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獲商業周刊第1797期書摘推薦★
我們遲早會面臨被顛覆的一刻
你已經看見它迎面而來了嗎?
★放掉舊藤蔓,抓住新藤蔓,像泰山一樣在叢林中飛盪。★‧音樂產業近期動盪的歷史,也為其他產業譜出琅琅上口的配樂,例如,廚房家具品牌特百惠(Tupperware)病毒式行銷策略早期的成功,以及十三世紀萊茵同盟(Rhine League)穿插著軼事和音樂的聯盟警世故事。如果這本有趣的書籍還無法在Spotify上收聽,那應該要快點錄製出來。
——《金融時報》
Spotify串流音樂平台前首席經濟學家威爾‧佩奇,在英國政府機關任職多年後,終於在Spotify找到能夠讓他結合經濟專業及熱愛搖滾樂的工作,佩奇聰明地把泰山經濟學原理運用到解決音樂產業的危機。他說:音樂是第一個遭遇到數位革命破壞的產業,二十年前,CD被盜版、歌曲在被免費下載,慘不忍睹。但是音樂產業在第一個十年仍固守舊制,不肯認輸,不肯拋棄舊有的藤蔓,犯下嚴重錯誤,第二個十年才抓到新藤蔓,慢慢走出黑暗,現在幾乎已經恢復到先前的容景。
音樂產業首當其衝,卻也因為置之死地而後生,所以,佩奇很希望把他在音樂及數位產業所學到的教訓讓更多人知道。現在很多產業遇到了問題,只會用鴕鳥心態來避重就輕,大家在沒有找到可行方法來支撐積弱不振的收入來源之前,不敢採納會侵蝕現有營收的開放方法。
佩奇提醒我們,想像泰山一樣在叢林藤蔓中暢行無阻,就必須先認清自己真正的處境是什麼,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斷,對我們前進的方向更有信心,懂得什麼時候該放手,什麼時候該前進。
佩奇從Spotify串流音樂平台、電台司令(Radiohead)、星巴克和格魯喬·馬克思(Groucho Marx)等許多實際案例研究中汲取實用經驗,提出八項指導原則,像是注意力競爭、大數據可能有偏誤……等等,當我們面臨破壞,想從舊藤蔓盪到新藤蔓之時,更需要轉個方向思考,看到每一個角落,許多看不到的反而比表面看得到的東西重要。
他並以「創建者」和「經營者」來比喻不同個性、不同工作內容的人:「創建者」負責創設,「經營者」負責擴張,雙方無法取代彼此的工作。若能認清自己在所屬產業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了解自己的優勢,應用泰山經濟學採取行動, 接受現實並做好變革的準備,就比較容易存活,必要時,還得做好隨時重建整個組織和商業模式的打算。
《泰山經濟學》是少數提供淺顯易懂且可付諸行動的「經普書籍」,任何面臨數位破壞危機且希望企業能減少衝擊的經營者,都值得花時間閱讀此書。
作者簡介:
威爾.佩奇(WillPage)
PRSforMusic以及Spotify前首席經濟學家,他在PRSforMusic任職時搶先提出搖滾經濟學(Rockonomics)理論,並曾針對電台司令的《彩虹裡》(InRainbows)專輯撰寫文章,並且拯救了BBC6Music電台。任職於Spotify時,則協助重新定義音樂分類,並闡明音樂版權的全球價值。
佩奇熱愛分享知識,他的文章常見於《告示牌》、《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目前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的訪問學者,也是皇家文藝學會(RoyalSocietyofArts)研究員。
譯者簡介:
劉懷仁
七年級後段班雙子座,清華大學材料系學士、經濟學碩士畢業,目前於輔仁大學翻譯學碩士班(跨文化研究所)進修。橫跨文理的腦袋喜愛研究統計數據、經濟現象和社會議題。譯有《多模型思維》(天下文化)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楊錦聰|風潮音樂創辦人
倪重華│MTI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董事長
俞國定│大師輕鬆讀創辦人
