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家就像一匹大馬,牠有著無窮力量,卻非常懶惰;
而如果沒有我這隻『牛虻』刺激牠,牠就會變得更加愚蠢。」
──蘇格拉底
◤真正富有的人不是擁有最多,而是需求最少
擁有九十九枚金幣的人,仍會不滿足為何不是一百枚;
但身無分文的人有了一枚,就會很幸福。
蘇格拉底選擇了很簡陋的生活:冬天穿著短衫、從不穿鞋、食物極差,但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這就是他為什麼能時刻擁有幸福。
◤如果總是想要追求完美,最終只會一無所有
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何為愛情?
蘇格拉底要他摘下田中最大的麥穗,但是不可回頭,而且只能摘一次。柏拉圖充滿信心走進去,卻垂頭喪氣地走回來。
「我盡力看清楚每一株麥穗,可我擔心那並不是最大的,就想再看看有沒有更大的,而我不知不覺就走到盡頭了……」
蘇格拉底微笑:「你已經明白,什麼是愛情了。」
◤若被慾望驅使,你就會不斷犯錯
「如果有人總是讓奴隸做最錯誤的事,那這個人算什麼樣的人?如果這個奴隸言聽計從,那麼他又算什麼呢?」
「那他就是最壞的主人。」
「那麼,不能自制的人可以稱得上最壞的奴隸嗎?」
「絕對可以。」
吃、喝、性、睡眠雖然可以得到暫時的快樂,但如果一個人被這些慾望控制,就會開始沉迷,甚至開始有惡行。看似快樂,事實上卻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雅典的悲劇,希臘的悲劇──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在西元前399年被雅典政府判處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蠱惑青年。蘇格拉底的弟子有的勸他逃亡,有的願代他贖罪,卻都被他拒絕,因為他要用行動維護真理和正義。
蘇格拉底的赴死,也是最後一次用行動詮釋了何謂善和德。
蘇格拉底的幸福哲學,知道的越多,才懂得其實知道的越少!
〔本書特色〕
本書精選了蘇格拉底一生中熠熠生輝的隻言片語,共分為三章,從哲學思考、幸福思考、真理思考一一說起,告訴讀者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如何尋找自己的專屬幸福。
作者簡介:
劉燁,專職作家。
王郁陽,一個熱愛生命、享受生活的平凡人。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人生的每一秒都不應該浪費。 喜歡文學與藝術,著有《練習失敗,錯誤的完美示範:成功不用等投胎,先改掉這些壞習慣》、《100個哲理故事:為你打開觀看人生的新視角》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考
蘇格拉底是哲學史上的里程碑,他奠定了實用哲學,開闢了全新的領域。
一、哲學領域中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關係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關係已經被爭論了千年,仍舊莫衷一是;而若我們將兩人的觀點一一排列,也許能找到一些線索。
1.柏拉圖《對話錄》的歷史真實性
我們知道,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哲學家的身分已被確立了很長一段時間。柏拉圖是古希臘哲學史上承先啟後的人物,是古希臘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而蘇格拉底曾被這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極力推崇,他的歷史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柏拉圖對老師之死的描述,使人們看清蘇格拉底沒有任何政治立場,更慨嘆與折服於蘇格拉底高尚的人格,他的形象無疑已經籠罩上了一層道德與倫理的「聖光」,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道德典範。
