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蘭.羅素:「切勿為自己獨特的想法而恐懼,因為我們現在所接收到的常識都曾是獨特的。」
思想深刻的數理天才、才華斐然的散文作家,
「二十世紀的伏爾泰」×「百科全書式通才」
——懷有深刻人文關懷、哲學傳統的創新者伯特蘭.羅素!
羅素(Betrand Russell)出身貴族,正式頭銜是羅素伯爵三世。他的祖父約翰.羅素勳爵,曾出任英國首相。
然而,人們對他的主要印象不是他的顯赫出身,而是他優美的英語散文令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西方哲學史》影響了今天人們對哲學史的認知;他的《哲學問題》成為不少人踏進哲學領域的入門讀物;他與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起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成為西方思想家反戰和反核的里程碑,連他因為反對一戰而被判入獄也成為學術界的一段佳話。
時至今日,羅素的著作以及思想仍然深深地影響當代人們的生活。
【黑格爾哲學,從入門到放棄】
十九世紀末的歐洲知識界十分流行德意志兩位仇家——叔本華和黑格爾的理論。
對「世界最終是理性的」之確信,一直伴隨著羅素的哲學,比如他日後一直主張「邏輯語言與世界擁有相同結構」,分析語言於是有重大的價值。不過,羅素逐漸意識到黑格爾哲學是錯誤的。他和摩爾(G. E. Moore)一起展開的反黑格爾浪潮,便促成了分析哲學的出現。
比起黑格爾哲學對歷史的重視,分析哲學家更強調概念區分和嚴謹論證。然而有趣的是,我們倘若不了解羅素反黑格爾的歷史背景,也難以理解往後分析哲學家對歷史的輕視。
【走出象牙塔,積極參與世界的哲學家】
羅素的一生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從事純粹的哲學研究,另一部分是參加不同的社會活動,到世界各地講學和交流。羅素從來都不是一個書齋裡的學者,只顧著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沉思,而是時刻留意世界局勢的發展。
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素便因為反對戰爭而被判入獄半年。他一生致力於反對軍國主義,並協助推動反核運動。
【上帝、羅素以及在宇宙不斷旋轉的茶壺】
羅素致力於破除迷信,並反對迷信帶來的危害。
羅素寫道,如果他聲稱,有一個茶壺在地球和火星之間圍繞太陽轉,而他指望別人相信他的理由,居然是沒有人能證明這聲明是錯的,他認為這顯然是荒謬的。羅素的茶壺至今仍然頻繁出現在有關神是否存在的討論中。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伯特蘭.羅素的生平及其重要理論,深度解析羅素的哲學思想,幫助讀者理解20世紀的分析哲學及實證主義,並且更進一步地熱愛思考、熱愛哲學。
作者簡介:
劉燁,專職編者。
潘于真,從小熱愛文學、世界史,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旅行家環遊世界,如今為了照顧孩子,雖不能常常出國旅遊,但可以寫下自己認識的世界各國人物,希望能以此激勵孩子們和更多讀者勇敢追尋夢想。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道德的準則
漂流於荒島的魯賓遜,也曾辛勤勞作、自我克制和深謀遠慮,這些都應該被視為道德方面的品格,如果我們都能信守這部分道德,則世界一定會變得美好。然而,這終究不是道德最重要的部分。現行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是道德準則的起源。這是一位偉大哲人在數十年前,對其所處時代道德的精闢論述。
美好的人生
何謂美好的人生?羅素告訴我們,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喚起,並為知識所引導。愛是一個含有多種情感的字眼,我們的愛總是游移於純粹的歡喜和純粹的仁慈之間;知識並不是指道德的知識,而是指科學的知識以及特定事實的知識。對於美好的人生而言,愛與知識都是必要的。
關於美好人生的見解,對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而言各不相同。有人認為監獄是遏制犯罪的良策,還有人則堅持認為教育效果更佳。
