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暢銷逾百萬冊
歷經30年口碑不墜的育兒指南經典
知名插畫家薛慧瑩暖心跨刀
全新封面改版上市
本書作者為德國資深兒童行為治療專家,
從豐富的經驗出發,說明為什麼孩子不守規矩,
同時以簡明易懂的方式,指出每個年齡的孩子該遵守哪些規矩、如何訂定家規,
並提出實際的做法,一步一步教導孩子,
讓孩子從小就能學好規矩,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 專業性強:由德國兒童心理治療專家撰寫,全球暢銷逾百萬冊,堪稱德國育兒寶典。
★ 容易吸收:語言簡單鮮明,每章均有言簡意賅的重點整理,科學實證觀念易於理解,行動策略清楚明晰。
★ 實用性高:設定界限的3階段計畫,並以大量實例佐證,幫助讀者重新評估、並改善自己的教養方式。
★ 0~10歲孩子該如何學「規矩」?即便是尚未學說話的孩子,也可以教他們學會規矩?
★ 全系列包括;《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解決所有父母必定會面對的教養難題。
孩子整天哭,一直黏著我、要我抱著,我都沒辦法做其他事了,怎麼辦?
孩子吃飯時總是拖拖拉拉,一頓飯吃了一個小時還沒吃完,怎麼辦?
孩子在幼稚園是個「恐怖分子」,會搶玩具、攻擊其他小朋友,怎麼辦?
孩子每天早上又哭又鬧,搞到來不及上學,怎麼辦?
孩子總是粗心大意,到了學校才發現又忘了帶東西,怎麼辦?
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就得面臨孩子在各個階段「不守規矩」的問題。
在零體罰年代,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
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
作者簡介:
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 Kast-Zahn)
心理學碩士及行為治療師,提供父母諮商及兒童輔導,治療經驗甚豐。在少子化的德國,作者育有三名子女,她從自身與多年的看診經驗中,歸納了深入淺出的教養指南,寫出《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並與小兒科醫師哈特穆.摩根洛特合著《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本本暢銷,堪稱德國育兒聖經。
薛慧瑩
短髮戴眼鏡。
牡羊座,生日是兒童節,所以自以為可以當個永遠的兒童。
專職是插畫家,副業是兩個男孩的媽媽。
念書時就對插畫課情有獨鍾,
做了很多年的美術編輯,本以為和插畫家這個工作無緣了,
沒想到因為離職回家帶小孩,反而誤打誤撞當上了插畫家,
覺得人生很奇妙和有各種的可能。
著有《大的小的:媽媽與小孩的日常生活大戰》、《1個媽媽2個頭大》、《一起住在這裡真好》和四本獨立出版小書。
個人網站:hsuehhuiyin.ill.idv.tw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陳素幸
德國特利爾(Trier)大學德國文學暨語言學碩士,現任大學講師。曾獲吳大猷基金會科普類翻譯佳作獎。譯作有《生命的時間學》、《不斷幸福論》等十餘冊。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我的孩子應該學會哪些規矩?
每個年齡都有合理的規矩
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兒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這些都是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個樣子!」
你可曾思考過,自己對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
一歲前的嬰兒
「我的寶寶長得非常漂亮,總是心情很好。小寶寶幾乎整天都在睡覺,若沒有在睡,都可以自己玩。他笑口常開,飲食正常,也很健康。學講話和每一件事都比同年齡的孩子快。因為他到任何地方都適應得很快,所以我能帶著他到處走,偶爾把他托給奶奶或保母也沒問題。我的寶寶很討人喜歡,愛跟我依偎在一起,很享受親密的接觸。」
我們誰不曾夢想過有這麼一個漂亮的小寶寶?廣告將我們的夢想,巧妙的轉換成雜誌裡的圖片和電視裡的畫面。於是我們看見了自己的願望,而且會想:「沒錯,正該如此!」事實上,所有夢想成真的父母,真的可以說自己很幸福。的確,沒有任何問題的漂亮寶寶及幸福的父母雖然很「正常」,每位小兒科醫師也會認識一大堆,但是睡得很少、不會自己玩、愛哭、喝奶習慣很差、體弱多病、患有過敏或慢性病、比別人晚學會走路和講話、不喜歡跟別人碰觸,而且一換地方就鬧脾氣的寶寶也很「正常」。大部分的寶寶,是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