然而,對於任何事,任何人,在我們都認為確實如此的時候,還是會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一些學者、哲學史專家對這個傳統的蘇格拉底形象提出了質疑,於是出現了很多懷疑蘇格拉底其人其事的著作,試圖考證分析他的一生。
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認為與其留下文字,還不如直接傳授同時代的人們知識,再由他們繼續傳給後世。這為考證蘇格拉底增加了難度,因為我們只能從古人的記述中尋找相關史料,而其中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無疑是研究學生柏拉圖的著作。
可是,關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具體學說上的關係,很早就已產生了分歧。從某些方面來看:蘇格拉底有柏拉圖這樣一個同樣富有智慧、在哲學方面有極深造詣的學生,卻是非常不幸。因為人們可能把一切成就,甚至創造性都歸結到柏拉圖身上,結果徒弟成為哲學史上分水嶺般的人物,老師卻成了莫衷一是的爭論對象。但這件事的責任並不在柏拉圖,他對老師一直十分崇敬和虔誠,甚至《對話錄》中大部分都是以蘇格拉底為發言人。但即使這樣,人們還是會認為,那些都是柏拉圖的主張,只是藉老師之口說出。如此,人們對《對話錄》的真實性也產生了懷疑。
柏拉圖的著作都幸運地有被保存下來,西方學者在長期的考證後,基本上達成了一致的觀點:包括〈申辯〉在內的二十六篇對話是真的,而十二封信中只有七封被認為是真的。
柏拉圖早年曾試圖在政壇出人頭地,以實踐蘇格拉底的政治主張;但他政治之路坎坷,心灰意冷之餘,又立志著書。柏拉圖二十歲師從蘇格拉底,當時是西元前四〇九年,直到西元前三九九年蘇格拉底被處死,柏拉圖將二十年中豐富的所見所聞與對話一一記錄。這本是合情合理的事,何況在老師去世後,這份紀錄又有了一層紀念意義。這種紀錄不是當場速記,也不是即時追記,而是多年後憑記憶的補記,有些甚至是由別人轉述而來,其中如果有不準確的地方也非常正常,而他按照自己的理解所補充的也一定非常多,但柏拉圖論述的真誠性與蘇格拉底智慧的真實性,是無庸置疑的。而且,既然《對話錄》是研究蘇格拉底最重要的依據,更不必懷疑它。
亞里斯多德固然也糾正過一些說法,並強調有兩件事應歸結於蘇格拉底的名下:歸納性的論證和普遍性的定義。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其他都不是蘇格拉底的思想?當然不是。事實上,亞里斯多德還曾研究過蘇格拉底的其他思想,而且都可以從柏拉圖的著作中得到印證。
當然,反對者們或許還可以舉出一些事實懷疑蘇格拉底,但既然在這個問題上莫衷一是,與其在懷疑的迷霧中胡亂摸索,倒不如回到當初最平實的立場,基本肯定《對話錄》及蘇格拉底相關記載的真實性。
對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哲學上的關係,我們的基本看法是:蘇格拉底的主要學說觀點,都在柏拉圖的著作中。柏拉圖的思想是蘇格拉底思想的繼承與延伸,而兩人的思想雖有著密切的連繫,但仍可以區分。而這種區分的依據,同樣在柏拉圖的著作中。
2.柏拉圖著作中的蘇格拉底
求知的慾望和對真理的探索,讓我們迫切想區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學說,而首先就要從了解柏拉圖著作中,蘇格拉底的形象開始。
我們知道: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蘇格拉底為主角,以蘇格拉底與別人對話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包括早期的全部對話,給蘇格拉底的肯定者提供了一個可靠的證據:至少在早期對話中,蘇格拉底是真實出現;但在〈巴門尼德〉篇中,情況就產生了變化。
在〈巴門尼德〉篇中,主要發言人是伊利亞學派的哲學大師巴門尼德,而不是蘇格拉底。篇中曾有過明確的描寫:當時巴門尼德六十多歲,芝諾四十多歲,而蘇格拉底只有二十多歲。該篇的第一部分涉及了亞里斯多德的一些問題,而最重要的,是批評了蘇格拉底的唯心論,揭示了它的矛盾;第二部分又揭示了伊利亞學派的基本主張——「萬物歸一」的內在矛盾。該如何從史料的角度理解〈巴門尼德〉篇的意義?