對美好人生的看法,羅素並不打算說明誰對誰錯,也不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多麼正確,他只是想說出自己的觀點,並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贊同。羅素的觀點如下:
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喚起,並為知識所引導。無論是有愛而沒有知識,還是有知識而沒有愛,都不可能產生美好的人生。在中世紀,當一個國家出現了瘟疫時,教士便會帶領人們聚集在教堂裡祈禱,結果是在如此擁擠的環境裡,瘟疫得以更迅速地傳播。這便是有愛而沒有知識的例子,而戰爭則是有知識而沒有愛的例子。在這兩個例子中,結果都是大規模的死亡,而不可能產生美好的人生。
愛與知識都是必要的,但在某種程度上,愛則更為必要,因為愛將引導明智之士去尋求知識,以清楚地知道如何使所愛的人獲益;相反,如果人們沒有知識,他們將迷信於道聽途說,往往會好心而辦了壞事情。例如:對於病人而言,一位能幹的醫生要比最忠誠的朋友更為有用;對於民眾的健康而言,醫學知識的進步要比孤陋寡聞的慈善更有貢獻。
愛是一個含有多種情感的字眼。作為一種情感的愛,總是游移於兩端之間:
愛的一端是純粹的歡喜。對於無生命的物體,如一幅風景畫,一首奏鳴曲等,我們只會產生歡喜。通常,這種歡喜在兒童之中比在成年人中更為強烈,因為成年人看待事物往往帶有功利主義的色彩。對於我們人類的情感而言,歡喜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當我們僅僅從審美的角度來觀察事物時,有一些人頗具魅力,而另一些人則恰恰相反。
愛的另一端是純粹的仁慈。例如:有人為幫助痲瘋病人而犧牲了生命,在這種情況下,他人所感受到的愛不可能帶有任何審美歡喜的成分;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有時是出於審美的歡喜,但當這種成分不存在時,父母的愛心依然強烈。
最完美的愛,是歡喜和美好願望這兩種成分不可分解的結合,父母對漂亮且成功的孩子所感到的快樂就包含著這兩種成分。
沒有美好願望的歡喜,也許是殘酷的;而沒有歡喜的美好願望,則容易變得冷漠和高傲。
我們渴望他人美好願望的程度,是由我們感到自己需要幫助或面臨他人傷害的程度而定的,但對於人生則不盡然。我們渴求愛,目的在於擺脫孤獨感,以及求得「被理解」,這不僅僅是仁慈的問題,也是同情的問題。那些對我們生有愛意的人,不僅應當希望我們好,而且也應該知道如何使我們幸福。毫無疑問,這屬於美好人生的另一成分的問題,即知識的問題。
在此,我們就被帶到知識的必要性這個問題上來了。當我們說知識是美好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時,我們並不是指道德的知識,而是指科學的知識以及特定事實的知識。
如果我們希望達到某一目的,知識可以為我們指出方法,當然,這種知識也可能在無意中轉化為道德的知識;但是,除非我們考察行為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否則我們無法判斷哪一種行為是正確,哪一種行為又是錯誤。所有道德的準則都必須接受檢驗,即它們能否實現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
事實上,我們「應當」希望的東西,只不過是他人要求我們希望的東西。其通常是諸如父母、教師、警察、法官等權威人士要求我們希望的東西。如果你對某人說「你應該做某某事」,你這句話的動機在於他對得到你的讚賞的欲望——伴隨著你的讚賞或不讚賞而來的,可能還有獎勵或懲罰。既然一切行為皆源於欲望,那麼,非常明顯,道德的概念並不重要。
理論上的道德是多餘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即可一目了然: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愛使你希望治好孩子的病,而科學則告訴你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在此,並不存在一個道德理論的中間段,論證你的孩子應盡快治療,你的行為直接源於實現目的的希望以及知識。這一點適用於一切的行為,無論行為是好是壞。
沒有任何辦法可以使人們做他們不想做的事,可行的辦法是透過一種獎懲制度來改變他們的欲望,因此,立法機構中的道德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制定一套獎懲制度,才能取得立法機關所希望的最佳效果。如果我們說立法機關缺乏良好的願望,也就是說,立法機關與我們社會的某一些願望相衝突,遠離了人類的欲望,便失去了道德標準。
