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讀本》從先秦至清末,縱貫數千年的經典詩詞中,優選諸子百家文章與傳世古詩詞,以及當代文學作為理想中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策畫編輯出版,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共同推出《理想的讀本》;邀請多位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系主任 ;以及各大學名家教授及文學院院長等共同執筆書寫。
執筆教授們以使命情懷投入,並以博古貫今的才學,爬疏經典文脈,文章處處用心;教授們透過一次次的文章討論會,相互間無私地品評修正文稿,反覆修訂補充,詮釋深入,篇篇文章皆令人擊節讚賞;務求將絕學貢獻給青年學子,厚植新世代的文學底蘊。
我們懷抱希慕聖賢的心取道經典,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寶山中尋寶,《理想的讀本》六冊系列的選文,以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為主軸; 每一冊課文,十篇文言文,五篇白話文; 書寫體例以作者出處,課文與注釋,作為青年學子的閱讀基礎;範文賞析則是文學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功力,將經典文學條分縷晰,詮釋文學之美; 延伸閱讀以語言萬花筒型態開展,以古為今用,跨越時空,古今相映。體例安排由淺入深,希冀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讀本」。
執筆教授們以生命書寫文章,以彩筆呈現的文學盛筵,讓我們品讀到聖哲建構士群生命的基調;詩人心靈裏的人文精神; 讓我們從古典詩文中品讀出鳶飛魚躍、萬紫千紅的繽紛生機;以及「猛志逸四海」的豪情,「大濟於蒼生」的壯志; 篇篇文章閃耀著艮古洞察宇宙規律的智慧光芒。
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是普世追尋的理想國; 在文學的精神世界,《理想的讀本》是我們希冀為跨世代構築文學桃花源的一種嘗試。
【名人推薦】
《理想的讀本-國文1》推薦人
白先勇小說家、崑曲製作人、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楊牧詩人、師大國文系講座教授、東華大學講座教授
黃碧端前教育部次長、前文建會主委、前南藝大校長、
黃光男前台藝大校長、前歷史博物館館長、前北美術館館長
劉容生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前清華大學副校長、 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
程文俊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口長庚醫院院長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華碩集團共同創辦人,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
作者簡介:
撰述、編輯委員:何淑貞、李玲珠、徐國能、唐捐、張麗珠、須文蔚、劉俐、蘇珊玉、鍾宗憲、羅智成(依姓氏筆畫排序)
何淑貞
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兼任教授,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古典文學、漢語語法、華語文教學。專書有:《柳宗元及其詩研究》、《嘯傲東軒》、《展現生命芬芳的神話傳說――列子的智慧》、《新編抱朴子.內篇校注》、《新編抱朴子.外篇校注》、《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教學語法》、《華語文教學導論》,單篇論文及創作刊登在各討論會論文集及報章雜誌。
李玲珠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魏晉玄學、通識教育,著有《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懂了,紅樓夢》等書。長期關注經典教育,發表〈經典教育通識化的理念與實務〉、〈經典通識化舉隅:表達能力的人文回歸與底蘊探究〉等論文。曾獲高雄醫學大學傑出教師、傑出教學評量、通識特色教師、優良教材成果等獎項。
徐國能
師大國文系教授。研究古典詩學,寫作現代文學,曾獲時報、聯合報、教育部等散文獎,台北市、屏東大武山等詩歌獎,出版有散文集《第九味》、《寫在課本留白處》以及《童書文字魔法師》、《為詩人蓋一個家》等。
唐捐
本名劉正忠。台大中文系副教授,詩人、散文家及文學評論者。出版有《意氣草》、《暗中》、《無血的大戮》、《金臂勾》 、《蚱哭蜢笑王子面》、《網友唐損印象記:臺客情調詩》、《大規模的沈默》、《世界病時我亦病》、《王荊公金陵詩研究》、《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等著作。
張麗珠
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曾任明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著有「清代思想三書」:《清代義理學新貌》、《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清代的義理學轉型》, 以及中國哲學通史:繁、簡、英文版的《中國哲學史三十講》(Thirty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和斷代史的《清代學術思想史》,另有《袖珍詞學》、《袖珍詞選》、《全祖望之史學》、《詞學精華》、《最愛是詞》等文史專著。發表單篇論文約六十篇,其中二十餘篇為科技部核心期刊Thci Core 收錄。
須文蔚