張志浩│台灣邁肯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
劉鴻徵│全聯福利中心行銷部協理
吳億盼│讀書e誌版主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亞當‧格蘭特(AdamGrant)│《給予》作者
普雷斯頓‧麥克菲(PrestonMcAfee)│Google傑出科學家
史考特‧蓋洛威(ScottGalloway)│《疫後大未來》作者
專業推薦
‧這本書能讓你重新檢視你知道的事物!在這個超現實的數位時代,如何借助破壞性創新來轉型、前進,就能夠像泰山從一根藤蔓盪到下一根,知道放下舊的,看見新的契機。
──倪重華(MTI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董事長)
‧「Netflix的競爭對手是睡眠。」好一個outofbox的思考模式,好一個破壞性創新的思維。這些思考模式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大數據後面的發掘及洞察。只有從消費者真實的行為數據抽絲剝繭,才能跳出被傳統框住的思考。趕快拋棄手上的舊樹藤,找到一條新的、安全的藤蔓,擺盪上另外一個山頭。
──張志浩,台灣邁肯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
‧本書中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思考觀點,像是共有財、公有財、獨享性、私有財等等,加上社會文化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都會影響新商業模式的成敗,在這個變動的數位時代,如何讓自己所處的行業華麗轉身,尋找新而強壯的藤蔓,本文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推薦大家整本細讀!
──劉鴻徵,全聯福利中心行銷部協理
‧我非常喜歡作者用「泰山經濟學」的比喻來形容,你要知道何時放手,何時要抓住契機。風潮的核心理念是做好音樂的內容與價值,而且企業經營的態度是,要不斷地跟上時代的變化,所以風潮很早就成立數位部門,極力地擁抱數位時代的變化,也同時抓住新的契機。
──楊錦聰,風潮音樂創辦人
‧Spotify前首席經濟學家佩奇,不僅面對重大顛覆做出相應改變,還預見破壞性創新的出現,並且善加利用。音樂產業的工作經驗讓他充分掌握駕馭變革的重要知識,而非遭到變革吞噬。
——亞當‧格蘭特(AdamGrant),《給予》作者,TEDPodcast《WorkLife》節目主持人
‧這本書探討了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兩項概念:注意力經濟,以及「建築師」和「農夫」之間的差異。書中的啟示無論對大企業經營者或個人創業都十分重要。這是一本引人入勝且超乎期待的作品。
——史考特‧蓋洛威(ScottGalloway),《疫後大未來》作者,《PivotPodcast》的共同主持人。
‧《泰山經濟學》是一趟瘋狂旅程,探索了驚滔駭浪的數位音樂產業。書籍充滿趣味和商業策略啟發。佩奇的文字激昂且富含深刻見解,探討內容涵蓋線上音樂服務軟體Napster和馬克‧吐溫(MarkTwain)的專利問題。
——普雷斯頓‧麥克菲(PrestonMcAfee),Google傑出科學家
‧很多商業書籍都談論到數位破壞性創新,還有一些是講述精彩故事的專業人士指南,而僅有少數書籍真的能讓讀者一頁一頁翻下去。《泰山經濟學》符合上述三種描述,甚至還更加精彩。這本書能讓讀者了解並學習應對持續發生和即將發生的破壞性創新。
——安德魯‧麥克費(AndrewMcAfee),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MITInitiativeontheDigitalEconomy)共同創辦人、《以少創多》作者
