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金獎導演大衛.芬奇的重磅電影聖經|
★當代黑色電影大師,大衛.芬奇首本專書
★《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親自撰文推薦
★生涯12部電影、影集全面深度剖繪
★近千幀劇照、繪圖、側拍、資料靈感逐格解析
★知名電影雜誌《Little White Lies》操刀編排
★攝影師、剪接師、選角指導、演員班底暢談製作祕辛
僅有大衛.芬奇能帶給我們……又長又直、精心傑作般的血痕,也可以說是一道極其美麗的電影傷痕。──奉俊昊/《寄生上流》導演
創下影史口碑的百大經典《鬥陣俱樂部》,
橫掃各大獎項的商業大片《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社群網戰》,
為串流平台量身打造的熱門影集《破案神探》,
在刻畫人性極致、橫跨主流與小眾、擁抱數位科技的背後,
金獎導演大衛.芬奇如何說好一個故事?
他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
●膾炙人口的神作背後,你必須認識的暗黑系天才導演
你可能知道電影導演大衛.芬奇,他對於探討人性黑暗面有著高度興趣,擅長極度精準的攝影機運動,是出名的完美主義者。他憑藉《火線追緝令》、《鬥陣俱樂部》獨特的敘事風格打響口碑,拍出《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社群網戰》、《龍紋身的女孩》、《控制》等名利雙收的商業大片,更率先與串流平台合作,推出《破案神探》、《曼克》等熱門影集和電影作品。
但你可能不知道,芬奇以拍攝音樂錄影帶與廣告起家,見證過錄影帶的輝煌盛世,當過知名特效公司裡最基層的特效師,這造就了他的控制能力與力求精準的工作風格。而比起自己創作劇本,芬奇更擅長「改編」,他細細留意起社會事件、小說文本、當代名人,找出最適合影視娛樂呈現的主軸,以地毯式、抽絲剝繭的方式仔細打磨,反覆思考每句台詞、每個場景,將所有訊息埋藏於每一個鏡頭當中,賦予作品獨特的氛圍,使人完全沉浸在他的故事版本裡。
●學好你的基礎技藝,它永遠不會阻止你成為一個天才
一位廣告人如何轉變成藝術家?身處體制,是否有可能真正對抗體制?如此熱衷於瓦解事物的導演,如何讓作品保持流暢度?看似封閉的文本,如何賦予其獨特的空間感?
「學好你的基礎技藝,它永遠不會阻止你成為一個天才。」這是芬奇進入電影業前夕,父親給予他的建議。本書述說芬奇的工作生涯,以6大主題章節詳細剖析其12部電影與影集,由知名電影雜誌《Little White Lies》策劃編排,仿擬他調查故事、解構角色心理的方式,搭配大量劇照、繪圖、側拍、資料靈感,更邀集攝影師、剪接師、選角指導、演員班底暢談製作祕辛。全書有如偵查案件的卷軸,讓我們能夠循著線索,一窺芬奇燒腦、極致的電影世界。
關於《火線追緝令》──
角色代表觀眾,所說的台詞可視為一記尖銳的自我批判。芬奇不過是想指出,那些青年時期過度追求風格表現的膚淺名作根本狗屁不通。
關於《異形3》──
「我必須投入兩年時間,三度被開除,每樣東西我都得拚命去爭取。最恨這部片的人就是我。直到今天,我還是最恨這部片的人!」芬奇說。
關於《鬥陣俱樂部》──
芬奇帶著他自己、他的電影、他的觀眾衝進一條布滿產業陷阱與銀幕禁忌的障礙賽道,雖然飽受摧殘且傷痕累累,卻絕對不無聊。
關於《社群網戰》──
「我拍這部片不是為了公審馬克.祖克柏……我懂一個二十一歲的小夥子想導一部六千萬美元的電影,坐在一個都是大人的房間裡,他們覺得你好傻好天真,不打算給你任何主導權,那是何等心情。那種從心頭一湧而上的憤慨,我完全能體會。」芬奇說。
關於《控制》──
主角之間有著相似的磁力,每一位製碼者都需要一位解碼者,玩辦家家酒就與現實生活一樣,就算陷入僵局,「生活遊戲」仍得繼續下去。
關於《曼克》──
「三十歲的人不會像快六十歲那樣,去關注一個人去世後留下的東西。」芬奇說。從《鬥陣俱樂部》的少年犯罪,到埋藏在《索命黃道帶》和《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那對無常的省思,再到《社群網戰》的適度懷舊,以及使《控制》更具可看性的中年危機潛文本。《曼克》可能是一部芬奇認為隨著自己年紀漸長而必須面對的作品,也是他在其他職涯階段都無法處理的作品。
在體制邊緣內外,在靈光以上知識以下,在高畫質與神祕感之間,大衛.芬奇誠摯邀請我們參與這場心理遊戲。
作者簡介:
亞當.奈曼(AdamNayman)
影評、作家,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電影研究所,也是多倫多大學電影課程講者。著有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和柯恩兄弟的專書,電影評論文章散見《電影視野》、《視與聽》、《環球郵報》、《村聲》、《LittleWhiteLies》、《ReverseShot》雜誌與TheRinger網站。和妻子、女兒和貓咪住在多倫多。
相關著作:
PaulThomasAnderson:Masterworks
TheCoenBrothers:ThisBookReallyTiestheFilmsTogether
