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社宅藝術計畫的前期研究與田野調查資料進行彙整編輯,並進行一場以「遷徙」為主題的人文地景書寫實驗。團隊透過藝術計畫,對這座城區的人、事、物有了深刻的認識,並看見它獨特的城區故事與張力。以「偏山之城:這裡山綠雨又清」為名,點出廣慈生活圈這座依偎在四獸山下的城區,有著多雨的氣候和獨特的發展史,既是邊緣又是核心的地方敘事。全書內容從巨觀到微觀,分為「地景」、「聚落」、「社宅」、「人物」、「庶民生活」五章,以及供想親身走訪的讀者參考的「漫遊路線」。讀者能透過本書,看到廣慈生活圈的過去、現在,及其未來想像。書中收錄的人物故事,不僅做為地方敘事的切片,同時也或許是你我生命的共有經驗,這些切片和生命故事,訴說著臺北這座移民之城的風貌。
作者簡介:
(作者)周耀俊
作家、評論人,義無反顧的藝術愛好者。曾任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總監,現為獨立文字工作者,生活、工作於台北。周耀俊的行文風格細膩,眼光獨到,時常以敏銳的觀察,將書寫對象如實呈現給讀者。描寫人物栩栩如生,闡述議題則常有發人省思的洞見,身為一位藝術愛好者,周耀俊閒暇時將自己投身進藝術的懷抱中,作為調劑身心的處方,以「藝術北漂者」的筆名發表藝評和影評,文章散見於各大藝文媒體,分享其透過藝術而感受到的感性時刻,而過去擔任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經歷,也讓他看見臺灣傳統的工藝發展處境,編有《工藝製造現場》系列專書。
(編者)吳慧貞
策展人、文字工作者,禾磊藝術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出生於臺灣瑞芳的金瓜石山城,1996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台北。投身公共藝術領域逾 20 年,在策展實踐方面,始終關注當代人的生存處境,以及人、自然、城市之間彼此依存而生的情感張力,吳慧貞透過對地方的脈絡研究與策展實踐,將策展視為抵抗既定社會框架的可能途徑,不斷思考具實驗性的策略與展演形式,試圖讓藝術走向公眾,介入生活現場,彰顯蘊藏在環境中的人文價值。
章節試閱
古老地形、神獸丘陵
眼前所見山湖綠地,皆是自然以及人文交織而成的地景流變。
臺北曾經歷地景劇變。頻繁的斷層活動,以及大屯火山的噴發,造山也造湖,整個臺北因海水倒灌形成海灣、水路出口封閉型成鹹水湖,漸漸又變成淡水沼澤;往淡水的出口爾後再次打開,盆地在數百年前成為陸地。本區位處盆地東側,仍留下低窪濕地,自四獸山所屬之南港山系,不斷流瀉而下的溪流山泉匯聚成大大小小的天然陂塘(請見次節),至清治時期,漢人的農業屯墾,將天然陂塘擴大形成南港山系腳下連綿不絕的人工陂塘,以灌溉東南區的大片農田。但也因南港山系屬於新山,地質非常疏鬆,日常的泥沙沖瀉與亞熱帶暴雨造成的土石流不斷,使陂塘很快便淤積,後來山區的煤礦開發,使得淤積加劇。後期瑠公圳支線引流至此,帶來新的灌溉水源,於是曾經廣袤數百公頃的陂塘,逐漸退化,僅剩數個中大型陂塘。今日,除了南港公園的洩洪池仍留著後山埤的殘餘部分。大都僅餘地名遺緒或轉化為公園綠地,水圳溪流,也已淹沒或者地下化。
很少人知道,臺北最新最潮的信義商圈,居然站在如此古老的地層之上。
