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世英主?中興明君?守成庸主?肇禍昏君?
且看十七位帝王,嗣承大統後的治世之路。
齊桓公 姜小白——亂世奪權,任用管仲,成就霸業,違背遺策,終成大禍。
晉文公 姬重耳——避禍流亡,介子推割肉,朝臣迎立,君無戲言,成就霸業。
楚莊王 羋 旅——審時度勢,大智若愚,任人唯才,問鼎周室,勤惜黎民。
秦孝公 嬴渠梁——任用商鞅,賞罰必信,政令必行,收復河西,安內攘外。
漢武帝 劉 徹——少年得志,得以君臨天下,強化皇權,文治武功。
北魏孝文帝 元 宏——幼年及帝,推行均田,遷都洛陽,實行漢化,守境伐齊。
唐太宗 李世民——軍功赫赫,玄武門兵變,開貞觀之治,團結民族。
武周聖神皇帝 武則天——歷經三代帝王,垂簾聽政,鳳躍九天。
唐玄宗 李隆基——少年艱苦,選賢任能,創開元盛世,晚年零落。
後周世宗 柴 榮——改革經濟,清明政治,整軍經武,神威雄略。
宋仁宗 趙 禎——年少繼位,內憂外患,心有變法之志,卻只曇花一現。
元太宗 窩闊台——風波繼位,強化汗權,連宋滅金,弘揚父業,雄視歐亞。
明成祖 朱 棣——定都北京,天子守邊,銳意治,鄭和海航,盛世明君。
明世宗 朱厚熜——崇尚道教,寵臣亂政,外敵環伺,終被仙人誤。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文武雙全,剷除鰲拜,平定三藩,體察民情,弘揚大清。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剷除朋黨,鞏固皇權,整頓吏治,鞏固邊疆,勤政務實,開大清新顏。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專制集權,六下江南,懲治貪官,武功顯赫,興文字獄。
掌權難,治國更難。
好不容易坐上龍位後,如何坐穩,實踐自己的治國理念,是君王必修的一大課題;除了百姓的福祉,還有各地的派系角力,要得到天下民心,還要收服文武官場。
看十七位帝王如何在亂世中平衡各方意見,調整策略方針,進一步實踐自己的治國理念。
作者簡介:
顧志華
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過《張居正集》、《資治通鑑全譯》等多部相關著作。
王延武
中國武漢大學歷史學系畢業
中國中南民族大學前教授
中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院前院長
韓 敏
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為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院講師
中國歷史文獻學會會員
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的研究與教學,參與多個中國國家基金研究項目。
章節試閱
第九章 唐玄宗 李隆基
陰影籠罩下的少年時代
武周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秋八月的一天,在唐朝的東都洛陽,睿宗皇帝妃竇氏的宮室裡,一個有著高貴血統的小生命降生了。洪亮的啼哭聲讓人一聽就猜出是個男孩,這本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對於多子多孫的皇室家族來說卻再平常不過了。唯一感到高興與欣慰的是這個小生命的母親竇妃,在寂寞冷落的深宮裡,孩子是精神寄託,尤其是男孩,說不定有一天時來運轉當上了皇帝,而皇帝的生身母親就能母以子貴,到那時冷清的日子可就算熬到頭了。
這個小生命後來還真當上了皇帝,他就是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艱難曲折,甚至是生與死的考驗。他來到這個世界,一睜眼看到的並不是李唐江山,而是武周天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是高宗皇帝的第八子,武后則天所生。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他的祖父高宗逝世,繼帝位的是李旦同母兄李顯,即中宗,但中宗在皇帝寶座上只坐了兩個月就被武后廢為廬陵王,取而代之的是睿宗李旦。
