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乙錚,人稱「香江第一健筆」,曾任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高級顧問、香港《信報》總編輯及總主筆、《立場新聞》董事,為多國學府經濟學教授
他是香港精英階層最信任的政經評論家,卻每每因為與民眾站在一起而受到懲罰
從二○一四雨傘運動到二○一九反送中以降,香港最波瀾壯闊的抗爭年代
本土派興起到離散、特首換屆到議員入獄
抗爭從本地延伸到海外、中美貿易戰與疫情爆發
練乙錚以多層學科分析與國際視野,呈現抗爭精神的精粹與脈絡
本書是最後傳統精英寫下的重建真.香港指南引用美國獨立歷史、猶太人千年離散以及經濟學理論
本書提出「流亡者需要學習流亡學」,劍指深層次問題
受壓者移居海外,如何面對身分認同問題,及延續日常抗爭?
「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
驚心動魄歷史,通過此書仔細訴說
在二○二○年,擔任《立場新聞》董事的練乙錚遭國安通緝
堅持筆端良心、為民喉舌,每篇評論都是歷史的凝煉見證
全書分為開卷點睛、社運稜鏡、氣短集與中國側面四個部分,深入回顧與預示香港經歷社運後,香港、中國、東亞及全球的政經走向。〈開卷點睛〉自戰後中港關係的論述開始,以香港作本位分析國際政治,並集中分析獨立與民主的角力與利弊。〈社運稜鏡〉主要集中在二○一九年運動前後,各式各樣的思潮與策略,觀看香港在中美角力下的狀況與生機。〈氣短集〉後退一步,回到一六至一七年的場境,回顧在雨傘與反送中運動之間的本土派興旺時期,作為一份思想與歷史的紀錄。〈中國側面〉則從中國政治下筆,分析中台關係、中美貿易戰、疫情等議題,立體帶領我們進入中港關係的側面。
《驚心集》不向權貴折腰,堅持良心發言,為時代洪流鉤勒更綿長的歷史脈絡,在細節中閃耀智慧光芒與文人底氣,絲毫未懼通緝與禁言。我們冀能以練乙錚犀利尖銳的文字,回顧這十年來的香港民主運動發展,與世界上捍衛自由的抗爭者一同立足現在,分析未來。
作者簡介:
練乙錚
香港人,一九五一年生,學者及資深傳媒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日本秋田國際教養大學及山梨學院大學經濟及人口學教授,長居日本。曾任香港科技大學商管學院副院長、香港《信報》總編輯及主筆。二○二一年底在《立場新聞》事件中,因任該刊董事而成為被香港警方通緝者之一。
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前、後兩度出任香港《信報》總編輯兼主筆,鼓吹理性論政、民主、法治和自由經濟;九八至○四年任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高級顧問,協助當時行政長官董建華制定政策及撰寫英文演講辭;○三年七月公開參加民主運動中環靜坐,其後被革職。後一直勤於論政,並於雨傘運動、旺角事件及反送中運動期間筆耕不斷,經常在《蘋果日報》、《New York Times》等刊物發表時事評論;作品今年開始在Newsweek JAPAN及Epoch Times刊出。
著作除經濟學術論文外、還包括政經散文集《水清有魚》、《細草微風》、參政回憶錄《浮桴記──謀府生涯六載事與思》、騎腳踏車環台灣島報告文學《環臺騎乘記》。其於《信報》「香島論叢」撰寫的主筆文章,大部分已整理為《練乙錚文集》。
章節試閱
從美國獨立運動看香港前途
