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新古典主義著名畫家安格爾
他筆下的人物擁有岩石般清晰的輪廓,卻又如綢緞般柔和;
他使用最樸素的色彩,仍讓畫面擁有最深遠的意蘊。
他的畫如同雄偉的建築,在大地上穩穩地屹立不倒。
身處法國最動盪的時期,歷經法國大革命到二月革命,政體如跑馬燈更迭交替,藝術領域亦同,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色彩主義群起並立,安格爾成為其中的清流,與之抗衡只為追求古典主義,復刻文藝復興。
「世界上只有一種藝術,那就是永恆的美與自然。純潔和自然的美不需要別出心裁,只要是美的,就足夠了。自然之美是永恆的,偉大的、美的創作是不朽的,任何與之背道而馳的人注定將以失敗告終。」──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路易十三的宣誓(Louis XIII de la prestation de serment)
聖母懷抱聖子,神情安詳地坐在雲端,注視著座下跪拜的路易十三;路易十三面向舉著誓言的兩位小天使,高高舉起皇冠和權杖,將法蘭西王國託付給聖母。
畫面堆砌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元素,採用了傳統的學院派畫法,不再使用以前誇張、變形的表達方式,他著意刻劃聖母的形象,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獨到的表現,這幅畫使安格爾重獲主流認可,被譽為「拉斐爾再世」。
▎〈荷馬禮贊〉(Apotheosis of Homer)
勝利女神將象徵榮譽的桂冠戴在了詩人荷馬的頭上,身邊簇擁著一群非凡的天才,將荷馬視為藝術的根源,以崇敬的心情藉此作品展現對畫中人物對時代的貢獻。
此畫作為宏大的天頂畫,重現〈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的布局 致敬他的偶像拉斐爾,藉荷馬的形象將拉斐爾推至藝術史上更為崇高的地位。
▎〈大宮女〉(La Grand Odalisque)
全裸的大宮女柔若無骨的斜靠在橫貫畫面的天鵝絨椅墊上,在華麗帷幕的襯托下一切是如此的典雅迷人,呈現強烈的東方情調的土耳其內宮生活,為了強調身軀的優美曲線,畫出了多餘的三節脊椎,不合乎常理卻也不突兀,形成流暢的整體美感。
拉斐爾說:「繪畫需要撇開絕對的準確性,藝術的生動就無從談起。似是而非等同於虛偽!追求準確的表現和完美的風格,不要惋惜為此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他擅長人體素描,卻不在意肌肉解剖知識。過分強調真實會使藝術形象庸俗化,有損於素描的純潔,誇張的表現則是為了強調「美」。
▎〈洛哲營救安吉莉卡〉(Angelica saved by Ruggiero)
安吉莉卡作為海神的祭品被困在洶湧風浪中矗立著的岩石上,身著鎧甲的騎士架著坐騎舉著長茅在千鈞一髮之際刺殺神獸,畫中人物表情平靜莊重,符合古典主義重理性重類型及其追求的意境。
安格爾追求古典藝術的美感,不惜破壞原本的真實性,從自身感感悟的美出發,繪製自己眼中認為的美,注重營造畫面形象的莊重與典雅,具戲劇張力的構圖及柔美的姿態的強烈對比,優美卻違背自然。
▎〈泉〉 (The Source)
膚若凝脂的少女拿著壺罐讓水涓涓流下,柔緩的身體曲線與粗礪的岩石,彷彿呈現生命與自然之美,刻劃著少女的裸體,也呈現出對大自然與美的敬意。
1856年〈泉〉的誕生標誌著安格爾的創作巔峰,少女柔和勻稱的身姿、安詳平靜的面容,單純而簡潔的畫面,堪稱西方描繪人體的典範,古典理想與現實少女之美的組合。
★本書特色:安格爾是新古典主義最後一位接班人,師從大衛、遠赴羅馬,只為追求拉斐爾及復刻文藝復興。年少成名,卻因畫風與當代藝術理念不合而飽受批評。擁有非凡的繪畫技巧,創作出無數華麗的作品,卻被詬病空有美感、失真且缺乏靈魂,但他堅持走自己的路,最終極富盛名,為世人所推崇。
作者簡介:
劉晏伶,畢業於藝術史學系,多次為專業期刊撰稿,曾編著多部18世紀至今的藝術史相關著作。
音渭,專職編者。
章節試閱
線條?色彩?──大師們的爭論
安格爾的素描作品是公認最優秀的。僅憑這些作品,他足以躋身最偉大的造型藝術家行列。他在線條的表現力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不僅呈現出了樸實、自然的印象,還能洞悉繪畫對象的內心。有人甚至認為他的素描比拉斐爾的還要出色,他們稱讚道:「拉斐爾能出色地駕馭大面積的壁畫,卻不能像安格爾那樣唯妙唯肖地畫出你們最親近的人!」而安格爾則公然以「素描學派」自居。在他看來,線條就是一切,是藝術的本質,是取得真正美的唯一基礎。色彩是空虛的,只是繪畫的一種裝飾手段而已。「素描不光是線條構成的,它有表現力,是藝術的雛形。除了色彩,它包羅了一切!」依靠簡單的線條,虛與實、光與影在他手下表現得淋漓盡致。連德拉克羅瓦(Ferdinand Victor Eugene Delacroix)的支持者、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也由衷讚美道:「他用異常簡練的線條,將理想和自然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安格爾所有的素描人物都顯得異常典雅高貴,而且最大限度地展現出各自的個性特徵。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不惜採用漫畫化的誇張方式。他最為著名的素描作品包括〈斯塔瑪蒂一家〉、〈牟帖斯夫人〉(Madame Moitessier)、〈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等。
「小提琴之王」尼古拉・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曾經分別向安格爾和德拉克羅瓦訂製了一件肖像畫。在安格爾的素描中,帕格尼尼半側身面向繪畫者,神情安寧而矜持,他左臂挾著小提琴,兩手分別托著琴頸和琴弓,儀態端莊高貴,彰顯了他作為古典主義音樂家的嚴謹和良好修養。安格爾著力描繪他的面容,音樂家面容清瘦,眼神中飽含著洞悉一切的智慧與自信,彷彿在說:「看吧,我洞悉了上帝隱藏在音符中的奧祕!」刻劃人物的上半身時,安格爾採用了簡捷的、虛化的線條,與面部濃墨重彩式的處理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對比,寥寥幾筆卻精準而傳神;而小提琴家那雙有著嫻熟技巧、異乎常人的手,又作了恰到好處的強調。安格爾遵循他的一貫風格,為觀眾呈現了一位淡漠而優雅的、完美無缺的藝術家形象。整幅畫線條流暢,一氣呵成,畫家本人的濃厚音樂修養與他的繪畫和諧圓融地融合起來,人物的線條也和音樂旋律一樣,擁有和諧典雅的節律感。
而在德拉克羅瓦的作品〈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中,音樂家卻判若兩人。與安格爾表現的高雅和嚴謹相反,整幅畫彷彿是由少數幾種顏色的色塊略顯零亂地拼湊成的,畫家僅用少量的線條,便生動地刻劃出了音樂家演奏時的神態。正在演奏中的音樂家閉著眼睛,眉毛高高挑起,嘴角帶著玩世不恭的神情。他微側著頭,倚靠在自己心愛的小提琴上,正全身心陶醉於音樂的世界,彷彿因為太過投入地演奏而忘卻了一切。他的身體因為熱情澎湃的演奏而扭曲成S形,重心幾乎完全移到了左腳。畫家捨棄了形態的清晰與優美,卻生動地展現出音樂家的內心。人物與背景的色調是一致的,幾乎要融為一體,背景色彩像熾烈燃燒的火焰,圍繞著畫面當中的音樂家,如同隨激越旋律舞動的精靈。如果說安格爾的人物是「靜」的極致,那麼德拉克羅瓦的繪畫則是「動」的典範,這「動」是人物情感火花的跳躍,恰如小提琴琴弓上的音符。帕格尼尼,這位不可思議的人物,被稱為「操琴弓的魔術師」、「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似乎只有如此大膽的繪畫才能匹配他不羈的才能。