因此,道德與科學的差異不在於知識的種類,而僅僅在於欲望。道德方面所需要的知識與其他方面所需要的知識並沒有多大的不同,不同的是有些目的希望能被達到,而正當的行為有助於這些目的的實現。當然,如果正當行為的定義要獲得廣泛的認可,其目的就必須是大多人所希望的。如果誰將正當行為定義為能夠提高他個人收入的行為,想必大多數人都不會同意。任何道德論據的效力在於其科學的部分,亦即證明此類行為是大多數人追求目的的手段。
現在,我們可以更加準確的解釋美好人生了:當我們說美好人生是由受知識引導的愛所構成的時候,那激勵我們的欲望是盡可能地去過這種生活,並看到其他人也過這種生活。這句話的邏輯含義是:人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比在一個缺少愛或知識的社會裡,能有更多的願望被滿足。但我們並不是說,這樣的人生是有「道德的」或是「罪惡的」,因為實際上這兩種概念並沒有科學根據。
道德的準則
羅素站在一個批判者的立場,批判了其所處時代的道德。他指出,所謂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一種奇特的混和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是道德準則的起源。迷信的道德施加予人本可以避免的痛苦:使家庭中孩子過多、貧窮、營養不良、住房擁擠;使貧窮人家的女人享受不到平等的待遇;用貧窮宣判眾多工人子女的死刑;使人們失去思考的能力,從而導致情緒主義盛行和批評精神缺乏……
道德的實際需要,產生於同一個人或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或不同的時間的欲望衝突。假設一個人既想飲酒,又想能勝任他第二天早晨的工作,如果他所採取的方式僅能給他的欲望以較小的滿足,那麼,我們認為他是不道德的。至於那些過於放縱和奢侈的人,即使他們只損害自己,並未損害他人,我們也認為他們是不道德的。
羅素認為,謹慎是美好人生的一部分。漂流於荒島的魯賓遜也曾辛勤勞作、自我克制和深謀遠慮,這些都應該被視為道德方面的品格,因為這些品格增加了他的滿足,又未損害他人。這一部分道德在教育兒童方面十分重要,倘若他們日後能信守這部分道德,則世界一定會變得十分美好,因為這種道德足以使他們避免戰爭——戰爭是感性的行為,而非理智的產物。但是,無論謹慎是何等的重要,也終究不是道德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也不是引起理智問題方面的部分,因為它僅訴諸於個人的利益。超出謹慎範圍之外的那部分道德,大致上來說,是類似於法律或規則的東西。它是一種療法,能夠使人們共處於一個社會之中,而不論其欲望有無衝突的可能。這裡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
一種是刑法的方法。其目的在於,透過對以某種方式損害他人欲望的行為,施加令人不快的處罰,來達到表面的和諧。這也是一種社會責難的方法——被自身所處的社會認為不道德,是一種懲罰,為了避免這種懲罰,大多數人都會避免讓人知道他們違反了社會的準則。
另一種方法則是更為根本的方法,倘若一旦成功,將會得到更加令人滿意的結果。即透過最大限度地減少衝突的機會來改變人們的性格和欲望,手段是使一個人的欲望的滿足盡可能與另一個人的欲望的滿足相一致。愛之所以比恨好,是因為愛能使人們的欲望變得協調,而非衝突。在兩個相愛的人中,成敗與共;而在兩個相恨的人中,一方的失敗則是另一方的成功。
在羅素看來,其所處時代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一種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是道德準則的起源。最初,某些行為被認為是神所不喜歡的,於是透過法律禁止,因為神的憤怒會加諸於整個社會,而不僅是犯罪者本人。由此產生出罪的觀念,也就是說神不喜歡的即為罪,至於某些行為為什麼為神所厭惡,卻說不出一個理由,但這些禁令卻是至高無上的權威。
顯然,一個具有科學人生觀的人,是不會被《聖經》的經文或教會的教義嚇倒,他也不會滿足於說:「某某行為是有罪的,此事的結局應是那樣。」他將調查這一行為是否有害,或者相反,調查另一行為是否有害。於是他將發現:我們現行的許多道德,其來源完全是迷信,包含著無謂的殘酷;而假如人們能對周圍的人懷有善心,迷信就會被拋棄。然而,傳統道德的捍衛者卻很少有善心,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教會大人物對軍國主義的偏愛中看出來。我們不禁想到,他們之所以重視道德,是由於道德能合法發洩他們施加痛苦的欲望,對他們而言,罪人是被准予捕獵的鳥獸,因而無須寬容!