‧佩奇巧妙地從音樂產業的破壞性創新深入推論,呼籲我們不要一味接受表面數據,應當從不同面向深入批判。佩奇引導我們如何辨識別時而隱晦、時而隱藏在顯而易見處的因素,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
——瑪莉‧梅根‧皮爾(MaryMeganPeer),peermusic首席執行長
‧我原本以為談論破壞性創新的書籍已經夠多了,但我錯了。這本書超棒,內容清楚而且提供多面向思考和實用建議。
——詹姆斯‧安德森(JamesAnderson),巴美列捷福(BaillieGifford)合夥人
‧我愛上這本書了,不但非常有趣,還提供許多精彩實例和資訊。最重要的是,作者清楚傳達且充分論證了一項重要的中心理論:產業和政府不僅要從做事方式,還必須從衡量事物的方式上實現技術躍進。作者提出發人深省的連結……為什麼博物館應該向亞特蘭大獵鷹隊(AtlantaFalcons)學習,以及為什麼用GDP衡量經濟健康大錯特錯。
──艾德‧維濟(LordVaizeyofDidcot),英國二○一○年至二○一六年文化與數位經濟國務大臣
‧經濟學這門「沉悶的科學」在《泰山經濟學》中重獲新生。科技和思維方式的快速變革,能夠將難題轉化為巨大契機。
──阿利斯泰爾‧達林(LordDarling),英國二○○七年至二○一○年財政大臣
‧這本書不僅生動描述音樂產業近期的經濟狀況,也是企業經濟學通用知識的寶庫。
──約翰‧凱(JohnKayCBE),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院士(StJohnCollege,Oxford),《極端不確定性》作者
‧有趣且極具見解……提供了形形色色的例子。
──岳琳達(LindaYueh),《偉大的經濟學家》(TheGreatEconomists)作者
‧「歡迎來到叢林,泰山!」佩奇又再次提出驚人理論。佩奇任職於Kobalt時,每次整理出音樂產業論點和指出發展方向,總能讓我們大感驚喜。面對事實而勿心生懼怕。在這本新書中,佩奇將複雜的變革總結為簡單易懂的概念。我們整整花了二十年時間在學校讀書,但閱讀佩奇的書籍是了解更多知識更快的方法,特別是能夠了解你自己!
──威拉德‧阿德里茨(WillardAhdritz),KobaltMusic創辦人兼董事長
名人推薦:楊錦聰|風潮音樂創辦人
倪重華│MTI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董事長
俞國定│大師輕鬆讀創辦人
張志浩│台灣邁肯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
劉鴻徵│全聯福利中心行銷部協理
吳億盼│讀書e誌版主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亞當‧格蘭特(AdamGrant)│《給予》作者
普雷斯頓‧麥克菲(PrestonMcAfee)│Google傑出科學家
史考特‧蓋洛威(ScottGalloway)│《疫後大未來》作者
專業推薦
‧這本書能讓你重新檢視你知道的事物!在這個超現實的數位時代,如何借助破壞性創新來轉型、前進,就能夠像泰山從一根藤蔓盪到下一根,知道...
章節試閱
第二章 付出「注意力」
瑞典人天生就喜歡嘗試新事物,他們往往第一個採用新科技。瑞典人最先接受非法盜版,放棄了CD;同時也第一個接受合法串流,而現在瑞典人正領先全球,實現無現金的社會。歌曲開頭直接進副歌,也是由瑞典人最先開始嘗試。串流在瑞典興起後,出現了兩種現象:歌曲越來越短,而且開頭就會進到副歌。
二○一二年,我在Spotify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接待處時,第一次注意到上述現象。接待處播放艾維奇(Avicii)的音樂,歌曲一開頭的旋律就深深吸引了我。Spotify內部常常熱烈討論艾維奇,艾維奇是瑞典的英雄,大家希望如果Spotify或艾維奇其中一方爆炸了,另一個乾脆也跟著一起爆炸。艾維奇的歌曲十分洗腦,從開頭就利用副歌引起聽眾注意,並深深吸引聽眾聽到歌曲的最後。