詩人、理論家、文學評論家與文化評論者。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特聘教授、曾任系主任,及宜蘭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教育部「普及偏鄉數位應用計畫」推動辦公室主任、《新聞學研究》(TSCI)編輯委員、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創辦台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創世紀》詩雜誌總編輯、《乾坤》詩刊總編輯。出版詩集《旅次》與《魔術方塊》,文學研究《台灣文學傳播論》,編著報導文學《台灣的臉孔》、《烹調記憶》等。
劉俐
曾任行政院文建會派駐法國巴黎文化中心主任(2006),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巴黎第三大學影劇學院研究。1980至2011年推動法譯《台彎文學叢書》九冊、《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選》四冊及《台灣現代小說指南》等書。譯有《劇場及其複象》、《電影美學》、《趙無極自畫像》、《攝影大師對話錄》等
蘇珊玉
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學術專長以文藝美學、詞(詩)話學及文學批評為主。曾參與西灣、大武山、鳳凰樹……等文學獎評審,並擔任數次兩岸主題式比較閱讀國、高中教學觀摩之評課。創作曾刊登於《聯副》、《創世紀詩雜誌》、《秋水詩刊》及《大海洋詩刊》。專書有《中國寓言》(唐宋卷)、《薛濤及其詩研究》、《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人間詞話之審美觀》。
鍾宗憲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神話、民間文學與民俗、國文教學。出版有《炎帝神農信仰》、《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現代視野下的生活民俗研究》、《超重低音》等。
羅智成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曾任中時報系副刊主任、副總編輯,美商康泰納仕雜誌公司編輯總監、樺舍文化事業總經理、TOGO旅遊情報雜誌發行人、FM91.7廣播電台共同創辦人兼台長及出版社、電視製作公司負責人等,2005年後擔任過相關公職,並於文化、東吳、元智、東華、師大等大學兼任教職三十餘年。出版有詩集《光之書》、《擲地無聲書》、《夢中書房》、《黑色鑲金》、《透明鳥》、《諸子之書》、《地球之島》、《迷宮書店》、《問津》、《荒涼糖果店》,散文《M湖書簡》、《亞熱帶習作》,遊記《南方以南沙中之沙》、《遠在咫尺》、評論《文明初啟》、《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等二十餘種。
封面:藝術家陳正雄〈紅林系列.六〉
國家文藝獎得主陳正雄, 於1991年與趙無極、朱德群同時成為巴黎五月沙龍的少數受邀華人畫家之一,更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最高榮譽――「終生藝術成就獎」及「偉大的羅倫佐金章」1999年及2001年連續兩屆的得主,為亞洲裔第一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黃永武 (國家文藝獎得主,前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前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黃永武院長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1》
理想的讀本—國文1。打開細讀,真要用「驚艷」兩字來形容。理念的恢宏、啟迪的多方、資料的扎實、表述的周延,較諸傳統國文課本,躍進了一大步。讓我一拿起來讀,就兩個小時不忍放下,尤其在今日滄海橫流之時,它真是一座中流的砥柱山。令人欽佩,謝謝了。
*************************************************
黃永武院長 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2》
每天以細嚼慢嚥的方式拜讀各篇文章,篇篇如此精采,捨不得放過那篇不讀的!
一邊讀,一邊想像自己仍是高一的學生,面對精選的課文及導讀文字,十分有趣,深感文學並不是那麼抽象莫測了,這裏有許多具體的指引,好作品常寓有多義性,這裏也常啟發學子多方探索的可能,五光十色,各臻妙境,很快便進入各式文學之門。
所以我能肯定八冊完成時,它不僅是一套理想的高中與大一的國文讀本,讓學子感到上國文課堂原來是一種幸福享受。它也將是適合人人閱讀的一部古今中外文學入門書,讓人人覺得精緻的生活需要文學!
真是好讀本!恭喜並致敬!
*************************************************
黃永武院長 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3》
理想的國文鑑賞教學是怎樣的呢?總結成一句話:是追求真善美的。
現在民間有股力量自發地興起,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因而深深知所珍惜,他們有承擔的勇氣與使命感,要編成 「 理想的國文課本 」,文化垂諸千秋!也不因升學分數的功利評估而短視,他們明白 : 多元化的啟迪,反而培育出變化無窮的應考潛力,將來才更有競爭力。更放下經濟銷路的擔心,且讓新世代的學生 、 家長 、 老師,均可自修 、 比較 、 或採用。
參與撰稿的傑出教授們,個個貢獻全力,傾心投入,資料比別本扎實,表述比別本周延,賞析比別本深入,延伸閱讀,取之古今中外,眼界擴大到跨越時空的境地。從選文注釋, 賞析文學,深度品讀,到價值探討,每一細節,在考證上「 求真 」 、 藝術性上 「 求美 」 、 思想性上 「 求善 」三方面,面面俱到,力求最好。
