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牧以前的文集,是散文、小品文、書簡、藝評、文學評論,分類獨立成書的。此集不同,是把各類文章按性質分成十輯,總匯在一書中。因此,憑此書可總覽韓牧除新詩以外,各種文類的大概。《韓牧文集》分上下兩冊。
上冊為「發言。評論。論文」:第一輯〈發言。訪談〉,主要是外訪時的發言記錄,有香港、台灣、北京、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第二輯〈書序〉,是應文友之請所寫,以及自序。第三輯〈藝文短評〉,是應較年輕的詩友、文友、藝友所寫的點評,有新詩、小說、書法。第四輯〈評論。學術論文〉,評及席慕蓉、汪國真、金苗等。學術論文主要論移民作家的身份與立場、加拿大華文文學、澳門文學、與南洋文友的情誼。
下冊為「悼文。家書。書簡」:第五輯〈長相憶〉,收入悼念藝文師友的長文,情真感人。第六輯〈詩人作家之音〉,是與詩人作家暢談、聽演講後,追記他們的言談舉止,有瘂弦、森道哈達、龍應台、劉俊等。第七輯〈一瞥流光〉,寫個人回憶、作家團體的活動。其中〈五百年後,哪一位詩人的聲望最大呢?〉一文,探討一個有趣的問題,並緬懷前輩詩人周夢蝶。第八輯〈家書〉,是配偶外遊時所寫,多涉藝文生活情趣。第九輯〈靈異〉,記錄在加拿大發生的靈異離奇的事,主角有人、有鬼、有神、有貓。最後的〈輯外輯〉,是寫給五十位文學師友的書簡,坦誠自然。他們身居港澳、台灣、南洋、大陸、韓國、蒙古、美國及加拿大。
作者簡介:
本名何思撝。1938年花朝節生於澳門。澳門大學文學碩士,「澳門新詩月會」創辦人,1957年夏移居香港。曾任港、澳兒童文學獎、工人文學獎、青年文學獎評判,青年雜誌主編。1984年春,率先提出「澳門文學」名詞及概念。
1989年末移居加拿大。國際詩人協會會員。著有《韓牧評論選》《剪虹集:韓牧藝評小品》《韓牧散文選》、詩集《韓牧詩選》《愛情元素》《梅嫁給楓》《新土與前塵》等十多種。
在香港、台灣、中國、美國屢獲詩獎。寓言詩獲日本選入「中國語」課本中;詩作《一朵罌粟花的聯想》為加拿大國殤紀念日唯一中文朗誦詩。韓牧亦是書法家,擅長甲骨文、隸書、楷書、行草各體。作品曾個展於加、美、中、台、港、澳。2001年應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之邀作書法個展。書作屢獲博物館、美術館收藏。
章節試閱
▌小斟小酌(三之一)
龍應台旋風昨天旋到了溫哥華。她說三十三年前曾到過加拿大,但未到溫。她的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及一出版即被中國大陸「禁」,是全球華人世界的大新聞。
昨天的演講會,名為《為甚麼一九四九?》,UBC大學亞洲研究系主辦,《明報》及UBC Community Partnerships in Learning 協辦。因訂座者過份踴躍,臨時由只有154個座位的房間,改在UBC有一千座位的「陳氏演藝中心」舉行。UBC偏遠,昨逢大雨,但人流不絕,逼得加開電視廳,二百多人擠滿後,遲來者失望離開。
演講後茶會,排隊買書、簽名留念,逼爆了圖書館,有人買四、五本,後限買兩本,800本書瞬即售罄,很多人排隊很久, 買不到書。我也是。