我還不太習慣一首歌曲這麼快就吸住我。
以前副歌之所以能夠深深打動你的原因,就是歌曲在三分二十三秒音調轉變,作曲家稱之為「轉調」。真正強烈觸動聽眾的關鍵,就是轉調的時機,貝爾蒙特大學(BelmontUniversity)的坎普教授(ToddKemp)指出,副歌之前停頓三拍而非四拍,會造成出乎意料的效果。但現在許多歌曲在三分二十三秒的地方就已經結束了。
歌曲的長度變得越來越短。石英財經網的資料編輯科普夫)DanKopf)指出,二○一三年到二○一八年《告示牌》(Billboard)上最熱門的一百首歌曲,平均長度從三分五十秒縮短到三分三十秒。二○一八年六%的熱門歌曲,長度在兩分三十秒以下。無論是嘻哈歌曲或鄉村歌曲,長度都越來越短。
歌曲進入副歌的時間也越來越早。《經濟學人》和《告示牌》的分析揭開了這個驚人的趨勢。過去歌曲在開頭十五秒內就直接進入副歌的比例,約在一○
%∼二○%。到了二○一八年,比例飆升到四○%,而且絲毫沒有降低的跡象。
是什麼狀況改變才造成上述現象呢?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談談注意力經濟學。我分成「注意力」和「經濟學」個別討論,先從「注意力」開始。聲音工坊(Soundlounge)的執行長西蒙斯(RuthSimmons)與peermusic的埃爾頓(NigelElderton),早在一九八○年代就開創在電視廣告中使用音樂的先河,西蒙斯觀察當時兒童的注意力時間長,來了解未來人們的注意力長短。西蒙斯發現,兒童面對行銷時注意力分成三種階段:承諾(promise)五秒、期待(anticipation)十五到二十秒、以及決定購買(commitment)超過三十秒後。最重要的一點是,賣家最多只有三十秒做出商品承諾、製造期待、並且在消費者失去注意力前確保購買意願。熱門歌曲作曲家洪特(CrispinHunt)指出,音樂之所以會讓人快樂,就是因為聽眾能辨識出歌曲。一首歌曲創造了一段旋律,當聽眾不斷聽到這段旋律時,大腦就會分泌腦內啡。結合西蒙斯和洪特的說法可以總結,歌曲開頭直接進入副歌,是利用聽眾前三十秒注意力最集中時間的最佳方法。
注意力經濟學的另一個部分是「經濟學」。如果版權所有人只有在歌曲播放超過三十秒後才能獲得報酬,那就需要吸引聽眾持續收聽超過三十秒。此外,如果歌曲播放得再長也不會獲得額外報酬,那寫更短的歌就合情合理。如果聽眾注意力時長有限,就要盡可能在這段時間內塞入更多首歌曲,聰明的作曲家就會寫出更短的歌曲。
音樂並不是唯一改變產出方式試著吸引消費者更多注意力的媒體。你會發現Netflix、YouTube廣告商和社群媒體平台都採用類似策略。在這個擁擠程度前所未見的媒體環境中,即使我們不願意將注意力賣出,「注意力商人」(attentionmerchants,接下來將會更深入了解它們)還是必須開發新工具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藝人開發(A&R)主管暨前格芬唱片公司(GeffenRecords)的執行長雅各布森(NeilJacobson),在評估消費者放棄所有其他娛樂的價值高低時問:「如果要你全神貫注在一件事上,需要付多少錢?」我們隨後便會討論,虛擬實境(VR)便是找出此答案的最佳手段。
注意力經濟學中,不只要最大化注意力,同時也要有效利用注意力。傳統經濟學中,改善效率就代表提升生產力,達成方式為在相同資源下生產更多商品,使用更少的資源產出相同商品;或者更極端,使用更少資源產出更多商品。
二○○六年,Spotify開始了一趟旅程,藉由了解盜版盛行時代的狀況,幫助音樂產業轉型並重新獲利。Spotify不僅僅提供合法音樂取代非法MP3網站,同時也提供更有效率利用注意力的選項。在非法P2P網站達到巔峰時,盜取音樂勝過購買音樂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檔案分享比起合法購買更有效率,也花費更少注意力。若要將消費者從Napster、uTorrent和海盜灣之類極度熱門但非法的網站,吸引到Spotify這個合法授權的平台,就必須減少消費者存取和收聽音樂所需花費的時間。Spotify的工程師了解效率的重要性,因此創造了新的指標來測量注意力效率。工程師的目標是要讓Spotify上的播放按鈕,在兩百八十五毫秒內開始播放所選歌曲。因為工程師清楚了解,人類所感知的「立即」為兩百五十毫秒。如果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開始播放歌曲,大腦就無法發現任何延遲。