引渡條例涉人身自由,從來都是個政治炸彈。由罪犯引渡、域外審訊所觸發的危機,曾經在十八世紀北美13州殖民地及其母國英國之間出現過,是重要得寫進了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宣言的一件事,並與其他政經問題一起,引致了前後長達八年的血腥戰爭,最後英國敗北,殖民地獨立、美利堅合眾國建國。
京港統治軸心藉故搞罪犯送中,起初自鳴得意以為聰明,沒想到導致了大規模社會動盪、經濟衰退、管治塌方,更讓港獨成為了大比例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當中的信念,皆是習近平以降至林鄭等主要官員不學無術不懂歷史不知輕重之過。本文回顧英國當年對北美殖民地搞「送英」,結果成為獨立運動的一條引線的事例,並指出該歷史過程和香港近年發生的要事之間出奇緊密的對應,供捍衛自身自由的香港人參考。至於那些壓迫港人成性的京港掌權者,有膽的話,我也歡迎他們閱讀。
「送英」是美國獨立戰爭導火線
美國獨立革命戰爭在一七七五年爆發,之前一年十月,各殖民地代表組成的「第一次美洲會議」在費城舉行,會議的決議文是一份呈交英國議會的請願書,其中第二段和與之相應的第十一段這樣說:「因為……最近英國議會議定,按英王亨利八世在位第三十五年(一五四三)訂立的一條法例,殖民地人若被控叛亂或隱藏叛亂罪,或隱藏在殖民地干犯的叛亂罪,可被引渡至英國審判⋯⋯。下列各殖民地的善良人……宣佈:該等殖民地理應享有援引英國普通法的權利,特別是享有偉大而好處無可估量的由住域之內的同儕審判(即普通法意義下由陪審團判罪)的權利。」
這裡提到的叛亂罪,直接與一七七二年英國議會通過的《船塢條例》有關。該條例把大英帝國範圍內任何在其海軍船塢內干犯破壞罪的人提至帝國任何一個郡或縣的法庭審訊。其實,當時英國搞的域外審訊,涵括範圍很廣,不限於叛亂罪;自一七六五年通過《印花稅條例》之後,連一些干犯此稅法的殖民地人都可被引渡至加拿大Nova Scotia或英國本土,由不設陪審團制度的海軍法庭(Admiralty Court)審理。
決議文裡還有多種其他權利要求。但是,英國議會完全不願滿足這些要求,而當時的英王佐治三世更對該份文件和其他類似的請願文件不屑一顧。一年之後,英國更以依法繳械為由出兵攻打麻州的Lexington和Concord兩市鎮;又翌年(一七七六),13州殖民地人召開「第二次美洲會議」,這次會議不再搞請願,而是搞獨立,其決議文就是《13州美利堅合眾國獨立宣言》,內裡列出27條對母國英國的指控,其中第十二和第十三條便是關乎「送英」:「他(指英王佐治三世)聯合其他人士把我們置於本地憲法有效範圍以外的法域,並在沒得到本地法律承認的情況底下,同意了下列一批偽法:……在很多種情況底下,取消了我們由陪審團審判的權利。強加一些虛假罪名於我們身上然後把我們運往海外審訊。」
歷史的殷鑑不遠,可惜京港統治軸心裡的包子太多。因文革上山下鄉而沒讀多少書的那包子猶可原,號稱文武全才卻其實胸無點墨的這包子就太過份,但聽說還有人因為通識學問太危險而要從學校裡清除,開學問與文明的倒車。
23條立法與香港的一七七六
我還可以補充一些資料。史家普遍認為,當時的北美13州殖民地,不僅域內經濟繁榮,人均收入和財富比英倫三島高,人民更享有舉世最高度的平等、自由和民主(其中以羅德島殖民地為最)。後者原因顯而易見,因為13州的政制基本上和英國一樣,即人民當中的男性有產者有權投票選出議會議員;在英國各地,有此權利的男性約佔所有男性的兩成不到,但美洲地廣人稀,阿水(註:雜魚、路人之意。)都是地主,這個比率遂高達八成。因此,當時已經有人對13州裡的獨派提出質疑:你們己有那麼高度的權利和財富了,為甚麼還要付生命財產損失的代價追求獨立?(類似這樣的問題,香港人不會覺得陌生!)