這股民間力量與撰稿的教授們,共同的憧憬,就是期待在未來的地球村裡,華人一個個能有崢嶸自信的氣象 、 有高雅審美的眼光 、 有豐富的人文素養 、 有認真又靈活的頭腦 、有正確而大方的言辭 、 還有君子和善的度量。蘇東坡說過的 :「 腹有詩書氣自華 」,涵泳於詩書之間可以變化人的氣質,已成為一句人人認同的格言,相信氣象、眼光 、 素養 、 頭腦 、 言辭 、 度量,都會從追求真善美的 「 理想國文讀本 」 詩書中,陶冶出華美的慧光。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以文明為火,燭照狂瀾世代——《理想的讀本》書評書介
回顧近年台灣語文教育文化大事紀,108課綱甫自上路,教團與家長等無不憂心忡忡,嚴陣以待。教科書選本推陳出新,然很難擺脫制式與僵化的出版束縛,一是受限於審查機制,二是儘管是文學經典選本,亦泰半定位應付考科,文章四散割裂,選文東拼西湊,看似擺盤豐盛,實則面目全非。然則所謂語文素養,本不該只定位在應考,捨本逐末的淺碟閱讀,加上喧騰一時的測驗題庫充數,只會使更多讀者「誤讀經典」,將之錯解為斷章八股。再者,文學經典之所以能傳世,必須經得起時代考驗,所謂經者,恆常之道,不刊之鴻教,文章要能肩負此任,必有普世價值與無可替代之典範意義,這可不是光靠大數據統計或網路票選就行。何況經典亦需有「指月人」,怎麼看文章門道?意在言外的義涵為何?都需要行家細心調理,指點一二,一如《楞嚴經》所言「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方可見其光華朗照,火光洞見,道濟百代之衰,燭照今人之狂瀾世代。
由上述出發,更可見《理想的讀本》由一爐香文化編著、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之難能可貴與用心,無怪乎書籍一出,屢獲學者、知名作家或企業主等推薦。此系列叢書雖以「經典」出發,編撰者們卻十分「叛逆」,另闢蹊徑,不走商業模式文學選本路線,而是回到閱讀的本質,探問究竟該如何為讀者尋找「傳世文學經典」,並且廣邀學界或文壇寫手為文學經典「說故事」。不論言白比例,無論現當代或古典,甚至類型文學、西方翻譯文學,只要足以匹配「經典」二字,皆可納入讀本之內。又體例不走傳統教科書淺薄「導讀」或「題解」,取而代之的是深度撰述與分析,將讀者設定為「閱聽者」,使出渾身解數為之精采「說書」,為文學經典的傳奇「身世」與「故事」抽絲剝繭,詳其始末,細剖經典來龍去脈,微觀層層肌理,像把精工藝術品放在手裡細看,每一線條,每一色塊,甚至是微小的孔隙,都不放過。
《理想的讀本》自許帶領讀者品讀「聖哲建構士群之聲基調」與「詩人心靈裡的人文精神」,為讀者循聲探跡,爬梳關於「經典」的身世之謎,寫作之法大開大闔,完全拋開文章介紹四平八穩堆疊資料,鋪陳細節,直指核心,文章剖析近乎二度創作,每有比文學更文學的筆法。〈禮運‧大同〉如何緣起於亂世仲尼的一聲嘆息?漢樂府詩〈陌上桑〉中的婉約女子如何優雅拒絕有婦之夫的告白?盛唐氣象的塞外詩,比電影還電影,使人身歷其境,彷彿穿越唐代置身大草原親眼觀賞將軍們的射鵰英姿。還有千古名篇〈鴻門宴〉的故事,連坐位安排都可以看見機關算計,以史喻事,由事見人,生命的細節往往堆疊成命運,無庸置疑。再如〈廉恥〉一文,論及南明史之前因後果,歷來幾乎為湮滅之南明王朝竟在此書中現身,然此補述至關重要,若無此點撥,便無從理解顧炎武無視鼎鑊刀刑與不屑閹然媚世的「文氣」,乃出自時代鍛鍊出的氣魄。還有史上最會說故事的莊子、大談人神穿越戀的「山鬼」,乃至《左傳》的談判大師燭之武、唐傳奇中敢愛敢恨的紅拂女、寫「西山之怪」藉景自況的「驕傲哥」柳宗元。經典新詮,如切如磋,但絕對與時共進,有憑有據。
白話選文亦極有識見,不拘中西,絕不厚此薄彼,深入淺出,且看完分析必叫讀者興起「此生必讀此書」之雄心,對於引發讀者閱讀動機頗有助益。以《小王子》為例,不採單一段落節選,而改以法文譯本改寫精華段落,使之成為有機整體。又介紹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謂西方環保意識之抬頭竟然可上溯至晚清。再如談漢寶德的建築與朱光潛美感承繼、魯迅〈孔乙己〉「看客」心態,道盡千百年來華人文化心理的矛盾的情結:觀賞與被觀賞,看熱鬧與自身生命的「匱乏」和「不在場」,或多或少都是一種文明病。百年前魯迅筆下有冷血旁觀之人,百年後的我們亦未必能在網路鄉民的鍵盤下全身而退。凡此種種,皆是經典的「當代性」,今昔無異。
《理想的讀本》經典詮釋方式近乎與作者同台競演,有時甚至超越了「讀者」的被動性,以創作的高度進行「詮釋」,如同迦達默爾所言,詮釋者與經典兩者近乎可達到「視域的交融」,經典之豐富義涵,必須仰賴詮釋者之投入,並尋找出各種可能性,意義的發現永無止境,端賴詮釋者與文本不斷擴充的交流與對話。評析文字每見令人驚豔的觀點,以〈櫥窗〉為例,談西西筆下以百貨公司櫥窗為意象的文學隱喻:「這是一個人造的世界,是與混亂共生的世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經濟困局、政治衝突、族群撕裂……這些不斷增生或蔓延的問題形成人類社會的失衡、矛盾與痛苦的來源,但那才是與我們休戚與共與真正緊密連結的世界。」以小見大,燭照整個人類文明乃至於我們活著的世代種種苦難。又寫〈老人與海〉,談「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與海明威作品的陽剛強悍乃源自「孤獨」:「學會欣賞過眼風花的幻麗海景,才能化解無人可與的孤寂感受」,皆有妙筆生花之才,詮釋功力絕非泛泛導讀能及。相機應化,不落俗套,知音與文學經典彷彿同時一躍,站上舞台,雙雙對對,翩然起舞,在閱讀的同時,不但理解文學經典,更能知其所以然,一窺累世歷代之人類文明絕代風華。
(書評作者:江江明助理教授)
名人推薦:黃永武 (國家文藝獎得主,前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前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黃永武院長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1》
理想的讀本—國文1。打開細讀,真要用「驚艷」兩字來形容。理念的恢宏、啟迪的多方、資料的扎實、表述的周延,較諸傳統國文課本,躍進了一大步。讓我一拿起來讀,就兩個小時不忍放下,尤其在今日滄海橫流之時,它真是一座中流的砥柱山。令人欽佩,謝謝了。
*************************************************
黃永武院長 品讀《理想的讀本-國文2》
每天以細嚼慢嚥的方式拜讀各篇文章,篇篇如此精采,捨不得放過...