演講內容,今天各大報紙都有詳細報導,我只記述簽名會之後,我們「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在烈治文王府井酒家宴請龍教授的情況。
我們訂了一桌,十二人,作陪者有UBC亞洲系主任Ross King,教授Diana Lary, Catherine Swatek及王健教授、李盈、瘂弦、陳浩泉、陶永強、梁珮、麥冬青、韓牧。
龍應台到了,互相介紹。剛才的演講會已看了兩個小時,但近在咫尺時,才感到她的嬌小。她談吐舉止誠懇,像久別的舊朋友,沒有陌生的感覺。這同樣出我意外。
到底是第一次見面,在和我們的交談中,她很自然的、不知不覺的融入了她的問題:「你來自何處?」這是很重要的。這也像是我常常強調的「籍貫論」。剛才她在演講之初,就依次請來自港、中、台的聽眾舉手。演講之後提問,她也請提問者先自我介紹。於此,我學到東西了。
交談中我強調,出生地是重要的。像我,出生於澳門,就常常強調澳門,「澳門文學」、澳門甚麼的。我說:「剛才的演講會,問來自香港的,我就【動作:舉起左手示意】,如果你問澳門,我又會【動作:舉起右手示意!】」大家見到我的動作,都笑起來了。我又說,都說「兩岸三地」,我們是說「兩岸四地」。澳門不是附屬香港的,不過,說「中、港澳、台」也是可以的。
瘂弦與龍應台是老朋友,演講會上,放映了紀錄片《目送1949,龍應台的探索》幾分鐘,有一個鏡頭是她訪問瘂弦,談到與母親分別時,瘂弦悲傷流淚,龍遞上紙巾。龍說,每一個被訪者都一樣,提到和母親分別,都會流淚的。
瘂弦住「素里」,遠,沒來聽演講。我知道他沒有見過紀錄片,馬上開了數碼照相機,給他看,剛才我拍到的「哭相」。
龍問麥公出生於何年,1912,九十七歲了,龍說,看來像六十。麥公身壯力健,年輕時受過軍訓的。他說書中最感動他的是撤退海南島一節,火車內外擠滿人的慘狀,像足了抗日時的湘桂大撤退。他說,看了這書,就把他早已癒合的傷口,重新撕裂。這話,聽得龍不好意思。麥公還講了不少零零碎碎的記憶,如:他是乘最後一班飛機離開廣州白雲機場、飛香港的。幾小時後,機場和珠江橋就被炸毀了。他把他的《突圍》一書,以及剛在《松鶴天地》發表的〈龍應台的「一九四九」〉送給龍。
陳浩泉說,每個人在那時期,都有自己的「大江大海」。談起來,原來陶永強、李盈也都有逃難的經歷,瘂弦是「國軍」, 就更不用說了。
龍問我「韓牧」是不是筆名,又想知道我的「來自」。也許她見我白鬚白髮,又穿唐裝,以為我也有類似的經歷。我說:我的「大江大海」是早了一些,我1938年春出生於澳門,半歲,遷香港。1941年冬,日軍侵港,我們逃難回澳門。1949,我沒有離散的事,1957年高中畢業,再遷香港。1989年冬移加。
記得二戰時,澳門很平靜,因為是中立的。葡國的殖民地巴西,有很多日本的僑民和產業。葡國對日本說,如果你動我的澳門,我就動巴西。所以日軍一直沒有進入澳門。我年紀雖小,但也知道澳門那一家文具店有日本特務,也見過日本飛機、盟軍飛機。也在澳門見過一些「國軍」,那是在和平以後的幾年了。龍應台靜靜的聽著,很有興趣。
我從報章的專訪中知道,龍應台曾追尋內戰後期、落敗的「國軍」,幾支孤軍的去向:自甘肅輾轉入印巴的;入緬甸的; 入泰國的;入越南的;入香港的;到沿岸諸島的;到台灣的。另有一支是入澳門的,但這一支是死是活,全無資料可尋,「像輕煙一樣」。我童年所見,或許正是他們。
