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道與你有關的健康提問
藉由更精準的個人化醫療服務
邁向無病無痛的快樂生活
每個人的基因、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等不盡相同,造就獨一無二的個體,以往一體適用的治療方式,忽略個體化的差異,也就是「同病同治」,但未必有相同的治療結果。
所謂「精準醫療」,是指依據個體基因差異、個體的生活型態、外在環境等不同,給予精準的個人化治療,也就是從以往的「同病同治」,走向「同病異治」。現在的精準醫療範疇已經全面開展,邁入精準健康層次,以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及精準照護四大面向為主軸,提供更精準的個人化服務,照顧社會大眾的健康。
本書集結三十個關乎健康的提問,除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了解各病症的起因與現行療法,也將細數目前精準醫療的發展,在這些疾病的預防診治上有何創新與突破。
名人推薦
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面對後疫情時代,精準健康更顯重要。現在,發展精準健康的腳步不僅沒有變慢,反而迅速轉為疫苗研發及防疫策略規劃,側重在新興傳染病的防護與監控,共同為台灣精準健康產業開創新局。
——張文昌,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精準健康是跨領域的醫學專業範疇,需要各方面基礎、臨床跨域人才,以及專家共同參與。透過此書,集結三十個關乎民眾健康的提問,分享給社會大眾,也希望拋磚引玉,加速精準健康的發展與創新。
——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作者簡介:
林惠君、黃筱珮、吳佩琪/作者
林惠君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職於《遠見雜誌》、中央通訊社,擔任醫藥與財經記者,擁有逾十五年採訪經驗,合著有《影響力策略:16個永續共榮的企業故事》、《與世界一起變好:北醫大SDGs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
黃筱珮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記者,合著有《競合力點亮醫療:北醫醫療體系的變革之路》、《關鍵影響力:金牌企業成功學》等書。熱愛採訪與寫作,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
吳佩琪
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曾擔任電視台節目製作人,並為多家媒體與出版社營養健康類書籍特約記者及撰稿人,參與相關著作有《擊退10大難搞文明病:健康有方 中西醫聯手》、《植物蛋白質的神奇力量:兼具高營養與零負擔的人體第一營養素》等書。
章節試閱
楔子
從同病同治走向治未病
以往,生病時,醫師會利用問診的方式,加上抽血、驗尿、影像等常規檢測, 並且透過病患主動告知身體狀況,結合醫師的經驗及專業知識分析,以標準療程進行治療。
現在,一旦生病,尤其是癌症,除了傳統常規檢查與治療,還能利用個人基因表現等資訊,施以精準的個人化治療,例如:標靶藥物治療、細胞治療等,讓治療達到做大成效。
未來,可以想像的畫面是,即便是未生病的人,也能透過檢測判斷個人可能發生的疾病、評估風險值,並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進而達到真正的「防病於未然」。
相同疾病可以有不同療法
每個人的基因、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等不盡相同,造就獨一無二的個體,以往一體適用的治療方式,忽略個體化的差異,也就是「同病同治」,但未必有相同的治療結果。
漸漸,醫界發現問題,認為治療應予以個人化,意即「同病異治」,開展了「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時代。
美國自二〇〇九年起,開始有計畫的發展精準醫療;到了二〇一一年,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美國科學委員會,又共同發表了《邁向精準醫學》報告。
二〇一五年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進一步提出「精準醫療倡議」,界定「精準醫療」係指利用個人基因型或是基因表現,以臨床資料選擇最適合個人使用的藥物、治療方法,以達到藥品的最大療效與最小的副作用;同年,歐巴馬宣布啟動「精準醫療計畫」,募集十億美元,應用於癌症預防、研發疫苗、早期篩檢、免疫療法、基因體學、組合療法和大數據分析等,主要著重推動癌症預防和治療,醫界從此邁入嶄新的局面。
掌握基因對人體的影響,就能找到治療方法
「精準醫療計畫」的目標,是在十年內募集一百萬人的基因資料,整合到雲端資料庫,透過不同族群、年齡層的個人化基因資料,就可以研究遺傳性變異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形成所產生的影響,做為臨床治療的參考,希望能為患者提供適時、適量、適人的治療。
所以,基因定序只是第一步,還必須進一步建立大數據資料庫,再根據個人基因表現,設計合適的藥物及治療方式,例如: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
一言以蔽之,精準醫療指的是依據個體基因差異、個體的生活型態、外在環境等不同,給予個人化治療,也就是從以往的「同病同治」走向「同病異治」。
除了美國之外,包括:英國、法國、澳洲、韓國、日本等國家,也都陸續投入相當經費在精準醫療計畫。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精準健康產業趨勢報告:精準治療》調查顯示,二〇二〇年全球精準治療市場規模為六八三億美元,預計二〇二五年將達一三四四億美元,五年成長率為九七%。
精準醫療勢不可擋,是全球醫學的主要趨勢,台灣當然不能自免於外。
台灣也有生物資料庫
