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輝煌的五千年文明,何以走到各國都敢欺凌踐踏?
中國脆弱得不堪一擊是誰的鍋?只對慈禧一人究責公正嗎?
被禮教約束了上千年,革命派如何喚起中國人的民族意識?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但要真正走向法治,這樣還遠遠不夠……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外擾不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中國儼然成了一塊大餅,被外強瓜分得痛痛快快,
割地賠款接二連三,朝廷試圖變法卻又屢屢受挫。
人民自行成立祕密組織,起義幾經失敗,最終迎來了改朝換代,
結束自秦朝以來的千年帝制,中國建立了共和制政府。
然而,現代化的腳步仍未停止,民主與自由的路還很長……
【光緒帝與戊戌變法——改革為什麼失敗?】
談到變法,日本有成功的明治維新做榜樣,
然而,中國在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帶領下,
變法僅僅維持了一百零三天,可以說是以大失敗告終,
這當中的緣由,有人說是慈禧阻撓,有人說是變法操之過急,
深入探討,會發現事情遠比想像中的更加棘手……
【興中會成立——國家不行了,現在只能靠自己】
國父孫中山於檀香山求學期間親眼目睹了夏威夷當地的社會狀況,
看到普通民眾為贏取民族獨立而展開反對美國兼併的抗爭,
腦海中逐漸萌生了「民族主義」和「民生主義」的想法。
一八九四年,清朝甲午戰爭受重創,雙方簽訂馬關條約,
堂堂大國居然被自己一直瞧不起的島國所擊潰,中國人如何能嚥下這口氣?
「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
孫中山向李鴻章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綱領,不料卻遭李鴻章拒之門外,
悲憤交加之下,國父再度遠赴重洋,開始號召他的革命事業……
【從人治走向法治,從帝制走向共和——現代化方向】
.中國革命要解決的根本問題——認清民主本質
孫中山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在於推翻封建專制政體,建立民主共和政體。
民主共和體制實質上是和平的議會政治、政黨政治,
各政黨都可以透過議會進行合法的遊說、辯論,以引導和爭取議會多數。
一個國家若沒有建全的政體,那麼無論是共和制還是君主制都是好不了的。
.共和政治的本質在於用法治代替人治,以民主代替專制
孫中山強調「人民自治是政治的極則」,提出共和是國民的需求,
共和政治主張國家元首由國民選舉,元首對國家和國民負責,
國民有監督國家公職人員的權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國現代化之路的反思】
清朝的經濟實力是從何時開始走下坡?地方政治軍事化早已埋下隱患?
天朝思想導致中國與西方工業革命失之交臂,西化與否歷來紛爭不斷?
從政黨政治到一黨政治,蔣中正領導的國民黨為何風光不再?
民族的劣根性阻礙國家發展?現代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公民意識?
〔本書特色〕
晚清的中國社會動盪不安,列強入侵,清廷無力抵禦,變法也宣告失敗。天朝思想、封建制度、禮教約束,是什麼造成中國衰弱?一眾知識分子紛紛覺醒,組建黨派推翻千年帝制,然而,革命並未就此結束,軍閥紛紛割據一方、袁世凱試圖獨攬大權……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法治、民主與自由的推廣,至此方要開始。
作者簡介:
張連文,歷史學碩士,現任大學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史和山西地方經濟,先後發表過《明清時期山西地區鐵資源利用初探》、《陳廷敬與清初政治》、《軍陣的源起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戰術》、《明代大同地區軍事聚落的形成和發展》等專業論文二十餘篇。
章節試閱
四 慈禧太后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內憂外患下,中華帝國「國事日蹙,國本動搖,土地淪於異族者,幾乎達到三分之一」。
慈禧太后(西元一八三六至一九〇八年),葉赫那拉氏,乳名蘭兒,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臺惠徵女。一八五一年選秀女入宮,號懿貴人,得咸豐皇帝寵幸,一八五四年進封懿嬪。一八五六年生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晚清帝國實際的統治者。