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權力極大,但則天皇後仍不滿足,她是一個權力欲極強的女性,她最終的目標是自己坐上皇帝寶座。李隆基的少年時代就是處在其祖母緊鑼密鼓籌畫當女皇的時代。
在封建時代,一個女人要登上權力頂峰談何容易,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起用酷吏,重用武氏外戚,拿李唐宗室和擁護他們的官僚開刀,朝廷內外掀起一次又一次的軒然大波。中宗被廢後又被徙居於房陵(今湖北房縣)。在此之前,前廢太子李賢在貶所巴州被害死,據說是武則天親自授意。睿宗雖名為皇帝,但不能過問政事,一切都由武則天做主。
武則天終於在西元六九〇年如願登上了帝位。廢國號唐改為周,史稱「武周」。李旦被廢為皇嗣,賜姓武。生性本來就膽小的李旦經過這一番折騰變得更加懦弱。在這之前,他的幾位哥哥都遭厄運,李弘、李賢被生母武則天所殺,李顯被貶。作為留在武則天身邊唯一的親生兒子,李旦生怕哪一天厄運也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因而他每天都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地度日,他百事不問,甘居深宮。年少時李隆基只知自己是皇室子弟,任情撒歡,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父親總是愁容滿面、謹小慎微。儘管李旦毫無野心,對武則天構不成任何威脅,但武則天仍視他為眼中釘,不久就演出了一幕殺雞給猴看的悲劇。
那是西元六九二年十一月,李旦的兩位妃子劉氏和竇氏前往嘉豫殿朝拜婆婆則天皇帝,禮畢剛退下就被人拖出去秘密處決了,屍體被胡亂埋在宮中,「莫知所在」。這是一場有計劃的陰謀,目的是打擊李旦。竇氏的死使年僅七歲的李隆基失去了母親,也使他一下子長大了許多。他親身經歷祖母的厲害,也瞭解了宮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殘酷。母親的慘死成為他心頭一縷抹不去的陰影。
歷經艱辛登帝位
李隆基和他軟弱無能的父親相比性格迥異,據史書記載,他小時即有大志,三歲時被封為楚王。七歲時出閣,開府設置官屬。長壽元年(西元六九二年)十月,楚王李隆基在車騎的簇擁下來到朝堂舉行祭祀儀式,負責宮廷禁衛的金吾將軍武懿宗十分妒忌,欺他年少,對其隨從大聲呵斥,李隆基意識到這是對自己的輕視,立刻聲色俱厲地回敬道:「吾家朝堂,幹汝何事,敢迫吾騎從!」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架勢。這一舉動不僅沒有引起他祖母的不悅,反倒使他的祖母對他另眼相看,這個鐵腕祖母露出其少有的慈祥一面,對這個小孫子「特加寵異」。
李隆基八歲時被封為臨淄郡王;十四歲被賜宅第於東都積善坊,十七歲跟隨武則天巡視西京長安,賜宅第於興慶坊。十八歲時,正式授予官職。歷任右衛郎將、尚輦奉禦。李隆基二十歲以前都是在武則天當政時代度過的。
隨著武則天年齡的增長,將皇位傳予誰,一直是一個令女皇苦惱的問題,武氏集團的成員武承嗣、武三思也曾積極活動,謀求封為太子,以便繼承武則天的皇位,但遭到當朝大臣的極力反對。宰相狄仁傑就曾直言,對武則天說:「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另外,「天下士庶思唐德」成為當時人們的普遍心理,將政權歸宗李唐的呼聲越來越高,武則天為大勢所迫,知道傳位武氏已不可能,衡量再三,只好召還廬陵王,立他為皇太子,封李旦為相王。
西元七〇五年,武則天禪位給太子,李顯繼位為皇帝,是為中宗,複國號為「唐」,武周政權從此結束。中宗復位,本是李唐王朝重整旗鼓的好機會,但事與願違,中宗是一個「志昏近習,心無遠圖,不知創業之難,唯取當年之樂」的昏庸君主,其妻韋後卻很有政治野心,她欲仿效婆婆武則天重溫女皇夢。中宗臨朝,她也坐於殿上,預聞政事。母行女效,安樂公主也公開請求立為繼承皇位的皇太女。這樣大權完全操縱於韋後、安樂公主之手。韋後還與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勢力相勾結,不斷積蓄政治力量,謀求奪取政權,張柬之、桓彥范等大臣曾多次上疏中宗,陳述利害,希望中宗擺脫武、韋勢力,獨立當政,但昏庸的中宗卻置若罔聞,對武、韋勢力聽之任之,終於自食惡果。