可以想像,安格爾和德拉克羅瓦──古典派和浪漫派兩大派別的代表人物,陷入了一場如何激烈、持續的爭論。
在當時的法國,古典主義正日漸沒落,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法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同時也推進了美術的發展和蛻變。安格爾攜〈路易十三的宣誓〉(Louis XIII de la prestation de serment)回國,開創他的獨立畫室,幾乎是孤軍作戰,與巴黎日益盛行的浪漫主義畫風抗衡。他悲憤地宣稱道:「人們即將完全忘掉藝術!沒有藝術怎麼生活?它對風俗、道德以及民族的榮譽都是必需的!」
兩大陣營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看看現代畫家『引以為榮』的作品吧!」安格爾抨擊道,「矯揉造作的構圖、譁眾取寵的色彩,純粹是缺乏內心語言的技巧賣弄。是的,古代人不會用自然中不存在的色彩魅力來吸引視線,因為這會轉移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注意。只有心靈才值得讚頌!」
德拉克羅瓦在雜誌上發表言論道:「美的形式很多元,不應該要求不同的藝術家都具有相同的審美觀!拉斐爾作品中的莊嚴、質樸與運動的和諧,與牟里羅筆下人物豐富的表現力,是同樣值得讚美的!」
安格爾則嘲笑道:「要擁有去偽存真的智慧!將牟里羅和拉斐爾相提並論的狂熱態度真是匪夷所思!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審美和造型,是藝術美唯一的標準。透過扭曲經典作品的方式發現所謂『新事物』,這是徹頭徹尾的虛偽!」
德拉克羅瓦不客氣地反駁:「古典主義者們的奇特嗜好,就是將已經被埋葬的事物發掘出來重見天日。即使它們脫離這個時代,與我們的言行相去甚遠,他們還要強加給所有從事創作的人,束縛住他們的手腳,這實在是危險的行徑!」
安格爾宣稱:「世界上只有一種藝術,那就是永恆的美與自然。純潔和自然的美不需要別出心裁,只要是美的,就足夠了。自然之美是永恆的,偉大的、美的創作是不朽的,任何與之背道而馳的人注定將以失敗告終。」
德拉克羅瓦回擊道:「藝術的本質,是在不斷的發展中更新的,每隔二三十年,它就應該以全新的形式呈現,這才是藝術永恆不變的、高尚的理想。美的歷史就是演變的歷史,我們的責任是去書寫它!」
安格爾說:「創新──這是一個很容易出口的、輕飄飄的藉口!有的人以創新為名,掩蓋他們貧乏的繪畫技巧。這些人以科學的發展為藉口,認為社會的所有方面都應該與時俱進。然而,在藝術造型領域,還有什麼未被發現?難道訂做一副更清晰的眼鏡,就能發現自然中新的輪廓、色彩與結構嗎?藝術的一切本質早已在菲迪亞斯和拉斐爾筆下展現無遺,前人留下的唯一永久不變的責任,就是維護他們所揭示的真理,永保美的傳統!」
德拉克羅瓦說:「學院派像一個老朽而頑固的學究,新生的、鮮活的事物,在他們看來像瘟疫一般唯恐避之而不及。他們作出的全部可圈可點的『成績』,便是竭盡全力制定刻板的規矩,然後一絲不苟地遵循它們。將藝術創作牢牢控制在約定俗成的道路上,不越雷池一步,成了學院派的全部追求。他們早已喪失了創作中應有的率真,以『永恆不變』作為鞏固自己地位的虛假教義與信條,永遠被箝制在『規則』之中!」
安格爾說:「粗野的藝術風格更容易被多數人接受!不學無術者總是偏愛裝腔作勢的動作和刺眼的色彩,清高脫俗、莊嚴肅穆的美被他們置若罔聞。德拉克羅瓦的繪畫,連他的老師格羅都無法忍受。年輕人總是容易被新鮮的東西所吸引,他們尊稱德拉克羅瓦為『先鋒藝術家中的領袖人物』,讚譽〈希阿島的屠殺〉誇張的、對比強烈的色彩為『藝術家澎湃的熱情』。古典主義的寧靜和優雅被徹底踐踏,被拋棄!為什麼大眾能容忍德拉克羅瓦聲稱自己是最純粹的古典派?魯本斯──這位把前人的一切通通拋棄掉的『大師』,他的畫作就像是肉舖,滿眼都是一條條橫七豎八的、新鮮的肉。卡拉瓦喬!此人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為了毀滅繪畫。