一八六一年八月,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遺詔立載淳為皇位繼承人。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贊襄政務,年號「祺祥」。同年十一月,「聖母皇太后」慈禧與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處置了肅順等八大臣,改元同治,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控制了國家大權。此後,慈禧太后推行的對外和好、對內重用洋務集團和漢族官僚的政策,深刻地影響了晚清政局。
慈禧的上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前提是咸豐皇帝體弱多病、似乎太短命了一些。但話說回來,一個女人掌握大清命運達四十七年,這又似乎不能完全歸結於運氣。
其實,慈禧的上臺有幾個條件。
一是慈禧工於書法,又常常伴咸豐左右幫助他批閱奏章。由於離最高權力很近,慈禧掌握了一定處置朝政的能力,對權力的欲望更加強烈。「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裁決庶務,及詔對時諮詢利弊,悉中窮會」。「辛酉政變」時,慈禧只有二十六歲,卻具有相當老辣的政治手腕,先後利用打擊恭親王奕訢,使其最終臣服於皇權之下。
二是辛酉政變後外國政府對帝國接班人的認可。政變發生以後,英國公使卜魯斯(Bruce)給中國的諮文:「在過去十二個月中,造就了一個與之具有友好往來可能性的派別,有效地幫助這一派人掌權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成就。我們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滿意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這個政府的顧問……」《北京條約》訂立後,法、俄兩國首先提出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建議。法國專使葛羅(Gros)表示,「所有該國停泊各港口的船隻、兵丁悉聽調遣」。其後俄國和美國也趨向示好,俄國協助部分武器,美國願代為運送漕糧。
三是慈禧善於權術的靈活運用。政變期間,對權傾一時的恭親王是一打,銷毀百官與肅順等贊襄大臣間的書信又是一拉。穩定北京局勢之後,延續肅順等人重用漢族官員的做法。
《湘軍志》記載,一八六三年十二月曾國荃率湘軍攻陷雨花臺,所部五萬人圍天京(今南京),一八六四年四月,曾國藩又調駱秉章的二十四個營增援,一八六四年七月南京在被湘軍曾國荃部圍困半年後城破,太平天國失敗。曾國藩的勢力在達到極盛之時,請旨裁撤湘軍大部,並嚴厲要求弟弟曾國荃主動隱退。這樣化解了來自許多方面的猜測,更是使朝廷心安。
在帝制時代,皇權得以穩固的帝王術莫過於對朝臣的打壓、分化和制衡,防止任何政治勢力的獨大。慈禧頻頻打壓恭親王是這樣,利用左宗棠和李鴻章來制衡曾國藩也是如此。
李鴻章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晚清政壇不倒之柱石,實與慈禧太后的支持密不可分。印鸞章在《清鑑》一書中說:「(慈禧)聽政之初,軍事方亟。兩宮仍師用肅順等專任漢人策。內則以文祥、倭仁、沈桂芬等為相,外則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為將。自軍政吏治,黜陟賞罰,無不諮詢,故卒能削平大亂,開一代中興之局。」慈禧支持曾、李辦洋務,支持恭親王奕訢設立天文算學館的建議。洋務運動對中國走向現代化是有幫助的,所以慈禧對中國走向現代化產生過正面的影響。
即使是維新運動,沒有慈禧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也是寸步難行,包括〈明定國是詔〉在內的不少「聖旨」下達前都經過慈禧審定首肯。康有為呈遞的變法條陳和《俄彼得變政記》與《日本變政考》均曾由光緒帝「恭呈慈覽」。慈禧太后在〈明定國是詔〉頒布之前,曾給予六個字的意見:「今宜專講西學。」其後在詔書正式頒布前,翁同龢也做了一定的調和式的改動:「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採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也就是以老祖宗的學問作為基礎,再學習西方學問中對中國有實際幫助的學問。這可以理解為在向西方學習上,慈禧是沒有堅決阻止的意思,特別是在甲午戰敗之後。在維新勢力主張廢除八股文上,頑固派極力反對,慈禧太后表示支持廢除,可以看到針對老祖宗的東西,某些方面在慈禧太后那裡也是可以改動的。關鍵是在她那裡有一條底線,「凡所實行之新政,但不違背祖宗大法,無損滿洲權勢,即不阻止」。可以理解為一不能觸碰她的權力,二不能傷害滿洲貴族們的根本利益。之後發生了「禮部堂官」事件,吏部官員王照上奏建議光緒帝和慈禧太后一併出國考察,禮部堂官不支持上奏而且指責王照居心不軌。光緒皇帝知悉事情之後,認為禮部堂官們阻撓新政,進而罷免了禮部六位堂官。禮部尚書懷塔布把情況反映到慈禧和榮祿那裡,引起了慈禧的警覺,她認為是光緒擅自作主,不和她商量,並回護滿洲官員。