西元七一〇年,中宗被妻女用計毒死,張柬之等大臣遭流放,擁護中宗、反對武韋勢力的人被誅殺者不計其數。太子重俊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曾起兵倒武韋被鎮壓,宮廷內劍拔弩張、刀光劍影。毒死中宗,殺死皇太子重俊後,韋後向權力頂峰攀登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殊不知另一支反韋勢力正悄悄增長著,那就是胸懷大志,「謀匡複社稷」大業的李隆基。
鑒於韋後集團控制了朝廷大權,又掌握了禁軍大部分兵力,李隆基秘密地積蓄自己的力量,他採取了兩個重要措施:一是利用自己任衛尉少卿的職務之便,與在宮廷角逐中處於舉足輕重地位的禁軍廣泛接觸和聯繫,施以小恩小惠,「常陰引材力之士以自居」,搜羅強悍有武藝的人,李宜德、王毛仲、陳玄禮等都聚在李隆基門下。二是團結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為武則天所生,頗有其母之風,潑辣強悍,對韋後、安樂公主所作所為極為不滿,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李隆基與姑母太平公主聯繫後得到了她的支援,公主派自己的兒子衛尉卿薛崇簡做李隆基的幫手。兩支力量聯合起來後出其不意地消滅了韋後集團。擁相王李旦為皇帝,是為睿宗,李隆基因倒韋有功被立為太子。
睿宗繼位後,宋璟、姚崇等當政,政事較前多有改進,但睿宗也是個昏庸君王,太平公主自恃擁睿宗有功,大樹個人勢力,當時朝中「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大半附之」。睿宗心甘情願聽從公主擺佈,每逢宰相奏事,睿宗便問「與太平公主議否」,將太平公主視為輔弼。太平公主左右著睿宗政權,並與益州長史、後為尚書左僕射的竇懷貞等結為朋黨,力圖動搖李隆基的太子地位。太平公主先是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不應立為太子,立了必有後患。
西元七一二年天空出現彗星,公主又指使一術士去對睿宗說:「彗星所以除舊佈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太子。」企圖利用星象的變異挑撥隆基父子關係,激怒睿宗廢掉太子。不料「性恬淡」的睿宗卻順水推舟,乾脆將帝位傳給太子隆基,自己作太上皇。不過,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除授和大刑政仍由睿宗決斷,玄宗還只是處在做皇帝的「實習階段」,充其量只能算半個皇帝。太平公主仍有相當勢力,李隆基的皇位仍是岌岌可危。但經過了幾次政治風雨洗禮的隆基已是越來越沉穩老練,他清楚地知道與太平公主的最後搏鬥將不可避免,因而也積極地準備著力量。
雙方相持了十個月,到第二年(西元七一三年)的七月三日,玄宗獲悉太平公主及宰相竇懷貞等將率羽林軍於次日發動政變,於是搶先下手,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數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盡被放逐。至此,宮廷內的刀光劍影局面總算告一段落。政變次日,太上皇下令把政權完全交給玄宗。歷盡了艱難險阻,玄宗終於在皇帝御座上坐穩了。
第九章 唐玄宗 李隆基
陰影籠罩下的少年時代
武周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秋八月的一天,在唐朝的東都洛陽,睿宗皇帝妃竇氏的宮室裡,一個有著高貴血統的小生命降生了。洪亮的啼哭聲讓人一聽就猜出是個男孩,這本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對於多子多孫的皇室家族來說卻再平常不過了。唯一感到高興與欣慰的是這個小生命的母親竇妃,在寂寞冷落的深宮裡,孩子是精神寄託,尤其是男孩,說不定有一天時來運轉當上了皇帝,而皇帝的生身母親就能母以子貴,到那時冷清的日子可就算熬到頭了。
這個小生命後來還真當上了皇帝,他就是玄宗李隆基...