讓我們考察一下從生到死的普通人生,並注意迷信的道德是如何施予本可以避免的痛苦——我們從胚胎講起,因為這裡迷信的影響特別值得注意:如果父母沒有結婚,那孩子便會蒙受恥辱,因為顯然不應該有這個孩子;如果父母一方有花柳病,很可能會遺傳給孩子;就家庭的收入而言,如果孩子過多,便會出現貧窮、營養不良、住房擁擠,而且還可能亂倫——可是大多數的道德家卻認為,還是讓父母不知道如何透過避孕避免痛苦為好。
於是,為了取悅這些道德家,痛苦的人生遂落到千百萬人頭上,這些人被認為不應該存在,只因為道德家認定不以生育為目的性交是罪惡的,反之則否,即使後代注定要受苦。諸如此類的痛苦,都是主教和政治家以道德的名義,煞費苦心賜予人們的;而如果他們對兒童尚存一些憐愛之心,他們斷不會堅持那殘酷至極的道德準則了。
在出生期和嬰兒期,一般的孩子受經濟之苦較迷信之苦多。當富裕人家的女人生孩子時,她們有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護理、最好的飲食、最好的休息和最好的復健;但工人階層的女人享受不到這些優待,她們的孩子常因此而夭折。當局雖然在照顧母親方面做了點事情,但實在微不足道。就在當局削減對育兒牛奶的經費時,卻同時準備耗費鉅資為富人住宅區修路,而那裡的人員往來卻十分稀少。政府必須知道,他們做出這項決定無異於用貧窮宣判眾多工人子女的死刑,但這些統治者卻得到絕大多數牧師的支持,這些牧師以教皇為首領,使全世界巨大的迷信勢力都維護社會的不平等。
在教育的各個階段,迷信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部分兒童有思考的習慣,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剷除他們的這種習慣,凡兒童提出不便回答的問題,均遭到喝斥或者懲罰。集體情感被用來灌輸某些信仰,尤其是民族主義的信仰,資本家、軍閥和教士在教育方面通力合作,因為他們的權力都依賴於情感主義的盛行和批評精神的缺乏。而在人性的幫助下,教育正強化一般人的這些傾向。
在中等和高等學校,情形則更糟糕:要做禮拜,而且由牧師全權掌管道德方面的事情。牧師作為道德教師,幾乎必然有兩方面的失誤:他們一方面譴責無害的行為,另一方面卻又寬恕極為有害的行為。他們大多譴責節制生育,而無一人譴責丈夫使其妻子死於多產的殘酷的行為。有這樣一個牧師:他的妻子九年內生了九個孩子,醫生告誡他,如果她再生一胎,將不免於死;第二年,妻子又生了一個孩子後,真的過世了,卻無人譴責牧師,依然保持著他的聖職,甚至又娶了一個女人——只要牧師繼續寬恕殘酷、譴責無辜的快樂,以他們作為道德的保護者,只能有壞的影響。
迷信對於教育的另一個不良影響,就是缺少有關性行為的教育。主要的生理事實應當在青春期前,在尚未產生刺激性時,才能簡單而自然的講述;在青春期間,則應當進行非迷信的道德教育,應當教育青年男女,若非雙方情願,性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正當,而這與教會的訓誡恰好相反。
教會認為,只要雙方已婚配,而且男方希望再要一子,無論女方何等不情願,性交都是正當。應當教育青年男女相互尊重對方的自由,使他們認識到,任何人都沒有支配對方的權利,嫉妒和占有欲會毀滅愛情。應當教育他們,生兒育女是一件大事,只有當孩子能獲得健康、良好的環境和養育時,才決定生育。但是,也應當教會他們節制生育的方法,以確保生育是他們的意願。最後,應該使他們懂得花柳病的危險以及預防和治療的方法。
若照此方式進行性教育,可望相當程度增進人類的幸福。
第一章 道德的準則
漂流於荒島的魯賓遜,也曾辛勤勞作、自我克制和深謀遠慮,這些都應該被視為道德方面的品格,如果我們都能信守這部分道德,則世界一定會變得美好。然而,這終究不是道德最重要的部分。現行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是道德準則的起源。這是一位偉大哲人在數十年前,對其所處時代道德的精闢論述。
美好的人生
何謂美好的人生?羅素告訴我們,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喚起,並為知識所引導。愛是一個含有多種情感的字眼,我們的愛總是游移於純粹的歡喜和純粹的仁慈...
