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將叔本華推上世界知名哲學家的寶座,
被稱頌為淺顯易懂的哲學入門經典書籍。
《人生的智慧》使叔本華成為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作者從世俗的角度,對人生應該遵循的原則進行了探討。用冷靜睿智、詼諧優雅的筆觸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幸福地度過一生。
作者簡介: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2.22~1860.9.21),德國哲學家,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影響極為深遠,1851年以格言體寫成《附錄與補遺》,而《人生的智慧》(The Wisdom of Life)正是出自集大成的著作《附錄與補遺》的精華部份,本書是為大眾而寫,闡述生活的本質,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
章節試閱
基本分類
亞里士多德將人生的幸福分為三種:來自外界的幸福,發自內心的幸福以及從自身肉體產生的幸福。這裡我只使用他的三分法,而將決定人命運的根本差異分為三類,亦即—―
(一)人的自身:也就是最廣泛的人的個性所具有的東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以及潛能。
(二)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也就是人的財產和其他占有物。
(三)人對他人顯示出的形象:可以理解為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現的樣子,也就是他人對這個人的看法。這種他人的看法包括一個人的榮譽、地位和名聲。
不同的人之間在第一項上的差別是由大自然決定的,因此可以認為:這種差別對人的幸福所產生的影響要比第二項和第三項所造成的影響更根本、更徹底―—因為後兩項的差別是由人自行劃分出的。人自身的優勢,例如天才的頭腦、偉大的思想或心靈,與人的地位或出身(哪怕是王公貴族)、財富等優勢相比,就好像真正的國王與戲劇扮演中的假國王相比一樣。伊壁鳩魯的第一個門徒采多羅斯就曾為他的著作的一個篇章起過這樣的題目:「我們幸福的原因在於我們自身之內,而非自身之外。」
的確,一個人的幸福,乃至他的整個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於他自身的內在素質。這種內在素質決定了一個人能否獲得內心的幸福,這是因為人內心的快樂和痛苦首先產生於人的思想、感情和意願。而人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都只能間接地影響人的幸福。所以,同一個外在事物或境遇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哪怕人們所處的環境相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也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感情、意願以及對事物的看法才是與他直接相關的,而外在事物所能做的只是對上述事物起刺激作用。
一個人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中,首先是由他對世界的理解決定的,世界由於不同的頭腦和精神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所以,一個人的世界是淺薄無聊的,還是豐富多彩、充滿意義和趣味的,都是由他的頭腦所決定的。比如,很多人羨慕別人總能在生活中遇到有趣的事,而實際上他們羨慕的應該是後者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能力。對於後一類人來說,他們經歷的事情都富有趣味和意蘊,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思想稟賦有很大的功勞。對於一個思想豐富的人來說頗具興味的事物,對一個思想庸俗、頭腦淺薄的人來說,也許就是平凡世界中很乏味的事。
歌德和拜倫所創作的取材於真實事件的詩篇能夠很好地反映這種情況。愚笨的讀者羨慕的是詩人擁有的豐富多彩的經歷,而不是詩人所擁有的超凡的想像力―—這是一種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化平凡為偉大的想像力。與此相同,對於一個氣質憂鬱的人來說是悲劇的情節,在樂天派看來可能是一場有趣的衝突,而一個思想麻木的人則會認為這件事無關緊要。這些情況都基於這一事實:現實生活,也就是當下所經歷的每一時刻,都是由主體和客體兩個部分組成的,雖然這兩者之間就像構成水的氫和氧一樣密不可分。不同的主體面對完全相同的客體時,會構成完全不同的現實,反之亦然。
因此,可以推斷,最美好的客體與最愚笨、低等的主體相結合只能構成低劣的現實,這就好比在惡劣天氣中欣賞美景一樣,又好比用低級、模糊不清的相機來拍攝美景。換成更通俗易懂的語言就是:就像每個人都受限於自己的皮囊一樣,每個人也受限於自己的意識。任何人都只能直接在自己的意識中生活,所以,外在世界對他起到的幫助微乎其微。