作者序
前言 勵精圖治,繼往開來 王延武、顧志華
本卷中出現的皇帝,都是以親子或親屬關係繼承皇位的,他們中的大多數是以接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詔書或「遺詔」,合法地「龍登九五」的,但實際上,都是王朝上層各政治集團在傳統法理框架內爭鬥的結果。當然,由於西周以來確定的「長子繼承」原則影響深遠,有的皇位繼承人因年幼或其他原因沒有親身參與這種爭鬥。這樣,每一個繼承皇位的新天子,雖然大都痛哭流涕,誠惶誠恐,每一個擁戴新君主的大臣,都有一副「重任在肩」的模樣,但那內心深處的感受,可不一樣。至於尚在童年的天子,如果說他們自己的心中是一片童真,環侍在他周圍的母后、國戚、大臣的心,卻是陰晴難定。於是,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繼嗣之君的登基,都是一場揭示封建政治倫理和政治運作內幕的戲劇。欲瞭解傳統中國的政治狀態。不能不看看這一幕幕戲劇。
細分中國統系延續較長王朝的繼嗣之君,有繼位於王朝前、中、後期的不同。而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因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及思想文化等的影響,呈現出治亂迴圈的現象。所以中國歷史上的每個王朝,從現象上看,都走著由治及亂的路。所謂由治及亂,是以君主和國家機構解決社會問題、安定社會秩序的視點、政策是否合於實際,是否有效為標準。走完這條路所用時間的長短,就與王朝繼嗣之君的政治作為有關。
一般說,王朝前期的繼嗣之君,如果能夠做到依靠開國時期形成的人才群體,妥善調整王朝上層政治集團的關係,將戰爭環境中不得不施行的軍事手段施於政治決策中,把握好與周邊國家或民族的關係,上下一心在解決戰爭遺留問題的同時,多少滿足社會各階級、階層的經濟等要求,整個社會就會安定下來,王朝便會從初步穩固進而走向強盛,王朝就會多幾個繼嗣之君。如果做不到,這個王朝便會是短暫,談不上再有幾個繼嗣之君了。唐朝太宗,北宋仁宗,可說是王朝前期繼嗣之君中的佼佼者。
中期的繼嗣之君則貴在能夠根據社會和國家的現狀,對國家的政策和機構作新的調整,以滿足封建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如果,此種調整與中國社會自身的發展要求相吻合,那麼這位繼嗣之君就不僅延長了王朝的壽命,還會對以後的歷史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西漢武帝就是「立一朝之規則,開百代之風氣」的繼嗣之主。他可說是王朝中期嗣主中的上上者。
次於漢武帝的,是適時調整了部分政策的帝王。或政治,或外交,或經濟,或軍事,總要有些調整,而最關鍵的是「整頓吏治」。即調整上層的利益關係,強化國家機構的控制能力,加強官僚群體對王朝的向心力,提高政治運作的效能。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政治作為,宋神宗所推行的變法,是這類帝王施行的較典型的舉措。
再次是循祖宗成法而少更張,自己亦隨事應付的嗣主。這類帝王養癰遺患,但只是使王朝得了慢性病,不會令國家立刻就面臨崩潰。更等而下者,是驕、嬌之氣俱全,不親政務,不知世情的昏昏之主。這類帝王如只滿足於享樂,對國家大局的破壞性也還是慢性毒藥。既要享樂,又欲做一代雄主者,便可能立刻就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王朝上層各集團如不能合力更換這類君主,便只能寄希望於皇帝自然死亡,如明世宗,就是很生動的例子。
一個王朝,在中期若間隔性地有一兩位君主稍能解決些社會民生問題,又如果周邊關係無大的變化,如果還有幾個風調雨順之年,這個王朝便可能再延長若干年。於是乃有後期的繼嗣之主。
我們說一個王朝到了後期,就是因這個王朝的君主,及整個國家機構中的絕大多數成員,已經失去了對社會問題的準確判斷力,其內部關係也由此一片混亂。此種狀態使國家的行政決策和措施不斷失誤,國家對社會各階級、階層和不同利益集團的調控作用消失,社會動盪。社會動盪反過來又令君主與官員、官員與官員間的糾葛爭吵增加,社會與國家機構都處在無序狀態。這時的君主即便有心整頓,但面對積重難返的種種問題,已是力不從心。更何況此時的任何整頓,都會侵及某個社會集團的利益,會引發新的矛盾。新老矛盾交織,更令制定、推行的措施難以切中要害,只是徒然增添矛盾。因而,王朝後期君主的困惑和煩惱,常以盡情享樂,放棄責任來消解。整個官僚集團,也隨之進入「末日狂歡」的狀態。這樣,王朝覆滅的日子,就為期不遠了。這不僅是後期繼嗣君主個人的問題,也是整個國家機構已腐爛的結果。進而言之,則是整個社會對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已缺乏有效的手段了。
本卷中收入的繼嗣之君,是「繼世英主」?是「中興明主」?是「守成中主」?是「肇禍昏主」?作者們在忠實於歷史的基礎上,以生動的筆觸作了介紹。讀者不妨在閱讀這一篇篇饒有趣味的帝王傳時,根據上面提及的線索,再作「解讀」。
前言 勵精圖治,繼往開來 王延武、顧志華
本卷中出現的皇帝,都是以親子或親屬關係繼承皇位的,他們中的大多數是以接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詔書或「遺詔」,合法地「龍登九五」的,但實際上,都是王朝上層各政治集團在傳統法理框架內爭鬥的結果。當然,由於西周以來確定的「長子繼承」原則影響深遠,有的皇位繼承人因年幼或其他原因沒有親身參與這種爭鬥。這樣,每一個繼承皇位的新天子,雖然大都痛哭流涕,誠惶誠恐,每一個擁戴新君主的大臣,都有一副「重任在肩」的模樣,但那內心深處的感受,可不一樣。至於尚在童年的天...