光緒帝本著急於親政的願望,挑戰慈禧訂立的不能擅自任命二品以上官員的權力規則,罷免了阻撓改革的禮部六堂官,任命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四小軍機參與新政事,請開懋勤殿試圖架空軍機處。光緒帝的做法激起了慈禧太后的強烈反感,緊急出手「凍結」了全部變法措施,把光緒帝軟禁在「瀛臺」,這一切並不能使太后釋然,她決定廢掉光緒。於是開始實施計畫,第一步是讓精通醫理的人為皇帝看病;第二步公布光緒皇帝的病況和診治方案,並送各國使館;第三步選擇端郡王載漪之子溥俊為將來的皇位繼承人。此舉作為一種試探,一開始就遭到部分官員和各國駐華使節的反對,更是以各國公使拒絕出席冊封「大阿哥」的儀式而告失敗。其後,慈禧太后對洋人很有意見,載漪因對洋人生恨而編造出公使要恢復光緒讓慈禧退位的所謂照會。這些都成為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侵華的重要原因。《辛丑條約》簽訂了,外國軍隊進駐北京了,慈禧後悔與洋人開戰了,把大量賠款給了聯軍。慈禧重新開始新政,這次的底線是預備立憲。
從一八六一年咸豐帝駕崩直到一九〇八年慈禧去世,這個女人掌握中國最高權力達半個世紀之久。中國傳統社會過分強調皇權至上,皇權一元化也是中國歷史的鐵律。我們無意過分抨擊慈禧的專權弄勢,在其執掌權力前期,有力地維持了古老帝國的穩定,也支持奕訢、李鴻章等人開展的洋務運動;在其統治後期,卻表現得專權、守舊、貪圖享樂,阻礙了中國社會政治的進步。對慈禧來說,頻頻的外來戰爭才使她走上推行新政的道路。這不僅是慈禧太后個人的悲劇,也是中國人在傳統體制下所必然付出的代價。
四 慈禧太后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內憂外患下,中華帝國「國事日蹙,國本動搖,土地淪於異族者,幾乎達到三分之一」。
慈禧太后(西元一八三六至一九〇八年),葉赫那拉氏,乳名蘭兒,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臺惠徵女。一八五一年選秀女入宮,號懿貴人,得咸豐皇帝寵幸,一八五四年進封懿嬪。一八五六年生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晚清帝國實際的統治者。
一八六一年八月,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遺詔立載淳為皇位繼承人。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贊襄政務...
推薦序
自序
早就想寫一本關於中國現代化方面的書,特別是在十年前誠懇地拜讀完易中天先生的《帝國的終結》之後。只是一直以來都沒有動筆,原因很多,簡單來說就是很明白只有感性的衝動是不夠的,認識到自己欠缺太多的知識涵養,遠遠不夠支撐起一本書的框架和內容。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想法還需行動,從二〇一二年開始我多方面讀涉關晚清的書籍,接觸楊天石、馬勇、張鳴、張宏傑等人的文字,一讀之後就再也停不下來,讀到二〇一五年,還是不能動筆,從何處構思呢?我還得思考下去。
晚清政治的腐敗是社會生產關係的必然結果,歷史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晚清帝國被外來勢力侵略也反映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落後的悲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最終要釋放出什麼樣的忠告,好把我們讀到晚清那段歷史的熱血賁張的心情告訴他們,不管是我們身邊的朋友還是素未謀面的人。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知識分子理應成為社會的警鐘,意識到社會的走向,因為一切從歷史的教育中來。特別在國勢衰弱混亂的時代,國民的教育與覺醒就顯得很重要。要讓農耕民族從靈魂深處萌生出時刻愛國的熱情,談何容易。譚嗣同希望以個人的死換來民眾之覺醒以及為光緒皇帝的悲情作一注解,畢竟看熱鬧的觀者眾多,升騰起革命血氣的勇者少。儒家倫理影響下的千年忠恕忍讓的民族之風,讓我們已經習慣了平和的生活,依託一百零三天的「維新」去改革政治大事,想盡快喚醒國民,談何容易?魯迅先生所譴責的國民劣根性,至今在我們的身上多少仍繼承和延續著。十九世紀中葉外國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緊鎖的國門,迫使中華民族必須以開放的姿態去面對世界,在世界各民族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孔孟之道實難以抵擋帝國主義的強勢入侵。
晚清政治家和全體國民應對的是華夏民族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和大危機。晚清政治失敗的責任應由當政者與全體國民一體承擔。中國政治文化缺少對國民的批判與反思。面對以近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帝國主義列強,弱小無依的百姓不足以擔負起抵抗的重任。靠太平天國不能救中國,靠義和團的激情宣洩也不能救中國。歷史在向前推進,把封建專制時代的社會秩序和政治制度都撇在身後,新的事物在產生,新的情勢在出現,中國向著民主化、現代化的目標在行進。這是誰也無法抗拒的時代主流,向後看的、留戀舊時代的、走回頭路的力量都要被狠狠碾碎在歷史的車輪下面。