策劃者簡介──
LittleWhiteLies
《LittleWhiteLies》為知名國際電影雜誌,2005年創立於倫敦,擅長以流行文化、次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討電影,開啟影評的多元面向。其編稿風格獨特,注重設計感與視覺呈現,曾經榮獲英國D&AD設計及廣告大獎。
譯者簡介:
黃政淵
導演、編劇,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南加大電影電視製作藝術碩士,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曾任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獎等獎項評審、數部國片之劇本顧問,譯有多本電影領域專業書籍,歷年影像與文字作品多次獲獎。
但唐謨
影評人、作家,愛好B級電影,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譯有《在夢中》、《猜火車》、《諾蘭變奏曲》(合譯)等。
曾曉渝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曾任藝文機構出版物執行編輯與藝術節文案記者,目前在藝術行政和翻譯路上信步而行,著迷於驚悚、懸疑和血腥類型故事。
張懷瑄
畢業於臺灣大學政治系,自由譯者。喜歡酒,也喜歡美食,誤打誤撞跌入一個以四海為家的工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重磅推薦
一頁華爾滋Kristin|影評人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東默農|知名編劇講師
馬欣|作家、影評人
翁煌德|「無影無蹤」粉絲專頁版主、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
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黃以曦|作家、影評人
超級歪SuperY|電影YouTuber
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影評人
盧建彰|詩人導演
龍貓大王通信|影評人
《解謎大衛.芬奇》一書以公正客觀的角度,縝密而全方位地逐一按照作品,分析其結構、理念、隱喻、特質、性格、手法與影響……即使對他的電影如數家珍的影迷,依然能從此部著作中獲得滿滿的資訊與新知,潛入更深一層的大衛.芬奇心理殿堂。——一頁華爾滋 Kristin/影評人
大衛.芬奇的電影就是極度冷酷、卻也絕對誠實的直球對決……而本書在此意義上,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線索。──李明璁/作家、社會學家
想學大衛.芬奇,必須學習他對細節的探索和掌控,而這本書記錄的,正是他努力的成果。──東默農/知名編劇講師
芬奇的每一步都踩在體制的痛點上……現代人恐懼的是什麼,不是肉眼所看到的距離,而是我們就活在其中。──馬欣/作家、影評人
犀利的人物情節、偏執的色調、跟蹤狂式的鏡頭,他劃開命運的肌理,從中透出一股屬於他的冷,叫人牙顫又同時拜服。對大衛.芬奇而言,完成這一切不只是美學的判斷,還是宗教式的,是道德的追求。而我們,也只能信了。──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
大衛.芬奇是捕捉人性扭曲與幽微的魔法師,也是當代最會說故事的導演,而這本書就是揭露他密技的魔法書。──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表面上是我們自以為熟悉的各路類型,芬奇卻能在裡頭研磨一系列的漸層和雙層性,既是感官被開發的經驗,也讓故事的內涵暴漲。──黃以曦/作家、影評人
大衛.芬奇無疑是我們世代中最吸引人的電影創作者……你怎麼能否定《鬥陣俱樂部》在藝術風格上的絕對位置呢?我們就是被他領著,才想成為導演的呀!──盧建彰/詩人導演
在台灣,目前你壓根找不到比《解謎大衛.芬奇》更詳實又引人入勝的大衛.芬奇專書……必須先拿起這本書,細細品嘗他三十年執導生涯裡、那股奇異的血腥味。──龍貓大王通信/影評人
名人推薦:重磅推薦
一頁華爾滋Kristin|影評人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東默農|知名編劇講師
馬欣|作家、影評人
翁煌德|「無影無蹤」粉絲專頁版主、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
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黃以曦|作家、影評人
超級歪SuperY|電影YouTuber
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影評人
盧建彰|詩人導演
龍貓大王通信|影評人
《解謎大衛.芬奇》一書以公正客觀的角度,縝密而全方位地逐一按照作品,分析其結構、理念、隱喻、特質、性格、手法與影響……即使對他的電影如數...