問題的答案其實已包含在上述引文裡:殖民地人怕的是母國要削減他們已有的政治和人身權利,以至進一步剝奪他們的財富。當時13州殖民地行使英國普通法,因此和英倫三島一樣,都有相當完備的陪審團制度,但問題是,一旦殖民地人被引渡到英國或13州以外的殖民地受審,審判他們的陪審團就不再是「住域之內的同儕」,而是一些與他們毫不相干、完全不認識他們的生活環境、不清楚他們所處社群裡的一般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的陌生人。這些陪審團的審判標準會與他們所處殖民地的標準不一樣,故他們能享受到的法律保障,亦會因引渡而受到削弱,甚至失去。
域外審訊對當時的殖民地人被告一方而言,還有一個壞處,就是難以在審判過程裡提供有利己方的證人出庭作證。儘管當時英國法庭已經做到提供證人來往大西洋之間的旅費,但證人因遠渡重洋費時所損失的工作收入,卻得不到補償,因此往往裹足不前,被告的權利因而進一步削弱。這些論點,當時的殖民地法律界已向倫敦提得很清楚,但英國方面就是不當一回事。
事實上,人民為保衛已有的自由而作的犧牲,往往大於追求更高度民主時的。當時北美殖民者的抗爭,正正是由於害怕失去既有的自由而作出的,所發出的能量極大。這和香港社運抗爭者的奮鬥是一樣的:為了爭取還未享有的民主雙普選,香港人可以和理非20年,但當權者一旦搞送中威脅現有的人身自由,香港人沒多少天就出到火魔法(即汽油彈,二○一九年反送中運動時的別稱) 、拚死。大家留意到,特府搞送中,僅僅是在原有的引渡條例裡剔除一小段文字,即所謂的「排中條款」(China Exclusion Clause)。為制止這一點惡意修訂,香港人願意並付出了龐大代價。由此可推斷,習氏和林鄭下一回搞全方位限制港人自由的23條立法,毫無疑問會逼出香港的一七七六。
當年北美13州和近年香港
香港的一七七六!這是否危言聳聽?回答這問題,可以先看當年影響北美13州走上獨立不歸路的「送英」,以及去年令香港分離主義思潮澎湃不己的「送中」,二者跨大片時空平行出現,是否僅僅一對孤立的歷史偶然。為了看得清楚一些,我提議做兩種觀察,一是理出當時北美13州與英國以及今天香港與中國這兩組關係的內涵,作一框架比較;一是以北美13州殖民者在一七六五—七五那關鍵十年之間經歷過的事情和走過的心路,對比香港人在二○一四—一九這五年之間的遭遇。
北美13州的主流文化淵源在英國,各州殖民者絕大部份說英語。「殖民者」(Colonist)這身份認同,是逐漸形成的,有別於祖家的英國人;獨立革命前夕,支持獨立的殖民者自稱「愛國者」(Patriots),而那些反對獨立的殖民者,則統稱「效忠者」(Loyalist,效忠大英帝國)。這個始自同源的蛻變和分化過程,這幾年在香港幾乎是重複了。
再從時間幅度看這身份認同的變化。13州殖民地最先設置的是維珍尼亞,於一六○六年由英王授權予具法人身份的維珍尼亞股份公司而成立,首批簽約的移民於翌年抵達北美落籍;由此至一七八三年的《巴黎和約》簽訂、英國和西歐諸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國身份,經歷了177年,即大約七代人的時間。對比現代香港,從一八四二年的《南京條約》起算,到香港人唱出《願榮光歸香港》、國際上普遍認知了「香港非中、香港人具獨特文化政治涵義的二○一九年,剛好也經歷了177年。
這個巧合,包含著必然。我們看到的是,客觀環境改變之後,人的身份認同從遺傳到變異需要七代那麼久,而且開始幾代很緩慢,異化的因子逐步累積,到最後才突變,這在當年的北美和在今天的香港都一樣。香港獨自派習慣把香港與中國的分化進程附麗於加泰羅尼亞與西班牙之間的故事,但如果考慮歷史文化的框架特徵,香港進程更貼切的參考是北美13州的獨立革命。這是因為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主流的卡斯蒂利亞文化來自兩個不同的古老淵源,前者的祖先是法蘭克人,而後者則是西哥特人的後裔,大約二千年前就分家了。這點如果再從北美13州的政治結構觀察,可得更確切印證。
北美13州是正牌「一國兩制」