王健說,他是第一次聽到澳門在抗日時中立這一段歷史。我留意到今天王健結的紅領帶,是一行黑字,行草書:「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毛澤東」,第一次見。
我對王健說:我也會快板。他奇而問之:「誰教你的?」「你!」然後我立刻將他為本地一家銀行做的電視廣告,模仿一次:「免費戶口太完美,誰不喜歡全免費。廣東人說唔使錢台灣人說毋錢,英文更容易說Free,怎麼講怎麼說都是Free !」眾笑。
2009年10月
▌小斟小酌(三之二)
龍應台在香港生活六年了,座中有人問她會不會廣東話。她說會聽,而講,太困難,不會講。我說,那是會聽不會講了。我繼續說:王健教授相反,他說他「會講不會聽。」大家奇怪。我解釋:別人講廣東話,聽不懂;自己「會」講,但別人聽明白否?就不知道了。王同意我的解釋。他即時大量的講廣東話,像表演。我讚曰:十分準確,「大山」廣東話的福特汽車電視廣告,第一句我聽不出他說甚麼。王健說:「他說得瀟灑。」我笑起來,對身旁的陶永強說:「學到了,發音不準可以叫瀟灑的!」
陳浩泉把我會出版的幾本書,散文合集、評論合集,送給龍應台。我也把我與勞美玉的詩集《新土與前塵》送給她。屝頁寫:「應台教授閒時翻翻。」、「p.96-139,〈北行列車〉輯」。此輯寫國家民族,相信她會有興趣。
有幾位拿出在香港買來的《大江大海》,請龍簽名。她是懸腕大字。我告訴她,我今天排隊排在中間部份,不算後,也買不到。這兩天我上網知道,香港有一千多人在公立圖書館登記借閱,已排到三年後了。梁珮說,「三聯」已到了一批,在等待清關。
我對龍說,我有一個好友,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中心,叫楊健思,她知道我會見到你,託我問一聲。她去年曾經邀請你做一次演講,關於父母如何教子女的,你說你2009年很忙,要到2010年才定,是嗎?龍說:台灣、香港,我每年只能(各)做一次演講的。
我說:我自己想,你實在很忙,關於社會、政治的大事的演講不少,而教小孩是小事情,有空才做。龍應台馬上接:「教小孩是大事情!」我笑著說:「那就去講吧!」、「好,再聯繫吧。」
陳浩泉對龍說,他和她,可以說是半個同鄉。他剛才在紀錄片裡聽到龍的台語,講得很好。陳原籍福建南安,講的就是閩南話。龍說因為她出生在南台灣,如果出生在台北,就不會講了。
談到僑團政治傾向的不同,梁珮說:我們是不論的,只談文學,左的舉辦活動,我去參加;右的舉辦活動,我去參加。我插口:「因為你是香港人!如果是大陸來的,一定不會參加台獨的活動,反過來也一樣。香港人就在大陸的門口,不在裡頭迷著,而是在門口旁觀者清的窺探。是最看得清楚的距離。在北美的老華僑是看得胡塗的。」
龍應台問陳浩泉:傾向相反的社團,會有矛盾衝突嗎?陳浩泉答:原居地不同,看法往往不同,但不會弄得不愉快。我插口:「絕對沒有衝突的,因為沒有來往!」眾笑。
我接著說:原居地相同的,反而會有矛盾衝突。香港移民組織的的同鄉會、同宗會、同學會、文學藝術團體,完全沒有「分裂」之類的事。台灣移民的,也沒聽說。反觀大陸新移民組織的,如最有規模的,「旅加北京聯誼會」、「中國大專校友會」、「溫哥華老年華人協會」,都搞鬥爭、分裂。丁果在報上、電視上「哭求團結」,也沒用(日前丁曾訪問龍,龍此前知道丁,但誤以為丁是美國的)。前者內鬥到、現在會也不存在了。後者弄了同名的「雙胞」,省政府責成其內部和解,不能同名註冊。一直沒能和解,照法律,是非法團體。