章節試閱
最危險的遊戲
羅伯特.葛雷史密斯說道:「所有動物中,最危險的是人……我知道我曾在哪聽過這句話。是《最危險的遊戲》!該片主角的嗜好是獵殺他人。殺人!當真是最危險的遊戲!」
保羅.艾弗利問:「那傢伙是誰?」
葛雷史密斯回答:「扎羅夫伯爵。」
艾弗利又問:「扎羅夫? Z 開頭?」
這是大衛.芬奇執導的《索命黃道帶》。開場沒多久,報社漫畫家羅伯特.葛雷史密斯就認為這個逍遙法外的連續殺人魔既會用天文學名詞當假名,還寄送難解密碼訊息,與1932 年經典恐怖片《最危險的遊戲》中的惡徒應該有所關聯。該片主角是個心理病態的貴族,認為休閒時間就是定奪他人生死的時機。
大衛.芬奇的電影充斥著危險遊戲與極端惡徒。回想一下凱文.史貝西在《火線追緝令》裡飾演的約翰.杜爾,他是「屬神的寂寞男子1 」,會按《聖經》內容來懲罰城市裡的人渣敗類,直到真正的大雨降下沖走他們。又好比《控制》裡的愛咪.鄧恩,她把周遭人都當成傀儡操弄,一如真人的英國木偶戲《潘趣與茱蒂》。在《致命遊戲》與《鬥陣俱樂部》這兩部偏執狂的驚悚片中,不祥的陰謀論大量出現,主角們都不停猜想惡搞他們的人是誰,以及出於何等動機。
在芬奇的其他部片子,要角也都充分展現了超凡又叛逆的智力才幹:《鬥陣俱樂部》的造反分子泰勒.德頓、《社群網戰》中局促不安的馬克.祖克柏,以及《龍紋身的女孩》裡不苟言笑的女主角。三人的共通點就是不斷懷疑現狀,並且渴望打破現有秩序,不論是透過建構、滲透,或是徹底摧毀既存體制等方式。
很少有導演像芬奇如此著迷於「高層次、由上而下的控制」概念,從《異形3》和《顫慄空間》的圓形監獄到《紙牌屋》的政治權力遊戲,更是極少人有本領可以執行。過去三十年來,芬奇早已打響名號,他看待形式相當嚴謹,技術層面上一絲不苟,電影製作對他來說是場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賽局。1939 年,奧森.威爾斯前去勘查雷電華電影公司的片場,說道:「電影是男孩所能擁有的巨型電動火車玩具組」。如果想言簡意賅定義大衛.芬奇的電影,那便是在他監督之下,這列火車必將準確運行。
遊戲規則
本書把大衛.芬奇的劇情片整理成五個主要部分,收錄一些重要技術夥伴的專訪,並加入對音樂影片和廣告的分析,以及《曼克》的延伸討論(該電影在十項奧斯卡獎提名中,最終奪得其中兩個獎項)。雖然本書希望對芬奇所有電影作品作出一個詳盡的概論,但也選擇先略過一些作品不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紙牌屋》。
《紙牌屋》值得在芬奇的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不僅是他首次涉足串流領域,也是作為原始「Net¬ix原創」影片之一,並成為「高品質電視劇集」大歷史的一部分。然而芬奇在當中的參與程度,並未提供足夠的啟發性(或足夠的素材)讓它獨立成章。影集中呈現諸多柯林頓時期華府的腐敗,例如凱文.史貝西飾演的法蘭克.安德沃,這角色輕蔑、具莎士比亞風格,是一個在白宮內與人共謀的背後操縱者,總在鏡頭旁發出低沉的聲音,但這似乎並不具有芬奇作品的特色,反而更接近《社群網戰》編劇艾倫.索金的作品。芬奇在執導《紙牌屋》前兩集時既熟練又有效率,卻沒有表現出與《破案神探》試播集中相同的興趣或投入程度。他最終執掌後者的另外九集,更在呼聲極高的第二季中擔任製作人。