在我們研究這篇對話時,會遇到諸如「當時蘇格拉底太年輕,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唯心論」等矛盾困難,這點對肯定柏拉圖對話錄的真實性非常不利。所以許多哲學史研究家,都未能明確地討論這個問題。既然這樣,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假設性地探索〈巴門尼德〉篇的歷史真實性。
我們可以作一個大膽的假設:假設否定派的觀點正確,那麼也出現了一個問題:柏拉圖為什麼要用老師的名字發表意見,使自己的主張變得難以捉摸?而這一點,同樣在解釋〈巴門尼德〉篇時能有所體現。
假如柏拉圖在寫這篇對話時觀念已轉變,放棄了蘇格拉底的唯心論,而轉向畢達哥拉斯學派和伊利亞學派,因此選擇巴門尼德做為新代言人,那麼該篇第二部分出現的巴門尼德,對自身學說的自我檢討,又作何解釋?無論該篇的第二部分到底想說明什麼,柏拉圖如此隱諱的表現自己思想的轉變,總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同時,如果承認柏拉圖的〈巴門尼德〉代表著他的思想變革,就意味著他曾堅信「唯心論」,不也是為此前以蘇格拉底為主的對話篇,增加了真實性?顯而易見,如果對否定派的說法全盤接納,最終也會出現矛盾。而若假設,柏拉圖以前的思想傾向於蘇格拉底,而後改而轉向巴門尼德等人,或不再選用「代言人」的方式,這種觀點是否站得住腳?事實上,〈巴門尼德〉篇的同時或以後,以〈泰阿泰德〉篇及〈理想國〉篇為代表,並沒有什麼改變的痕跡,仍是以蘇格拉底為「代言人」。因此,這種假設也被推翻。
關於〈巴門尼德〉篇,又出現了莫衷一是的情況。我們認為,與其總是大膽懷疑,製造許多混亂和困難,不如回到最平易樸實的觀點,承認〈巴門尼德〉篇的歷史真實性。
從〈巴門尼德〉篇的原文中我們知道:芝諾隨巴門尼德訪問雅典,其間宣讀了一篇維護巴門尼德觀點的論文。當時,年輕的蘇格拉底以為芝諾會發表新觀點,但當他發現全是巴門尼德的思想時,馬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與之討論,芝諾也承認這個年輕人的目光敏銳。其實,對於伊利亞學派,蘇格拉底並不了解,而芝諾本就是巴門尼德的辯護者,由他指出反對者的矛盾,正能確立巴門尼德的觀點。而後來巴門尼德親自指出蘇格拉底的錯誤,也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因為當時蘇格拉底還年輕,主張及思想肯定有不足之處;但相對於他的年齡,主張又未免過於成熟,幾乎與他成熟時一樣。這點,也是因為柏拉圖憑藉的是自己熟悉的蘇格拉底,但也不會影響歷史真實性。
總之,我們還是很願意平實地承認:當時巴門德尼是以哲學界前輩的身分,教導年輕的蘇格拉底。因為蘇格拉底有著被巴門德尼欣賞的、與其年齡不符的聰明才智,但同時也存在思想不夠深刻的地方。
蘇格拉底對這次會面非常重視,因為這對年輕的他來說無疑意義非凡。後來他也多次表示了對巴門尼德由衷的尊重和敬佩,而這些柏拉圖都有記錄下來,故在後來的篇幅中,也有蘇格拉底對這次會面的美好回憶。有人也許會說:如果這次會面是真的,那它必將被載入史冊;可史書中卻沒有相關記載,所以這件事並不是真的。其實,整件事已經由柏拉圖載入哲學的史冊,只是那些反對者心存成見,不願承認罷了。
可以看出:〈巴門尼德〉篇並不僅僅是記述兩位偉大的哲學家,還與柏拉圖的理論變化有關。在這個觀點上,我們應該吸納一些反對者的意見,即柏拉圖也想記錄自己的思想變化。但無論如何,都不該懷疑〈巴門尼德〉篇的真實性及實際意義。
3.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區分
蘇格拉底的地位總是有些特殊,雖然他在歐洲哲學史上聲名顯赫,但在學術界的地位總是無法被確定。有學者企圖從各種記載中為蘇格拉底冠上一個學術稱號,卻又產生許多的分歧;問題的關鍵,還是柏拉圖《對話錄》的真實性。
否定派大都認為:蘇格拉底並不是什麼哲學家,頂多是一個政治人物;而肯定派則都認為,蘇格拉底是個哲學家,柏拉圖延承並發揚了他的思想,而我們當然不同意前者的看法。在考察柏拉圖、色諾芬這些同時代後輩的記述,或阿里斯托芬的喜劇形象,或後來的亞里斯多德、第歐根尼的論述後,我們認為:蘇格拉底無庸置疑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他研討的問題皆關乎世界、人生、幸福等根本問題,並非僅僅參與政治活動。
但我們也不難看出:肯定派的觀點過於淺顯,在肯定蘇格拉底哲學家的身分後,卻未進一步清楚劃分他和柏拉圖思想的界線。