要做到因應不同人種、環境、飲食與生活型態等的個人化醫療,勢必要有針對國人的生物資料庫。目前,便有中央研究院接受政府委託,在二〇一二年成立「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蒐集病患及健康人的檢體,做為後續制定改善疾病的治療方針和預防策略。
不僅如此,台灣政府也開始擬定配套發展,推動生醫產業創新就是其中一項。
二〇一六年,行政院擬定「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同年十二月又修訂了《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新增「精準醫療」、「基因治療」及「細胞治療」等領域,以加速產業發展。
二〇一七年,行政院又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方案」,其中鎖定「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發展利基精準醫學,推動各項精準醫療計畫,並提出整合型「癌症精準治療」旗艦計畫,希望將台灣打造成獨具特色的「亞太地區癌症醫療中心」。
更進一步,中研院在二〇一八年開始執行「台灣精準治療計畫」,整合全台十五個醫療體系,同樣以蒐集百萬人基因資料為目標,對象涵蓋患病、亞健康、健康人的資料,進行疾病風險評估、預測與精準用藥。
而在二〇二一年即將結束的時候,台灣生醫界迎來了一個好消息,十二月二十一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並將法案名稱修正為《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其中,除了租稅優惠,新條例也將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專用於生技醫藥產業的創新平台、受託開發製造(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CDMO)的生技醫藥公司,擴大納入獎勵範圍。
精準健康就是幫你積極預防生病
隨著對基因的了解、大數據分析、儀器與檢測技術進步,精準醫療能做到「同病異治」,為每個病患量身打造適合的療程,例如:儀器設備可精準治療,提升治癒率、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做到早期疾病診斷與治療。
不過,所謂「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近來醫界的趨勢是,將「精準醫療」擴大為「精準健康」,從治療已病、提早診斷欲病,再到預防產生疾病的「未病」,除了罹病族群,更涵蓋亞健康乃至健康族群,提供具有效益的疾病預測、風險評估等方案,達到改善個人生活習慣,促進健康。
「相較於歐巴馬當年提出『精準醫療計畫』,現在的精準醫療範疇已經全面開展,邁入精準健康層次,以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及精準照護四大面向為主軸,」北醫大校長林建煌說明。
例如,有家族遺傳史的夫妻,在進行人工生殖時,以「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PGT-M)挑選出染色體數量正常、不帶有家族性遺傳疾病的胚胎植入子宮,中止遺傳悲劇。
融合生醫與資通訊,防病於未然
林建煌進一步指出,若從產業端與應用端思考,可以看出,精準醫療局限於醫院,精準健康則涵蓋整體生醫產業及資通訊產業。
譬如,進行檢測的儀器設備,就需要結合醫學與資通訊。像是萬芳醫院利用AI與髖部X光片,透過大數據分析,輔助判斷老人是否有肌少症或預測未來十年骨折的風險,如應用於醫療照護端,就可以提早介入衛教、避免老人骨折。
根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數位健康大未來》報告顯示,全球醫療支出自二〇一九年到二〇三〇年,將由預估的十兆六千萬美元成長到十五兆美元,其中投入預防保健、早期診斷、健康維護等面向的支出,將由一兆美元提高到近四兆美元,約占總支出的三分之一。
工研院推估的資料亦顯示,二〇二〇年全球精準健康市場規模約三一九八億美元,二〇二五年將達五八四七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一二.八%。
從調查可見,除了精準治療外,全面針對個人化的預防生病、保健的精準健康,近年來的發展推動了生醫產業暢旺,儼然成為生醫界的「顯學」。
生醫產業可望成為第二個護國神山
「二〇二一年通過的《生技醫療產業發展條例》對台灣生醫產業來說,是一項重大利多消息,不僅鼓勵生醫產業朝數位醫療、智慧醫院及遠距醫療照護發展,還可望引領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再創高峰,將生醫產業打造成台灣的第二個『護國神山』,」林建煌強調:「台灣有醫療和資通訊產業優勢為後盾,更可以順勢引領業界朝向涵蓋保健、預防、診斷、治療、照護的全齡健康願景發展。」
他以北醫體系為例指出,自二〇一五年起,北醫大結合三家附屬醫院的電子病歷數據形成「臨床研究資料庫」,收納近三百八十萬筆病患臨床資料,以及聯合人體生物資料庫,「其中蒐集最完整的是癌症檢體,將這些數據經過專家、AI分析,就能變成有用的資料,成為拯救每一個國人的健康關鍵,更進一步研發並應用於臨床場域。」
展望未來,「從未出生前的生殖醫學,可以進行基因檢測、預防遺傳疾病,預防保健、疾病診療,再到老年的精準照護,北醫體系透過精準醫療的發展,更進一步朝向精準建康管理的方向努力前進,這也是整個世界的趨勢,」林建煌總結。
楔子
從同病同治走向治未病
以往,生病時,醫師會利用問診的方式,加上抽血、驗尿、影像等常規檢測, 並且透過病患主動告知身體狀況,結合醫師的經驗及專業知識分析,以標準療程進行治療。
現在,一旦生病,尤其是癌症,除了傳統常規檢查與治療,還能利用個人基因表現等資訊,施以精準的個人化治療,例如:標靶藥物治療、細胞治療等,讓治療達到做大成效。
未來,可以想像的畫面是,即便是未生病的人,也能透過檢測判斷個人可能發生的疾病、評估風險值,並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進而達到真正的「防病於未然」。
相同疾病可以有不同療...