目錄
前 言 勵精圖治,繼往開來
第一章 齊桓公 姜小白
賢人輔佐,亂世奪權
管仲為相,完成霸業
赫赫霸主,驅擾平亂
違背遺策,終釀大禍
第二章 晉文公 姬重耳
懼禍流亡
奠定初基
終成霸業
第三章 楚莊王 羋旅
辨清形勢,大智若愚
重用人才,政治清明
問鼎周室,稱霸中原
勤惜民力,威德並用
第四章 秦孝公 嬴渠梁
以沖天之志,得羽翼之資
重用商鞅,更張秦政
賞罰必信,政令必行
兵伐魏國,收復河西
政成於內,敵服於外
第五章 漢武帝 劉徹
少年得志,君臨天下
強化專制,穩定國家
勤事邊陲,開拓疆土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
晚年知過,改弦易轍
第六章 北魏孝文帝 元宏
幼年稱帝,學有所成
班行俸祿,始推均田
遷都洛陽,實行漢化
改革官制,修定律令
崇儒尚佛,講究門閥
打擊守舊,守境伐齊
第七章 唐太宗 李世民
輝煌的軍事戰績
玄武門兵變登基
貞觀之治與開明君王
以開明求團結的民族政策
第八章 武周聖神皇帝 武則天
從才人到皇后
天后垂簾
武周女皇
第九章 唐玄宗 李隆基
陰影籠罩下的少年時代
歷經艱辛登帝位
選賢任能為治國
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
盛極而衰
苦度晚年
第十章 後周世宗 柴榮
卓有成效的經濟改革
苦心經營的清明政治
整頓軍事的輝煌成就
第十一章 宋仁宗 趙禎
年少承大統,太后聽政
內外處困境,窮於應付
變法革弊端,曇花一現
第十二章 元太宗 窩闊台
繼位風波
強化汗權
聯宋滅金
三路掠宋
遣軍西征
降服高麗
第十三章 明成祖 朱棣
營建北京,天子守邊
威德遐被,治理奴兒干
政事之美,班班可考
奠安南方,鄭和遠航
第十四章 明世宗 朱厚
繼位重皇威,力圖除弊政
崇尚道教癡,寵奸國政敗
北疆鐵騎掠,沿海倭寇患
從諫罷嚴嵩,拒疏懲海瑞
第十五章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勤奮好學,能文能武
打倒鼇拜,制止倒退
平定三藩,鞏固統一
巡視四方,體察民情
輕徭薄賦,發展經濟
抵禦外侮,維護獨立
控制思想,建設文化
第十六章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
藩邸縱橫,終登帝位
禁除朋黨,鞏固皇權
整頓吏治,發展經濟
加強集權,鞏固邊疆
性情剛毅,勤政務實
第十七章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
清除異己,鞏固皇位
炫耀武功,史稱十全
加強專制,頻繁出巡
嚴懲貪官,堅持不懈
繁榮文化,禁錮思想
前 言 勵精圖治,繼往開來
第一章 齊桓公 姜小白
賢人輔佐,亂世奪權
管仲為相,完成霸業
赫赫霸主,驅擾平亂
違背遺策,終釀大禍
第二章 晉文公 姬重耳
懼禍流亡
奠定初基
終成霸業
第三章 楚莊王 羋旅
辨清形勢,大智若愚
重用人才,政治清明
問鼎周室,稱霸中原
勤惜民力,威德並用
第四章 秦孝公 嬴渠梁
以沖天之志,得羽...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