龍應台無意的問陳浩泉,「加華作協」的政治傾向。陳說: 我會只談文學不談政治,會員、顧問,中港澳台都有(韓牧插口:也有土生,只用英文的)。陳續說:好像有些人,十一國慶酒會,參加;雙十國慶酒會,又參加。韓牧插口:我就是。我不是以中國人的身份、而是以加拿大公民的身份赴會的。
在這久了,就對自己的所在國有感情。好像前幾天,我很高興。我們新建準備明年「冬奧」用的「烈治文速度滑冰場館」, 榮獲體育館建築金獎。是由國際建築權威機構「結構工程師學會」頒發的。主辦者讚賞它的「木浪形設計」,創新使用了我省遭甲蟲蛀食的松樹木材。它擊敗了英國的溫布頓中央球場、哥本哈根大象屋等等,以及北京鳥巢。
我當眾對龍應台說:告訴你一個秘密,他(手指瘂弦)每年的七月一日,都升國旗的。
龍嚇了一跳,她以為是為了「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我解釋是加拿大國慶。瘂弦說,是「橋橋」(亡妻)的意思,感謝加拿大醫療福利好。不是升旗,是掛旗,現在沒有了。
▌小斟小酌(三之三)
10月17夜,龍應台在UBC演講後,「加華作協」宴請。斟茶酌酒之間,我們交談是用國語,有搶講話的氣氛。白人有四位: UBC亞洲研究系的系主任、兩位教授,以及SFU(西門菲沙大學)的教授王健,他同時是我會的顧問。除了系主任一人外,都懂中國國語。不過,我們交談的內容,他們不一定熟悉,所以只是靜靜聆聽,很少插話。
大概龍應台覺得冷落了他們不好意思,常常在「空隙」中用英語和他們談幾句,例如談次日晚上在UBC亞洲中心的一場英語演講會,名為《大江大海,1949尚未訴說的故事》。
這次宴會,UBC的丘慧芬教授及其夫婿杜邁可教授,未暇參加,我失望。賢伉儷常應電視台之邀,評論政治。杜是精通中文的白人。丘教授敢言、精闢、重事實、有感情,有很強的說服力。我認為她堪稱「加拿大的龍應台」。丘慧芬又是當天龍的演講會的主持人。
我們又談到當天的演講。有一個來自大陸的青年提問,他說,龍所說的「良知的螺絲釘」,與自古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否矛盾?龍很清楚的回答,大意是:個人良知是核心,就是對事物很深的思索。有這種良知的人,不一定就是建制的反對者、異見者。有可能拿起槍去衛國,或參與政治,影響國家的決策。最重要是根據自己的良知、自覺,在關鍵時刻做出決定。
記得她在演講時,還講了一件家事。她的兒子在十九歲時,接到德國國防部徵召入伍的通知,曾經與她商量如何應對。她向兒子解釋中國1949年的情況,說:「如果你要做國家機器的螺絲釘,接受擺佈,隨你的便,但也請你接受後果。」最後兒子選擇以自己為原告人,控告德國軍隊,至今訴訟仍未了結。
我說:這個青年所提的「問題」,根本上不能成為問題。這是只知聽命政府,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奴性未清除。二戰時, 有些日本兵是反對侵略中國的。
龍曾說,內戰這「絞肉機」,絞出幾股人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彼此不知對方的傷痛。我想,也由於分處不同的地區,就形成了對民主、人權、法治的理解的差異,甚至無知。