廣慈文化生活圈南邊的南港山系(含四獸山、南港山),屬於古老海底沈積地形,經過造山運動才推升成丘。所以,這一帶遠比陽明山區域(七星山系)的火山地形、或盆地他處深厚的河湖沈積地層,歷史更久。
南港山系在斷層陷落後形成單面山,相對陡峭的北側舊稱「錫口山」,即是今天的四獸山。四座山頭從東北到西南,依序命名為虎、豹、獅、象,但海拔僅約100至200公尺,不及陽明山群高聳。
在傳說中,山的命名與風水有關。據說在清代,風水師吳璜來到滬尾(今淡水)尋覓風水寶地,遠眺錫口(今松山)一帶,濃霧中似有一處避風聚氣的好「穴」。為了看個仔細,他跪地禱告,居然真的雲霧散開,眼前旋即出現天獅、伏虎、象捲、豹頭四獸山形。於是,後人在四獸山立碑,刻下「向西伏虎長存千口,吳璜不入淡地 」的碑文作為紀念。可惜,故事流傳下來了,石碑卻早已消失。
大部分人雖喜愛與神獸連結的吉祥寓意,但四獸山究竟像什麼,那真是見仁見智了。一般公認最神似的部分,多半只有北稜延伸到永春崗公園、狀似象鼻的象山,或是西平東高、彷彿猛虎蹲踞的虎山。在地文史工作者陳奕峰先生,以松山國小校歌為證據,主張歌詞中提到山形狀似書法筆架的「筆架山」,很可能也是指四獸山。究竟像動物還是像筆?不如由你自己來定奪吧!
如今,郊山遊憩的新寵
進入千禧年之後,這裏逐漸成為親山步道的首選之一。知名健行路線「臺北大縱走」 ,規劃出環繞盆地五大山系與河濱車道的八段路線,其中第六段便途經此處。沿著文化生活圈南端、南港山系最高峰——九五峰的同名步道往東下行,可一路走到東端的中華科技大學;往西,則可經由拇指山、糶米古道 、土地公嶺、單攻山等,前往麟光站附近的富陽生態公園。而從大縱走官網上標示的路線特色——「四獸合鳴、百萬夜景」,我們不難想像,臺北101與跨年煙火,為此山平添多大的吸引力!
以最主要的虎山步道群為例。若以東邊慈惠堂為始,沿著虎山溪步道或虎山自然步道拾階而上,可抵達虎山生態步道、虎山山腰步道,甚至通往更遠的南港山步道群。若是以西側奉天宮為起點、奉天宮步道為主幹道,將陸續經過虎山120高地步道、吉福宮步道、虎山峰下方與前方步道等支線,再一路直抵豹山。從這兒右轉,是美的世界社區步道;左轉,可步行到復興園步道,接到前述的東側步道群。登山路線,可說是相當錯綜複雜。
數張老地圖,織就一個田園水鄉的回憶
河湖,因自然而生;水圳,由人類所創。從幾張臺北老地圖,可以看到農業地景的肇始和變遷,日治時代,此區達到農業全盛時間,但也早早開啟都市化的腳步。不管自然或是人工水道的逐漸消失,都標記著廣慈地區,郊區邊城農業地景時代的結束,戰後短短二十年間,農鄉水澤的景象完全消失,僅能從稠密街區裡蜿蜒曲折的巷弄和今日的街邊市場,尋覓隱含著的,曾經的水道與溪畔人家。
溯三條溪,探訪時代的上游
水鄉,從未完全隱沒。因為在臺北,遇上彎路總有玄機,通常,底下有河有溪。
四獸山的雨,在廣慈文化生活圈以南孕生出三條溪流。東邊有虎山溪,西邊則是供給今日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的兩道水源:豹山溪、豹山和獅山間的無名野溪。虎山溪與豹山溪往低窪的北邊奔流,在今天後山埤捷運站一號出口附近匯聚成錫口支溝後,續往北流,又在五分埔公園附近與位在今天松隆路的支流會合,最終注入基隆河。
直到1979到1986年間,因應都市規畫,虎山溪、豹山溪和下游的錫口支溝,才陸續被地下化改建道路,分別成為我們眼前的中坡南路、林口街和中坡北路。
三座陂塘,命運大不相同