你絕對有權在懷孕期間、剛生完的頭幾個星期,夢想有個完美的寶寶。但比較明智的做法是,準備給自己一個驚奇。有位年輕媽媽這樣告訴我:
>>「我在懷孕期間,滿心期待小寶寶誕生。我算準會生個男孩,也把一切想像得非常美妙。但是結果完全不一樣,我生了一個女兒,她很難帶,老是哭,很少心滿意足,整天都要我注意她。幾週後我都快神經崩潰了。沒料到會這樣,我真的徹底失望!」
每個孩子都不同
在受精的那一刻,很多事都已大致底定:性別、身高、體格和外表,會遺傳到哪些疾病傾向、睡眠需求和胃口、性情和學習能力,這些都是你無法左右的。除了先天的天賦與體質外,一些有利的環境因素,多少也會影響孩子的發育。但是孩子剛開始哭得多或哭得少、喝奶習慣好或不好、睡得多或少、時常生病或多半很健康,卻遠遠不受你影響。
所以我們不能這麼問:「一歲以前的孩子,應該而且可以學好哪些規矩?」而是應該問:「我的孩子應該,而且可以學好哪些規矩?」最重要的是,孩子一旦出生後是什麼樣子,你就該接受他的樣子,即使他很「難搞」、得了慢性病或是殘障。思考適合孩子每個年齡的教育目標,而且是孩子能夠達到的合理目標,是件艱難又重大的任務。這項任務,沒有人能代替你。
或許你很驚訝,孩子在嬰兒時期就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講法是:關聯性。
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已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為產生什麼反應,還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為。他的方法雖然有限,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的怒氣,激烈的哭泣則會引起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總是迫切的希望,寶寶能儘快停止哭泣。
我們整理出許多「規矩」與做法,是寶寶在一歲前可以學的,特別是六個月起,這些規矩會決定他的世界觀。這些是隨機挑選出來的幾項範例,請自行判斷怎麼做較適當。
做法1:孩子認為「我要什麼就有什麼」
☞ 「當我哭鬧時,要有人陪。」
☞ 「只有被抱著到處走,我才會入睡。」
☞ 「想要吃東西時,不管白天和夜裡隨時都有得吃。」
☞ 「當我拒絕用湯匙時,每次都可以喝到母奶。」
☞ 「當我在娃娃車裡哭鬧時,最遲五分鐘要把我抱起來。」
你的孩子學到的是這一類的關聯性嗎?如果是的話,那麼他學到的規矩就是:「我要什麼就有什麼,爸爸媽媽沒有自己的需求。」
做法2:孩子認為「我的需求完全不重要」
☞ 「不管我餓不餓,都得把整瓶牛奶喝完。」
☞ 「雖然我只能睡十小時,但每晚必須躺在床上十二小時。」
☞ 「每次吃完飯就立刻被放在一旁,沒人理我。」
你的孩子在這裡學到的,和上面列舉的規矩完全相反:「爸爸媽媽要什麼就做什麼,我自己的需求不會受到重視。」
這兩種規矩都有明顯的缺點,但是我們還有第三種做法。
適用於嬰兒的規矩
前面提到的兩種規矩都有明顯的缺點。但還有第三種做法:
「媽媽決定何時給我吃,以及吃什麼,但我可以決定要不要吃,以及決定我要吃多少。」
「當我吃飽、開心滿足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當我哭鬧時,會得到我需要的一切;但如果我繼續哭鬧,爸媽就會少注意我。」
「爸媽一天當中會好好陪我玩好幾回;但是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我都可以去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絕對不准碰。」
你的孩子學到的是這類的關聯性嗎?
如果是,那麼他同時也學到:「從爸媽那兒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爸媽會注意我的需求,不過有時候他們就是比較清楚,應該怎麼做才對我比較好。」
兩歲和三歲的幼兒
孩子過完一歲生日之後,你對未來兩年有何期待?
「孩子一歲會走路,開始會講話,三歲時話講得很完整。會是一覺到天亮。之前早就已經順利的從母乳轉換到固體食物。很喜歡跟其他小孩玩,樂意分享他的玩具,但有需要時也能貫徹自己的意志。在幼幼班裡總是熱烈參與,對弟弟妹妹特別好。
聽話,從來不亂跑,不會黏我,只靠近允許他靠近的東西,總是心情好又健康。兩歲大就不用包尿布。會自己吃飯,最喜歡吃健康食物,像是蔬菜水果。
喜歡在他房裡玩,可以自己玩上好幾個鐘頭。在遊戲區會興奮的到處嬉鬧玩耍。很勇敢,但從不做危險的事。看起來總是乾淨又整潔。」
夢想與現實
你認識這類「完美」的小孩嗎?我認識一些媽媽會說:「一定要這樣。如果有一點點不同,就代表我失敗了。」但是如果慢一點學會走路和講話,三歲還在穿尿布,不愛吃健康食物,在幼幼班裡不熱衷參與活動,而且想把弟弟妹妹送回醫院,這樣的孩子也很正常呀!