曾有專訪記者問龍:「你認為個別小螺絲釘的道德勇氣,真能對抗國家大機器嗎?」她答:「當然可以。只要整個社會從教育、媒體各方面全方位去檢討面對歷史錯誤的態度。」
龍應台給我的總印象是:她善於順勢,用對方習慣的語言, 例如「螺絲釘」。會思想的「人」,其實難以用「螺絲釘」為喻。「機器」由許多不同的部件構成,全都是「螺絲釘」,也成不了「機器」,粒粒一樣,只能成了「方陣」。
其次,是她的語言、文字,有感情,有文學性、藝術性。光有學術性的硬邦邦的語言文字,打動不了人的心。
對於內戰(也許其它也同樣),她避談誰是誰非、正義到底在那一邊。因為她知道,中國人顧面子,以認錯為恥辱。她意圖以大量的口述歷史、眼淚,顯示全民的悲痛,感動全民,推動執政者。她反對以暴力為手段(孫中山的革命,是用暴力),她知道在「更殘暴的暴力」前,「暴力」一定失敗。她意圖挑動人類的悲憫心,以扭轉敵對,尤其是武力敵對。這種以和平方式扭轉國族命運,讓我想起印度聖雄甘地的成功。
她一再表示,她的和平,將使中國大陸不久就解禁她這《大江大海》。這也好像是個給誰的下台階。但我心存疑惑。雖然你不說誰是誰非,但你的一個個訪問,如果都是鐵證如山的事實,也就在人們的心中,顯出誰是誰非了。
比如「長春圍城」,所謂的「兵不血刃」光榮解放,其實是餓殍遍野,死人三十萬(十五萬到六十萬,取其中間數),那就媲「美」南京大屠殺了。誰會承認是自己的責任、過失、罪行呢?「殺人」之後「滅口」是人之常情。
宴罷,道別,與龍應台握手時我說了一句話:「有你這個知識份子,我們也感到光榮。」還有來不及說的第二句:「今天的人山人海,讓我看到中國的希望。」
2009年10月18-20日,烈治文。
▌小斟小酌(三之一)
龍應台旋風昨天旋到了溫哥華。她說三十三年前曾到過加拿大,但未到溫。她的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及一出版即被中國大陸「禁」,是全球華人世界的大新聞。
昨天的演講會,名為《為甚麼一九四九?》,UBC大學亞洲研究系主辦,《明報》及UBC Community Partnerships in Learning 協辦。因訂座者過份踴躍,臨時由只有154個座位的房間,改在UBC有一千座位的「陳氏演藝中心」舉行。UBC偏遠,昨逢大雨,但人流不絕,逼得加開電視廳,二百多人擠滿後,遲來者失望離開。
演講後茶會,排隊買書、簽名留...
作者序
《韓牧文集》自序
翻查一下,原來我在2008年6月,一個月內,出版過三本文選:《韓牧散文選》及一本小品文選、一本書信選。至今十三年,電腦上積存的文章實在太多,絕大部份是2008年以後所寫, 早就應該整理了。
我曾出版的文集,除了上述三本,還有是2006年出版的《剪虹集:韓牧藝評小品》和《韓牧評論選》。可以說,散文、書信、藝評、文學評論,是分類獨立成書的。
文章我寫得雜。現在這本《韓牧文集》與以往不同,是把文章按性質分成九輯,總匯在一書中。這書著重藝文歷史記述, 基本上沒有抒情散文,實際上,我也極少寫。也許一涉及「抒情」,我就會寫成詩了。
《韓牧文集》分上、下兩冊,上冊主要是「發言。評論。論文」,共四輯。