章節試閱
桃花源記 晉 陶淵明
一、 作者
陶淵明(從略)
二、 選文及注釋
(從略)
三、 可以這樣讀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的東晉末期,傳統失落,在無力扭轉乾坤的無奈中,只有回歸真誠眷戀的自然,尋找心靈的寧靜與樂趣。於是借「避秦」為名,構築了他避魏、晉亂世的桃花源。<<桃花源詩并記>>以沖淡洗鍊的筆墨,描繪出一幅無世網羈絆的人間樂園圖景,寄託他理想的社會模式,是個人人嚮往的境界,歷來家傳戶曉,歷久彌新。
<記>文的開端,先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美好閑靜的桃花林,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單純靜好,沒有戰亂、沒有賦稅、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沽名釣譽。居住環境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圍繞著「良田美池」,有桑樹翠竹迎風搖曳,「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個豐衣足食的寶地。居民隨著自然的變化生長繁育,春去秋來,因時植穫,人人自由平等,無拘無束過著歡樂的生活。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是普世追尋的理想國。
陶淵明只用了三百多個字,寫出一個充滿詩歌想像力的虛構故事,寫得逼真,讀來倍感親切,具有高度的說服力。
全文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一下筆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肯定可信。接著透過漁人的觀感,說他如何踏上通往桃花源的路,如何發現山口進入桃花源,如何與桃源人互動,以及後來出山,沿途標誌等,寫得歷歷在目。桃源裏的情況是土地平曠、房舍整齊、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等基本資源,道路縱橫,時聞雞鳴犬吠之聲,是個生活機能很上軌道的人間樂土,男女老幼都生活得愉快融洽,作者把這個美好的社會寫得細膩而真實。與山外動亂黑暗的現實社會,成了強烈的對比,令人神往。與這些記實筆法巧妙運用的虛幻指點,如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故事定在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卻不明寫年月,無從考查,就有了傳說性質,實中就有了虛 ; 漁人籍貫只寫出郡縣,並無住址姓名,又是於事無考。漁人在歸途中雖「處處誌之」,再訪時終究「遂迷,不復得路」,呼應前述入桃源時「忘」路之遠近,入了不辨之境,可見桃花源是不存在的 ; 然後用一個與陶淵明同時代、實有其人的劉子驥「規往未果」,又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以「後遂無問津者」一語作結,對桃花源其地、其人、其事的有無,就不必再問了。
<桃花源記>遣詞用語精準簡練,毫無冗贅,且顯現高度的概括力,如桃源人問漁人「所從來」,作者只用「具答之」三字便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 ; 漁人向太守報告山裡的情狀,也只用了「如此」二字。敘述層層深入,條理井然,以樸素自然的筆墨,寫出如此幽美奇異的境界,就是陶文的藝術魅力。
<桃花源記>最後以「後遂無問津者」作結,不要等閒視之。除了暗示桃花源的不存在,還蘊含著陶淵明對時代的絕望和深沈的悲慨。
陶詩早年精麗雕琢,晚年質樸自然,表現得藴藉雋永,富於超然物外之趣,被評為天籟之音。宋人認為他不僅詩歌冠絕古今,而且文章也雄於六代。誠然,他不但在傳、疏、記等行文都能樸素自然,採用單行散句,與當時流行的駢體不同,縱然是辭賦或祭文,也不拼湊對偶,或奇或偶,一任自然。完全不像南朝的辭賦那樣濃豔綺靡,既不藻飾逞才,也不矜奇炫博,敘事抒情,都能以平易親切獨樹一格。
論及淵明的散文,一般想到的是<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與子儼等疏>諸篇,其實他的辭賦和詩前的小序,都是詞、意俱佳的散文,凝練典雅、莊重含蓄,質直不文的語言藝術造詣,是難能可貴的樸素美。
四、 再做些補充
(一)閱讀陶淵明(節錄)
陶淵明其人其詩平易率真,單純樸拙,呈現出深廣博大的精神境界,留給後代讀者無限的闡釋空間,與任何時代的人都能展開對話與交流,只要用心傾聽,都可以找到共鳴。他的詩文展現出灑落悠然的生命境界,超脫任真的人生韻味,自有其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對存在的深情體驗、真誠透悟,引領世人走向澄明。
(二)陶淵明與酒
(從略)
桃花源記 晉 陶淵明
一、 作者
陶淵明(從略)
二、 選文及注釋
(從略)
三、 可以這樣讀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的東晉末期,傳統失落,在無力扭轉乾坤的無奈中,只有回歸真誠眷戀的自然,尋找心靈的寧靜與樂趣。於是借「避秦」為名,構築了他避魏、晉亂世的桃花源。>以沖淡洗鍊的筆墨,描繪出一幅無世網羈絆的人間樂園圖景,寄託他理想的社會模式,是個人人嚮往的境界,歷來家傳戶曉,歷久彌新。
文的開端,先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美好閑靜的桃花林,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單純靜好,沒有戰亂、沒有...