演員們在舞台上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奴僕、士兵,或者王公貴族。然而,這些角色之間的差異只是表面的、外在的,表面現象下面的內在本質都是相同的:他們都只不過是充滿煩惱和痛苦的戲子罷了。現實生活中的情況與之相同,不同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給予了每個人不同的角色,但外在角色的區別並不能決定人的內在幸福的差異。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充滿煩惱和痛苦的可憐蟲罷了。每個人的煩惱和憂愁的具體內容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形式也就是本質卻相差不遠;煩惱和痛苦的程度有所區別,卻並不與人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的區別相對應,也就是說與人扮演的角色並不相符。
對每個人來說,一切事物都只是直接存在和發生於他的意識中的,所以,顯而易見的是,人的意識的構成是最重要的。通常情況下,主體的意識要比意識中表現出的物象和形態更重要。所有趣味盎然的事物,一旦經過愚笨的人的呆滯的意識的反映,都會變得呆板無聊。與之相反,《唐吉訶德》卻是塞萬提斯在一間簡陋的牢房中創作的。構成現實的客體部分是由命運決定的,所以是可變的;而主體部分卻來源於我們自身,因此在本質上來說無法改變。
所以,人的一生中,雖然外在事物在不斷地變化,但人的性格卻從未改變,這就好像一首曲子中有很多變奏,但主旋律卻始終如一。沒有人能夠擺脫自身的個性,就像動物不論被人們放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都無法掙脫被大自然所決定的無法改變的侷限性。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努力使自己的寵物感到快樂時,應該將這種努力限制在狹窄的範圍之內,因為這種快樂取決於動物的本性和意識的侷限性。
人也是同樣,一個人所能得到的屬於自己的快樂,最一開始就被這個人的個性決定了。而一個人能夠領悟高級快樂的能力則是由他的精神能力所決定和限制的。如果一個人的精神能力較低,那麼所有外在的努力――不論是他人的幫助還是個人的運氣――都無法使他領略到平庸的、動物性的快樂範圍之外的高級快樂。他能感受到的只是感官的刺激、低級的社交、虛榮的消費和安逸的家庭生活。哪怕是教育――假設教育真的有用的話――總體上說,也無法幫助人們拓寬精神和眼界。因為只有精神思想上的樂趣才是最高級、最豐富、最持久的樂趣,雖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能充分認識這一點;然而,一個人是否能夠領略到這種樂趣是由他與生俱來的精神思想能力優先決定的。
由此可以說明,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自身,也就是我們的個性所決定的。但是,人們通常都只考慮運氣、財產,或者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實際上,運氣有可能變好,甚至如果我們的內在足夠豐富,就不會過分依賴於運氣。相反,一個頭腦愚笨的人一輩子都頭腦愚笨,一個愚人就算到死也還是一個愚人,哪怕他在天堂上被美女所環繞。所以,歌德曾說—―
眾生,無論富貴還是貧賤,
都要承認:
人所能獲得的最大的幸運,
唯有自身的個性。
基本分類
亞里士多德將人生的幸福分為三種:來自外界的幸福,發自內心的幸福以及從自身肉體產生的幸福。這裡我只使用他的三分法,而將決定人命運的根本差異分為三類,亦即—―
(一)人的自身:也就是最廣泛的人的個性所具有的東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以及潛能。
(二)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也就是人的財產和其他占有物。
(三)人對他人顯示出的形象:可以理解為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現的樣子,也就是他人對這個人的看法。這種他人的看法包括一個人的榮譽、地位和名聲。
不同的人之間在第一項上的差別是由大自...
目錄
關於本書
引言
第一章 基本分類
第二章 人到底是什麼
第三章 人所擁有的財富
第四章 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第一部分‧地位
第二部分‧榮譽
第三部分‧名聲
第五章 建議和格言
第一部分‧總論
第二部分‧如何律己
第三部分‧怎樣待人
第四部分‧我們對於未來的展望
第六章 人生的各個階段
童年期
青年期
老年期
關於本書
引言
第一章 基本分類
第二章 人到底是什麼
第三章 人所擁有的財富
第四章 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第一部分‧地位
第二部分‧榮譽
第三部分‧名聲
第五章 建議和格言
第一部分‧總論
第二部分‧如何律己
第三部分‧怎樣待人
第四部分‧我們對於未來的展望
第六章 人生的各個階段
童年期
青年期
老年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