第一輯:〈發言。訪談〉。這一輯內容最豐富,共二十五篇。我小時不愛說話,小學時,成績表中班主任的評語,總有「沉默寡言,努力向學」一句。直髮長衫的女校長吳寄夢曾對家母說:「你的思撝,文靜得像個女生。」在那個時代,也許算是優點。初中時,自覺不與別人溝通會使人誤會,開始學習改進。高中時一反常態,學得風趣而善辯了,這作風維持到現在。過去十多年,我在藝文活動的公眾場合,常常即席發言,事後都補記。可分四類:第一類是外訪時的,有甘肅、北京、台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還在韓國一次學術會議中,被推舉作為海外學者代表致詞。第二類,是在歡迎來訪客人的聚會的,多倫多、中國、香港。第三類,新書發佈會及書畫展開幕禮上的。第四類,獻歌或朗誦前的發言。此外,曾接受香港的文學雜誌的訪談。
第二輯:〈書序〉。除了應文友黃展斌為他的《聚緣集》寫的序文,其餘五篇都是自序:文集《牧人看世界》,詩集《愛情元素》、《梅嫁給楓》,《Finn Slough芬蘭漁村詩影集》、《她鄉,他鄉》詩影集,《草色入簾青》攝影詩詞集。
第三輯:〈藝文短評〉。不少比我年輕的詩友、文友、藝友,會傳來作品,想聽我的意見。或者是有書要出版,請我寫幾句推介的話,印在封底,或者報刊要出他們的專輯,請我寫幾百字「點評」,我都樂意為之。總是細心閱讀,細看作品,盡我所知,給予或長或短的鼓勵的評語。此輯選取短小的,共十八篇, 計新詩十一人、舊詩詞二人、小說一人、書法二人。
第四輯:〈評論。學術論文〉。此輯文章都此較長,共十二篇。評論新詩的,有席慕蓉、汪國真、葉靜欣、金苗、鍾夏田。評論新詩、散文的,有勞美玉。《聲對。意聯》一篇,是春聯大賽評審手記,評論對聯的。評論書法家的,有謝琰。學術論文方面,主要是論移民作家的身份與立場、加華詩人的自我身份定位、加拿大華文詩中的社會現實、港澳與南洋文友的情誼及「澳門文學」的覺醒、與「加華文學」的比較。
下冊主要是「悼文。家書。書簡」,共六輯。
第五輯:〈長相憶〉。是悼念藝文師友的長文,共八篇。除了舒巷城、方寬烈兩位是香港的,其餘,羅鏘鳴、王潔心、郜大琨、麥冬青、謝琰五位,都是在加拿大認識、交往的。最後一篇〈思撝回憶七家姐〉,是悼念堂姐何慕貞的。我自己覺得,我寫得最好的文類,就是悼文。自己重看時也會淚盈於睫,一些文友也這麼說。並不奇怪,人們對失去了的人和物,總會特別懷念。
第六輯:〈詩人作家之音〉。在與各地詩人、作家飯聚、交談、座談、聽演講、觀歌劇之後,我總愛作記錄,盡量追憶他們的言談舉止,從中吸收學習。此輯九篇,本地的是瘂弦、雷勤風兩位,其餘,龍應台、森道哈達、曹禪、王朝暉、劉俊五位,是來自中國、台灣、美國、蒙古的客人。
第七輯:〈一瞥流光〉。共十二篇,〈想像祖父〉、〈家母的娘家,鄭家〉、〈童年粵劇之憶〉、〈《國父遺囑》甲骨文本的因緣〉,寫個人的回憶。〈兩次歡宴私記〉、〈致兩位「春晚」主持人〉、〈感謝三位顧問〉、〈團結。獨立。交流〉,記述「加華作協」的活動。〈腦海撈獲的三條小魚〉,追憶在香港時的文學活動。〈五百年後,哪一位詩人的聲望最大呢?〉一篇,探討一個有趣的問題,同時懷念台灣前輩詩人周夢蝶。
第八輯:〈家書〉。我妻勞美玉外遊探親訪友,我寫信「請示、匯報」自己獨居的狀況,自覺很有生活趣味。從2009年4月1日,至5月28日,寫了二十九封,選出二十五封。
第九輯:〈靈異〉。此輯共六篇,較特別,記錄在加拿大發生的靈異離奇的事。主角有人、有鬼、有神、有貓。〈一個蝦仁〉是回覆馬森教授的一封信,述說我自己親身感受特異功能的事。
