總策劃序
這是一本生命教育「素養」教與學的專書。全書十六章依據生命教育五素養: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哲學思考、人學探索撰稿。第一章由臺灣大學哲學系孫效智教授精心撰寫生命教育發展與內涵。孫效智教授對臺灣生命教育歷史發展的貢獻無人能取代,感謝孫教授百忙中為這本書撰寫第一章,為本書奠定扎根的基礎。期許生命教育任課教師能在授課時先就第一章生命教育發展與內涵傳授,讓學生們認識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對生命教育之內涵有更正確的認識。第二章由總策劃黃雅文教授論述生命教育之教與學,以六頂思考帽閱讀法與共有體驗,強調省思、喚醒生命意義、生活實踐的重要。接下來每一素養有一章該素養概論之內容簡介,接著有兩章該素養的教學活動設計。主要由現任通識課程資深的生命教育授課教師撰寫。教育部已經將生命教育素養納入十二年國教高中以下課程教學中。期待本書的發行可以提供各級學校及大專師生生命教育素養教與學之教材。感謝屏科大張碧如教授與溫瓊芳碩士協助編輯初稿。願本書以生命教育素養為基礎,使每個人成為愛自己、傳播愛的天使!謹以本書獻給對生命教育有興趣者。榮耀我天上的父、生養育我的爸媽與深愛的逸群、泓毓、啟文、信長、信恩。
總策劃序
這是一本生命教育「素養」教與學的專書。全書十六章依據生命教育五素養: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哲學思考、人學探索撰稿。第一章由臺灣大學哲學系孫效智教授精心撰寫生命教育發展與內涵。孫效智教授對臺灣生命教育歷史發展的貢獻無人能取代,感謝孫教授百忙中為這本書撰寫第一章,為本書奠定扎根的基礎。期許生命教育任課教師能在授課時先就第一章生命教育發展與內涵傳授,讓學生們認識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對生命教育之內涵有更正確的認識。第二章由總策劃黃雅文教授論述生命教育之教與學,以六頂思考帽閱讀法與共有體...
目錄
總策劃序
第一章 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與內涵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發展背景與歷程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演進過程
第三節 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生命教育素養教與學—共有體驗與六頂思考帽閱讀法之應用
第一部分 生命教育素養教與學
第一節 六頂思考帽閱讀法
第二節 共有體驗生命教育素養的教與學
第三節 共有體驗生命教育素養教與學模式
第二部分 生命教育通識課程與教學分享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哲學思考
第一節 思考的模式
第二節 避免思考謬誤
第三節 學習正確思考
第四節 思考的訓練
第五節 後設思考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教案:思考素養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教案:後設思考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人學探索概論
第一節 人學探索的內涵
第二節 人學探索的路徑
第三節 人學探索的趣味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教案:情緒管理
第一節 認識情緒
第二節 情緒功能
第三節 生理、認知、行為與情緒之互相影響
第四節 情緒管理
參考文獻
第八章 教案:自殺防治與靈性健康
第一部分 自殺防治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正向思考與靈性健康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靈性健康
第三節 正向思考的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第九章 終極關懷
第一節 人生目的與意義
第二節 生死關懷與實踐
第三節 終極信念與宗教
第四節 結論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教案:生與死的終極關懷
第一部分 死亡的意義與學習面對死亡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第二部分 生命的意義與生命關懷之實踐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改寫生命的故事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教案:生命意義感與藥物濫用防制
第一部分 教案:生命意義感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藥物濫用預防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價值思辨概論
第一部分 價值思辨
第一節 價值思辨的重要性
第二節 道德哲學與兩難情境的思考
第三節 如何進行價值思辨的教學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生活美學的省思
第一節 美感經驗
第二節 生活美學
第三節 生活美學反思在生命教育素養的呈現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教案:道德哲學的素養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教案:生活與生命美學
第一部分 生活美學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生命美學
第一節 學習內容:以繪本融入生命美學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靈性修養概論
第一節 前言:靈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
第二節 生命教育課綱中的「靈性修養」
第三節 靈性自覺、靈性修養與人格統整
第四節 靈性修養與人格統整的途徑與方法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教案:靈性自覺與修養
第一節 學習內容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參考文獻
總策劃序
第一章 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與內涵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發展背景與歷程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演進過程
第三節 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生命教育素養教與學—共有體驗與六頂思考帽閱讀法之應用
第一部分 生命教育素養教與學
第一節 六頂思考帽閱讀法
第二節 共有體驗生命教育素養的教與學
第三節 共有體驗生命教育素養教與學模式
第二部分 生命教育通識課程與教學分享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哲學思考
第一節 思考的模式
第二節 避免思考謬誤
第三節 學習正確思考
第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