Spotify提高聽眾注意力需求的效率,讓它更有價值,也使得人們願意為原本可以免費獲得的服務付費。嚴格要求播放延遲時間,也協助Spotify利用盜版的優勢擊敗盜版,讓消費者能夠立即存取超過六千萬首歌曲,而且比盜版更快、更方便,最重要的是—更有效率的使用注意力。
接下來,要解決注意力可堆疊性質的問題,也就是被要求或給予的注意力是否擁有排他性,或者可以結合其他活動?如果可以結合,會是哪些類型的活動呢?這個問題又引出了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人們有辦法將注意力同時放在兩種內容上,那這兩種內容又有何關係呢?兩種內容會互相爭奪你的注意力嗎?或者互相合作吸引你的注意力?內容爭奪或合作的概念稱為「競爭性」(contestability),指的是在注意力爭奪戰中找出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也就是清楚分辨哪些活動和娛樂彼此互補,哪些又互相取代。
占用時間的注意力形式,要不是互補品(complement),譬如琴酒和通寧水;要不就是替代品(substitute),就像是不同品牌的琴酒?若聚焦討論於音樂產業,可以發現音樂是一種形式的琴酒,可搭配許多形式的通寧水。音樂是注意力的互補品,或者可以說音樂之所以廣泛存在,主要就是憑藉音樂的互補性,如果單純聽音樂,沒有進行其他活動或娛樂,音樂往往不會讓你感到那麼愉快。Netflix或同類媒體很可能更具替代性,更類似於不同品牌的琴酒,因為你很難同時觀賞Netflix影片又同時聽音樂。
當我們盡情觀看Netflix時,Netflix就獨占了我們的注意力,而且很可能比我們預期的時間還要長。視覺所需的注意力比聽覺高得多。不過,僅將競爭性的想法用在視覺和聽覺上顯然太過簡單。閱讀、遊戲和通訊也可能是聽覺和視覺的替代品或互補品。若要了解注意力的競爭性,則必須有能力監控和測量注意力消耗的各種方式。
在多層次架構下,測量注意力的方法並非唯一。我們需要利用一系列指標評估從受眾那裡取得多少注意力,以及取得何種注意力。其中可能包含使用時間的主動注意力(activeattention)、迷失焦點的被動注意力(passiveattention)和行為暗示的推斷注意力(inferredattention)。這些指標都無法直接反映價值。長時間使用可能是一項正面指標,代表受眾高度參與活動,但也可能代表受眾無法找到需要的內容。例如,Google搜尋功能的其中一個核心目標,就是讓使用者盡可能花最少的注意力找到想要的內容,搜尋時間越少,代表搜尋引擎效用越好。相較於雅虎(Yahoo!)這類傳送門搜尋引擎,試著讓使用者在網站上停留越久越好,Google反其道而行,全力縮短使用者花費的時間。這也就是為什麼Google剛推出時,發展程度超越過往所有產品。
第二章 付出「注意力」
瑞典人天生就喜歡嘗試新事物,他們往往第一個採用新科技。瑞典人最先接受非法盜版,放棄了CD;同時也第一個接受合法串流,而現在瑞典人正領先全球,實現無現金的社會。歌曲開頭直接進副歌,也是由瑞典人最先開始嘗試。串流在瑞典興起後,出現了兩種現象:歌曲越來越短,而且開頭就會進到副歌。
二○一二年,我在Spotify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接待處時,第一次注意到上述現象。接待處播放艾維奇(Avicii)的音樂,歌曲一開頭的旋律就深深吸引了我。Spotify內部常常熱烈討論艾維奇,艾維奇是瑞典的英雄,大家希望如...
作者序
序
所有產業都將面臨數位破壞性創新的危機,
你了解即將面臨的挑戰嗎?