輯外輯(書簡):本來想把一些難以歸入上述九輯的文章,收入這「輯外輯」,後來發覺我有不少有內容的書簡。我自2007年用電腦開始,幾乎天天用電腦寫信,信不短,少則幾百字,多則兩千字以上,一般在一千字左右。十幾年積累下來,數以千計了。我準備有暇時選取談文論藝的,編成一本書,書名《韓牧藝文魚雁》。若再有條件,再選取談生活的,又成一本書。想是這麼想,就是不知道這兩本書信集何時才會出來。
不如利用這個「輯外輯」,先選收一些談文論藝的,作為樣板吧。我隨意選取了五十封,分屬五十位師友,依寫作先後為序(本書各輯也是如此):小思、梁錫華、陳建功、王偉明、吳志良、王健、羅卡、鄧紹聖、羅錦堂、葛逸凡、汪文勤、森道哈達、曾慶瑜、羅燦坤、李錦濤、古遠清、邵燕祥、衍陽法師、杜杜、吳衛鳴、曾偉靈、瘂弦、王立、黃潘明珠、曹小莉、青洋、黎玉萍、程慧雲、朴南用、徐曉雯、金惠俊、陳政欣、汪卿孫、陳國球、圓圓、范軍、呂志鵬、李敏儀、歐陽鉅昌、葉承基、純老貓、駱韞琴、梁麗芳、陳夢青、陳麗芬、陶永強、孟川、黃珊、楊廣為、何婉慈、溫一沙。
文集算是編好了,看來這書很厚了(其實還有不少文章未收,也不知如何處理,將來再算吧)。誠心希望方家們指正。我今年八十三歲,客觀上是個老人,但主觀上我不是。現在我還是不斷寫詩作文,產量比中青年時期還要多,我還是希望能有進步的,誰不想進步呢?
這書封面書名,是我自己題籤,用古隸;封面照片亦是我攝。封底作者照片是攝影家溫一沙兄作品。
韓牧 2021年10月
加拿大烈治文,美思廬、三虎居。
《韓牧文集》自序
翻查一下,原來我在2008年6月,一個月內,出版過三本文選:《韓牧散文選》及一本小品文選、一本書信選。至今十三年,電腦上積存的文章實在太多,絕大部份是2008年以後所寫, 早就應該整理了。
我曾出版的文集,除了上述三本,還有是2006年出版的《剪虹集:韓牧藝評小品》和《韓牧評論選》。可以說,散文、書信、藝評、文學評論,是分類獨立成書的。
文章我寫得雜。現在這本《韓牧文集》與以往不同,是把文章按性質分成九輯,總匯在一書中。這書著重藝文歷史記述, 基本上沒有抒情散文,實際上,我也極少寫...
目錄
▌目次
韓牧簡歷
《韓牧文集》自序
◆第五輯 長相憶
亦師亦友,再續情誼—永懷舒巷城兄
懷鏘鳴,記永嫻
純潔光明,星心相印—懷念王潔心女士
舞者‧師表‧史家—緬懷郜大琨
與方寬烈先生交往零憶
每逢佳節倍思「青」—永懷麥公冬青先生
書法之緣—永懷謝琰兄
思撝回憶七家姐(致 眾至親)
◆第六輯 詩人作家之音
瘂弦談詩朗誦
「百無一用」是詩人(三之一)
「百無一用」是詩人(三之二)
「百無一用」是詩人(三之三)
小斟小酌(三之一)
小斟小酌(三之二)
小斟小酌(三之三)
與森道哈達一夕談(四之一)
與森道哈達一夕談(四之二)
與森道哈達一夕談(四之三)
與森道哈達一夕談(四之四)
曹禪‧PAWN
王朝暉講少數民族文學
記雷勤風教授講:中國新笑史
記劉俊教授座談午餐會
◆第七輯 一瞥流光
想像祖父
家母的娘家,鄭家
童年粵劇之憶
The Way of the Gate發佈會
學生敬老午餐會
《國父遺囑》甲骨文本的因緣
兩次歡宴私記
致兩位「春晚」主持人(致青洋、黎玉萍)
感謝三位顧問
團結‧獨立‧交流—「加華作協」周年反思與寄望
腦海撈獲的三條小魚—追憶「爐峰雅集」春茗
五百年後,哪一位詩人的聲望最大呢?
◆第八輯 家書(致勞美玉)
寒櫻著花未?