如上所述,《破案神探》是《火線追緝令》和《索命黃道帶》的補充和延伸,同樣圍繞著執法環境(比《火線追緝令》的描繪更逼真),戲劇性地把焦點放在當專業驅使好奇心、並不可思議地轉變成個人狂熱的時刻(正是這轉變給予《索命黃道帶》黑暗之心)。芬奇在執導電影和影集之間,存在著多面向的關係,這將是第一章「犯罪現場」將探討的主題。
第二章名為「最高戒備」,研究《異形3 》和《顫慄空間》中有關監禁、監視的影像和主題。這些元素發揮了作用,使這兩部片在類型電影(分別是科幻片續集、以入侵住所為題的驚悚片)中占有一席之地,即使它們都曾在製作期間陷入困境。而在這兩部電影中,都讓人感覺到導演在嘗試尋找自己的方法,嘗試跳脫原有素材和框架,而他在當中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和自由。
第三章以「現實的反噬」為題,對比芬奇90 年代的兩部電影,它們都充斥著偏執和無助的感覺,無論是因為外部精心策動的祕密組織,還是長期的精神分裂症發作。這兩部片也可被視為寓言,其一是芬奇製作電影的過程,另一部則是電影媒介創造、維持可選擇的現實的方式。《致命遊戲》中由消費者娛樂服務中心兜售的「實驗性質的本月新書俱樂部」,以及《鬥陣俱樂部》中,泰勒.德頓將限制級影片剪接到日場家庭片的「換卷」動作,兩者都取笑並批判了創造力和消費本身。
至於第四章談及「恐怖谷」,內容包含首次被發行公司(和導演本身)定位為劍指電影獎項的作品,即《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和《社群網戰》。這兩部廣受讚譽的電影都使用複雜的數位特效,也同樣暗藏文學肌理,一部是費茲傑羅的爵士時代故事,巧妙融入對時間和死亡的沉思,另一部則是關於二十一世紀貴族菁英的習慣舉止,他們總是焦慮地點進一片虛無之中。
第五章講述「他的與她的」,理所當然地把《龍紋身的女孩》和《控制》並陳,它們都關乎扭曲變質的情愛,都由書籍改編,也都探討無處不在的厭女症文化――無論美國或其他地方皆然。耳鼻穿環、混身帶傷的莉絲.莎蘭德眼睛低垂,保持警戒,手指總是懸在她的鍵盤上,在一個鄙視女性的極端主義世界裡傲然獨立。一直扮演著迷人金髮女郎的愛咪.鄧恩先發制人,反轉「神奇愛咪」的偽裝。這名取得非凡成就的都會女子試圖變成鄉下女孩,去到貧民地區,並在被兩個自稱沒什麼隱瞞的當地人欺騙後,再次為了電視前專注(且茫然)的目光,展現她對於形象管理的精巧手段。
最後要把《曼克》放在什麼位置,這個問題就更為棘手了。不可能把目光放遠去評價這部全新作品,因為大眾仍在建構對於它的論述(在本書英文版出版前夕,電影才剛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和最佳攝影)。而且《曼克》顯然對「電影的魔力」這個說法有所保留,該片把這種魔力詮釋為晚期資本主義的伎倆,藉對白道出「電影觀眾所購買的東西,仍然屬於出售它的人」,讓整部作品充滿傷感和憤世嫉俗(也使藝術和商業緊密交織)。因此,即使《曼克》並非芬奇的故事終局(他已宣布下一個電影計畫,是以暗殺為題材的劇情片《殺手》),但它確實是個合理的提示,在芬奇的職業生涯後期,提醒大眾開始考量他的成就。
《曼克》聚焦於生活和藝術,以及他們縱橫交錯、相互仿效的方式,因此,這其實也是一部攸關成就的電影,當然包括曼克維茲與威爾斯的,除此以外,也不能忽視傑克.芬奇的成就,他預言了兒子是如何靠著技藝和天分撰寫出自己的執導傳奇,並對兒子灌輸了一種(坦白說,即威爾斯式)對遊戲的迷戀。遊戲成為芬奇在多部電影中使用的元素。「在某個時刻,父親曾經想創造一種桌上遊戲,」芬奇在2020年告訴《Little White Lies》雜誌:「他大約消失了一個月,躲起來研發一款紙牌遊戲。然後又有一天,有人向他展示了一個魔術,他對此完全著迷,把全副精力都放在找出背後的運作手法。」