二○一二年舉行倫敦奧運的那年夏天,我進入Spotify工作。第一天到職時,主管就要我為全球唱片音樂產業的年鑑撰稿。當時我發現,要找到能啟發讀者想像力的內容十分困難。當時音樂產業正值低潮,銷售數字十分難看:CD銷售量下滑,盜版越發猖獗,下載銷售通路也無法彌補缺口;串流銷售量相對全球唱片公司的總銷售額來說更是微不足道。
我絞盡腦汁卻寫不出任何東西,於是朋友介紹我認識公司的一位同事泰南(ChrisTynan),泰南當時擔任資料科學家,默默的做著研究。泰南協助建構前所未有的公司資料儀表板,讓Spotify的員工能夠直觀了解Spotify聽眾的收聽習慣。每當我們想要從資料庫中提取資料時,泰南總會直盯著我們問:「你們想怎麼利用我給的資料?」他想讓我們知道,在迷失在複雜資料海之前,必須先用基本常識思考—這是我在接下來數百頁內容中,想要傳達給你們的重要一課。
我們倉促給出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提取的資料會用來製作公司串流平台的年度最佳專輯排行榜。音樂產業特別信仰排行榜,他們會大肆宣傳熱門歌曲,進而讓這些高曝光率歌曲更加熱門。這份排行榜絕對符合聽眾期待。
排行榜將比利時、澳洲雙重國籍流行巨星高堤耶(Gotye)的專輯《幻鏡》(MakingMirrors)擺在榜首。高堤耶在《幻鏡》專輯發行前一年,靠著〈熟悉的陌生人〉(SomebodyThatIUsedtoKnow)單曲爆紅,這首歌曲演唱風格空靈,我認為是專為在AppleMac筆電上播放而製作。繼續向下看榜單,會發現拉娜德芮(LanaDelRey)的《生死相守》(BorntoDie)專輯遠遠落後,排在第八名。
看到《生死相守》的排名,我們想出該如何處理資料。從小到大我們都聽過許多專輯,有些專輯整張都是優質歌曲,有些專輯則單靠一首歌撐起。我們十分清楚專輯中會同時存在一時之選和濫竽充數。相較於專輯計算銷售量,串流計算的是收聽次數,我們發現這項資訊可以得到更準確的專輯排行榜。
一名擅長統計思考的同事,想到了找出熱門專輯的簡單方法──使用中位數的概念。我們利用專輯中所有歌曲受歡迎程度的中位數,來決定專輯排行榜的排名。例如,如果每張專輯都有十一首歌曲,我們會以受歡迎程度第六名的歌曲來決定專輯排名。這個方法能讓我們找出專輯實際收聽量,而非僅是銷售量。利用這個方法可以減少單一熱門歌曲造成的數據扭曲,進而揭開整張專輯的實際收聽狀況。這能讓我們找出某張專輯的歌曲是否皆為一時之選,或者幾乎都是濫竽充數。
我們發現如果使用此方法評估,高堤耶的專輯不只跌落榜首,而是狠狠地摔出排行榜十名之外。相反的,拉娜德芮的專輯從排行榜第八名竄升到第一名。我們藉由串流資料揭開收聽數據,能夠清楚了解高堤耶就只靠一首歌紅。大家都知道而且愛聽〈熟悉的陌生人〉,但時至今日,我還沒找到任何人能說出高堤耶其他一首歌曲的歌名。拉娜德芮可不只有〈電玩〉(VideoGames)和〈生死相守〉兩首熱門歌曲,粉絲認為她整張專輯都非常優質,〈藍色牛仔褲〉(BlueJeans)、〈競賽遊戲〉(OfftotheRaces)以及專輯中其他歌曲受喜愛程度幾乎不相上下。
我從統計學到經濟學,考量了這些資料在商業上的應用。如果一場音樂節的主辦人,打算邀請上述兩位歌手到主舞台上演出,並詢問我如何安排,我會建議只讓高堤耶演出四分四秒,正好是他唯一一首熱門歌曲的長度;但拉娜德芮則應該整整演出一個小時,並且可以考慮加上額外一個小時的安可曲時間,因為我們清楚明白,她所有的粉絲喜歡她的每一首歌曲。