傑利柯的〈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皇家的騎兵軍官〉(An Officer of the Imperial Horse Guards Charging)、〈受傷的龍騎兵〉(Wounded cuirassier)完全應該從羅浮宮清理出去,它們應該被扔進某個陰暗的角落,那才是它們的正當歸宿。這種作品堂而皇之懸掛在羅浮宮,唯一效果只是降低觀看者的品味。」他同樣教導自己的學生:「你們在大街上見到我的敵人,或者在博物館見到魯本斯的畫,都應該不加理會馬上走開!」以上針鋒相對的言辭,只是他們激烈爭論的冰山一角而已。
毀譽各半
「我只有拿出一件實實在在的作品,才能讓色彩主義畫家們閉嘴!」這一時期,安格爾幾乎不再從事肖像畫的繪製。在過去貧困生活的逼迫下,他不得不靠繪製肖像謀生,對此他早已厭煩。他接下了羅浮宮美術館的天頂畫工作,開始醞釀新的歷史題材作品。1827年,他創作了尺幅宏大的天頂畫〈荷馬禮讚〉(Apotheosis of Homer)。
這幅畫明顯存在著模仿拉斐爾〈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的痕跡,畫面顯得零亂和拼湊,但它在安格爾的所有作品中分量非常重。古希臘盲詩人荷馬高高地坐在畫面正中,勝利女神正在為他戴上文學之神的桂冠,昭示荷馬在古典藝術中擁有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他身邊,一共簇擁著四十六位在西方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位置的詩人、哲學家、藝術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等各個領域的傑出人物,其中有很多人是安格爾終生敬仰的精神導師,包括維吉爾、莎芙、拉斐爾、尤里比底斯、索福克里斯、希羅多德、品達、柏拉圖、蘇格拉底、伯里克里斯、菲迪亞斯、米開朗基羅、亞里斯多德、亞歷山大大帝、但丁、莫札特、普桑等。
在這幅畫中,安格爾借用歷史人物和典故,寄予了豐富的隱喻和含義。荷馬的失明,暗示古典藝術在當今世界已被顛覆;普桑一手指向荷馬,神色嚴厲,好像在抨擊現代人對古典傳統的背叛;莫里哀手持古代戲劇面具,似要將古典藝術風格傳遞下去;畫面右邊拿著豎琴的品達和左邊的索福克里斯、尤里比底斯都是荷馬的藝術的傳承者,暗示古典藝術的星星之火一息尚存;拉斐爾的引導者阿佩萊斯形象是朦朧的,暗寓他的作品已經從現代人的視線中消失了;菲迪亞斯將手指向額頭,暗示擺脫外在視覺印象的影響,才能觸碰到藝術的真諦。在1827年這一題材的創作中,安格爾加入了莎士比亞。儘管他熱愛莎翁的作品,但是由於莎翁的浪漫主義傾向,為了捍衛古典主義的純粹,在後來多次再創作中,經過反覆猶豫,安格爾最終將莎士比亞剔除了出去。
安格爾以此作向偶像拉斐爾致敬。在畫中,借盲詩人荷馬的形象,他將拉斐爾推崇到古典藝術史的至高位置;而重現〈雅典學院〉的布局,則昭示自己的藝術風格與拉斐爾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繫。在古典藝術日益蕭瑟的局面下,安格爾自詡為古典藝術的正統繼承者,替代了文藝復興時期大師曾經的位置,肩負著崇高使命,他堅信自己的努力終將使古典藝術在未來再一次復興。
安格爾的支持者向他的創作表達了敬意,讚譽他探索傳統的精神:「它簡直就像古代遺蹟中發掘出的溼壁畫!」
此時,安格爾的名譽如日中天,他漸漸摒棄了過去一再探索的大膽技巧,愈來愈趨向中規中矩的風格。畫家自恃有古典藝術的神聖人物同等的權威地位,他需要鞏固這一藝術水準制高點,創新與突破無疑成了對自己的挑戰。
1832年,他創作了〈貝爾坦先生〉。貝爾坦是巴黎一位著名的出版商。請著名畫家為自己繪製肖像是當時上流社會的風尚。這位社會名流慕名登門拜訪安格爾。
「安格爾先生,」頭髮花白的老人道明來意,「鄙人是《爭論雜誌》的創辦者貝爾坦,對繪畫略通一二。您的大名在巴黎如雷貫耳,鄙人此次登門拜訪,希望能夠請您為我繪製一幅肖像。」
「承蒙抬舉,」安格爾說,「我一定全力以赴。」