推薦序
《理想的讀本》 序言
《理想的讀本》是我們依循對語文教育的期待與理想,從先秦至清末積累數千年的經典文學、五四以降蔚為盛境的現當代文學以及最能代表西方文明精萃之翻譯作品中,精選、編輯而成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文化事業策畫、製作,長年推動「恢弘漢字」、「創新漢藝」的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並共同推出;多位充滿文學教育熱情與使命感的大學國文系教授、學者、專家共同執筆書寫。
《理想的讀本》系列的選文判準,以歷年來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教學內容為基礎,加以擴大、延伸、改良,希望更能符合強化語文教育的目的與當代年輕學子的需求。我們計劃編輯製作六冊國文讀本,每冊選讀十五篇課文,其中十篇文言文與古典詩詞、五篇白話文與現代詩歌。
本書主要的導讀元素包括選文的原因、作者與出處、課文與注釋;課文賞析「可以這樣讀」則是文學知識與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文學素養,現身說法,將經典作品條分縷晰、深入淺出,詮釋文字之用、文學之美、文化之豐;「延伸閱讀」以語文萬花筒型態開展,經營相關的資訊與討論。教材安排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希望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的讀本》。
在科技突飛猛進、世局快速變遷、價值板塊飄移的時代,我們既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與時俱進、經得起考驗,也希望他們能堅持信念、屹立不搖、紮根於多元豐美的人文土壤,悠遊於開闊自在的現實生活。國文教育是提供給他們成長的人文環境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環,我們至為關心,故不揣淺陋,邁出拋磚引玉的一步,希望志同道合的各方人士不吝指正、共襄盛舉,一步一步把這條深化與活化語文教育、傳承與開創中華文化的道路延伸下去。
宋具芳
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理想的讀本》 序言
《理想的讀本》是我們依循對語文教育的期待與理想,從先秦至清末積累數千年的經典文學、五四以降蔚為盛境的現當代文學以及最能代表西方文明精萃之翻譯作品中,精選、編輯而成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文化事業策畫、製作,長年推動「恢弘漢字」、「創新漢藝」的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並共同推出;多位充滿文學教育熱情與使命感的大學國文系教授、學者、專家共同執筆書寫。
《理想的讀本》系列的選文判準,以歷年來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教學內容為基礎,加以擴大、延伸、改良,希望更能符合強化...
目錄
出版緣起
編製一部教材或讀本的主要動力有三:
一、是教育者對於他所傳授的知識內容真心喜愛與認同;
二、是教育者對傳授與分享這些知識充滿熱誠,並相信透過
這樣的交流有助於某些理想的達成;
三、是對於受教育者的期待與需求有精確的理解,對於學習的情境與心理,有深刻的體會。
但是在制式化的、公務化的流程裡,這三種動力都不免被消磨甚至扭曲了!以至於我們漸漸忘了教育者最初的願景與樂趣。
每個人對於國文教材都會有不一樣的期待與想像。我們對它的期待與想像,比較像是一個深受傳統、當代文學及各式文化思潮薰陶,並從中獲得思想內涵、自我表達能力、從中獲得提升生活品質之種種文化資源的過來人,渴望將這些資源回饋於社會、傳承給下一代的行動;或者說,更像是一個滿意的使用者急於分享的舉止。
根據我們自身的教育及受教過程與經驗,國文這門科目除了強化文化主體建構之外,帶給我們的益處與效用很多。這些功用與收穫,我們點滴在心頭;教學當中的缺失與限制,我們也心知肚明。對這些正面與負面經驗的反思與檢討,讓我們有了想編製一部理想國文讀本的動機。
為此,我們重新尋找、探索編製教材的動力,綜合以上三個面向,訂定出理想高中國文讀本應該具備的功能或滿足的指標:
1、 能讓我們更周延、深入地了解中文各種文體與各式語法, 熟悉進階的中文表達技巧。
2、 透過對更多文史著作、文化經典的認識,提升我們的國學常識。
3、 豐富我們的審美經驗,增進我們的審美能力、提升我們的美學素養。
4、 傳承傳統價值、建構文化主體、建立文化自信。