在這段急速發育期裡,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速度擴展視野。他學會走路,而且會跑遠。學會講話,「不」這個字也屬於其中之一。會蓋起一座塔,然後撞倒。
學會跟其他孩子接觸,如果不是透過講話,就是用摸、揍或咬。會吃所有的食物,而且會拿起食物來丟擲。會擁抱媽媽,或者踢媽媽。
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他能記住父母一再重複出現的反應,並且從中得出結論。至於是哪些結論,則根據他所認識的規矩而定。
對兩歲和三歲的兒童而言,可能有這些規矩:
做法1:孩子認為「我來做決定!」
☞ 「從別的小孩手裡搶來的東西,我可以留下來。」
☞ 「如果我不吃這樣食物的話,媽媽會煮別的東西給我吃。」
☞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的話,就能立刻實現我的願望。」
☞ 「我記得什麼時候該上廁所。如果我拒絕去,媽媽會幫我清理乾淨並為我包上新的尿布。」
這些規矩都是出自同樣的條件:「我要什麼就有什麼,別人怎麼樣不重要。」
做法2:孩子認為「爸爸媽媽嚴格的全權決定一切」
☞ 「如果我搶走別的小孩的東西,會被打屁股。」
☞ 「必須坐在馬桶上,直到上完廁所為止。」
☞ 「如果不吃午餐,會被強迫餵食。」
☞ 「如果生氣坐在地上耍賴,會挨罵挨打。」
這裡和前面提到的規矩相反,只有父母有權決定一切,他們不體諒孩子的感受。若孩子須輪流面對這兩種規矩,會搞糊塗。
適用於幼兒的規矩
家長可以選擇第三種做法,來取代前面提到的規矩,如此孩子會學習到自我負責的態度: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並且還給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上。」
如果你帶孩子去上學,學校或許也有這類規矩:
「玩遊戲時,我可以選擇要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共進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可以站起來,但是不准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內文試閱】
我的孩子應該學會哪些規矩?
每個年齡都有合理的規矩
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兒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這些都是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個樣子!」
你可曾思考過,自己對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
一歲前的嬰兒
「我的寶寶長得非常漂亮,總是心情很好。小寶寶幾乎整天都在睡覺,若沒有...
作者序
【自序】
衷心感謝哈特穆.摩根洛特醫師(Dr. Hartmut Morgenroth),以專業能力及學術知識,陪伴與支持本書的誕生。第一章所提到的研究,是我們共同規劃,並在他的診所裡進行。醫師每天為許多父母和孩子看診,並為父母平常所碰到的諸多問題提供諮詢。透過與摩根洛特醫師的合作,我才能知道大部分家長真正感興趣的是哪些問題,也才能驗證出哪些訣竅和技巧,對家長和孩子確實有幫助。
【推薦序】
讓我們好好思考:為什麼要有規矩?
陳昭惠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特約醫師、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榮譽理事長
在兒科門診,常有家長問:「不合她意,她就大哭大鬧,實在很難處理」,或是「他會亂丟東西,會咬人,我都不敢帶他和其他小朋友玩」,要不就是「我的孩子都不聽話,很有主見,該怎麼辦?」如果你有類似的問題,這一本書提供清楚實用的指引;如果你才準備要當父母,先看過這一本書,或許可以減少日後一些不必要的煩惱。
曾有人說,所有的職業都有職前訓練,就只有父母這個重要的職業,卻沒有職前訓練。我們依照自己被教養的過往經驗、或是避免以前父母帶領我們的方式來帶領孩子。有些父母一直想要滿足孩子的需求,有些父母又會以自己的標準為權威,更多時候父母採取的方式是在這兩者間搖擺,讓孩子無所適從。這本書讓我們好好思考:為什麼要有規矩?