繼維珍尼亞殖民州成立之後,英國陸續頒發成立北美殖民地的許可令。起先,這些許可令有兩種,一種是判給法人股份公司的,另一種則是判給自然人的(多半是些皇親國戚),分別稱為公司殖民地(Corporate或Charter Colony)及私有殖民地(Proprietary Colony,產權可分讓給其他合夥人);成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它們到美洲進行開發,成為對母國有用的經濟體。後來由於種種不同原因,一部份殖民地收歸王室所有,稱為皇家殖民地(Royal Colony)。
三種殖民地都實行自治,總督一些是倫敦委派或委任的,一些是完全由地方直選的;上議院是總督委任的,下議院是直選產生的,後者有完整的提案權,不搞所謂的行政主導。除了外交、防衛和對英國的貿易,其他事務都屬於殖民地內部自治的範圍,這和香港的一國兩制相似,自不待言。13州之間,則是各自為政,例如貨幣,英鎊雖然流通,但各州在不同時期有自己發行的不同正式程度的紙幣。事實上,殖民者也用其他貨幣,包括法國和西班牙錢幣,匯率五花八門,倫敦根本管不著。
在起初的150年裡,13州的自治程度非常高,因為英國實行放任政策,史家稱那段時期的狀態為「健康的忽略」(Salutary Neglect)。可是,一七五六—一七六三年間,英國和法國打了一場堪稱爭奪世界領導權之戰,史稱七年戰爭,英國慘勝,卻因此陷入嚴重經濟困難,對殖民地的需索激增,於是加強管理,損及殖民地的高度自治,種下分離主義的種籽。
獨立前夜,13州當中,皇家殖民地約佔七個,公司殖民地兩個,私有殖民地兩個;麻州因為是「壞孩子」,本來的公司殖民地許可令給撤銷過兩次,後一次在一七七四年:英國議會通過《馬薩諸塞政府條例》,強行關閉州政府和議會,改由英王直轄。結果呢?13州獨立革命武裝起義的第一槍就是在麻州打響的。
其實,所有13州到了一七六六年都已經是不同程度的「壞孩子」了。大英帝國當時的「乖孩子」在加拿大Nova Scotia;如果把波士頓比擬作香港,則Halifax就是澳門。
彼邦歷史進程:香港亦步亦趨
上面描述了北美13州殖民地的大致歷史文化政制框架,以之與香港作比較,不難看出相似的輪廓。下一步,我們比較彼此在大框架之下展開的具體歷史過程,看看會不會也若合符節。為解答這問題,需要另寫一文,今天只就梗概講幾句,先給大家介紹一本美國早期史權威Pauline Maier的專著,只看書名香港人便會覺得滾熱辣:《從反抗到革命:1765-1776殖民地激進派與美洲反英運動的發展》。
你以為美洲革命派一開始就勇武的?不,13州的抗爭由和理非非(對,兩個非)開始,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出現勇武,與原先的抗爭者格格不入,後來才做到和勇結合。你以為香港抗爭過程中出現夾雜世代矛盾的「大中華膠與本土撚」之爭十分無聊?那你需要知道北美13州也經歷過從以中老年「大英帝膠」為主的體制內抗爭運動到以年輕一輩壓陣的分離主義本土守護運動的過渡。你以為「血濃於水」與「反蝗」的矛盾,只香港才有?那你會大感意外地知道,原來13州最終走上獨立之路,是殖民者對英國人(對,所有英國人,不是英國政府或執政黨)徹底失望才啟動的。最後這一點,一七七六年的《獨立宣言》以一整段交代——在爭取獨立的過程裡,殖民者最終不得不視他們的「英國兄弟」為「戰爭中的敵人、和平後的朋友」。
其實,大處雷同的歷史框架開出相似的矛盾與進程,並不應讓人感到太意外。反送中運動的緣起和意義,或可從這點開始理解。
從美國獨立運動看香港前途
引渡條例涉人身自由,從來都是個政治炸彈。由罪犯引渡、域外審訊所觸發的危機,曾經在十八世紀北美13州殖民地及其母國英國之間出現過,是重要得寫進了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宣言的一件事,並與其他政經問題一起,引致了前後長達八年的血腥戰爭,最後英國敗北,殖民地獨立、美利堅合眾國建國。
京港統治軸心藉故搞罪犯送中,起初自鳴得意以為聰明,沒想到導致了大規模社會動盪、經濟衰退、管治塌方,更讓港獨成為了大比例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當中的信念,皆是習近平以降至林鄭等主要官員不學無術不懂歷史不知輕重...