整個五份埔庄到四獸山腳下,在清領到日治時都以務農為主。不只種植主食稻米,山麓上也曾栽種花卉。 而有田,自然少不了水。這裏的灌溉水源,從依靠陂塘漸漸轉為依賴水圳。
十八世紀初漢人大量移墾後,先善用山邊現成的凹地和池塘,築堤蓄水,形成半人工的陂塘。水利圖上也可見到,由西到東規模較大的陂塘,包括蝴蝶陂、頂陂(永春陂)、中陂、後山陂和東新庄仔陂 。中間三座陂塘,就位在文化生活圈內。
過去,這三座陂塘水量充沛,不但供農業用水,永春陂甚至還是臺灣巡撫劉銘傳餘暇時,遊湖賞景之處 。但陂塘全靠天然降水,再加上取水需求日增、淤積後常被占墾等狀況,水量與面積一直忽大忽小,連位置都時有飄移。因而在乾隆年間成形、水量日益穩定的瑠公圳,便慢慢取代陂塘,成為首要水源。其中永春陂和中陂,雖在日治的「埤圳公有化」政策下,納入瑠公圳系統統一治理,但山上煤渣廢土不斷傾瀉入池,卻讓兩者日益縮減 。三個陂塘,也就走上不同的命運。
社宅西南邊的永春陂,得名自乾隆年間來此開墾的福建永春人(五分埔開墾五大家族之一,相關歷史請參見第二章),又稱「頂陂」。國民政府遷臺後,已經乾涸而被日方整平的永春陂一帶,1953年有松山家商遷至北側,又在南側成立國軍的「永春坡營區」,僅在三十多年前(1985),於永春高中校門右側立起「永春陂原址碑」,紀錄陂塘的舊時記憶。軍營駐紮過的三個單位(裝甲憲兵營、陸軍化學兵和禮炮連)陸續搬遷後,又閒置了十餘年,政府一度考慮在此興建公共住宅,直到2015年才定案,將住宅基地轉往廣慈園區,此處則闢為濕地公園。2020年3月12日,亦即信義區成立卅週年當天,公園正式完工並對外開放。失落的永春陂傳奇,終於轉世重現。
古老地形、神獸丘陵
眼前所見山湖綠地,皆是自然以及人文交織而成的地景流變。
臺北曾經歷地景劇變。頻繁的斷層活動,以及大屯火山的噴發,造山也造湖,整個臺北因海水倒灌形成海灣、水路出口封閉型成鹹水湖,漸漸又變成淡水沼澤;往淡水的出口爾後再次打開,盆地在數百年前成為陸地。本區位處盆地東側,仍留下低窪濕地,自四獸山所屬之南港山系,不斷流瀉而下的溪流山泉匯聚成大大小小的天然陂塘(請見次節),至清治時期,漢人的農業屯墾,將天然陂塘擴大形成南港山系腳下連綿不絕的人工陂塘,以灌溉東南區的大片農田。但也因南港山...
推薦序
(導讀)在臺北 在家
他鄉,該怎麼成為家鄉?搬了家、換了戶籍,打理好家具之後呢?要在異地度過幾輪寒暑、經歷多少事件、沉浸多麼深入,才能讓人打從心裡,喚起「家」的溫暖意識?才能舒適自在地把當初陌生的城市當作家?
臺北是一座移民之城,移居臺北市的人們,想要「以臺北為家」,總不免先跌跌撞撞地走過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歲月。似乎,總要長時間地傾聽、理解和擁抱,一個異鄉人才有機會從最初的迷惘和興奮當中,打磨出在地人的情感認同。
這本書,既是為了地處臺北東南隅四獸山腳下這處城區的地方情味而寫,也是為了廣慈社宅對於城市生命衍替的時代意義而寫。因此,以「偏山之城:這裡山綠雨又清」為名,點出在廣慈社宅周遭社區,地處臺北市邊陲,緊鄰信義計畫區旁,與臺灣最時髦繁華的商圈形成強烈對比。又因四獸山環繞,靠山多雨的環境特性。讓此地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是非常典型的盆地臺北城市特色。15分鐘可步行至最熱鬧的信義計畫區,10分鐘步行即可遁入幽靜山林,全世界少有城市得有這種特色!