對於拜倒在其電影之下的我們而言,要搞懂大衛.芬奇的處事方式,其實已經是相對容易的部分了(即使他稱之艱難,同時還認為除此以外的方式總是錯誤的)。畢竟,證據已經全擺在那裡,它們都被記錄下來,可以開始重組、堆放,並且在每部新電影上映之際,又會被重新敘述一番。然而,當我們試圖去證明這一切是否真正意味著什麼,這又會是一大挑戰,同時令人抓狂、令人上癮、令人振奮。一位如此熱衷於瓦解事物的導演究竟如何讓作品保持流暢度?身處體制中,是否有可能真正對抗體制?一位廣告製作人如何轉變成藝術家(或他是否真的轉變過)?不論是讓我們陷入深淵,如同《致命遊戲》結局中隨著命運傾覆的麥克.道格拉斯;還是進入一個展開的迷宮,中間卻藏了一隻為了被看見而耐心等待的怪物,那些感覺上如此封閉的電影,是如何擁有獨特的空間感?芬奇曾說《索命黃道帶》是「一部關於漫畫家和凶手的電影,而凶手從未落網」。在電影的高潮片段,主角羅伯特.葛雷史密斯與一個可能就是頭號危險動物的男子對視,從芬奇處理該場景的方式,可見他無法肯定自己看到了什麼,觀眾也是。這世上最危險的動物可能就藏身於某處,在專注與理解之間,在形而上的神祕與極高畫質的影像之間,在支配與其極限之間。在那裡,大衛.芬奇誠邀我們參與這場心理遊戲。
最危險的遊戲
羅伯特.葛雷史密斯說道:「所有動物中,最危險的是人……我知道我曾在哪聽過這句話。是《最危險的遊戲》!該片主角的嗜好是獵殺他人。殺人!當真是最危險的遊戲!」
保羅.艾弗利問:「那傢伙是誰?」
葛雷史密斯回答:「扎羅夫伯爵。」
艾弗利又問:「扎羅夫? Z 開頭?」
這是大衛.芬奇執導的《索命黃道帶》。開場沒多久,報社漫畫家羅伯特.葛雷史密斯就認為這個逍遙法外的連續殺人魔既會用天文學名詞當假名,還寄送難解密碼訊息,與1932 年經典恐怖片《最危險的遊戲》中的惡徒應該有所關聯。該片主角是個心理病態...
推薦序
奉俊昊眼中的大衛.芬奇
我有時把電影分成兩類:直線型與曲線型。這是非常個人且主觀的分類方法,甚至可說簡單粗暴。但我現在並不是在《電影評論》或《電影筆記》雜誌上寫文章,希望讀者能諒解我這樣的分類法。
有些電影充滿曲線,在角色和鏡頭移動之間,在影像構圖、甚至在配樂裡,流動著波濤狀的感覺,這是曲線型電影。反之,有些電影從頭到尾被銳利線條與觀看角度強勢主導,就是直線型電影。
對我來說,費里尼與庫斯杜力卡代表了曲線型電影,史丹利.庫柏力克與大衛.芬奇則是直線型的電影大師。尤其是芬奇的電影,不單單是直線,更是用剃刀割過、鋒利到讓人看了會感到眼睛與胸口刺痛的直線型電影。實際上,每次看完他拍的片子,我都感覺內心正在冒血。
他精準而優美的攝影機運鏡,讓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強烈自信的構圖(你甚至無法想像有其他角度或取景方式)讓人感到痛快。攝影機與拍攝對象總是平行移動,保持著完美量測過的距離,不會有任何無意義的搖晃。看到這些手法所帶來的純粹興奮感,似乎又補償了觀影時內心所流淌的血。
我不想再多談那些「極端」例子,譬如《索命黃道帶》從空中俯瞰計程車的驚人鏡頭(其實那是視覺特效鏡頭),攝影機跟著那輛車,盯著連續殺人魔鎖定的目標一起轉了九十度,天衣無縫、完美同步。以前他就拍過讓人驚嘆的音樂錄影帶和電影,例如早期作品《異形3》、《火線追緝令》、《鬥陣俱樂部》,那時的大衛.芬奇無疑已是最具風格的技匠。