目錄
序
掌握拯救國人健康的關鍵產業——張文昌
精準健康開創醫療新境界——林建煌
楔子
從同病同治走向治未病
生 延續生命
Q1高齡懷孕及不孕等問題,讓許多夫妻吃盡苦頭,是否有更先進的方式助孕?
縮時攝影胚胎培養系統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等人工生殖技術,能幫助挑選健康胚胎,提高試管嬰兒存活率。
Q2檢驗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沒有更簡便的方式?
體外診斷試劑抽取一毫升患者血液,能檢測出是否帶有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的生物標記。
Q3有沒有更準確的方式可以檢測寶寶是否健康?
透過次世代定序檢驗技術,懷孕滿十週就可以抽血檢測母血中的胎兒游離DNA,準確度至少可達到九九.五%。
Q4新冠肺炎傳染性高,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群聚感染?
善用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iTPass APP、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等服務,讓防疫變得更聰明又安全。
Q5新冠肺炎核酸檢驗是否有更精準的檢驗方式?
胸腔X光偵測系統能在拍完X光片後十秒至二十秒內,揪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並發出警示。
病 預防檢測
Q1家族中多人有罹癌紀錄,我罹患癌症的機率是不是很高?
藉由次世代定序分析,加上生物資訊學的演算及分子醫學的知識,就能評估一個人的罹癌風險。
Q2 AI能幫助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
利用AI進行癌症數位快篩,價格便宜又精準;AI還能幫忙掌握即時、精準及個人化的資訊,並且運用大數據來分析個人健康型態。
Q3愈來愈多女性朋友罹患乳癌,除了乳房攝影,還有其他有效的檢測方式嗎?
當惡性腫瘤增生時,癌細胞會將其DNA釋放至血液中,因此,透過抽血(血漿檢體)檢驗DNA甲基化的程度,也可以了解腫瘤性質。
Q4阿姨停經後有不正常出血,她擔心是子宮內膜癌,有低侵入性的檢測方法嗎?
除了子宮內膜搔刮術或子宮內膜切片等病理檢查方式,還可利用檢測多個甲基化基因的方式找出子宮內膜癌,侵入性較低。
Q5媽媽曾因心血管疾病緊急送醫,有什麼辦法能預防類似事情發生?
AI穿戴裝置可隨時偵測心律變化,並且找出心房顫動、致命性心律不整或心室早期收縮的潛在患者,減少心因性猝死的危險。
Q6聽說敗血症是重症患者的致命疾病,該怎麼預防?
敗血症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TED-ICU遠距人工智慧重症照護平台可以遠距自動監測,及時掌握病人的生理數據,還能夠提早預測未來病況。
Q7朋友的孩子罹患癲癇,醫師判定是腦血管動靜脈畸形所引起,有評估工具可以幫他們決定如何治療嗎?
AI可將醫學影像自動分群,來評估腦疾病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的風險,為每位患者調整治療計畫,或者設法將治療風險降低至最理想的範圍。
Q8另一半睡覺時呼吸會忽然停止,有沒有比較便捷的方式,確診是否為睡眠呼吸中止症?
居家睡眠檢測服務可讓患者睡得更安心,即使檢測設備不比醫院睡眠中心來得多,但可連續檢測數晚,所有數值加起來還是非常具參考性。
Q9微創手術相對安全,但醫療疏失也時有所聞,目前有改善的方法嗎?
達文西手臂操作上既精準又靈活,手術輔助系統也能幫助醫師快速釐清手術步驟、協助辨識重要器官組織,提高手術效率。
病 疾病診療
Q1小朋友的氣喘總在季節交替時反覆發作,除了使用類固醇藥物,還有什麼選擇?