作者序
《自序:或者説—回天》
大約是二○○八年左右在香港的一次六四悼念,我於夜色中走進維園,地上已經坐滿了人。那是我在海外呆了幾年之後剛回去不久,儘管反二十三條立法在之前取得暫時勝利,但運動高潮早已過去,參與者收縮到基本盤,規格也回復到季節性選舉動員加一年兩次大型集會即六四燭光靜坐和七一遊行,其中六四是主軸,因爲照片會上國際媒體。我在席地而坐的人群當中走過的時候,低頭看著發覺滿眼都是「地中海」:與會人士泰半都逐漸上了年紀光了頭。那是很恰當的寫照,因爲我們那時還耿耿於懷的,就是大家青壯年時期裡發生的目睹的那件慘事;為免進入可能的同一命運,於是都致力爭取九七年實施的基本法賦予的民主化承諾。
然而,這樣望著倒後鏡開車的舊運動還要延續五六年,才在佔中運動/雨傘革命爆發之後讓路給年輕人以他們的前瞻視角帶動的新運動。兩者之間有一個深刻的代溝問題:老一輩的覺得,如此盡了力爭取不到也於心無愧,到時兩腳一伸去見上帝也心安理得;但年輕人可不那樣想,二○四七年的時候他們還有半輩子要活,沒有民主怎生得黑?運動二十年無寸進,他們於是釜底抽薪,開始思考自決獨立等更爲艱難也需要付出更大代價的政治出路;在他們眼中,中國成為了新的殖民帝國,香港政府已經變質成爲外來政權。
之後的那段日子裡,年輕人發動了二○一六年初的魚蛋革命和二○一九年整個下半年驚天動地的反送中運動。殖民地搞司法引渡從來都是爆炸性的;一七七六年北美十三殖民州聯合發表的獨立宣言裡提出的二十七條非獨立不可解的怨懟,其中第十九條赫然就是司法引渡:「For transporting us beyond Seas to be tried for pretended offenses.」引渡針對的主要對象當然是政治犯。有關的英國法律在一七七四年在上下議院都以大約四比一的大多數通過,少數派的洞見和激烈批評無濟於事。同樣,自香港特區政府提出送中議案的那天起,香港就已經淪陷,也同時注定年輕一代香港人要走上自決獨立不歸路,以致在其後為時六個月的激烈抗爭裡,「光復」寫進了運動的集體綱領。然而起義失敗了;理大一役是香港獨立革命的黃花崗。國安法實施之後,不少香港人播遷域外。這本書收集的文章,可看作是上述經過的一鱗半爪。
風景不殊,擧目有江河之異。域外生活固然相對安逸,但失去家園的感受不會好。南北朝庾信《小園賦》末段的描寫,沒有更深刻的了:「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盜潛移,長離永滅。摧直轡於三危,碎平途於九折。荊軻有寒水之悲,蘇武有秋風之別。關山則風月悽愴,隴水則肝腸斷絕。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百齡兮倏忽,光華兮已晚。不雪雁門之踦,先念鴻陸之遠。非淮海兮可變,非金丹兮能轉。不暴骨於龍門,終低頭於馬坂。諒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渾渾。」那不只是失樂園,而更是知道回天乏術、命運已經把握不住。
近人陸以正著有《微臣無力可回天》一書;陸是民國外交官,親歷台灣被逐出聯合國、美台斷交的悲劇。是書憶述經過,用了「回天」二字,反映了他那輩寄籍台灣民國人當時的絕望。然而,把這兩個字參悟得最透澈最悲壯的,卻無疑是日本人。二戰後期,日本慘敗之勢已成,軍部決定殊死一戰,推出多款駭人聽聞的特攻兵器,最成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艦載零式自殺機,但另有一件對駕駛者意志要求更高而實戰成效卻低得多的,那就是由潛艦搭載的超大型人駕高速自殺魚雷;前者由零式戰機稍作改裝即成,操控性能完整,出發後任務忽然取消的話還可以回航,但後者啟動後若攻擊失敗,駕駛員就只能按下自毀裝置,所以是必死的。這號特攻武器的正式名稱就是「回天」。當然,最後日本軍國主義者用盡一切特攻武器也無濟於事,但大家卻可以從中看到,為挽狂瀾之既倒,日本人可以付出多少、去到幾盡。
洪水已經滅世,香港已經沉淪;二○一九年的戰鬥,我們最後慘敗。擺在我們面前的選擇有兩個,一是認命、忘情江湖,一是臥薪嘗膽、矢志光復。「光復」這個詞很好,光潔明亮使人感到希望,但可惜沒提示有多困難:古往今來世界上絕大多數流亡運動於一代人之間消失。或者,我們可以自覺在心裡多用「回天」,因爲馬上就會聯想到「乏術」而嚇出一身冷汗,那才是最好的。
練乙錚
二○二二年八月於山陰
《自序:或者説—回天》
大約是二○○八年左右在香港的一次六四悼念,我於夜色中走進維園,地上已經坐滿了人。那是我在海外呆了幾年之後剛回去不久,儘管反二十三條立法在之前取得暫時勝利,但運動高潮早已過去,參與者收縮到基本盤,規格也回復到季節性選舉動員加一年兩次大型集會即六四燭光靜坐和七一遊行,其中六四是主軸,因爲照片會上國際媒體。我在席地而坐的人群當中走過的時候,低頭看著發覺滿眼都是「地中海」:與會人士泰半都逐漸上了年紀光了頭。那是很恰當的寫照,因爲我們那時還耿耿於懷的,就是大家青壯年時期裡發生的目睹的...