推薦序
序言
伯特蘭.羅素,英國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散文家和社運人士。西元一八七二年出生於英國威爾斯蒙茅斯郡特里萊赫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羅素,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曾兩任首相。羅素幼年時父母雙亡,是祖母將他撫養成人。
西元一八九〇年考上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數學,三年後轉攻哲學。西元一九〇八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西元一九一〇年成為劍橋大學講師。西元一九一一年當選為亞里斯多德學會會長。西元一九一八年因反戰被監禁。
西元一九四九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榮譽研究員。
西元一九五〇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西元一九六〇年榮獲丹麥的桑寧獎。
西元一九六四年創立羅素和平基金會。西元一九七〇年逝世於威爾斯的卡那封郡。
羅素被譽為「世紀智者」,二十世紀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著書多達八十本,論文數千篇,門類廣泛,涉及哲學、數學、科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教育、歷史、宗教學等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書」式思想家之稱。
羅素以「哲學家」聞名於世,但其真正純哲學的著述,尚不及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他之所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正如那篇嘉獎辭所說:「他擁護人道主義的理想及自由的思想,寫下了多姿多彩而意義深遠的著作。他的作品對人類道德文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本書正是這一貢獻的總結,其內容包括:
一、道德的準則
羅素認為,其所處時代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迷信是道德準則的起源。
二、自由之路
自由永遠是人類生命中象徵美好的花朵。羅素指出,任何一種對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樂,都應得到珍視。
三、不幸之源
不健康的心理,是人類不幸福的一大原因。羅素告訴我們,要認清不健康心理的危害,以及它是如何產生、形成的,從而培養健康的心理,安度幸福的一生。
四、幸福之路
幸福這東西不像成熟的果子那樣,僅僅依靠幸運環境的作用便會掉進你的嘴裡。幸福必須是一種努力。
五、愛情與婚姻
從浪漫的愛情到實在的婚姻生活,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我們面對。愛情與婚姻,需要我們用心靈的甘露去澆灌,用生活的激情去燃燒。
羅素的道德哲學給我們許多啟示,羅素的思想使我們受益無窮。愛因斯坦說:「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本書是羅素著作的精選譯本,囊括了其道德哲學的思想精華。書中內容深入淺出,明白曉暢,妙語如珠。本書可以說是人類獲得幸福的「指南」與「嚮導」,人類心靈避免致命傷害的「盔甲」與「保障」,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的圖書之一,是久經歷史考驗所沉澱下來的經典名著。
劉燁
序言
伯特蘭.羅素,英國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散文家和社運人士。西元一八七二年出生於英國威爾斯蒙茅斯郡特里萊赫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羅素,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曾兩任首相。羅素幼年時父母雙亡,是祖母將他撫養成人。
西元一八九〇年考上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數學,三年後轉攻哲學。西元一九〇八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西元一九一〇年成為劍橋大學講師。西元一九一一年當選為亞里斯多德學會會長。西元一九一八年因反戰被監禁。
西元一九四九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榮譽研究員。
西元一九五〇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西元一...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道德的準則
美好的人生
道德的準則
金錢的崇拜
人的無窮的慾望
某種程度活躍的壞心
行為的改良
科學與幸福
正派的人
第二章 自由之路
自由的定義
社會中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
自由人的禮讚
生活本不該這樣
理想的世界
第三章 不幸之源
什麼使人不幸
拜倫式的不幸
生存競爭的壓力
厭煩與興奮
過度疲勞
嫉妒
罪惡感
第四章 幸福之路
你可以獲得幸福
生活的熱情
愛的給予
工作中的快樂
閒情逸致
努力與放棄
幸福的人
第五章 愛情與婚姻
浪漫的愛情
愛情在人生中的地位
婚姻
試婚
家庭生活
優生學
離婚
性和個人幸福
序言
第一章 道德的準則
美好的人生
道德的準則
金錢的崇拜
人的無窮的慾望
某種程度活躍的壞心
行為的改良
科學與幸福
正派的人
第二章 自由之路
自由的定義
社會中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
自由人的禮讚
生活本不該這樣
理想的世界
第三章 不幸之源
什麼使人不幸
拜倫式的不幸
生存競爭的壓力
厭煩與興奮
過度疲勞
嫉妒
罪惡感
第四章 幸福之路
你可以獲得幸福
生活的熱情
愛的給予
工作中的快樂
閒情逸致
努力與放棄
幸福的人
第五章 愛情與婚姻
浪漫的愛情
愛情在人生中的地位
婚姻
試...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