從看人臉色的娛樂事業到大型演藝產業;從原本銷售實體專輯和下載銷售,到現在根據串流實際收聽量收費;歌手們必須不斷適應新規則。因為歌曲必須串流播放超過三十秒,歌手才會獲得報酬,加上無論歌曲長短報酬都相同,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熱門歌曲都越來越短,而且歌曲開頭就會搶先出現副歌。U2樂團經典老歌〈無名街道〉(WheretheStreetsHaveNoName)播放接近兩分鐘,主歌音樂聲才出現,這種歌曲將無法吸引新時代的消費者,精心錄製歌曲終將徒勞無功。
作曲家的生存法則很簡單:不要讓聽眾無聊,快點進副歌。精練的歌曲反映出聽眾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已逐漸縮短。發行專輯的時候本來應該是一位歌手的最巔峰,現在卻已經變成了尾聲,因為發行專輯相當於告訴粉絲,接下來幾年可能不再有新歌,也就是說粉絲不會再注意這名歌手。原本樂團在錄音室中準備下一首巨作的期間,應該會讓粉絲滿心期待,但現在粉絲卻只會聳聳肩,認為樂團應該是去度假了,他們的注意力會被其他音樂吸走。音樂產業產生了兩種從未有人認為會出現、可能出現或應該出現的結果:首先,雖然音樂變得更有價值,但同時音樂與粉絲間的親密感也降低了。如同鮑伊(DavidBowie)在二○○二年時所預言:「音樂就像自來水。」隨處可得而不再讓人期待。
上述困境涉及注意力經濟學,在之後的章節將會深入探討,這樣的困境是我們面臨的第一項重大轉變。我們從僅知道專輯銷售量,轉為揭開歌曲實際的收聽數據,就是一項關鍵進展。過去就面臨很多這樣的困境,現在更是層出不窮,甚至無處不在。有許多隱藏資訊等著我們去揭開。就像得知一月份有多少人加入健身房會員來打發假期時光,並無法知道有多少加入的人實際使用健身房,以及如何使用健身房;得知上一季售出多少車輛,並無法知道現在有多少賣出的車實際開上路,或者消費者買車的目的;得知房市正在升溫或降溫,並無法知道誰住在那些房子中,或是他們生活過得如何;得知有多少份報紙出貨到報攤和售報亭,並無法知道實際銷售數字,更不用說實際閱讀狀況。因此報紙發行量都是以退回配送倉庫的數量來衡量,而非銷售量。
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十分了解成熟的市場,實際上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彼得.杜拉克(PeterDrucker)有一句名言:「消費者很少購買公司認為自己正在銷售的商品。」──這就是你需要本書的原因,本書能讓你重新檢視你以為已經知道的事物。一旦你清楚了解所有資訊,就能更清楚了解在這個如超現實般的數位時代中,如何及何時借助破壞性創新來轉型、前進。
如果你現在手上拿著紙本的《泰山經濟學》,這件「產品」就是圖書產業幾世紀以來出版的商品形式。出版商十分清楚如何銷售書籍,但卻幾乎不知道讀者是否真的閱讀了書籍,以及書籍閱讀方式。圖書產業熟知如何行銷書籍,他們透過試讀或引述讓讀者了解書籍好壞,但並不知道讀者實際的閱讀狀況。當然,如果是利用Kindle或類似平台售出的電子書,就能得到這些數據。
了解讀者閱讀狀況對出版商來說非常重要,電子書能夠提供傳統書籍無法給予的資訊。傳統書籍發行商無法得知讀者是否完整閱讀書籍,或是讀到哪個章節就放棄了。而且就算出版商知道讀者閱讀狀況,也不能進而推斷出閱讀體驗。
一名資深出版社業者清楚告訴我,他的事業之所以成功,就是遵照以下經驗法則:八○%賣出的書籍,買者都未曾閱讀。也就是說,每年他在規劃預算時都清楚知道,每賣出的十本書中,有八本會放在玻璃桌或灰塵滿布的書架上,或是當作禮物送給別人。我向他提出挑戰,要他說說看圖書產業販售那麼多無用之物,存在的理由是什麼。他回答:「我們常說,唱片收藏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書籍收藏則決定你真正想成為的人。」真是充滿智慧的說法。