民國建立,封建時代的個體小農經濟沒有改變,農民所受到的封建剝削沒有改變。民國成立以後,袁世凱稱帝,北洋軍閥輪流把持政權……我們為此又在呼號和奮爭中過日子。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最終一個個被消滅了,抗戰中背叛民族、荼毒人民的社會黑惡勢力,也已經受到最後的審判──這也正是我們回顧百年抗爭史的緣故,也是明知道寫這段歷史已經被寫得很多很好,我還是要把自己的文字寫出來的緣故。大清帝國不只是革命黨人推翻的,也是清朝貴族用自己的手掀翻的。
終結帝制是中國歷史的大進步,這既是對一百多年前法國大革命的回應,也是對幾個世紀之前英國工業革命的回應,是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一個無法迴避的重要節點。
一百年過去了,回溯這一百年的進與退。實事求是地說,不論清帝退位後的中國怎樣一度混亂,也不論在民主共和的道路上出現過多少次反覆,中國往前走的決心不變,方向不變。我們在過去的一百年,已經大致建構了一個現代國家的基本框架,帝制時代已經永遠離我們而去,我們知道必須有強的國才有強的家,必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清史大家馬勇說:「如果按照杭亭頓(Huntington)的分類,在我看來辛亥革命更像是協商的,體制內外在革命的威脅下形成的一種轉型。體制內遇到了體制外革命的威脅,借助這個威脅把最強硬的那一派──貴族、清王室趕出局,體制外的革命者和他們交手打了幾個回合,發現沒有勝利的可能,財政力量不足,打不下去,於是向溫和派靠攏。於是體制內外的溫和派攜手完成了一次轉型,這就是辛亥革命。這就是按照杭亭頓的理論,又形成了一個轉型。」我很贊同這個觀點,歷史的發展從來都是合力的結果,有時看似不合理,像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出現。
發展之路還需是提前認真想過的路,是為國家民族利益著想的路。
書可以寫到擱筆,但思考分析民族發展的想法不會終結,我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愛國從來就是一個國民該做的事。
張連文
自序
早就想寫一本關於中國現代化方面的書,特別是在十年前誠懇地拜讀完易中天先生的《帝國的終結》之後。只是一直以來都沒有動筆,原因很多,簡單來說就是很明白只有感性的衝動是不夠的,認識到自己欠缺太多的知識涵養,遠遠不夠支撐起一本書的框架和內容。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想法還需行動,從二〇一二年開始我多方面讀涉關晚清的書籍,接觸楊天石、馬勇、張鳴、張宏傑等人的文字,一讀之後就再也停不下來,讀到二〇一五年,還是不能動筆,從何處構思呢?我還得思考下去。
晚清政治的腐敗是社會生產關係的必然結果,歷史發展是有規...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維新與革命之爭
戊戌維新的往事
改革向哪裡去
李鴻章的時代
慈禧太后
張謇與他的實業救國
重呼君主立憲
五大臣出洋考察
遲來的立憲之路
糟糕的「皇族內閣」
孫中山的出場
興中會與第一次廣州起義
發動會黨革命
壯哉學生少年
革命排滿與保皇立憲之爭
融入最後革命的洪流
排滿主義的呼聲
載灃的難處
革命黨的家業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山西革命別樣的感動
第二章 中國現代化的方向
政黨政治的嘗試
議會請你站在紅線外
談民主路途遙遠悠長
中西文化的激盪和交融
軍事向西看的先河
洋洋東海看我龍旗
起伏軍閥話北洋
中國新生階級與經濟現代化
新式教育的起步
外交的孤獨身影
革新法律的三尺之劍
民族意識之旗的徐徐上升
農村社會的變革
社會風尚習俗的現代化
第三章 民國初年的政治
皇帝美夢到天亮
段祺瑞三造共和
直奉戰爭中的武人集團
民主革命的終身戰士
五四走出的中國氣節
第四章 中國現代化之路的反思
孫中山先生理想中的中國
關於農村的那些事
山西一地的「村本政治」
從政黨政治到一黨政治
魯迅筆下的中國國民性
胡適的國民性改良思路
中國現代化的真正路途
參考書目
自序
第一章 維新與革命之爭
戊戌維新的往事
改革向哪裡去
李鴻章的時代
慈禧太后
張謇與他的實業救國
重呼君主立憲
五大臣出洋考察
遲來的立憲之路
糟糕的「皇族內閣」
孫中山的出場
興中會與第一次廣州起義
發動會黨革命
壯哉學生少年
革命排滿與保皇立憲之爭
融入最後革命的洪流
排滿主義的呼聲
載灃的難處
革命黨的家業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山西革命別樣的感動
第二章 中國現代化的方向
政黨政治的嘗試
議會請你站在紅線外
談民主路途遙遠悠長
中西文化的激盪和交融
軍事向西看的先河
洋洋東海看我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