它過去具有城市邊緣的特殊性,不僅是地理性的,也是社會性的,如今因社宅落成,即將在結構上,迎向一個不同的未來。全書內容上,分為「地景」、「聚落」、「社宅」、「人物」、「庶民生活」五個主題,最後推薦適合不同族群的「漫遊路線」,盼讀者親身走進此處,感受它樸實但親切的魅力。
希望每個人都能在書中找到各自的切入點,透過史料、風土地貌的閱讀,和人物觀點的參照,認識此地和臺北的多元面貌。假如你是一個即將落腳臺北的新移民,希望這塊新舊融合的偏山之城的故事,給你認識新家的某扇窗。或許本書也能為你帶來對於這個地方、這座城市,以及即將展開的社宅共居生活的新想像。
(導讀)在臺北 在家
他鄉,該怎麼成為家鄉?搬了家、換了戶籍,打理好家具之後呢?要在異地度過幾輪寒暑、經歷多少事件、沉浸多麼深入,才能讓人打從心裡,喚起「家」的溫暖意識?才能舒適自在地把當初陌生的城市當作家?
臺北是一座移民之城,移居臺北市的人們,想要「以臺北為家」,總不免先跌跌撞撞地走過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歲月。似乎,總要長時間地傾聽、理解和擁抱,一個異鄉人才有機會從最初的迷惘和興奮當中,打磨出在地人的情感認同。
這本書,既是為了地處臺北東南隅四獸山腳下這處城區的地方情味而寫,也是為了廣慈社宅對...
目錄
主編的話
序
時序
在地藝文據點
六個關鍵數字
七個劃重點
第一章 地景|流動中的景象
山|從地面升起的古老神獸
水|消失的農田、隱沒的水源
濕地|永春陂的美麗轉生
綠|碧綠碎鑽:巷弄間鑲嵌的公園
生物|淺山生態:觀木、賞蕨、聽蟲鳴鳥叫
微氣候|小天氣變奏曲
第二章 聚落|一座移民的城區
腦寮與礦坑|做工人的謀生之地
五分埔商圈|土地黏,機會更黏
虎林街|一條曲街,一部國家主導的移居史
豹山溪聚落|失落的小九份
遷建基地|用遷徙成就都市的夢想
第三章 社宅|廣慈:未來的希望熔爐
前身|平宅+博愛院比鄰對坐
構築|社群共聚、生活共居的社宅
接棒|後公寓的新住宅時代
第四章 人物
專訪|廣慈AB棟建築師蕭力仁:談社宅等於談關係
專訪|都市學專家蕭有志:讓臺北的幸福感,大量交織
專訪|文化人張鐵志:當我們談論眷村,我們談的是生活方式
第五章 庶民生活|擁抱鄉愁的城市
傳統市場|從晨光賣到日落,從路邊買到山邊
美食|異鄉滋味,一饗天龍人的味蕾
民間信仰|祈福避禍的諸神聖域
混搭年代的人境實驗
第六章 漫遊路線
安靜獨行|路線一
單車吹風|路線二
為愛烹調|路線三
曬小孩遛爸媽|路線四
結語
大事紀
參考資料
主編的話
序
時序
在地藝文據點
六個關鍵數字
七個劃重點
第一章 地景|流動中的景象
山|從地面升起的古老神獸
水|消失的農田、隱沒的水源
濕地|永春陂的美麗轉生
綠|碧綠碎鑽:巷弄間鑲嵌的公園
生物|淺山生態:觀木、賞蕨、聽蟲鳴鳥叫
微氣候|小天氣變奏曲
第二章 聚落|一座移民的城區
腦寮與礦坑|做工人的謀生之地
五分埔商圈|土地黏,機會更黏
虎林街|一條曲街,一部國家主導的移居史
豹山溪聚落|失落的小九份
遷建基地|用遷徙成就都市的夢想
第三章 社宅|廣慈:未來的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