我的食物
車匙‧訪華
快活午餐
魚道‧舞品
玻璃的透明
花中樹中浮想
家庭社區瑣事
福音粵曲
順德鱔
亞洲傳統文化嘉年華
佛誕園遊會
初進錫克廟
藝文「家訊」
BigBike籌款
草長‧拖字
俄、蘇的旋律
存在有其理由
古典的歐洲歌
初聽周璇,初見周璇
是夢是真長亭柳
文友文情
種給鳥獸吃
尊重生命
百聽不厭
◆第九輯 靈異
團聚的願望
蘭里市的吉屋
新婚妻子,情抗冰雪
霧中的黑貓
本地觀音顯靈事
一個蝦仁(覆馬森教授)
◆輯外輯 書簡
睡貓居(致小思)
手稿‧《聖經》‧賭城(覆梁錫華)
回憶中國現代文學館(致陳建功)
劍‧中‧無(覆王偉明)
寫何健詩句(致吳志良)
國語‧粵語‧講‧寫(覆王健)
王蕙玲:她從海上來(致羅卡)
「撝」無簡體,天助我也!(覆鄧紹聖)
謝甲骨文聯(覆羅錦堂)
孔廟賣文(致葛逸凡)
濁世中的義氣(覆汪文勤)
難民。司馬長風(致森道哈達)
追談王潔心(覆曾慶瑜)
請寫回憶錄(致羅燦坤老師)
何思撝照鏡,裡外都是人(覆李錦濤)
韓牧少年時的詩文(覆古遠清)
《邵燕祥詩選》(致邵燕祥)
寶林學佛會重建籌款書畫展(覆衍陽法師)
少作能上,喜悲交集(覆杜杜)
談澳門文學形象(致吳衛鳴)
小篆與大篆(覆曾偉靈)
一日詩人,一世詩人(致瘂弦)
有感就發(覆王立)
感謝翻譯〈腰刀〉(覆黃潘明珠)
悼念文。論爭文(致曹小莉、青洋)
文風‧歌風‧自學(覆曹小莉)
君子之交(覆程慧雲)
《亞細亞文藝》季刊收到(致朴南用、徐曉雯)
中國文學?還是加拿大文學?(致金惠俊)
預祝「大山腳文學國際學術研討大會」成功(致陳政欣)
洪若豪文集(致汪卿孫)
談《香港文學大系》題籤(致陳國球)
名師也會出低徒(覆圓圓)
冬至光明(覆范軍)
丘逢甲的《澳門雜詩》:〈兩園‧白鴿〉(覆呂志鵬)
你的《溫城寫真》(覆李敏儀)
粵華的師資(覆歐陽鉅昌)
如何稱呼勞美玉(覆青洋)
撝戈退日(覆葉承基)
記列治文華人社區協會(覆純老貓)
〈梅娘曲〉的「惆悵」、「流血」(覆駱韞琴)
談寫歌詞(覆梁麗芳)
恭喜《夢筆青書》(覆陳夢青)
陳麗芬詩印象(覆陳麗芬)
天主也頭痛(覆陶永強)
藝術歌曲。時代曲(致孟川)
重音後移的問題(致黃珊)
傳統結合非傳統(覆楊廣為)
老者風範。開齋。《短篇小說選》(致何婉慈)
我請飲茶六次(覆溫一沙)
▌目次
韓牧簡歷
《韓牧文集》自序
◆第五輯 長相憶
亦師亦友,再續情誼—永懷舒巷城兄
懷鏘鳴,記永嫻
純潔光明,星心相印—懷念王潔心女士
舞者‧師表‧史家—緬懷郜大琨
與方寬烈先生交往零憶
每逢佳節倍思「青」—永懷麥公冬青先生
書法之緣—永懷謝琰兄
思撝回憶七家姐(致 眾至親)
◆第六輯 詩人作家之音
瘂弦談詩朗誦
「百無一用」是詩人(三之一)
「百無一用」是詩人(三之二)
「百無一用」是詩人(三之三)
小斟小酌(三之一)
小斟小酌(三之二)
小斟小酌(三之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