5、 培養思考方式、訓練邏輯分析、奠定論理基礎能力。
6、 了解現代意識、培養現代心智或現代化的感受主體。
7、 了解當代社會環境、熟習現代的普世價值、認識觀看世界
的新觀點。
8、 了解自己,透過個性化表現與作品風格的體悟,探索屬於
自己的生活態度。
9、 培養創意思維,豐富我們的想像力。
10、透過各種翻譯的經典作品,認識世界、培養和世界交流的
能力。
11、熟悉在地生活經驗與特有文化,深植我們的共同記憶。
12、培養多元、包容的價值觀,認識、學習少數族群的心靈。
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裡,中華民族累積了各種文學形式、經典作品與重大的成就。不過各朝各代積累的文化資產並不平均,許多時候甚至是停滯與倒退的,或不符合現代人的感受。所以在國文教學素材的整合與選擇上,我們大致以時間為座標,但根據不同時期作品對當代學習者的意義與功用,衡量適切比重,對選文的出處做出:
先秦諸子、先秦文史(含詩經、楚辭等)、兩漢經史、漢詩文賦、魏晉南北朝、唐代詩歌、唐代文史(含傳奇)、宋詩宋詞、宋代文史(含宋明理學、不含話本)、元代文史、明代詩文、明清小說戲曲、清代詩文、最後的古代、民國新文學、當代華文創作、世界文學、現代思潮等18項大致的分類,它基本上反映出我們所認知的國文教育重點,再根據認知的比重,把它們表現在內容安排上,如同訂出必選或優先學習的主題或文類,希望在高中等級的國文教育中,每個重點都可以讓學習者有機會接觸、領略。
對於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我們也有我們的看法:我們學習文言文,是為了讀懂祖先的智慧與經驗,進而建立我們與傳統的聯繫。文言文在現實生活裡已失去主要的應用價值,但是文言文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記錄並承載了我們整個民族數千年來的文明資產,不只是簡單的表達工具而已。對自己過去的文化、傳統的價值、祖先的記憶感到熟悉、親切,我們就有了根、有了精神原鄉,未來,無論我們走到那裡、學習到什麼新的東西,才會有一個文化主體來進行對話、吸收、辯證、改良。
白話文是一個還在生長,並充滿發展、進化能量的語言,我們在生活的各個場域裡頭都有機會學習它、使用它。白話文的表達,我們是從幼稚園、小學時代就開始學習的。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在高中教材裡頭,我們要透過白話文的學習,獲得什麼更進一步的東西。
現代中文白話文學的發展,迄今不過100餘年的光景,中間經歷了戰亂與鉅變,嚴格說來,成熟傳世的經典作品尚待積累,目前國文教材裡頭大部分的當代選文,在表達技巧、觀點及訊息量上,甚至往往不如一般媒體或書籍裡頭的篇章。我們要學習的,其實是了解白話文後面所傳達、承載的整個新世界的文明與心智。
簡單的說,我們用文言文認識我們文化之所由出;透過白話文認識、理解當下與未來可能的世界。所以我們強烈地認為,白話文的文本應包括更為深刻、廣泛的世界各地文學、重要著作的翻譯;不管做不做得到,有些白話文學應該以「書籍」、以「本」作為單位,每個高中生在畢業之前,應該被要求讀完幾本白話文創作或翻譯的書籍。
我們當然明白,目前的國文師資,並無法應付白話文這一面向的教學任務;目前教學理念的貪多與搖擺,更讓無所適從的學生瞎折騰,從而消耗了學習的熱誠。在這部國文讀本的編製中,我們試著努力把事情想清楚、回到教育者的初心,一步一步來,局部教材的修改與活化,也許會促成師資培訓內容的改變、教學方式與評鑑方式的改變,這何嘗不是強化國文教育、改革國文教學的契機?
由於資源、人力、時間、生產方式與經驗的限制,目前的讀本還達不到我們原先預期的基本要求,例如:我們努力探索的專業與觀點、表述的文字風格與腔調、體例的合理與周延…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在此野人獻曝、拋磚引玉,因為我們相信:國文教育就是一個民族靈魂基因的傳遞,是我們下一代的心靈教育,也是一個充滿理解、包容與創新的社會的基礎。
目錄
第1課
【先秦、兩漢思想】
禮記‧禮運 節選
早在兩千多年前,早熟的中華文明就已勾勒出像〈禮運大同篇〉這樣的,關於人類社會的美好願景。從此,「大同之治」也成為歷代知識分子追求、嚮往的理想社會。
雖然《禮記・禮運》主要說的是由禮教內化所形成的人心自律,是維繫社會秩序最有效的力量,文中一些關鍵語彙的理解也有古今的差異,但是節選的引文中卻言簡意賅表現出從治國理念到安居樂業的理想目標,其中有許多更是當代人類極力追求的普世價值,讓我們不禁為老祖宗的智慧按讚!
第2課
【古典詩歌】
詩經‧蒹葭
在文學史上年齡幾乎最大的《詩經》,卻有著十分多樣的主題與類型,非常成熟的表達技巧和相當年輕的心靈,這首〈蒹葭〉大概是其中最令人驚艷的一首情詩了!