我比較想談的,是更樸素、不加修飾的鏡頭。《索命黃道帶》接近尾聲時,傑克.葛倫霍在五金行裡凝視約翰.卡羅.林區,或是《社群網戰》裡,傑西.艾森柏格茫然地盯著筆電,等待魯妮.瑪拉最終都不會來的回覆。那些時刻才是最深長的傷口,使我們無助,使我們感受到鮮血汩汩冒出。
這些最典型且看似平淡直接的鏡頭,無意識地憾動我們,又尖銳地刺穿心臟,僅有大衛.芬奇能帶給我們這種感受。那條又長又直、精心傑作般的血痕,也可以說是一道極其美麗的電影傷痕。
2021年3月16日
奉俊昊
揭開大衛.芬奇的黑盒子
大衛.芬奇的電影素以冷冽工整來凸顯人性混亂,你從此書中可以知道他如何提煉這樣的反差,之所以稱為「芬奇美學」,是因為他鏡頭下的「醜」就是美。
芬奇的電影通常有兩個意象,第一個是再具象不過的世界,以穩定的推軌鏡頭、幾何學的精準構圖,呈現滾動式的人物權力關係。這樣的畫面是我們熟悉的城市景貌與菁英崇拜視角。加固這樣看似安全穩定的假象,然後在密實的安全感中,如手術刀般鋒利畫下,或以羊膜穿刺的力道,破除現代人對「安全」的所有想像。
然而,芬奇就壞壞地戳這麼一個小破口,如他不太賣座的《索命黃道帶》,我們都是片中自命好人的角色,去想像嫌犯的蛛絲馬跡。如此反高潮的破案片簡直在與觀眾玩心靈遊戲,人類在為安全不惜自囚的環形監獄世界,直直掉進當代推陳出新的惡意裡,理性主義軟趴趴地躺在旁邊。
這本書讓你知道芬奇是如何行使這樣的魔法,讓我們理解兩世紀以來崇拜的菁英主義,原來只是大海中一條魚的眼界;而無以名之的混亂,是現代人一打開簾幕就能看到的現實。
這是其一意象,另一個意象則是每個人的「恐懼」。一開始,芬奇的手法只是放一蠅蟲發出嗡嗡聲響,你與主角無法辨別它的位置。它的殘響或一隻或多隻,在穩定與潔白的城市動線裡,製造一個不致於破壞生活、卻無法安定心神的長期狀態。
那是總埋伏在芬奇鏡頭之外的巨大主角,你在他精準的牧歌生活美學裡面找不到具體的干擾點。芬奇卻一步步讓它的存在感更大,隨著劇情推移,那干擾點簡直如房間裡找不到的大象──暗示「恐懼」都不在我們眼見之內。
這點在《致命遊戲》、《控制》與《鬥陣俱樂部》的前半段都顯露無遺,芬奇最愛拍經濟上游刃有餘的人,活在自己日昇月落的小王國,玩著自己的權力遊戲。我們喜歡唯物,是因為它毒到讓我們麻痺與安心。菁英信仰虛構了我們的真實,像卡夫卡的《城堡》,以無軸心的體制運轉(多像當今世界的混衡)。
任菁英小孩玩大車,這些「菁英人物」骨子裡是信任秩序能有效壓制人性的,是自戀到自毀的水仙花。如與芬奇合作《破案神探》的編劇潘霍所說:「芬奇和我都對精神病患、自戀狂與人格疾患很著迷,我認為我們有同樣的想法,有些人若不是成為連續殺人狂,就是當上高層政治人物。」這點在《紙牌屋》裡也盡顯無遺。這兩齣影集,他傳達給我們的是這樣惡名昭彰的嫌犯,極有可能是信奉(玩賞)秩序的普通人。
書中也點出芬奇早年廣告片常見的風格,他想傳達某一類的人(見多識廣、對社會地位有覺察、擁有可隨意支配的收入)只會選擇某些品牌。在這樣的世界語境中,「窮人」是有缺陷的消費者,他拍出社會學家包曼所說的:「當今世界運轉的祕密在於人為創造的不足。」這樣以製造「不足」為主產品的世界,真正的窮人形同消失,這是後資本主義的極致,每個人受困在「個人的王國」裡,持續生產著自己的「不足」。