依據標靶治療確認氣喘類型用藥之外,患者可使用高互動性的居家裝置及APP,隨時蒐集用藥、肺功能及生活習慣等相關數據,彈性調整治療方針。
Q2兒童或青少年罹癌人數也不少,治療及照護方式與成人患者有何不同?
兒童癌症治療特別注重不同專科醫師彼此溝通、協調,因為用藥、手術或放射治療的順序,往往影響成敗。
Q3叔叔腎功能不佳且行動不便,需要在家洗腎,這麼做是否安全?
雲端全自動腹膜透析機的出現,讓患者居家執行腹膜透析治療時可以更安全、方便,而且更加趨向精準化治療。
Q4心臟病發作,就醫時間分秒必爭,能否不要讓病人在內、外科來回奔波?
複合式手術室除了結合心臟內科、外科及放射介入科,開刀房裡也設置心導管室等級的影像設備,患者毋須移動,在同一個空間裡就能完成所有相關治療。
Q5常見的癌症治療方式為手術、化療及放療等,是否還有更新、更有效的方式?
若常規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使用免疫療法或細胞治療,藉由活化免疫系統或增加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
Q6傳統放療效果不佳,可以改用質子治療嗎?
利用經過加速的質子射束來消除癌細胞,進入人體後直到抵達治療目標深度才會釋放所有能量,較不會造成正常細胞傷亡,副作用的風險也減少很多。
Q7家人罹癌必須化療,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治療效果或減少副作用?
腫瘤熱療法利用加熱方式讓癌細胞死亡,能加乘化療、放療的效果,也比較不會感到不適或痛苦。
Q8肺癌是台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有方法及早揪出病灶嗎?
AI辨識系統可以迅速從眾多影像中,比對、分析,找出肺結節的位置,提高判讀精準度。
Q9罹患肺癌卻不適合開刀,是否有其他治療方法可提高存活率?
免疫療法,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只要用在對的患者身上,再搭配化療一起進行,便可維持長期療效,甚至長時間不再復發。
Q10家人罹患肺纖維化,常莫名咳嗽、氣喘或感覺疲累,有沒有方法可改善?
標靶藥物能有效阻止惡化,或可採用幹細胞治療增加負責免疫調節的細胞,產生了專門對抗病毒的免疫細胞,進而改善病程。
老 抗老逆老
Q1:家裡長輩行動力變差,懷疑可能是骨鬆或肌少症,有沒有簡便的方式可以檢測?
藉由AI軟體,可以透過髖部X光判斷患者是否有肌少症,準確度約為八成;透過訓練強化AI學習,預計二〇二二年可將準確率提升至九成。
Q2:老化及關節使用過度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看了醫生卻效果有限,該怎麼辦?
異體脂肪幹細胞治療不需要動大刀矯正,沒有傷口,可望成為未來膝關節細胞治療的選項之一。
Q3阿嬤長期受腰椎病痛所苦,但她很怕開刀,是否有傷口小、出血少且後遺症少的術式?
ROSA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可以減少出血、感染風險及疼痛,縮短手術與住院時間,適用於胸椎、腰椎、薦椎手術,以及部分大腦手術。
Q4阿公最近記性好差,我們擔心他得了阿茲海默症,該怎麼辦才好?
如果早期發現,以藥物(主要是乙醯膽鹼抑制劑)或非藥物(例如:環境調整、藝術、懷舊療法等)介入治療,可望延緩病程。
Q5藥物無法解決帕金森氏症經常性的震顫,是否有更具效果的緩解方法?
神波刀可以磁振造影讓醫師精確判斷與定位治療區域,接著以高強度超音波在腦部聚焦產生熱能,破壞不正常的神經通路,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Q6阿嬤中風後必須長期臥床,光靠外勞及家人照顧又太吃力,有什麼方法能夠減輕家屬負擔?
導入精準照護及輔助科技,可望為居家照顧提供一些助力,讓被照顧者獲得較好的照護品質,照顧者也能減輕一些負擔。
結語
做好準備,迎接精準健康時代
序
掌握拯救國人健康的關鍵產業——張文昌
精準健康開創醫療新境界——林建煌
楔子
從同病同治走向治未病
生 延續生命
Q1高齡懷孕及不孕等問題,讓許多夫妻吃盡苦頭,是否有更先進的方式助孕?
縮時攝影胚胎培養系統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等人工生殖技術,能幫助挑選健康胚胎,提高試管嬰兒存活率。
Q2檢驗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沒有更簡便的方式?
體外診斷試劑抽取一毫升患者血液,能檢測出是否帶有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的生物標記。
Q3有沒有更準確的方式可以檢測寶寶是否健康?
透過次世代定序檢驗技術,懷孕滿十週就可以抽血檢測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