你憧憬過愛情嗎?想像過逆流奮戰的痛苦、順流而下的空歡喜?或者追求的興奮,受阻的煩惱,失落的惆悵?最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恬然自足?
陌上桑
〈陌上桑〉是一首流傳甚廣的古代民間敘事詩。它極盡生動、細膩地描寫了秦氏美女羅敷的美貌與裝扮,眾人對她忘情的喜愛與欣賞。當使君因愛慕提出無禮的要求時,羅敷更表現出自重、機智與凜然不可欺的氣勢。在這首詩裡,我們看到了敦厚、典雅的傳統審美理想,也看到了羅敷質樸的堅持與尊嚴。
觀獵
被蘇軾稱讚「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是一個有著全面成就的盛唐詩人,〈觀獵〉是他出塞系列中的傑作,雖然和他更著名的山水詩作迥然不同,其磅薄的氣場,卻很適合在此為我們升起唐詩的序幕。
對於習慣於視聽多元媒體的讀者,這首〈觀獵〉就像是一部精彩的動畫腳本,通過五律精準的文字、昂揚的節奏、敏銳的觀察,生動的意象,穿越漢唐時空而來,隨著聲光音效,勾勒出一幅史詩般壯美的英雄剪影。
第3課
【兩漢文史】【史記】
鴻門宴
縱橫數千年、包括五十多萬字和許多表格的《史記》,在兩千多年前完成並推出,絕對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在此,我們來看看司馬遷這個說故事的高手,如何帶我們身歷其境,去目擊一場離他出生才不過六十一年的,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場飯局。
鴻門宴是《史記》名篇,司馬遷以高妙的文筆重現歷史,奠下文史雙勝的地位。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歷史之鏡可以穿越時空、照見自己,也照見無數容顏。
第4課
【魏晉文學】
桃花源記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方樂土,用以逃避不如意的現實。〈桃花源記〉是田園詩人陶淵明影響最為深遠的作品之一。這篇在一千六百年前杜撰的武陵漁夫的遭遇,以文中描寫的離奇美景、與世隔絕的超然和恬淡安適的生活情調,成為中國式烏托邦的原型,而為後世文人傳頌、憧憬。
第5課
【現代小說】
孔乙己
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最重要的先行者。在他之前還沒有人用當代白話文寫小說,但是從〈狂人日記〉開始,他就一步一步樹立起數代創作者都難以企及的文學高度。無論是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的批判、對情感的刻劃,以及在字裡行間表達的,對國家民族「恨鐵不成鋼」的焦慮,都在他有限的文學作品中充分展現,〈孔乙己〉就是其中一篇經典級的例證。
第6課
【古典詞曲】[詞選]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南唐李後主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也是詞文學的經典;幾乎人人可以琅琅上口。曾經貴為國君的李後主,後來淪為宋太祖的階下囚,其間經歷的悲歡離合與判若雲泥的際遇,讓他體會到人類最深沉的孤獨與悲哀、無告與無奈,化為這些真切、悽楚又直白動人的詞句,遂得以流傳千古,震撼後世人心。
浣溪沙——一晌年光有限身
詞本是當時的流行歌曲,通常是文人雅士寫給歌女演唱的筆墨遊戲。成為主流的文學形式之後,迅速獲得質與量的提升,作者的人格性情、生活閱歷與見識格局都會自然流露其中。這首詞出於「宰相詞人」晏殊的《珠玉詞》,溫潤和婉、雍容超脫,雖有傷春惜別之情,更有把握當下、即時奮起之意。
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時交通不便,一旦分別,重逢不知何年何月。現今科技發達,通訊方便,而生離死別的遺憾依舊未減。北宋一代名臣兼古文大家的歐陽脩,對於離情依依也有深刻的體會,這闕〈玉樓春〉在離別的當下,從花開花落、賞花及時的角度,寫到人生要盡情揮灑、實現理想,一如看盡洛城花,才不留遺憾。
第7課
【唐代文論】
師說
中華民族大概是全世界最重視教育的民族之一。這樣的觀念也表現在生活與文化各個環節對教師的尊重,例如最根本的五倫「天地君親師」之中,「師」就赫然在列。韓愈這篇〈師說〉除了可以體會古人闡述意見的方法,了解韓愈對師道的主張,還可以進一步思考:到學校或跟隨老師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師生的關係應如何定義?懂得尊重學習的對象,了解學習的價值,才能讓自己成長茁壯。
第8課
【世界文學】
小王子
在歐元還沒出現之前,法國的五十法郎紙鈔曾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上面印的就是《小王子》的插圖和作者聖修伯里的畫像。由此可見法國人對於《小王子》是多麼的自豪。《小王子》是二十世紀法國作家翁端.聖.戴克斯修伯里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在這部唯美、簡短的幻想小說中,作者透過一個外星小孩的言談,提醒我們童心,或者初衷的珍貴,同時也告訴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 不要忘了那些真摯的情懷,和曾經深深觸動我們的人事物。