芬奇早期一鳴驚人的公益廣告,是一嬰兒在子宮裡抽菸的畫面,驚悚但效果顯著。他是凝視深淵的人,顯像這世間華美下的地獄圖,因此作品如芥川龍之介的筆下世界,狼羊一體,是工整社會下誕生的「惡之花」。
他在《異形3》凸顯的不是實體怪物的恐懼(因此惹怒片商),而是尖叫都沒人聽到的恐懼,是開放又密閉的「孟克」吶喊。書中提到芬奇的一絲不苟讓他有多難合作,他拍的表現主義藝術,包括最不商業化的《曼克》都成為美國擬人化的晚年景象。自大的菁英社會、無限擴張的美國精神,如今都隨著《火線追緝令》的老警察沙摩賽,一步步走在頂級城市流淌的腐敗中。芬奇的每一步都踩在體制的痛點上,讓麻木的我們被痛醒。現代人恐懼的是什麼,不是肉眼所看到的距離,而是我們就活在其中。
芬奇眼裡的惡之花美到無法拯救,美到靈魂都被撲通放置在他的精準中,也在社會的福馬林裡。
馬欣(作家、影評人)
談到大衛.芬奇,《鬥陣俱樂部》、《火線追緝令》、《社群網戰》乃至近年的《控制》、影集《破案神探》,多數人都能聊上幾句,在在證明了他是一位能夠同時抓住觀眾與影評胃口的創作者,也是當代極具代表性、突破性的導演之一,再通俗的懸疑情節到他手上,往往成了驚心動魄、攪動人性的深淵凝視之作。
而《解謎大衛.芬奇》一書以公正客觀的角度,縝密而全方位地逐一按照作品,分析其結構、理念、隱喻、特質、性格、手法與影響,旁徵博引,深度拆解,即使對他的電影如數家珍的影迷,依然能從此部著作中獲得滿滿的資訊與新知,潛入更深一層的大衛.芬奇心理殿堂。
——一頁華爾滋Kristin/影評人
如果人心各種不可解的神祕幽暗,說到底無可迴避,那麼大衛.芬奇的電影就是極度冷酷、卻也絕對誠實的直球對決。他以連續犯罪或心理遊戲作為邀請函,引導觀眾進入即使徒勞仍須嘗試的解謎過程,遍尋不可確知、但可能逼近的答案。而本書在此意義上,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線索。
──李明璁/作家、社會學家
許多人都以為「風格」指的是喜好或標誌,字句特別長或簡潔、色調特別灰暗、動作場面就要有鴿子等等,但你在大衛.芬奇身上找不到這件事。
雖然《鬥陣俱樂部》裡的剪貼彩蛋被人津津樂道,但他沒有再用。因為風格是對事物獨到的看法,而不是慣例或自我重複。這也是為何新人不用煩惱風格,風格會自然形成。
芬奇曾說過:「我不想成為別人怠惰下的犧牲品。」想學大衛.芬奇,必須學習他對細節的探索和掌控,而這本書記錄的,正是他努力的成果。
──東默農/知名編劇講師
此前不久,我剛重看了《火線追緝令》,比起「大衛.芬奇說了一齣聰明、殘忍而完美的悲劇」,本書中「導演就是約翰.杜爾」的觀點,更讓我未曾想過、無比醒腦。那對細節的在乎,對儀式感的追求,對戲裡戲外(受害者/被操縱表演者與追案者/觀眾)的絕對掌控,都有一股暴君式的執著。也難怪這次經驗能讓他在《異形3》的慘痛失望之後,重新「相信電影」。
直到現在,大衛.芬奇都在犯下一樁樁案子——犀利的人物情節、偏執的色調、跟蹤狂式的鏡頭,他劃開命運的肌理,從中透出一股屬於他的冷,叫人牙顫又同時拜服。對大衛.芬奇而言,完成這一切不只是美學的判斷,還是宗教式的,是道德(對與錯)的追求。而我們,也只能信了。
──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