我們知道,蘇格拉底創立了一個新學派,而柏拉圖將這個學派發揚光大,準確地說,這是一場變革。而如果仔細探究,我們應該把基本理論變革歸功於蘇格拉底,而將具體展開歸功於柏拉圖。然而,蘇格拉底究竟如何開始了這場變革,而柏拉圖又是如何完善了這個變革?大多數人的看法是:蘇格拉底的學說主要在倫理學方面;而柏拉圖的哲學則具有多方的意義。
這個看法的主要依據,是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亞里斯多德得的作品是研究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哲學思想的重要材料,甘伯茲(Gumperz)曾評述道:「亞里斯多德距離蘇格拉底既不太近,又不太遠,其著作是一個平衡儀,可以作為研究的重要依據。」在其心目中,蘇格拉底主要側重倫理學,並從此方面提出自己的新哲學原則,他在敘述蘇格拉底從前的哲學史時說:「蘇格拉底不研究物理世界,而研究倫理世界,他在這個領域尋求普遍性,並首先提出定義的問題。」第歐根尼在談及幾個古代哲學的組成部分時指出:古物理學在阿開勞斯時期最為繁榮,而辯證法則在伊利亞的芝諾時代最為繁榮。這個說法當然是依據亞里斯多德,因為其認為芝諾是辯證法的創始者,可見古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一致。
在第歐根尼所說的哲學三方面中,物理學由阿那克薩哥拉從雅典傳給了阿開勞斯,在雅典學術圈內已有幾十年根基;倫理學由蘇格拉底提出,是雅典的本土科學,但因是新興的,並不成熟;辯證法由伊利亞學派創立,而巴門尼德、芝諾訪問雅典,影響蘇格拉底將倫理學與辯證法結合。也就是說,巴門尼德的辯證法催化了蘇格拉底的倫理學,從入世現象的矛盾轉向道德本質矛盾,但伊利亞學派的辯證法與其物理學結合,其主要目標是「存在」,而蘇格拉底否認這一點,他哲學思想的改變,正是由於認為物理世界是最後的原因,最後的存在無法窮究。
因此,蘇格拉底轉而追求事物的內在與人與人的關係。他這個觀點的基本路線受到柏拉圖的肯定,但柏拉圖經過多次的政治失敗後,便向更加思辨的方向發展。這樣,柏拉圖一面堅守蘇格拉底的道德、國家、法律等思想,一面又把蘇格拉底的哲學原則指向物理的、存在的領域。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著重探討「存在」的是〈智者〉篇,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深刻對話,但在這篇對話中,蘇格拉底只是個聽眾。由此可見,柏拉圖此時的思想,已超過蘇格拉底主要的哲學範圍。
知識論是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共同研究領域,不同的是,蘇格拉底認為這個真理的最後依據在倫理與道德中,在「善」的目的中;而柏拉圖則回歸伊利亞學派的立場,以萬物本源的「存在」為出發點。
由此,蔡勤指出:蘇格拉底的方法還無法發展為一個絕對的知識體系,因其還不夠成熟;只有到了柏拉圖,這種蘇格拉底式的主體原則才成為客體存在。
從柏拉圖的《對話錄》中,可以看出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的發展輪廓,對照來看,其觀念大體一致,蘇格拉底的倫理學也是透過柏拉圖才得以發揚光大。
第一章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考
蘇格拉底是哲學史上的里程碑,他奠定了實用哲學,開闢了全新的領域。
一、哲學領域中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關係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關係已經被爭論了千年,仍舊莫衷一是;而若我們將兩人的觀點一一排列,也許能找到一些線索。
1.柏拉圖《對話錄》的歷史真實性
我們知道,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哲學家的身分已被確立了很長一段時間。柏拉圖是古希臘哲學史上承先啟後的人物,是古希臘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而蘇格拉底曾被這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極力推崇,他的歷史重要性可...