第9課
【明代文論】
項脊軒志
親情,大概是構成中華文明最特殊、最重要的基因了。即使在明代大儒歸有光的內心中,也有著無比重要的地位。在這篇描述小小書齋,短短的〈項脊軒志〉中,我們可以從簡潔、樸實的文字裡,看出作者的志趣和品行,同時強烈感受到作者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真切的情誼與深深的想念。
第10課
【現代詩歌】
再別康橋
中文新詩的發展與壯大十分迅速,在胡適提倡白話文學以及「五四運動」轟轟烈烈展開沒有多久,現代詩歌就已成為新世代青年最主要的抒情與書寫方式了。新詩開拓者之一的徐志摩,不但拓展出許多優美的形式與豐盛的語彙,他熱情而具感染力的性格也爲我們塑造出鮮明、浪漫的現代詩人形象。而〈再別康橋〉也成為教科書必選的作品。
雨巷
現代派詩人戴望舒有許多傑出的詩作,但是這首在冷雨中帶著花的香氣和人的體溫的〈雨巷〉,以其舒緩有致的節奏、清新典雅的情境、細膩動人的意象,永遠迴響在文學史的長廊。
錯誤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帶著淡淡的同情與歉意的句子,是如此出人意表地優美、細膩,幾乎讓人無法自拔地陷進從前某個浪漫、淒美的場景。
這正是鄭愁予最膾炙人口的詩句;他溫柔婉約的語法、超越時空的古典意象和引人共鳴、永不過時的浪漫情懷,為印象中高冷晦澀的現代詩帶來無以倫比的親和力。而這首〈錯誤〉也成為許多新詩讀者的初戀。
第11課
【現代思潮】
寂靜的春天‧不聞鳥鳴
在這裡,我們介紹關於生態環境保護最重要的一本啟蒙書《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在此想傳達的訊息,以及隨後產生的影響,如今已可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清楚感受到。
白話文學正式啟航不過一百餘年,就已經為我們累積了豐富的華人創作。但是它蘊藏更豐富的,則是用白話文翻譯的巨量的世界文學與文化經典。從某個角度來說,學習高中國文的白話文,非常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我們和整個世界文明更密切的聯繫呢!
第12課
【現代散文】
一朵花的啟示
「美」是主觀的判斷,還是存在客觀規律?
「美」所連結的是崇高的道德,還是溫柔的情感?
「美」存在著「低俗」或「高尚」的分別嗎?
曾經,朱光潛透過「一棵古松」來說明「美」和世俗價值的區別;而今漢寶德也透過「一朵花」來說明「美」規律與象徵。一位人文學者和一位建築工程師對於美的認識有甚麼異同,能帶給我們甚麼樣的新視野?
第13課
【明代詩文】
徐霞客遊記‧遊黃山後記
旅行在現代人的印象裡,是美好生活必要的一環。但是在古代,由於資訊、交通、治安、疾病和種種物資的限制,旅行是十分辛苦又危險的。
徐霞客是背包客的祖師爺,當年許多山川連道路還沒開闢,沒有交通工具,更遑論衛星導航。他只靠徒步跋涉,備嘗艱辛,足跡遍及華東、華北以及西南十六個省份,寫下〈徐霞客遊記〉,啟發、鼓舞著後人。你想背起行囊浪跡天涯嗎?讓夢想引路,擴大視野,觸摸天地山水大自然的靈魂,開拓心胸,並記下你的足跡吧!
第14課
【現代散文】
西潮‧負笈西行
蔣夢麟的《西潮》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傳記文學,這位民國初年著名的學者、教育家用心記錄的,其實是透過個人的經歷和眼光,娓娓闡述民國初年,一整個世代的「古代中國人」學習作「現代中國人」的辛苦又熱切的歷程。為中華民族和世界舞台接軌的跨世紀變遷,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證言和個人的現場心得。
第15課
【文化基本教材】
同理心
學習文化基本教材的目的,在於理解、熟習我們特有的傳統文化與固有價值,那是建構文化主體必備的程序。雖然隨著時代的遷變,有些傳統觀念必須改革、調整,但有些價值卻歷久彌新。本文的主題「同理心」對當前社會的霸凌現象、歧視或仇恨言論的消弭便非常重要,
兩千多年前的儒家建立者孔子就以「推己及人」的成己成物胸懷,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理念;並且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同理心,推到生態、環境等保育課題,具有生態永續的資源保護意識。這樣早熟的智慧,非常令人驚豔!也可見聖賢和經典的價值超越時空,亙古永存。
出版緣起
編製一部教材或讀本的主要動力有三:
一、是教育者對於他所傳授的知識內容真心喜愛與認同;
二、是教育者對傳授與分享這些知識充滿熱誠,並相信透過
這樣的交流有助於某些理想的達成;
三、是對於受教育者的期待與需求有精確的理解,對於學習的情境與心理,有深刻的體會。
但是在制式化的、公務化的流程裡,這三種動力都不免被消磨甚至扭曲了!以至於我們漸漸忘了教育者最初的願景與樂趣。
每個人對於國文教材都會有不一樣的期待與想像。我們對它的期待與想像,比較像是一個深受傳統、當代文學及各式文化思潮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