書中指出:「確定明確的規矩,是父母無法迴避的責任」、「當父母訂下規矩,保護自己的需求時,並不是自私」。但是也要注意,有些親子間因規矩而產生的衝突,其實是父母不實際的期待所造成的。
例如要求三個月內的嬰兒定時定量,其實有可能反而造成嬰兒沒吃飽,哭鬧難帶。身為父母,應當滿足孩子的身心靈需求,但於此同時,孩子也需要學習尊重及體恤他人。瞭解孩子每個階段生理與心理的發展需求,並從中選定合宜的規矩,應該是最重要的開始。
我們也需要瞭解孩子的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在他表現良好時,我們是否給予具體的鼓勵讚美?平常是否有提供適當的關懷?不過書中的一句話也提醒我們,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不需要父母隨時在旁。孩子有權無聊,應該讓他們負起規劃自己閒暇時間的責任,但不是看電視或玩3C產品;讓孩子有空間可以發揮想像力及創意,是相當重要的。
這本書羅列了具體可行的方法,提供父母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的計劃。具體鼓勵孩子的優點,訂出合理可行的規矩,清楚的說明,確實的執行,讓孩子學會負責,承受自己行為產生的結果。
我想提醒讀者的是,親子意見不一是常有的情形,那是孩子發展自我的正常過程。父母需要關照到自己的情緒,不隨孩子起舞,無法控制時,寧可暫停分開,避免情緒化的語言與行為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接受孩子的情緒,同時清楚表達父母自己的感受,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一方面也能讓他們知道自身行為對別人的影響,以及他們自己該負的責任。
「隨著孩子成長,我們也再次成長」,這是句老話,卻是真理。希望每個父母以及孩子,都能好好享受這個過程。
【自序】
衷心感謝哈特穆.摩根洛特醫師(Dr. Hartmut Morgenroth),以專業能力及學術知識,陪伴與支持本書的誕生。第一章所提到的研究,是我們共同規劃,並在他的診所裡進行。醫師每天為許多父母和孩子看診,並為父母平常所碰到的諸多問題提供諮詢。透過與摩根洛特醫師的合作,我才能知道大部分家長真正感興趣的是哪些問題,也才能驗證出哪些訣竅和技巧,對家長和孩子確實有幫助。
【推薦序】
讓我們好好思考:為什麼要有規矩?
陳昭惠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特約醫師、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榮譽理事長
在兒科門診,常...
目錄
目錄
作者序
推薦序
1 每個孩子都需要規範
「教育之道在於典範與愛」—別無其他?
父母需要「工具」
孩子愈來愈難搞?
難搞的小孩:八個月到十歲孩子的實例
重點整理
我的孩子應該學會哪些規矩?
每個年齡都有合理的規矩
一歲前的嬰兒
兩歲和三歲的幼兒
四到六歲的幼兒園學童
七歲以上的小學生
選擇哪些規矩?
讓什麼來指引我們?
要避免哪些問題?
重點整理
2 所有的父母都會犯錯
每天鬧…… 爭取注意
孩子為什麼要反抗?
異常行為的惡性循環
實際案例
對抗爭權的有效方法
不鼓勵不當行為
傾聽孩子的心聲
給孩子更多責任
實施固定的儀式
留時間付出關懷
重點整理
「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父母最常犯的錯
父母的反應不明確、不肯定
責備
你常問孩子「為什麼」嗎?
請求和乞求
孩子沒有遵從要求
說到卻沒做到的「如果~就~」
忽視
父母出現敵視反應
指責和辱罵
威脅和懲罰
體罰
罪惡感無濟於事
重點整理
3 設定界限的計畫
設定界限的先決條件
條件一:注意優點
接受孩子
鼓勵孩子
列舉優點
條件二:確立家規
重點整理
三階段計畫
第一階段:說清楚講明白
下達明確的指示
控制聲調與肢體語言
「壞掉的唱片」
第二階段:說到做到
從必然的後果中學到教訓
暫停
有關暫停的常見問題
激勵
規矩—提問—行動
第三階段:訂約
父母的自我控制計畫
親子之間的約定
獎勵計畫
為何不是每個孩子都行得通
重點整理
4 還能怎麼做
有創意的解決之道
嚴肅看待孩子的解決之道
聰明的體認
意想不到的關心
做點意料之外的事
誰能做得更好?
另闢新局面
創造幫手
問問小布偶的建議
講故事
重點整理
目錄
作者序
推薦序
1 每個孩子都需要規範
「教育之道在於典範與愛」—別無其他?
父母需要「工具」
孩子愈來愈難搞?
難搞的小孩:八個月到十歲孩子的實例
重點整理
我的孩子應該學會哪些規矩?
每個年齡都有合理的規矩
一歲前的嬰兒
兩歲和三歲的幼兒
四到六歲的幼兒園學童
七歲以上的小學生
選擇哪些規矩?
讓什麼來指引我們?
要避免哪些問題?
重點整理
2 所有的父母都會犯錯
每天鬧…… 爭取注意
孩子為什麼要反抗?
異常行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