目錄
一、開卷點睛
新亞、明月、林行止的《信報》——戰後中港關係思想史的脈絡
論六四的神學意義
從明清「土流並治」看西環干政與2047
三十年香港民主運動拾遺
佔運的國史脈絡與香港新文化運動
論香港人的文化獨立——日本和美國經驗的啟示
試論香港人的文化獨立
從美國獨立運動看香港前途
獨立與民主,孰難?
天主教在香港的大分裂
藏人流亡經驗和達賴功過
給海外翼朋友淋六桶冷水
社運的獨立戰工群——帶大家浸六道溫泉!
論海外復運中的三個規律兩個提升
二、社運稜鏡
中美冷戰,香港怎辦?
思念社運失敗後下獄的年輕人
三大社運種籽發芽 推倒送中惡法可勝
反送中正改變世界輿論 抗爭升呢方可血債票償
一國兩制山窮水也盡 香港光復柳暗花漸明
五大訴求海牙仲裁 瑞士模式善意游說
勝敗常事 烽火連天——反中運動半年結
移民.抗爭.社運紅線.國安國不安
黨章國法咸有初選 中港不隔中美必隔
議員應知所進退 後生須有技防身
社運的死生輪迴——為免拍爛手掌 懇請改轅易轍
論古今中外的「叫人去死、自己走鬼」
兩數字特首鬥法 三批次走狗待烹
命水唔同兩孖仔 坐監出亡你點睇
三、氣短集
立會風暴生海變 社運持續三十年
反對派碎片化收斂 當權派三分裂浮面
橫洲事件——社運「獵採者」取代「農耕者」
瑞士模式——雙贏港獨的納殊平衡
港華師生文明思辨 勝過中共講打講殺
臨崖勒馬 莫教特府變外來政權
特府鬥港獨 梅花間竹誰贏了?
從雙學梁游看社運的問責和免責
彭定康、葛劍雄:統一分裂歷史怎麼說?
特首選舉北京失控 財爺胡官兩張好牌
梁特誰隊冧?林鄭怎上台?
兩司對決公務員分裂 林鄭上台做不滿五年
雞年論林鄭白切 剖視與梁曾異同
裡通外國薯片遭鬥臭 十年浩劫牝雞搶司晨
論林鄭政權的階級背景和赤化特徵
論「淺藍人」躁動和紅資犯港
論本土資本和「抗紅保港聯合陣線」
論「唐氏綜合派」的和解/打壓策略
為了六四──談政治公共財的壟閉與開放
廿年大倒退.CY鬥林鄭.六四再商榷
國家與分裂
「軸心突破」──論聯合聲明失效與社運去向
新常態即大打壓 代議士變代抗士
法治上海化 政治西藏化
論法治和法治膠
修補無效 不如就讓她撕裂
四、中國側面
黨國不分是中華傳統 忠君愛國即愛國愛黨
台港兩獨共振增 國民黨途窮附共
中租界和法租界
大鑊了,我的國!——論習近平的執政失誤
中美三衰六旺 貿戰鹿死誰手
侵侵加碼、大大「震驚」,點解?
瘟疫導致仇中歧視 華僑醞釀認同裂解
一、開卷點睛
新亞、明月、林行止的《信報》——戰後中港關係思想史的脈絡
論六四的神學意義
從明清「土流並治」看西環干政與2047
三十年香港民主運動拾遺
佔運的國史脈絡與香港新文化運動
論香港人的文化獨立——日本和美國經驗的啟示
試論香港人的文化獨立
從美國獨立運動看香港前途
獨立與民主,孰難?
天主教在香港的大分裂
藏人流亡經驗和達賴功過
給海外翼朋友淋六桶冷水
社運的獨立戰工群——帶大家浸六道溫泉!
論海外復運中的三個規律兩個提升
二、社運稜鏡
中美冷戰,香港怎辦?
思念社運失敗後下獄的年輕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