在準備階段,安格爾對這位巴黎名流的形象、個性特點作了充分了解,他以不同的角度和造型畫了大量素描。
「安格爾先生,您的每一幅『草稿』都堪稱精品。不管您將哪一幅用於最終創作,我都會非常滿意。」
「感謝您的誇獎,貝爾坦先生。在正式繪畫前充分準備,是每一個優秀畫家的必備素養。請再給我一點時間。」
一切都已妥當之後,他終於進入了正式的肖像繪製階段。在這一次的創作中,他採取了與往常迥異的風格。畫面異乎尋常地簡潔。毫無贅飾的樸素背景下,貝爾坦先生穩穩地坐著,整體構圖呈金字塔形,威嚴而莊重;貝爾坦先生的雙手支撐在膝蓋上,顯出不容置疑的力度;神情內斂,蘊含著強大的意志;眼神犀利、深邃而睿智,似閱盡風雨,洞悉世間萬象;身材魁梧,雍容、厚重,氣度盡顯。
整幅畫淋漓盡致地刻劃出19世紀一位靠雙手與信念起家的典型的資產階級上升階層人物形象。該作品一經展出,便引起巴黎畫壇的巨大轟動。安格爾這幅畫作一反過去柔美纖弱的風格,被公認為這個時代罕見的傑作,代表了19世紀歐洲肖像畫最高水準。
「這裡沒有『為藝術而藝術』,它涵蓋了整個時代的形象!遺憾的是,這樣的作品在他的創作中實在不多。」評論家道。
1828年,畫家接受了奧登大教堂的委託,創作大型聖壇畫〈聖西姆弗里昂的殉難〉(The Martyrdom of Saint Symphorian),並於1834年展出。它描繪了聖徒西姆弗里昂赴刑場受難途中的情景。安格爾在這幅畫上花費了最多的時間,也寄託了最大希望。他為其中的每一個形象畫了大量素描稿,每一幅畫稿都精細而生動。
「我投入了如此多的心血和全部期待,希望它使我名垂青史!」
安格爾在畫中精心堆砌了大量傳統藝術元素。然而,他一如既往地缺乏駕馭大場面的能力。他輕視「題材」、過度強調美感,亦步亦趨地踏著大師的腳印前進,卻毫無獨創之處。即將殉難的聖徒面容平靜,他高舉雙手,優雅地回頭注視將他押赴刑場的士兵,身著白色的、引人注目的古希臘服飾,讓人以為他在跳一種華麗的舞蹈。「暴徒」則表現得過分友好。站在他身後的一個人舉起右手食指,像一位熱衷教訓年輕人的長輩,讓人想到〈雅典學院〉中探討真理的學者。一個士兵舉起肌肉健美的右臂,彷彿要振臂高呼或者恫嚇身邊的婦女。而一個婦女以不可思議的幅度從城頭探出上身,作出罵街的氣勢,身邊人不得不緊緊摟住她防止她掉落下去,這是所有「暴徒」中最激憤的一位,可是她看上去並不能對主角造成傷害。他們都很有分寸。
這幅作品遭到了巴黎沙龍的公然拒絕。人們的冷淡反應像一盆水,澆滅了畫家熾熱的期望。
「這幅畫既沒有表現出基督徒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也沒有表現出迫害者殘忍的獸行。」波特萊爾評價說:「安格爾先生與古希臘羅馬風格的差異,就如同上流社會的彬彬有禮和與生俱來的善良品行的關係一樣。」
「我做了不少善事,而獲得的都是惡報。」安格爾說,「我聽到了熱爾遜・格羅和列基耶爾畫室裡不堪入耳的粗野謾罵!『小心這個人,離他越遠越好!不要受他的影響!』更為甚者,我的優秀學生竟然遭到學院的抵制,他們被取消參賽資格!這些小偷人多勢眾、沆瀣一氣,而我孤掌難鳴。我將這畫撤出巴黎,而且絕不再改變這一決定!這是對我忍辱負重唯一的止痛劑。」
這一年,五十六歲的安格爾回到義大利,在他的母校羅馬法蘭西美術學院,接替了奧拉・維爾奈的職務,擔任學院的院長。
「我熱愛、理解我的藝術,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他說道,「我將仍按照自己的趣味來創作!」
線條?色彩?──大師們的爭論
安格爾的素描作品是公認最優秀的。僅憑這些作品,他足以躋身最偉大的造型藝術家行列。他在線條的表現力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不僅呈現出了樸實、自然的印象,還能洞悉繪畫對象的內心。有人甚至認為他的素描比拉斐爾的還要出色,他們稱讚道:「拉斐爾能出色地駕馭大面積的壁畫,卻不能像安格爾那樣唯妙唯肖地畫出你們最親近的人!」而安格爾則公然以「素描學派」自居。在他看來,線條就是一切,是藝術的本質,是取得真正美的唯一基礎。色彩是空虛的,只是繪畫的一種裝飾手段而已。「素描不光是線條構成的...