推薦序
序言
蘇格拉底(約西元前四六九至前三九九年),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學生柏拉圖、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哲人」;其中,蘇格拉底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可以說,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的一個分水嶺。在他之前,古希臘的哲學家偏重於宇宙起源和萬物本體的研究,對人生並不十分關注;蘇格拉底則擴大了哲學研究的範圍,將焦點引到人的心靈上。他認為:研究物質世界的構造和法則、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質是必須的,但對於哲學家來說,應該有比樹木、石頭和星辰更有價值的問題,就是心靈問題、道德問題和知識問題,而這些問題和人息息相關。他引用德爾菲阿波羅神廟中鐫刻的神諭呼籲世人:「認識自己。」希望人們能透過對心靈的思考追求德行。
蘇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由於先天的理性缺失而轉為暴政專制的年代。蘇格拉底意識到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人民的決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很可能盲目行事,也往往會意氣用事。由於人們的決策往往建立在個體的感覺、體驗和情緒上,故人多不代表能產生理性、正義和民主。因此基於理性的反省和批判,蘇格拉底反對「無限民主」和「直接民主」,主張「菁英民主」。他清楚地看到,如果多數人的統治不被限制,民主的理想就會成為一種新專制權力的依據。多數的無限權威意味著多數的權力濫用,因為一旦多數擁有了無限的權力,那麼任何與多數不相同的見解的個人、或少數弱勢族群的意見,便很難得到尊重和保護。多數可以阻止、隨意否定少數的意見,甚至可以任意處置少數,少數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無處伸冤;更嚴重的是,多數的無限權威將為冤冤相報的暴行埋下禍根——今天可以任意處置少數人的多數人,明天也有可能成為被另外多數隨意處置的少數人,使社會始終處於一個不穩定狀態。很顯然,蘇格拉底已經超越了古希臘的民主理論,為近代的自由民主理論奠定了基礎。
蘇格拉底是智者,他大膽揚棄前人留下的豐富精神遺產;蘇格拉底是哲人,不媚俗,不屈從,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理念,並為之勇敢奮鬥,直至殉難。許多有見地的哲學家都認為:蘇格拉底的死影響深遠。因為正是蘇格拉底殉道式的受難,才激起了人們自身的批判和反思,啟發了後來的人們尊重理性、寬容不同觀點。
序言
蘇格拉底(約西元前四六九至前三九九年),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學生柏拉圖、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哲人」;其中,蘇格拉底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可以說,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的一個分水嶺。在他之前,古希臘的哲學家偏重於宇宙起源和萬物本體的研究,對人生並不十分關注;蘇格拉底則擴大了哲學研究的範圍,將焦點引到人的心靈上。他認為:研究物質世界的構造和法則、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質是必須的,但對於哲學家來說,應該有比樹木、石頭和星辰更有價值的問題,就是心靈問題、道德問...
目錄
序言
蘇格拉底生平
第一章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考
一、哲學領域中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關係
二、由「自然」到「自我」來認識自己
三、兩大陣營對立,精神與物質再分化
四、蘇格拉底——「唯心論」的奠基人
五、蘇格拉底的哲學——道德觀
六、蘇格拉底的哲學——辯證法
七、蘇格拉底的哲學——人性論
八、蘇格拉底的哲學中的神祕主義色彩
第二章 蘇格拉底的幸福思考
一、只有關注現實才能得到幸福
二、需求少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
三、創造真正的,永恆的美
四、真正愛護肉體的方式是鍛鍊
五、正視失敗
六、智慧是透過艱苦卓絕的探索取得
七、做個聰明而有用的人
八、珍惜愛情,控制色慾
九、自知和知人
十、輕視金錢回報,重視感情投資
十一、善行與惡行
十二、自己爭取的幸福
十三、尊重我們的父母
十四、幸福來自自制
十五、做自己
十六、追求自由
第三章 蘇格拉底的真理思考
一、真理是萬物的尺度
二、人生需要反省與檢討
三、沒有「小聰明」,只有「大智慧」
四、在不斷探索與質疑中尋找真正的智慧
五、做認為對的事
第四章 蘇格拉底的教育思考
一、蘇格拉底重視教育
二、論「美德即知識」
三、「蘇格拉底反詰法」——用談話法教學
四、一種教育方法——「助產術」
第五章 蘇格拉底的死亡思考
一、坦然面對死亡
二、死亡是肉體與精神的分離嗎?
三、靈魂能夠擺脫一切煩擾嗎?
四、每個人都把死亡當作一種大惡
五、絕對相等的事物不等
六、一部分是身體,一部分是靈魂
七、智者與勇者更接近幸福
附錄 蘇格拉底名言錄
序言
蘇格拉底生平
第一章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考
一、哲學領域中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關係
二、由「自然」到「自我」來認識自己
三、兩大陣營對立,精神與物質再分化
四、蘇格拉底——「唯心論」的奠基人
五、蘇格拉底的哲學——道德觀
六、蘇格拉底的哲學——辯證法
七、蘇格拉底的哲學——人性論
八、蘇格拉底的哲學中的神祕主義色彩
第二章 蘇格拉底的幸福思考
一、只有關注現實才能得到幸福
二、需求少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
三、創造真正的,永恆的美
四、真正愛護肉體的方式是鍛鍊
五、正視失敗
六、...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