比起其他媒體產業,我們從音樂產業學到的事物,更能告訴我們自己到底是誰。音樂如此重要,並不僅僅是因為這個產業第一個遭受衝擊又第一個復原,同時也因為音樂是第一個讓我們真正了解自我的產業。本書皆以音樂產業做為變革的說明實例,畢竟音樂產業就是數位礦坑中的第一隻金絲雀,警示著未來諸多產業即將遭遇的衝擊。
雖然無以數計的產業無法像這樣,使用簡單統計分析高堤耶和拉娜德芮的排行榜問題。但時代仍正在改變:健身apps會告訴使用者真正的運動成效,而非只是有沒有加入健身房會員;智慧型汽車能夠記錄顧客旅行地點的資訊,而非只是車輛出售資訊;Alexa和GoogleHome等裝置揭露了我們如何在自購的房子中生活,而非只是哪些人花了多少錢買了幾棟房子;傳統報紙接納了網際網路,新的平台會根據閱讀時間收費;電子書和有聲書的興起,終於能讓出版商或零售商了解讀者實際閱讀狀況和閱讀速度,而非僅是賣出多少本書。
這些產業都在追逐音樂產業的腳步。音樂產業最先遭到數位破壞性創新的襲擊,也是第一個克服阻礙的產業,比起社會上其他產業整整領先二十年。多虧了串流媒體,加上現在智慧手機數量超越了過去所有隨身聽的數量,音樂產業在收入和觸及率都到達了新巔峰。此外,音樂產業也清楚了解聽眾實際收聽狀況。串流能讓我們知道音樂收聽頻率、串流收聽來源、聽眾儲存和跳過的歌曲,以及最重要的—聽眾是否會分享喜愛的歌曲。音樂產業正在復甦,我們現在非常清楚其中的原因:音樂產業現在能掌握所有資訊,更清楚一點說,業者知道音樂作品實際的收聽狀況,而非只是銷售量。這是一種典範轉移(paradigmshift,第八章會再進一步說明)。
音樂產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個產業最先從數位破壞性創新中復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都能從音樂產業中學到重要經驗。這本書要幫助你迅速補齊所需知識。
序
所有產業都將面臨數位破壞性創新的危機,
你了解即將面臨的挑戰嗎?
二○一二年舉行倫敦奧運的那年夏天,我進入Spotify工作。第一天到職時,主管就要我為全球唱片音樂產業的年鑑撰稿。當時我發現,要找到能啟發讀者想像力的內容十分困難。當時音樂產業正值低潮,銷售數字十分難看:CD銷售量下滑,盜版越發猖獗,下載銷售通路也無法彌補缺口;串流銷售量相對全球唱片公司的總銷售額來說更是微不足道。
我絞盡腦汁卻寫不出任何東西,於是朋友介紹我認識公司的一位同事泰南(ChrisTynan),泰南當時擔任資料科學家,默默的做著研究。泰...
目錄
名家推薦
推薦序置之死地而後生
自序我們遲早都要面臨被顛覆的一刻,
你已經看見它迎面而來了嗎?
導論我的責任是帶你們看到每個角落
第一章泰山經濟學
第二章付出注意力
第三章吸引群眾
第四章自製或外購
第五章自利vs共利
第六章轉個方向思考
第七章評斷所處現狀
第八章大數據,大錯誤
結論創建者與經營者
名家推薦
推薦序置之死地而後生
自序我們遲早都要面臨被顛覆的一刻,
你已經看見它迎面而來了嗎?
導論我的責任是帶你們看到每個角落
第一章泰山經濟學
第二章付出注意力
第三章吸引群眾
第四章自製或外購
第五章自利vs共利
第六章轉個方向思考
第七章評斷所處現狀
第八章大數據,大錯誤
結論創建者與經營者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