推薦序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繪畫是人類天生的藝術。人們從孩提時代,便懂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有人卻能用畫筆將一剎那定格成永恆;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卻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帶人們發現它的美好;有形的景,無形的情,有人卻能將情感揮灑成動人心魄的色彩,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永恆的銘刻在人類文明史上,深植入我們的頭腦,構成我們基本的常識。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美術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也就是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有一個溫暖快樂的童年;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生了一個成為20世紀著名導演的兒子;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最先是一位從事金融業、收入豐厚的業餘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才賣出一幅畫;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情人無數,80歲時還迎娶了35歲的妻子;孟克(Edvard Munch)一生在親人去世、病痛、菸酒、精神癲狂中度過,卻活到81歲高齡……每一幅經典畫作,不再是展覽牆上的木框,而與鮮活的生命有所關聯。你能夠如此真切的感受到那些線條與色彩是由怎樣的雙手來勾勒的。
當這許多位美術家匯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術史,他們是美術史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書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的傳記主人,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徜徉在巴黎的羅浮宮,漫步在楓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你看到他們在塞納河畔背著畫板寫生,在學院的畫室研究著比例與筆法,在街角煙霧繚繞的酒館進行著思想的爭鳴,在為參加各種沙龍而忙著選畫、貼標籤、裝箱、布展……
你的美術素養不再停留在知道幾幅畫作、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結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美術展覽中關注畫作的派別和技巧,你會在子女接受美術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畫作,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美術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藝術的美好。面對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泉〉(The Source),你是否為少女潔白自然的胴體而讚嘆?面對米勒的〈晚禱〉(L'Angélus),你是否為農民的虔誠、寧靜、純潔而感動?面對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你是否聽到陽光在樹葉的空隙中歡躍喧鬧?面對梵谷的〈向日葵〉(Sunflowers),你的雙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點燃?
林錡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繪畫是人類天生的藝術。人們從孩提時代,便懂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有人卻能用畫筆將一剎那定格成永恆;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卻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帶人們發現它的美好;有形的景,無形的情,有人卻能將情感揮灑成動人心魄的色彩,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永恆的銘刻在人類文明史上,深植入我們的頭腦,構成我們基本的常識。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美術家的人生,同時用人...
目錄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被上帝祝福的孩子
「我的兒子要接受最好的教育」
「他是一個天才!」
畫筆和小提琴
第2章 少年畫家在巴黎
拜入大師門下
夭折的婚約
成功的肖像畫家
受挫的創作嘗試
青出於藍
第3章 在羅馬的求學歲月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拉斐爾的狂熱崇拜者
優雅的背影—安格爾筆下的女性形象
喜結連理
飽受爭議的「歷史題材」系列
第4章 佛羅倫斯之行—譽滿中天
堅定的藝術衛道士
盛名之下
狹路相逢
第5章 安格爾的巴黎畫室
嚴師出高徒
精益求精
線條?色彩?—大師們的爭論
毀譽各半
第6章 重返羅馬—執掌法蘭西美術學院
安享天倫之樂
情緒化的老人
理想主義之美
第7章 畫壇權威—晚年安格爾
「他笑到了最後」—安格爾的勝利
備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晚年的不朽之作
愛妻去世與續弦
輝煌的最後時光
附錄:安格爾年譜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被上帝祝福的孩子
「我的兒子要接受最好的教育」
「他是一個天才!」
畫筆和小提琴
第2章 少年畫家在巴黎
拜入大師門下
夭折的婚約
成功的肖像畫家
受挫的創作嘗試
青出於藍
第3章 在羅馬的求學歲月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拉斐爾的狂熱崇拜者
優雅的背影—安格爾筆下的女性形象
喜結連理
飽受爭議的「歷史題材」系列
第4章 佛羅倫斯之行—譽滿中天
堅定的藝術衛道士
盛名之下
狹路相逢
第5章 安格爾的巴黎...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