大衛.芬奇不只是凝視犯罪的心理,更是剖析時代的暗影。那些人人熟悉的知名電影就不用說了,我特別愛美劇《破案神探》,從美術視覺(如字體),到音樂,再到說故事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部片並沒有他的電影中的典型張力或驚悚緊張,而是緩緩地把觀眾帶入連續殺人犯的心理狀態,在平靜之下暗潮洶湧。大衛.芬奇是捕捉人性扭曲與幽微的魔法師,也是當代最會說故事的導演,而這本書就是揭露他密技的魔法書。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大衛.芬奇擁有獨特的對電影這件事的洞察,以一份高度執著、無止講究的極端,在各個面向推至極致。
這些作品表面上是我們自以為熟悉的各路類型,他卻能在裡頭研磨一系列的漸層和雙層性,既是感官被開發的經驗,也讓故事的內涵暴漲。
──黃以曦/作家、影評人
簡直夢幻成真!我說這書。
著迷於一些靈魂,好讓我們確信自己擁有那勉強可稱為靈魂的東西,大衛.芬奇無疑是我們世代中最吸引人的電影創作者。儘管他不愛被作者論拘束,但你又怎麼能否定《鬥陣俱樂部》在藝術風格上的絕對位置呢?我們就是被他領著才想成為導演的呀!我保證他創造了一票導演!
有些富豪語錄,我看如屁,大衛芬奇則連惡搞都如仙氣,我全身都想浸淫。他怎麼會那麼酷,我以前只能「想知道」,現在「有機會知道」,而且「會想一直講給別人知道」,哈哈哈,這才高好不好……
——盧建彰/詩人導演
奉俊昊眼中的大衛.芬奇
我有時把電影分成兩類:直線型與曲線型。這是非常個人且主觀的分類方法,甚至可說簡單粗暴。但我現在並不是在《電影評論》或《電影筆記》雜誌上寫文章,希望讀者能諒解我這樣的分類法。
有些電影充滿曲線,在角色和鏡頭移動之間,在影像構圖、甚至在配樂裡,流動著波濤狀的感覺,這是曲線型電影。反之,有些電影從頭到尾被銳利線條與觀看角度強勢主導,就是直線型電影。
對我來說,費里尼與庫斯杜力卡代表了曲線型電影,史丹利.庫柏力克與大衛.芬奇則是直線型的電影大師。尤其是芬奇的電影,不單單是直線,...
目錄
導讀 揭開大衛.芬奇的黑盒子/馬欣
前言 奉俊昊眼中的大衛.芬奇/奉俊昊
序章 警語與暗示:大衛.芬奇的八個關鍵字
強迫推銷:音樂錄影帶與廣告
犯罪現場
1.1《火線追緝令》
1.2《索命黃道帶》
1.3《破案神探》
最高戒備
2.1《異形3》
2.2《顫慄空間》
現實的反噬
3.1《致命遊戲》
3.2《鬥陣俱樂部》
恐怖谷
4.1《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4.2《社群網戰》
他的與她的
5.1《龍紋身的女孩》
5.2《控制》
電影的魔力
6.1《曼克》
訪談錄
攝影師--傑夫.克羅南威斯
選角指導--拉蕊.梅菲爾德
剪接師--安格斯.沃爾
演員--約翰.卡羅.林區
演員--赫特.麥卡藍
攝影師--艾瑞克.梅賽舒密特
導讀 揭開大衛.芬奇的黑盒子/馬欣
前言 奉俊昊眼中的大衛.芬奇/奉俊昊
序章 警語與暗示:大衛.芬奇的八個關鍵字
強迫推銷:音樂錄影帶與廣告
犯罪現場
1.1《火線追緝令》
1.2《索命黃道帶》
1.3《破案神探》
最高戒備
2.1《異形3》
2.2《顫慄空間》
現實的反噬
3.1《致命遊戲》
3.2《鬥陣俱樂部》
恐怖谷
4.1《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4.2《社群網戰》
他的與她的
5.1《龍紋身的女孩》
5.2《控制》
電影的魔力
6.1《曼克》
訪談錄
攝影師--傑夫.克羅南威斯
選角指導--拉蕊.梅菲爾德
剪接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